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5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儒家文化传统能否抑制地方政府债务扩张?
1
作者 王红梅 束永康 崔馨予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8-40,共23页
近年来,债务的大量扩张已成为地方政府财政风险的核心问题之一,正确认识和妥善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至关重要。本文综合运用我国277个地级市的财政数据和历史数据,系统考察了儒家文化传统对地方政府债务治理的影响。研究发现,儒家文化... 近年来,债务的大量扩张已成为地方政府财政风险的核心问题之一,正确认识和妥善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至关重要。本文综合运用我国277个地级市的财政数据和历史数据,系统考察了儒家文化传统对地方政府债务治理的影响。研究发现,儒家文化传统通过发挥“风险规避效应”和“道德约束效应”,抑制了地方政府的债务扩张。基于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冲突驱动、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相互替代的关系,“债务抑制效应”在受外来文化冲击较小、监管力度较弱的地区更为显著,且该效应主要以地区儒家文化影响为主导,而官员个体儒家文化背景的影响则处于从属地位。本文的研究深化了儒家文化传统对政府行为影响的理论认知,为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促进政府财政可持续发展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正式制度 儒家文化传统 地方政府债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守法模式的特点、价值与优化途径——兼与西方“法律信仰”话语比较
2
作者 孙康 《政治与法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51,共18页
“法律信仰”是对西方守法模式常见的概括性表达,具有高度经典性与广泛的话语影响力,但其难以解释中国传统守法模式。西方式法治体系建立在深厚的宗教背景之下,但这不意味着“法律信仰说”代表人类社会最理想的守法状态,同时西方的守法... “法律信仰”是对西方守法模式常见的概括性表达,具有高度经典性与广泛的话语影响力,但其难以解释中国传统守法模式。西方式法治体系建立在深厚的宗教背景之下,但这不意味着“法律信仰说”代表人类社会最理想的守法状态,同时西方的守法传统也不宜被夸大和拔高。中国传统守法模式深受儒家影响,法家亦在其中发挥一定功能。该模式具有原创性与独特性,亦存在需向现代性转化的面向。西方的法律信仰说虽在法学理论的建构上具有先发优势,但不适宜用来描述中国的守法传统。当下在中国对“法律信仰”的使用旨在强调对法律权威的服从,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认同与遵守,并无宗教意味。将中国传统守法模式与法律信仰说进行对比,可发现中国以“家庭—教育—道德”为根基的传统守法模式比法律信仰话语更具有持久性、稳定性和实践性。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促进全民守法及德治、法治与自治相交融,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可提升中国传统守法模式的当代价值,助益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事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信仰 中国传统守法模式 法律儒家化 全民守法 基层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医疗保密思想的演进逻辑与思想内涵研究
3
作者 江锌枝 张一航 +1 位作者 杨梓楹 王夏强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21,共5页
中华传统医疗保密思想深深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形成了独具文化特色的医疗保密思想体系。传统医疗保密思想受诸多复杂因素的交织影响,认为有两个方面的主要因素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援儒习医,推动医者待患情感的转变;二... 中华传统医疗保密思想深深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形成了独具文化特色的医疗保密思想体系。传统医疗保密思想受诸多复杂因素的交织影响,认为有两个方面的主要因素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援儒习医,推动医者待患情感的转变;二是中医外科学发展,突显保护患者隐私的重要性。传统医疗保密思想蕴含着“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和“主敬修身”的涵养追求,通过认同保密责任、履行保密义务和提升保密规范,可以更好地使传统医疗保密观念应用于临床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疗保密 传统文化 儒医思想 医德 中医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PA-SAM:面向工笔画数据的SAM边界框提示增强方法
