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氮用量和基追肥氮比例对稻茬烤烟氮、磷、钾积累和产量、产值的影响
1
作者 刘凌华 谭志鹏 +10 位作者 李思军 吴文信 陈夏晔 马胤华 刘怡璟 宗毅 李旭 于大鹏 谢小丽 成明珠 邓小华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02-1715,共14页
探究烟稻复种区烤烟氮、磷、钾养分积累,烟叶产量、产值对施氮量和基追肥氮比例的响应,为稻茬烤烟制定施肥策略。以云烟87为材料,设计氮用量水平150、165、180 kg/hm^(2)和基追肥氮比例为3∶7、5∶5,采用效应值(η_(p)^(2))分析氮用量... 探究烟稻复种区烤烟氮、磷、钾养分积累,烟叶产量、产值对施氮量和基追肥氮比例的响应,为稻茬烤烟制定施肥策略。以云烟87为材料,设计氮用量水平150、165、180 kg/hm^(2)和基追肥氮比例为3∶7、5∶5,采用效应值(η_(p)^(2))分析氮用量、基追肥氮比例及其互作对氮、磷、钾养分积累的贡献率。结果表明:烤烟积累的氮、磷、钾养分主要分配给烟叶,且随着烤烟生长,分配给烟叶的比例也减少。随着氮用量的增加,烤烟的氮积累量、烟叶产量、产值也增加;减少基肥氮比例,可显著提高烟株氮积累量和烟叶产量、产值,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和氮、磷、钾肥的偏生产力、偏生产效益。氮用量、基追肥氮比例及其互作对烤烟氮积累的贡献率平均值分别42.89%、29.63%、27.47%,对磷积累的贡献率平均值分别为38.62%、24.12%、37.25%,对钾积累的贡献率平均值分别为41.22%、21.24%、37.54%,对产量的贡献率平均值分别为62.13%、6.34%、31.53%,产值的贡献率平均值分别为47.30%、14.74%、37.95%。整个生育期,施氮量180 kg/hm^(2)和基追肥氮比例3∶7处理的氮积累量相对较多;在团棵期和圆顶期,施氮量180 kg/hm^(2)和基追肥氮比例3∶7处理的磷、钾积累量相对较多;施氮量180 kg/hm^(2)和基追肥氮比例3∶7处理烤烟产量和产值最高。因此,在烟稻复种区,氮用量对烤烟氮、磷、钾养分积累的影响最大,烤烟生产中基肥氮比例由50%减少至30%,可提高烟叶氮积累量,有利于烟叶产量、产值及氮肥利用率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茬烤烟 施氮量 基追肥氮比例 养分积累与分配 肥料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氮方式对强筋小麦群体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56
2
作者 朱统泉 袁永刚 +3 位作者 曹建成 赵立尚 蔡春荣 李栋业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50-152,共3页
以优质专用强筋小麦品种豫麦34为材料,在豫南地区生态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肥基追比例及追氮时期对小麦群体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总施纯氮量为165 kg/hm2的条件下,与氮肥全部基施相比,基追比6∶4与4∶6的施肥方式有利于小麦分... 以优质专用强筋小麦品种豫麦34为材料,在豫南地区生态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肥基追比例及追氮时期对小麦群体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总施纯氮量为165 kg/hm2的条件下,与氮肥全部基施相比,基追比6∶4与4∶6的施肥方式有利于小麦分蘖成穗,增加有效穗数,促进基部节间缩短,从而降低株高和提高抗倒伏性能。另外,追肥比不追肥提高了产量,改善了籽粒和面粉品质。两个基追比相比,基追比4∶6更有利于小麦群体动态的合理发展,以及产量的提高和品质的改善,尤其在拔节期追肥效果最佳,既可获得小麦籽粒最高产量,面粉品质也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氮肥 基追比 群体 籽粒产量 面粉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用量及其基追施比例对烤烟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30
3
作者 马兴华 梁晓芳 +2 位作者 刘光亮 石屹 张忠锋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655-1664,共10页
