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andtotal nitrogen storages for differentland-use types in Central Yunnan Plateau 被引量:1
1
作者 SHEN Fangyuan TUO Yunfei +4 位作者 WANG Qian WANG Fei ZHENG Yang DU Wenjuan XIANG Ping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19-528,共10页
Two-factor analysis of variance and redundancy analysi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total nitrogen storage in garden land,forestland,grassland,farmland,and bare land in the Dachunh... Two-factor analysis of variance and redundancy analysi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total nitrogen storage in garden land,forestland,grassland,farmland,and bare land in the Dachunhe watershed of Jinning District,Kunming City,Yunnan Province,China.The effects of the soil organic carbon,total nitrogen stratification ratio,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factors on the storage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c carbon and total nitrogen of different land-use types were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ates of carbon and nitrogen stratification in soil from 0-20 cm and 40-60 cm of the same land-use types differed a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organic carbon and total nitrogen stratification ratio SR1 of garden land soil are 38.5%and 25.3%,respectively,which are higher than SR^(2).The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total nitrogen stratification ratio SR^(2) of different land-use types are greater than SR1.There a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R^(2)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total nitrogen stratification ratios(P<0.05).Soil organic carbon and total nitrogen storage of diffe-rent land-use types gradually decrease with increasing soil depth,with the maximum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total nitrogen storage in the 0-20 cm soil layer.Soil organic carbon and total nitrogen sto-rage at the same soil depth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P<0.05).Soil organic carbon and total nitrogen storage in the garden land are greater than those in the other land-use types.Soil organic carbon and total nitrogen storage in 0-20 cm garden land are 4.96 and 3.19 times than those in bare land,respectively;soil organic carbon and total nitrogen storage are explained by 93.66%and 1.53%in redundancy analysis RDA1 and RDA2,respectively.All physicochemical factors except Available Phosphorus and pH a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ce with carbon and nitrogen storage(P<0.05).Soil cationic exchange capacity,Available Phosphorus,C/N ratio,and Moisture Content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organic carbon and total nitrogen storage.In contrast,soil Bulk Density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organic