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4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section of Genetic Effects of 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 in Transgenic Cotton
1
作者 ZHANG Yong-shan(Cotton Research Institute,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Key Laboratory of Cotton Genetic Improvement,Ministry of Agriculture,Anyang,Henan 455000,China)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104-,共1页
When alien DNA inserts into cotton genome in multi-copy manner,several QTL in cotton genome are disrupted,which are called dQTL in this study.Transgenic mutant line is near-isogenic to its recipient which is divergent... When alien DNA inserts into cotton genome in multi-copy manner,several QTL in cotton genome are disrupted,which are called dQTL in this study.Transgenic mutant line is near-isogenic to its recipient which is divergent for the dQTL from remaining QTL.So,a set of data from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tl in Transgenic Cotton Dissection of Genetic Effects of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麦158/西风重组自交系群体千粒重QTL的初步定位
2
作者 周淼平 张鹏 +3 位作者 杨学明 张平平 宋桂成 何漪 《江苏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共8页
千粒重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该性状遗传率高,所以研究者可以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有效提高小麦千粒重。为了挖掘更多与小麦千粒重密切相关的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并用于标记辅助育种,本研究采用长江中下游曾经大面积推广的品种扬麦... 千粒重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该性状遗传率高,所以研究者可以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有效提高小麦千粒重。为了挖掘更多与小麦千粒重密切相关的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并用于标记辅助育种,本研究采用长江中下游曾经大面积推广的品种扬麦158与引进品种西风组配重组自交系群体,利用55 K芯片技术分析重组自交系群体基因型,结合3年的群体千粒重表型资料,对影响小麦千粒重的QTL进行初步分子定位。结果共检测到22个可重复的QTL,这些QTL分布于20条染色体,其中12个QTL只在2个年度被发现;10个QTL能在3个年度重复检测到,为稳定QTL。10个稳定QTL位于染色体1B、2A、4A、4B、4D、5A、5D、7A(2个QTL)和7D共9条染色体上,其中位于染色体4B、5A、5D、7A、7D上的QTL为新发现的千粒重相关QTL。在稳定QTL中,9个来自高千粒重亲本扬麦158,1个来自低千粒重亲本西风。位于染色体4B、4D、5A的稳定QTL,在3个年度的表型解释率均超过10.0%,为主效QTL,并且增加千粒重的性状均来自亲本扬麦158,这些QTL可以在今后提高小麦千粒重的标记辅助育种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千粒重 重组自交系 数量性状基因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品种萌芽期耐盐性综合评价及QTL定位
3
作者 王露欢 张晓吉 +8 位作者 刘齐妹 张晓宇 张鑫 薛云云 张蕙琪 田跃霞 李娜 王鹏冬 白冬梅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796-1808,共13页
以0、50、75、85、100、125、150 mmol/L 7个浓度的NaCl溶液对12个花生品种进行盐胁迫处理,筛选出85 mmol/L为花生萌芽期耐盐性鉴定的适宜浓度。使用85 mmol/L浓度对88份黄淮海区花生品种进行耐盐性鉴定,以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率、相... 以0、50、75、85、100、125、150 mmol/L 7个浓度的NaCl溶液对12个花生品种进行盐胁迫处理,筛选出85 mmol/L为花生萌芽期耐盐性鉴定的适宜浓度。使用85 mmol/L浓度对88份黄淮海区花生品种进行耐盐性鉴定,以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率、相对芽长、相对芽重作为耐盐评价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系统聚类等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88个花生品种萌芽期耐盐性可分为5大类群,分别为高度耐盐型、耐盐型、中间型、盐敏感型、高度盐敏感型,筛选出2份高度耐盐种质(汾花13和花育910),2份高度盐敏感种质(花育9144和龙花7号)。对花育44(耐盐)×DF12(盐敏感)杂交构建的包含全基因组重测序的200个家系的遗传群体进行了耐盐性鉴定,基于20个染色体的高密度遗传图谱,进一步进行QTL定位,结果显示在盐胁迫条件下共定位到4个QTL,分别位于A10和B10两条染色体上,表型变异解释率为4.49%~4.81%。研究结果为耐盐花生品种鉴定、培育和耐盐基因挖掘提供了宝贵材料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胁迫 萌发期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qtl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储存条件下水稻种子耐储藏性状QTL的定位