4
作者 张天圣 朱闽峰 +4 位作者 任怡雯 王琛涵 张立冬 张玮 陈为 《图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2-331,共10页
由于缺乏带有像素级标注的公开工笔画数据集,使得图像分割技术在工笔画领域的发展严重受阻。工笔画具有物象与背景颜色纹理相似、使用晕染渐变导致物象边界模糊等特性,给图像分割带来了挑战,SAM的出现为解决这些挑战带来新的可能性。尽... 由于缺乏带有像素级标注的公开工笔画数据集,使得图像分割技术在工笔画领域的发展严重受阻。工笔画具有物象与背景颜色纹理相似、使用晕染渐变导致物象边界模糊等特性,给图像分割带来了挑战,SAM的出现为解决这些挑战带来新的可能性。尽管SAM在自然图像领域里展现出惊人分割能力和零样本泛化能力,但在处理工笔画图像时存在对物象不敏感、前景背景混淆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首先建立了一个包含403幅图像的花鸟主题工笔画数据集SegTCRP,其中包含5类前景对象。随后,采用LoRA方法对SAM进行微调,使其适应工笔画图像的特点。此外,提出了一种新的SAM边界框提示增强方法BPA-SAM,通过借助U-Net在边界框提示范围内基于一定策略辅助生成额外点提示来改善SAM前景背景混淆的问题。最终,实验验证了BPA-SAM较原始SAM在边界框提示条件下的分割性能提升了7.1%,为SAM在工笔画领域的图像分割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图像分割 工笔画 提示增强 计算机视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魁阁与文庙——论西南联大社会学中两大研究传统
5
作者 周大鸣 杨小柳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30,共8页
“魁阁”和“文庙”是西南联大学术研究的传统代表。回顾其研究缘起、比较其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梳理其发展历程,对“魁阁”与“文庙”的当代传承具有其历史意义。“魁阁”关注农村社会、基层治理、少数民族等多领域社会转型问题,采用... “魁阁”和“文庙”是西南联大学术研究的传统代表。回顾其研究缘起、比较其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梳理其发展历程,对“魁阁”与“文庙”的当代传承具有其历史意义。“魁阁”关注农村社会、基层治理、少数民族等多领域社会转型问题,采用社区研究法;“文庙”聚焦人口普查实验等,以实地调查和科学统计为主要方法。尽管“魁阁”与“文庙”是两个不同的学术机构,在研究的具体问题和操作方法上有所差异,但其具有共同的研究旨趣与现实关怀,充满了对中国乡土与现实的关照,以实地的社会调查为前提认识社会是这两所机构的共同底色,对长期以来的中国人文社科研究方法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联大 魁阁 文庙 社会调查 研究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萧龙友“心正意诚”的医学人文思想研究
6
作者 徐夏雨 黄羚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32-34,40,共4页
通过深入研究萧龙友医学人文思想,揭示其核心内涵为“心正意诚”,“心正”由《大学》“正心”演化而来,是医者道德修养的基础,在医术上追求卓越,在诊疗中精益求精是“意诚”的诠释,也是儒家“诚者天之道”思想在医学领域的具体实践。萧... 通过深入研究萧龙友医学人文思想,揭示其核心内涵为“心正意诚”,“心正”由《大学》“正心”演化而来,是医者道德修养的基础,在医术上追求卓越,在诊疗中精益求精是“意诚”的诠释,也是儒家“诚者天之道”思想在医学领域的具体实践。萧龙友以“心正意诚”诠释医德修养、医匠精神,以“心正”守护中医价值,以“意诚”推动临床创新,为中医振兴指明了方向。萧龙友的医学人文思想兼具历史深度与现代意义,为中医伦理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重要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龙友 医学人文思想 中医伦理思想 心正 意诚 儒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学社会历史观的大传统及其时代价值
7
作者 杨敏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9-120,共12页
儒学社会历史观的思想传统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从中国大历史进程看,社会运行秩序及其规律性一直是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核心内容。先秦诸子百家从不同方面阐释了有关“天下”的思想和话语,特别是早期儒家怀抱“以天下为... 儒学社会历史观的思想传统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从中国大历史进程看,社会运行秩序及其规律性一直是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核心内容。先秦诸子百家从不同方面阐释了有关“天下”的思想和话语,特别是早期儒家怀抱“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力图实现“家—国—天下”的良好秩序和“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经典儒学的历史意识及其对“治乱盛衰”的关切,形成了儒学社会历史观“去乱达治”的基本命题,对中国思想史以及社会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也赋予了儒学社会历史观的大传统意涵。中国式现代化从历史纵深之处走来,对于儒学社会历史观的核心关切将继续予以新的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社会历史观 “古—今”关系 “传统—现代”关系 治乱盛衰 去乱达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生命伦理融入老年护理学课程思政的实践效果 被引量:3