carbon storage and total nitrogen storage.Available Phosphorus,C/N ratio,and Moisture Content are the main factors promoting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total nitrogen accum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organic carbon storage soil total nitrogen storage stratification ratio land-use types Central Yunnan Plateau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三阶段施用对春茶产量与品质影响的试验研究
2
作者 宋佳伟 胡永光 +2 位作者 潘庆民 鹿永宗 金矿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33-540,共8页
为探究不同氮肥施用模式对春茶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以“茂绿”茶树为栽培对象,将秋春夏三阶段氮肥分配比例T1,T2与T3及施氮总量N1,N2,N3与N4分别设定为5∶3∶2,6∶2∶2和4∶3∶3,以及300,375,450和525 kg/hm^(2),组合成12个处理并以茶园... 为探究不同氮肥施用模式对春茶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以“茂绿”茶树为栽培对象,将秋春夏三阶段氮肥分配比例T1,T2与T3及施氮总量N1,N2,N3与N4分别设定为5∶3∶2,6∶2∶2和4∶3∶3,以及300,375,450和525 kg/hm^(2),组合成12个处理并以茶园常规处理为对照(CK)进行施肥效果试验,分析不同处理对春茶产量(百芽质量)与品质(茶多酚、氨基酸与酚氨比)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秋季施氮占比不低于施氮总量的50%时,百芽质量在施氮总量增加到N3(450 kg/hm^(2))时,达到最大为13.04 g,继续增加施氮总量反而导致百芽质量降低;与此同时,随着施氮总量增加,茶多酚含量有所降低,氨基酸含量有所提升,增至N3时,茶多酚质量比降至最低为176.49 mg/g,氨基酸质量比升至最高为25.22 mg/g.当分配比例一定时,百芽质量随着施氮总量增加而先增后减;当施氮总量一定时,分配比例T2水平下产量和品质的综合效果均达到最佳,茶叶酚氨比最小为7.00.推荐最优施肥方案:秋春夏三阶段氮肥分配比例为6∶2∶2,施氮总量为45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施氮总量 氮肥分配比例 品质 百芽质量 酚氨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河源冻土区土壤碳氮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5
3
作者 李世珍 袁自强 +9 位作者 林琳 陈方方 王金牛 高怡婷 雷汶杰 刘佳 彭贻菲 沈琦 金会军 罗栋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246-5258,共13页
江河源区是我国高寒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区域,冻土的长期存在使其形成低温冻结环境,弱化了土壤微生物活性,抑制了土壤有机质的矿化过程,因而其近地表浅层土壤碳氮含量高。然而,土壤碳氮含量对不同冻土分区和环境因素响应的空间分异规律... 江河源区是我国高寒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区域,冻土的长期存在使其形成低温冻结环境,弱化了土壤微生物活性,抑制了土壤有机质的矿化过程,因而其近地表浅层土壤碳氮含量高。然而,土壤碳氮含量对不同冻土分区和环境因素响应的空间分异规律尚不清楚。为此,针对江河源4个不同冻土区(季节冻土区、岛状多年冻土区、不连续多年冻土区、片状连续多年冻土区)共11个样点进行植被样方调查、土壤分层采样。在分析碳氮含量的基础上,探讨了年均地温(MAGT)、活动层厚度(ALT)、海拔(ASL)、土壤深度(SD)、植被特征及土壤pH对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碳氮比(C/N)的影响。结果表明:(1)SOC、TN、C/N在片状连续多年冻土区最高,在季节冻土区最低,且与年均地温负相关,和海拔正相关;(2)江河源区SOC、TN、C/N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自表层至40cm深度整体下降幅度分别为58.45%、36.96%、17.01%;(3)SOC、TN、C/N与植被覆盖度(FVC)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pH值显著负相关(P≤0.01);(4)冗余分析表明,土壤pH、MAGT、ALT、SD、FVC是影响江河源区SOC、TN、C/N空间分布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可为厘清气候趋暖条件下江河源区土壤碳氮空间分异规律及多年冻土热稳定性对土壤碳氮排放的影响提供科学基础,同时也有助于预测多年冻土区土壤碳氮空间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河源区 冻土区 土壤有机碳 全氮 碳氮比 活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柑橘大豆间作对土壤团聚体结构及其有机碳、氮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曹胜 曾斌 +4 位作者 邓素枫 龚碧涯 张文 罗赛男 杨水芝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35-741,共7页