4
作者 陈文凤 黄浩 +9 位作者 丁晓雯 林晋军 姚威 陈倩茹 黄希来 刘雄伦 吴俊 陈哲红 程计华 刘金灵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35,共6页
为了筛选出新的水稻耐储藏种质,以在自然条件下储存4年的由粳稻‘魔王谷’(MWG)和籼稻‘CO39’杂交后代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种子为材料,对群体种子发芽表型进行分析,并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该群体种子耐储藏性状QTL进行定位。结果表明:... 为了筛选出新的水稻耐储藏种质,以在自然条件下储存4年的由粳稻‘魔王谷’(MWG)和籼稻‘CO39’杂交后代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种子为材料,对群体种子发芽表型进行分析,并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该群体种子耐储藏性状QTL进行定位。结果表明:101份重组自交系中,67%的株系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为0,其余株系3个发芽性状指标分别为0~82.67%、0~46.00%和0~6.48;鉴定到1个发芽率达82.67%的高耐储株系;QTL分析定位到3个控制发芽性状(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的QTL,分别为qGR7、q GP7和qGI7,其中qGR7位于SSR标记RM6344与RM5720区间18.43c M的区域,qGP7和qGI7均位于标记RM5672与RM8261区间35.74 cM的区域,3个QTL的LOD值为2.52~2.56,表型贡献率为12.02%~12.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耐储藏性 重组自交系群体 数量性状基因位点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荞重组自交系的RS和GABA的QTL定位及候选基因分析
5
作者 刘飞 黄娟 +5 位作者 杜千禧 朱丽伟 邓娇 章洁琼 石桃雄 陈庆富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3-713,共11页
【目的】抗性淀粉(RS)和γ-氨基丁酸(GABA)是苦荞Fagopyrum tataricum功能性成分,对苦荞籽粒功能成分进行数量性状位点(QTL)定位对苦荞分子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小米荞’‘Xiaomiqiao’和‘晋荞麦2号’‘Jinqiaomai No.2... 【目的】抗性淀粉(RS)和γ-氨基丁酸(GABA)是苦荞Fagopyrum tataricum功能性成分,对苦荞籽粒功能成分进行数量性状位点(QTL)定位对苦荞分子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小米荞’‘Xiaomiqiao’和‘晋荞麦2号’‘Jinqiaomai No.2’为亲本构建的重组自交系(XJ-RILs)群体作为供试材料,测定了XJ-RILs群体及其亲本的RS和GABA质量分数;基于遗传图谱定位控制RS和GABA的QTL,并对QTL区间内的候选基因进行鉴定和分析。【结果】XJ-RILs群体RS和GABA质量分数分别为4.51%~10.52%和0.37‰~2.50‰,表现出明显的超亲优势和偏正态分布。根据RS和GABA质量分数将XJ-RILs分为5类(C1~C5),其中C1类株系的RS和GABA质量分数均较高,从中筛选出高RS和高GABA优异株系各3株。对XJ-RILs群体的RS和GABA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2个控制RS的QTL和1个控制GABA的QTL,这3个位点表型贡献率分别为7.59%、6.34%和5.05%。对QTL内的基因进行鉴定,共有108个RS候选基因,将其表达模式分为6类(R1~R6),其中R4、R5和R6中的30个基因在籽粒中的表达量较高。共鉴定到64个GABA候选基因,其表达模式可以分6类(G1~G6),其中G4、G5和G6中的21个基因在籽粒中的表达量较高。在RS和GABA候选基因中,分别有16和6个基因存在SNP/Indel变异。【结论】筛选出高RS和高GABA优异株系各3株,定位到2个控制RS和1个控制GABA的QTL位点,其区间内分别筛选到108和64个基因,初步锁定30个RS相关及21个GABA相关候选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荞 数量性状位点(qtl) 抗性淀粉(RS) γ-氨基丁酸(GABA) 候选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dentification of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Controlling Seed Physical and Nutrient Traits in Cotton
6