8
作者 周晓丽 白燕 张永爱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21-926,共6页
目的:探讨儒家生命伦理融入老年护理学课程思政的实践效果。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法,以2018级312名(对照组)和2019级266名(试验组)本科护生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模式,试验组开展融入儒家生命伦理的老年护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课程结... 目的:探讨儒家生命伦理融入老年护理学课程思政的实践效果。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法,以2018级312名(对照组)和2019级266名(试验组)本科护生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模式,试验组开展融入儒家生命伦理的老年护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课程结束后调查试验组护生对课程思政的内容和效果的感受,分析两组护生关怀能力、服务老年人意愿和考试成绩。结果:试验组266名护生中96.2%认为我国传统文化对医学生有可借鉴的智慧和思想,83.1%认为教学设计参与性和启发性较好,92.5%对课程评价总体满意。与老人共同生活的时间、家庭关系、对老龄化问题的关注程度会影响护生服务老年人意愿(P<0.05)。试验组护生关怀能力、服务老年人意愿、考试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儒家生命伦理融入老年护理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有助于提升护生关怀能力和服务老年人意愿,促进其道德品质提升,更好地满足社会对老年护理人才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儒家生命伦理 传统文化 老年护理学 服务意愿 关怀能力 护理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伦理正义对中华法系统一性的价值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魏治勋 《东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27,共10页
伦理正义是统一性的中华法系的核心价值追求和法律哲学的凝结。中华法系的统一性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法典体系的统一性对于大一统国家的法律秩序构造是一个必要前提,“伦理正义”价值对于这一目标追求具有保障意义。中华法系是一个伦理... 伦理正义是统一性的中华法系的核心价值追求和法律哲学的凝结。中华法系的统一性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法典体系的统一性对于大一统国家的法律秩序构造是一个必要前提,“伦理正义”价值对于这一目标追求具有保障意义。中华法系是一个伦理法体系,其伦理正义决定和影响着法律正义的设计和实现。中华法系立法技术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以及服务于律典立法和司法实践的高超的法律解释学,进一步推动了中华法系统一性的形成。在具体操作形式上,借助“以经释律”“引经注律”“引经决狱”方法贯彻伦理正义价值原则,中华法系的立法解释、律学研究和司法裁判活动展现了高度的统一性;通过和平的交流互鉴,整个中华法系圈在存续期间保持了伦理价值、法律制度与法律文化的高度一致性。以伦理正义引领的中华法系的统一性,承担了一般国家法律体系所没有的重大且复杂的历史内涵,从而具有了超越时代的持久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法系 法的统一性 以经释律 引经注律 引经决狱 伦理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戏曲舞台艺术写实传统发覆——从孔尚任《桃花扇》的舞美构思谈起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雅新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7-89,共13页
