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shish-kebab结构的辐照劣化模型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化 王雨橙 +2 位作者 王哲豪 王柯 林福昌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378-3387,I0003,共11页
高能射线辐照会导致电容器储能介质发生交联和降解等化学变化,进而影响到电容器的宏观电气性能和应用性能。该文以双向拉伸聚丙烯(biaxially oriented polypropylene,BOPP)薄膜典型的串晶结构(shish-kebab)为对象,研究了γ辐照积累剂量... 高能射线辐照会导致电容器储能介质发生交联和降解等化学变化,进而影响到电容器的宏观电气性能和应用性能。该文以双向拉伸聚丙烯(biaxially oriented polypropylene,BOPP)薄膜典型的串晶结构(shish-kebab)为对象,研究了γ辐照积累剂量D对分子链结构和结晶特性的影响,建立了辐照劣化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当D<10 kGy时,辐照交联和降解反应同时发生且程度相当,结晶度和大分子含量均无明显变化;当D≥10 kGy时,辐照降解反应占主导,shish晶逐渐被破坏,结晶度和大分子含量逐渐下降;当D=1000 kGy时,shish-kebab结构几乎完全破坏,薄膜内主要为片晶和无定形结构。该模型描述了γ辐照下shish-kebab结构的劣化过程,为聚合物晶体结构的辐照老化机理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辐照 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 shish-kebab结构 结晶特性 劣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P-10/硝酸钠水溶液体系层状液晶的流变性 被引量:4
2
作者 冯尚华 王红霞 +3 位作者 张高勇 谢新玲 台秀梅 史修启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47-150,共4页
研究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NP-10在硝酸钠水溶液中形成的层状液晶的流变性。体系的频率扫描曲线随温度升高表现出3种不同的形式:低温时类似广义Maxwell模型;高温时的曲线形式还没有合适的方程来拟合;中等温度范围内表现出典型的非离子表面... 研究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NP-10在硝酸钠水溶液中形成的层状液晶的流变性。体系的频率扫描曲线随温度升高表现出3种不同的形式:低温时类似广义Maxwell模型;高温时的曲线形式还没有合适的方程来拟合;中等温度范围内表现出典型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层状液晶的频率扫描曲线形式。用4元素的Burgers模型拟合了体系蠕变-回复实验的数据,线性相关系数都在0 9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层状液晶 流变性 BURGERS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ank模型在模拟滑坡地下水位中的应用 被引量:7
3
作者 洪勇 日浦启全 栾茂田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1期69-74,共6页
季节性的降雨及其所引起的地下水状态的变化是促使日本大型结晶片岩滑坡活动和诱发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基于对一典型结晶片岩滑坡、降雨和地下水位的长期观测,利用Tank模型建立了一种模拟滑坡地下水位变化的方法。通过对滑体内不同观... 季节性的降雨及其所引起的地下水状态的变化是促使日本大型结晶片岩滑坡活动和诱发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基于对一典型结晶片岩滑坡、降雨和地下水位的长期观测,利用Tank模型建立了一种模拟滑坡地下水位变化的方法。通过对滑体内不同观测点地下水位实际观测数据与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证明所采用的模拟方法能够很好地再现地下水位随降雨的变化形态,从而为预测和评价降雨型滑坡的地下水状态变化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晶片岩 滑坡 Tank模型 地下水 水位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臂液晶冠醚LB膜的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胡子伦 蒋青 +4 位作者 覃军 潘卫东 谢明贵 朱扬明 韦钰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295-298,共4页
