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硃砂斑程度烟叶质量分析与糯米香预测模型构建 被引量:1
1
作者 高宪辉 周渭皓 +7 位作者 蔺忠龙 何彬 陈敬悦 刘磊 段丽 刘辉 陶达 张海 《中国烟草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80,共11页
硃砂斑和糯米香是硃砂烟区别于普通烤烟的两大典型特征,为提升硃砂烟叶使用价值,解析糯米香风格特征,本文以云南硃砂2号烟叶为材料,测定分析3种不同硃砂斑程度烟叶的表观参数、常规化学成分、感官质量和致香成分,并基于感官质量中的糯... 硃砂斑和糯米香是硃砂烟区别于普通烤烟的两大典型特征,为提升硃砂烟叶使用价值,解析糯米香风格特征,本文以云南硃砂2号烟叶为材料,测定分析3种不同硃砂斑程度烟叶的表观参数、常规化学成分、感官质量和致香成分,并基于感官质量中的糯米香得分和致香成分建立糯米香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不同硃砂斑程度烟叶表观参数差异显著,随硃砂斑程度的提高,R值、G值、B值、H值和V值逐渐降低,S值逐渐升高。基于烟叶表观参数,利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技术可以预测硃砂斑程度,其中R−G值和S值的VIP值最高,是判别硃砂斑程度的重要变量。常规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还原糖、钾和氯含量以硃砂斑程度较轻烟叶最高,总氮含量则以硃砂斑较重烟叶最高。感官分析及致香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硃砂斑程度越重,糯米香越彰显,而清香越弱。随硃砂斑程度的提高,3-羟基-2-丁酮、吡啶、面包酮等12种致香成分含量升高,3-(1-甲基乙基)(1H)吡唑[3,4-b]吡嗪含量降低。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PLSR)筛选出了17种对糯米香贡献较高的致香成分,并以此建立了糯米香得分预测模型,模型的R^(2)Y(cum)为0.877,模型效果较好。本研究初步揭示了不同硃砂斑程度烟叶的表观特征,并分析了硃砂斑程度对烟叶综合质量的影响,探索了糯米香程度影响因子,可有效指导不同硃砂斑程度烟叶的判别,为硃砂烟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硃砂烟 硃砂斑程度 烟叶质量 糯米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便携式作物生长监测诊断仪的红壤花生叶片氮积累量和叶面积指数监测 被引量:1
2
作者 黄俊宝 曹中盛 +2 位作者 孙滨峰 彭忻怡 李艳大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8-12,共5页
通过分析红壤花生不同生育期的生长指标动态变化特征及其与冠层光谱植被指数间的定量关系,以赣花5号和航花2号这2个花生品种为试验对象,设置4个施氮水平,在花生关键生育期(苗期、花针期、结荚期和饱果期)利用便携式作物生长监测诊断仪(C... 通过分析红壤花生不同生育期的生长指标动态变化特征及其与冠层光谱植被指数间的定量关系,以赣花5号和航花2号这2个花生品种为试验对象,设置4个施氮水平,在花生关键生育期(苗期、花针期、结荚期和饱果期)利用便携式作物生长监测诊断仪(CGMD-402)采集冠层光谱植被指数,并同步取样测定各处理的地上部生物量、叶片氮积累量(LNA)和叶面积指数(LAI),构建基于CGMD-402的红壤花生LNA和LAI监测模型。结果表明:施氮水平会对红壤花生植株的生长产生影响,地上部植株的生物量会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叶片氮积累量和叶面积指数均随生育进程的推进整体上表现为先升后降的动态变化特征;花针期与结荚期的花生冠层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与LAI和LNA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因此,可利用便携式作物生长监测诊断仪CGMD-402监测红壤花生的LAI和LNA,为江西省红壤花生的精确施氮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生长监测诊断仪 红壤花生 叶面积指数 叶片氮积累量 监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代谢组和转录组的银缕梅叶片退红机制初探 被引量:1
3
作者 周谦 黄犀 +3 位作者 罗会婷 王欢利 严灵君 汤诗杰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1,共11页
