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rmodynamic analysis and dynamics simulation on reaction of Al_2O and AlCl_2 with carbon under vacuum 被引量:1
1
作者 卢勇 周岳珍 +5 位作者 陈秀敏 李紫勇 郁青春 刘大春 杨斌 徐宝强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2期286-292,共7页
The feasibility study of the AlCl(g) generated by Al_2O-AlCl_2-C system under vacuum was carried out by thermodynamic analysis and CASTEP package of the Material Studio program which was based on density functional th... The feasibility study of the AlCl(g) generated by Al_2O-AlCl_2-C system under vacuum was carried out by thermodynamic analysis and CASTEP package of the Material Studio program which was based on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 formalism. Thermodynamic calculations indicate that Al Cl and CO molecules can be formed under conditions of temperature 1760 K and the pressure of 60 Pa. The interaction of Al_2O and AlCl_2 with C shows that the chemical adsorption of Al_2O and AlCl_2 does take place on C(001) crystal plane, and at the same time, new chemical bond is formed between Al atom in Al_2O and Cl atoms from one of the Al—Cl bonds in AlCl_2. The results, after 1.25 ps dynamics simulation, indicate that adsorbed Al Cl molecules are generated and CO molecule will be formed in this system, and they will escape from C(001) surface after a longer period of dynamic simulation time. It means that the reaction of Al_2O and AlCl_2 with C can be carried out under given constraint cond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 initio molecular dynamics carbothermic-chlorination (AlCl2) reaction thermodynamicS INTERACTION Al2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vealing Al-O/Al-F reaction dynamic effects on the combustion of aluminum nanoparticles in oxygen/fluorine containing environments:A reactive molecular dynamics study meshing together experimental validation 被引量:1
2
作者 Gang Li Chuande Zhao +2 位作者 Qian Yu Fang Yang Jie Chen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4期313-327,共15页
Improving the energy conversion efficiency in metallic fuel(e.g.,Al)combustion is always desirable but challenging,which often involves redox reactions of aluminum(Al)with various mixed oxidizing environments.For inst... Improving the energy conversion efficiency in metallic fuel(e.g.,Al)combustion is always desirable but challenging,which often involves redox reactions of aluminum(Al)with various mixed oxidizing environments.For instance,Al-O reaction is the most common pathway