【目的】明确氮肥用量及基追肥比例对烤烟氮素吸收利用及氮素残留与损失的调控效应,提出提高氮肥利用率、降低氮肥损失的施氮策略。【方法】应用15N示踪技术,设置2个施氮量(90、60 kg/hm^2)和2个基追肥比例(70%∶30%、30%∶70%),共4种... 【目的】明确氮肥用量及基追肥比例对烤烟氮素吸收利用及氮素残留与损失的调控效应,提出提高氮肥利用率、降低氮肥损失的施氮策略。【方法】应用15N示踪技术,设置2个施氮量(90、60 kg/hm^2)和2个基追肥比例(70%∶30%、30%∶70%),共4种氮肥处理方式。基肥在烟田起垄时施入,追肥于移栽后30天施入。在烤烟伸根期、现蕾期和成熟期采集烟株样品,成熟期采集0—20和20—4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含氮量和15N丰度。成熟期计算烟叶产量和产值。【结果】施氮量由90 kg/hm^2降至60 kg/hm^2,烟株吸收的基肥氮、追肥氮、土壤氮及总氮量均降低,肥料氮占总吸收氮的比例由32.1%降至28.1%,土壤氮的比例由67.9%增至71.9%。基肥氮、追肥氮在土壤中残留量与损失量降低,肥料氮损失率降低26.9%,利用率提高11.3%。追肥比例由30%增至70%,基肥氮的吸收量降低,其占总氮的比例由15.1%降至9.6%,损失率降低52.9%,利用率提高21.7%。追肥氮的吸收量增加,其占总氮的比例由12.7%增至22.8%,残留率提高20.5%,利用率降低20.4%。肥料氮的吸收量增加,其占总氮的比例由27.8%增至32.4%,残留率提高19.9%,损失率降低49.7%,利用率提高20.6%。降低施氮量和增加追肥比例对产量、产值无显著影响。【结论】降低施氮量和增加追肥比例均能够减少肥料氮的损失,提高肥料氮的利用率。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为60 kg/hm^2且70%追施是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氮肥运筹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基追比例 氮素吸收 氮素利用率 氮素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施用时期及基追比对豫中地区小麦叶片生理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8
4
作者 姜丽娜 郑冬云 +3 位作者 王言景 姚利娇 邵云 李春喜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9-153,共5页
为给豫中地区氮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以百农矮抗58为试验材料,在全生育期施纯氮270 kg.hm-2条件下,研究了氮肥基追施比例(分别为3∶7、5∶5和7∶3)及追氮时期(起身期和拔节期)对豫中地区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含量、硝酸还原... 为给豫中地区氮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以百农矮抗58为试验材料,在全生育期施纯氮270 kg.hm-2条件下,研究了氮肥基追施比例(分别为3∶7、5∶5和7∶3)及追氮时期(起身期和拔节期)对豫中地区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运筹对小麦叶片生理及粒重均有显著影响,充足的基氮有利于前期叶片叶绿素含量的提高。增加氮肥追施比例在拔节期追氮能显著提高生育后期叶片叶绿素的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降低抽穗后叶片丙二醛的含量,籽粒成熟时粒重较高。氮肥施用时期和基追比的互作对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影响显著,对叶片叶绿素含量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未达显著水平。在豫中地区生态环境下,全生育期施纯氮270 kg.hm-2,以基追比例3∶7在拔节期进行追氮,可延缓叶片衰老,提高穗粒数和粒重,获得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氮肥 施用时期 基追比 叶片生理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肥管理措施在华北平原冬小麦上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33
5
作者 赵士诚 沙之敏 何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17-524,共8页
在河北省衡水和辛集试验点,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氮肥不同用量和不同基追比对冬小麦生长、产量和土壤氮素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衡水试验点的土壤本底供氮量能满足小麦返青前的正常生长,施氮肥对小麦增产无效,但与施基肥处理相比,不施基... 在河北省衡水和辛集试验点,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氮肥不同用量和不同基追比对冬小麦生长、产量和土壤氮素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衡水试验点的土壤本底供氮量能满足小麦返青前的正常生长,施氮肥对小麦增产无效,但与施基肥处理相比,不施基肥、仅在拔节和孕穗期2∶1分次追肥显著提高了氮肥利用率。