为了探究银缕梅〔Parrotia subaequalis(H.T.Chang)R.M.Hao et H.T.Wei〕叶片在春季由红转绿的物质基础和分子机制,采用代谢组和转录组联合分析对银缕梅幼叶和成熟叶中差异花色苷类成分含量及差异表达基因进行比较分析,并对花色苷合成... 为了探究银缕梅〔Parrotia subaequalis(H.T.Chang)R.M.Hao et H.T.Wei〕叶片在春季由红转绿的物质基础和分子机制,采用代谢组和转录组联合分析对银缕梅幼叶和成熟叶中差异花色苷类成分含量及差异表达基因进行比较分析,并对花色苷合成关键酶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幼叶中花色苷类成分的总相对含量约为成熟叶的27倍;幼叶中锦葵色素3-O-葡萄糖苷、锦葵色素3-O-半乳糖苷和芍药花素3-O-葡萄糖苷的相对含量明显高于其他花色苷类成分,且极显著(p<0.01)高于成熟叶中对应成分的相对含量。比较幼叶和成熟叶的转录组数据,共筛选出11000个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富集结果显示富集到催化活性的差异表达基因最多(3000个);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通路和苯丙烷生物合成通路。通过与葡萄(Vitis vinifera Linn.)中已知的花色苷合成关键酶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共筛选出9个银缕梅花色苷合成酶基因,并且这9个基因在幼叶中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成熟叶。qRT-PCR结果表明:PsCHS1、PsF3′H、Ps3GT和PsAOMT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高于成熟叶。PsCHS1、PsF3′H、Ps3GT和PsAOMT分别包含393、528、461和323个氨基酸残基;4个蛋白的二级结构均以α螺旋和无规卷曲为主,其中,PsF3′H不含β转角,其余3个蛋白均由α螺旋、β转角、延伸链和无规卷曲构成;4个蛋白的三级结构均含有相应蛋白家族的保守结构。系统进化树显示:PsCHS1与红花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 var.rubrum Yieh)的LcCHS,PsF3′H与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的LfF3′H,Ps3GT与可可(Theobroma cacao Linn.)的Tc3GT,以及PsAOMT与枫香树的LfAOMT分别首先聚在一起。综上所述,锦葵色素3-O-葡萄糖苷、锦葵色素3-O-半乳糖苷和芍药花素3-O-葡萄糖苷可能是银缕梅叶片退红的主效花色苷类成分,PsCHS1、PsF3′H、Ps3GT和PsAOMT可能是银缕梅叶片退红的关键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缕梅 叶色 退红机制 代谢组 转录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莴笋红叶基因图位克隆及分子标记开发
4
作者 李春 何振 +7 位作者 刘小俊 梁根云 李艺凡 杨楠 蔡鹏 李跃建 房超 刘独臣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23-528,共6页
【目的】研究莴笋叶色变异的遗传基础,加速莴笋新品种育种进程,提高育种效率。【方法】通过构建红叶和绿叶莴笋杂交群体,分析遗传规律,利用混池分组分析法(BSA-seq)和图位克隆法精细定位并克隆了莴笋红叶基因Lactuca sativa Red Leaf 1(... 【目的】研究莴笋叶色变异的遗传基础,加速莴笋新品种育种进程,提高育种效率。【方法】通过构建红叶和绿叶莴笋杂交群体,分析遗传规律,利用混池分组分析法(BSA-seq)和图位克隆法精细定位并克隆了莴笋红叶基因Lactuca sativa Red Leaf 1(LsRL1),根据变异位点设计了分子标记用于红叶莴笋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结果】遗传分析结果显示F2分离群体中红叶个体与绿叶个体的分离比为3∶1,说明研究中莴笋叶色表型受一个基因控制,且红叶相对于绿叶为显性性状。混池分组分析法(BSA-seq)将莴笋叶色基因LsRL1初步定位在莴笋第5染色体336.00 Mb到339.64 Mb的范围内。利用图位克隆的方法进一步将LsRL1基因的范围缩小至2个Indel分子标记ls06和ls12之间的85.17 kb区间内,这一区间内包含2个基因LOC111892298和LOC111892911。亲本间差异位点分析将LsRL1的候选基因确定为LOC111892911,该基因在拟南芥中的同源基因编码一个bHLH转录因子,参与花青素合成途径的调控。【结论】基于LsRL1基因在2个亲本间的插入缺失变异,我们开发了一个可用于红叶莴笋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Indel标记,以加速红叶莴笋的育种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莴笋 红叶 图位克隆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樟树红叶色素的提取及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汤军 朱欣玥 +2 位作者 刘桂艳 汪大巍 操燕明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5-109,共5页