to release limited energy while Al-F reaction has received much attentions to enhance Al combustion efficiency.However,microscopic understanding of the Al-O/Al-F reaction dynamics remains unsolved,which is fundamentally necessary to further improve Al combustion efficiency.In this work,for the first time,Al-O/Al-F reaction dynamic effects on the combustion of aluminum nanoparticles(n-Al)in oxygen/fluorine containing environments have been revealed via reactive molecular dynamics(RMD)simulations meshing together combustion experiments.Three RMD simulation systems of Al core/O_(2)/HF,n-Al/O_(2)/HF,and n-Al/O_(2)/CF4 with oxygen percentage ranging from 0%to 100%have been performed.The n-Al combustion in mixed O_(2)/CF_4 environments have been conducted by constant volume combustion experiments.RMD results show that Al-O reaction exhibits kinetic benefits while Al-F reaction owns thermodynamic benefits for n-Al combustion.In n-Al/O_(2)/HF,Al-O reaction gives faster energy release rate than Al-F reaction(1.1 times).The optimal energy release efficiency can be achieved with suitable oxygen percentage of 10%and 50%for n-Al/O_(2)/HF and n-Al/O_(2)/CF_4,respectively.In combustion experiments,90%of oxygen percentage can optimally enhance the peak pressure,pressurization rate and combustion heat.Importantly,Al-O reaction prefers to occur on the surface regions while Al-F reaction prefers to proceed in the interior regions of n-Al,confirming the kinetic/thermodynamic benefits of Al-O/Al-F reactions.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Al-O/Al-F reaction for greatly enhancing n-Al combustion efficiency is demonstrated at atomicscale,which is beneficial for optimizing the combustion performance of metallic fu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O/Al—F reaction Kinetic benefits thermodynamic benefits Molecular dynamics COMBUS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eaxFF的煤超临界水气化无机硫迁移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3
作者 朱非环 黄成炜 +2 位作者 刘单珂 徐加陵 于立军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9-206,共8页
煤炭的超临界水气化制氢技术前景广阔,然而气化过程中生成的有毒硫化物限制了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开展煤炭超临界水气化过程中的硫迁移机理研究,对煤炭超临界水气化硫元素定向调控方法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无机硫的迁移是煤炭超... 煤炭的超临界水气化制氢技术前景广阔,然而气化过程中生成的有毒硫化物限制了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开展煤炭超临界水气化过程中的硫迁移机理研究,对煤炭超临界水气化硫元素定向调控方法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无机硫的迁移是煤炭超临界水气化过程硫迁移机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煤炭中无机硫的主要赋存载体—黄铁矿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多种工况下黄铁矿超临界水气化的分子动力学模型,总结了H_(2)、H_(2)S等关键产物的变化规律,并使用动画追踪硫的脱出转化过程以获得迁移路径图。