在辛集,不施基肥显著影响小麦返青前的生长,施N 60 kg/hm2能满足小麦拔节前的正常生长,不施基肥、仅在拔节后追肥不能消除前期氮缺乏对小麦生长和高产的影响;N 240 kg/hm2以基追比1∶3施用时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冬小麦生育期田间氮肥表观损失主要来源于基肥,但中后期追肥比例过大也增加了收获后土壤的无机氮残留。由于土壤肥力和质地不同,相同氮肥管理方法下两试验点小麦的生长、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差异较大,因此,为达到作物高产和氮肥高效,对氮肥的同步调控应结合作物养分阶段需求、土壤养分供应特征和土壤肥力、质地的区域分异特征分区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氮肥管理 基肥 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基追比和追氮时期对超高产冬小麦生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27
6
作者 卜冬宁 李瑞奇 +1 位作者 张晓 李雁鸣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12,共7页
为明确氮肥运筹对超高产冬小麦生育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2010-2011年度在河北省藁城市以冬小麦品种‘石新828’为材料,在总施N 240kg/hm2条件下进行了氮肥基追比(3∶7、5∶5和7∶3)和春季追氮叶龄(春4、5和6叶期)的二因素裂区试验。结... 为明确氮肥运筹对超高产冬小麦生育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2010-2011年度在河北省藁城市以冬小麦品种‘石新828’为材料,在总施N 240kg/hm2条件下进行了氮肥基追比(3∶7、5∶5和7∶3)和春季追氮叶龄(春4、5和6叶期)的二因素裂区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各生育时期的LAI均随氮肥基追比增大而增大,尤其是拔节期不同基追比的LAI差异显著。随春季追氮时期后延,拔节到开花期的LAI减小,而开花20d以后的LAI显著增大。小麦旗叶总物质生产力在灌浆前期随氮肥基追比的减小和追氮时期的后延而下降,但在灌浆后期却随追氮时期的后延而增大。氮肥基追比对小麦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均不显著。每公顷穗数随追氮时期后延显著减少,而每穗粒数和千粒重随追氮时期后延显著增加。籽粒产量也随追氮时期后延显著提高。综合研究结果,在总施氮量为240kg/hm2左右的条件下,河北省超高产冬小麦(9 000kg/hm2以上)的氮肥运筹以基追比5∶5~7∶3,春生6叶期追施氮肥最为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氮肥基追比 追氮时期 生育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用量和基追肥比例对密植秋芝麻产量和冠层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汪瑞清 胡泊 +3 位作者 吕丰娟 林洪鑫 魏林根 肖运萍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11-216,共6页
为了探索红壤旱地密植秋芝麻的节氮高产栽培技术,以品种金黄麻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2016和2017年在江西省进贤县研究氮肥用量[即N_1(105kg/hm^2)和N_2(75kg/hm^2)]和基追肥比例[即Z_1(7∶3)、Z_2(6∶4)、Z_3(5∶5)、Z_4(4∶6)、Z_5(3∶... 为了探索红壤旱地密植秋芝麻的节氮高产栽培技术,以品种金黄麻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2016和2017年在江西省进贤县研究氮肥用量[即N_1(105kg/hm^2)和N_2(75kg/hm^2)]和基追肥比例[即Z_1(7∶3)、Z_2(6∶4)、Z_3(5∶5)、Z_4(4∶6)、Z_5(3∶7)]对芝麻产量和冠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N_1条件下,2016年Z_3的单株蒴果数较Z_2显著增加25.36%,Z_4的每蒴粒数和Z_2的千粒重较Z_1的分别显著增加19.96%和13.62%;不同的是,2017年Z_2的每蒴粒数较Z_3显著增加22.84%,对单株蒴果数和千粒重无显著影响。在N_2条件下,2016年Z_3的千粒重较Z_4显著增加6.42%,其它处理间的单株蒴果数、每蒴粒数、千粒重都无显著差异;N_2的平均产量(879.0kg/hm^2)较N_1显著增加22.3%;但是2017年N_1的平均产量(1 080.7kg/hm^2)较N_2增加8.1%。相同的是,两年的结果都表现为Z_2处理平均产量最高。芝麻产量表现为随着基肥的比例减少而先增后减。不同时期N_1的光能截获率和叶面积指数都显著高于N_2,且随生长发育进程而先增后减。不同位置的芝麻冠层光能截获率和叶面积指数都有显著差异,且随着测定位置的不断升高而降低。因此,氮肥用量为75kg/hm^2和基追肥比例为6∶4,有利于协调密植秋芝麻的群体冠层结构,保持秋芝麻的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 氮肥用量 基追肥比例 产量 冠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基追比例对测墒补灌小麦植株氮素利用及土壤氮素表观盈亏的影响 被引量:13
