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林纾的翻译》理论导言的修改对“化境论”译学思想的影响--以新籍版本学为视角
1
作者 李寄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28,F0003,共10页
本文首先简明陈述了新籍版本学的要义,为论析《林纾的翻译》版本嬗变及其理论导言文稿的修改提供理论视角。其次,挑选了5个最重要的版本,对它们的基本情况作了概要说明。再次,以文稿的增补、删节、改动、注释调整为正文,集中论析了文稿... 本文首先简明陈述了新籍版本学的要义,为论析《林纾的翻译》版本嬗变及其理论导言文稿的修改提供理论视角。其次,挑选了5个最重要的版本,对它们的基本情况作了概要说明。再次,以文稿的增补、删节、改动、注释调整为正文,集中论析了文稿修改的得失及其对“化境论”译学思想的影响。研究发现文稿从一版发凡起例的卓越译学著作,逐渐升华为五版开宗立派的中国现代译学经典。钱钟书对文稿的修改可以为当代译学著述提供宝贵的启示。最后,本文呼吁译学界同仁把翻译研究与版本学结合起来,二者结合会带来新的视角和新的收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钟书 林纾的翻译 化境论 文稿修改 新籍版本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会通”观与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以钱钟书“打通”说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4
2
作者 李清良 谭立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4-40,共7页
近年来我国学者特别关注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问题,其实,中国现代学术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认真总结。比如深入考察钱钟书的"打通"说、吴宓的"会通"说、张申府的"解析的辩证唯物... 近年来我国学者特别关注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问题,其实,中国现代学术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认真总结。比如深入考察钱钟书的"打通"说、吴宓的"会通"说、张申府的"解析的辩证唯物论"等现代"会通"论及其与中西人文传统的内在关联,便可发现,像"打通""会通"这类传统话语在现代社会不仅没有消失,反倒获得了空前突显和扩展,并且与西方概念和话语实现了有效沟通与互释,已成功转化为既有中国特色又颇包容开放的现代学术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钟书 吴宓 张申府 会通 中国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绛的散文艺术 被引量:11
3
作者 牛运清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27-131,共5页
杨绛是当今中国散文高手之一。《我们仨》等散文营造出堪称文学研究界"第一家庭"的温馨世界,可谓中国式的"追忆似水年华"。杨绛散文的主要成就在于以平实淡雅之笔描绘浮生众态。她心系梦萦的是家人、家事、琐事、... 杨绛是当今中国散文高手之一。《我们仨》等散文营造出堪称文学研究界"第一家庭"的温馨世界,可谓中国式的"追忆似水年华"。杨绛散文的主要成就在于以平实淡雅之笔描绘浮生众态。她心系梦萦的是家人、家事、琐事、身边事,表现的却是大智慧、大胸襟、大境界、大时代。胸有丘壑,笔有藏锋,平淡之中见神奇,于无声处见喜悲,这与当下流行的女性私人化写作大相径庭。如写其夫钱钟书的大智若愚、童心未泯;其女钱瑗的外秀内慧、勤奋敬业;杨绛"三伯伯"即三姑母杨荫榆曾因在"女师大学潮"中"镇压学生",多年来一直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但她却是在日寇攻陷苏州时因斥骂侵略者而遇害的爱国志士。杨绛的散文不仅淡雅、睿智,而且幽默诙谐,妙趣横生,且不乏老吏断狱般的老辣,其论辩性散文如同检察官读诉状,以事实为据,滴水不漏,一掴一掌血。另外,杨绛还将魔幻小说笔法引入散文,写梦游,写幻觉,虚实相生,平淡之外又现神奇。其"魔幻散文"在当今散文中独树一帜。杨绛是烤着生命之火为文,她既烤着自己的生命之火,亦烤着钱钟书的生命之火,还烤着爱女钱瑗的生命之火,用"我们仨"的生命之火烤出的散文极品,自然具有不同寻常艺术价值和珍贵的史料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文艺术 审美意义 杨绛 钱钟书 钱瑗 杨荫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可以乐?——读钱锺书先生《诗可以怨》 被引量:5
4
作者 张柠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5-100,共6页