作者 SONG Xian-liang,ZHANG Tian-zhen(National Key Laboratory of Crop Genetics & Germplasm Enhancement,Cotton Research Institute,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5,China)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32-,共1页
Cotton(Gossypium spp.) is the leading fiber crop,and an important source of the important edible oil and protein meals in the world.Complex genetics and strong environmental effects hinder
关键词 qtls Identification of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Controlling Seed Physical and Nutrient traits in Cott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WAS和QTL联合分析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遗传学发病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7
作者 张蔚然 王森楠(综述) +1 位作者 李志清 张琰(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51-655,共5页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严重危害老年人视觉健康,且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AMD发病率持续上升,探究其遗传学发病机制至关重要。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已鉴定出大量与AMD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但多数位于非编码...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严重危害老年人视觉健康,且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AMD发病率持续上升,探究其遗传学发病机制至关重要。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已鉴定出大量与AMD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但多数位于非编码区,功能机制不明。通过揭示遗传变异对基因表达、蛋白质水平和代谢物丰度的调控作用,为解析GWAS发现的非编码变异的功能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结合数量性状位点(QTL)可有效解释GWAS数据,同时可增大发现有统计学意义遗传变异位点的可能性。本综述总结了GWAS联合QTL数据的分析、整合研究,以期更好地理解基因变异对AMD发生和发展的影响,为寻找AMD的有效治疗靶点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数量性状位点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视网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水稻穗长QTL定位及其候选基因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祝小雅 闫蕴韬 +3 位作者 桂金鑫 石居斌 张海清 贺记外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共9页
分别于2021年和2022年在湖南长沙种植254份水稻3K种质资源,在成熟期测定各种质的穗长。结合种质基因型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检测到3个穗长QTL,分布于水稻第1、5、6号染色体,分别命名为qPL-1、qPL-5和qPL-6,相对贡献率为9.06%~28.27%... 分别于2021年和2022年在湖南长沙种植254份水稻3K种质资源,在成熟期测定各种质的穗长。结合种质基因型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检测到3个穗长QTL,分布于水稻第1、5、6号染色体,分别命名为qPL-1、qPL-5和qPL-6,相对贡献率为9.06%~28.27%;结合QTL区间内基因功能注释和基因不同单倍型的穗长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最终获得qPL-1、qPL-5和qPL-6的候选基因,其中qPL-6与sped1-D共定位,Os01g0715600、Os05g0132700为调控穗长的新候选基因;对Os01g0715600、Os05g0132700和Os06g0597500的单倍型进行聚合分析,发现这3个基因存在累加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穗长 数量性状位点 候选基因 单倍型 基因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叶部性状的QTL定位与候选基因分析
9
作者 郭爽 聂蕾 +9 位作者 何玥 王栋 涂亮 刘鹏飞 蒋喻林 郭向阳 王安贵 祝云芳 吴迅 陈泽辉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77-1786,共10页
