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0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ructural reliability analysis using enhanced cuckoo search algorithm and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被引量:6
1
作者 QIN Qiang FENG Yunwen LI Feng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18年第6期1317-1326,共10页
The present study proposed an enhanced cuckoo search(ECS) algorithm combined with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 as the surrogate model to solve structural reliability problems.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accuracy and co... The present study proposed an enhanced cuckoo search(ECS) algorithm combined with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 as the surrogate model to solve structural reliability problems.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accuracy and convergence rate of the original cuckoo search(CS) algorithm, the main parameters namely, abandon probability of worst nests paand search step sizeα0 are dynamically adjusted via nonlinear control equations. In addition, a global-best guided equation incorporating the information of global best nest is introduced to the ECS to enhance its exploitation. Then, the proposed ECS is linked to the well-trained ANN model for structural reliability analysis. The computational capability of the proposed algorithm is validated using five typical structural reliability problems and an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The comparison results show the efficiency and accuracy of the proposed algorith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uctural reliability enhanced cuckoo search(ECS)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 cuckoo search(CS) algorith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termination of penetration depth at high velocity impact using finite element method and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tools 被引量:4
2
作者 Nam?k KILI? Blent EKICI Selim HARTOMACIOG LU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2期110-122,共13页
Determination of ballistic performance of an armor solution is a complicated task and evolved significantly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finite element methods(FEM) in this research field.The traditional armor design studi... Determination of ballistic performance of an armor solution is a complicated task and evolved significantly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finite element methods(FEM) in this research field.The traditional armor design studies performed with FEM requires sophisticated procedures and intensive computational effort,therefore simpler and accurate numerical approaches are always worthwhile to decrease armor development time.This study aims to apply a hybrid method using FEM simulation and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 analysis to approximate ballistic limit thickness for armor steels.To achieve this objective,a predictive model based on the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is developed to determine ballistic resistance of high hardness armor steels against 7.62 mm armor piercing ammunition.In this methodology,the FEM simulations are used to create training cases for Multilayer Perceptron(MLP) three layer networks.In order to validate FE simulation methodology,ballistic shot tests on 20 mm thickness target were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tandard Stanag 4569.Afterwards,the successfully trained ANN(s) is used to predict the ballistic limit thickness of 500 HB high hardness steel armor.Results show that even with limited number of data,FEM-ANN approach can be used to predict ballistic penetration depth with adequate accura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神经网络 有限元法 穿透深度 性能测定 高速冲击 有限元模拟 FEM模拟 工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pplied to Quality Diagnosis
