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北抗日根据地最艰难时期对敌军事斗争中的辩证思维
1
作者 翁有为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6-187,共12页
1941年春到1943年是华北根据地抗战最艰难的岁月。在晋冀鲁豫边区,根据地从1939年初50多个完整县,到1942年最严重时减少到7个县,其中冀南根据地村庄有些距敌人据点、碉堡极近,中间竟无一村之隔。在山东根据地,受到日伪严重蚕食,1942年... 1941年春到1943年是华北根据地抗战最艰难的岁月。在晋冀鲁豫边区,根据地从1939年初50多个完整县,到1942年最严重时减少到7个县,其中冀南根据地村庄有些距敌人据点、碉堡极近,中间竟无一村之隔。在山东根据地,受到日伪严重蚕食,1942年底根据地面积比1940年时缩小约三分之一。在晋察冀边区,由于侵华日军对根据地连续进行“扫荡”“蚕食”和“封锁”,边区军民面临抗战开始以来最艰苦、困难和危险的时期。这表明,华北各敌后根据地均已面临着极端严重和极端危险的生存空间。为扭转此危机,各根据地运用抗战军事智慧、机制和谋略,以弱搏强,避实击虚,机智、灵巧、英勇但艰难地进行反“扫荡”。如山东抗日根据地、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反“扫荡”过程中都各有出奇制胜的成功战例和奇迹,显示了我之劣势与敌之优势相互转换易位的辩证过程。而在反敌“蚕食”、反敌“囚笼”过程中,根据地所采用的敌进我进战略战术,更集中体现了辩证思维的精准运用,敌后武工队的纷纷出现,使敌后“一天两个世界,白天是日本人的世界,晚上是八路军的世界”。由此,敌人的军事优势逐渐消失,敌后根据地逐步度过最困难和危险时期,至1944年华北各根据地得到恢复和发展。各根据地不仅战胜危机并获得了迅速恢复与发展,有力支援了正面战场的抗战,还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东方战场的持久坚守与支撑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敌后根据地 抗战最困难时期 军事战略战术 辩证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胜利前后华中抗日根据地的货币政策
2
作者 刘岩岩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35-142,共8页
抗战胜利前夕,随着华中抗日根据地逐渐连成一片,根据地货币统一势在必行,中国共产党成立华中银行,通过发行华中币,逐步统一华中各根据地的红色货币。华中币不仅和国民党政府发行的法币、汪伪政权发行的伪中储券之间有着本位币的斗争,还... 抗战胜利前夕,随着华中抗日根据地逐渐连成一片,根据地货币统一势在必行,中国共产党成立华中银行,通过发行华中币,逐步统一华中各根据地的红色货币。华中币不仅和国民党政府发行的法币、汪伪政权发行的伪中储券之间有着本位币的斗争,还有与根据地战时发行的新老抗币的关系处理。较之华北地区红色货币统一工作,华中币发行时间早且成效显著,并开始尝试跨区互动,堪称根据地货币统一方面的典范。这一方面得益于华中地区的经济基础及金融传统,同时也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在华中地区施行了切实可行的货币政策。华中币的发行和跨区互动也推动了华中抗日根据地金融事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中抗日根据地 华中币 货币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流亡学生到职业革命家:中共鄂豫边区知识青年的人生抉择
3
作者 梁馨蕾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1-214,共14页
全面抗战爆发之初,平津、沪宁等地相继沦陷,一大批知识青年瞬时失学离乡,走上流亡路途。武汉作为临时首都与交通枢纽城市,成为流亡青年寻求民族救亡和个人前途的暂栖之地,同时也开始在此面临多种人生道路的选择。动荡时局中,他们在权衡... 全面抗战爆发之初,平津、沪宁等地相继沦陷,一大批知识青年瞬时失学离乡,走上流亡路途。武汉作为临时首都与交通枢纽城市,成为流亡青年寻求民族救亡和个人前途的暂栖之地,同时也开始在此面临多种人生道路的选择。动荡时局中,他们在权衡考量国家安危、事业前途、家庭生活,甚至内心情绪等因素后,相继作出人生抉择。其中,具有较高革命理想与抗日热情的知识青年,在中共中央长江局与湖北省委的吸纳、培养下,逐渐承担起武汉与湖北各县救亡宣传、党组织开辟,以及组建地方抗日游击队伍等事业的重任。知识青年在初尝革命的艰涩后,或许曾对所选择的人生前路产生过犹疑与徘徊,但这正是人性最真实的呈现。战争环境中,诸多未知和不可控因素在不断修正着知识青年人生道路的同时,也使他们学会了服从组织纪律,将个人理想与私人情欲让步于革命的现实需要。因此,投身革命并非一瞬即可完成的职业选择,而是经长时间磨砺与沉淀才可廓清的人生道路。在中共党团组织的有效引导和培养下,流亡知识青年在面临个体际遇与民族危亡、个人理想与革命现实需要等矛盾冲突时,纷纷作出坚定的人生抉择,但随之也意味着牵涉个人、家庭等私领域的一切事物和境遇均将历经颠覆性改变,甚至需将生命置之度外。最终,这批知识青年饱经残酷的对敌斗争和非人的意志磨练后,在中共鄂豫边区和新四军第五师扎根,并蜕变为真正的职业革命家,成为革命队伍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知识青年 武汉 中共鄂豫边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敌后游击战方针的提出及其体现的战略远见
4