首次研究了4种单臂液晶冠醚(1~4)的LB膜成膜特性,实验发现它们在气-液界面均可形成单分子膜,但4的稳定性较差,3易转移到玻璃基片上形成Y型膜。4种化合物与硬脂酸以1∶1混合形成稳定的Y型LB膜。小角X射线衍射证实... 首次研究了4种单臂液晶冠醚(1~4)的LB膜成膜特性,实验发现它们在气-液界面均可形成单分子膜,但4的稳定性较差,3易转移到玻璃基片上形成Y型膜。4种化合物与硬脂酸以1∶1混合形成稳定的Y型LB膜。小角X射线衍射证实了膜的有序结构。用CPK原子模型对成膜分子构型和面积进行了估算,其结果与实验一致,并讨论了分子结构对成膜性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B膜 液晶冠醚 CPK原子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晶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多层次结构及有效性能预测 被引量:5
5
作者 谢桂兰 张平 +2 位作者 龚曙光 曹尉南 安小军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3-27,共5页
根据结晶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实验分析,将结晶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内部结构分别用宏观、细观和纳观三个层次来描述。利用数学上的渐近均匀化理论,结合有限元方法,经二次纳观层次的均匀化和一次细观层次的均匀化,预测了聚合物基纳米复... 根据结晶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实验分析,将结晶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内部结构分别用宏观、细观和纳观三个层次来描述。利用数学上的渐近均匀化理论,结合有限元方法,经二次纳观层次的均匀化和一次细观层次的均匀化,预测了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有效性能。并用FORTRAN语言编写了计算程序。具体分析了聚合物的结晶度、聚合物结晶相的弹性模量、纳米颗粒的弹性模量和纳米颗粒的体积分数等参数对结晶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有效性能的影响,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对指导结晶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复合材料 结晶聚合物 渐近均匀化方法 有限元分析 多层次结构 有效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秒激光与硅的相互作用过程理论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邵俊峰 郭劲 王挺峰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419-2424,共6页
理解超短激光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与机理是开展超短激光加工等工程应用的基础。首先引入电子激发项、双光子吸收、俄歇复合项等改进双温,使其较准确地适应于飞秒激光与半导体硅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然后,分析了热损伤效应和"非热&... 理解超短激光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与机理是开展超短激光加工等工程应用的基础。首先引入电子激发项、双光子吸收、俄歇复合项等改进双温,使其较准确地适应于飞秒激光与半导体硅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然后,分析了热损伤效应和"非热"损伤效应的影响。最后,开展了双脉冲飞秒激光与硅的相互过程研究,并分析了电子密度、晶格温度对于损伤积累效应的影响。理论模型得到单脉冲激光损伤阈值为0.25 J/cm2,此时主要表现为热损伤;当入射能量密度大于0.53 J/cm2时,主要表现为"非热"损伤。双脉冲激光作用表明,脉冲间隔不大于100 ns(激光重频10 MHz)表现出明显的热积累效应,并显著降低损伤阈值。此时,第一个脉冲造成的电子密度升高(≤1026/m3)对损伤的贡献较小;而第一个脉冲引起的晶格温升将导致极高的电子激发以及晶格温升(≥800 K),对损伤起主要贡献作用。该研究对于激光微加工、激光防护等领域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温模型 非热损伤 损伤积累 飞秒激光 单晶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眼晶状体建模与仿真研究综述 被引量:3
7
作者 王博亮 刘卓 +1 位作者 徐秀英 谢杰镇 《系统仿真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2709-2711,共3页