探讨柑橘大豆不同间作年限下土壤团聚体结构及有机碳、氮分布差异,旨在为果园土壤改良提供参考。通过田间定位试验设置清耕区(CK)、柑橘间作大豆1年(T1)、柑橘间作大豆2年(T2)和柑橘间作大豆3年(T3)4个处理,测定土壤团聚体组成、稳定性... 探讨柑橘大豆不同间作年限下土壤团聚体结构及有机碳、氮分布差异,旨在为果园土壤改良提供参考。通过田间定位试验设置清耕区(CK)、柑橘间作大豆1年(T1)、柑橘间作大豆2年(T2)和柑橘间作大豆3年(T3)4个处理,测定土壤团聚体组成、稳定性、有机碳和全氮等指标。结果表明:①与清耕柑橘园相比,柑橘间作大豆的土壤>0.25 mm大团聚体含量提高了19.58%~22.29%;②柑橘间作大豆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特征表现为:T3>T2>T1>CK;③团聚体粒径中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表现为>5 mm粒径最高,<0.25 mm粒径含量最低,柑橘间作大豆的土壤C/N值较清耕区提高了1.16倍~1.19倍;④土壤团聚体组成与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相关性显著,RDA分别解释99.32%和94.99%的差异信息,其中>5、5~2和0.5~0.25 mm粒径土壤团聚体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总体而言,柑橘园行间间作大豆可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团聚体结构,是一种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园 大豆 间作 土壤团聚体 有机碳 全氮 C/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氮替代50%化肥氮有效改善吉林省中部地区黑土团聚体性状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周 李强 +6 位作者 彭畅 姚颜莹 朱天润 焦云飞 张秀芝 高纪超 高洪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247-2257,共11页
【目的】有机肥替代化肥可以改善黑土团聚体稳定性和土壤结构。基于长期定位试验,研究等氮量下不同比例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的效果,为吉林省黑土区土壤高效培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位于吉林省公主岭市的8年田间定位试验包括不施肥(CK... 【目的】有机肥替代化肥可以改善黑土团聚体稳定性和土壤结构。基于长期定位试验,研究等氮量下不同比例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的效果,为吉林省黑土区土壤高效培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位于吉林省公主岭市的8年田间定位试验包括不施肥(CK)、单施化肥(M0)、25%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M25)、50%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M50)和100%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M100)5个处理。在每个处理分别采集0—20和20—40 cm土层原状土样,采用干筛法和湿筛法,研究等氮量下有机肥替代化肥不同比例下土壤团聚体粒级分布特征、稳定性及碳氮含量、碳氮比。【结果】干筛条件下,相比CK处理,M0处理降低了0—20 cm土层大团聚体比例(R_(>0.25))和团聚体稳定性。相比M0处理,M25、M50和M100处理增加了2~10 mm粒级比例及R_(>0.25),降低了0.25~2和<0.25 mm粒级比例;增加了团聚体稳定性。在20—40 cm土层,各处理7~10 mm团聚体比例较0—20 cm土层降低了3.56%~9.92%,5~0.5 mm各粒级比例有所增加,而5~7和<0.5 mm团聚体的比例基本持平。与M0处理相比,M25和M50处理降低了R_(>0.25),M100处理有所提高。湿筛条件下,相比CK处理,M0处理0—20 cm土层R_(>0.25)增加了0.13%,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和分形维数(D)均有所降低,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下降了3.4%,水稳性团聚体碳氮比(C/N)下降了21.29%。相比M0处理,M25、M50和M100处理R_(>0.25)没有显著差异,但C/N分别增加了6.85%、33.02%和34.97%;M25处理MWD和GMD有所降低,而M50和M100处理MWD和GMD有所提高;M25和M50处理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了9.18%和16.08%,M100却降低了5.36%。所有施肥处理0—20 cm土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明显高于20—40 cm土层,>2、1~2和0.5~1 mm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最高,0.053~0.25 mm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最低。20—40 cm土层,相比CK处理,M0处理R_(>0.25)下降约10个百分点,而0.053~0.25和<0.053 mm团聚体均增加约2个百分点。