8
作者 张振 于振文 +1 位作者 张永丽 石玉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40-245,共6页
以中筋小麦济麦22为试材,在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0—40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均补灌至70%和总施氮量为240kg/hm^2条件下,设置5个氮肥基追比例处理:0∶10(N1)、3∶7(N2)、5∶5(N3)、7∶3(N4)、10∶0(N5),研究测墒补灌节水栽培条件下氮肥基... 以中筋小麦济麦22为试材,在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0—40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均补灌至70%和总施氮量为240kg/hm^2条件下,设置5个氮肥基追比例处理:0∶10(N1)、3∶7(N2)、5∶5(N3)、7∶3(N4)、10∶0(N5),研究测墒补灌节水栽培条件下氮肥基追比例对小麦植株氮素利用和土壤氮素表观盈亏的影响。结果表明:N3处理的植株氮素积累量、籽粒氮素积累量显著高于其他基追比例处理;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土壤矿质氮损失量、氮肥表观残留率和氮肥表观损失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与N1、N2、N4、N5处理相比,N3处理的氮素生理利用率分别高33.22%,12.60%,11.54%,98.14%,籽粒氮素利用率高148.65%,56.48%,59.63%,229.29%,氮肥农学效率高96.52%,34.86%,37.64%,204.98%,氮素表观盈亏量分别低35.04%,13.82%,30.36%,29.30%。根据不同氮肥基追比例下各指标的相关系数分析表明,植株氮素积累量、籽粒氮素积累量、氮素生理利用率、籽粒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与土壤硝态氮积累量、成熟期0—200cm土层土壤矿质氮残留总量均呈显著负相关。综上,氮肥基追比例为5∶5的N3处理为试验条件下的最优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墒补灌小麦 氮肥基追比例 氮素利用 氮素表观盈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基追比对不同筋度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李东方 薛香 +1 位作者 张胜利 郜庆炉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9-70,74,共3页
为给河南粮食核心区良种良法配套体系建设提供参考,以中筋小麦矮抗58、强筋小麦郑麦366及弱筋小麦郑麦004为试验材料,探讨了氮肥基追比对不同筋度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筋度小麦适宜的氮肥基追比例不同,强筋小麦郑麦366... 为给河南粮食核心区良种良法配套体系建设提供参考,以中筋小麦矮抗58、强筋小麦郑麦366及弱筋小麦郑麦004为试验材料,探讨了氮肥基追比对不同筋度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筋度小麦适宜的氮肥基追比例不同,强筋小麦郑麦366以基追比为3∶7时产量最高,中筋小麦矮抗58以7∶3时产量最高,弱筋小麦郑麦004以5∶5时产量最高;籽粒蛋白质含量、沉降值、峰值黏度3个品质指标在同一筋度小麦中表现一致,即在优质强筋小麦郑麦366中均以3∶7为最优,而中筋小麦矮抗58及弱筋小麦郑麦004均以5∶5为最优。说明,不同筋度小麦达到高产、优质需要不同的氮肥运筹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 基肥与追肥比例 小麦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前移效果初探 被引量:5
10
作者 丛日环 张智 +5 位作者 刘秋霞 戴志刚 曾艳芹 李小坤 任涛 鲁剑巍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261-2263,共3页