以香樟树红叶为原料,采用溶剂浸提法提取香樟树红叶色素。以色素特征吸光度为指标,研究红叶色素的提取工艺和稳定性。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40(g/mL)、乙醇体积分数40%、提取温度70℃、提取时间2.5h。稳定性试验得出,在较低温... 以香樟树红叶为原料,采用溶剂浸提法提取香樟树红叶色素。以色素特征吸光度为指标,研究红叶色素的提取工艺和稳定性。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40(g/mL)、乙醇体积分数40%、提取温度70℃、提取时间2.5h。稳定性试验得出,在较低温度(20~60℃)、避光条件下,红叶色素的稳定性较好;红叶色素在酸性、中性和弱碱性(pH1~9)条件下稳定,在强碱性(pH10~14)条件下不稳定;红叶色素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性和抗还原性;冰醋酸对红叶色素的稳定性影响不大,而葡萄糖对其有一定影响;金属离子Fe^(2+)、Fe^(3+)、Cu^(2+)Pb^(2+)对红叶色素的稳定性影响明显。通过显色反应得出香樟树红叶色素主要含有二氢黄酮醇类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樟树 红叶 色素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蓝膜对西南杨幼苗光合参数及苗木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陈智华 刘金萍 +5 位作者 马少杰 张晓琳 王静敏 奎梦漪 何承忠 纵丹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2-162,共11页
[目的]阐明蓝膜下光质成分对西南杨(Populus schneideri)幼苗生长的影响。[方法]选取1年生西南杨扦插幼苗置于蓝色、白色薄膜制成的拱棚下培育60 d,测定其生长指标、叶片解剖结构、光合参数、光合色素及糖含量。[结果]蓝膜能够促进西南... [目的]阐明蓝膜下光质成分对西南杨(Populus schneideri)幼苗生长的影响。[方法]选取1年生西南杨扦插幼苗置于蓝色、白色薄膜制成的拱棚下培育60 d,测定其生长指标、叶片解剖结构、光合参数、光合色素及糖含量。[结果]蓝膜能够促进西南杨幼苗的苗高生长及叶长、叶宽的增加,其苗高、叶长和叶宽分别比白膜增加36.36%、418.52%和495.24%,且两者间差异极显著。与白膜相比,蓝膜处理的叶片上表皮显著变薄;而叶片、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和下表皮的厚度仅略微增加。蓝膜处理下,光合气体交换参数蒸腾速率(T_(r))、净光合速率(P_n)、胞间CO_(2)浓度(C_(i))和气孔导度(G_(s))均显著或极显著增加,表明蓝膜处理能够提高西南杨幼苗的光合效率。蓝膜处理的表观量子效率、最大净光合速率、羧化效率和光呼吸速率均极显著高于白膜,而CO_(2)饱和点和CO_(2)补偿点均显著或极显著小于白膜,表明蓝膜处理使得西南杨幼苗对弱光有较好的适应性,但对高浓度CO_(2)环境适应能力较弱。蓝膜处理的叶绿素a、叶绿素b、淀粉和还原性糖含量分别比白膜高22.69%、41.18%、65.85%和54.26%,而蔗糖含量显著低于白膜。[结论]西南杨幼苗对高比例蓝光有较强的适应性,蓝膜可促进西南杨幼苗的苗高生长,并通过增加叶片G_(s)、叶绿素含量、RubisCO活性及含量等促进植株的光合作用。研究结果为解析西南杨适应高比例短波光的机制提供了研究基础,也为西南杨引种栽培光质条件的选择与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膜 光合作用 西南杨 叶片解剖结构 红光 蓝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红蓝光配比对甜樱桃幼苗叶片叶绿素生物合成和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胡举伟 黄乐秋 +6 位作者 王庆庆 李曰鹏 吴淑娟 徐劲松 宋涛 彭善俊 邢连强 《中国果树》 2024年第10期55-61,共7页
为了探索甜樱桃幼苗叶片叶绿素合成对红蓝组合光的响应机制,采用LEDs为光源,以鲁樱3号甜樱桃幼苗为试验材料,设红光(0%B)、红蓝组合光(15%B、20%B、30%B、50%B)、蓝光(100%B)6个处理,以白光为对照,研究不同红蓝光配比对甜樱桃幼苗叶片... 为了探索甜樱桃幼苗叶片叶绿素合成对红蓝组合光的响应机制,采用LEDs为光源,以鲁樱3号甜樱桃幼苗为试验材料,设红光(0%B)、红蓝组合光(15%B、20%B、30%B、50%B)、蓝光(100%B)6个处理,以白光为对照,研究不同红蓝光配比对甜樱桃幼苗叶片叶绿素、不同叶绿素合成前体含量和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光不利于甜樱桃幼苗叶片叶绿素的合成和积累,而蓝光、红蓝组合光处理甜樱桃幼苗叶片叶绿素、叶绿素合成前体含量均相对较高,蓝光、红蓝组合光可促进叶绿素的生物合成过程,并可促进叶绿素a向叶绿素b的转化过程,从而引起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含量与叶绿素b含量的比值的升高。与红光相比,蓝光、红蓝组合光处理可促进甜樱桃叶片厚度和栅栏组织厚度增加,有利于栅栏组织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樱桃 光质 红光 蓝光 叶绿素 叶绿素合成前体 叶片解剖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苹果树叶片褐烫伤害的发生及综合防控技术
