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2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hite Light Emission Enhancement in Sm^(3+)-doped Lithium Aluminum Silicate Glasses by Ag Nanoparticles
1
作者 CHANG Yuanxing ZHANG Dandan +4 位作者 YIN Guanchao WANG Yesen WANG Mingzhong QIU Jianbei XU Yinsheng 《发光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49-1261,共13页
Sm^(3+)-doped materials exhibit red and orange emissions in the visible light region,showing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s in both laser and display material fields.However,the inherent small emission and absorption cr... Sm^(3+)-doped materials exhibit red and orange emissions in the visible light region,showing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s in both laser and display material fields.However,the inherent small emission and absorption cross-sections of Sm^(3+)result in low luminous efficiency,posing challenges for achieving high-quality solid-state lighting.Here,the excellent white emission of Sm^(3+)doped lithium aluminum silicate(LAS)glass was realized by introducing the Ag aggregates through Ag ion exchange.Under 395 nm excitation,the Ag-doped samples exhibit significant fluo⁃rescence enhancement with color coordinates close to the equal energy white point E(0.33,0.33)and a color ren⁃dering index(CRI)of 81.8.The study reveals that the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effect of Ag nanoparticles enhances the luminescence of Sm^(3+),while the energy transfer mechanism between Ag^(+)and Sm^(3+)also promotes fluores⁃cence enhancement.By adjusting the concentration of AgNO_(3) and the exchange time,a series of high-quality full-spectrum white light emissions were obtained,indicating that the Ag ion-exchanged Sm^(3+)-doped LAS glass has good application potential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lid-state lighting devices.Moreover,variations in the excitation wave⁃length can effectively tune the emission color,further demonstrating the tunability and practicality of this material in optoelectronic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 NPs luminescent properties rare earth ions lithium aluminum silicate gla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Yb^(3+)/Eu^(3+)共掺Gd_(3)Zn_(2)GaGe_(2)O_(12)荧光粉制备及其上转换发光
2
作者 方芳 刘海晟 +3 位作者 陈喆昊 李本春 张大伟 禹德朝 《发光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83-1291,共9页