组织器官的建模仿真是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的热点,人眼作为人体最重要的感觉器官之一,对其组成部分的建模与仿真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晶状体仿真模型的建立是“国人虚拟眼”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述了国内外人眼晶状体建模仿真研究现状,... 组织器官的建模仿真是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的热点,人眼作为人体最重要的感觉器官之一,对其组成部分的建模与仿真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晶状体仿真模型的建立是“国人虚拟眼”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述了国内外人眼晶状体建模仿真研究现状,讨论了建模研究中几何建模与物理建模两大关键技术的研究方法及其发展趋势,为进一步开展晶状体的建模仿真研究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状体 建模 仿真 调节 国人虚拟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制备戊烯/辛烯/十二烯共聚物减阻剂 被引量:5
8
作者 马艳红 陆江银 +1 位作者 胡子昭 魏生华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195-2203,共9页
采用溶液聚合法,选用Ziegler-Natta催化剂,将1-戊烯作为单体之一,合成了1-戊烯/1-辛烯/1-十二烯三元共聚物减阻剂,通过核磁共振仪(^(13)C NMR)、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计(FT-IR)、X射线衍射(XRD)对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质进行了表征,并采用室... 采用溶液聚合法,选用Ziegler-Natta催化剂,将1-戊烯作为单体之一,合成了1-戊烯/1-辛烯/1-十二烯三元共聚物减阻剂,通过核磁共振仪(^(13)C NMR)、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计(FT-IR)、X射线衍射(XRD)对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质进行了表征,并采用室内环道装置评价了聚合物的减阻性能。采用响应面分析法通过建立减阻率与各因素之间的Box-Behnken数学模型,对三元共聚工艺进行优化,最优聚合条件为:戊烯量0.07 ml,十二烯:辛烯(28)4,主催化剂量0.07 g,助催化剂量0.4 ml,在此条件下得到的三元共聚物在添加量10×10^(-6)时减阻率为59.79%。在实验选取的添加量范围内,各因素对减阻率影响显著性顺序为:戊烯添加量>助催化剂用量>主催化剂用量>十二烯:辛烯;各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也显著存在。引入戊烯制备所得的减阻剂结晶度下降,溶解效果明显优于1-辛烯/1-十二烯二元共聚物,减阻率得到了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响应面分析法 数学模拟 聚合物 合成 减阻剂 结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晶型塑料注塑平板冷却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王港 黄锐 陈晓媛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24-26,40,共4页
从注塑的实际出发 ,针对注塑结晶型塑料平板的冷却本质 ,利用有限厚度区域内注塑平板的冷却模型 ,运用数值分析的常用算法和多项式拟合的方法进行计算机精确分析求解。进行了详细的理论推导 ,求得了固液两相内的温度分布。
关键词 结晶型塑料 注塑平板 冷却模型 导热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压SMC体系的固化动力学及凝胶化理论 被引量:2
10
作者 秦岩 刘海华 +1 位作者 梅启林 黄志雄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05-108,共4页
运用等温DSC对结晶聚合物(PEG6000-MAH)增稠低压SMC体系进行扫描测试,确定了适用于该体系的自催化经验动力学模型的相关参数和动力学方程。用确定的固化度验证该模型,实验情况与理论结果吻合较好。依据凝胶化时体系黏度变化的特性,通过... 运用等温DSC对结晶聚合物(PEG6000-MAH)增稠低压SMC体系进行扫描测试,确定了适用于该体系的自催化经验动力学模型的相关参数和动力学方程。用确定的固化度验证该模型,实验情况与理论结果吻合较好。依据凝胶化时体系黏度变化的特性,通过黏度的测定获得了体系在不同温度的凝胶时间,建立了凝胶化理论模型。固化动力学模型和凝胶化理论模型的建立为低压SMC压制工艺制度的确立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晶聚合物 低压SMC 固化动力学 凝胶动力学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球系统中关键屈光元件的光学模型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孔梅梅 高志山 《光电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6-42,共7页