8
作者 吴铁军 吕巧玲 +2 位作者 潘换来 潘小刚 范婷 《果树资源学报》 2024年第3期97-99,共3页
红富士苹果在栽植过程中,经常受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的不利影响。苹果树叶片褐烫伤害极易造成果实品质下降,损害果农的经济效益。综述了苹果树叶片褐烫伤害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技术,对红富士苹果栽培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 红富士苹果 栽培 叶片褐烫伤害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五角枫变色气象条件及预报方法研究
9
作者 贾宁 王一冰 +3 位作者 于静 刘梦迪 陶晨 杨旋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3期165-170,共6页
对沙地五角枫近6年红叶数据进行数字化处理,得出枫叶变色率及变色规律;结合气象要素资料,研究不同变色期的气象阈值条件;利用不同气象要素与枫叶变色率的相关性对枫叶变色率短期、长期预报方法进行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沙地五角枫初... 对沙地五角枫近6年红叶数据进行数字化处理,得出枫叶变色率及变色规律;结合气象要素资料,研究不同变色期的气象阈值条件;利用不同气象要素与枫叶变色率的相关性对枫叶变色率短期、长期预报方法进行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沙地五角枫初红日序为10月1日,大部分枫树在10月上旬处于斑红,正红日序为10月15日,枫叶进入斑红和正红的时间受逐日气象条件影响较大;日最低温、日最高温、日均温、日均湿度、日最低地面温度越低,枫叶变色率越高,变色率与日降水量、气温日较差、日照时数呈微弱相关;近10 d累积气温越低、日照时数越多、累积湿度越小、累积降水越少,枫叶变色率越高;长期预报因子为6月平均湿度和9月平均气温、平均日照时数、平均最高温度;根据温度阈值建立了枫叶变色因子方程,结合赏枫天气因子建立了枫红气象指数及服务产品,经检验适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地五角枫 枫叶变色 气象阈值 预报因子 枫红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夏叶面喷施KH_2PO_4和蔗糖对红叶桃叶片色素变化及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被引量:25
10
作者 徐莉莉 姜卫兵 +3 位作者 韩健 翁忙玲 程春燕 化香平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70-174,共5页
红叶桃(Prunus persica f.alropurpurea),蔷薇科(Rosaceae)李属(Prunus),落叶小乔木,是一种集观赏、食用于一体的彩叶树种,其鲜红绚丽的叶色是观赏的主要特征。但在江南地区种植的红叶桃,6月初的叶片红色消褪较快,叶色很快变绿(... 红叶桃(Prunus persica f.alropurpurea),蔷薇科(Rosaceae)李属(Prunus),落叶小乔木,是一种集观赏、食用于一体的彩叶树种,其鲜红绚丽的叶色是观赏的主要特征。但在江南地区种植的红叶桃,6月初的叶片红色消褪较快,叶色很快变绿(肖和忠等,2007),不仅缩短了观赏时期,观赏价值也大为降低,给红叶桃的生产和应用带来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叶桃 KH2PO4 蔗糖 花色素苷 光合色素 净光合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噻虫嗪种子包衣对燕麦蚜虫和红叶病的控制效果及农药残留分析 被引量:15
11
作者 李惠霞 张海英 +4 位作者 郭建国 郭满库 何苏琴 刘永刚 赵桂琴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05-1209,共5页
