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67篇文章
< 1 2 10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echnology of structure damage monitoring based on multi-agent 被引量:2
1
作者 Hongbing Sun Shenfang Yuan +2 位作者 Xia Zhao Hengbao Zhou Dong Liang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10年第4期616-622,共7页
The health monitoring for large-scale structures need to resolve a large number of difficulties,such as the data 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ng information handling.To solve these problems,the technology of multi-agent... The health monitoring for large-scale structures need to resolve a large number of difficulties,such as the data 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ng information handling.To solve these problems,the technology of multi-agent is a good candidate to be used in the field of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A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system architecture based on multi-agent technology is proposed.The measurement system for aircraft airfoil is designed with FBG,strain gage,and corresponding signal processing circuit.The experiment to determine the location of the concentrate loading on the structure is carried on with the system combined with technologies of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multi-agent.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ystem can locate the concentrate loading of the aircraft airfoil at the accuracy of 9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multi-agent technology flexible transmission collabor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search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f state monitoring and fault prediction for mechatronics system 被引量:1
2
作者 Xu Xiaoli Zuo Yunbo +2 位作者 Meng Lingxia Zhao Xiwei Liu Xiuli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139-145,共7页
The safety and reliability of mechatronics systems,particularly the high-end,large and key mechatronics equipment in service,can strongly influence on production efficiency,personnel safety,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B... The safety and reliability of mechatronics systems,particularly the high-end,large and key mechatronics equipment in service,can strongly influence on production efficiency,personnel safety,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Based on the demands of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dustries and technologies such as international industry 4.0,Made-in-China 2025 and Internet + and so on,this paper started from revealing the regularity of evolution of running state of equipment and the methods of signal processing of low signal noise ratio,proposed the ke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f state monitoring and earlyfault-warning for equipment,put forward the typical technical line and major technical content,introduce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echnology to realize modern predictive maintenance of equipment and introduced the development of relevant safety monitoring instruments.The technology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ensuring the safety of equipment in service,preventing accidents and realizing scientific mainten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chatronics system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tate monitoring fault predi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频监控与识别技术和智能巡检机器人技术在石化领域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志海 黄思瑜 +2 位作者 黄雪怡 刘雁 钟源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29,共6页