近红外激发多色可见光上转换荧光粉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其中红色上转换的探究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一系列Eu^(3+)/Yb^(3+)共掺Gd_(3)Zn_(2)GaGe_(2)O_(12)(缩写为GZGGO∶Eu^(3+),Yb^(3+))荧光粉,并通过粉末X射线衍射仪(... 近红外激发多色可见光上转换荧光粉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其中红色上转换的探究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一系列Eu^(3+)/Yb^(3+)共掺Gd_(3)Zn_(2)GaGe_(2)O_(12)(缩写为GZGGO∶Eu^(3+),Yb^(3+))荧光粉,并通过粉末X射线衍射仪(XRD)、Rietveld结构精修、扫描电镜(SEM)和能量分散X射线光谱分析(EDS)对合成材料的物相、晶体结构、颗粒形貌与尺寸、元素分布等进行了系统分析,证实我们成功制得了纯相荧光粉样品。该样品在近红外980 nm激光器作用下可产生一系列可见上转换发光谱,其光色随着Eu^(3+)浓度的增加呈现从浅绿色到橙色、橙红色和红色的可视性变化,光谱强度在35%Eu^(3+)和20%Yb^(3+)共掺杂时达到最大值。通过激光功率变化、荧光寿命和温度变化可知GZGGO∶Eu^(3+),Yb^(3+)体系上转换为双光子吸收过程,并具有较好的荧光热稳定性。Eu^(3+)/Yb^(3+)共掺体系上转换的进一步发展可能会在高效红光上转换新材料方面取得突破,相关的可视化光色调控也将为多色荧光防伪应用提供极大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离子 Eu^(3+) Yb^(3+) 上转换 能量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掺杂对LiCoO_(2)电子结构及Li+迁移影响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3
作者 张旭昀 于馥瑶 +1 位作者 王勇 谭秀娟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6-1112,共7页
LiCoO_(2)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具有优异的体积能量密度。但其在高电压条件下的结构稳定性差,这会导致LiCoO_(2)的性能下降。稀土元素掺杂是改良LiCoO_(2)性能的有效手段,但掺杂改性机理目前在原子与电子尺度层面尚需进一步明确。采... LiCoO_(2)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具有优异的体积能量密度。但其在高电压条件下的结构稳定性差,这会导致LiCoO_(2)的性能下降。稀土元素掺杂是改良LiCoO_(2)性能的有效手段,但掺杂改性机理目前在原子与电子尺度层面尚需进一步明确。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了Ce掺杂对LiCoO_(2)电子结构及Li+迁移性质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Ce掺杂显著扩大了晶胞体积,降低了晶胞内的电荷密度,减少相互作用的强度,使晶胞更加稳定。LiCoO_(2)在Ce掺杂后由半导体特性转变为金属性,增加了载流子密度,提高了材料的导电性能。经过Ce掺杂后,Li+的迁移势垒相比未掺杂时降低了93.12%。这主要是因为Ce掺杂导致Li层厚度增加,使得锂离子更容易发生迁移,从而提升电池的功率密度和循环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掺杂 锂离子电池 电子结构 Li+迁移 第一性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质砂土地球物理与水文化学特性综合动态测量系统
4
作者 柳建新 曾加佳 +3 位作者 谢静 陈儒军 郭荣文 陈杭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754-2768,共15页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是关乎我国稀土关键矿产国际竞争优势和资源战略安全的重要矿床类型.为探究离子吸附型矿物的频谱激电响应和流动电位响应特征,本文设计并搭建了一套可同步测量黏质砂土地球物理与水文化学特性的流动系统.该系统基于离...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是关乎我国稀土关键矿产国际竞争优势和资源战略安全的重要矿床类型.为探究离子吸附型矿物的频谱激电响应和流动电位响应特征,本文设计并搭建了一套可同步测量黏质砂土地球物理与水文化学特性的流动系统.该系统基于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成矿理论和双电层电化学原理,集成电法探测和水文化学测量功能,可测试由不同盐浓度溶液饱和的黏土砂样在不同水力梯度条件下的流动电势差、复电导率和孔隙水压力,并收集孔隙液体进行化学分析.本文基于该系统开展了系列测量工作,包括自来水和不同盐浓度溶液的复电导率以及由不同盐浓度溶液饱和的不同黏质砂土样本的复电导率并计算砂样的地层因子.此外在不同水力梯度条件下同时测量孔隙水压力值和流动电势差,计算砂样的水力及电性参数.实验结果表明,自来水复电导率测量结果与前人研究结论相似、不同盐浓度溶液的复电导率幅值测量结果与电导率仪的测量结果具有较强线性相关、饱和石英砂复电导率测量结果估计的砂样地层因子在理论范围内、不同盐浓度溶液和不同黏土含量的土样复电导率测量结果与前人研究结论相似;饱和情况下,不同盐浓度溶液测量的平均电势差和平均流量随平均压力差呈线性变化,由测量结果评估的土样饱和水力传导率及流动电位耦合系数在理论范围内.相关实验结论验证了该装置系统的有效性和稳定性,证明该流动系统测量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水文化学特性与地球物理响应的可行性,为进一步基于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的成矿富集机理探究其成矿化学特性和流动电位信号与激电响应之间的联系以及潜在勘探技术奠定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 频谱激电 流动电位 物理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镨、钆离子掺杂改性纳米TiO_(2)的制备及光催化研究
