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2年南昌市西湖区居民主要死因及期望寿命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李燕 周小军 +3 位作者 李琦 毛文飞 赵雪 廖新利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1-64,共4页
目的:了解南昌市西湖区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及期望寿命,为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及制定疾病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2012年南昌市西湖区死因监测数据中常驻居民的所有死亡个案为研究对象,使用死亡率、期望寿命等指标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 目的:了解南昌市西湖区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及期望寿命,为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及制定疾病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2012年南昌市西湖区死因监测数据中常驻居民的所有死亡个案为研究对象,使用死亡率、期望寿命等指标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南昌市西湖区居民的死亡率为5.88‰(标化率4.58‰),死因以慢性病为主,死亡率5.34‰,占全死亡人数的90.81%。居民死因顺位前5位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伤害及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占全死因的91.71%。居民的期望寿命为79.27岁(男性77.77岁,女性81.02岁),造成寿命损失的疾病顺位前5位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伤害以及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结论:西湖区居民的死亡率较低,以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为代表的慢性病与伤害是影响该区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应继续加强该区慢性病的综合防治工作,针对重点人群开展常见慢性病的健康知识宣教,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开展"三早"工作,防治结合,以降低主要慢性病的发病与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因 期望寿命 死因顺位 慢性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云南省疾病监测点居民死因监测分析 被引量:20
2
作者 杨永芳 邵英 +2 位作者 陈杨 肖义泽 秦明芳 《中国健康教育》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90-494,共5页
目的了解云南省疾病监测点居民死因分布特点,为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凡2014年发生在疾病监测点的常住人口死亡个案均由辖区各级医疗机构工作人员按要求填写《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并通过国家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进行网络... 目的了解云南省疾病监测点居民死因分布特点,为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凡2014年发生在疾病监测点的常住人口死亡个案均由辖区各级医疗机构工作人员按要求填写《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并通过国家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和审核,下载审核无误的监测点2014年网络直报死亡数据进行清理汇总,通过死亡率、构成比、潜在减寿年数(PYLL)、减寿率(PYLLR)、期望寿命等指标分析云南省居民死亡和减寿的主要原因。结果 2014年云南省疾病监测点报告死亡总数57 257例,死亡率606.24/10万(标化死亡率为496.14/10万),男性高于女性;前5位死因顺位依次为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恶性肿瘤和伤害,占全死因的81.06%;恶性肿瘤、伤害和脑血管病的减寿顺位位居前3位,减寿率依次为11.64‰、10.62‰和9.40‰,是造成云南省疾病监测点居民寿命损失的主要疾病;居民人均期望寿命为76.07岁,去除前5位死因的影响,居民期望寿命提高了11.37岁。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是构成监测点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恶性肿瘤和伤害是监测点青壮年过早死亡(早亡)的主要原因,慢性病和伤害是威胁云南省监测点居民健康、影响人均期望寿命的重要因素,政府应将其纳入疾病预防控制规划,进行有效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因 死亡率 死因顺位 潜在减寿年数 减寿率 期望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新疆15个监测点居民死因状况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者炜 廖佩花 +3 位作者 刘来新 张荣 关玉梅 张云君 《中国健康教育》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04-607,共4页
目的了解新疆15个监测点居民健康状况,确定严重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为政府部门制定卫生保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析新疆15个监测点2014年户籍居民死亡报告资料,以ICD-10进行死因分类;使用Excel 2007和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整... 目的了解新疆15个监测点居民健康状况,确定严重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为政府部门制定卫生保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析新疆15个监测点2014年户籍居民死亡报告资料,以ICD-10进行死因分类;使用Excel 2007和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结果 2014年新疆15个监测点总死亡率400.86/10万,男性高于女性。慢性病死亡所占比例最高,达79.11%,感染性、母婴及营养缺乏疾病死亡占10.12%,伤害死亡占9.12%;前5位死因分别为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伤害。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病、高血压及高心病、肺源性心脏病是循环系统疾病主要死因;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是恶性肿瘤的主要死因;交通事故、溺水、意外中毒、意外跌落和自杀是意外伤害的主要死因。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危害新疆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心脑血管病致死仍占最高比例,消化道恶性肿瘤依然比较严重,机动车辆交通事故依然是危害青壮年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今后应加大新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伤害的防治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因 死因顺位 监测 慢性病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某三甲医院5339例住院死亡患者死因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周美萍 王华文 +1 位作者 孙高峰 文国新 《中国健康教育》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18-620,625,共4页