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已成为推动各行各业创新的重要力量,为石化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综述了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视频监控与识别技术和智能巡检机器人技术在石化行业的应用。通过视频监控与识别技术,可以实时掌握生产运行状... 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已成为推动各行各业创新的重要力量,为石化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综述了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视频监控与识别技术和智能巡检机器人技术在石化行业的应用。通过视频监控与识别技术,可以实时掌握生产运行状态,及时发现潜在风险,确保生产安全。智能巡检机器人则能够替代人工进行巡检,减少人力成本,提高巡检效率,确保设备的稳定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化行业 视频监控与识别 智能巡检机器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础工程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被引量:7
4
作者 王卫东 高文生 +3 位作者 龚维明 林毅峰 刘永超 吴江斌 《土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7-117,共21页
随着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我国工程建设领域出现了新的发展方向和机遇。基础工程面临复杂工程与水文地质条件、超高超深与大跨结构、环境低影响、绿色低碳与高效工业化等愈加复杂的需求和挑战,这也将持续推动基础工程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随着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我国工程建设领域出现了新的发展方向和机遇。基础工程面临复杂工程与水文地质条件、超高超深与大跨结构、环境低影响、绿色低碳与高效工业化等愈加复杂的需求和挑战,这也将持续推动基础工程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文章结合近年来我国工程建设的成就与发展,从建筑市政、桥梁及海上风电基础工程面临的基本问题和特点出发,介绍各自领域的研究与技术进展。在建筑市政基础工程方面,重点介绍多塔楼高层建筑整体筏形基础、超高层建筑桩筏基础沉降分析与控制技术,以植入预制桩、高频免共振钢管桩、压入式沉井等为代表的绿色低碳、环境低影响技术,以及既有建筑基础加固与地下空间拓展等城市更新关键技术。在桥梁基础工程方面,重点介绍了冲刷和波浪等作用的相关理论研究,及桩基础、锚锭基础和沉井基础等基础形式的创新发展。在海上风电基础工程方面,重点介绍往复载荷作用下疲劳破坏,波浪辐射及绕射作用,动冰冲击和冰激振动等相关理论研究,及桩式、重力式、吸力筒式、漂浮式等基础形式的创新实践。另外,也简述基础工程在抗震与性能化设计、智能化和环境低影响的施工装备与技术、城市更新面临的既有基础检测、全寿命数字化监测等方面的研究与技术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工程 建筑市政 桥梁 海上风电 基础工程抗震 施工技术与装备 检测与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纤监测的锚杆锚固应力分析与应用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毅 范劲松 +5 位作者 肖海 袁强 张孟军 张丁丁 黄文祥 李红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7-115,共9页
以龙滩煤矿3103运输巷为工程背景,引入光纤传感技术作为监测手段,研究锚杆支护的应力变化。首先,根据光纤与锚杆间的界面应变传递理论分析得出应变传递系数平均值为0.879,并用于解调光纤监测数据;然后,设计不同围岩压力下的光纤锚杆拉... 以龙滩煤矿3103运输巷为工程背景,引入光纤传感技术作为监测手段,研究锚杆支护的应力变化。首先,根据光纤与锚杆间的界面应变传递理论分析得出应变传递系数平均值为0.879,并用于解调光纤监测数据;然后,设计不同围岩压力下的光纤锚杆拉拔试验,利用BOTDA监测光纤锚杆在锚固剂凝固过程中及拉拔试验中的应变,监测结果显示光纤能够精准监测到微小应变及应变变化速率,进而分析不同围岩压力与拉拔力在锚杆长度上的应变表征显现;最后,将试验成果应用于工程现场,结果表明光纤传感器在监测周期内能够更好地识别锚杆支护中的异常数据。研究成果可为深部开采环境下巷道锚杆支护监测体系优化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传感技术 光纤锚杆 拉拔试验 BOTDA 应变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水水下生产系统损伤监测及预警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来斌 武胜男 林蓉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5,共15页