角膜和晶状体是人眼光学系统中两个关键的屈光元件,为了理解眼内各介质和整个眼球的屈光状态以及视网膜上的成像,有利于眼科临床方面的应用,需要分别对二者进行光学特性模型的分析与研究。根据角膜和晶状体的光学特性,应用光学设计软件Z... 角膜和晶状体是人眼光学系统中两个关键的屈光元件,为了理解眼内各介质和整个眼球的屈光状态以及视网膜上的成像,有利于眼科临床方面的应用,需要分别对二者进行光学特性模型的分析与研究。根据角膜和晶状体的光学特性,应用光学设计软件Zemax和有关的数学工具,从光学成像角度,分别对角膜和晶状体模型进行研究:基于结合人眼光学模型的角膜双二次曲面模型的建立方法,统计分析了我国人眼实测角膜参数的数据;通过对晶状体折射率分布特点的分析,分别在轴向和径向上进行了综合分析。最后给出了符合我国人眼特点的角膜面型的统计数值,完善了我国人眼角膜光学模型的建立;获得了形式简单且能够表示晶状体折射率分布一般特征的梯度渐变模型表达式。基于收集的我国人眼实测数据的角膜面型模型和晶状体梯度渐变形式的折射率模型,为解决人眼光学系统研究中的关键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案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用光学与生物技术 视觉光学 角膜模型 晶状体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晶刚玉磨粒切削的20CrMnTi齿轮钢磨削机理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龙 田欣利 +3 位作者 刘谦 唐修检 吴志远 杨理钧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0-84,共5页
为了研究微晶刚玉砂轮对20CrMnTi低碳合金钢的磨削机制与磨削力规律,采用单颗微晶刚玉磨粒划擦实验模拟20CrMnTi钢的磨削加工过程,进而推导出了单颗磨粒划擦的磨削力数学模型公式。研究表明:20CrMnTi钢划痕呈现显著的塑性去除形式,且划... 为了研究微晶刚玉砂轮对20CrMnTi低碳合金钢的磨削机制与磨削力规律,采用单颗微晶刚玉磨粒划擦实验模拟20CrMnTi钢的磨削加工过程,进而推导出了单颗磨粒划擦的磨削力数学模型公式。研究表明:20CrMnTi钢划痕呈现显著的塑性去除形式,且划擦过程伴随着显著的力值特征。法向力与切向力均随着划擦深度、进给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划擦深度对磨削力的作用更明显。单颗磨粒的磨削力源于切屑变形和摩擦,切屑变形引起的法向力和切向力之比为0.75,磨粒顶部与材料的摩擦系数为0.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削机理 低碳合金钢 微晶刚玉磨粒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月球东海盆地的矿物光谱特征及遥感探测 被引量:2
13
作者 孙灵芝 凌宗成 刘建忠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88-203,共16页
东海盆地是月球上最年轻的大型撞击盆地之一,其地形地貌和矿物与岩石类型分布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月球撞击盆地形成过程和地质演化历史。LOLA高程数据揭示东海盆地为保存完好的多环撞击盆地。基于月球矿物绘图仪(M3)反射率数据,在东海... 东海盆地是月球上最年轻的大型撞击盆地之一,其地形地貌和矿物与岩石类型分布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月球撞击盆地形成过程和地质演化历史。LOLA高程数据揭示东海盆地为保存完好的多环撞击盆地。基于月球矿物绘图仪(M3)反射率数据,在东海盆地发现了尖晶石、辉石、结晶斜长石、橄榄石等矿物,采用修正高斯模型(MGM)进行混合矿物光谱分解获取了矿物端员,利用光谱角分类方法(SAM)作出了Maunder撞击坑的主要矿物分布图。发现的纯结晶斜长石矿物与最近其他月球探测(如Kaguya)相吻合,为月球岩浆洋模型提供了新约束条件。在Lowell撞击坑中央峰发现尖晶石分布,并利用多光谱成像仪(MI)数据进行了验证;利用MGM方法,在Maunder建造上发现结晶斜长石与尖晶石的混合矿物,我们通过分析认为东海盆地的尖晶石在外卢克山脉上可能有更广泛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盆地 尖晶石 结晶斜长石 修正高斯模型 月球矿物绘图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结晶聚合物流动诱导结晶动力学模型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晓黎 陈静波 +1 位作者 邱碧薇 申长雨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7-170,共4页