在湖北省水稻主产区布置秸秆还田条件下水稻氮素养分运筹试验,分析水稻种植时秸秆还田对氮肥不同施用时期及比例的响应。结果表明,在等量氮肥条件下2次施肥处理的稻谷产量显著低于3次施肥处理,而在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3次施用的稻谷... 在湖北省水稻主产区布置秸秆还田条件下水稻氮素养分运筹试验,分析水稻种植时秸秆还田对氮肥不同施用时期及比例的响应。结果表明,在等量氮肥条件下2次施肥处理的稻谷产量显著低于3次施肥处理,而在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3次施用的稻谷产量略低于2次施肥处理,试验表明氮肥2次施用配合秸秆还田能够保持稻谷产量持续在较高水平,其产量与3次施氮、3次施氮配合秸秆还田以及高量氮肥3次施用配合秸秆还田均无显著性差异。氮肥2次施用配合秸秆还田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最高,可达到41.6~60.8 kg/kg。研究结果说明秸秆还田条件下可以通过氮肥前移的调控措施保证稻谷产量,同时将氮肥利用效率维持在较高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后肥前移 水稻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肥氮、磷、钾配施和拔节期追施氮肥对鲜食期采收糯玉米糊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陈国清 赵浚宇 +2 位作者 王鑫 陆大雷 陆卫平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3-79,共7页
以国家南方糯玉米区域试验对照品种苏玉糯5号和渝糯7号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不同氮、磷、钾基肥配施和拔节期追施氮肥对鲜食期采收糯玉米糊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肥氮、磷、钾配施和拔节期追施氮肥以及两者互作均对鲜食期采收... 以国家南方糯玉米区域试验对照品种苏玉糯5号和渝糯7号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不同氮、磷、钾基肥配施和拔节期追施氮肥对鲜食期采收糯玉米糊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肥氮、磷、钾配施和拔节期追施氮肥以及两者互作均对鲜食期采收糯玉米糊化特征值有显著影响。崩解值、回复值、糊化温度受基肥氮、磷、钾配施的影响大于拔节期追施氮肥,而峰值黏度、谷值黏度、终值黏度表现相反。基肥氮、磷、钾配施处理下,氮、磷、钾肥均施时峰值黏度、谷值黏度、终值黏度、回复值较高,崩解值和糊化温度适中。随着拔节期追施氮量增加,峰值黏度、谷值黏度、终值黏度、回复值、糊化温度呈先升后降趋势,崩解值逐渐降低。与渝糯7号相比,苏玉糯5号峰值黏度、谷值黏度、终值黏度、回复值和糊化温度较高,崩解值较低。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峰值黏度、谷值黏度、终值黏度和回复值两两极显著正相关,且峰值黏度与崩解值正相关。综合两品种在不同肥料处理下的变化趋势,在鲜食期采收糯玉米生产中,氮、磷、钾肥均衡基施并在拔节期适量追施氮肥,有利于鲜食糯玉米糊化特性调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糯玉米 糊化特性 基肥氮、磷、钾配施 拔节期追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素不同底追比例对冬小麦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4
12
作者 贾效成 于振文 张永丽 《山东农业科学》 2001年第6期30-31,共2页
在池栽条件下研究了氮素 3个不同底追比例处理对 2个小麦品种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适当增加追氮比例 ,籽粒品质改善 ,产量提高 ,在本试验土壤肥力条件下 ,氮素以 1/3底施、2
关键词 冬小麦 氮素 底追比例 品质 产量 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膜尿素和氮素基追比例对烤烟产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何康 屠乃美 +4 位作者 王靖渊 张清壮 付小红 侯方舟 杨旭初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6期46-50,共5页
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包膜尿素和氮素基追比例(7∶3、6∶4、5∶5)对烤烟农艺性状及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包膜尿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烟株有效叶数,提高烤后烟叶经济产量及其他经济性状。随氮肥追肥比例的适当增加,中部叶和上部... 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包膜尿素和氮素基追比例(7∶3、6∶4、5∶5)对烤烟农艺性状及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包膜尿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烟株有效叶数,提高烤后烟叶经济产量及其他经济性状。