3
作者 Yang Xu(Shandong Architectural and Civil Engineering Institute, Jinan 250014, P. R. ChinaWang Xingyuan(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Jinan 250061, P. R. China)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1997年第2期73-80,共8页
In this paper, we first make a brief review on the fundamental properties of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ANN) and the basic models, and explore emphatically some potential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in ... In this paper, we first make a brief review on the fundamental properties of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ANN) and the basic models, and explore emphatically some potential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in the area of product quality diagnosis, prediction and control, state supervision and classification, factor recognition, and expert system based diagnosis, then set up the ANN models and expert system for quality forecasting, monitoring and diagnosing. We point out that combining ANN with other techniques will have the broad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perspectives. Finally, the paper gives out some practical applications for the models and the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 Quality diagnosis Pattern recognition Expert syst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in Assessing Chinese Mobile Internet Service
4
作者 Zhu Jiachuan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82-288,共7页
This paper pays its attention on Chinese mobile Internet service( MIS). Chinese MIS is developing so rapidly that the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of the formation of MIS assessment makes significant sense and therefore ... This paper pays its attention on Chinese mobile Internet service( MIS). Chinese MIS is developing so rapidly that the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of the formation of MIS assessment makes significant sense and therefore the three layers construct of the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 theory is applied to address the problem. The final research model contains MIS features including personalization,localization,reachability,connectivity,convenience and ubiquity as the input layer variables,perceived MIS quality and MIS satisfaction as the hidden layer variables and reuse intention as the output layer variable. MIS risk is identified as the mediating variable. Theoretically,the framework is robust and reveals the mechanism of how customers evaluate a certain mobile Internet service. Practically,the model based on ANN should shed some light on how to understand and improve customer perceived mobile Internet service for both MIS giants and new com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神经网络 互联网服务 质量管理信息系统 移动 中国 应用 评估 M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P-ANN与RBF-ANN的钢筋与混凝土黏结强度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李涛 刘喜 +1 位作者 李振军 赵小琴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118,共7页