相比M0处理,3个有机替代处理R_(>0.25)增加8.29~13.25个百分点,而0.053~0.25和<0.053 mm团聚体分别降低1.26%~2.31和1.65%~2.34个百分点,3个有机替代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相比M0处理,有机替代各处理团聚体稳定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0.25~0.5和0.053~0.25 mm两个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随有机替代比例的增加而增加。【结论】长期以有机肥氮替代50%化肥氮可最有效改善0—40 cm土层土壤>0.25 mm团聚体的占比,提升大团聚体中有机碳与全氮的累积量,进而加速大团聚体形成与稳定,提升土壤固碳能力与肥力,是吉林黑土可持续利用及绿色农业发展的适宜有机肥施用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 黑土 团聚体分布 团聚体稳定性 有机碳 全氮 碳氮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碳基肥减氮施用对植烟土壤总碳、总氮和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6
作者 赵纪 李航 +8 位作者 苏梦迪 胡丽涛 敖飞 黄浪平 傅春梅 罗钧钊 陈军华 马啸 张松涛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3-101,共9页
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法,以常规施肥(纯氮111 kg·hm^(-2))为对照(GCK),设置高碳基肥450 kg·hm^(-2)+减氮10%(G3)、高碳基肥750 kg·hm^(-2)+减氮20%(G5)和高碳基肥1050 kg·hm^(-2)+减氮30%(G7)共4个处理,研究其对植烟... 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法,以常规施肥(纯氮111 kg·hm^(-2))为对照(GCK),设置高碳基肥450 kg·hm^(-2)+减氮10%(G3)、高碳基肥750 kg·hm^(-2)+减氮20%(G5)和高碳基肥1050 kg·hm^(-2)+减氮30%(G7)共4个处理,研究其对植烟土壤总碳、总氮含量的影响,并采用ITS测序技术分析烟田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其与土壤总碳和总氮的关系。结果表明:(1)高碳基肥减氮施用处理G7提高植烟土壤总碳含量和碳氮比(移栽后60、90 d),降低土壤总氮含量(移栽后60、90 d)。(2)高碳基肥减氮施用处理G3显著提高土壤真菌丰富度(移栽后30、90 d)。(3)高碳基肥减氮施用改变了真菌的群落结构,在门水平上提高了接合菌门(Zygomycota)相对丰度(移栽后60 d),降低了子囊菌门(Ascomycota)相对丰度;在属水平上提高了木霉属(Trichoderma)相对丰度,降低了镰刀菌属(Fusarium)相对丰度(移栽后60 d)。(4)高碳基肥减氮施用通过影响土壤总碳、总氮含量和碳氮比改变其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本试验条件下,每公顷施用高碳基肥1050 kg+纯氮77.7 kg(G7)对植烟土壤总碳、总氮、碳氮比以及真菌群落结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碳基肥 减氮施用 总碳 总氮 碳氮比 真菌群落结构 植烟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秸秆炭施用对水稻土团聚体稳定性及其碳氮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吴嘉俊 童文彬 +5 位作者 江建锋 杨海峻 李子川 徐城建 林洲源 柴彦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7-468,共12页
[目的]水稻长期种植过程中大量化肥施用导致土壤结构变差,研究不同用量水稻秸秆生物炭和化肥配施对水稻土结构和碳、氮分布的影响,探索稻田优化施肥管理方式。[方法]水稻田间试验在浙江衢州进行,试验设不施肥对照(CK)、常规施肥处理(NPK... [目的]水稻长期种植过程中大量化肥施用导致土壤结构变差,研究不同用量水稻秸秆生物炭和化肥配施对水稻土结构和碳、氮分布的影响,探索稻田优化施肥管理方式。[方法]水稻田间试验在浙江衢州进行,试验设不施肥对照(CK)、常规施肥处理(NPK)以及常规施肥基础上添加22.5 t/hm^(2)(NPK+1%B)、45 t/hm(NPK+2%B)和90 t/hm^(2)(NPK+4%B)水稻秸秆炭处理,共5个处理。水稻收获后采集0-20 cm土层样品,测定土壤及不同粒级团聚体(>2、0.25~2、0.053~0.25和<0.053 mm)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评价团聚体的稳定性。[结果]与NPK处理相比,施用水稻秸秆炭4年后,土壤>0.25 mm粒级团聚体含量提高了2.43%~7.99%,<0.25 mm粒级团聚体含量降低了2.93%~9.63%,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分别提高了16.40%~45.16%和14.67%~36.69%,各指标的变幅均以NPK+4%B处理最大。与NPK处理相比,秸秆炭处理土壤中>2 mm粒级团聚体中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分别提高了23.96%~70.87%和19.44%~47.56%,0.25~2 mm粒级团聚体中分别提高了21.87%~49.27%和17.18%~37.47%,增幅均以NPK+4%B处理最高,而0.053~0.25和<0.053 mm粒级团聚体中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施用水稻秸秆炭4年后,增加的土壤有机碳和全氮主要积累在>0.25 mm粒级团聚体中。与NPK处理相比,秸秆炭处理水稻土C/N值提高了2.40%~5.69%,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而4个粒级团聚体的土壤C/N值均显著提升,且均以NPK+4%B处理提高效果最好。