5
作者 何雪薇 周晟戎 +5 位作者 李光照 贺攀 况文 任建 田德斌 韩锐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135-5142,5166,共9页
采用Pr(NO_(3))3·6H_(2)O、Gd(NO_(3))_(3)·6H_(2)O对纳米TiO_(2)进行稀土离子掺杂改性,制得Pr/TiO_(2)和Gd/TiO_(2)光催化剂,利用MB溶液模拟印染废水光催化降解实验,探讨了稀土掺杂改性纳米TiO_(2)对光催化活性的影响与最佳... 采用Pr(NO_(3))3·6H_(2)O、Gd(NO_(3))_(3)·6H_(2)O对纳米TiO_(2)进行稀土离子掺杂改性,制得Pr/TiO_(2)和Gd/TiO_(2)光催化剂,利用MB溶液模拟印染废水光催化降解实验,探讨了稀土掺杂改性纳米TiO_(2)对光催化活性的影响与最佳掺杂量。结果表明,掺杂Pr、Gd后,Pr/TiO_(2)和Gd/TiO_(2)的光吸收边带均出现红移现象,其能带宽度(E _(g))均接近3.0 eV,比未改性TiO_(2)的E_(g)降低了约7%,有效提高了光催化活性。在光催化降解实验中,当Pr和Gd掺杂量分别为1.0%和1.5%时,印染废水的降解效果最佳。Pr/TiO_(2)和Gd/TiO_(2)光催化剂在紫外光环境中的平衡降解率分别是未改性纳米TiO_(2)的1.45倍和1.64倍,在可见光环境中的平衡降解率分别是未改性纳米TiO_(2)的1.67倍和1.73倍,证明经稀土Pr、Gd离子掺杂改性纳米TiO_(2)的光催化活性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 离子掺杂 改性 纳米二氧化钛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型稀土矿山氨氮废水生物脱氮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范存文 郭佩洁 +4 位作者 胡予佳 刘新福 邱清荣 苏昊 张大超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6,共8页
南方离子型稀土矿通常采用硫酸铵作浸矿剂进行提取开采,矿山开采后的很长一段时期都将产生大量的矿山地表氨氮废水,该废水的主要水质特征为有机碳源极缺、NH_(4)^(+)-N和NO_(3)^(-)-N共存,废水脱氮成本高昂。以我国离子型稀土资源开采... 南方离子型稀土矿通常采用硫酸铵作浸矿剂进行提取开采,矿山开采后的很长一段时期都将产生大量的矿山地表氨氮废水,该废水的主要水质特征为有机碳源极缺、NH_(4)^(+)-N和NO_(3)^(-)-N共存,废水脱氮成本高昂。以我国离子型稀土资源开采量最大的赣州市稀土矿区为例,分析了离子型稀土矿山氨氮废水的水量水质特征;比较了现有的离子型稀土矿山废水处理工程实践的工艺技术特点,并进行了理论成本分析;在分析常规厌氧氨氧化等新型生物脱氮技术在稀土矿山氨氮废水处理中的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围绕水质特征与降低成本目标,提出了短程反硝化-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耦合工艺为离子型稀土矿山氨氮废水脱氮最优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矿山 氨氮废水 短程反硝化 短程硝化 厌氧氨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氢离子对离子型稀土浸矿影响的离子交换模型
7
作者 施永辉 龙平 +3 位作者 罗嗣海 王观石 黄颖 刘剑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43-653,共11页
采用Kerr模型量化描述浸矿剂阳离子和氢离子竞争交换镧离子,探究氢离子对稀土离子浸出的影响,构建了考虑氢离子影响的离子交换模型,并通过等温平衡批试验验证模型的合理性。结果表明:镧离子浸出过程存在临界氢离子浓度,当加入溶液的氢... 采用Kerr模型量化描述浸矿剂阳离子和氢离子竞争交换镧离子,探究氢离子对稀土离子浸出的影响,构建了考虑氢离子影响的离子交换模型,并通过等温平衡批试验验证模型的合理性。结果表明:镧离子浸出过程存在临界氢离子浓度,当加入溶液的氢离子浓度小于临界氢离子浓度时,镧离子不会浸出,但消耗氢离子,且平衡后氢离子浓度可以视为定值。对于本文所选的PN和XF矿样,平衡后氢离子浓度分别可取1×10^(-6.8)mol/L和1×10^(-6.3)mol/L。提出的模型能较好地计算浸出液中镧离子和氢离子浓度的变化规律,其相关系数分别大于0.970和0.600。结合提出的模型和试验数据,揭示了氢离子对镧离子浸出影响的主要原因是氢离子对矿土表面改性、氢离子通过离子交换作用浸出镧离子和存在可交换态氢离子消耗浸矿剂阳离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矿 临界氢离子浓度 离子交换模型 竞争交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酸微藻处理稀土废水中Y^(3+)的特性研究