结果表明:提高温度在促进氢气生成的同时可以抑制硫化氢气体的产生,且有利于硫元素以自由基团的形式从黄铁矿中脱离;增加超临界水分子数量促进了硫原子脱离黄铁矿且可以提升氢气的产量,但不会促进硫化氢气体的生成。在硫的迁移方面,硫原子的迁移分为热解脱离与水分子协助脱离2种方式,其中热解脱离发生在反应的前期,水分子协助脱离则是硫原子的主要迁移方式,硫的最终存在形态为HOS、H_(2)OS等含硫基团及H_(2)S气体,含硫基团占据了脱出硫原子总量的80%以上。黄铁矿团簇演化的另一关键步骤是氧原子键入团簇,其主要过程为水分子中的氧原子与铁原子成键并由团簇外侧逐渐向内部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铁矿 超临界水 硫迁移 分子动力学 反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氧剂协同作用机理的加速反应分子动力学研究
4
作者 周锐 鲍路瑶 +1 位作者 卜伟锋 周峰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5-336,共12页
受阻酚类抗氧剂与二苯胺类抗氧剂复配使用往往表现出优异的协同抗氧化作用,但其详细的化学反应路线尚不明确.本文中利用1种结合元动力学(Metadynamics)与反应力场(ReaxFF)的加速反应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季戊四醇酯基础油添加2种典型... 受阻酚类抗氧剂与二苯胺类抗氧剂复配使用往往表现出优异的协同抗氧化作用,但其详细的化学反应路线尚不明确.本文中利用1种结合元动力学(Metadynamics)与反应力场(ReaxFF)的加速反应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季戊四醇酯基础油添加2种典型抗氧剂[2,6-二叔丁基对甲酚(2,6-Di-tert-butyl-4-methylphenol,BHT)、4,4'-二辛基二苯胺(4,4'-Di-iso-octyldiphenylamin,ODA)]在不同温度工况下(350和500 K)的热氧化分解过程.结果表明:酯基数量的增多、烷烃链长度的增加以及仲氢和叔氢数量的增大会导致多元醇酯基础油氧化安定性减弱;烷基过氧自由基以及烷氧自由基是加速基础油烷烃链链式反应的关键;BHT和ODA通过有效捕捉这2种自由基进而提高体系氧化安定性.2种抗氧剂优异的协同作用来源于低温下BHT苯酚脱出的氢原子有效提高了ODA以及N-羟基二苯胺的再生效率.详细反应路径表明,ODA存在多个反应活性位点是其抗氧性能优于BHT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反应分子动力学 反应力场 合成酯润滑油 抗氧化剂 反应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击作用下CL⁃20含能共晶的反应分子动力学模拟
5
作者 伍俊英 方汇璇 +3 位作者 尚伊平 李钧剑 王健宇 陈朗 《含能材料》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9-64,共16页
共晶技术是降低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CL‐20)感度的有效方法之一,研究冲击作用下CL‐20共晶的化学反应,有助于理解CL‐20共晶的冲击反应机制,对炸药安全评价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ReaxFF‐lg反应力场的分子动力学方法,同时结合... 共晶技术是降低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CL‐20)感度的有效方法之一,研究冲击作用下CL‐20共晶的化学反应,有助于理解CL‐20共晶的冲击反应机制,对炸药安全评价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ReaxFF‐lg反应力场的分子动力学方法,同时结合非平衡加载方法,对CL‐20/2,5‐二硝基甲苯(DNT)、CL‐20/1,3‐二硝基苯(DNB)和CL‐20/1‐甲基‐3,5‐二硝基‐1,2,4‐三唑(MDNT)三种共晶在2~5 km·s^(-1)冲击速度下的冲击压缩过程进行了分子动力学模拟,获得了含能共晶在冲击作用后的热力学演化特征、初始化学反应路径和产物信息,并与CL‐20的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CL‐20/DNT、CL‐20/DNB和CL‐20/MDNT 3种共晶都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冲击感度作用,3种共晶的冲击感度顺序依次为CL‐20/MDNT>CL‐20/DNB>CL‐20/DNT。3种共晶的分解反应均是从CL‐20分解开始,且CL‐20的分解速度比DNT、DNB和MDNT快。在2 km·s^(-1)冲击速度下,CL‐20共晶首先发生聚合反应,CL‐20与共晶配体分子间的聚合反应早于CL‐20分子间的聚合,且反应频次远高于CL‐20分子之间聚合。在3 km·s^(-1)的冲击条件下,CL‐20首先发生了N—N以及C—N键断裂,笼型结构被破坏,同时生成NO_(2),CL‐20初步断键后的结构及产物NO_(2)会进一步与共晶配体分子DNT、DNB、MDNT结合,降低CL‐20反应中间产物的浓度,达到降感作用。在4,5 km·s^(-1)冲击条件下,CL‐20中的环状骨架结构会直接遭到破坏,发生C—N键断裂,产生小分子碎片,直接生成N2,同时有NO_(2)、H_(2)、CO_(2)、H_(2)O等产物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能共晶 反应力场 分子动力学 冲击波 反应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eaxFF MD模拟的低阶煤热解产物演化规律及反应机理 被引量:3