此外,施用水稻秸秆炭提高了>2和0.25~2 mm粒级团聚体的碳、氮贡献率6.54%~17.43%、3.67%~7.28%和5.16%~11.55%、0.57%~1.83%,降低了0.053~0.25和<0.053 mm粒级团聚体的碳、氮贡献率7.25%~29.27%、15.93%~33.68%和10.26%~26.80%、12.61%~30.78%(P<0.05)。[结论]施用水稻秸秆炭能够迅速显著提高水稻土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增加>0.25 mm粒级团聚体质量占比,提高>2 mm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的贡献率,降低<0.25 mm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贡献率,且其影响幅度与水稻秸秆炭施用量呈正比。由此可见,施用水稻秸秆炭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水稻土结构,提高水稻土碳、氮固持潜力,对保证水稻土结构稳定性和维持水稻持续高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水稻秸秆炭 团聚体稳定性 有机碳 全氮 土壤碳氮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主产烟区烤烟总氮、总植物碱、氮碱比与感官质量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38
8
作者 周恒 许自成 +3 位作者 戴亚 李东亮 唐士军 邵惠芳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09年第7期18-21,共4页
以我国不同植烟产区烤烟样品为例,系统地分析了总氮、总植物碱、氮碱比与感官质量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我国主产烟区总氮和总植物碱含量总体较为适宜,氮碱比平均表现为0.93±0.23,化学成分较为协调;感官质量指标在样本间变异程... 以我国不同植烟产区烤烟样品为例,系统地分析了总氮、总植物碱、氮碱比与感官质量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我国主产烟区总氮和总植物碱含量总体较为适宜,氮碱比平均表现为0.93±0.23,化学成分较为协调;感官质量指标在样本间变异程度不大,表现较为稳定。(2)烟叶氮碱比与感官质量之间密切相关。当氮碱比<1时,总氮、总植物碱、香气量、劲头、浓度和评吸总分均高于氮碱比≥1的组别,且差异达到1%极显著水平;刺激性则在氮碱比<1时较小,显著低于氮碱比≥1时的分值;而香气质、余味、杂气、灰色和燃烧性在两组间的差异不显著。(3)中评吸分值类群烟叶在氮碱比<1时占的比例较大,低评吸分值类群烟叶在氮碱比≥1时占的比例较大,如何提高烟叶在适宜氮碱比范围内的评吸分值,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总氮 总植物碱 氮碱比 感官质量 关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对苦参生长和生物总碱的效应 被引量:23
9
作者 纪瑛 张庆霞 +1 位作者 蔺海明 蔡伟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59-164,共6页
对苦参进行驯化栽培是解决其供需矛盾的主要途径,也是保护生态环境最有效的措施。本试验研究氮肥对苦参生长、生物总碱含量和生物总碱产量的效应。采用盆栽试验,施纯氮量设0,50,100,150和200 mg/kg五个水平,完全随机设计。结果表明,施... 对苦参进行驯化栽培是解决其供需矛盾的主要途径,也是保护生态环境最有效的措施。本试验研究氮肥对苦参生长、生物总碱含量和生物总碱产量的效应。采用盆栽试验,施纯氮量设0,50,100,150和200 mg/kg五个水平,完全随机设计。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对苦参生长以及苦参总碱含量均有显著促进效应。各施氮处理根干重均与对照差异显著,当施纯氮150 mg/kg时根干重最高,比对照增加42%;根直径随施氮量提高呈增加趋势,当施纯氮150 mg/kg时根直径最大,比对照增加21.1%;叶绿素总含量在施纯氮100 mg/kg时最高,比对照增加33.8%;苦参总碱含量在施纯氮100 mg/kg时最高,比对照增加35.7%;单株苦参总碱产量在施纯氮150 mg/kg时最高,较对照增加90.5%。氮对根干重增加效应主要是由于根直径增加引起根体积增加所致,苦参叶片中叶绿素含量随施氮量增加有利于苦参总碱含量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 苦参 苦参总碱 叶绿素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肋烟不同品种和叶位叶片生物碱和总氮含量的差异 被引量:14
10
作者 史宏志 李超 +4 位作者 谢子发 陈志华 杨兴有 刘国顺 王涛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8年第4期979-984,共6页
于2007年设置品种试验并在不同产地取样对我国白肋烟主要品种各叶位烟叶的生物碱和总氮含量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达白1号和TN90生物碱含量相对较为适宜,生物碱组成合理,降烟碱含量较低,烟碱转化率低于6%的国际限制性标准。鄂烟1号... 于2007年设置品种试验并在不同产地取样对我国白肋烟主要品种各叶位烟叶的生物碱和总氮含量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达白1号和TN90生物碱含量相对较为适宜,生物碱组成合理,降烟碱含量较低,烟碱转化率低于6%的国际限制性标准。鄂烟1号烟碱含量相对适宜,但总生物碱含量偏高,降烟碱含量和烟碱转化率较高。宣汉-5和达所24总生物碱水平较高,但烟碱转化导致烟碱含量偏低,降烟碱含量增高,烟碱转化率大幅度超过限量标准,且下部叶和脚叶氮碱比过高。不同叶位烟叶生物碱含量有显著差异,一般表现为随叶位的升高烟碱和总生物碱含量增高,但顶叶和上部叶差别较小。我国白肋烟部位间烟碱含量差异较大,上部叶烟碱含量偏高是突出问题。随叶位升高烟叶总氮含量有增加趋势,氮碱比显著下降。同一品种在不同产地生物碱含量和总氮含量有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肋烟 品种 叶位 生物碱 烟碱 烟碱转化率 总氮 氮碱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溶性糖、烟碱、总氮含量与烤烟吃味品质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06