8
作者 吴文昱 王华生 +3 位作者 周振宁 周丰秋 李佳棋 陈丹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6-592,共7页
探究了油球藻(Graesiella)在含Y^(3+)模拟废水的生理情况和生物去除Y^(3+)的能力,以及在不同氮含量培养下Graesiella吸附Y^(3+)的效果与机制。结果表明,Y^(3+)在1~5 mg/L会刺激Graesiella生长,生物量、叶绿素、胞外聚合物、抗氧化系统... 探究了油球藻(Graesiella)在含Y^(3+)模拟废水的生理情况和生物去除Y^(3+)的能力,以及在不同氮含量培养下Graesiella吸附Y^(3+)的效果与机制。结果表明,Y^(3+)在1~5 mg/L会刺激Graesiella生长,生物量、叶绿素、胞外聚合物、抗氧化系统和类胡萝卜素均有明显增长,浓度高于10 mg/L时有明显抑制,但丙二醛含量随Y^(3+)浓度增长而增长,Graesiella富集Y^(3+)能力较弱,15 mg/L下仅去除44%。缺氮培养可以提高微藻吸附能力,离子交换为主的化学吸附在缺氮的微藻中占主导地位,并且吸附放热,自发性和平衡性在较高温度下降低。为微藻生物处理稀土废水提供了一定的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球藻 稀土离子 生理特性 生物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量子剪裁型镱离子掺杂钙钛矿纳米晶的合成及其在X射线多能谱成像中的新应用
9
作者 惠娟 杨旸 《人工晶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21-1131,共11页
近年来,稀土离子掺杂钙钛矿材料凭借其优异的光电特性、可调节的带隙及独特的量子剪裁效应,在光电功能材料领域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其中,镱离子(Yb^(3+))掺杂钙钛矿纳米材料因其显著的光学特性,如超大的斯托克斯位移、超过100%的... 近年来,稀土离子掺杂钙钛矿材料凭借其优异的光电特性、可调节的带隙及独特的量子剪裁效应,在光电功能材料领域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其中,镱离子(Yb^(3+))掺杂钙钛矿纳米材料因其显著的光学特性,如超大的斯托克斯位移、超过100%的荧光量子产率及高效的近红外发光,在X射线成像、多能谱X射线成像、荧光型太阳能聚光器、太阳能电池和近红外电致发光器件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聚焦于Yb^(3+)掺杂钙钛矿纳米晶的量子剪裁特性,系统性地展开论述:全面梳理了Yb^(3+)掺杂CsPbCl_(3)纳米晶的合成策略、量子剪裁发光机理及其在光电领域的应用;深入探讨了量子剪裁型钙钛矿闪烁体的发展及其在X射线成像、多能谱X射线成像等前沿领域的最新突破性进展。通过分析当前面临的科学挑战与技术瓶颈,本文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与发展趋势,为量子剪裁材料的进一步研究与应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剪裁 掺杂 稀土离子 钙钛矿闪烁体 多能谱X射线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YVO_(4):Yb^(3+)/Ho^(3+)上转换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光学性能研究
10
作者 吉鸿波 王云正 +2 位作者 李兆 吴坤尧 陈卫星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62-1468,共7页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YVO_(4):Yb^(3+)/Ho^(3+)上转换发光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仪、荧光光谱仪等手段考察样品物相结构、表观形貌和发光性能。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稀土离子的掺杂并未改变YVO_(4)的晶体结...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YVO_(4):Yb^(3+)/Ho^(3+)上转换发光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仪、荧光光谱仪等手段考察样品物相结构、表观形貌和发光性能。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稀土离子的掺杂并未改变YVO_(4)的晶体结构,样品物相结构较为纯净。红外光谱显示该样品属于正交晶系YVO_(4)晶相。XPS结果表明Yb、Ho主要以三价离子被掺杂进YVO_(4)中。通过SEM分析表观形貌得知样品结晶度较好且为微米级粉体。