作者 罗平汉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37-44,共8页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一再强调红军必须适应由国内战争到反侵略战争的转变,开展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八路军、新四军不但在数量上与日军相比处于劣势,更重要的是武器装备也严重落后于日军,唯有游击战方能在打击敌人...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一再强调红军必须适应由国内战争到反侵略战争的转变,开展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八路军、新四军不但在数量上与日军相比处于劣势,更重要的是武器装备也严重落后于日军,唯有游击战方能在打击敌人的同时保存和发展自己。1937年11月太原失守后,八路军各部迅速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相继开辟抗日根据地,逐步形成与正面战场相呼应的敌后战场。游击战中“游”是手段、“击”是目的,“游”是为了更有力地“击”,认为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战中“游而不击”是罔顾事实的无理指责。没有八路军和新四军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其他人民武装的敌后游击战,就不可能有敌后战场的开辟与坚持,而没有敌后战场就不可能有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敌后游击战 人民武装 战略远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中国区域抗战史研究的几个问题--以晋察冀边区与河北省域抗战史研究为例
5
作者 谢忠厚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57,共8页
构建中国区域抗战史的理论体系与架构体系及其立论视角与研究方法,是中国区域抗战史研究亟待解决的共性问题。中国抗日战争所具有的“两重性质”即抗日与民主(反帝,并伴随着反封建)和“双重目的”即民族独立与建立新中国(争取民族独立,... 构建中国区域抗战史的理论体系与架构体系及其立论视角与研究方法,是中国区域抗战史研究亟待解决的共性问题。中国抗日战争所具有的“两重性质”即抗日与民主(反帝,并伴随着反封建)和“双重目的”即民族独立与建立新中国(争取民族独立,并伴随着开创新中国),决定了区域抗战的本质及其战略总目标(在抗战中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社会),这是构建区域抗战史的理论体系与架构体系的关键所在。唯有站在中华民族抗战与中国未来前途的新视角、新高度,聚焦中华民族抗战与国内民主改革之关系,才能科学地构建区域抗战史的理论体系与架构体系,并在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抗战史观的同时,真正克服历史虚无主义与碎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抗战史 晋察冀边区 中国共产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 被引量:9
6
作者 周勇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77-187,共11页
文章针对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缺乏整体研究和学术规范的现状,将中国抗战大后方置于中国抗战历史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大背景之下,第一次对抗战大后方的概念、研究对象、地位作用、研究价值及发展趋势等基本问题进行了学术梳理和系统回答... 文章针对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缺乏整体研究和学术规范的现状,将中国抗战大后方置于中国抗战历史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大背景之下,第一次对抗战大后方的概念、研究对象、地位作用、研究价值及发展趋势等基本问题进行了学术梳理和系统回答。在抗日战争时期,以重庆为中心的中国西部地区是中国抗战的大后方。其历史地位与作用表现为,抗战大后方是支撑中国对日作战的战略后方,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供了发挥作用的政治舞台,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东方战场的战略支柱。研究抗战大后方历史有利于充分认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重大作用和深远影响,强化"天下为公,民族至上"的理念,推动两岸人民和执政党实现民族和解与团结;有利于全面展现中国战场全貌,更加准确地反映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和贡献;有利于还原二战真相,进一步揭露日本侵华的战争罪行,为开创中日关系的光明未来奠定基础;有利于建设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构建和谐世界;有利于深化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让中国学术成果走向世界,进入西方主流社会,促进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合作与共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抗战 大后方 基本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大后方文化人的功用及其贡献 被引量:2
7
作者 彭星霖 潘洵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3年第6期103-108,共6页