随氮肥追肥比例的适当增加,中部叶和上部叶总氮、烟碱和淀粉含量呈增加趋势;总糖、还原糖含量呈下降趋势;综合试验结果认为施以包膜尿素且氮素基追比例为6∶4时,烤烟经济性状较好,化学成分趋于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膜尿素 氮素基追比例 烤烟 产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肥基追比对冬小麦群体特征、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杨明达 马守臣 +4 位作者 杨慎骄 李春喜 张素瑜 马守田 王多多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12期2853-2857,共5页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基追比对冬小麦群体特征、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共设置4种氮肥处理,分别为CK(基肥∶追肥=10∶0)、N1(基追比为7∶3)、N2(基追比为5∶5)和N3(基追比为3∶7)。结果表明,合理追施氮肥可以提高冬小麦的有...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基追比对冬小麦群体特征、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共设置4种氮肥处理,分别为CK(基肥∶追肥=10∶0)、N1(基追比为7∶3)、N2(基追比为5∶5)和N3(基追比为3∶7)。结果表明,合理追施氮肥可以提高冬小麦的有效茎数和分蘖成穂率,并能显著提高冬小麦花后叶面积,从而改善冬小麦的群体结构。增加基施氮量可以显著提高冬小麦的千粒重;随着追氮比例的增加,冬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过高的追氮比例不利于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提高。综合考虑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等因素,在本试验条件下,N1处理冬小麦群体结构较好,耗水量最少,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产量较高,为最合理的氮肥运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氮肥基追比例 群体特征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运筹对小麦籽粒GMP含量及大颗粒比例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闫素辉 戴忠民 +5 位作者 时侠清 张从宇 邵庆勤 许峰 汪建飞 李文阳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433-1437,共5页
为给小麦优质栽培中氮肥的合理运筹提供参考,以烟农19为材料,设置了2个施氮水平(施纯氮120和240 kg·hm-2)和3个不同氮肥基追比(2∶1、1∶1、1∶2),研究了氮肥运筹对小麦籽粒谷蛋白大聚合体(GMP)含量及其颗粒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 为给小麦优质栽培中氮肥的合理运筹提供参考,以烟农19为材料,设置了2个施氮水平(施纯氮120和240 kg·hm-2)和3个不同氮肥基追比(2∶1、1∶1、1∶2),研究了氮肥运筹对小麦籽粒谷蛋白大聚合体(GMP)含量及其颗粒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籽粒GMP颗粒体积总体呈双峰分布,数目呈单峰分布。增施氮肥能显著提高小麦籽粒GMP含量;在同一施氮水平下,较高的追氮比例能显著增加籽粒GMP含量及其>80μm颗粒体积百分比,降低<80μm GMP颗粒体积百分比。与120 kg·hm-2施氮水平相比,240 kg·hm-2水平下籽粒>80μm的GMP颗粒所占体积显著增高。小麦籽粒中,<10μm与>10μm的GMP颗粒数目百分比在不同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由此可见,增施氮肥和氮肥后移有利于小麦籽粒GMP含量及大颗粒比例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氮素 基追比 谷蛋白大聚体 粒径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基追比对测墒补灌小麦耗水特性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振 于振文 +1 位作者 张永丽 石玉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957-962,共6页
