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卵壳的超微结构及元素组成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常崇艳 张正旺 +2 位作者 陈晓端 刘金英 孙全辉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8-82,共5页
对采自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卵壳样品进行了检测和研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卵壳的超微结构,采用电感偶合等离子体光谱仪测定了卵壳中的化学元素.结果表明:白冠长尾雉卵壳的表面晶体... 对采自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卵壳样品进行了检测和研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卵壳的超微结构,采用电感偶合等离子体光谱仪测定了卵壳中的化学元素.结果表明:白冠长尾雉卵壳的表面晶体层、栅栏锥体层和壳膜层的厚度分别为20.8,220.8和62.5μm,分别占卵壳总厚度的6.8%,72.6%和20.6%;栅栏层有很多蜂窝小孔,其直径为(0.32±0.08)μm(n=30);卵壳表面有许多圆形或椭圆形的气孔,可能与胚胎发育过程中的气体交换有关,气孔横断面呈细漏斗状,在其上半部有颗粒状填充物.同时比较了白冠长尾雉野生和笼养个体未孵化卵壳中21种化学元素的含量,发现在组成卵壳的化学元素中,野生白冠长尾雉的Ca,Mg,P,S的质量分数叫〉1mg·g,其中Ca含量超过卵壳元素总含量的40%;Na,Si,S,K和A1次之,w=0.1~1mg·g^-1;Fe,Zn,Pb,Mn,Cu,V,Ti元素的w=1~100μg·g^-1;Ni,Cr,Co,Se,Cd的含量最低,w〈1μg·g^-1.与野生个体的卵壳相比,保护区人工饲养的白冠长尾雉的卵壳成分有显著差异,其中S,Cu,Fe,Al,Mn,Si,Sr,Se,Cr等元素野生个体与笼养个体相比,同种元素在不同个体上w的差异均达到20%以上.饲养个体对Fe,Mn,Si和Sr等4种元素摄入明显不足,而S,Cu,Al,Se,Cr等元素则显著偏高,这可能是造成董寨自然保护区白冠长尾雉卵受精率较低的主要原因.建议适当调整饲料中这些元素的配比,以保证饲养条件下白冠长尾雉拥有良好的营养供给,从而提高人工繁殖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胁鸟类 白冠长尾雉 卵壳 超微结构 元素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冠长尾雉越冬期栖息地选择的多尺度分析 被引量:26
2
作者 徐基良 张晓辉 +4 位作者 张正旺 郑光美 阮祥锋 朱家贵 溪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2061-2067,共7页
2000年至2002年冬季,在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我国特有珍稀雉类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越冬期栖息地进行了调查,并结合RS和GIS在多个尺度上对其栖息地选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尺度上影响白冠长尾雉越冬期栖息地选... 2000年至2002年冬季,在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我国特有珍稀雉类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越冬期栖息地进行了调查,并结合RS和GIS在多个尺度上对其栖息地选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尺度上影响白冠长尾雉越冬期栖息地选择的因素存在差异,影响因子之间还存在相互作用。在微生境上,影响因子主要是坡度、乔木盖度以及坡向余弦值与灌木高度的相互作用;在115 m尺度上,关键因子是灌木林、阔叶林和针叶林的面积;250m尺度上,主要因子是针叶林和阔叶林的面积及针叶林与阔叶林面积的相互作用;对于距离因素,到河漫滩和到农田的距离是影响白冠长尾雉越冬期栖息地选择的关键因子。根据回归分析和AIC及AICC值,115 m尺度上栖息地变量对白冠长尾雉越冬期的栖息地选择影响最大。综合分析发现,在较大的尺度上,影响白冠长尾雉越冬期栖息地选择的关键因子有针叶林面积、阔叶林面积、针叶林和灌丛面积的相互作用、到河漫滩的距离以及到农田的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冠长尾雉 越冬期 栖息地选择 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冠长尾雉冬季夜栖行为与夜栖地利用影响因子的研究 被引量:29
3
作者 孙全辉 张正旺 +1 位作者 朱家贵 高振建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08-112,共5页
1999年12月至2000年3月,通过野外观察、无线电遥测以及样方调查对河南董寨鸟类自然保护区白冠长尾雉的夜栖行为和冬季夜栖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地区针阔混交林和人工针叶林是其冬季夜栖的2种主要植被类型.由于冬季落叶乔木的... 1999年12月至2000年3月,通过野外观察、无线电遥测以及样方调查对河南董寨鸟类自然保护区白冠长尾雉的夜栖行为和冬季夜栖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地区针阔混交林和人工针叶林是其冬季夜栖的2种主要植被类型.由于冬季落叶乔木的盖度显著降低,所以白冠长尾雉的夜栖地的使用受到限制,夜栖树种类也主要限于常绿针叶树种.调查显示,冬季白冠长尾雉的夜栖地一般靠近水源、远离林缘,位于山体中上部坡度较大的地方,夜栖树通常高大并且盖度良好.对夜栖地变量进一步分析表明,冬季影响白冠长尾雉夜栖地利用的主要因素依次为:海拔、栖位下方盖度、灌木密度、坡度、栖枝高度、夜栖区乔木的密度和胸径、栖位上方盖度、坡向以及距水源的距离等.白冠长尾雉的夜栖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较重要的有季节、天气和性别因素.为保护白冠长尾雉的夜栖地,保护区应重视人工针叶林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冠长尾雉 夜栖行为 夜栖地利用 无线电遥测 影响因子 植被类型 灌木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冠长尾雉孵卵行为的无线电遥测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张晓辉 徐基良 +3 位作者 张正旺 谢福录 张可银 朱家贵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55-259,共5页