钱锺书先生认为,在诗的"兴观群怨"四大功能中,"怨"只是其中一项。"诗可以怨"变成文论史上的"套板",与"诗言志"中的"哀乐并举"观不吻合。其实,痛苦和快乐都能产生诗歌,比如... 钱锺书先生认为,在诗的"兴观群怨"四大功能中,"怨"只是其中一项。"诗可以怨"变成文论史上的"套板",与"诗言志"中的"哀乐并举"观不吻合。其实,痛苦和快乐都能产生诗歌,比如"离群"之怨与"嘉会"之乐,"怨"的心理内容与"圆"的美学形式,沧海明珠与蚌病成珠,重的风格与轻的风格,悲剧与喜剧,等等。"怨"的观念,跟人们以"衰变观"来对待历史的态度相关,其背后隐含着一种"精神返祖"的冲动。诗的"现实感"既是哀的,也是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锺书 诗可以怨 《七缀集》 谈艺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让诗意进入翻译理论研究——从海德格尔的“非对象性的思”看钱钟书的“不隔”说 被引量:7
5
作者 蔡新乐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563-571,共9页
钱钟书的"不隔"说,与海德格尔的"非对象性的思"趋向一致。而后者突破了西方传统哲学对理性的强调,突出了直观的作用与价值,并将人引向与事物的一体化世界。在这一意义上,海氏的哲学可以显示出钱氏观念的跨文化意义... 钱钟书的"不隔"说,与海德格尔的"非对象性的思"趋向一致。而后者突破了西方传统哲学对理性的强调,突出了直观的作用与价值,并将人引向与事物的一体化世界。在这一意义上,海氏的哲学可以显示出钱氏观念的跨文化意义,尤其是在翻译理论领域的意义:突出直观意味着,人与人的"不隔",文化与文化的一体化;与此同时,语言已经减弱它作为跨文化媒体的居间分离作用,显现出某种程度的透明度,至少是在理想上。因此,通过"不隔",我们不仅可以将这一世界本能地联系在一起,而且还原它本来的面目———一体化的面目。这也才是语言的可译性的基础。没有这种一体化,翻译就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想象的。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在"不隔"中可以找到翻译的始基,它的原点,它的"原本"。因此,钱氏的"不隔"说不仅可以指向事物的真实,而且还标志着翻译的可行性,其理论意义是巨大的。在与西方哲学的新动态相互一致的情势下,"不隔"的形而上性格显现出了它应有的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理论 不隔 非对象性的思 钱钟书 海德格尔 现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性”:钱钟书史论中的“历史美学”要素 被引量:4
6
作者 路新生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2-60,共9页
钱钟书并非专门史家,却有丰富而深刻的历史评论与史学评论,其中对于"人"和"人性"的关注为其史评一以贯之的中心命题。这些命题若以"历史美学"的视角重加考量,对于纠正当今史学界"见物不见人"... 钱钟书并非专门史家,却有丰富而深刻的历史评论与史学评论,其中对于"人"和"人性"的关注为其史评一以贯之的中心命题。这些命题若以"历史美学"的视角重加考量,对于纠正当今史学界"见物不见人"的痼疾将能够产生攻玉之石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 钱钟书 史论 历史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不仅仅是历史——钱钟书历史修辞思想札论 被引量:5
7
作者 胡范铸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7-72,共6页
历史是“客观的记载”,但又不仅仅是“客观的记载”。历史叙述是一种言语行为,也是一种期待类型。由文体的名实不一、体用变化加以考察,今天我们所谓的历史叙述,其涵义和价值并不如“科学主义”历史观认为的那样简单划一与凝固不变。“... 历史是“客观的记载”,但又不仅仅是“客观的记载”。历史叙述是一种言语行为,也是一种期待类型。由文体的名实不一、体用变化加以考察,今天我们所谓的历史叙述,其涵义和价值并不如“科学主义”历史观认为的那样简单划一与凝固不变。“历史”叙述的概念是一个历时发展的过程,又是一个中外有别的概念,其中固然有所谓“历史叙述反历史性”,但更应该看到,历史叙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承担的“最后的裁判者”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叙述 钱钟书 历史修辞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钱谦益“弇州晚年定论”发覆 被引量:3
8
作者 魏宏远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6-85,共10页
