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联合卫星雷达高度计和辐射计数据的海面高风速反演方法评估
1
作者 张有广 林静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5-75,共11页
基于2002-2020年的Jason系列卫星数据,利用一种高风速计算方法得到431次飓风的风速信息。在此基础上,利用基于再分析的美国飓风中心(The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NHC)大西洋和东北太平洋飓风最佳路径数据集进行比对分析,对高风速计... 基于2002-2020年的Jason系列卫星数据,利用一种高风速计算方法得到431次飓风的风速信息。在此基础上,利用基于再分析的美国飓风中心(The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NHC)大西洋和东北太平洋飓风最佳路径数据集进行比对分析,对高风速计算方法进行了综合评估。文中计算和评估结果显示,8.03~66.93 m/s飓风风速RMSE优于4 m/s;卫星观测风速和NHC飓风最佳路径数据相关系数在0.9以上。这表明文中方法是可靠的,具备热带气旋高风速观测能力。同时,文中结果显示,飓风观测期间几乎都伴随着不同程度的降雨,当风速大于50 m/s时,卫星观测点均处于中到暴雨的环境下。文中研究证明了利用卫星雷达高度计和校正辐射计这对主被动微波遥感器联合获取极端海洋环境下风速信息的可行性,这为提升台风或飓风风速观测能力提供了一种有潜力的技术手段。另外,统计结果显示飓风期间风速和气压也具备很好的线性相关性,利用这种关系可以基于卫星获取的高风速信息来快速计算得到热带气旋中心气压,这将形成卫星对热带气旋风速和中心气压的同步获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ason系列卫星 主被动微波遥感 海面高风速 雷达高度计 校正辐射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uikSCAT卫星遥感风场可靠性分析及其揭示的中国近海风速分布 被引量:13
2
作者 徐经纬 张秀芝 +1 位作者 罗勇 徐敏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6-86,共11页
利用2000—2009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中国近海海域(0°~45°N,105°~135°E)的QuikSCAT卫星遥感风场资料与近海测风塔(位于上海近海)、海上石油平台(位于东海和渤海)、岛屿站(南海珊瑚岛和西沙海边观测塔)的... 利用2000—2009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中国近海海域(0°~45°N,105°~135°E)的QuikSCAT卫星遥感风场资料与近海测风塔(位于上海近海)、海上石油平台(位于东海和渤海)、岛屿站(南海珊瑚岛和西沙海边观测塔)的实测风场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检验了QuikSCAT卫星遥感风场资料在中国近海海域的可靠性。研究结果如下:各站点实测风速与站点位置以及站点附近的QuikSCAT卫星遥感风场资料相关系数均在0.7以上;QuikSCAT卫星遥感风场资料与海上石油平台的风速均方根误差较小(约1.5m/s);其年均值均大于实测值,差值范围是0.1~1.3m/s;其Weibull形状参数K与海上石油平台以及近海测风塔的K值较为接近,表明QuikSCAT卫星遥感风场资料各风速段的频次分布形态与观测站的实测值基本吻合,QuikSCAT卫星遥感风场资料能基本合理地反映出中国近海风速的分布状况。利用QuikSCAT卫星遥感风场资料分析了中国近海及其邻近水域风速的空间分布特征:(1)台湾海峡是中国近海风速最大的区域,从台湾海峡向东北至日本海,往西南至南海北部115°E附近和巴林塘海峡为风速的次大值区;(2)28°N到长江入海口的东海海域年均风速为7.0~7.5m/s,在黄海和渤海为5.5~7.0m/s,在南海北部自东向西由8.5m/s递减为6.0m/s,北部湾最大风速区位于东方附近海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ikscat卫星遥感风场 实测风速 对比分析 中国近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冬季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QuikSCAT卫星遥感风场的检验及应用分析 被引量:24
3
作者 陈剑桥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8-164,共7页
