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6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ries Reports from Professor Wei's Group of Chongqing University:Advancements in Electrochemical Energy Conversions(1/4):Report 1:High-performance Oxygen Reduction Catalysts for Fuel Cells 被引量:1
1
作者 Fa-Dong Chen Zhuo-Yang Xie +5 位作者 Meng-Ting Li Si-Guo Chen Wei Ding Li Li Jing Li Zi-Dong Wei 《电化学(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7,共27页
Two major challenges,high cost and short lifespan,have been hindering the commercialization process of lowtemperature fuel cells.Professor Wei's group has been focusing on decreasing cathode Pt loadings without lo... Two major challenges,high cost and short lifespan,have been hindering the commercialization process of lowtemperature fuel cells.Professor Wei's group has been focusing on decreasing cathode Pt loadings without losses of activity and durability,and their research advances in this area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are briefly reviewed herein.Regarding the Pt-based catalysts and the low Pt usage,they have firstly tried to clarify the degradation mechanism of Pt/C catalysts,and then demonstrated that the activity and stability could be improved by three strategies:regulating the nanostructures of the active sites,enhancing the effects of support materials,and optimizing structures of the three-phase boundary.For Pt-free catalysts,especialiy carbon-based ones,several strategies that they proposed to enhance the activity of nitrogen-/heteroatom-doped carbon catalysts are firstly presented.Then,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degradation mechanism for carbon-based catalysts is discussed,and followed by the corresponding stability enhancement strategies.Also,the carbon-based electrode at the micrometer-scale,faces the challenges such as low active-site density,thick catalytic layer,and the effect of hydrogen peroxide,which require rational structure design for the integral cathodic electrode.This review finally gives a brief conclusion and outlook about the low cost and long lifespan of cathodic oxygen reduction catalys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el cell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pt-based catalyst Carbon-based cataly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aluminum powder with bi-or tri-component alloy coating as a promising catalyst:Boosting pyrolysis and combustion of ammonium perchlorate 被引量:1
2
作者 Chao Wang Ying Liu +6 位作者 Mingze Wu Jia Li Ying Feng Xianjin Ning Hong Li Ningfei Wang Baolu Shi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3期100-113,共14页