红叶病是由蚜虫传播黄矮病毒(BYDV)引起的燕麦上的重要病害,有效防治蚜虫可控制燕麦红叶病的发生。为了明确噻虫嗪种衣剂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噻虫嗪种子包衣对燕麦蚜虫和红叶病的防效及持效期,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红叶病是由蚜虫传播黄矮病毒(BYDV)引起的燕麦上的重要病害,有效防治蚜虫可控制燕麦红叶病的发生。为了明确噻虫嗪种衣剂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噻虫嗪种子包衣对燕麦蚜虫和红叶病的防效及持效期,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药物在植株和籽粒上的残留动态。结果表明,种子包衣处理后,燕麦单株蚜量和红叶病病情指数均低于对照,苗期至拔节期的蚜虫防效为77.71%~87.91%,红叶病防效为65.79%~82.89%;孕穗期至扬花期的蚜虫防效为58.45%~68.61%,红叶病防效为62.98%~64.14%,持效期长达90 d,可实现一次施药减轻蚜虫为害、控制红叶病的效果。残留分析表明,噻虫嗪种衣剂在燕麦植株中的残留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C=13.218e-0.0971t,半衰期为7.14 d,播种后60~100 d残留量为0.43~9.86 mg·kg-1,接近或超过了现有的草料MRLs值,此时不宜作为青饲料;播种110 d以后残留量≤0.06 mg·kg-1,可刈割青饲料或作为干草贮存使用。在燕麦籽粒中未检测到噻虫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噻虫嗪 种子包衣 蚜虫 红叶病 防治效果 农药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桃、李属红叶树种叶片光合特性 被引量:15
12
作者 王庆菊 李晓磊 +2 位作者 王磊 陈学森 沈向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2-37,共6页
以紫叶桃、紫叶李、美人梅及紫叶矮樱4种红叶树种为试材,油蟠桃和玉皇李2种绿叶树种为对照,测定其色素含量、反射光谱、光合速率日变化及相关荧光参数。结果表明:红叶树种花青苷的含量显著高于绿叶树种,除美人梅外,叶绿素、类胡萝卜素... 以紫叶桃、紫叶李、美人梅及紫叶矮樱4种红叶树种为试材,油蟠桃和玉皇李2种绿叶树种为对照,测定其色素含量、反射光谱、光合速率日变化及相关荧光参数。结果表明:红叶树种花青苷的含量显著高于绿叶树种,除美人梅外,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的含量红叶与绿叶树种无显著差异。红叶和绿叶树种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为双峰曲线,均存在光合“午休”现象,但红叶树种的净光合速率低于绿叶树种,且光合“午休”持续时间较绿叶树种短。从叶绿素荧光参数日变化来看,红叶树种与绿叶树种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差异不大,红叶树种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光化学猝灭系数(qP)低于绿叶树种,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高于绿叶树种,热耗散能力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属 李属 红叶树种 光合速率 叶绿素荧光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秋季红叶植物资源观赏性评价 被引量:23
13
作者 梁鸣 孙波 +1 位作者 杨轶华 韩辉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84-86,共3页
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秋季红叶植物观赏性综合评价模型,对黑龙江省45种秋季红叶植物的观赏价值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将其划分为4个观赏等级,为秋季红叶植物在黑龙江地区大规模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科学依据。
关键词 观赏性 评价 层次分析法 秋季红叶植物 黑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叶桃叶中花青苷和叶绿素的年变化规律 被引量:11
14
作者 肖和忠 肖啸 +3 位作者 张吉军 张立彬 齐永顺 赵会民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38-39,48,共3页
以红叶桃叶片为材料,在生长期对纯合型和杂合型的红叶桃新梢中部叶片中的花青苷和叶绿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5月初到10月上旬,纯合型和杂合型花青苷含量在5月中旬达到最高峰后逐渐呈下降的趋势,而叶绿素的质量分数变化出现多峰现象... 以红叶桃叶片为材料,在生长期对纯合型和杂合型的红叶桃新梢中部叶片中的花青苷和叶绿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5月初到10月上旬,纯合型和杂合型花青苷含量在5月中旬达到最高峰后逐渐呈下降的趋势,而叶绿素的质量分数变化出现多峰现象,纯合型与杂合型叶绿素总量变化起伏很大,在7月中旬达到最低谷。纯合型的花青苷含量均高于杂合型花青苷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叶桃 花青苷 叶绿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地棉亚红株突变的质量遗传规律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陈旭升 殷剑美 +4 位作者 狄佳春 肖松华 许乃银 刘剑光 吴巧娟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95-199,共5页