11
作者 杜咏梅 郭承芳 +4 位作者 张怀宝 商耀 王晓玲 邱军 艾红丽 《中国烟草科学》 CSCD 2000年第1期7-10,共4页
通过数理统计系统分析了烟叶中水溶性糖 (包括还原糖和总糖 )、烟碱、总氮含量与烤烟吃味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 ,水溶性糖、烟碱、总氮含量对烤烟吃味品质都产生极显著的影响 ,其中还原糖、烟碱为目前制约烤烟吃味品质的主要化学成分。... 通过数理统计系统分析了烟叶中水溶性糖 (包括还原糖和总糖 )、烟碱、总氮含量与烤烟吃味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 ,水溶性糖、烟碱、总氮含量对烤烟吃味品质都产生极显著的影响 ,其中还原糖、烟碱为目前制约烤烟吃味品质的主要化学成分。生产中 ,控制烟碱的过高积累 ,提高还原糖相对于总糖的含量、减小两糖差值 ,能有效地提高烤烟吃味品质。两糖差值可作为评价烟叶吃味品质的重要指标。数据分析表明 ,用水溶性糖、烟碱、总氮及其派生值传统的含量或数值范围评价烟叶吃味品质是不够的 ,更深入地研究吃味品质优良的烟叶在化学成分上共同遵循的规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吃味品质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晾房白肋烟晾制过程中生物碱和总氮含量的变化 被引量:9
12
作者 史宏志 焦爽 +4 位作者 谢子发 陈志华 杨兴有 刘国顺 吴纯奎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8年第6期1574-1578,共5页
采用5种晾房(竹笆涂泥晾房、美式全板晾房、黑膜夹草晾房、金黑膜晾房、黑膜推杆晾棚)和2种采收方式(半整株采收和摘叶采收)研究了白肋烟晾制过程中生物碱、总氮含量及氮碱比的交化。在烟叶晾制过程中,烟碱和总生物碱含量总体呈下... 采用5种晾房(竹笆涂泥晾房、美式全板晾房、黑膜夹草晾房、金黑膜晾房、黑膜推杆晾棚)和2种采收方式(半整株采收和摘叶采收)研究了白肋烟晾制过程中生物碱、总氮含量及氮碱比的交化。在烟叶晾制过程中,烟碱和总生物碱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降烟碱、假木贼碱和新烟草碱变化相对较小。竹笆涂泥、美式全板、黑膜夹草3种方式烟碱含量的下降幅度相对较大,中部叶和上部叶下降幅度分别为17.6%-27.6%和16.5%~19.7%,晾制后烟叶生物碱含量和氮碱比较为适宜;而黑膜推竿晾制和全黑膜晾房的烟叶烟碱含量降低幅度较小,氮碱比偏小。摘叶采收烟叶烟碱含量较高,氮碱比较小,且在晾制过程中含量下降幅度较小,这与其失水干燥较快,调制过程较短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肋烟 晾房 生物碱 烟碱 总氮 氮碱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氮处理对烤烟生长和植物碱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14
13
作者 李文卿 江荣风 +4 位作者 陈顺辉 程崖芝 曾文龙 李春俭 张福锁 《中国烟草学报》 EI CAS CSCD 2010年第2期55-60,共6页
采用田间试验、营养诊断与化学分析等方法,研究了2种氮肥优化措施对烟株氮素吸收和总植物碱积累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根据烟株最新平展叶硝酸根浓度诊断结果或根据烟株吸氮规律,决定氮肥施用量和施用时间,比常规措施减少施氮量20%~30%... 采用田间试验、营养诊断与化学分析等方法,研究了2种氮肥优化措施对烟株氮素吸收和总植物碱积累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根据烟株最新平展叶硝酸根浓度诊断结果或根据烟株吸氮规律,决定氮肥施用量和施用时间,比常规措施减少施氮量20%~30%;调整氮肥施用时期,对烟株不同时期生物量积累的影响较小,但能够保证烟株在旺长期对氮素的吸收,明显减少烟株后期对氮素的吸收与积累,降低烟株总植物碱的合成与积累量,烤后烟叶内在化学成分较适宜。根据烟株氮素营养诊断推荐施氮,或根据烟株吸氮规律推荐施氮,均可减少烟株后期吸氮和降低总植物碱积累,同时能够保证烟叶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氮素 施肥 总植物碱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抚仙湖水体NP变化及其非点源污染特征 被引量:21
14
作者 夏天翔 潘继征 +4 位作者 刘雪华 赵孟彬 祁云宽 熊飞 徐力刚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340-1345,共6页
通过调查抚仙湖1981—2005年水体N、P变化,以及监测该流域33条主要入湖河道水体N、P的输入情况,从而揭示抚仙湖水体N、P变化规律及该流域非点源污染主要特征。结果表明,近20多年来,抚仙湖水体N素水平增长迅速而P素水平稳定,2001—2005... 通过调查抚仙湖1981—2005年水体N、P变化,以及监测该流域33条主要入湖河道水体N、P的输入情况,从而揭示抚仙湖水体N、P变化规律及该流域非点源污染主要特征。结果表明,近20多年来,抚仙湖水体N素水平增长迅速而P素水平稳定,2001—2005年表层水体TN∶TP平均值达到33.06,P素成为抚仙湖水体藻类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2005年,抚仙湖33条主要入湖河道TN和TP输入量分别为528.3t和70.7t,抚仙湖北部澄江县已成为非点源污染源最为严重区域,化肥的过量施用和畜禽养殖规模的过快发展已成为该流域非点源污染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抚仙湖 氮磷比 河道输入 非点源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混凝土水质净化性能 被引量:29