为研究神经网络对钢筋与混凝土黏结强度的预测能力以及神经网络的输出性能,基于大量的试验数据,提出一种基于改进神经网络的变形钢筋与混凝土黏结强度预测模型,对混凝土结构的研究与实际工程应用均有着重要的意义。收集290组黏结锚固试... 为研究神经网络对钢筋与混凝土黏结强度的预测能力以及神经网络的输出性能,基于大量的试验数据,提出一种基于改进神经网络的变形钢筋与混凝土黏结强度预测模型,对混凝土结构的研究与实际工程应用均有着重要的意义。收集290组黏结锚固试验数据,引入基于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BP-ANN)与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BF-ANN)算法,揭示混凝土强度、保护层厚度、钢筋直径、锚固长度及配箍率对变形钢筋与混凝土黏结性能的影响规律,建立基于改进神经网络算法的钢筋与混凝土黏结强度预测模型。对比分析不同数据预处理方法和训练神经元个数对建议模型预测结果的影响,评估各经典模型与建议模型的预测精度和离散性,提出临界锚固长度计算公式。结果表明:BP-ANN预测值与试验值比值的均值、标准差及变异系数分别为1.009、0.188、0.86,其预测精度略高于RBF-ANN;建议模型能够更准确、更稳定地预测钢筋与混凝土的黏结强度,该方法为解决钢筋与混凝土黏结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 黏结强度 改进神经网络 影响参数 预测模型 黏结锚固试验 BP-ann rbf-an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P-ANN的人工渗滤系统去除总磷过程优化
6
作者 刘元坤 曹塬琪 +2 位作者 于艾鑫 李星 郭晓天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151-3160,共10页
本文利用BBD响应面法(BBD-RSM)和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BP-ANN)算法对活性炭吸附总磷(TP)的过程参数(接触时间、初始浓度、温度、pH值)进行了建模和预测,并结合遗传算法(GA)对BP-ANN模型中的反应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BBD-RSM模型中,... 本文利用BBD响应面法(BBD-RSM)和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BP-ANN)算法对活性炭吸附总磷(TP)的过程参数(接触时间、初始浓度、温度、pH值)进行了建模和预测,并结合遗传算法(GA)对BP-ANN模型中的反应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BBD-RSM模型中,P<0.0001,可较好的对TP的去除过程进行预测,接触时间为TP去除率最显著的参数,TP吸附过程中各因素的相对影响顺序为:接触时间>pH值>温度>初始浓度.采用BP-ANN模型进行优化,最佳网络结构为4-8-1.敏感性分析表明,影响TP去除率的因素依次为接触时间(34.05%)>pH值(28.67%)>温度(19.56%)>初始浓度(17.72%).基于BP-ANN模型,采用GA优化人工渗滤系统运行条件,对TP去除过程的优化结果为:接触时间为720.53min、初始浓度为2.75mg/L、温度为30.62℃、pH为5,达到最佳去除率(99.63%).试验验证分析表明,BP-ANN-GA较BBD-RSM的预测值与实验值相比拥有较高的R 2(0.9939)和较低的RSME(1.2851),说明该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能力,能更好的描述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对TP的去除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BD响应面法 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 遗传算法 总磷 人工快速渗滤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dified imperialist competitive algorithm-based neural network to determine shear strength of concrete beams reinforced with FRP 被引量:6
7
作者 Amir HASANZADE-INALLU Panam ZARFAM Mehdi NIKOO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11期3156-3174,共19页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s (FRPs), unlike steel, are corrosion-resistant and therefore are of interest;however, their use is hindered because their brittle shear is formulated in most specifications using limited data ...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s (FRPs), unlike steel, are corrosion-resistant and therefore are of interest;however, their use is hindered because their brittle shear is formulated in most specifications using limited data available at the time. We aimed to predict the shear strength of concrete beams reinforced with FRP bars and without stirrups by compiling a relatively large database of 198 previously published test results (available in appendix). To model shear strength, a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was trained by an ensemble of Levenberg-Marquardt and imperialist competitive algorithms. The results suggested superior accuracy of model compared to equations available in specifications and lit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crete shear strength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 (FRP)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anns) Levenberg-Marquardt algorithm imperialist competitive algorithm (I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diction of Partial Ring Current Index Using LSTM Neural Network 被引量:1
8
作者 LI Hui WANG Runze WANG Chi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73-883,共11页