今人对孔尚任《桃花扇》的赞许多集中在文学层面,对其舞美则不以为然。事实上,孔尚任在舞美设计上独具匠心,写实风格舞美是其整体艺术构思的有机部分,乃有意之追求。孔尚任所用舟、车等大型写实风格道具在戏曲史上表演形式多样,一直盛... 今人对孔尚任《桃花扇》的赞许多集中在文学层面,对其舞美则不以为然。事实上,孔尚任在舞美设计上独具匠心,写实风格舞美是其整体艺术构思的有机部分,乃有意之追求。孔尚任所用舟、车等大型写实风格道具在戏曲史上表演形式多样,一直盛行于元明清戏曲舞台,虚拟性表演程式的产生并未影响其地位。孔尚任所用写实风格布景在戏曲史上至晚成熟于明末,在清代宫廷、文人和民间的演剧中均广泛应用,借助机关、灯彩等手段蔚为繁胜。写实风格舞美和表演,与写意、虚拟风格一样,自成一种传统,冯梦龙、彭天锡、阮大铖、李渔、洪升、孔尚任等戏曲史上的重要人物,均擅长利用或予以推崇。古人本不执着于虚拟表演,也毫不排斥实物装置,今人对孔尚任的批评乃出于写意、虚拟等非写实理论。非写实理论的建构并非基于戏曲全部的艺术经验,压抑和遮蔽了戏曲写实传统,干扰了相关的学术研究,加剧了戏曲精神内涵的空洞及与市场、观众和当代精神的疏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舞台艺术 写实传统 写意性 虚拟性 孔尚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哲学对当代生命教育的价值引领及实现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耀玲 张曦予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23,共6页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众多深邃的生命智慧。从伦理学的角度,儒家重视生命,认为生死由命,注重人生命的社会价值;道家从“道”的视角认识生命,认为生死自然,重其“生”之个体价值;墨家则从科学理性的角度看待生命,反对“宿命论”,提倡“...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众多深邃的生命智慧。从伦理学的角度,儒家重视生命,认为生死由命,注重人生命的社会价值;道家从“道”的视角认识生命,认为生死自然,重其“生”之个体价值;墨家则从科学理性的角度看待生命,反对“宿命论”,提倡“非命观”。这些思想对当代生命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有助于学生更加关爱生命、珍惜生命,树立积极健康的生命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 道家 墨家 生命哲学 生命教育 价值引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重述道统:现代道统叙事的历史化及其问题 被引量:1
12
作者 于磊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7-224,共8页
回应晚清以降道统应为中国近代衰落负责等言论,现代道统叙事的历史化以历史论证道统正当性。这既揭示了道统之魅力,也有一定问题。一方面,道统辩护内有关于要严格道统还是泛化道统的争议;另一方面,道统批评者与道统论者在相当程度上互... 回应晚清以降道统应为中国近代衰落负责等言论,现代道统叙事的历史化以历史论证道统正当性。这既揭示了道统之魅力,也有一定问题。一方面,道统辩护内有关于要严格道统还是泛化道统的争议;另一方面,道统批评者与道统论者在相当程度上互为颠倒,若无道统信仰甚至颠倒之,则从道统论者认定的历史现象出发,也可推出否定道统之论。道统批评的基点是道统为恶,道统辩护的基点是道统为善,包容双方或能探索更整全的道统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统 文化传统 治道合一 以道抗势 新儒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儒家人—物役用关系的多元诠释及其现代价值——以“络马首,穿牛鼻”问题为中心 被引量:1
13
作者 叶达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28,共7页
“络马首,穿牛鼻”是《庄子》表达其天人之思的基础问题。在儒家系统中,这一问题被转换为“服牛乘马”问题,其诠释过程呈现出思想发展的内在互动和多元演化。先秦两汉,儒家“圣人说”与“受命说”奠定了人—物关系的权威秩序,赋予人与... “络马首,穿牛鼻”是《庄子》表达其天人之思的基础问题。在儒家系统中,这一问题被转换为“服牛乘马”问题,其诠释过程呈现出思想发展的内在互动和多元演化。先秦两汉,儒家“圣人说”与“受命说”奠定了人—物关系的权威秩序,赋予人与马、牛役用关系的现实合理性。宋明时期,儒家“天理自合如此说”“用物之道说”建构出人—物役用关系的新论述,背后则是本体论、工夫论和价值论互嵌交织的深层结构。近代以来,随着中西文明交汇碰撞,儒家开始从社会发展的宏观视域重新审视自然与技术关系,“络马穿牛”问题背后的人—物役用关系亦被纳入其中进行反思与新诠。“络马穿牛”以及“服牛乘马”问题既是观察儒学及中国传统思想发展的重要视角,也是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智慧的人文窗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络马穿牛 服牛乘马 传统儒家 役用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6
14