"弇州晚年定论"是一"公案"性质的问题,明清以来王锡爵、李维桢、焦弘、钱谦益、陈田、四库馆臣等都曾予以关注,诸人之所以强调王世贞晚年之论,目的是要以其晚年文学思想来否定其早年文学思想,并由否定王世贞早年文... "弇州晚年定论"是一"公案"性质的问题,明清以来王锡爵、李维桢、焦弘、钱谦益、陈田、四库馆臣等都曾予以关注,诸人之所以强调王世贞晚年之论,目的是要以其晚年文学思想来否定其早年文学思想,并由否定王世贞早年文学思想而对七子派复古运动进行反思或质疑。钱谦益提出的"弇州晚年定论"的核心问题是强调王世贞晚年"自悔",由此而否定七子派复古运动的合法性,然而却因引文错误而受钱锺书先生批判。若细致搜检王世贞晚年文献,钱谦益之说未必"每不足信",王世贞晚年在创作内容、取法对象、创作方法、审美趣尚等方面都发生了转变,不过作为一位博学广识者,王世贞的思想并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是"随事改正",目的是"勿令误人而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世贞 "弇州晚年定论" 钱谦益 钱锺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性透视与文化批判:鲁迅、钱钟书小说主题之比较 被引量:2
9
作者 赵庆超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37-140,共4页
鲁迅和钱钟书的小说在人性透视和文化批判上都显示出鲜明的独特性和深刻性,他们的小说均以苛刻的标准过滤传统和现代视域中的人生百相,由表及里地揭示人的生存和精神困境,其清醒的批判意识与深刻的反思精神能够提升文学彰显人性和世界... 鲁迅和钱钟书的小说在人性透视和文化批判上都显示出鲜明的独特性和深刻性,他们的小说均以苛刻的标准过滤传统和现代视域中的人生百相,由表及里地揭示人的生存和精神困境,其清醒的批判意识与深刻的反思精神能够提升文学彰显人性和世界的审美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钱钟书 现代小说 人性透视 文化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人境庐诗草》到《静庵诗稿》——对钱钟书《谈艺录》的“照着说”与“接着说” 被引量:1
10
作者 夏中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26,149,共19页
学术史意义上的"照着说"与"接着说",是期待后学在领悟先哲在给定论域所达到的高度(峰值)之同时,不妨追问其相应的限度(边界)。这落到《谈艺录》对黄遵宪与王国维的诗学抑扬一案,也就呈示钱钟书的审美眼光暨文化视野... 学术史意义上的"照着说"与"接着说",是期待后学在领悟先哲在给定论域所达到的高度(峰值)之同时,不妨追问其相应的限度(边界)。这落到《谈艺录》对黄遵宪与王国维的诗学抑扬一案,也就呈示钱钟书的审美眼光暨文化视野,比梁启超更经得起证伪。就清末学界诗坛而言,能真正让西学义谛(而非西洋制度名物之皮毛)水乳交融于旧体诗的代表人物,委实惟有王国维,而不是梁所推崇的黄遵宪。文学史界若至今未能"照着说"出钱在1948年的这一卓识,未免有遗珠之憾。至于为何留日不到一年的王国维对西学义谛的细深体悟,远非出使欧美近廿年的黄遵宪所能及?这个本应由钱钟书提出且回答、却终究未提出与回答的关键问题,客观上是为后学对先哲的"接着说"腾出了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钟书 《谈艺录》 《人境庐诗草》 《静庵诗稿》 “照着说” “接着说” 诗界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教育体制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和发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宗刚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5-133,共9页
民国教育体制与中国现代文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表现在它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还表现在它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种作用表现在中国现代文学对民国教育有着诸多的想象性书写。中国... 民国教育体制与中国现代文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表现在它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还表现在它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种作用表现在中国现代文学对民国教育有着诸多的想象性书写。中国现代文学的想象性书写既有对民国教育的现实反映,又有对民国教育的未来期许,还有对民国教育的深刻反省,这由此使得民国教育体制与文学书写呈现出良性互动的关系。中国现代文学关于民国教育的想象性书写的方向转换,既隐含了对西方文明的反抗乃至反拨,也深潜了中国现代文学向传统的回归乃至皈依,这既是民国教育体制从反叛传统向整合传统转向的结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之后合乎发展逻辑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教育体制 民国教育 中国现代文学 鲁迅 钱钟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用典故:激起读者的新鲜感和求知欲——钱钟书用典研究之二 被引量:1