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与能源安全的双重压力下,深水油气资源凭借其丰富的储量和巨大的开发潜力已成为全球能源战略的核心焦点。在复杂的海洋环境和严苛的技术条件下各国通过创新和实践不断推动浅水向深水油气开发的跨越,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与能源安全的双重压力下,深水油气资源凭借其丰富的储量和巨大的开发潜力已成为全球能源战略的核心焦点。在复杂的海洋环境和严苛的技术条件下各国通过创新和实践不断推动浅水向深水油气开发的跨越,取得了显著成效。作为深水开发的关键设施,水下生产系统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然而高压低温环境、强腐蚀性流体及动态载荷等复杂因素显著增加了系统损伤与泄漏的风险;现有监测与预警技术也面临着工况耦合、噪声干扰和精度不足等挑战。系统分析水下生产系统的潜在损伤模式和机制,综述水下油气开采泄漏监/检测、识别与预警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提出在持续提升本质安全、增强高效风险防控与应急响应能力、推动智能化转型及健康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建议,进一步促进深水水下生产系统智能监测与早期预警技术的发展,助力实现深水油气开采的安全、高效、智能与可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生产系统 检测与监测技术 损伤分析技术 定位技术 预警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领域多模态融合技术方法与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8
7
作者 李道亮 赵晔 杜壮壮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共15页
多模态融合技术通过结合多源数据,可以克服单一模态的局限性。近年来,传感器以及遥感技术的发展为作物监测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数据源,光谱数据、图像数据、雷达数据以及热红外数据被广泛应用于作物监测中。通过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以及数... 多模态融合技术通过结合多源数据,可以克服单一模态的局限性。近年来,传感器以及遥感技术的发展为作物监测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数据源,光谱数据、图像数据、雷达数据以及热红外数据被广泛应用于作物监测中。通过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以及数据分析方法,可以从中获取作物的表型参数、理化特征等信息,从而有助于评估作物的生长状况、指导农业生产管理。现有研究多数是基于单一模态数据展开,而单一模态的数据仅有一种类型的输入,缺乏对整体信息的理解,且容易受到单模态噪声的影响;部分研究虽然采用了多模态融合技术,但仍未能充分考虑模态间的复杂交互关系。为了深入分析多模态融合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的潜力,本文首先阐述了农业领域中多模态融合的先进技术与方法,重点梳理了多模态融合技术在作物识别、性状分析、产量预测、胁迫分析及病虫害诊断领域中的应用研究成果,分析了多模态融合技术在农业领域中存在的数据利用程度低、有效特征提取难、融合方式单一等问题,并对未来发展提出展望,以期通过多模态融合的方法推动农业精准管理、提高生产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融合 传感器 遥感技术 作物监测 计算机视觉 农业精准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安保探测技术发展综述
8
作者 郑玉来 王国宝 +5 位作者 李永 赵江滨 刘洋 刘超 王强 何高魁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999-2008,共10页
核安保探测技术作为防范核材料非法转移及核恐怖主义的关键手段,经历了从传统辐射监测到智能多模态探测的跨越式发展。当前技术体系以X射线双能成像、中子元素分析为核心,形成覆盖物质识别、行为监控与数据安全的立体防护网络。本文全... 核安保探测技术作为防范核材料非法转移及核恐怖主义的关键手段,经历了从传统辐射监测到智能多模态探测的跨越式发展。当前技术体系以X射线双能成像、中子元素分析为核心,形成覆盖物质识别、行为监控与数据安全的立体防护网络。本文全面综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简称原子能院)核探测技术在核安保中的应用和发展。首先阐述核探测技术的发展情况,并重点介绍原子能院在核安保领域的创新应用,然后分析当前技术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最后展望未来在智能化、高灵敏度、多模态融合等方面的发展趋势,强调核探测技术在推动核安保方面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探测技术 核安保 辐射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长石油CCUS-EOR项目CO_(2)泄漏监测关键技术及矿场应用
9
作者 王香增 马振鹏 +8 位作者 倪军 梁全胜 刘瑛 郑晶 杨康 杨红 卢勇旭 Tao Yang Malcolm Wilson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3-46,I0001,共15页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煤资源丰富,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与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CCUS-EOR)可实现驱油和CO_(2)的就地转化与利用,但该区特低渗透油藏非均质性强、天然微裂缝发育,开展必要的CO_(2)泄漏监测可及时发现泄漏及潜在的风险,对于...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煤资源丰富,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与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CCUS-EOR)可实现驱油和CO_(2)的就地转化与利用,但该区特低渗透油藏非均质性强、天然微裂缝发育,开展必要的CO_(2)泄漏监测可及时发现泄漏及潜在的风险,对于确保CCUSEOR的安全性、封存有效性和碳封存量的核算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此,以延长石油建成的国内首个全流程一体化CCUS-EOR示范工程为对象,立足黄土塬地域特征与油田开发工程实际,形成了包含CO_(2)运移、盖层完整性、泄漏环境监测的“地下-地表-地上”“三位一体”的泄漏监测体系和关键技术,并取得较好的矿场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①通过优化地震数据采集观测系统与处理流程开发了时移垂直地震剖面(VSP)监测关键技术,在国内首次成功应用于CCUS-EOR项目的CO_(2)运移监测,明确了CO_(2)的地下运移范围,证明了CO_(2)封存的有效性,解决了黄土塬地区常规地球物理监测技术精度受限的问题;②研发了微地震监测装备及数据处理算法,证实了CO_(2)注入仅影响三叠系延长组长6段储层而未破坏长4+5段盖层的完整性,解决了CO_(2)驱油过程中盖层完整性评估困难的问题;③基于CO_(2)在浅层地下水—土壤中迁移转化模拟优化监测网络,构建了“大气-土壤-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结合注采动态风险建模,研发了CO_(2)泄漏预警系统,在化子坪示范工程连续4年监测未发现泄漏事件。