为明确氮肥基追比对测墒补灌小麦耗水特性和籽粒产量的调控效应,以济麦22为材料,在总施氮量为240kg·hm^(-2)条件下,设置0∶10(N_1)、3∶7(N_2)、5∶5(N_3)、7∶3(N_4)、10∶0(N_5)5个氮肥基追比,研究了氮肥基追比对测墒补灌小麦耗... 为明确氮肥基追比对测墒补灌小麦耗水特性和籽粒产量的调控效应,以济麦22为材料,在总施氮量为240kg·hm^(-2)条件下,设置0∶10(N_1)、3∶7(N_2)、5∶5(N_3)、7∶3(N_4)、10∶0(N_5)5个氮肥基追比,研究了氮肥基追比对测墒补灌小麦耗水特性和干物质积累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N_3处理显著提高了160~200cm土层土壤贮水消耗量、灌水量及降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和开花后耗水量;降低了总耗水量、土壤贮水消耗量及其占总耗水量的比例和开花前耗水量。N_3处理比N_1、N_2、N_4和N_5处理开花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强度分别高20.97%、8.61%、10.37%、23.81%,成熟期植株总干物质积累量和干物质在籽粒中的分配量分别高9.92%、5.39%、7.75%、12.73%和11.57%、5.29%、5.75%、16.19%。N_3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土壤水利用效率和降水利用效率均最大,分别为18.88、62.65和37.07kg·hm^(-2)·mm^(-1);灌水利用效率较高。综合考虑小麦耗水特性和籽粒产量,在本试验条件下,氮肥基追比为5∶5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墒补灌 氮肥基追比 耗水特性 水分利用效率 干物质积累量 籽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不同底追比例对强筋小麦籽粒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2
17
作者 蒋家慧 韩伟 +2 位作者 衣先众 林文彬 赵美华 《莱阳农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101-103,共3页
研究了氮肥不同底追比例对强筋小麦品种济南17籽粒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增大拔节期追施氮肥的比例能够显著提高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而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增大拔节期追施氮肥的比例也能够提高小麦籽粒的品质性状,综合产量... 研究了氮肥不同底追比例对强筋小麦品种济南17籽粒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增大拔节期追施氮肥的比例能够显著提高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而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增大拔节期追施氮肥的比例也能够提高小麦籽粒的品质性状,综合产量和品质认为以总氮量的1/2作基肥1/2作追肥或总氮量的1/3作基肥2/3作追肥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筋小麦 籽粒品质 籽粒产量 氮肥 底肥 追肥 施用比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基追比对不同成熟型小麦叶片衰老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万代 张倩 汪大伟 《湖南农业科学》 2015年第3期21-24,共4页
为了探索不同成熟型小麦品种实现高产的适宜氮肥基追比例,选用正常落黄型品种豫农416和早衰型品种西农979为试验材料,在总施氮量240 kg/hm2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肥基追比对两种成熟型小麦品种籽粒产量、旗叶SPAD值、叶面积指数及群体质... 为了探索不同成熟型小麦品种实现高产的适宜氮肥基追比例,选用正常落黄型品种豫农416和早衰型品种西农979为试验材料,在总施氮量240 kg/hm2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肥基追比对两种成熟型小麦品种籽粒产量、旗叶SPAD值、叶面积指数及群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施氮量下,氮肥基追比例对不同成熟型小麦籽粒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不同品种成产因素及产量的最适氮肥基追比不同。此外,增加追氮比例可明显提高早衰品种西农979各生育时期叶面积指数及叶片SPAD值,有效延缓叶片衰老。本试验条件下,氮肥全部基施或全部追施的产量均较低,氮肥基追结合可以增加产量,正常落黄型品种豫农416获得最高产量的适宜氮肥基追比为5∶5,早衰型品种西农979实现最高产量的最适氮肥基追比为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氮肥基追比 叶面积指数 SPAD 籽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与氮肥运筹对土壤水碳氮耦合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5