6
作者 黄淄博 周文静 魏进家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409-2419,共11页
热解是实现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深入认识煤热解过程中挥发分自由基的变化规律对调控热解产物至关重要,但实验方法难以捕捉其细节。本文选用经典的褐煤分子模型,结合反应分子动力学(ReaxFF MD)模拟探究了低阶煤热解过程中挥... 热解是实现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深入认识煤热解过程中挥发分自由基的变化规律对调控热解产物至关重要,但实验方法难以捕捉其细节。本文选用经典的褐煤分子模型,结合反应分子动力学(ReaxFF MD)模拟探究了低阶煤热解过程中挥发分自由基的演化规律及反应机理。ReaxFF MD模拟结果表明,挥发分产物的收率随升温速率的增大而增加,较高的升温速率抑制了气体产物的生成、提高了焦油产物的收率,但焦油的重质化严重。含氧官能团的裂解是煤热解的触发机制,热解过程主要分为活化(800~1200K)、热解(1200~2400K)和缩聚(2400~2800K)三个阶段。在高温缩聚阶段,焦油片段之间更容易交联,进而发生缩聚反应形成焦炭,并伴随着气体生成,导致焦油收率降低,气体和焦炭产率增加。因此,改善焦油收率和品质的关键是促进焦油片段的裂解,抑制其缩聚。分析了气相产物的形成机理,CO_(2)主要来自羧基和酯基的裂解;甲氧基侧链和桥键裂解形成·CH_(3)和·CH_(2)自由基并捕获·H,最终形成CH_(4)分子;焦油的二次热解和缩聚释放大量·H和H_(2),·H之间进一步反应生成H_(2);而煤中的硫醚结构与含氮支链裂解后,进而被·H自由基稳定为H_(2)S和NH_(3)。这些从分子层面获得的机理认识,可为实验或工业调控热解产物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阶煤 热解 反应机理 挥发分自由基 反应力场 分子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_(2)O气氛下富油煤热解过程的反应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1
7
作者 黄淄博 刘倩如 +2 位作者 刘红 周文静 魏进家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89-199,共11页
【目的】我国富油煤资源丰富,通过热解技术可将其转化为能源产品(化学品、气体或液体燃料等),缓解我国油气资源的对外依存程度。深入认识热解过程中的产物变化规律和反应机理,对于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工艺的研究至关重要。【方法】采用反... 【目的】我国富油煤资源丰富,通过热解技术可将其转化为能源产品(化学品、气体或液体燃料等),缓解我国油气资源的对外依存程度。深入认识热解过程中的产物变化规律和反应机理,对于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工艺的研究至关重要。【方法】采用反应分子动力学(ReaxFF MD)模拟探究富油煤(长焰煤)热解过程以及H_(2)O气氛对热解产物分布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和结论】结果表明,富油煤(长焰煤)热解的温度范围为1200~2800 K,热解过程主要分为热解(1200~2000 K)和缩聚(2000~2800 K)两个阶段。在热解阶段,随着温度的升高,煤分子快速裂解,焦炭产物不断减少,焦油和气体产物不断增加;在缩聚阶段,焦油产物之间发生缩聚反应生成焦炭,同时释放小分子气体,导致焦油产物减少,焦炭和气体产物增加。因此,提高热解温度、延长热解时间可得到更多的气体产物,而提升焦油产量的关键则是抑制缩聚反应发生。在高温缩聚阶段引入H_(2)O气氛热解,结果表明,H_(2)O能够有效地促进煤分子的裂解,随着H_(2)O占比的增加,煤热解体系中C―C键减少,C―H和C―O键增加。分析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发现,煤热解产生的自由基与H_(2)O反应,促进H_(2)O分子分解,H_(2)O分解产生的H•和OH•又进一步促进煤裂解,并与煤热解产物反应,生成更多的焦油和气体。研究加深了对富油煤热解过程的理解,对煤炭资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油煤 热解 反应机理 H_(2)O气氛 反应分子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LPE裂解产气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8