叶片在玉米生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能够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为玉米提供营养物质,通过影响耐密性等影响产量提升。本研究选用QR273和T32为亲本,构建150份F2、F2∶3家系材料,结合基因型和不同环境中叶部性状的表型评价数据,利用完备... 叶片在玉米生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能够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为玉米提供营养物质,通过影响耐密性等影响产量提升。本研究选用QR273和T32为亲本,构建150份F2、F2∶3家系材料,结合基因型和不同环境中叶部性状的表型评价数据,利用完备区间作图法进行数量性状座位(QTL)定位。结果发现,2个环境下共检测到85个叶部性状相关QTL,其中有12个全株叶片数相关QTL、14个穗上叶片数相关QTL、22个叶长相关QTL、17个叶宽相关QTL、20个叶夹角相关QTL。结合公共数据库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共筛选出7个候选基因。其中Zm00001d013612编码微管蛋白,参与调控细胞骨架结构组成;Zm00001d053543参与油菜素甾醇介导的信号通路;Zm00001d031291编码的蛋白质具有组蛋白乙酰化功能;Zm00001d031292参与富含羟脯氨酸糖蛋白家族基因表达的调控;Zm00001d031296调控钾离子跨膜转运蛋白活性;Zm00001d031300、Zm00001d031303参与碳水化合物代谢过程。蛋白质功能分析结果表明,这7个候选基因均参与细胞分化,与植物的生长发育息息相关。本研究结果将为深度揭示玉米叶部性状变异的遗传基础提供更丰富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叶部性状 数量性状座位(qtl) 候选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糯玉米茎秆穿刺强度QTL分析与基因组选择
10
作者 章慧敏 张舒钰 +8 位作者 宋旭东 张振良 陆虎华 陈国清 郝德荣 冒宇翔 石明亮 薛林 周广飞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91-1198,共8页
茎秆穿刺强度是衡量玉米茎秆机械强度和抗倒伏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本研究以衍生于糯玉米自交系衡白522和通系5的198个重组自交系为试验材料,对茎秆穿刺强度进行数量性状位点(QTL)分析和基因组选择研究。单个环境QTL分析共检测到4个控制... 茎秆穿刺强度是衡量玉米茎秆机械强度和抗倒伏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本研究以衍生于糯玉米自交系衡白522和通系5的198个重组自交系为试验材料,对茎秆穿刺强度进行数量性状位点(QTL)分析和基因组选择研究。单个环境QTL分析共检测到4个控制糯玉米茎秆穿刺强度的QTL,每个QTL的表型变异贡献率均小于10.00%,且仅在单个环境中被检测到;多个环境QTL分析共检测到8个QTL与环境互作,其加性效应总共可解释24.64%的表型变异,加性效应与环境互作贡献率为17.51%;上位性QTL分析共检测到4对QTL与QTL互作,可解释8.25%的表型变异。基因组选择中,当训练群体占群体总数的80%,随机选择500个标记即可获得较高的预测准确性;但是根据单个环境QTL分析结果,选择机率常用对数值排名前200的标记,即可大幅度提高基因组选择预测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玉米 茎秆穿刺强度 数量性状位点 基因组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遗传图谱构建及粗脂肪含量QTL定位
11
作者 李熙 易靖 +8 位作者 熊郭烯 马蓉寒 高伟然 孙浩 刘佳琦 姜澳华 方小梅 易泽林 张建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21,共10页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油作物,提高其粗脂肪含量是我国大豆育种的重要目标.以长江春2号与渝蜀鲜2号杂交的F 2代186株单株为定位群体,在实验室前期构建的遗传图谱基础上进行标记加密,利用Joinmap 4.0软件进行遗传连锁分析,构建了包含480个...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油作物,提高其粗脂肪含量是我国大豆育种的重要目标.以长江春2号与渝蜀鲜2号杂交的F 2代186株单株为定位群体,在实验室前期构建的遗传图谱基础上进行标记加密,利用Joinmap 4.0软件进行遗传连锁分析,构建了包含480个标记的大豆遗传图谱,总长度为2469.3 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5.14 cM.结合大豆在2021年重庆、2022年重庆、2022年云南和2023年重庆4个环境下的粗脂肪含量表型数据,通过区间作图(Interval Mapping,IM)检测相应性状的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在4个环境中共检测到21个与粗脂肪含量相关的QTLs,分布在16个连锁群上,其中,有3个QTLs(qOIL01.1,qOIL04.1和qOIL14.2)在两个环境中均能检测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粗脂肪含量 遗传图谱 数量性状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enetic improvement of fiber quality in tetraploid cotton:an overview of major QTLs and genes involved in and edited for the quality of cotton fibers 被引量:1
12
作者 BAGHYALAKSHMI Kari PRIYANKA Rajendran Ariyapalayam +2 位作者 SARATHAPRIYA Govindaraj RAMCHANDER Selvaraj PRAKASH Arkalgud Hiriyannaiah 《Journal of Cotton Research》 CAS 2024年第4期399-410,共12页