A novel design of micro-aluminum(μAl)powder coated with bi-/tri-component alloy layer,such as:Ni-P and Ni-P-Cu(namely,Al@Ni-P,Al@Ni-P-Cu,respectively),as combustion catalysts,were introduced to release its huge energ... A novel design of micro-aluminum(μAl)powder coated with bi-/tri-component alloy layer,such as:Ni-P and Ni-P-Cu(namely,Al@Ni-P,Al@Ni-P-Cu,respectively),as combustion catalysts,were introduced to release its huge energy inside Al-core and promote rapid pyrolysis of ammonium perchlorate(AP)at a lower temperature in aluminized propellants.The microstructure of Al@Ni-P-Cu demonstrates that a three-layer Ni-P-Cu shell,with the thickness of~100 nm,is uniformly supported byμAl carrier(fuel unit),which has an amorphous surface with a thickness of~2.3 nm(catalytic unit).The peak temperature of AP with the addition of Al@Ni-P-Cu(3.5%)could significantly drop to 316.2℃ at high-temperature thermal decomposition,reduced by 124.3℃,in comparison to that of pure AP with 440.5℃.It illustrated that the introduction of Al@Ni-P-Cu could weaken or even eliminate the obstacle of AP pyrolysis due to its reduction of activation energy with 118.28 kJ/mol.The laser igni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gnition delay time of Al@Ni-P-Cu/AP mixture with 78 ms in air is shorter than that of Al@Ni-P/AP(118 ms),decreased by 33.90%.Those astonishing breakthroughs were attributed to the synergistic effects of adequate active sites on amorphous surface and oxidation exothermic reactions(7597.7 J/g)of Al@Ni-P-Cu,resulting in accelerated mass and/or heat transfer rate to catalyze AP pyrolysis and combustion.Moreover,it is believed to provide an alternative Al-based combustion catalyst for propellant designer,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the propellants toward a higher ener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aluminum powder(μAl) Nano-sized alloy coating Combustion catalyst Ammonium perchlorate Pyrolysis behavior Ignition and combus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urface alloy/GC电催化剂的制备与结构表征 被引量:6
3
作者 陈声培 张麒 +1 位作者 黄桃 孙世刚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4-46,共3页
以玻碳为载体 ,通过电化学方法在其表面沉积催化物质研制表面合金纳米电催化剂 (Surfacealloy/GC)。运用电化学循环伏安 (CV)和扫描电镜 (SEM)等技术进行结构和性能表征。结果表明 ,在Surfacealloy/GC上氢的析出电位负移至 - 0 40V(SCE... 以玻碳为载体 ,通过电化学方法在其表面沉积催化物质研制表面合金纳米电催化剂 (Surfacealloy/GC)。运用电化学循环伏安 (CV)和扫描电镜 (SEM)等技术进行结构和性能表征。结果表明 ,在Surfacealloy/GC上氢的析出电位负移至 - 0 40V(SCE) ,与Pt电极相比负移约 15 0mV ,具有较高的电还原应用价值。另外 ,Surfacealloy/GC的氧化电位正移至 0 64V ,其稳定性明显高于电有机合成中常用的Pb、Sb、Cu等金属电极。SEM研究结果表明 ,所研制的Surfacealloy/GC电催化剂是一种由粒度约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FACE alloy/GC电催化剂 制备 结构表征 碳载表面合金 电催化 S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Fe/GO纳米催化剂的制备及其电催化乙醇氧化性能研究