目的分析某三甲医院2008—2013年5339例住院死亡病例数据,为医院相关部门开展患者管理尤其是危重患者护理与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对医院2008—2013年5339死亡病例的数据进行收集和登记,应用Excel 2003软件进行数据收集并建立数据库,采... 目的分析某三甲医院2008—2013年5339例住院死亡病例数据,为医院相关部门开展患者管理尤其是危重患者护理与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对医院2008—2013年5339死亡病例的数据进行收集和登记,应用Excel 2003软件进行数据收集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中男女比例为1.91∶1;80岁以上年龄组最多,占36.3%。导致死亡的前5位原因分别是心脑血管疾病(39.3%)、肿瘤(23.2%)、呼吸系统疾病(9.7%)、损伤与中毒(8.4%)和消化系统疾病(4.2%),占总死亡病例数的84.8%。年度发展趋势心脑血管疾病呈逐年增长。结论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是危害住院患者的主要疾病,加强患者管理尤其是危重患者护理和健康教育非常关键。立足关口前移,应开展公众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因分析 死因顺位 住院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重庆市常住居民主要死因及潜在寿命损失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罗琳 陈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31-436,共6页
目的分析2013年重庆市常住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和潜在寿命损失,了解其死因特点,为制定合理的卫生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按照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对2013年重庆市常住居民死因资料统一编码归类,用DeathReg 2005死因分析软件及S... 目的分析2013年重庆市常住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和潜在寿命损失,了解其死因特点,为制定合理的卫生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按照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对2013年重庆市常住居民死因资料统一编码归类,用DeathReg 2005死因分析软件及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利用死亡率、死因构成比、死因顺位、潜在减寿年数、平均减寿年数等指标描述重庆市常住居民的死因特点。结果重庆市2013年常住居民死亡率为671.08/10万,标准化死亡率为475.72/10万;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χ^2=8 128.081,P=0.000);死因顺位前5位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与中毒和消化系统疾病,不同死因的死因顺位有差异(χ^2=3 562.187,P=0.000),这5类死因占全人群死因的92.88%;肺癌死亡数占肿瘤死亡数的47.01%,超过2012年全国平均水平;不同年龄组的死因顺位不同;潜在寿命损失分析显示:肿瘤、损伤与中毒、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是导致居民早死的前5位死因。结论 2013年重庆市常住居民的主要死因以循环系统和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损伤与中毒,特别是交通事故是导致儿童、青壮年死亡的重要原因;应根据重庆市居民不同的死因特点制定相应的疾病预防和控制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率 死因顺位 潜在寿命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城市居民20世纪90年代慢性病死因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牟李红 刘达伟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1年第12期749-750,共2页
目的 了解重庆市主城区居民 2 0世纪 90年代慢性病死亡情况。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收集重庆市主城区商业、文化和工业三种社区 1991~ 2 0 0 0年的人口及死亡资料 ,按 ICD— 10确定根本死因及分类编码 ,采用流行病学专用软件 E... 目的 了解重庆市主城区居民 2 0世纪 90年代慢性病死亡情况。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收集重庆市主城区商业、文化和工业三种社区 1991~ 2 0 0 0年的人口及死亡资料 ,按 ICD— 10确定根本死因及分类编码 ,采用流行病学专用软件 EPI 6 .0及 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结果 重庆市主城区居民 10年慢性病年平均死亡率5 .2 4‰ ,其中男、女性分别为 5 .5 6‰和 4.85‰。主要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 (15 0 .92 / 10万 )、脑血管病 (119.2 2 / 10万 )、呼吸系统疾病 (10 8.5 8/ 10万 )和心脏病 (73.6 5 /万 10万 ) ,占慢性病总死亡数的 86 .36 %。  结论 慢性病已成为 2 0世纪 90年代重庆市城市居民健康的主要威胁 ,进一步加强其防治应成为今后卫生工作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病 死亡率 死因顺位 死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3~2002年常德市居民死因趋势研究
7
作者 王小万 胡立民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52-959,共8页