The local time dependence of the geomagnetic disturbances during magnetic storms indicates the necessity of forecasting the localized magnetic storm indices.For the first time,we construct prediction models for the Su... The local time dependence of the geomagnetic disturbances during magnetic storms indicates the necessity of forecasting the localized magnetic storm indices.For the first time,we construct prediction models for the SuperMAG partial ring current indices(SMR-LT),with the advance time increasing from 1 h to 12 h by 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neural network.Generally,the prediction performance decreases with the advance time and is better for the SMR-06 index than for the SMR-00,SMR-12,and SMR-18 index.For the predictions with 12 h ahead,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s 0.738,0.608,0.665,and 0.613,respectively.To avoid the over-represented effect of massive data during geomagnetic quiet periods,only the data during magnetic storms are used to train and test our models,and the improvement in prediction metrics increases with the advance time.For example,for predicting the storm-time SMR-06 index with 12 h ahead,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nd the prediction efficiency increases from 0.674 to 0.691,and from 0.349 to 0.455,respectively.The evaluation of the model performance for forecasting the storm intensity shows that the relative error for intense storms is usually less than the relative error for moderate stor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magnetic storm Partial Ring Current Index(PRCI)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埋长大隧道地温预测的机器学习算法对比研究
9
作者 周权 罗锋 +1 位作者 柴波 周爱国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7-147,共11页
地热对隧道施工、工程结构及运营安全等均有较大的危害,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布局西移,隧道建设的地质条件愈发复杂,隧道埋深和长度不断增加,隧道施工期高温热害问题频发。针对传统地温预测方法中预测精度不高、数据运用不充分,单一机... 地热对隧道施工、工程结构及运营安全等均有较大的危害,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布局西移,隧道建设的地质条件愈发复杂,隧道埋深和长度不断增加,隧道施工期高温热害问题频发。针对传统地温预测方法中预测精度不高、数据运用不充分,单一机器学习模型解译性差等问题,以A隧道为研究对象,将决策树(decision tree,DT)、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进行耦合,提出了基于DT-SVM-RF模型的深埋长大隧道地温预测方法。在分析隧道综合测井、地应力及岩石热物理试验、航空物探数据后,选取深度、声波波速等10个影响因子作为模型的输入,采用随机交叉验证和空间交叉验证对模型的鲁棒性、泛化能力进行检验,构建LASSO回归、随机森林、互信息3种回归模型,分析10个影响因子的特征重要性排序。结果表明:在测试集上多元线性回归、支持向量机、人工神经网络和决策树-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decision tree-support vector machinerandom forest,DT-SVM-RF)模型决定系数(R^(2))分别为0.76、0.91、0.88、0.93,均方误差MSE分别为17.64、6.25、8.46、5.20,DT-SVM-RF模型具有相对更优的预测性能,深度、岩石导温系数、岩石导热系数、最大水平主应力特征较为重要,说明DT-SVM-RF模型能有效地提高地温预测的准确率。研究结果可为类似隧道地温预测提供一种精度更高的可行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热害 隧道安全 多元线性回归 支持向量机(SVM) 随机森林(RF) 人工神经网络(ann) 特征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O浓度分布的桥梁电缆通道着火点位置辨识 被引量:1
10
作者 董林杰 张任飞 +2 位作者 王军飛 王兴松 田梦倩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9-127,共9页
桥梁高压电缆通道火灾具有蔓延迅速且扑灭困难的特点,极易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并对巡检人员的安全造成威胁,早期发现火灾位置对救援工作至关重要,因此研究桥梁箱梁高压电缆通道火灾初期的着火点位置智能辨识和预测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 桥梁高压电缆通道火灾具有蔓延迅速且扑灭困难的特点,极易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并对巡检人员的安全造成威胁,早期发现火灾位置对救援工作至关重要,因此研究桥梁箱梁高压电缆通道火灾初期的着火点位置智能辨识和预测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PyroSim分析软件建立了桥梁箱梁电缆通道火灾初期烟气蔓延的仿真模型,得到了CO气体扩散规律;设计并训练了用于数据分层和各层着火点位置辨识的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型,基于仿真数据进行了着火点位置辨识实验;设计了着火点辨识系统并在模拟电缆通道中进行了现场测试。研究结果表明:(1)在基于仿真数据的着火点位置辨识实验中,本研究建立的着火点位置辨识ANN模型,在50 m电缆通道中针对单层电缆阴燃位置辨识的最大误差为0.98 m,最小误差为-0.32 m;针对三层电缆阴燃位置辨识的最大误差为1.53 m,最小误差为-1.26 m。(2)在着火点辨识系统现场测试实验中,着火点辨识的最大误差为0.68 m,最小误差为-0.27 m,该精度能够满足桥梁箱梁高压电缆通道火灾初期的着火点位置智能辨识和预测的需求。研究结果有望在实际应用中提高桥梁箱梁电缆通道火灾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电缆通道 CO浓度分布 人工神经网络(ann) 着火点辨识 PyroSim仿真 火灾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BF神经网络在中长期负荷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46