采用布放在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的2个浮标对2008年冬季(2008年12月至2009年2月)QuikSCAT卫星遥感观测的风场资料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这两者风速的相关系数为0.93,平均偏差为-0.03 m/s,均方根误差为1.10 m/s,平均绝对误差为1.54 m/s... 采用布放在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的2个浮标对2008年冬季(2008年12月至2009年2月)QuikSCAT卫星遥感观测的风场资料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这两者风速的相关系数为0.93,平均偏差为-0.03 m/s,均方根误差为1.10 m/s,平均绝对误差为1.54 m/s;风向平均偏差为-9.53°,均方根误差为22.83°,平均绝对误差为33.84.°这表明QuikSCAT卫星遥感风场资料在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冬季风观测中具有很高的适用性.本文利用2008年冬季QuikSCAT卫星遥感的平均风速场,分析了在"狭管效应"影响下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的风速特征.结果显示其平均风速具有3个基本特征:(1)台湾海峡中部存在着明显高于附近其他海域的高风速区,平均风速高出1~4m/s,风速高值区更贴近海峡东岸.(2)台湾海峡南部平均风速大于北部.(3)台湾岛东北角和西南角各有一个风速低值区.结合对2009年2月15~18日一次冷空气大风过程的分析发现,风速越大台湾海峡"狭管效应"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气象学 海面风 quikscat卫星遥感风速 浮标 检验 狭管效应 台湾海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下点观测的星载卫星导航反射信号海面风矢量极大似然估计
4
作者 王峰 李建强 +2 位作者 张国栋 张琦 杨东凯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18-1427,共10页
该文针对星载全球导航卫星反射计(GNSS-R)镜面反射信号对海面风向不敏感导致海面风向反演难问题,分析非镜向海面散射信号特征,提出星下点非镜向观测模式,定义该模式下海面风矢量敏感特征观测量,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星载GNSS-R海面风矢量... 该文针对星载全球导航卫星反射计(GNSS-R)镜面反射信号对海面风向不敏感导致海面风向反演难问题,分析非镜向海面散射信号特征,提出星下点非镜向观测模式,定义该模式下海面风矢量敏感特征观测量,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星载GNSS-R海面风矢量极大似然估计(MLE)反演算法直接利用两颗及以上导航卫星的星下点非镜向散射信号进行海面风矢量的反演,并提出风矢量搜索算法提高反演效率。通过搭建星载GNSS-R仿真平台验证算法的可行性和评估算法性能。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可直接利用非镜向独立观测模式下的多颗导航卫星散射信号反演得到海面风速和风向;多星观测可消除观测几何导致的模糊解从而将海风风向4个模糊解降至2个模糊解,但无法消除海浪谱的对称性导致的海面风向模糊解。在2~25 m/s的风速内,当信噪比(SNR)大于11 dB时,3星观测的风速均方根误差(RMSE)优于2 m/s,风向的均方根误差优于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反射计 极大似然估计 海面风矢量 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近空间大气风场温度场卫星遥感技术研究综述 被引量:3
5
作者 何微微 宿家瑞 +4 位作者 冯玉涛 王后茂 李昊天 武魁军 李发泉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7-77,共21页
研究临近空间的风场和温度场对大气圈层之间的动量及能量传输、大气成分的输运以及大气环流的非线性突变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然而此区域的大气风温数据稀缺是国际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卫星遥感技术是获取大气风温信息的重要手段,然而受工... 研究临近空间的风场和温度场对大气圈层之间的动量及能量传输、大气成分的输运以及大气环流的非线性突变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然而此区域的大气风温数据稀缺是国际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卫星遥感技术是获取大气风温信息的重要手段,然而受工程难度的限制,目前国际上针对临近空间风温遥感的卫星载荷十分有限。首先,概述了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大气风温卫星遥感载荷的发展现状。