荧光光谱显示了YVO_(4):Yb^(3+)/Ho^(3+)荧光粉主要吸收峰位于418 nm(^(5)I_(8)→^(5)G_(5))、455 nm(^(5)I_(8)→^(5)G_(6))、486 nm(^(5)I_(8)→^(5)F_(3))、539 nm(^(5)I_(8)→^(5)F_(4)/^(5)S_(2))和650 nm(^(5)I_(8)→^(5)F_(5)),主要发射峰位于550 nm(^(5)S_(2)/^(5)F_(4)→^(5)I_(8))和660 nm(^(5)F_(5)→^(5)I_(8))区域,上转换发光强度随着Ho^(3+)掺杂比例的升高呈现出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并且在Ho^(3+)掺杂浓度为1%时达到最强,经Blasse理论分析推断YVO_(4):Yb^(3+)/Ho^(3+)发光材料中离子能量传递机制为多偶极矩作用。上转换发光强度与泵浦功率的依赖关系表明红绿光发射均属于双光子吸收过程。样品色坐标均处于红光区域,进一步证明该荧光粉是可由980 nm激发主要产生红色发射的荧光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离子 上转换发光 钒酸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残留氨氮“源-流-汇”一体化控制技术模式研究
11
作者 王春英 罗玉霞 +3 位作者 王兴祥 周志高 吴青波 陈明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6-322,共7页
针对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场地残留氨氮的污染特征,提出源头减量、过程拦截、末端治理的“源-流-汇”一体化技术模式。研究表明:以木质素磺酸钙为主淋洗剂的源头淋洗技术消减了原地浸矿场地残留氨氮的90%以上,同时提升了土壤稳固性;拦沙坝... 针对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场地残留氨氮的污染特征,提出源头减量、过程拦截、末端治理的“源-流-汇”一体化技术模式。研究表明:以木质素磺酸钙为主淋洗剂的源头淋洗技术消减了原地浸矿场地残留氨氮的90%以上,同时提升了土壤稳固性;拦沙坝-地表可渗透性反应墙运行初期氨氮最高消减率为87.65%,pH最高提升1.24,运行6个月后仍可拦截泥沙90.38%,有效发挥了调蓄水量、拦截泥沙、消减氨氮和提升pH的作用;渗滤耦合生物处理系统连续9个月稳定运行,出水氨氮浓度低于1 mg/L,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限值要求。源头减量、过程拦截、末端治理的“源-流-汇”一体化技术模式,为离子型稀土矿区环境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也为实现离子型稀土资源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 原地浸矿 源头淋洗 可渗透反应墙 末端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XRF)法野外现场测定离子吸附型稀土
12
作者 张磊 周伟 +4 位作者 杨斌 王晶晶 王祎亚 屈文俊 樊兴涛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11-819,共9页
离子吸附型稀土野外勘查中目前主要采用的现场快速测试方法为“现场滴定法”,但其受风化壳中杂质影响较大,不能完全指示离子相稀土元素且对离子相稀土单元素缺乏指示意义。因此,建立一种快速、精确的离子吸附型稀土离子相单元素野外现... 离子吸附型稀土野外勘查中目前主要采用的现场快速测试方法为“现场滴定法”,但其受风化壳中杂质影响较大,不能完全指示离子相稀土元素且对离子相稀土单元素缺乏指示意义。因此,建立一种快速、精确的离子吸附型稀土离子相单元素野外现场分析方法十分必要。用硫酸铵溶液淋滤浸取离子相稀土元素,以采用高灵敏度双曲面弯晶全聚焦技术的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XRF)法测试,建立了离子相稀土单元素野外现场分析新方法。将6件监控样品的分析结果与室内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的测定结果进行线性分析,含量高于检出限的10种元素的决定系数R2为0.9966~0.8386,说明两者测定数据吻合度较高,证明了方法的可靠性;检出限为0.41~5.4μg/g。通过对6件实际样品的独立处理并测定10次,计算RSD均<10%,表明方法的精密度满足实验要求。对南岭离子吸附型稀土靶区风化壳样品进行野外现场分析,找到可达成矿品位的异常点位,发现重稀土含量202.07µg/g的离子吸附型重稀土样品,说明方法适用于离子吸附型稀土野外现场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吸附型稀土 离子相稀土 单元素 野外现场 弯晶X射线荧光光谱仪 双曲面弯晶全聚焦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X射线光电子能谱研究Ge_(x)Ga_(8)Se_(92-x)玻璃的结构
13
作者 许思维 王荣平 王训四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34-39,共6页