半结晶聚合物在流动状态下的晶体形态演变、结晶动力学及结晶机理等与静态时相比,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对制品的宏观性能产生重要影响。研究流动诱导结晶主要围绕外力场的作用方式、晶体微结构和形态变化、结晶动力学及结晶机理等几个... 半结晶聚合物在流动状态下的晶体形态演变、结晶动力学及结晶机理等与静态时相比,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对制品的宏观性能产生重要影响。研究流动诱导结晶主要围绕外力场的作用方式、晶体微结构和形态变化、结晶动力学及结晶机理等几个方面,利用计算机辅助工程模拟聚合物的结晶情况,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而可靠理论模型的建立又是CAE(计算机辅助工程)技术的关键,文中就围绕半结晶型聚合物流动诱导结晶所建立的动力学模型进行比较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结晶聚合物 流动诱导结晶 动力学模型 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层次结构的结晶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有效性能——体积分数和等效模量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谢桂兰 张平 +2 位作者 龚曙光 曹尉南 安小军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1-15,共5页
原位聚合法制备的尼龙6/纳米S iO2复合材料具有很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加入相当低的纳米颗粒体积分数,可使纳米复合材料性能明显提高,但在其体积分数超过某一较小的临界值后,继续增加纳米颗粒体积分数,不再有增强效果。这一实验发现与以... 原位聚合法制备的尼龙6/纳米S iO2复合材料具有很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加入相当低的纳米颗粒体积分数,可使纳米复合材料性能明显提高,但在其体积分数超过某一较小的临界值后,继续增加纳米颗粒体积分数,不再有增强效果。这一实验发现与以往的细观力学预测不一致,一直没有合理的解释。本文从材料的微观结构特点出发,揭示了上述现象的微观物理机制,将结晶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内部结构分别用宏观、细观和纳观三个层次来描述。利用数学上的渐近均匀化理论,结合有限元方法,经四次纳观层次的均匀化和一次细观层次的均匀化,预测了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有效性能,揭示了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有效模量随纳米颗粒体积分数增加出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复合材料 结晶聚合物 渐近均匀化方法 有限元分析 多层次结构 有效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晶硅太阳电池组件年输出性能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
16
作者 卢智恒 宋蔷 姚强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88-793,共6页
通过对实际过程的分析,建立了一套可描述一年中任意时刻晶硅太阳电池组件的电输出和温度特性的数学模型。对比验证实验证明了该文模型的可靠性: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能够正确反映出电池组件电输出和温度在实际气象条件下的... 通过对实际过程的分析,建立了一套可描述一年中任意时刻晶硅太阳电池组件的电输出和温度特性的数学模型。对比验证实验证明了该文模型的可靠性: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能够正确反映出电池组件电输出和温度在实际气象条件下的变化趋势,温度的最大瞬时误差为19.0%,全天总电量输出的误差仅为1.4%。以北京地区作为算例,采用近二十年实测气象数据的统计值代入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安装倾角β的变化,北京地区单位峰瓦晶硅电池组件的年输出电量为0.95~1.11kWh,并在β=40°时出现最大值。月输出电量具体分布情况为夏季5~7月份占全年总输出电量的38%,冬季11~1月份约占14%,同时电池组件在夏季时的转换效率要低于冬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晶硅太阳电池组件 年输出 发电量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表面霜层厚度的简化模型 被引量:3
17
作者 程惠尔 杨程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66-67,共2页
根据斐克分子扩散定理及能量、质量守恒原理,提出一种表面霜增长的简化模型。计算表明,模型与实验数据和其它结霜模型相当吻合,能够较真实地预估霜的成长规律。