11
作者 陈泽淮 张尧 武志刚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5-19,共5页
根据电力系统中长期负荷的特点和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的非线性辨识功能,将RBF神经网络应用于中长期负荷预测的数据预处理,具体讨论了空缺数据的补全以及失真数据的查找和修正,并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RBF神经网络的中长期负荷预测模... 根据电力系统中长期负荷的特点和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的非线性辨识功能,将RBF神经网络应用于中长期负荷预测的数据预处理,具体讨论了空缺数据的补全以及失真数据的查找和修正,并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RBF神经网络的中长期负荷预测模型。实际算例的分析表明,所提出的基于RBF神经网络的缺损数据处理方法和改进的中长期负荷预测模型是可行和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长期负荷预测 数据预处理 人工神经网络 径向基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TLAB实现的ANN方法在地下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52
12
作者 罗定贵 王学军 郭青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96-302,共7页
MATLAB 6 .5工具箱提供了径向基网络的实现函数 ,该算法具有自适应确定网络结构和无需人为确定网络初始权值的特点。将其应用于抚州市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 ,并尝试利用MAT LAB的PREMNMX函数进行原始数据预处理、利用RAND函数在水质评价... MATLAB 6 .5工具箱提供了径向基网络的实现函数 ,该算法具有自适应确定网络结构和无需人为确定网络初始权值的特点。将其应用于抚州市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 ,并尝试利用MAT LAB的PREMNMX函数进行原始数据预处理、利用RAND函数在水质评价标准等级间内插构造足够数量的训练样本、检测样本及其目标输出、确立水质评价等级界限 ,取得良好的评价结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环境质量评价 rbf 人工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人工蜂群算法优化RBF神经网络的短时交通流预测 被引量:26
13
作者 黄文明 徐双双 +1 位作者 邓珍荣 雷茜茜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13-719,共7页
为了提高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对短时交通流的预测准确性,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人工蜂群算法优化RBF神经网络的短时交通流预测模型。利用改进人工蜂群算法确定RBF网络隐含层的中心值以及隐含层单元数,然后训练改进的人工蜂群算法... 为了提高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对短时交通流的预测准确性,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人工蜂群算法优化RBF神经网络的短时交通流预测模型。利用改进人工蜂群算法确定RBF网络隐含层的中心值以及隐含层单元数,然后训练改进的人工蜂群算法RBF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并将其应用到某城市4天的短时交通流量数据的验证。将实验结果与传统RBF神经网络预测模型、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和小波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进行了比较。对比结果表明,该方法对短时交通流具有更高的预测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流预测 rbf神经网络 BP神经网络 小波神经网络 人工蜂群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BF神经网络在中医药领域中的应用及其在SPSS 17.0软件中的实现 被引量:10
14
作者 邹慧琴 李硕 +4 位作者 陶欧 颜素容 林兆洲 赵丽莹 闫永红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36-338,I0012,共4页
径向基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RBF)神经网络在中医药研究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包括中医舌脉象客观化研究[1]、方证分析、证候诊断、中药质量控制、指纹图谱研究、药材的真伪优劣鉴别[2]、中药活性成分药效的模拟与预测及构效关系研... 径向基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RBF)神经网络在中医药研究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包括中医舌脉象客观化研究[1]、方证分析、证候诊断、中药质量控制、指纹图谱研究、药材的真伪优劣鉴别[2]、中药活性成分药效的模拟与预测及构效关系研究、中药制剂全过程优化等。对近年来RBF神经网络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作简要介绍,同时运用实例就SPSS 17.0软件在RBF神经网络的设计和结果分析方面的应用作论述,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利用RBF神经网络可建立优质、准确的判别模型,其操作简便、结果直观,可提高中医药研究者科研工作中对大批、多维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效率;应用SPSS 17.0软件实现RBF神经网络的设计与建立具有推广和普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 人工神经网络 径向基函数 SPSS 17.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NN的煤层顶板导水断裂带高度预测 被引量:20
15
作者 马亚杰 李建民 +1 位作者 郭立稳 宋恩春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926-929,共4页