12
作者 田建民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45-148,共4页
钱钟书熟练地掌握了用典的艺术技巧,无论用暗典还是明典,都能把典故完美地融为作品的血肉和纤维,使典故成为描写人物心理,刻画人物肖像和性格,烘托故事情节等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了解这些典故的读者,能产生更多的联想,体味到更多... 钱钟书熟练地掌握了用典的艺术技巧,无论用暗典还是明典,都能把典故完美地融为作品的血肉和纤维,使典故成为描写人物心理,刻画人物肖像和性格,烘托故事情节等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了解这些典故的读者,能产生更多的联想,体味到更多的意趣,对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不了解这些典故,也大致能理解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并起到激发新鲜感、求知欲和传授学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钟书 典故 理论与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管锥编·毛诗正义·君子于役》的方法论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人恩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3期159-163,共5页
《君子于役》是一首在家的妻子思念久役在外而不得回家的丈夫的诗。顾炎武却认为其主旨是"讥钟鸣漏尽而不知止之人",钱先生敏锐地发现了顾氏说《诗》乃是"意有所讽,借题发策",是有感于明末清初混乱的社会现实而指... 《君子于役》是一首在家的妻子思念久役在外而不得回家的丈夫的诗。顾炎武却认为其主旨是"讥钟鸣漏尽而不知止之人",钱先生敏锐地发现了顾氏说《诗》乃是"意有所讽,借题发策",是有感于明末清初混乱的社会现实而指桑骂槐。《君子于役》开启了古代诗文"暝色起愁"意象的先河,王安石不清楚《君子于役》所确立的黄昏意象,不了解皇甫冉"暝色起春愁"渊源有自,因而擅改皇甫冉诗句;王士祯也不知道皇甫冉"暝色起春愁"的渊源,所以附和王安石,谓肿为肥,且把它写进了论诗绝句。《管锥编》将金针度人,做了有理有据、令人信服的批评,给后人昭示了不少至为精彩的读书、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君子于役 学术陈案 批驳 《管锥编》 钱钟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锥编》经解中的历史美学 被引量:1
14
作者 路新生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9-76,共8页
《管锥编》是钱钟书的治学代表作,杀青于"文化大革命"期间的1972年。其议论博通精核,凝练警辟,既有文论家的绵长隽永,更有史学家的沉稳厚重。《管锥编》中透出浓郁的"历史美学"意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现实的"... 《管锥编》是钱钟书的治学代表作,杀青于"文化大革命"期间的1972年。其议论博通精核,凝练警辟,既有文论家的绵长隽永,更有史学家的沉稳厚重。《管锥编》中透出浓郁的"历史美学"意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现实的"人"—"生"智慧。《管锥编》的曲意衷肠,值得细细品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钟书 和而不同 “艮其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虞山二冯诗学的宗尚、特征与历史地位 被引量:6
15
作者 蒋寅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2-59,共8页
虞山诗学是清初影响深远的诗学流派之一,冯舒、冯班是其中的核心人物。二冯诗学以诗教为本,以晚唐为宗,以学术方式为途径,形成自己的特点。具体说就是从文本的校勘、辑佚、考订入手,由文本研究推广到诗史研究,通过诗史研究和选本评点表... 虞山诗学是清初影响深远的诗学流派之一,冯舒、冯班是其中的核心人物。二冯诗学以诗教为本,以晚唐为宗,以学术方式为途径,形成自己的特点。具体说就是从文本的校勘、辑佚、考订入手,由文本研究推广到诗史研究,通过诗史研究和选本评点表达自己的诗歌观念。冯氏兄弟是清代著名诗论家中最早将朴学精神引入诗学的先驱,开启并确立了清代诗学的专业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舒 冯班 清代诗学 虞山诗学 钱谦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钱锺书“意象”说献疑 被引量:1