4
作者 信震宇 郭瑞华 +4 位作者 乌仁托亚 王艳 安胜利 张国芳 关丽丽 《无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9-387,I0008-I0012,共14页
直接乙醇燃料电池(DEFC)因其能量转换效率高、噪声低以及友好环境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这类电池仍面临催化剂成本高、稳定性差及催化活性低等问题。本研究选用氧化石墨烯(GO)作为载体,以乙二醇为还原剂,六水合氯铂酸为前驱体,并引入非... 直接乙醇燃料电池(DEFC)因其能量转换效率高、噪声低以及友好环境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这类电池仍面临催化剂成本高、稳定性差及催化活性低等问题。本研究选用氧化石墨烯(GO)作为载体,以乙二醇为还原剂,六水合氯铂酸为前驱体,并引入非贵金属Fe,通过调节Pt与Fe的摩尔比,利用微波加热合成法制备出二元合金催化剂PtFe_(x)/GO(x=1/6、1/5、1/4、1/3、1/2、1),在GO载体上原位负载纳米晶粒。原子半径小的Fe固溶到Pt晶格中,导致Pt晶格的相邻原子间距缩小,晶格收缩,从而形成Pt-Fe合金。当x=1/3时,催化剂表现出最优的催化活性,其电催化活性面积为69.84m^(2)/g,氧化峰值电流密度为858.42A/g,并且Tafel斜率较小。1100s的计时电流测试下,PtFe_(1/3)/GO催化剂的稳态电流密度为194.80 A/g, CO的氧化峰电位为0.554 V,活化能为18.37 kJ/mol, 800圈测试后电流密度保持率为80.48%,优于商业Pt/C(JM)催化剂。研究表明,引入非贵金属Fe能够显著提升Pt基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为Pt基催化剂材料的设计与潜在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乙醇燃料电池(DEFC) 原位负载 二元合金催化剂 微波加热合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Pd-TiO_(2)/Ti金属丝网催化剂CO-SCR性能及其反应机理
5
作者 刘婷婷 杨柳 +4 位作者 刘付浩 李馨宇 何函泽 李晶 刘宝丹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34-144,155,共12页
目的构建具有优异低温活性的CO-SCR催化体系,探索Cu引入对Pd基催化剂电子结构与催化性能的影响机制。通过调控Cu与Pd之间的协同作用,优化催化剂对CO和NO的吸附行为,从而提升NOx转化效率及N2选择性等,为高效低温脱硝催化剂的设计提供理... 目的构建具有优异低温活性的CO-SCR催化体系,探索Cu引入对Pd基催化剂电子结构与催化性能的影响机制。通过调控Cu与Pd之间的协同作用,优化催化剂对CO和NO的吸附行为,从而提升NOx转化效率及N2选择性等,为高效低温脱硝催化剂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方法通过微弧氧化、碱热处理、水热反应、离子交换和共沉淀等方法,成功制备了一种基于钛网支撑的CuPd-TiO_(2)/Ti整体式催化剂,并用于低温CO选择性催化还原NO_(x)。结果测试结果表明,该催化剂展示出了卓越的低温催化性能,主要得益于其较高的比表面积、优良的分散性以及Cu-Pd合金的催化活性。与单一Pd催化剂相比,CuPd-TiO_(2)/Ti催化剂表现出更强的NO吸附能力和更高的N2选择性。在120℃时,该催化剂实现了100%的NO_(x)转化率,并在200℃时达到100%的N_(2)选择性。此外,该催化剂在长期反应中表现出优异的稳定性和抗硫能力。结论基于XPS、H_(2)-TPR和原位DRIFTS等表征技术,探讨了Cu-Pd合金的形成机制及其在反应过程中的催化机理。研究发现,Cu的引入通过电子转移促进Pd0物种的形成,提高其在TiO_(2)表面的分散性,并优化CO与NO的吸附行为,从而协同提升了催化剂的氧化还原能力和整体催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Pd合金催化剂 金属丝网 CO-SCR 低温活性 氮氧化物 原位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Fe-B合金沉积对碳纤维毡石墨化的影响
6
作者 吴俊芳 郝芃 +4 位作者 潘赟琼 刘蓉 顾伟 戴家木 臧传锋 《现代纺织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3-101,共9页