然后,系统性地综述了针对临近空间区域的近红外、长波红外和中波红外三类典型的风温遥感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各观测目标源的光谱特性、载荷仪器的研制进展、以及风温探测能力;并讨论了各技术方案的优劣性。最后,对多种技术方案进行了对比汇总,为后续临近空间探测技术提供了参考和启示。展望未来临近空间星载风温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着眼于风温遥感载荷的空间覆盖能力、时间连续性及探测精度、同时讨论载荷研制的工程难度,为临近空间风温遥感卫星研发和应用提供有效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近空间 卫星遥感 风温探测 气辉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冰漂移对海面风场、潮流场的响应 被引量:16
6
作者 吴龙涛 吴辉碇 +4 位作者 李万彪 刘钦政 张蕴斐 刘煜 白珊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5-21,共7页
在对海冰漂移动力学分析基础上,利用MODIS资料,采用MCC方法获取渤海大范围冰覆盖的海域冰速场,并利用NCEP风速资料和潮流资料进行回归分析,得到渤海冰漂移速度与风速和流速的关系.利用MODIS和NOAA/AVHRR资料获取的渤海冰速资料的综合分... 在对海冰漂移动力学分析基础上,利用MODIS资料,采用MCC方法获取渤海大范围冰覆盖的海域冰速场,并利用NCEP风速资料和潮流资料进行回归分析,得到渤海冰漂移速度与风速和流速的关系.利用MODIS和NOAA/AVHRR资料获取的渤海冰速资料的综合分析显示:渤海海冰运动,除受盛行风控制外,还受到复杂的海岸地形、流和冰内应力的共同作用,所得到的大范围海冰运动规律和多年历史观测资料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并清楚地显示了冰边缘带海冰运动的特征,弥补了局地、单站海冰观测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漂移 风力系数 卫星遥感 MODIS MCC 渤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山区空中水汽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104
7
作者 张强 张杰 +1 位作者 孙国武 狄潇泓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33-643,共11页
将卫星遥感资料与探空资料和地面观测降水资料相结合,分析了祁连山山区空中水汽含量和云迹风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且,以此为基础,研究了祁连山大气水汽和地面降水的空间分布及其与大气环流和地形的关系。结果表明:祁连山大气水汽和地面降... 将卫星遥感资料与探空资料和地面观测降水资料相结合,分析了祁连山山区空中水汽含量和云迹风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且,以此为基础,研究了祁连山大气水汽和地面降水的空间分布及其与大气环流和地形的关系。结果表明:祁连山大气水汽和地面降水受西风带、偏南季风(南亚季风和高原季风)和东亚季风的共同影响,在祁连山西北部大气水汽主要受西风带气流控制,在祁连山中南部偏南季风占主导地位;在祁连山的东北部则是东亚季风的影响比较明显。同时,祁连山大气水汽、降水和降水转化率与海拔高度和坡向以及环流影响区的关系均十分密切。一般,迎风坡上大气水汽含量在3500—4500 m海拔高度会出现一个峰值;而在背风坡上除东亚季风影响区外大气水汽含量只出现随海拔高度单调递减趋势,基本上不出现任何峰值。背风坡大气水汽含量总体上要比迎风坡少得多,最多大约能少4.49 kg/m2。无论是大气水汽含量、地面降水还是降水转化率均在东亚季风影响区最大;东亚季风影响区大气水汽含量在迎风坡上的峰值要更强,出现的海拔高度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遥感资料 祁连山区 空中水汽 云迹风 大气环流影响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星遥感地理信息与数值模拟应用于风能资源综合评估新尝试 被引量:13
8
作者 杨振斌 薛桁 +2 位作者 王茂新 袁春红 罗林明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36-539,共4页