分析了陆地棉亚红株突变体的淡红叶性状与当日红花性状的质量遗传规律,结果显示,淡红叶性状是受一对不完全显性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连锁分析表明:淡红叶性状与当日红花性状完全连锁,是受同一对显性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淡红叶与棕絮性... 分析了陆地棉亚红株突变体的淡红叶性状与当日红花性状的质量遗传规律,结果显示,淡红叶性状是受一对不完全显性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连锁分析表明:淡红叶性状与当日红花性状完全连锁,是受同一对显性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淡红叶与棕絮性状符合两对性状完全独立分离规律,不存在连锁遗传关系。等位性测定显示,淡红叶性状与经典红叶性状杂交后代,符合两对显性基因控制的独立分离理论比例,表明控制亚红株突变的基因与控制经典红叶的R1基因不在同一基因位点。根据以上试验结果,推定陆地棉亚红株突变是一个新的质量突变性状,暂将它的基因符号定为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棉 亚红株突变 淡红叶性状 红花性状 质量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悬浮种衣剂对燕麦蚜虫及红叶病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12
16
作者 张海英 刘永刚 +3 位作者 郭建国 赵桂琴 郭满库 胡凯军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75-777,共3页
为给种衣剂在燕麦上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研究了吡虫啉和噻虫嗪两种种衣剂对燕麦蚜虫及红叶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及增产作用。结果表明,两种种衣剂以4~6 mL/kg种子剂量一次性包衣后,对燕麦蚜虫和红叶病均有较好防效,在燕麦扬花期对麦蚜的防... 为给种衣剂在燕麦上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研究了吡虫啉和噻虫嗪两种种衣剂对燕麦蚜虫及红叶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及增产作用。结果表明,两种种衣剂以4~6 mL/kg种子剂量一次性包衣后,对燕麦蚜虫和红叶病均有较好防效,在燕麦扬花期对麦蚜的防效大于50%,成熟期对红叶病的防效也在43%以上,增产效果显著。相比而言,吡虫啉种衣剂防治效果优于噻虫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悬浮种衣剂 蚜虫 红叶病 防治效果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牡丹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研究 被引量:17
17
作者 吴玉柱 季延平 +4 位作者 刘慇 赵桂华 牛迎福 王海明 赵海军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06年第4期40-44,共5页
红斑病、根腐病、根结线虫病是牡丹的主要病害,在山东菏泽牡丹栽培区普遍发生且危害严重,已影响到牡丹产业化的发展。在对牡丹的此3种主要病害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对所掌握的红斑病、根腐病、根结线虫病的病原物、发生发展规律及... 红斑病、根腐病、根结线虫病是牡丹的主要病害,在山东菏泽牡丹栽培区普遍发生且危害严重,已影响到牡丹产业化的发展。在对牡丹的此3种主要病害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对所掌握的红斑病、根腐病、根结线虫病的病原物、发生发展规律及采取的防治措施进行了详细的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 红斑病 根腐病 根结线虫病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质对红叶桃叶片呈色的影响 被引量:10
18
作者 张斌斌 蔡志翔 +2 位作者 沈志军 张春华 马瑞娟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02-607,共6页