为研究Ni-Fe-B合金对碳纤维毡催化石墨化的影响,采用电沉积的方法,通过改变电解液中FeSO_4·7H_(2)O的质量浓度,实现Ni-Fe-B合金层在碳纤维毡上均匀负载,并探讨Ni-Fe-B合金对碳纤维毡石墨化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FeSO_4·7H_(... 为研究Ni-Fe-B合金对碳纤维毡催化石墨化的影响,采用电沉积的方法,通过改变电解液中FeSO_4·7H_(2)O的质量浓度,实现Ni-Fe-B合金层在碳纤维毡上均匀负载,并探讨Ni-Fe-B合金对碳纤维毡石墨化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FeSO_4·7H_(2)O质量浓度100 g/L、温度50℃、电流1 A/dm^(2)、沉积3 min的条件下进行电沉积,高温处理后负载的碳纤维毡石墨化率可高达90.77%,表面电阻率从1.99 mΩ·cm降到0.82 mΩ·cm,降低了58.69%。研究发现,在2400℃的高温下,Ni-Fe-B合金对碳纤维毡能起到催化石墨化作用,将无序结构的碳纤维成功转化为有序结构的石墨纤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Fe-B合金 电沉积 催化 石墨化 碳纤维毡 导电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旧电池再资源化制备高性能中熵合金催化剂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郭珊 田雨 +2 位作者 徐永滨 王朋 刘治明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1-240,共10页
以从废旧三元锂离子电池中回收的镍钴锰(NCM)有价金属与钯(Pd)盐为原料,采用快速高温轰击方法制备含氮碳基体负载钯镍钴锰中熵合金纳米颗粒(Pd MEA@N-C)作为锂氧电池双功能催化剂,以实现废弃三元锂离子电池的循环使用,优化在氧还原/析... 以从废旧三元锂离子电池中回收的镍钴锰(NCM)有价金属与钯(Pd)盐为原料,采用快速高温轰击方法制备含氮碳基体负载钯镍钴锰中熵合金纳米颗粒(Pd MEA@N-C)作为锂氧电池双功能催化剂,以实现废弃三元锂离子电池的循环使用,优化在氧还原/析出过程(ORR/OER)中放电产物过氧化锂(Li_(2)O_(2))的可逆生成与分解。XRD、TEM表明Pd MEA成功制备,XPS表明Pd的引入有利于实现合金颗粒中电子排布的精准调控。以Pd MEA@N-C为正极材料组装锂氧电池测试性能,结果显示,在限制1000 mAh·g^(-1)的容量,200 mA·g^(-1)的电流密度条件下,过电位低至0.49 V;200 mA·g^(-1)的电流密度条件下进行深度充放电测试,充放电容量高达15491 mAh·g^(-1);在循环82圈之后仍保持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剂 NCM回收 Pd中熵合金 电化学 ORR/OER 反应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Ni_(3)-Fe_(3)O_(4)/CN催化剂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析氧性能
8
作者 陈东健 孙雨倩 银凤翔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928-3937,共10页
电解水制氢中的阳极析氧反应(OER)因反应能垒较高,降低了电解水的效率,因此研发高效的析氧催化剂是推动电解水产业化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高温热解聚苯胺、硝酸铁和硝酸镍制备了一系列不同Fe和Ni含量的FeNi/CN催化剂。通过X射线衍射(XRD... 电解水制氢中的阳极析氧反应(OER)因反应能垒较高,降低了电解水的效率,因此研发高效的析氧催化剂是推动电解水产业化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高温热解聚苯胺、硝酸铁和硝酸镍制备了一系列不同Fe和Ni含量的FeNi/CN催化剂。通过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分析手段表征了催化剂的结构,采用线性扫描伏安法(LSV)和计时电位法(CP)等方法在碱性电解液中评价了催化剂的电化学析氧性能。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催化剂中含有FeNi_(3)和Fe_(3)O_(4)纳米颗粒,这些颗粒很好地分散在聚苯胺衍生的碳上。随着铁含量的逐渐降低,OER过电位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其中,Fe1Ni1/CN催化剂具有最低的OER过电位,在10mA/cm^(2)下的过电位仅为339mV,Tafel斜率为87mV/dec,表现出最好的OER催化活性,优于文献中报道的大多数铁基和镍基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 催化剂 复合材料 析氧反应 四氧化三铁 镍铁合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β-不饱和醛酮选择加氢非贵金属催化剂研究进展
9
作者 徐聪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3-261,共9页
α,β-不饱和醛酮选择性加氢反应为工业合成α,β-不饱和醇提供了一条经济、环保的工艺路线。为此,发展具有高选择性的非贵金属加氢催化剂具有重要意义。从金属活性中心设计、助剂添加和载体改性三种策略展开,简述了非贵金属催化剂结构... α,β-不饱和醛酮选择性加氢反应为工业合成α,β-不饱和醇提供了一条经济、环保的工艺路线。为此,发展具有高选择性的非贵金属加氢催化剂具有重要意义。从金属活性中心设计、助剂添加和载体改性三种策略展开,简述了非贵金属催化剂结构设计与优化的理论依据,综述了催化剂在不同反应体系中的催化性能与催化机理,并结合领域内前沿研究对催化剂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饱和醛酮 选择加氢 非贵金属催化剂 合金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熵合金的电解水制氢催化剂研究进展
10