作者 黄友聪 郑钟楠 +4 位作者 林梓圻 张莹 袁豪 孔佳民 周凯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5-163,共9页
交联聚乙烯(XLPE)电缆是城市输配电网络中的重要设备,对XLPE绝缘材料裂解机理的深入理解是提出有效故障评估和诊断方法的基本前提,近年来。通过气体产物对电缆进行状态诊断的思想广受关注,然而,现有研究仍未深入阐释影响XLPE绝缘的产气... 交联聚乙烯(XLPE)电缆是城市输配电网络中的重要设备,对XLPE绝缘材料裂解机理的深入理解是提出有效故障评估和诊断方法的基本前提,近年来。通过气体产物对电缆进行状态诊断的思想广受关注,然而,现有研究仍未深入阐释影响XLPE绝缘的产气路径和机理。鉴于此,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从原子和自由基层面揭示了XLPE裂解及产气机理。首先基于蒙特卡洛法构建聚乙烯分子的初始几何模型。通过基于距离概率准则的聚乙烯交联算法,建立了具有高度化学合理性和现实物理意义的XLPE分子动力学几何模型。随后基于ReaxFF反应力场进行了分子动力学计算,并通过粒子追踪建立了XLPE裂解过程中特征气体产物生成的自由基链式反应路径。结果表明,氢气生成的自由基链式反应包含两步且为可逆反应;烃类气体分子及碳氧化物分子生成自由基链式反应均始于XLPE分子链C—C键断裂生成亚甲基端基,具体生成的产物类型由氧气和氢自由基的浓度决定。上述研究为理解XLPE电缆系统中的产气现象和从原子层面揭示XLPE固体电介质劣化及产气机理方面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 交联聚乙烯 材料产气 自由基反应 ReaxFF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反应分子动力学的超临界多元热流体发生规律及物性变化特征
9
作者 杨棽垚 杨二龙 +2 位作者 戚志林 严文德 徐放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8-108,I0007,I0008,共13页
超临界多元热流体发生过程中各组分质量分数变化规律认识不清。基于反应分子动力学方法,进行不同条件下的超临界多元热流体发生规律模拟,结合实验和模型计算结果,研究热流体各组分质量分数随反应温度、反应压力、时间和原料比例的变化规... 超临界多元热流体发生过程中各组分质量分数变化规律认识不清。基于反应分子动力学方法,进行不同条件下的超临界多元热流体发生规律模拟,结合实验和模型计算结果,研究热流体各组分质量分数随反应温度、反应压力、时间和原料比例的变化规律,分析热流体各组分质量分数变化对流体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结果与相近条件的实验和理论计算结果吻合度较高,采用反应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超临界多元热流体发生规律具有较高准确性;反应温度、反应压力越高,原料完全反应时间越短;柴油质量分数越高,原料完全反应时间越长;反应温度、压力对完全反应后超临界多元热流体各组分质量分数无显著影响,柴油质量分数影响较大,柴油质量分数越高,热流体中二氧化碳和氮气质量分数越高,水质量分数越低;在反应未完全时,反应时间对热流体物性的影响较显著,反应初始至结束的流体密度降幅为8.19%,流体比焓降幅为49.85%,在反应完全后,反应原料比例对热流体物性影响较大,原料柴油质量分数由8.39%上升至25.14%,流体密度增幅为7.82%,流体比焓降幅为10.58%。该结果为开展超临界多元热流体发生规律研究及热流体发生环境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多元热流体 发生规律 热流体物性 ReaxFF反应力场 分子动力学模拟 稠油热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成藏动力学机制研究 被引量:47
10
作者 叶建平 武强 +4 位作者 叶贵钧 陈春琳 岳巍 李红柱 翟振荣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19-323,共5页
应用油气成藏动力学方法,研究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成藏动力学机制。通过热力场、应力场、地下水动力场的分析,认为本区具有良好的生烃条件和储集条件,晋城矿区南部,地下水流场为一种汇流区,这种地下水流场特征,导致煤层气在汇流区域得到... 应用油气成藏动力学方法,研究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成藏动力学机制。通过热力场、应力场、地下水动力场的分析,认为本区具有良好的生烃条件和储集条件,晋城矿区南部,地下水流场为一种汇流区,这种地下水流场特征,导致煤层气在汇流区域得到富集,形成地下水和煤储层中流体的能量的积聚,这种能量的聚集是形成高压储层的基础和保证。同时,南部还是低地应力分布区,渗透率相对地高,因此南部煤层气富集,煤层气产能大,是煤层气勘探开发最有利地区。晋城矿区北部为单向流动的地下水动力场,使得在相同地质背景下的同一地区出现不同的煤层气成藏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沁水盆地 煤层气 成藏动力学 热力场 应力场 水动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反应Al-Cu复合材料的反应机理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严学华 蒋宗宇 孙少纯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2002年第2期70-73,共4页