抗战时期,大后方文化人对抗日战争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文化人对抗战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唤醒民族觉醒,宣传、动员民众参加民族解放斗争;实现文艺大众化的质的飞跃,创造繁荣的抗战文化;推动大后方的民主进程。当下文化人的重要... 抗战时期,大后方文化人对抗日战争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文化人对抗战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唤醒民族觉醒,宣传、动员民众参加民族解放斗争;实现文艺大众化的质的飞跃,创造繁荣的抗战文化;推动大后方的民主进程。当下文化人的重要作用更是越来越充分地显示了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大后方 大后方文化人 抗战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后方手工业研究——以湖北、湖南为例 被引量:7
8
作者 徐凯希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3-81,共9页
艰苦的抗战八年,中国经济和社会经历了严峻的考验。本文以战时湖北、湖南后方手工业为研究视角,深入探讨了抗战时期后方手工业勃兴的原因。通过比较两湖后方手工业生产的特点及异同,本文认为,在战时工业品异常短缺的背景下,两湖后方手... 艰苦的抗战八年,中国经济和社会经历了严峻的考验。本文以战时湖北、湖南后方手工业为研究视角,深入探讨了抗战时期后方手工业勃兴的原因。通过比较两湖后方手工业生产的特点及异同,本文认为,在战时工业品异常短缺的背景下,两湖后方手工业与有限的机器工业互为补充,相互促进,为坚持长期抗战,提升鄂西、湘西山区工业发展水平等方面,均发挥突出作用,从而成为大后方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后方 手工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馆藏中共抗战解密史料汇编——西方见证人眼中的敌后根据地 被引量:14
9
作者 吕彤邻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15,共11页
在八年抗战中,以美国为首的部分西方人士曾经冲破日军与国民党政府的封锁,到延安以及华北敌后根据地考察中共抗日的状况。这些人有记者、民间人士、特别是战争后期美军观察组的情报人员。他们在美国档案馆留下了大批有关史中共游击战的... 在八年抗战中,以美国为首的部分西方人士曾经冲破日军与国民党政府的封锁,到延安以及华北敌后根据地考察中共抗日的状况。这些人有记者、民间人士、特别是战争后期美军观察组的情报人员。他们在美国档案馆留下了大批有关史中共游击战的历史文献。出于对于美英系统的同盟国反轴心国的共同目标,这些意识形态、政治背景、职业各异的西方人士,对中共抗日尽可能地作了客观描述。站在第三者的立场,这些超脱国共两党之争的即时报道为我们的敌后抗战留下了珍贵记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击战 西方记者 敌后根据地 延安 美军观察组 中共 国民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沦陷区城市青年的生存与心态——以北平、上海两位青年的日记为例 被引量:11
10
作者 李秉奎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9-93,共5页
学术界对沦陷区民众史的考察,部分存在研究对象"客体化"的倾向。《北平日记》和《1942-1945:我的沦陷生活》,系沦陷区青年的两部私密日记,堪称部分扭转过度依赖档案文书倾向的一手史料。这两部日记证示,对以求得基本生存为条件的底... 学术界对沦陷区民众史的考察,部分存在研究对象"客体化"的倾向。《北平日记》和《1942-1945:我的沦陷生活》,系沦陷区青年的两部私密日记,堪称部分扭转过度依赖档案文书倾向的一手史料。这两部日记证示,对以求得基本生存为条件的底层社会来说,生活上的妥协是沦陷区外部环境的产物,内心的反抗却是永恒的民族情感底色。"南下"或"到内地去",是他们情感世界的精神追求,而留守在沦陷区艰难度日,却是物质世界困顿的无奈之举。二者间难以调适,体现了其在沦陷区的生存艰辛和内心痛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沦陷区 青年 社会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前有关抗战时期大后方美术研究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4
11
作者 郑工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15,共5页
本文针对当前"抗战大后方美术研究"可能要面对的一些具体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如,这是一项区域性研究,那么我们如何界定这一边界处于游移状态的地理区域,如何讨论其移动性很强的文化现象。因为区域的特殊性,那么其研究方法... 本文针对当前"抗战大后方美术研究"可能要面对的一些具体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如,这是一项区域性研究,那么我们如何界定这一边界处于游移状态的地理区域,如何讨论其移动性很强的文化现象。因为区域的特殊性,那么其研究方法的问题也出现了,即注意当下的在场的"现有"关系,而不是"既有"关系,但"现有"关系的临时性很强,又需要一种总体论述进行意义整合,而在总体结构关系中"意义层"的问题又出现了。这是一个多元化的横列网状结构,强调双向互动。最后,就是资料问题。因为战争环境,信息杂乱,处理起来问题也比较多,不能过分地依赖文献,口述资料的使用也应慎重。虽说这是特定区域的研究,但反映出来的问题却具有普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术史 抗战大后方 美术研究 现有关系 横列网状结构 资料考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大后方的农业改良 被引量:13