作者 姜广 吴亮 《电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26-1134,共9页
电解水制氢催化剂在特定的强酸/碱、强氧化/还原运行环境中面临高活性与高稳定性的要求。高熵合金具有良好的导电与导热性、化学稳定性、电子协同效应,是研究电解水催化剂的优选材料。对高熵合金的定义、能带结构、制备方法、结构分类... 电解水制氢催化剂在特定的强酸/碱、强氧化/还原运行环境中面临高活性与高稳定性的要求。高熵合金具有良好的导电与导热性、化学稳定性、电子协同效应,是研究电解水催化剂的优选材料。对高熵合金的定义、能带结构、制备方法、结构分类进行了总结。结合析氧/析氢催化活性,对高熵合金的结构特性进行了分析。基于析氧/析氢反应机制与第一性原理,对高熵催化剂的反应动力学特性与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大量研究结果表明:高熵合金催化剂以灵活多变的能带结构,在降低中间产物的反应自由能、提高反应的稳定性方面相较传统的金属间化合物具有独特的优势。对高熵合金催化剂技术的应用发展与挑战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熵合金 电解水制氢 催化剂 协同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相结构聚丙烯釜内合金成套技术开发超高抗冲共聚产品
11
作者 郑雄高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80-685,共6页
在国内首套采用多相结构聚丙烯釜内合金成套工艺技术的中石化3G+环管装置上,采用丙烯聚合催化剂DQC-602进行了超高抗冲共聚聚丙烯PPB-EP02的工业开发。利用粒径分析、熔体流动速率测试、IR、力学测试等方法对产品性能进行了分析。实验... 在国内首套采用多相结构聚丙烯釜内合金成套工艺技术的中石化3G+环管装置上,采用丙烯聚合催化剂DQC-602进行了超高抗冲共聚聚丙烯PPB-EP02的工业开发。利用粒径分析、熔体流动速率测试、IR、力学测试等方法对产品性能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DQC-602的平均粒径在60μm左右,有利于提高聚合物粉料的橡胶相承载能力;聚合活性高,得到的聚丙烯粉料的堆密度和等规度较高,细粉和超细粉含量极低。所开发的PPB-EP02总乙烯含量达13.5%(w),橡胶相含量达28%(w)左右,常温简支梁缺口冲击性能在80 kJ/m^(2)以上,弯曲模量接近800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相结构聚丙烯釜内合金成套工艺技术 DQC-602催化剂 3G+环管 超高抗冲共聚产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Pd-Ni体系相图与热力学研究进展
12
作者 胡洁琼 张巧 +3 位作者 方继恒 谢明 王宝玲 聂陟枫 《贵金属》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7-13,共7页
铂基催化剂具有活性高、选择性好、电化学稳定性佳等优点,在工业催化和燃料电池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成本较高、可用性较低限制了其实际发展。因此,有必要优化铂基催化剂的利用率,设计低成本和高稳定性的铂基催化剂。本研... 铂基催化剂具有活性高、选择性好、电化学稳定性佳等优点,在工业催化和燃料电池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成本较高、可用性较低限制了其实际发展。因此,有必要优化铂基催化剂的利用率,设计低成本和高稳定性的铂基催化剂。本研究首先介绍了在燃料电池催化剂领域具有应用前景的Pt-Pd-Ni系合金电催化剂的发展和研究现状,然后详细介绍了Pt-Pd-Ni体系的三个二元系相图与热力学评估数据和研究进展,并对Pt-Pd-Ni三元系的一些实验研究进展和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展望,对不同相结构对催化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讨论。通过Pt-Pd-Ni系相图和相结构等的研究将为燃料电池用新型贵金属合金催化材料的设计及工业应用奠定理论和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料电池催化剂 Pt-Pd-Ni体系 合金相图 热力学 有序-无序转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镁基固态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3
作者 梁宸曦 王振斌 +2 位作者 张明锦 马存花 梁宁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88-824,共37页