15
作者 许国东 高建明 吕锡武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04-507,共4页
设计制作了多孔混凝土水质净化试验装置,对5种不同粗骨料粒径和空隙率的多孔混凝土进行了水质净化性能试验.附着在多孔混凝土表面的生物体的数量可间接地通过溶解氧(DO)的消耗量来检测.多孔混凝土的水质净化性能可通过总磷(TP)和总... 设计制作了多孔混凝土水质净化试验装置,对5种不同粗骨料粒径和空隙率的多孔混凝土进行了水质净化性能试验.附着在多孔混凝土表面的生物体的数量可间接地通过溶解氧(DO)的消耗量来检测.多孔混凝土的水质净化性能可通过总磷(TP)和总氮(TN)的去除量进行评价.试验结果表明:多孔混凝土在水中具有富集营养物质,使生物膜附着生长其上的效应;采用10~20mm粒径的集料所制备的空隙率为25%的多孔混凝土其水质净化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混凝土 生物膜 水质净化 空隙率 TP T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北台塬区耕地土壤有机质与全氮空间特征 被引量:36
16
作者 赵业婷 常庆瑞 +1 位作者 李志鹏 刘佳岐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40-148,共9页
以渭北台塬农业县——蒲城县为研究区,采用2011年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项目数据,运用经典统计学、地统计学结合GIS技术,探讨以有机质为辅助变量的协同克里格法在区域土壤全氮及碳氮比估值中的适用性,研究耕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空间... 以渭北台塬农业县——蒲城县为研究区,采用2011年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项目数据,运用经典统计学、地统计学结合GIS技术,探讨以有机质为辅助变量的协同克里格法在区域土壤全氮及碳氮比估值中的适用性,研究耕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空间变异特征、影响因素及其与碳氮比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当前蒲城县耕地土壤有机质质量比平均值为13.58 g/kg,全氮质量比为0.81 g/kg,均处于偏低水平,空间上整体随地貌自北向南递增;土壤碳氮比平均值为9.84,整体呈南北高中间低格局。土壤有机质与全氮是相关性密切的本征协同区域化变量,均具有极显著性的空间自相关性,表现出中等强度的空间变异性;其空间变异性是地形地貌、土壤性质等自然因素和种植模式、施肥、灌溉等人为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人为耕作管理的地理区位导向作用愈发明显。相同采样数量下,以有机质为辅助变量的全氮协同克里格法插值精度优于普通克里格法,适于当下蒲城县土壤全氮的估值研究,能够提供更多局部细节信息,但其不适于进行主辅变量的栅格比值运算来构建土壤碳氮比值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有机质 全氮 碳氮比 空间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养分综合管理与减肥增效技术研究 被引量:51
17
作者 阮建云 马立锋 +4 位作者 伊晓云 石元值 倪康 刘美雅 张群锋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5-95,共11页
茶叶产业是我国南方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但是我国当前茶园施肥中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为过量施肥、茶树专用肥占比少、有机养分替代率较低和表面撒施等落后施用方法,造成养分损失大、生产成本升高、环境风险... 茶叶产业是我国南方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但是我国当前茶园施肥中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为过量施肥、茶树专用肥占比少、有机养分替代率较低和表面撒施等落后施用方法,造成养分损失大、生产成本升高、环境风险增大。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精准养分用量、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调整肥料结构、改进施肥方法和配套土壤改良等5个方面总结提出了茶园养分综合管理技术策略,建立了茶园氮素总量控制、磷钾基准配比和用量基准,提出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的适宜比例与技术,研制茶树专用肥基础配方和稳铵缓释功能性肥料,改进优化追肥时期、深施与机械施肥相结合的施肥方法。茶园养分综合管理技术在农民/合作社生产茶园示范应用过程中节本增效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养分综合管理 减肥 氮素总量控制 养分基准配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洱海水体氮磷时空分布及其对ρ(Chla)的影响 被引量:9
18