目的:通过对1973~2002年常德市居民死因动态进行综合评价和相关的潜在寿命损失年数(YPLL)分析,探讨影响常德市居民平均寿命的主要死因,为控制相关疾病、科学制定卫生决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全国生命统计软件进行汇总,在1985年... 目的:通过对1973~2002年常德市居民死因动态进行综合评价和相关的潜在寿命损失年数(YPLL)分析,探讨影响常德市居民平均寿命的主要死因,为控制相关疾病、科学制定卫生决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全国生命统计软件进行汇总,在1985年以前,基础数据采用年报汇总数据的形式,分级逐级上报汇总;之后,由卫生部超级汇总程序进行数据的审核、汇总和产出,疾病分类采用国际疾病分类ICD—10。本文的数据分析采用SPSS10.0,Excel软件。结果:常德市1973~2002年累计死亡1103233人,年均死亡率为771、20/10万,标化死亡率为648、60/10万,死亡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其中男年均死亡率为760.70/10万,标化死亡率为714、55/10万;女性年均死亡率为670.40/10万,标化死亡率为584.17/10万。30年间累计婴儿死亡平均年婴儿死亡率为29.76‰,其中城市、农村婴儿死亡率分别为27.36‰和31.02‰,2002年与1973相比下降了85.54%;新生儿平均死亡率为15.06‰,其中1973~1975年为31.05‰,到2000~2002年下降至5.08‰。按各大类死因排列,前5位死亡原因依次为: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损伤中毒、传染病与寄生虫、肿瘤,其中前3位死因的死亡率分别为185.40/10万,138.31/10万,97,10/10万。但2002年与1973年死因顺位不一致,除呼吸系统疾病仍占据首位外,顺位变化较大的为传染病与寄生虫病由1973年的第2位降为2002年的第6位、肿瘤由第7位上升为第3住。30年间传染病死亡率下降明显(由1973年的211,12/10万下降至2002年的79,31/10万),死因顺位由1973年的第2位下降至2002年的第6位;30年间损伤、中毒粗死亡率(CDR)为97.10/10万,居全死因的第4位。其中,男性为106,56/10万,女性为89.36/10万。1973~2002年常德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67,60岁,其中男性65.93岁,女性69.42岁。该市居民2002年平均期望寿命为74.09岁,其中男72.46岁,女75,87岁;与1973年相比较,男、女性分别提高了12.63岁、11.96岁。在1973~2002年对常德市居民寿命影响最大的是呼吸系统疾病,去除呼吸系统疾病死因后,期望寿命可提高5,92岁,其中男性可提高5,17岁,女性可提高6.60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统计 YPLL 死亡原因 死因顺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4-2015年中国循环系统疾病死亡谱特征分析 被引量:16
8
作者 姜申易 于晓松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15-821,共7页
背景循环系统疾病中的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影响中国人寿命的"第一杀手",患病率和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揭示循环系统疾病城乡别、性别、地区别死因顺序及其变化趋势,将为预防和控制循环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目的... 背景循环系统疾病中的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影响中国人寿命的"第一杀手",患病率和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揭示循环系统疾病城乡别、性别、地区别死因顺序及其变化趋势,将为预防和控制循环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目的分析我国2004-2015年循环系统疾病中以心脑血管为主的疾病死亡谱特征,即城乡别、性别、地区别死因顺序及其变化趋势。方法利用2004-2015年"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数据集"所定义的"循环系统疾病"资料,选取其中各类别疾病的死亡数和死亡率资料,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采用χ^(2)检验方法分析各类别循环系统疾病的城乡别、性别、地区别死亡率的差异及变化趋势。结果 2004-2013年各年的死因顺位排序为脑血管病→缺血性心脏病→循环系统的其他疾病→高血压心脏病/肾脏病→风湿热和风湿性心脏病;2014-2015年各年死因顺位排序为脑血管病→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病/肾脏病→循环系统的其他疾病→风湿热和风湿性心脏病。2006-2015年,脑血管病、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04-2015年,高血压心脏病/肾脏病死亡率逐年缓慢上升;风湿热和风湿性心脏病死亡率各年变化不大;循环系统的其他疾病死亡率呈双波浪变化,其中2006年和2013年为波峰。城乡别死亡率:脑血管病各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湿热和风湿性心脏病除2006、2015年外,高血压心脏病/肾脏病除2005年外,缺血性心脏病除2015年外,循环系统的其他疾病除2004、2005、2011、2012年外,其余年份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死亡率:各年份风湿热和风湿性心脏病、缺血性心脏病和脑血管病死亡率性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循环系统的其他疾病除2005年外,其余各年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心脏病/肾脏病死亡率仅2005年和2015年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地区别死亡率:各年份各类别疾病死亡率地区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具有明显的城乡别、性别、地区别差异。缺血性心脏病城市高发,其他各类疾病乡村高发;女性风湿热和风湿性心脏病高发,其他各类疾病均为男性高发;风湿热和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病/肾脏病、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病、循环系统的其他疾病死亡率地区别差异明显,应根据地区别的差异确定不同的循环系统疾病的防治重点和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系统 死因顺位 死亡率 死因别死亡率 全球疾病负担研究 国际疾病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什邡市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死因变化趋势分析
9
作者 刘光惠 钟家妮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362-363,共2页
分析了什邡市 1994- 1998年婴儿和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前 5位死因变化情况 ,结果表明 :婴儿及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由 1994年的 18.5 8‰、2 1.83‰降至 1998年的 10 .98‰、15 .31‰ ;婴儿前五位死因主要是肺炎、出生窒息、早产和... 分析了什邡市 1994- 1998年婴儿和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前 5位死因变化情况 ,结果表明 :婴儿及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由 1994年的 18.5 8‰、2 1.83‰降至 1998年的 10 .98‰、15 .31‰ ;婴儿前五位死因主要是肺炎、出生窒息、早产和低出生体重、意外死亡、其它先天异常 ;5岁以下儿童前五位死因主要是肺炎、出生窒息、意外死亡、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其它先天异常。 5年来婴儿第一位死因由出生窒息取代了肺炎 ;1994- 1998年婴儿死亡率男女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城乡差别有高度显著性 ;1994- 1998年间全市新生儿死亡占婴儿死亡的 5 8.89%~ 73.6 8% ,故减少新生儿的死亡是降低婴儿及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死亡率 死因顺位 变化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