硫系玻璃Ge-Ga-Se凭借其显著的特性成为制造光纤激光器、光放大器和平面波导等有源光子器件的重要基质材料。因此,系统地了解Ge-Ga-Se玻璃的结构对于设计出最优化的光学玻璃至关重要。然而无论是拉曼散射、红外光谱,还是核磁共振等测试... 硫系玻璃Ge-Ga-Se凭借其显著的特性成为制造光纤激光器、光放大器和平面波导等有源光子器件的重要基质材料。因此,系统地了解Ge-Ga-Se玻璃的结构对于设计出最优化的光学玻璃至关重要。然而无论是拉曼散射、红外光谱,还是核磁共振等测试技术,对Ge-Ga-Se玻璃结构的研究所提供的信息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不足。因此,本研究利用高分辨率X射线光电子能谱技术对一组从富Se到贫Se的硫系玻璃Ge_(x)Ga_(8)Se_(92-x)(x=16%、20%、24%、26.67%、29.6%、32%和36%)结构的演化进行了研究,发现在Ge-Ga-Se玻璃中Ge、Ga和Se原子的配位数主要表现为4、4和2,并且Ga原子优先于Ge原子与玻璃中的Se原子结合形成四配位结构。Ge_(x)Ga_(8)Se_(92-x)玻璃从富Se状态转变为贫Se状态的过程中,Se-Se-Se和Se-Se-Ge/Ga结构单元逐渐减少,相继消失于Ge_(26.67)Ga_(8)Se_(65.33)和Ge_(32)Ga_(8)Se_(60)玻璃结构中。GeSe_(4)和GaSe_(4)四面体结构单元也不断演变为缺陷状态,甚至出现Ge或Ga原子高度聚集的情况。由此表明,相对于贫Se状态下的Ge-Ga-Se玻璃而言,Ga原子在富Se的Ge-Ga-Se玻璃结构中分布更加均匀,因此,其更适合作为稀土离子掺杂的理想宿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系玻璃 结构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红外 掺杂 稀土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ScO_(3)∶Yb^(3+)/Er^(3+)的上转换发光性质及光学测温性能
14
作者 相国涛 陈红豆 +4 位作者 徐秦玉 张羽 傅颖莘 常瑛 姚璐 《发光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61-1467,共7页
近年来,准确、稳定且具有较高灵敏度的荧光强度比型非接触式光学温度计已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选用了声子能量较低且物理化学性质稳定的氧化物LaScO_(3)作为基质材料,在其中掺入稀土离子Yb^(3+)和Er^(3+),并使用高温固相法进行... 近年来,准确、稳定且具有较高灵敏度的荧光强度比型非接触式光学温度计已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选用了声子能量较低且物理化学性质稳定的氧化物LaScO_(3)作为基质材料,在其中掺入稀土离子Yb^(3+)和Er^(3+),并使用高温固相法进行合成。结果表明,在LaScO_(3)∶Yb^(3+)/Er^(3+)材料中,基于Er^(3+):^(2)H_(11/2)/^(4)S_(3/2)的热耦合能级可实现较为精准的光学测温,其测温的绝对灵敏度、相对灵敏度及分辨率最佳值可分别达到0.84%·K^(-1)、1.17%·K^(-1)和0.12 K,优于大多数同类型温度计的相应数值。同时,LaScO_(3)∶Yb^(3+)/Er^(3+)材料在298~573 K温度区间内表现出较好的测温重复性。另外,本文还详细讨论了LaScO_(3)∶Yb^(3+)/Er^(3+)材料中的能量传递机理。所有数据均表明,LaScO_(3)∶Yb^(3+)/Er^(3+)是一种具有较高灵敏度的光学温度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离子 上转换发光 光学测温 荧光强度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澜沧县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特征与成矿控制因素
15
作者 张民 谭伟 +2 位作者 何显川 罗莲英 刘恩豪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51-962,I0018-I0023,共18页
在临沧花岗岩风化壳分布区新发现多处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点),显示出巨大的稀土资源潜力。为探讨本区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成矿的控制因素,本文对临沧花岗岩基岩、风化壳及稀土矿床(点)钻孔样品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与临沧花岗岩基岩相... 在临沧花岗岩风化壳分布区新发现多处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点),显示出巨大的稀土资源潜力。为探讨本区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成矿的控制因素,本文对临沧花岗岩基岩、风化壳及稀土矿床(点)钻孔样品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与临沧花岗岩基岩相比,风化壳中∑REE发生3倍以上的富集,并表现出明显的分异特征,其中HREE分异相对较弱,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右倾平滑浅“W”型。稀土矿石中的REE以离子态赋存于粒径小于0.045 mm的高岭土中,矿石稀土浸出相率约为50%。矿石类型为以轻稀土为主、兼具中重稀土配分的混合型稀土, REE在矿体中呈现“上轻下重”的分层富集特征。研究表明,母岩的REE含量(>200μg/g)、REE赋存状态(以磷灰石、褐帘石、氟碳铈矿等易于风化的稀土矿物为佳)以及风化壳内部pH值(以5.5~6.5为最佳)对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的形成具有明显制约作用,而平缓山顶、倾缓山脊和低缓山丘等地形地貌则对该类矿床的形成与保存具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沧花岗岩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 矿床特征 控矿因素 云南省澜沧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TiO_(2)∶Sm^(3+)复合纤维的制备及可见光催化降解抗生素洛美沙星