Cotton,an important industrial crop cultivated in more than 70 countries,plays a major role in the livelihood of millions of farmers and industrialists.Cotton is mainly grown for its fiber,an economic component that c... Cotton,an important industrial crop cultivated in more than 70 countries,plays a major role in the livelihood of millions of farmers and industrialists.Cotton is mainly grown for its fiber,an economic component that can be differentiated from its epidermal cells in the outer integument of a developing seed.Fiber length,fiber strength,and fiber fineness are three main attributes that contribute to the quality of cotton fibers.Recent advancements in genomics have identified key genes,which ar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that govern these three traits,can be introduced into cultivars of interest via gene editing,marker-assisted selection,and transgenics,thus the narrow genetic background of cotton can be addressed and its fiber quality traits can be enhanced.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s)have been mapped for different fiber traits,approximately 1850 QTLs have been mapped for fiber length,fiber strength,and fineness among which a few genes have been edited for quality improvement in cotton.In this background,the current review covers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se traits,along with the reported genes,QTLs,and the edited genomes for trait improv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TTON Fiber length Fiber strength MICRONAIRE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Genome edit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水稻全生育期耐盐性状的QTL定位 被引量:1
13
作者 夏秀忠 张宗琼 +9 位作者 农保选 冯锐 郭辉 陈灿 梁树辉 荘洁 廖祖宇 宋国显 杨行海 李丹婷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493-2502,共10页
盐胁迫是许多沿海地区水稻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尤其是沿海地区的咸淡水交汇区域。耐盐性是一种复杂的性状,可以通过QTL定位来帮助耐盐育种,以培育更高耐盐性的水稻品种。本研究供体亲本为沿海深水稻品种赤禾,受体亲本为美国水稻品种Lemo... 盐胁迫是许多沿海地区水稻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尤其是沿海地区的咸淡水交汇区域。耐盐性是一种复杂的性状,可以通过QTL定位来帮助耐盐育种,以培育更高耐盐性的水稻品种。本研究供体亲本为沿海深水稻品种赤禾,受体亲本为美国水稻品种Lemont,杂交获得174份F9代的重组自交系,在芽期、苗期和生殖生长期分别利用浓度为15 g L^(-1)、5 g L^(-1)和5~6 g L^(-1)的NaCl进行胁迫,通过芽期相对发芽率、苗期耐盐性评级和生殖生长期的7个表型性状为基础数据,利用142个SSR分子标记绘制连锁遗传图并进行QTL分析。鉴定结果发现,赤禾在芽期表现敏盐,在苗期和生殖生长期表现耐盐;Lemont相反。3个生长时期分别有70.11%、50.57%和60.34%的品系表现为弱耐盐性,而且耐盐性为弱的负相关。本研究共鉴定出33个LOD值为2.52~10.32的QTL,解释0.06%~13.68%的表型遗传变异,解释最大遗传变异的QTL均由耐盐亲本贡献,其中芽期4个、苗期6个和生殖生长期23个位点,并在生殖生长期发现4个QTL重叠区域。这些QTL可以进一步研究,不仅为提高水稻育种的耐盐性提供了新的遗传资源,还有助于在水稻耐盐育种中,提高水稻品种的耐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生育期 耐盐 深水稻 鉴定评价 数量性状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粱×苏丹草后代群体农艺及产量性状QTL初步定位
14
作者 孙安栋 高建明 +3 位作者 吕芃 裴忠有 杨庭金 罗峰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23,共9页