作者 黄生成 张紫婷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11期37-42,共6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不仅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丰厚的精神文化养料,还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有效途径。就其重大意义而言,可以提升村民文化素养、增强村民价值认同、挖掘乡村文化产...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不仅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丰厚的精神文化养料,还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有效途径。就其重大意义而言,可以提升村民文化素养、增强村民价值认同、挖掘乡村文化产业。就其现实困境而言,村民保护传承意识淡薄、乡村人才队伍不健全、文化资源创新动力不足。就其实践路径而言,以讲好文化故事,催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文化自信;以完善队伍建设,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培育文化人才;以盘活文化资源,融入生产生活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提供动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现实困境 实践路径 文化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文化视域下的道德韧性培塑策略
15
作者 王璐颖 黄强 常运立 《中国医学伦理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4-238,共5页
道德韧性为面对道德困境的情况时积极应对的能力,其构成要素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融洽的关系和平和的内心。中华民族是有韧性的民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了丰富的道德韧性思想,比如“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 道德韧性为面对道德困境的情况时积极应对的能力,其构成要素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融洽的关系和平和的内心。中华民族是有韧性的民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了丰富的道德韧性思想,比如“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苟志于仁,无恶也”。古人认为人的韧性可以端正道德动机,让人在逆境中排除万难,奋勇向前。古人的思想智慧可为今天培塑道德韧性提供建议咨询。因此,需要借鉴传统文化,强化道德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道德韧性 儒家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经典教化诠释学的当代教育使命及其进路——基于中西经典诠释传统的比较与启示
16
作者 夏泉源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9-116,共8页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教育必定植根于其独特的经典诠释与教化传统。儒家经典诠释传统的解经学基础强化了道德-政治教化传统,诠释方法与道德-政治教化目的相互补充;西方经典诠释传统在哲学认识论基础上形成了人文教化传统,提出了历史理性...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教育必定植根于其独特的经典诠释与教化传统。儒家经典诠释传统的解经学基础强化了道德-政治教化传统,诠释方法与道德-政治教化目的相互补充;西方经典诠释传统在哲学认识论基础上形成了人文教化传统,提出了历史理性概念并不断促进人的自我教化。当代儒家经典教化诠释学的发展迫切需要引导时代精神与历史理性共鸣,激发现代理性精神促进人的自我教化,以实现其内在的教育使命。儒家经典教化诠释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互融通,儒家经典教育加深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了儒家教化精神的当代实践。儒家教化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增强儒家经典教育的历史意识、批判意识、经典意识与教化意识,不仅能让儒家教化精神在当下时代的多元语境中“其命维新”,亦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走上儒家经典教化诠释学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教化诠释学 儒家教化精神 历史理性 自我教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化视域下射艺的传承与创新——基于东亚三国传统弓箭文化的比较
17
作者 胡汨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0-80,共11页