16
作者 李跃军 曹铁平 孙大伟 《硅酸盐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18-1926,共9页
以静电纺丝技术制备TiO_(2)∶Sm^(3+)纳米纤维,结合原位水热法,在葡萄糖酸钠作用下,合成Bi/TiO_(2)∶Sm^(3+)复合纤维。利用XRD和XPS表征样品的物相和组成,利用SEM和TEM观察样品的微观形貌,利用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和瞬态光电流等分析... 以静电纺丝技术制备TiO_(2)∶Sm^(3+)纳米纤维,结合原位水热法,在葡萄糖酸钠作用下,合成Bi/TiO_(2)∶Sm^(3+)复合纤维。利用XRD和XPS表征样品的物相和组成,利用SEM和TEM观察样品的微观形貌,利用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和瞬态光电流等分析样品的光电性能。结果表明,Sm^(3)+进入TiO_(2)晶格,占据Ti^(4+)的位置,造成TiO_(2)晶格膨胀,引起晶格畸变。稀土掺杂引入的晶格缺陷能够提高TiO_(2)的费米能级,增加表面能量壁垒,使光生电子和空穴在表面的复合概率降低;金属Bi通过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结合稀土元素丰富的能级结构和4f电子跃迁特性,对TiO_(2)进行双重修饰改性,进一步提高了TiO_(2)的光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可见光照5 h,Bi/TiO_(2)∶Sm^(3+)复合纤维对洛美沙星的降解效果最佳,达到97.37%,分别是Sm^(3+)∶TiO_(2)和Bi/TiO_(2)的1.7和1.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TiO_(2)∶Sm^(3+)复合纤维 洛美沙星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稀土离子掺杂 可见光催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型稀土尾矿地聚物的制备及热稳定性研究
17
作者 焦向科 李玲 李佳 《矿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1-320,共10页
在顺应离子型稀土尾矿主要化学成分和矿物组分等优势特征的基础上,以该尾矿为主要原料、NaOH溶液为激发剂、硅胶粉为增强组分制备耐热型地聚物材料。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地聚物的制备条件,然后将获得的优选地聚物试样分别在400、650和900... 在顺应离子型稀土尾矿主要化学成分和矿物组分等优势特征的基础上,以该尾矿为主要原料、NaOH溶液为激发剂、硅胶粉为增强组分制备耐热型地聚物材料。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地聚物的制备条件,然后将获得的优选地聚物试样分别在400、650和900℃下煅烧。测试煅烧后试样的宏观性质(包括抗压强度、体积密度和线收缩率),通过TG-DSC、XRD、FTIR和SEM-EDS表征试样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在NaOH溶液浓度为10mol/L、硅胶粉/稀土尾矿(质量比)为1/9、养护温度为85℃条件下制得地聚物的14天龄期抗压强度最高,达到22.8MPa。该试样经650℃煅烧后,铝硅酸盐单体重构和缩聚脱水反应更充分,同时烧结使其结构致密化程度更高,从而抗压强度大幅提升。在实验设计的煅烧温度下,地聚物的三维网络分子结构未受到严重破坏,表明其热稳定性能比普通水泥基材料更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尾矿 地聚物 热稳定性 宏观性质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离子掺杂NaGdF_(4)下转换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季喜燕 杨坤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090-11095,共6页