借助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对铝熔体中生成Al2 O3的原位反应进行热力学和动力学分析 结果表明 :在大气、低温条件下 ,CuO与铝反应能生成δ Al2 O3,δ Al2 O3颗粒在基体合金中能均匀分布 ,大小在 3~ 5 μm ;CuO与铝反应的热力学分析认为... 借助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对铝熔体中生成Al2 O3的原位反应进行热力学和动力学分析 结果表明 :在大气、低温条件下 ,CuO与铝反应能生成δ Al2 O3,δ Al2 O3颗粒在基体合金中能均匀分布 ,大小在 3~ 5 μm ;CuO与铝反应的热力学分析认为反应是可以自发进行的 ;利用宏观反应动力学理论 ,提出微粒模型 ,认为主要影响反应速度的因素是铝液与CuO微粒接触时的浓度、微粒的内部结构、表面积与其体积之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原位反应 热力学 动力学 反应机理 铝铜复合材料 AL-CU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雷达观测资料改进MM5初始场的初步试验研究 被引量:24
12
作者 托亚 梁海河 +1 位作者 马淑芬 朱福康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61-667,共7页
采用同时调整热力学和动力学变量,并考虑湿度与温度的变化相协调的初始化方法,引进雷达资料改善MM5模式的初始场。试验结果表明:经过优化处理的初始场,显著提高了模式对降水特别是甚短时(0~6h)降水的落区和量的预报准确率。其中调整热... 采用同时调整热力学和动力学变量,并考虑湿度与温度的变化相协调的初始化方法,引进雷达资料改善MM5模式的初始场。试验结果表明:经过优化处理的初始场,显著提高了模式对降水特别是甚短时(0~6h)降水的落区和量的预报准确率。其中调整热力学变量对改进降水落区预报比动力学变量的调整更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始场 中尺度 热力学变量 动力学变量 降水强度 雷达观测资料 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_3SiC_2陶瓷的制备 被引量:13
13
作者 张俊才 贾成厂 +1 位作者 朱景川 武万良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00-704,共5页
Ti3SiC2陶瓷由于具有非常优越的性能而受到广泛关注,但到目前对于反应合成Ti3SiC2的热力学和动力学仍缺乏系统地研究。本文对反应合成Ti3SiC2进行了热力学计算和动力学分析,利用Ti、Si、C混合粉末进行热压,制备了较高纯度的Ti3SiC2陶瓷... Ti3SiC2陶瓷由于具有非常优越的性能而受到广泛关注,但到目前对于反应合成Ti3SiC2的热力学和动力学仍缺乏系统地研究。本文对反应合成Ti3SiC2进行了热力学计算和动力学分析,利用Ti、Si、C混合粉末进行热压,制备了较高纯度的Ti3SiC2陶瓷,并对烧结试样进行XRD和断口SEM分析。热力学计算结果表明:在常用的反应合成Ti3SiC2的材料体系中,Ti-Si-C三元粉末的反应热力学驱动力最大,据此选择Ti、Si、C粉末,按照3∶1.2∶2的原子比混合作为反应合成Ti3SiC2的原料;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Ti-Si-C三元元素粉末的反应动力学要求必须有较高的升温速度,才能获得Ti3SiC2材料。根据动力学分析结果设计反应合成工艺,利用真空热压获得了纯度达到89%(体积分数,下同)以上的Ti3SiC2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3SIC2 热力学 动力学 反应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霞石正长岩中温烧结反应过程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徐锦明 马鸿文 +1 位作者 郭庆丰 杨冰北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95-1300,共6页