16
作者 许龙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2-75,共4页
钱锺书先生(包括敏泽先生 )有关“意象”的某些观点似存疑点。首先,《文心雕龙·神思》里的“意象”两字,并非是“意”的偶词,其内在蕴涵包含了“意”(主体情意)和“象”(客观物象)。其次,“意象”作为一个组词,并非是由刘勰第一次... 钱锺书先生(包括敏泽先生 )有关“意象”的某些观点似存疑点。首先,《文心雕龙·神思》里的“意象”两字,并非是“意”的偶词,其内在蕴涵包含了“意”(主体情意)和“象”(客观物象)。其次,“意象”作为一个组词,并非是由刘勰第一次提出来的,它实际上首次出现在王充《论衡·乱龙》中。另外,明前后七子与唐人诗学理论中所用的“意象”,两者的美学蕴涵相同,都是指审美情感性意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锺书 刘勰 意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万里的当下意义和宋代文学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水照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54-56,共3页
杨万里是南宋著名大诗人。研究杨万里具有当下意义,主要表现在"新"、"活"、"诚"三方面,他留下的文化遗产有积极的现实作用。更为重要的是,深入研究杨万里,将为南宋文学特别是诗歌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在... 杨万里是南宋著名大诗人。研究杨万里具有当下意义,主要表现在"新"、"活"、"诚"三方面,他留下的文化遗产有积极的现实作用。更为重要的是,深入研究杨万里,将为南宋文学特别是诗歌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在这一点上,钱钟书先生的意见给我们很大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万里 宋代文学研究 钱钟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境”说理论基点初探 被引量:4
18
作者 何加红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0年第1期93-96,共4页
本文旨在运用现代话语理论对钱钟书“化境”论所涉及的翻译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探讨 ,并结合利科的释义学理论 ,重点探讨了钱钟书先生译学观的理论实质及其合理性。
关键词 化境说 翻译理论 钱钟书 释义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造性阐释中国历史编纂学的优良传统 被引量:4
19
作者 陈其泰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7-43,共7页
中国古代优秀史著不仅记载了丰富详确的史实,寓含着高度的民族智慧,而且体现了精深的构思和编纂技巧,因而具有超越时空的宝贵价值。史书体例精心安排,就是一个十分值得深入发掘和总结的重要课题。体例精当是为了更加恰当地再现客观历史... 中国古代优秀史著不仅记载了丰富详确的史实,寓含着高度的民族智慧,而且体现了精深的构思和编纂技巧,因而具有超越时空的宝贵价值。史书体例精心安排,就是一个十分值得深入发掘和总结的重要课题。体例精当是为了更加恰当地再现客观历史,是古代杰出史家编纂思想的组成部分;不同时代的史学名著在体例上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体现了史家的创新精神;精当运用体例又催生出史书在布局和结构上的协调、和谐之美。因此,体例精当具有思想性、创新性和审美价值的意义,对此进行专题探讨是推进中国历史编纂学研究值得重视的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历史编纂学 史书体例 《史记》 《汉书》 《后汉书》 司马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叙事与瞬间:再现的再研究 从钱钟书与贡布里希对图画再现观点的比较说起 被引量:1
20
作者 宋群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I0005-I0008,共4页
过贡布里希(E.H.GOMBRICH)和钱钟书对瞬间和叙事所做的阐述,进一步了解图像与眼中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就图像或绘画再现现实的可能性进行研究。
关键词 贡布里希(E.H.GOMBRICH) 钱钟书 叙事 瞬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