在全球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东亚三国的传统弓箭文化面临西方现代射箭文化的冲击。为了唤醒国民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复兴与传承的认同与重视,扭转异化现象,以弓箭为例,运用文化比较理论在全球化视角下比较中、日、韩三国的传统弓箭文化。... 在全球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东亚三国的传统弓箭文化面临西方现代射箭文化的冲击。为了唤醒国民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复兴与传承的认同与重视,扭转异化现象,以弓箭为例,运用文化比较理论在全球化视角下比较中、日、韩三国的传统弓箭文化。发现,中、日、韩三国弓箭文化同源于儒家文化,均具备“观德之射”“礼仪之射”的特性,但各国在传承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弓箭文化,其在核心价值、称谓、器物、神话、制度习俗等方面有所不同。借鉴日韩两国在传统弓箭文化传承方面的经验,通过提炼核心价值、统一称谓、固化礼仪与规范、选择传承路径等方式,寻求中国传统弓箭文化的当代创新性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儒家文化 传统弓箭 射艺 弓道 国弓 文化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明园林美学的生活范式转向与政治重构
18
作者 丁文俊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2-94,共13页
晚明园林美学在总体规划和空间布置上转向注重实用功能和满足享乐欲望的生活范式。结合阳明心学取代程朱理学主宰地位的思想史视野,晚明园林美学的范式在心—物关系上表现为顺应和直接性的关系,同时将物欲和感官纳入了道体的范围,逾越... 晚明园林美学在总体规划和空间布置上转向注重实用功能和满足享乐欲望的生活范式。结合阳明心学取代程朱理学主宰地位的思想史视野,晚明园林美学的范式在心—物关系上表现为顺应和直接性的关系,同时将物欲和感官纳入了道体的范围,逾越阳明心学设想的日用转向的限度。在身—道的关系中,欲望和日常性分别成为道体所容纳的新内容和新场域,由此道统在治统关涉的范围之外创构独立于“得君行道”模式的生活空间。园林美学创构的生活空间,是一个治统缺位的自治性场域,以间接的方式削弱皇权的符号威望和影响力,这是一种弱势的审美政治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明 园林美学 生活空间 欲望 道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林译小说中的儒学传统与“新民”视野
19
作者 徐瑾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4-121,共8页
林译小说蕴含着丰富的儒学传统,这是它在当时即能获得广泛传播的主要原因之一。林译小说中的儒学传统大致表现出三种面向:其一,将儒学之“忠”运用在男女之间的情爱上面,表现为女性对另一方的感情之忠;其二,将儒学之“孝”运用在晚辈对... 林译小说蕴含着丰富的儒学传统,这是它在当时即能获得广泛传播的主要原因之一。林译小说中的儒学传统大致表现出三种面向:其一,将儒学之“忠”运用在男女之间的情爱上面,表现为女性对另一方的感情之忠;其二,将儒学之“孝”运用在晚辈对长辈的尊敬上面,分别体现为晚辈对长辈的尊重之情、关心之情和照顾之情;其三,将儒学之“礼”运用于人际交往的德行上面,既展示人与人之间交往时的诸种礼仪,也记述人们对诸种礼仪的遵守行为。林译小说并非只是对儒学传统的简单使用,而是以此为媒介,寄寓了对开启民智这一时代主旨的深层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译小说 儒学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作场所的儒家传统价值观:理论、测量与效度检验 被引量:57
20
作者 王庆娟 张金成 《南开管理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6-79,110,共15页
作为文化的内核,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影响着个体员工重要的态度和行为。本文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分析和界定了"工作场所儒家传统价值观"(CTVW)的内涵与维度,并通过三项实证研究对CTV W量表的信度与效度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一... 作为文化的内核,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影响着个体员工重要的态度和行为。本文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分析和界定了"工作场所儒家传统价值观"(CTVW)的内涵与维度,并通过三项实证研究对CTV W量表的信度与效度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一的测量结果表明,工作场所的儒家传统价值观本质上是一种以关系和谐为核心的儒家关系导向,其下包括尊从权威、接受权威、宽忍利他和面子原则四个维度,CTV W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与建构效度。研究二的效用分析表明,CTV W能够较好地预测员工的公平敏感性与组织公民行为,CTV W量表具有较好的效标效度。研究三的差异分析表明,具有不同社会历练的员工具有不同的儒家传统价值观,CTV W量表的效度得到进一步验证。最后,本文就工作场所儒家传统价值观在中国及其它文化背景下的研究意义以及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思想 工作场所儒家传统价值观 效度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