该文提出一套综合的应用于风能资源评估的分析系统。应用卫星遥感反演出地形、地貌特征,融合地理信息数字高程数据,获得三维TM图像,在三维地形上进行风场的数值模拟和分析,得到该区域风能分布图,用以进行风电场宏观选址;根据宏观选址结... 该文提出一套综合的应用于风能资源评估的分析系统。应用卫星遥感反演出地形、地貌特征,融合地理信息数字高程数据,获得三维TM图像,在三维地形上进行风场的数值模拟和分析,得到该区域风能分布图,用以进行风电场宏观选址;根据宏观选址结果,通过在备选风电场进行风实测,应用研制的风能资源分析软件对该实测资料进行进一步地可行性分析,为风电场的开发作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电场选址 卫星遥感 地理信息 风能资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楚科奇海海冰周年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关联因素 被引量:30
9
作者 赵进平 朱大勇 史久新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3-131,共9页
利用1999年美国国家冰雪资料中心的各种卫星遥感综合分析数据对楚科奇海海冰周年变化进行详细分析,将全年的海冰变化过程分成密集冰封期、东岸融化期、单湾结构期、双湾结构期、三湾结构期、全线北撤期、南进封闭期、全面冻结期8个阶段... 利用1999年美国国家冰雪资料中心的各种卫星遥感综合分析数据对楚科奇海海冰周年变化进行详细分析,将全年的海冰变化过程分成密集冰封期、东岸融化期、单湾结构期、双湾结构期、三湾结构期、全线北撤期、南进封闭期、全面冻结期8个阶段。海冰冻结期仅2个月,海冰融化期持续4~5个月,说明融冰过程的吸热是个漫长的过程。太平洋与北冰洋海面高度差形成的正压压强梯度力是白令海水进入北冰洋的主要动力,白令海水进入冰下形成的暖水海冰边缘区是海冰融化的重要机制。白令海水在楚科奇海扩散过程受到海底地形产生的Taylor柱效应的显著影响,使其产生绕过浅滩,沿海谷流动,在海谷的方向上输送更多的水体和热量的现象,形成海冰融化的湾状结构。楚科奇海的局地风场也是海冰形态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局地风场在冬季阻碍白令海水的入流,而在夏季促进白令海水的入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科奇海 海冰 周年变化 卫星遥感 季节变化 风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09号台风灿鸿期间“朱家尖-嵊山”高频地波雷达数据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程 李欢 +5 位作者 王慧 高佳 王国松 董军兴 潘嵩 刘克修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1-46,共6页
2007年在朱家尖和嵊山布设了小型阵变频高频地波雷达,对共同覆盖范围内的舟山海域进行风、浪、流的业务化探测。2015年7月11日,1509号台风灿鸿在朱家尖沿海登陆,之后继续向北偏东方向移动,台风中心经过高频地波雷达探测海域。本文将台... 2007年在朱家尖和嵊山布设了小型阵变频高频地波雷达,对共同覆盖范围内的舟山海域进行风、浪、流的业务化探测。2015年7月11日,1509号台风灿鸿在朱家尖沿海登陆,之后继续向北偏东方向移动,台风中心经过高频地波雷达探测海域。本文将台风期间高频地波雷达的探测数据分别与定点浮标观测数据和ASCAT卫星遥感大面积风场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高频地波雷达在台风期间较好地反映了舟山海域流场特征和风场分布情况,高频地波雷达的探测数据精度满足指标要求,验证了高频地波雷达在复杂海况条件下具有合格的探测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地波雷达 台风 卫星遥感 风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舟山及邻近海域上升流长周期的遥感观测与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胡明娜 赵朝方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235-240,共6页
利用1987~2005年5~10月的SST资料;2002~2006年5~10月的叶绿素a资料及1992~2006年5~10月的海面风场资料,研究舟山及其邻近海域上升流的长周期变化与海面风矢量对其作用力。SST资料显示,研究海域内的上升流以海表温度下降的形式出现... 利用1987~2005年5~10月的SST资料;2002~2006年5~10月的叶绿素a资料及1992~2006年5~10月的海面风场资料,研究舟山及其邻近海域上升流的长周期变化与海面风矢量对其作用力。SST资料显示,研究海域内的上升流以海表温度下降的形式出现,其季节、年际变化明显;上升流现象年年存在,其与非上升流区的平均温差1.4℃。Chla资料显示,研究海域内上升流区分布着高叶绿素浓度,其范围与SST低温区在位置、时间及形状上大体一致。这些海域的高叶绿素浓度可能与上升流在涌生过程中从底层带到海表面的营养物质有关。风场对上升流作用明显,5~6月、8~9月是风向的南北转变期,风向由北向南转变时,上升流开始出现,反之,上升流逐渐减弱;6月底~8月初,研究海域被西南季风控制着,上升流在这期间最强盛,夏季盛行的西南季风是上升流形成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升流 舟山 AVHRR/SST 叶绿素A quikscat风场 卫星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年与1999年楚科奇海海冰的差异及其发生原因 被引量:7