为进一步探究高粱籽粒和茎秆产量的遗传规律,运用粒用高粱忻粱52和苏丹草TS 185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并得到F_(2)及F_(2)∶3群体,利用115对多态性引物对430份F_(2)群体使用区间作图法构建遗传连锁图谱,以LOD值等于3作为阈值。结果表明,分蘖... 为进一步探究高粱籽粒和茎秆产量的遗传规律,运用粒用高粱忻粱52和苏丹草TS 185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并得到F_(2)及F_(2)∶3群体,利用115对多态性引物对430份F_(2)群体使用区间作图法构建遗传连锁图谱,以LOD值等于3作为阈值。结果表明,分蘖数、叶片数、茎粗、穗长、株高、茎秆鲜质量、整株鲜质量、着壳率、穗质量、千粒质量、单穗粒质量、单穗粒数12个农艺性状共检测到86个QTL。在1号染色体sam17164—sam15397区间定位到茎秆鲜质量的QTL;在2号染色体Xcup64—Xcup26区间定位到分蘖数的QTL,Xtxp019—sam01138区间定位到叶片的QTL,Xcup26—Xtxp080区间定位到茎秆鲜质量的QTL;在3号染色体sam44791—sam33751区间定位到穗长的QTL;在7号染色体sam39622—sam43980区间定位到着壳率的QTL;在8号染色体sam10491—sam17740区间定位到整株鲜质量的QTL;在10号染色体sam710901b—sam59778区间定位到分蘖数的QTL,以上这些都是新检测到的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SSR标记 数量性状位点 qtl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环境条件下水稻生育期和株高的QTL分析 被引量:37
15
作者 李仕贵 马玉清 +3 位作者 何平 王玉平 周开达 朱立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46-550,共5页
利用籼稻品种窄叶青 8号 (ZYQ8)和粳稻品种京系 17(JX17)为亲本构建的加倍单倍体 (doubled haploid,DH)群体及其分子连锁图谱 ,在 5个环境中对生育期和株高进行 QTL 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共检测到 10个 QTL,两种环境以上能重复检出的 Q... 利用籼稻品种窄叶青 8号 (ZYQ8)和粳稻品种京系 17(JX17)为亲本构建的加倍单倍体 (doubled haploid,DH)群体及其分子连锁图谱 ,在 5个环境中对生育期和株高进行 QTL 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共检测到 10个 QTL,两种环境以上能重复检出的 QTL9个 ,这些 QTL 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加性效应方向一致 ,但遗传效应差异较大 ;其中没有 1个QTL 在 5种环境中均能定位 ,表明数量性状基因的表达易受环境的影响。根据不同环境条件的主要差异和 QTL 表现 ,初步确定第 8染色体上影响生育期的 QTL q H D8和株高相关的 QTL q PH8在长日条件下表现遗传效应 ;第 1和第 10染色体上分别控制生育期和株高的 QTL q H D1和 q PH10在短日下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条件 水稻 生育期 株高 qtl分析 数量性状基因座位 环境互作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株高和穗位高遗传基础的QTL剖析 被引量:54
16
作者 兰进好 褚栋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25-934,共10页
利用玉米强优势组合(Mo17×黄早四)自交衍生的191个F2单株构建了由SSR和AFLP标记组成的分子连锁图谱。F2进一步自交产生的184个F2∶3家系用于调查株高和穗位高的表型值。采用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和相应的作图软件QTLma... 利用玉米强优势组合(Mo17×黄早四)自交衍生的191个F2单株构建了由SSR和AFLP标记组成的分子连锁图谱。F2进一步自交产生的184个F2∶3家系用于调查株高和穗位高的表型值。采用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和相应的作图软件QTLmapper/V2.0,分别定位了7个株高和6个穗位高QTL;检测到18对控制株高和13对控制穗位高的上位性效应位点;同时发现了与环境存在显著互作的6个株高和8个穗位高单位点标记区域以及4对株高和4对穗位高上位性效应区域。分析了各种遗传因素在株高和穗位高遗传基础中的相对作用大小,指出了加性、显性和上位性是玉米株高和穗位高的重要遗传基础。并对所定位的QTL的真实性、株高和穗位高的关系以及研究结果对分子育种的启示予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株高 穗位高 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遗传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掘人工合成小麦中千粒重QTL的有利等位基因 被引量:30
17
作者 廖祥政 王瑾 +2 位作者 周荣华 任正隆 贾继增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877-1884,共8页