氢能有望成为脱碳时代的“理想燃料”。高性能储氢材料的发现、开发和改性是未来发展固态储氢和氢能源利用的关键。而氢化镁(MgH2)具有储氢能力强、自然储量丰富、环境友好等特点,在固态储氢材料领域备受关注。但是氢化镁较高的热力学... 氢能有望成为脱碳时代的“理想燃料”。高性能储氢材料的发现、开发和改性是未来发展固态储氢和氢能源利用的关键。而氢化镁(MgH2)具有储氢能力强、自然储量丰富、环境友好等特点,在固态储氢材料领域备受关注。但是氢化镁较高的热力学稳定性、缓慢的动力学性能,以及循环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团聚和粗化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镁基固态储氢材料的大规模投产和实际应用。近年来,大量研究工作聚焦于镁基储氢材料的热/动力学改性,目前已经取得了大量的成果。本文通过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了改善镁基固态储氢材料储氢性能的最新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合金化、纳米化、引入催化剂等改性策略,阐述了不同策略具体的改性机理。最后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为高性能镁基储氢材料的研发提供借鉴与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储氢材料 氢化镁 合金化 纳米化 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型Fe-Ni纳米合金的制备及其催化丁二烯选择性加氢性能 被引量:1
14
作者 严永情 王朝 +5 位作者 刘思明 连天 王伟豪 金顺敬 陈丽华 苏宝连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3-92,共10页
采用尿素沉积-沉淀法制备了负载型Fe-Ni纳米合金催化剂,通过调变Fe/Ni摩尔比,研究了金属组分对其还原温度、合金结构及催化丁二烯选择性加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Fe-Ni复合能有效降低Fe、Ni单金属催化剂的还原温度;随着Fe摩尔分数由0... 采用尿素沉积-沉淀法制备了负载型Fe-Ni纳米合金催化剂,通过调变Fe/Ni摩尔比,研究了金属组分对其还原温度、合金结构及催化丁二烯选择性加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Fe-Ni复合能有效降低Fe、Ni单金属催化剂的还原温度;随着Fe摩尔分数由0增加至100%,金属相结构逐渐由面心立方向体心立方结构转变;在催化加氢过程中,Fe的引入降低了Ni基催化剂活性,但丁烯选择性得到大幅提高;当Fe/Ni摩尔比为25/75时,Fe_(25)Ni_(75)/TiO_(2)-R催化剂中富Ni的Ni3Fe相在丁二烯催化活性(完全转化温度T_(100%)约95℃)和单烯烃选择性(>93%)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贵金属催化剂 Fe-Ni合金催化剂 丁二烯 选择性加氢 低碳烯烃 活性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料浆I/C比对PEMFC合金催化剂氧传质阻力的影响规律 被引量:1
15
作者 谢雨秋 郭伟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177-181,共5页
氧气传输阻力对燃料电池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而该阻力的大小也与料浆配方的I/C比和催化剂种类密切相关。本工作研究了不同I/C比对不同型号低载量合金催化剂性能的影响,使用了极限电流法对燃料电池的氧传质阻力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测试结... 氧气传输阻力对燃料电池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而该阻力的大小也与料浆配方的I/C比和催化剂种类密切相关。本工作研究了不同I/C比对不同型号低载量合金催化剂性能的影响,使用了极限电流法对燃料电池的氧传质阻力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测试结果表明,虽然合金催化剂的电催化活性高于纯铂催化剂(PtCo/C>PtRu/C>Pt/C),但是I/C比变化对电池性能的影响更为关键:PtRu/C催化剂极限电流密度最低,氧气传输能力受到I/C比的影响最严重,PtCo/C次之,Pt/C催化剂的氧气传输能力受到的影响最小。与之对应的,三种催化剂的电池性能依次为Pt/C≈PtCo/C>PtRu/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比 合金催化剂 氧传质阻力 燃料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含钌废料中回收钌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刘忆 王才平 +4 位作者 田磊 李金辉 王翀 郁丰善 陈丽杰 《湿法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5-223,共9页
从铂族金属废料中回收再利用钌对于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都有着重大影响。钌废料一般包括含钌废催化剂、含钌合金材料、含钌核废料和其他含钌废料等。综述了不同钌废料的综合回收处理方法,分别介绍了氧化蒸馏法转化... 从铂族金属废料中回收再利用钌对于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都有着重大影响。钌废料一般包括含钌废催化剂、含钌合金材料、含钌核废料和其他含钌废料等。综述了不同钌废料的综合回收处理方法,分别介绍了氧化蒸馏法转化可溶性盐、熔融—还原—氧化法、熔融—氧化—蒸馏法、微波浸出—浊点萃取法、蒸馏—熔融—还原法、熔融—还原—氧化法、离子交换法、氧化挥发法、电解法、生物吸附法和物理吸附法等工艺,总结了现有钌废料回收技术的优缺点,并对未来钌废料回收工艺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铂族金属废料 废催化剂 合金材料 核废料 回收技术 研究进展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熵合金催化剂在电解水制氢和氢燃料电池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7