12
作者 朱大勇 赵进平 史久新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5年第1期11-22,共12页
我国在1999年和2003年进行了两次北极考察,这两年海冰的冰情差别很大,分别对应冰情较重和较轻的年份。本文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对1999年和2003年的海冰分布状况及其差异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利用气温和风场资料深入研究形成这种差异的动力... 我国在1999年和2003年进行了两次北极考察,这两年海冰的冰情差别很大,分别对应冰情较重和较轻的年份。本文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对1999年和2003年的海冰分布状况及其差异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利用气温和风场资料深入研究形成这种差异的动力学原因。结果表明, 2003年的海冰冰情与1999年相比要轻很多,海冰面积在春季融冰季节和秋季冻结季节显著减小。2003年春季,来自白令海的海水提早半个月进入楚科奇海,导致海冰大范围融化。但是,到了夏季,海冰的面积减少过程停滞下来。而秋季楚科奇海封冻过程比1999年晚半个月。以上这些特征形成了2003年与1999年海冰的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 2003年春季和秋季的气温比1999年要明显增高,最大月平均温差接近18°C,显著的高温为海冰融化的加剧和冻结的推迟提供了热量。直接影响海冰分布的是海面风场,两年风场的差异产生了来自白令海的太平洋入流的差异,对春季海冰融化的提前、夏季入流的减弱和秋季冻结过程的推迟起到关键的作用。季节性气象要素的年际差异可以归因于整个北极的AO系统变化, 2003年AO指数是正值, 1999年为负值,成为楚科奇海局地海冰变化的气候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楚科奇海 海冰 气候背景 AO系统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近空间风温遥感干涉仪设计及正演 被引量:4
13
作者 何微微 武魁军 +2 位作者 傅頔 王后茂 李娟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678-1689,共12页
临近空间(20~100 km)风温探测对于大气物理和空间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以1.27μm附近的O2(a1Δg)气辉为辐射源,采用广角迈克尔逊干涉仪进行临边观测,能够实现平流层、中间层及低热层区域(40~80 km)大气风场和温度... 临近空间(20~100 km)风温探测对于大气物理和空间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以1.27μm附近的O2(a1Δg)气辉为辐射源,采用广角迈克尔逊干涉仪进行临边观测,能够实现平流层、中间层及低热层区域(40~80 km)大气风场和温度场的同时探测。本文设计了临近空间风温遥感干涉仪,并对该仪器进行了仪器建模及正演仿真。根据气辉临边辐射光谱特性及谱线选取的原则,提出了采用两组强度不同的谱线进行风温遥感,弱线用于低空探测,以避免自吸收效应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强线用于高空探测,以期实现高的测量精度。建立了由大气辐射传输模块,迈克尔逊干涉仪模块,滤波器模块,以及光学系统、传感器阵列、红外焦平面等设备的系统参数组成的正演模型。通过正演模型获得了临边观测图像,并对风速及温度的测量不确定度进行了计算。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40~80 km的高度内,风测量精度为1~3 m/s,温度测量精度为1~3 K,满足临近空间风温探测精度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遥感 临近空间 风温探测 Michelson干涉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资料的夏季广东沿岸上升流分布特征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妍 胡运 任慧军 《广西科学》 CAS 2015年第3期315-321,共7页