针对国内铝土矿和钾盐短缺、严重依赖进口的现状,综合开发利用储量巨大的非水溶性钾矿具重要意义。本实验以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云南个旧白云山霞石正长岩为原料,研究了以碳酸钠为助剂烧结反应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化学反应;并以热力学计算结... 针对国内铝土矿和钾盐短缺、严重依赖进口的现状,综合开发利用储量巨大的非水溶性钾矿具重要意义。本实验以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云南个旧白云山霞石正长岩为原料,研究了以碳酸钠为助剂烧结反应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化学反应;并以热力学计算结果为指导,研究了霞石正长岩-碳酸钠体系的烧结配比、烧结时间和烧结温度对霞石正长岩分解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烧结温度1103K、烧结时间1h、霞石正长岩与助剂碳酸钠质量比为1∶0.75时,霞石正长岩的分解率可达98.0%。对霞石正长岩热分解过程的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该过程符合Crank-Ginstling-Braunshtein方程,其表观活化能为78.75kJ/mol;根据阿伦尼乌斯公式对反应时间进行了预测,认为离子扩散穿透厚度增加的固膜是造成理论与实际反应时间出现误差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霞石正长岩 中温烧结 热力学 动力学 铝土矿床 钾盐 个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场和抑制剂对莲藕多酚氧化酶反应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11
15
作者 高梦祥 胡翠翠 +1 位作者 严奉伟 张长峰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8-81,共4页
通过添加Vc和外加磁场处理,研究莲藕多酚氧化酶(PPO)反应动力学的变化规律。以邻苯二酚为底物,莲藕PPO褐变反应动力学符合米氏方程所描述的单底物酶促反应动力学,Km为0.775mol/L,Vmax为11.150U/min。Vc对PPO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反应动力... 通过添加Vc和外加磁场处理,研究莲藕多酚氧化酶(PPO)反应动力学的变化规律。以邻苯二酚为底物,莲藕PPO褐变反应动力学符合米氏方程所描述的单底物酶促反应动力学,Km为0.775mol/L,Vmax为11.150U/min。Vc对PPO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反应动力学参数Km为0.081mol/L,Vmax为3.243U/min,呈现反竞争性抑制,表现为褐变出现滞后,随Vc浓度的增大滞后时间逐渐增长,且呈现S型趋势,并建立了相应的反应方程。不同磁场强度下,随着处理时间的变化,PPO活性呈现波动性。3.17A/m磁场强度下处理4h的酶液其反应动力学曲线表现为S型,并建立了相应的反应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莲藕 多酚氧化酶 反应动力学 抑制剂 磁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在生物分子研究中的进展(英文) 被引量:10
16
作者 曹了然 张春煜 +3 位作者 张鼎林 楚慧郢 张跃斌 李国辉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354-1365,共12页
在当今科学探索中,分子动力学模拟作为实验的辅助,替代甚至引导,有越来越大的重要性。在这篇综述里,我们概括介绍了分子模拟领域的发展历史,特别是专注于近期的进展,包括新的分子力场,增强采样技术以及在研究生物分子体系方面的最新成果。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模拟 分子力场 增强采样 酶促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年7月4~5日梅雨锋暴雨维持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17
17
作者 陈忠明 杨康权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316-1325,共10页
利用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产品以及探空资料,结合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3年7月4~5日淮河流域大暴雨过程发生的环境场条件、强降水的中尺度特征、低空急流与能量锋的配置对强降水天气的影响等进行了详细的天气学分析,并对大气正压... 利用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产品以及探空资料,结合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3年7月4~5日淮河流域大暴雨过程发生的环境场条件、强降水的中尺度特征、低空急流与能量锋的配置对强降水天气的影响等进行了详细的天气学分析,并对大气正压非平衡强迫、低空急流与能量锋相互作用对强降水天气发生、发展与持续过程中的影响进行了动力诊断。结果表明:这次梅雨锋暴雨过程,暴雨区上空气柱内水汽较少,孟加拉湾与南海地区向暴雨区输送的水汽占据主导地位。暴雨区的平均散度与垂直速度变化与强降水天气变化比较一致。对流层低层能量锋与低空急流的配置及其相互作用对强降水天气的发生、发展和维持具有重要影响。当低层能量锋与低空急流处于同时强的配置状态时,强降水天气发生并持续;当两者处于一强一弱或两者皆弱的配置状态时,则没有强降水天气发生或持续。正压非平衡强迫对强降水启动作用较大,而湿斜压热动力相互作用对强降水天气持续影响较大,是导致强降水过程维持的主要动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锋暴雨 低空急流 能量锋 正压非平衡强迫 斜压热动力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均相单一化学反应的不可逆过程热力学 被引量:6