12
作者 郑起东 《古今农业》 2006年第1期52-66,共15页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对大后方的农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改良。首先,积极调整战时农业政策,确定农业改良为基本国策,设立了中央农业改良机构,调整充实了省县及县以下各级农业推广机构,并推行农业推广督导制度,为战时全面、大规模的农业改...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对大后方的农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改良。首先,积极调整战时农业政策,确定农业改良为基本国策,设立了中央农业改良机构,调整充实了省县及县以下各级农业推广机构,并推行农业推广督导制度,为战时全面、大规模的农业改良奠定了组织和制度基础。其次,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和发展经济作物,主要抓了六个方面的工作。战时农业改良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总之,抗战时期大后方的农业改良,对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具有重大意义。这一成绩是大后方农业科技人员和广大农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同时也是与当时国民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有利于大后方农业生产发展的方针、政策与措施分不开的。应当承认,抗战期间,大后方农业经济为抗日战争做出了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大后方 农业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鄂西后方开发与建设述论 被引量:5
13
作者 黄华文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0年第5期70-78,共9页
历史曾为鄂西创造过一次开发与建设的机遇 ,那就是在抗战期间的鄂西后方时期。鄂西后方的开发与建设不仅是多方位的 ,而且具有特定的时代内容和地区特征。在经济方面 ,进行了农业改造 ,工矿业和交通业开发 ;在教育方面 ,通过教育立法、... 历史曾为鄂西创造过一次开发与建设的机遇 ,那就是在抗战期间的鄂西后方时期。鄂西后方的开发与建设不仅是多方位的 ,而且具有特定的时代内容和地区特征。在经济方面 ,进行了农业改造 ,工矿业和交通业开发 ;在教育方面 ,通过教育立法、增加教育投资和实施“计划教育”,开发和发展了鄂西教育 ;在政治方面 ,则实行了行政体制改革、惩治贪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鄂西后方 开发 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银行与抗战大后方金融网的构建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志英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8-136,共9页
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四大国家银行,在抗战前就已经成为国民政府建立的以上海为中心的金融网的核心,不过它们的分支机构主要集中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在西南、西北地区的数量极少。抗战的全面爆发,打破了已有的经济... 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四大国家银行,在抗战前就已经成为国民政府建立的以上海为中心的金融网的核心,不过它们的分支机构主要集中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在西南、西北地区的数量极少。抗战的全面爆发,打破了已有的经济金融格局,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西南、西北成为抗战的大后方,为了发展大后方经济,完成抗战建国任务,国民政府大力推行构建大后方金融网的计划。国家银行是构建大后方金融网的核心力量,对增强大后方金融实力、促进战时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银行 大后方 金融网构建 抗日战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陈云大后方组织建设思想探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范水涛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71-75,共5页
抗战时期,陈云立足于10年内战时期我党在白区工作的惨烈教训,批评了许多同志不安心大后方工作的急躁情绪;提出了党在大后方“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基本任务;对大后方党的组织建设进行了详尽深入的论述,为我大后方党组织在... 抗战时期,陈云立足于10年内战时期我党在白区工作的惨烈教训,批评了许多同志不安心大后方工作的急躁情绪;提出了党在大后方“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基本任务;对大后方党的组织建设进行了详尽深入的论述,为我大后方党组织在险恶的白色环境中保存并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云 组织建设 大后方 抗日战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人口内迁背景的西南大后方现代化 被引量:3