以人工合成小麦Am3为供体亲本,普通小麦莱州953为轮回亲本,经5次回交然后自交,培育出含85个株系的F2:3群体。以该群体为材料,用348对多态性SSR标记,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发掘人工合成小麦中千粒重QTL的有利等位基因。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检... 以人工合成小麦Am3为供体亲本,普通小麦莱州953为轮回亲本,经5次回交然后自交,培育出含85个株系的F2:3群体。以该群体为材料,用348对多态性SSR标记,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发掘人工合成小麦中千粒重QTL的有利等位基因。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检测到3个千粒重QTL,其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为10.90%~33.79%。其中,Am3的等位基因能够增加千粒重2.3~4.8g。相关分析表明,该导入系群体的千粒重与穗粒数、穗数和株高无显著相关性。千粒重QTL与穗粒数、穗数性状的QTL不在同一位置,这有利于高千粒重基因与其他产量性状基因的聚合。采用混合线性模型作图法检测到1个千粒重QTL(QGw.caas-3D),该QTL与环境互作效应小,而且与复合区间作图法在3个环境中都检测到的QTL相同,表明QGw.caas-3D是一个稳定的主效QT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微卫星标记 数量性状基因座 千粒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小麦籽粒灌浆速率及千粒重QTL分析 被引量:52
18
作者 王瑞霞 张秀英 +5 位作者 伍玲 王瑞 海林 闫长生 游光霞 肖世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750-1756,共7页
以142个和尚麦/豫8679的F7:8重组自交系及其亲本为试验材料,分析了籽粒平均灌浆速率、最高灌浆速率及千粒重在北京(2006,2007)、安徽合肥(2007)和四川成都(2007)4个生态环境下的性状表现,并利用已构建的含有170个SSR标记和2个EST标记的... 以142个和尚麦/豫8679的F7:8重组自交系及其亲本为试验材料,分析了籽粒平均灌浆速率、最高灌浆速率及千粒重在北京(2006,2007)、安徽合肥(2007)和四川成都(2007)4个生态环境下的性状表现,并利用已构建的含有170个SSR标记和2个EST标记的遗传图谱,对这3个性状进行了QTL定位分析。共检测到54个QTLs,涉及小麦1A、1B、2A、2D、3A、3B、3D、4A、4D、5A、5B、6D和7D染色体。其中,17个与平均灌浆速率相关,可解释表型变异的7.17%~ 20.83%;16个与最高灌浆速率相关,可解释表型变异的6.31%~ 15.95%;21个与千粒重相关,可解释表型变异的4.36%~ 16.80%。另外,在1A、1B、2A、3B、4D、6D和7D染色体上发现10个涉及"一因多效"或紧密连锁位点的基因组区段,有助于了解籽粒灌浆和籽粒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数量性状位点 重组自交系 灌浆速率 千粒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NP标记的玉米株高及穗位高QTL定位 被引量:52
19
作者 郑德波 杨小红 +4 位作者 李建生 严建兵 张士龙 贺正华 黄益勤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49-556,共8页
为进一步明确玉米株高和穗位高的遗传机制,为育种生产提供服务,本研究以K22×CI7、K22×Dan340的F2群体为作图群体,利用覆盖玉米10条染色体的SNP标记构建了2个连锁图谱。并将这2个F2群体衍生的分别含237和218个家系的F2:3群体... 为进一步明确玉米株高和穗位高的遗传机制,为育种生产提供服务,本研究以K22×CI7、K22×Dan340的F2群体为作图群体,利用覆盖玉米10条染色体的SNP标记构建了2个连锁图谱。并将这2个F2群体衍生的分别含237和218个家系的F2:3群体用于田间性状的鉴定。用复合区间作图模型对2个群体的株高、穗位高表型进行QTL定位分析。结果显示,在广西南宁和湖北武汉两种环境条件下共定位到21个株高QTL和27个穗位高QTL;单个QTL表型变异贡献率的变幅为4.9%~17.9%;株高和穗位高QTL的作用方式以加性和部分显性为主;第7染色体上可能存在控制株高和穗位高的主效QT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P 数量性状位点(qtl) 连锁图谱 株高 穗位高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生长早期耐冷性QTL分析 被引量:43
20
作者 韩龙植 乔永利 +4 位作者 曹桂兰 张媛媛 安永平 芮钟斗 高熙宗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2-126,共5页
以籼粳交“密阳23/吉冷1号”的F2:3 代200个家系为作图群体,构建分子连锁图谱,并进行了F3 代家系的生长早期耐冷性鉴定和QTL分析。结果表明,幼苗期耐冷性、分蘖期耐冷性和低温下幼苗生长能力等生长早期耐冷性在F3 代表现为近似正态的连... 以籼粳交“密阳23/吉冷1号”的F2:3 代200个家系为作图群体,构建分子连锁图谱,并进行了F3 代家系的生长早期耐冷性鉴定和QTL分析。结果表明,幼苗期耐冷性、分蘖期耐冷性和低温下幼苗生长能力等生长早期耐冷性在F3 代表现为近似正态的连续分布,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在第1、5、9 染色体上分别检测到与幼苗期耐冷性相关的QTL各1个,其中qCTS1 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最大,达15.5%;在第2、3、7、9、11 染色体上分别检测到与分蘖期耐冷性相关的QTL各1个,而每个QTL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均较低;在第1、2、11、12染色体上分别检测到与低温下幼苗生长能力相关的QTL各1个,其中qGAS2 和qGAS12 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分别为26.6%和42.9%,是主效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冷性 qtl分析 幼苗期 表型变异 幼苗生长 分蘖期 水稻 染色体 作图群体 低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