18
作者 翟玉春 王锦霞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994-997,共4页
根据质量守恒方程,基于不可逆过程热力学中通量和力之间的关系,将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线性理论推广应用于既远离平衡又没有产生耗散结构的均相存在单一化学反应的体系,建立了远离平衡的化学反应动力学方程及其对于理想气体体系的表达式,沟... 根据质量守恒方程,基于不可逆过程热力学中通量和力之间的关系,将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线性理论推广应用于既远离平衡又没有产生耗散结构的均相存在单一化学反应的体系,建立了远离平衡的化学反应动力学方程及其对于理想气体体系的表达式,沟通了热力学和动力学之间的联系·将动力学方程应用于水煤气反应,得到了和实测数据吻合的五次关系式·结果说明考虑了高次项后,可将不可逆过程热力学应用于远离平衡体系,并为化学动力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可逆过程热力学 水煤气反应 动力学 均相体系 化学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铝真空碳热还原氯化歧化过程中二氯化铝行为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卢勇 周岳珍 +6 位作者 陈秀敏 舒凯 高腾飞 郁青春 刘大春 杨斌 徐宝强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89-695,共7页
对氧化铝真空碳热还原氯化歧化过程中AlCl_2的相关反应进行热力学计算,结果表明在1760 K,60 Pa的条件下,Al_2O与C、Al_4C_3与Al_2O_3、Al_4O_4C与C均可发生氯化反应,AlCl_2的歧化反应在冷凝区也可以进行。采用基于密度泛函(DFT)框架下... 对氧化铝真空碳热还原氯化歧化过程中AlCl_2的相关反应进行热力学计算,结果表明在1760 K,60 Pa的条件下,Al_2O与C、Al_4C_3与Al_2O_3、Al_4O_4C与C均可发生氯化反应,AlCl_2的歧化反应在冷凝区也可以进行。采用基于密度泛函(DFT)框架下的第一性原理平面波赝势法,并用从头算分子动力学的方法对Al_2O与C的氯化反应和AlCl_2的歧化反应进行了结构优化和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碳热还原-氯化-歧化过程中的确有AlCl_2生成,吸附态的AlCl_2将进一步与Al_2O和C反应生成吸附态的AlCl分子,在C和AlCl_3(或AlCl_2)存在的条件下,Al_2O气体具有氯化活性,自由态的AlCl_2将在冷凝区歧解为AlCl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从头算分子动力学 热力学 碳热氯化反应 歧化反应 AlCl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肽β聚集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4
20
作者 吕明 赵熹 +1 位作者 申兴桂 高雪峰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626-1629,共4页
选择一个可以形成淀粉样纤维的九肽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酸性和碱性的环境下,运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研究了这个九肽的β聚集结构,并且研究了它们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在碱性环境下,九肽倾向于形成平行折叠结构,而在酸性环境下,九肽倾... 选择一个可以形成淀粉样纤维的九肽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酸性和碱性的环境下,运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研究了这个九肽的β聚集结构,并且研究了它们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在碱性环境下,九肽倾向于形成平行折叠结构,而在酸性环境下,九肽倾向于形成反平行折叠结构,与实验结果一致.此外,无论是构成哪种折叠,肽链都沿折叠的生长方向成左手螺旋状排布,但是相邻的肽链间的扭转角度不同,平行的扭转角小于反平行的扭转角,由此可以推断,平行的β折叠更容易形成β折叠片之间的堆积,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在碱性环境下的九肽淀粉样纤维的直径大于在酸性环境下淀粉样纤维的直径这一实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样纤维 分子动力学模拟 反应场 左手螺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