16
作者 谭刚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2年第7期111-116,共6页
抗战时期的人口内迁是中国现代史上最大的一次人口内迁运动,至少超过一千万的沿海人口为躲避战乱纷纷迁入西部大后方。大量人口内迁,有力地推动了西南大后方城市化、教育现代化和社会习俗现代化。抗战时期西南地区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其... 抗战时期的人口内迁是中国现代史上最大的一次人口内迁运动,至少超过一千万的沿海人口为躲避战乱纷纷迁入西部大后方。大量人口内迁,有力地推动了西南大后方城市化、教育现代化和社会习俗现代化。抗战时期西南地区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其动力因素主要来自于外部。抗战时期西部现代化属于中国的"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人口内迁 西南大后方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日战争时期湖北后方国统区人口数量及其结构考察 被引量:1
17
作者 徐旭阳 汪建武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95-98,共4页
抗日战争时期,湖北后方国统区的人口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战争造成了后方人口的大量死亡和外流,导致了后方人口的大幅度下降。在人口结构方面,抗战期间,由于战争的影响和陈诚推行"计划教育",后方人口的性别结构和文化结构发生... 抗日战争时期,湖北后方国统区的人口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战争造成了后方人口的大量死亡和外流,导致了后方人口的大幅度下降。在人口结构方面,抗战期间,由于战争的影响和陈诚推行"计划教育",后方人口的性别结构和文化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但年龄结构和职业结构变化较小。本文考察了战时后方国统区人口变化的状况,并分析了变化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湖北 后方国统区 人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抗战时期建立后方证券市场之论争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志英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63-170,共8页
建立产业证券市场的思想不仅是战时后方产业经济发展在思想上的反映,而且通过这场论战,使人们认识到了证券市场与产业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从而在认识上,推动了中国华商证券市场从以政府公债为主体的财政证券市场向以企业股票、债券为主... 建立产业证券市场的思想不仅是战时后方产业经济发展在思想上的反映,而且通过这场论战,使人们认识到了证券市场与产业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从而在认识上,推动了中国华商证券市场从以政府公债为主体的财政证券市场向以企业股票、债券为主体的产业证券市场的转变,明确了战后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方向,为战后证券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大后方 证券市场 产业经济 证券市场建设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后方地区大中型企业的兴起与发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守广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45-50,共6页
抗日战争时期,基于持久抗战的需要,通过厂矿内迁、原有企业扩充与合并、新建企业的 发展等途径,在后方地区涌现了一批引人注意的大中型企业。这些大中型企业是后方企业的核心和骨 干力量,具有较高的企业管理水平,在地域分布上相... 抗日战争时期,基于持久抗战的需要,通过厂矿内迁、原有企业扩充与合并、新建企业的 发展等途径,在后方地区涌现了一批引人注意的大中型企业。这些大中型企业是后方企业的核心和骨 干力量,具有较高的企业管理水平,在地域分布上相当集中,在产业结构上重工业、基本工业占较高比 重,在资本结构上国营、公营资本占据优势地位。同时与战前沿海大中型企业相比,后方大中型企业的 规模和生产能力有限,而历史作用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大中型企业 后方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西北工业建设政策与绩效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广义 赵世明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70-74,共5页
抗战时期,中国战场前方战备和后方供给都有待于西部经济建设予以支持,但抗战前西北乃至整个西部的工业是极其微弱的,经济十分落后,难以支撑抗战。为支援抗战,国民政府加大了西北工业建设力度,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关键词 抗战时期 国民政府 西北地区 工业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