作者 焦立新 赵海超 +1 位作者 王圣瑞 杨苏文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27-533,共7页
为探讨影响洱海藻类生长的主要水质因子,对洱海近20年的水质变化及2009-2010年水质和ρ(Chla)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2年以来上覆水中ρ(TN)、ρ(TP)和ρ(Chla)总体呈上升趋势,近年来有所下降,ρ(Chla)与ρ(TN)和m(N)/m(P)呈... 为探讨影响洱海藻类生长的主要水质因子,对洱海近20年的水质变化及2009-2010年水质和ρ(Chla)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2年以来上覆水中ρ(TN)、ρ(TP)和ρ(Chla)总体呈上升趋势,近年来有所下降,ρ(Chla)与ρ(TN)和m(N)/m(P)呈显著正相关.2009年5月-2010年12月上覆水中ρ(TN)为0.20~0.96 mg/L,ρ(TP)为0.018~0.042 mg/L,ρ(Chla)为6.02~22.48μg/L;年内ρ(TN)和ρ(TP)最高值均出现在7-8月,m(N)/m(P)和ρ(Chla)最高值出现在8-9月,ρ(Chla)与m(N)/m(P)呈极显著正相关.随水深增加,ρ(TN)和ρ(TP)呈上升趋势,ρ(Chla)呈下降趋势;1 d内ρ(TN)最高值出现在17:30前后,ρ(TP)和ρ(Chla)最高值出现在14:30前后,ρ(Chla)与ρ(TP)呈显著正相关;年内7-8月水质最差.洱海水体ρ(Chla)年际变化主要受ρ(TN)和m(N)/m(P)影响,年内变化主要受m(N)/m(P)影响,而日变化则主要受ρ(TP)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 氮磷比 叶绿素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施氮时期和数量对川芎产量、生物碱和阿魏酸的影响 被引量:10
19
作者 范巧佳 刘灵 +3 位作者 郑顺林 蓝天琼 刘金亮 袁继超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6-139,共4页
【目的】研究春季施氮量和施氮时期对川芎采收期形态特征、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产量及主要药用成分的影响,为川芎生产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施氮时期和氮肥用量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的田间试验方法。【结果】春季追施氮肥的... 【目的】研究春季施氮量和施氮时期对川芎采收期形态特征、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产量及主要药用成分的影响,为川芎生产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施氮时期和氮肥用量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的田间试验方法。【结果】春季追施氮肥的时期和数量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川芎的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产量和总生物碱与阿魏酸含量,适时施适量施氮肥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川芎收获期的株高和单株茎数,延长最长根长,增加干物质积累量,并提高根茎的干物质分配率和根冠比,从而提高川芎产量以及总生物碱和总阿魏酸含量。【结论】适时施适量施氮肥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川芎产量以及总生物碱和总阿魏酸含量,以3月6日施53.0kg N/hm2尿素(31.8kg N/hm2)最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 春季 氮肥 产量 总阿魏酸 总生物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碳氮比条件下4种可控因素对垂直流人工湿地总氮去除的影响 被引量:17
20
作者 朱文玲 郑离妮 +3 位作者 崔理华 欧阳颖 骆世明 汤仲恩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87-1192,共6页
以模拟垂直流人工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正交试验法考查了在不同碳氮比(C/N)条件下,进水流量、水位高度、湿干比及运行周期4个可控因素对垂直流人工湿地脱氮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C/N可提高总氮去除效率,4个可控因子对污水总氮的去除有显... 以模拟垂直流人工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正交试验法考查了在不同碳氮比(C/N)条件下,进水流量、水位高度、湿干比及运行周期4个可控因素对垂直流人工湿地脱氮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C/N可提高总氮去除效率,4个可控因子对污水总氮的去除有显著影响,进水量是总氮去除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干湿比的影响强度随着C/N的增大而增加,当C/N为1∶1和3∶1时,总氮的去除效果最优组合为:水位高度为50cm,湿干比为2∶1,周期为24h且进水流量为80cm·d-1;当C/N为5∶1时,总氮的去除效果最优组合为:水位高度为25cm,湿干比为1∶1,周期为24h且进水流量为80cm·d-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流人工湿地 碳氮比 可控因素 总氮去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