【目的】为探明不同光质对红叶桃叶片呈色的作用效果,【方法】以红叶桃品种‘红粉佳人’的2 a生苗为试材,以全光照为对照,研究了白、红、黄、蓝、绿5种颜色滤光膜下叶片色泽、色素含量和糖组分的差异。【结果】红、黄色滤光膜下叶片亮度... 【目的】为探明不同光质对红叶桃叶片呈色的作用效果,【方法】以红叶桃品种‘红粉佳人’的2 a生苗为试材,以全光照为对照,研究了白、红、黄、蓝、绿5种颜色滤光膜下叶片色泽、色素含量和糖组分的差异。【结果】红、黄色滤光膜下叶片亮度值(L*)、花色素苷含量/叶绿素含量(Ant./Chl.)、类黄酮含量显著升高,红色饱和度(a*)、红色饱和度/黄色饱和度(a*/b*)与对照差异不显著;蓝、绿色滤光膜下a*、a*/b*变为负值,Ant.、Chl.、总酚、类黄酮含量显著降低;白色滤光膜下a*、a*/b*也为负值,Ant.和Ant./Chl.较对照显著降低。红叶桃叶片果糖含量与a*显著负相关,与Ant.有较高的负相关关系。【结论】红、黄色滤光膜处理下红叶桃叶片红色色泽较好,自由基清除能力强;蓝、绿色滤光膜下叶片色泽偏绿色方向,清除能力弱;白色滤光膜下着色也较差。可通过调节光质组成促进红叶桃叶片的呈色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叶桃 光质 色差 色素 糖组分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叶面喷施L-谷氨酸和鼠李糖对红叶桃叶片色素变化及相关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9
作者 韩键 尚高攀 +3 位作者 张斌斌 翁忙玲 谢智华 姜卫兵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9-24,共6页
以1年生红叶桃嫁接苗为试材,研究了夏季叶面喷施不同浓度L-谷氨酸(500、800和1 000 mg.L-1)和鼠李糖(50、80和100 mg.L-1)对红叶桃叶片色素、可溶性糖和可溶性淀粉含量及花色素苷合成关键酶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L-谷氨酸溶液和鼠... 以1年生红叶桃嫁接苗为试材,研究了夏季叶面喷施不同浓度L-谷氨酸(500、800和1 000 mg.L-1)和鼠李糖(50、80和100 mg.L-1)对红叶桃叶片色素、可溶性糖和可溶性淀粉含量及花色素苷合成关键酶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L-谷氨酸溶液和鼠李糖溶液后,红叶桃叶片内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增加,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增强,显著促进了红叶桃花色素苷(Ant)积累,提高了花色素苷与叶绿素比值(Ant/Chl),增加了观赏效果。其中1 000 mg.L-1L-谷氨酸处理后30 d可溶性糖及淀粉含量比对照分别增加了12.85%和7.17%,PAL和POD活性比对照增加了14.72%和11.28%,Ant含量和Ant/Chl比值较稳定,对于促进红叶桃叶片着色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叶桃 L-谷氨酸 鼠李糖 色素 生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枣叶面积指数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2
20
作者 杨伟 高疆生 +2 位作者 徐崇志 吴翠云 金强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397-1400,共4页
【目的】分析红枣叶面积与叶长×叶宽以及叶面积指数与产量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以新疆阿拉尔垦区的密植红枣园为研究对象,通过LA-S叶面积分析系统测算红枣叶面积。对红枣叶面积与叶长×叶宽、红枣叶面积指数(LAI)和产量的相... 【目的】分析红枣叶面积与叶长×叶宽以及叶面积指数与产量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以新疆阿拉尔垦区的密植红枣园为研究对象,通过LA-S叶面积分析系统测算红枣叶面积。对红枣叶面积与叶长×叶宽、红枣叶面积指数(LAI)和产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叶面积与叶长×叶宽关系密切,达到极显著水平,R2=0.990 3。红枣叶面积指数与产量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一定范围内产量随叶面积指数的增加而增加。【结论】测算叶片的长和宽可以估算出叶片的实际叶面积;通过控制栽培密度以及调整树形使叶面积指数达到较为合适的数值,以期提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枣 叶面积指数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