选择NaGdF_(4)作为基质材料,以Er^(3+)、Yb^(3+)为掺杂元素,采用水热法制备出了Er^(3+)/Yb^(3+)掺杂的NaGdF_(4)下转换发光材料,通过XRD、SEM、发射光谱、荧光衰减分析等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Er^(3+)/Yb^(3+)的掺杂没有改变NaGdF_... 选择NaGdF_(4)作为基质材料,以Er^(3+)、Yb^(3+)为掺杂元素,采用水热法制备出了Er^(3+)/Yb^(3+)掺杂的NaGdF_(4)下转换发光材料,通过XRD、SEM、发射光谱、荧光衰减分析等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Er^(3+)/Yb^(3+)的掺杂没有改变NaGdF_(4)的晶格结构,未生成新的产物,样品具有较好的纯度,平均粒径尺寸在50~60 nm之间。以380 nm激发光照射样品,发射光谱出现了699,662,563和554 nm的发射峰,分别对应着Er^(3+)离子的^(4)I_(9/2)→^(4)I_(15/2)、^(4)F_(9/2)→^(4)I_(15/2)、^(4)S_(3/2)→^(4)I_(15/2)和^(2)H_(11/2)→^(4)I_(15/2)能级跃迁。随着Yb^(3+)掺杂浓度的增加,近红外光区的发光强度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CIE色坐标表明样品的颜色由黄绿光区逐渐向蓝紫光区转变,当n(Er^(3+))∶n(Yb^(3+))=2∶2时,NaGdF_(4)发光材料在可见光区域的发射光谱强度最高。能量传递效率和量子效率随Yb^(3+)浓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大,当Yb^(3+)的浓度达到6%(摩尔分数)时,样品寿命最低为7.70μs,该掺杂浓度下的NaGdF_(4)具有最高的能量传递效率和量子效率,分别为81.19%和181.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离子 NaGdF_(4) 发光材料 能级跃迁 量子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3+)/NH_(4)^(+)在双电层内交换过程中铵的吸附规律 被引量:1
19
作者 林福明 安厚睿 +1 位作者 王观石 彭陈亮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762-2772,共11页
离子交换反应过程中铵的吸附规律是浸矿剂用量计算的基础。以化学纯高岭土为吸附剂,以镧离子为吸附质,制备高岭土饱和镧矿样,采用不同浓度铵离子浸取矿样中的镧离子。结果表明:当铵离子浓度为1~5 mg/L时,铵只出现物理吸附;当铵离子浓度... 离子交换反应过程中铵的吸附规律是浸矿剂用量计算的基础。以化学纯高岭土为吸附剂,以镧离子为吸附质,制备高岭土饱和镧矿样,采用不同浓度铵离子浸取矿样中的镧离子。结果表明:当铵离子浓度为1~5 mg/L时,铵只出现物理吸附;当铵离子浓度大于300 mg/L时,铵开始出现化学吸附;离子交换吸附开始时,铵离子吸附量为0.012 mg/g,双电层内ζ电势趋于0,滑动面与扩散层最外层几乎重合。通过铵的解吸实验,得到镧离子交换完全后,物理吸附态、离子交换态和固定态的所占比例分别为30%、65%和5%;铵的总吸附量与镧离子浸出量之间的摩尔比接近5∶1。此结果为高岭土作为主要黏土矿物的离子型稀土矿浸矿剂的用量计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矿 离子交换反应 物理吸附态 离子交换态 双电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掺La^(3+)和过量Sr^(2+)对荧光粉Sr_(1.96)Eu_(0.04)SiO_4发光性质的影响
20
作者 王伟 朱红波 吴梅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16,共5页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荧光粉Sr_(1.96-x)Eu_(0.04)SiO_(4)∶xLa^(3+)(x=0、0.01、0.02、0.03、0.04、0.05)和Sr_(1.94+y)Eu_(0.04)La_(0.02)SiO_(4)∶ySr^(2+)(y=0、0.05、0.10、0.20、0.30).使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荧光分光光度计表征...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荧光粉Sr_(1.96-x)Eu_(0.04)SiO_(4)∶xLa^(3+)(x=0、0.01、0.02、0.03、0.04、0.05)和Sr_(1.94+y)Eu_(0.04)La_(0.02)SiO_(4)∶ySr^(2+)(y=0、0.05、0.10、0.20、0.30).使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荧光分光光度计表征了荧光粉的物质结构和发光性质.结果表明:荧光粉的XRD均与Sr_(2)SiO_(4)标准卡片PDF 39-1256对应,没有杂质相产生.荧光粉Sr_(1.96)Eu_(0.04)SiO_(4)中掺入La^(3+)能增强其发光强度,且发射峰的位置不变.当La^(3+)掺杂量为2%(摩尔分数)时,荧光粉Sr_(1.94)Eu_(0.04)La_(0.02)SiO_(4)的发光强度最强.在Sr_(1.94)Eu_(0.04)La_(0.02)SiO_(4)中掺入一系列过量浓度Sr^(2+),能增强其发光强度,且不改变发射峰的位置和形状.当Sr^(2+)过量10%时,荧光粉的发光强度最强.荧光粉的宽带发射光谱可以拟合为2个独立的发射峰,对应Eu^(2+)的4f~65d~1→4f~7跃迁,2个发射峰的强度随着通气量的增大有规律变化,使得荧光粉的发光颜色从绿光区过渡到黄光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粉 高温固相法 稀土离子 硅酸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