关键词 传导传热 对流传热 结霜 霜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大别造山带地壳化学结构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侯广顺 韩吟文 曲军锋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30-238,共9页
大陆地壳不同结构层之间化学组成(含元素和同位素组成)的系统性差异可以称为地壳化学结构,地球化学参考模型(GERM)能够作为参照标准进行地壳化学结构(元素组成)的对比分析,据此提出了反映地壳演化特征的蛛网图标准化方法。对秦岭-大别... 大陆地壳不同结构层之间化学组成(含元素和同位素组成)的系统性差异可以称为地壳化学结构,地球化学参考模型(GERM)能够作为参照标准进行地壳化学结构(元素组成)的对比分析,据此提出了反映地壳演化特征的蛛网图标准化方法。对秦岭-大别造山带的尝试发现,造山带总体上具有物质组成分异较弱的特点;造山带及邻区太古宙结晶基底太华群、崆岭群的化学组成都不能代表全部的下地壳,可能仅代表了下地壳上部,而大别群可能经历了复杂的构造熟化过程。通过对造山带地壳化学结构的分析,指出铕负异常可能并非为地壳拆沉作用所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大别造山带 地壳化学结构 地球化学参考模型 对比分析 地壳拆沉作用 结晶基底 元素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南吉隆地区大喜马拉雅结晶杂岩的新生代变质作用和构造意义 被引量:4
19
作者 董昕 刘国威 苟正彬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342-2356,共15页
大喜马拉雅结晶杂岩位于喜马拉雅造山带的核部,其变质作用的研究是揭示碰撞造山作用和动力学的关键。本文对喜马拉雅造山带中部吉隆地区的大喜马拉雅结晶杂岩中的片麻岩和片岩进行了岩石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的研究,表明这些高级变质岩经... 大喜马拉雅结晶杂岩位于喜马拉雅造山带的核部,其变质作用的研究是揭示碰撞造山作用和动力学的关键。本文对喜马拉雅造山带中部吉隆地区的大喜马拉雅结晶杂岩中的片麻岩和片岩进行了岩石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的研究,表明这些高级变质岩经历了高角闪岩相的变质作用和部分熔融,以及近等温降压的退变质过程。片麻岩和片岩的峰期变质矿物组合为斜长石+钾长石+黑云母+白云母+石英±石榴子石±钛铁矿和石榴子石+蓝晶石+斜长石+黑云母+白云母+钛铁矿+石英,晚期退变质矿物组合为斜长石+钾长石+黑云母+白云母+夕线石+石英±石榴子石和石榴子石+夕线石+斜长石+黑云母+白云母+钛铁矿+石英。相平衡模拟研究表明,岩石的峰期变质条件为685~755℃和9.5~12kbar,退变质作用条件为675~685℃和6~7.4kbar。锆石U-Pb年代学表明,高级变质岩的部分熔融时间为38~16Ma,熔体结晶时间为17~15Ma。本次研究表明,大喜马拉雅结晶杂岩中、上部并没有普遍经历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部分地区包括吉隆地区经历的是高角闪岩相变质作用。此外,本文在吉隆地区高级变质的大喜马拉雅结晶杂岩中识别出较低级变质的特提斯喜马拉雅岩系单元。结合已发表的藏南拆离断裂的主要活动时间,本文认为构造楔模型更适用于研究区喜马拉雅造山过程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喜马拉雅结晶杂岩 高角闪岩相 部分熔融 相平衡模拟 锆石U-PB年代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挂微晶发泡板轻钢框架结构振动台试验 被引量:2
20
作者 董宏英 杨林 +2 位作者 曹万林 吕晓明 边瑾靓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7-34,共8页
为研究外挂微晶发泡板轻钢框架结构在动力作用下的工作性能,进行了1个2层单跨轻钢框架外挂微晶发泡板足尺模型的振动台试验.试验选取了EL-Centro、Taft、张家口人工波3条地震波,地震加速度考虑8度多遇到9度罕遇.通过分析模型结构的自振... 为研究外挂微晶发泡板轻钢框架结构在动力作用下的工作性能,进行了1个2层单跨轻钢框架外挂微晶发泡板足尺模型的振动台试验.试验选取了EL-Centro、Taft、张家口人工波3条地震波,地震加速度考虑8度多遇到9度罕遇.通过分析模型结构的自振周期、刚度、楼层加速度以及楼层位移,研究了外挂微晶发泡板轻钢框架结构的振动特性,对微晶发泡板的工程应用给出了建议.试验研究表明:在9度罕遇地震下,轻钢框架结构与外挂墙板龙骨基本无破坏,仅墙板表皮有脱落现象,部分墙板发生平面外扭转;采用微晶发泡板与框架间相对错动的装配连接方式,可一定程度上减小结构的层间位移;墙板开设较大门窗洞时,该方向刚度虽有较大退化,但在9度罕遇地震作用下无倒塌危险,能够满足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要求;相邻墙体之间的预留缝需要添加柔性材料改善相邻墙体间的撞击挤压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钢框架 微晶发泡板 挂板方式 足尺模型 振动台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