【目的】研究广东沿岸夏季上升流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对沿岸区域气候的影响。【方法】采用Sobel梯度算法,综合MODIS海表温度和QuikSCAT海面风场资料对2003年夏季广东沿海上升流的范围、强度、持续时间等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 【目的】研究广东沿岸夏季上升流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对沿岸区域气候的影响。【方法】采用Sobel梯度算法,综合MODIS海表温度和QuikSCAT海面风场资料对2003年夏季广东沿海上升流的范围、强度、持续时间等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广东沿岸海域存在明显的上升流现象,整体呈现强弱强的特征,在7月初出现具有明显上升流特征的低温表层水,至7月底低温水活动减弱至最低,于8月初又存在一个增强的过程;同时,上升流并非始终稳定存在。【结论】对比海表温度数据和风场资料可以发现,上升流的强度、持续时间等与风场的变化存在密切联系,风场是上升流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此外,沿岸水团的分布也是影响广东沿岸上升流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沿海 上升流 卫星遥感 海表温度 风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海面风、浪场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关系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裘沙怡 梁楚进 +1 位作者 董昌明 刘正礼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9,共9页
利用长时间序列的卫星观测数据,对南海海域的风、浪场时空分布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海面风距平场VEOF分解后得到的第一模态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即季风特征,说明季风是影响整个南海风速的主要因素;第二模态具有较强的区域... 利用长时间序列的卫星观测数据,对南海海域的风、浪场时空分布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海面风距平场VEOF分解后得到的第一模态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即季风特征,说明季风是影响整个南海风速的主要因素;第二模态具有较强的区域变化特征,是季风转换时期的距平场特征;第三模态反映的是海面风距平场受陆地地形影响所表现的分布特征。有效波高距平场EOF分解后得到的第一模态、第二模态与风距平场的前2个模态的空间分布较为相似,并且,风、浪距平场第一模态间的相关系数达0.76,均说明南海作为边缘海其波浪场与风场变化有很好的相关性。有效波高第三模态的分布与风场的第三模态相关性较弱,反映的是受海底地形影响所表现的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风场 有效波高 卫星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星载遥感的碳通量直接测量方法 被引量:1
16
作者 吕蒙 张思勃 +1 位作者 王磊 姚伟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7-148,共12页
目前全球尺度碳通量监测主要通过地基原位CO_(2)通量与浓度测量,结合星载遥感CO_(2)浓度等数据源,经过一系列的同化算法加以实现。考虑到原位测量覆盖范围有限,提出一种基于星载遥感的碳通量直接测量方法。基于湍流一阶闭合理论,采用水... 目前全球尺度碳通量监测主要通过地基原位CO_(2)通量与浓度测量,结合星载遥感CO_(2)浓度等数据源,经过一系列的同化算法加以实现。考虑到原位测量覆盖范围有限,提出一种基于星载遥感的碳通量直接测量方法。基于湍流一阶闭合理论,采用水平风廓线-CO_(2)浓度廓线双廓线模型,结合莫宁-奥布霍夫相似理论实现对CO_(2)通量的直接测量。其中水平风廓线通过双视向激光雷达采用多普勒相干测风反演得到,CO_(2)浓度廓线则基于激光雷达的差分吸收原理进行探测。基于星载激光雷达的双廓线探测方案目前可达1 m/s的测风精度和10-6的CO_(2)浓度探测精度。通过廓线模型初步分析发现:在较强碳源(例如近地面CO_(2)浓度差>10-5)的下垫面及中性大气条件下可满足目前科学应用对通量数据的精度需求,即实现25%以内的CO_(2)通量测量的不确定度。该方法总体上可提供大尺度碳通量观测数据,作为地基CO_(2)通量测量的有益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通量测量 莫宁-奥布霍夫相似理论 星载遥感 湍流闭合理论 多普勒相干测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