作者 易宇楠 倪雨茜 +4 位作者 张嘉宁 袁英 刘悦 王琳 阳耀月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2-71,共10页
发展绿色氢能和氢燃料电池被视为实现我国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需要开发高活性、高稳定性且廉价的电催化剂。高熵合金(HEA)因其表面复杂性和成分可调性,为构建高性能的催化活性位点提供了可能。通过组分选择及调控,有望实现针对不同电化... 发展绿色氢能和氢燃料电池被视为实现我国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需要开发高活性、高稳定性且廉价的电催化剂。高熵合金(HEA)因其表面复杂性和成分可调性,为构建高性能的催化活性位点提供了可能。通过组分选择及调控,有望实现针对不同电化学反应的表面活性位点的优化,进而大幅度提升HEA催化剂性能。近年来,HEA材料在电催化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有望成为理想的新型电催化剂。介绍了HEA催化剂的主要合成方法,总结了HEA催化剂在电解水制氢和氢燃料电池中的最新应用,展望了HEA催化剂的发展趋势及面临的问题,以期为HEA催化剂的设计和制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熵合金催化剂 电解水制氢 氢燃料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基催化剂在PEMFC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航成 陶泽宇 +1 位作者 刘建峰 施正荣 《电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3-416,共4页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可用于汽车发动机、固定或便携式电源的新能源转换装置等,具有高效、无污染、启动速度快等优点。Pt基催化剂是氧还原反应(ORR)中有效的催化剂,但Pt的资源有限、价格昂贵、负载量高,限制了PEMFC的大规模应用。...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可用于汽车发动机、固定或便携式电源的新能源转换装置等,具有高效、无污染、启动速度快等优点。Pt基催化剂是氧还原反应(ORR)中有效的催化剂,但Pt的资源有限、价格昂贵、负载量高,限制了PEMFC的大规模应用。对Pt基催化剂在催化过程中通过更改催化剂成分和载体特性以达到更好的催化效果进行综述。这些方法在降低Pt含量的同时,可提高催化剂的活性,使Pt基催化剂廉价且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料电池 氧还原反应(ORR) Pt基催化剂 掺杂 合金化 核-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熵合金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19
作者 胡庆 姚振华 +1 位作者 胡茂从 孙玉澄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4-47,53,共5页
系统介绍了高熵合金的制备方法,包括脱合金法、机械合金法、热还原法及其他方法,评述了高熵合金催化剂在电催化析氢反应、析氧反应及氧还原反应中的应用,提出了目前面临的问题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高熵合金催化剂 制备方法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铌负载镍钼催化木质素衍生酚类化合物制备环己烷的研究
20
作者 黄靖涵 符祝富 +1 位作者 孙浩云 薛渊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4-98,共5页
采用湿浸渍法制备了Ni/Nb_(2)O_(5)催化剂,并探究了温度、时间和氢气压力对其催化苯酚加氢脱氧的影响。为进一步增强催化剂的脱氧性能,引入第二金属组分Mo制备了不同Ni、Mo摩尔比的NiMo双金属催化剂,并应用于催化苯酚加氢脱氧反应中。利... 采用湿浸渍法制备了Ni/Nb_(2)O_(5)催化剂,并探究了温度、时间和氢气压力对其催化苯酚加氢脱氧的影响。为进一步增强催化剂的脱氧性能,引入第二金属组分Mo制备了不同Ni、Mo摩尔比的NiMo双金属催化剂,并应用于催化苯酚加氢脱氧反应中。利用XRD、SEM、XPS、H_(2)-TPR、NH_(3)-TPD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Ni_(5)Mo_(1)/Nb_(2)O_(5)催化剂表现出最佳的加氢脱氧性能,主要是因为Mo的掺杂形成的NiMo合金促进了NiMo团簇的高分散性。此外,Mo的掺杂增加了催化剂的中强酸性位点,环己烷选择性增大。在240℃、4 h、3 MPa H_(2)的反应条件下,Ni_(5)Mo_(1)/Nb_(2)O_(5)催化剂表现出最佳的环己烷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氢脱氧 镍钼合金催化剂 氧化铌 苯酚 环己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