20 0 1年 4月至 2 0 0 3年 6月 ,在陕西佛坪县和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reevesii)的孵卵行为进行了研究 .先后遥测了 4只雌性个体 ,对 5窝正在孵卵的雌鸟进行了观察 ,结果表明 ,白冠长尾雉的平均窝卵数为 (8.8... 20 0 1年 4月至 2 0 0 3年 6月 ,在陕西佛坪县和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reevesii)的孵卵行为进行了研究 .先后遥测了 4只雌性个体 ,对 5窝正在孵卵的雌鸟进行了观察 ,结果表明 ,白冠长尾雉的平均窝卵数为 (8.86± 2 .11)个 ,产卵间隔约为 2 4h ,产下最后 1枚卵即开始孵化 ,孵化期 2 6~ 2 7d ;巢温为 (34.5± 0 .1)℃ ;雌鸟单独孵卵 ,平均每 2 .3d离巢 1次 ,平均离巢时间 (110± 2 4 )min ,79%的离巢行为发生于 16 :0 0之后 ;离巢的雌鸟有较固定的取食地 .列联表检验表明 ,天气状况对雌鸟是否离巢觅食有显著影响 (χ2 =9.0 89,ν =3,P =0 0 2 8) .多元线性回归表明 ,离巢时间早晚与离巢时间长度有显著的线性关系 (t=- 2 .14 6 ,P =0 0 4 6 ) .卵质量与孵化时间有极显著的相关性 (F =32 .0 3,ν =35 ,P =0 .0 0 0 ) .孵化过程中 ,卵在巢中的位置有明显的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冠长尾雉 窝卵数 孵卵 无线电遥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冠长尾雉集群行为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1
5
作者 孙全辉 张正旺 +2 位作者 阮祥峰 张可银 朱家贵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11-117,共7页
野外观察结合无线电遥测研究表明 ,河南董寨鸟类保护区白冠长尾雉在非繁殖期倾向于集群活动。雄性集群、雌性集群和两性混合集群是其常见的 3种集群方式 ,但以单性集群为主 ,并且性别隔离现象明显 .繁殖期观察到亚成体仍集群活动 ,但发... 野外观察结合无线电遥测研究表明 ,河南董寨鸟类保护区白冠长尾雉在非繁殖期倾向于集群活动。雄性集群、雌性集群和两性混合集群是其常见的 3种集群方式 ,但以单性集群为主 ,并且性别隔离现象明显 .繁殖期观察到亚成体仍集群活动 ,但发现成体也有集群行为 ,推测其原因可能是繁殖的需要 .观察期内平均群体大小为 (3 87± 2 2 4 )只 ,而雄群、雌群和混合群平均群体大小依次为 (2 54± 0 31) ,(3 81± 0 4 0 )和 (6 4 2± 1 2 5)只 ,三者之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 (p <0 0 1) .群体活动对研究区内 7种生境类型的利用有明显选择性 (χ2 =93 545,d =6 ,p =0 ) ,其中混交林、幼林和茶灌是集群活动利用的主要生境 .集群活动对坡位的利用存在时空变化 .冬季和繁殖前期对坡位的利用相似 (z =- 0 36 ,p =0 79) ,而与繁殖期和繁殖后期存在明显差异 (χ2 =0 0 2 8,d=3,p =0 0 2 8) ,表现在对坡下位的利用方面 .白冠长尾雉集群个体的组成相对稳定 ,群体内个体间关系多样化 .遥测结果表明 ,雄性集群的形成过程依次是 :独立活动、靠近、尾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冠长尾雉 集群行为 集群方式 无线电遥测 鸟类 非繁殖期 单性集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圈养白冠长尾雉人工孵化与人工育雏技术 被引量:2
6
作者 黄润基 单芬 +1 位作者 肖清 陈武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90-794,共5页
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为了提高圈养白冠长尾雉的繁育水平,在其繁殖期前调整日粮配方进行投喂,调整雌雄性比,通过人工孵化和人工育雏的方式,提高白冠长尾雉的出雏率和成活率。结果显示:繁殖期前... 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为了提高圈养白冠长尾雉的繁育水平,在其繁殖期前调整日粮配方进行投喂,调整雌雄性比,通过人工孵化和人工育雏的方式,提高白冠长尾雉的出雏率和成活率。结果显示:繁殖期前的调整提高了白冠长尾雉卵的品质,调整后,孵化率由30.8%提升到53.4%,健雏率和1年成活率分别由38.3%、73.2%提升到70.9%、92.5%。圈养白冠长尾雉卵重为27—37 g,卵径为(46.10±2.38)mm×(34.75±1.21)mm,卵形指数为1.05—1.47。人工孵化时,温度为37.2—37.5℃,相对湿度为45%—55%,孵化期为24—26 d,受精卵在孵化过程中约有12.9%的失重。出雏后,雄、雌分群饲养,修喙,防止过食,提高育雏成活率。研究表明,采用人工孵化和育雏技术有利于提高白冠长尾雉的繁殖率及成活率,利于白冠长尾雉的种群快速复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冠长尾雉 人工孵化 人工育雏 繁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