19
作者 高日平 赵沛义 +6 位作者 韩云飞 刘小月 杜二小 高宇 任永峰 李焕春 张鹏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52-960,共9页
对比分析了氮肥习惯施用(FN)、氮肥习惯施用配合秸秆还田(FNS)、氮肥高量施用配合秸秆还田(HNS)、氮肥后肥前移施用(RN)、氮肥后肥前移施用配合秸秆还田(RNS)5种不同耕作措施对玉米农田土壤水分、碳氮、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及玉米籽粒... 对比分析了氮肥习惯施用(FN)、氮肥习惯施用配合秸秆还田(FNS)、氮肥高量施用配合秸秆还田(HNS)、氮肥后肥前移施用(RN)、氮肥后肥前移施用配合秸秆还田(RNS)5种不同耕作措施对玉米农田土壤水分、碳氮、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及玉米籽粒产量的影响,并通过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进一步揭示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变化规律及其耦合效应,明确秸秆还田玉米地不同氮肥运筹方式下土壤水、碳、氮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与不还田处理相比,秸秆还田处理可显著提高0~100 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且秸秆还田与全膜垄沟栽培结合后(FNS、HNS、RNS),二者的协同效应较单一地膜覆盖(FN、RN)增强了土壤纳雨增墒能力,为秸秆的正常腐解提供了适宜的水热环境;秸秆还田下不同氮肥运筹处理较对照FN处理均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其中以RNS和HNS处理提升效果最显著,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明显增加,表现为0~20 cm土层大于20~40 cm土层,FN处理和RN处理无显著性差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与土壤酶活性和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且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对土壤有机碳、蔗糖酶、全氮和过氧化氢酶变化较敏感,对土壤性质变化具有一定指示作用。在产量方面,秸秆还田处理FNS、HNS、RNS较对照FN处理分别提高5.30%、10.93%、11.41%,且氮肥的常量投入即可获得较高的氮肥偏生产力。综合土壤因子、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率来看,秸秆还田条件下可通过调整氮肥的后肥前移来平衡土壤碳氮收支,实现节本增产增效,同时提高氮肥利用率,其是内蒙古黄土高原地区一种节氮、稳产、增效的秸秆还田技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氮肥运筹 后肥前移 土壤含水量 土壤碳氮 玉米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基追比对啤酒大麦花后叶片光合特性、干物质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2
20
作者 沈会权 蔡剑 +5 位作者 陈和 陈晓静 陶红 姜东 戴廷波 曹卫星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12,共6页
在江苏南京和盐城两生态点研究总施氮量为225 kg.hm-2条件下,氮肥基追比对苏啤3和单2两个大麦品种花后叶片光合特性、干物质分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麦花后叶片净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花后干物质转运量及对籽粒贡献率均随着氮... 在江苏南京和盐城两生态点研究总施氮量为225 kg.hm-2条件下,氮肥基追比对苏啤3和单2两个大麦品种花后叶片光合特性、干物质分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麦花后叶片净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花后干物质转运量及对籽粒贡献率均随着氮肥基追比先升高后降低,在氮肥基追比为7∶3时达到最大。大麦籽粒产量亦呈现相同的趋势,以氮肥基追比7∶3处理的产量最高。进一步分析表明,采用合理的氮肥基追比、保持花后较高的光合速率有利于提高花后干物质积累和再分配,最终提高籽粒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啤酒大麦 氮肥基追比 光合作用 干物质分配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