为预测煤矿顶板导水断裂带的最大高度,分析了顶板导水断裂带发育的影响因素,提取了10个指标形成裂高预测指标体系,并收集整理了近10 a来我国24项裂高观测数据,建立了样本数据库.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理论及方法,建立了煤层开采工作面顶... 为预测煤矿顶板导水断裂带的最大高度,分析了顶板导水断裂带发育的影响因素,提取了10个指标形成裂高预测指标体系,并收集整理了近10 a来我国24项裂高观测数据,建立了样本数据库.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理论及方法,建立了煤层开采工作面顶板导水断裂带高度预测模型,模型检验成功.依据计算权值,分析了各指标对裂高的影响程度,提出工作面倾斜长度、埋深对裂高影响较大并加以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神经网络 导水断裂带高度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HP和ANN的网络安全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30
16
作者 许福永 申健 李剑英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9期127-129,共3页
网络安全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论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影响网络安全的各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确立了网络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人工神经网络(ANN)安全评价模型,为全面评价计算机网络安全状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网络安全 安全评价 层次分析法 人工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短期负荷预测方法综述 被引量:71
17
作者 彭显刚 胡松峰 吕大勇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144-148,共5页
介绍了基于RBF神经网络的电力系统短期负荷预测方法的相关概念,论述其具体实现途径。通过类比分析的方法对该类预测方法改进的过程进行回顾,指出其在实践中取得的进步。阐述了一些比较成熟的基于RBF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特... 介绍了基于RBF神经网络的电力系统短期负荷预测方法的相关概念,论述其具体实现途径。通过类比分析的方法对该类预测方法改进的过程进行回顾,指出其在实践中取得的进步。阐述了一些比较成熟的基于RBF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特点,并对它们进行了评价。根据电力系统运行的实际特点和面临的新情况,从算法改进、原始负荷数据筛选和如何结合实际负荷特点等三方面对该方法进行分析。探讨了该领域持续改进的发展空间,指出了该领域进一步发展的技术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期负荷预测 人工神经网络 rbf径向基神经网络 粒子群优化 智能单粒子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与ANN耦合技术的地裂缝灾情非线性模拟预测系统——以山西榆次地裂缝灾害为例 被引量:11
18
作者 武强 陈珮珮 +2 位作者 董东林 孙卫东 魏迎春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49-257,共9页
现代地裂缝在世界许多国家普遍存在 ,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本文在详尽分析了山西榆次地裂缝的各个致灾因子的基础上 ,利用GIS技术建立了地质学意义上的专题层 ;然后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构建出了地裂缝灾害活动性... 现代地裂缝在世界许多国家普遍存在 ,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本文在详尽分析了山西榆次地裂缝的各个致灾因子的基础上 ,利用GIS技术建立了地质学意义上的专题层 ;然后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构建出了地裂缝灾害活动性的评价模型 ,并建立了地裂缝活动性的评价系统 ,对榆次地裂缝进行了灾害活动性评价 ,为榆次市城建和国土规划等部门的正确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ann 山西 地裂缝 非线性模拟 多源信息复合叠加 人工神经网络 地理信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P及RBF人工神经元网络对臭氧生物活性炭水处理系统建模的比较 被引量:9
19
作者 田禹 王宝贞 周定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394-397,共4页
运用BP和RBF人工神经元网络建立臭氧生物活性炭系统模型,考察了两个网络对水处理系统建模的适应性。研究表明,BP和RBF人工神经元网络的臭氧生物活性炭系统模型准确地描述了系统影响因素的关系,可以求出系统中臭氧的经济投... 运用BP和RBF人工神经元网络建立臭氧生物活性炭系统模型,考察了两个网络对水处理系统建模的适应性。研究表明,BP和RBF人工神经元网络的臭氧生物活性炭系统模型准确地描述了系统影响因素的关系,可以求出系统中臭氧的经济投量;用BP人工神经元网络建立水处理系统模型,泛化能力好,但逼近速度较慢;运用RBF人工神经元网络建模,泛化能力较差,但逼近速度快。该项研究克服了运用传统方法建模的不足,为实现水处理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了可行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水处理 臭氧 活性炭 模型 生物系统 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A-ANN改进的空气质量预测模型 被引量:20
20
作者 赵宏 刘爱霞 +1 位作者 王恺 白志鹏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276-1281,共6页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空气质量预测模型优于传统的逐步回归模型,但由于性能差异不明显而较少在空气质量预报中应用.设计了将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算法相结合的基于GA-ANN的空气质量预测模型,并利用天津市2003—2007年气象和污染物监测资料...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空气质量预测模型优于传统的逐步回归模型,但由于性能差异不明显而较少在空气质量预报中应用.设计了将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算法相结合的基于GA-ANN的空气质量预测模型,并利用天津市2003—2007年气象和污染物监测资料对该模型进行验证.对2007年全年的ρ(SO2),ρ(NO2)和ρ(PM10)进行预测,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99 6,0.828 3和0.600 0.与一般的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相比较,GA-ANN模型将空气质量等级预报的准确率从77.57%提高到79.67%.GA-ANN模型可结合其他方法进行日常空气质量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算法 神经网络 空气质量预测 空气污染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