结论认为,研究构建的“地下-地表-地上”“三位一体”CO_(2)泄漏监测关键技术体系,有效解决了黄土塬地区CO_(2)封存监测的难题,为国内同类项目实施提供了技术示范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长石油 CCUS-EOR CO_(2)泄漏监测 监测关键技术 三位一体 矿场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通量植物表型技术在大豆育种中的应用
10
作者 张杰 谭博阳 +9 位作者 李亚昕 姜鲲鹏 张晶 李艺彤 李婷婷 王帅 魏峭嵘 杨明亮 陈庆山 徐乐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9-146,154,共9页
高通量植物表型新技术是攻克种质资源优异性状高通量精准鉴定难题、发掘创制突破性种质资源的关键,该技术已成为现代农业研究的核心工具,对推动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文章系统综述该技术在大豆逆境胁迫监测、生理特性评估、... 高通量植物表型新技术是攻克种质资源优异性状高通量精准鉴定难题、发掘创制突破性种质资源的关键,该技术已成为现代农业研究的核心工具,对推动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文章系统综述该技术在大豆逆境胁迫监测、生理特性评估、产量预测、抗病性筛选方面的研究进展。通过整合多种传感器和成像技术,高通量植物表型技术可非破坏性地采集大规模的植物表型数据,显著提高大豆育种效率和基因型筛选精准度,为大豆育种提供新方法和新途径。展望大豆育种中表型评估的未来方向和发展趋势,指出高通量植物表型技术在大豆育种应用中存在的不足,提出运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提升海量表型数据处理标准化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育种 高通量植物表型技术 种质资源评价 作物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船体结构应力监测反演技术中基础模态选择研究
11
作者 张超群 姜金辉 +3 位作者 经博翔 郭力 袁昱超 唐文勇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61-68,共8页
实时监测船体结构应力和强度评估,对保障船舶的安全尤为重要,但由于空间和成本的限制,监测传感器只能安装在船体结构的有限位置,难以监测船体的所有危险区域。船体结构应力监测反演技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本文以14000 TEU集装... 实时监测船体结构应力和强度评估,对保障船舶的安全尤为重要,但由于空间和成本的限制,监测传感器只能安装在船体结构的有限位置,难以监测船体的所有危险区域。船体结构应力监测反演技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本文以14000 TEU集装箱船为研究对象,选择垂向弯曲、水平弯曲和扭转3种振型作为求解基,结合监测位置的应力结果,探究船舶应力监测中数字应力监测技术的模态选择。基于监测设备的实测应力与基础模态应力,采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各基础模态系数,用模态叠加法得到整个船体结构的应力响应。使用反演值与实际响应的相对误差作为评价指标,验证了数字孪生系统的可靠性以及模态选择方法的可行性,得出了一至三阶垂弯、一至三阶扭转以及一阶横弯是最可靠的基础模态组合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装箱船 模态叠加 数字孪生技术 船体应力监测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布式光纤传感器在大体积混凝土筏板基础中的耦合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侯公羽 张世欧 +3 位作者 崔迪 陈宏波 毕立原 尚宇豪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10-1322,共13页
大量的岩土工程例如大体积混凝土结构需要分布式的裂缝监测,光纤监测技术可以实现分布式监测。为了探究分布式光纤与大体积混凝土的耦合性能,开展了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室内试验研究,并在大体积混凝土筏板基础中进行了应用。结果表明:... 大量的岩土工程例如大体积混凝土结构需要分布式的裂缝监测,光纤监测技术可以实现分布式监测。为了探究分布式光纤与大体积混凝土的耦合性能,开展了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室内试验研究,并在大体积混凝土筏板基础中进行了应用。结果表明:基于剪切滑移理论建立的光纤在受压状态下的应变传递模型能够实现对光纤应变传递效率的精确量化,并采用数值模拟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通过对钢筋混凝土梁采用不同的光纤布置方法,并进行三分点分级加载试验,研究了不同布置方式下光纤与混凝土的耦合性能,结果显示沿箍筋垂直方向布设光纤与混凝土具有更好的耦合效果。大体积混凝土筏板基础的现场光纤监测应用研究表明,光纤传感器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具有良好的耦合性能,准确监测到了筏板基础浇筑后各关键区域的应变演化过程与规律。研究成果为分布式光纤技术监测岩土工程结构的变形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关键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 耦合性能 应变传递机制 大体积混凝土筏板基础应变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破碎设备智能化技术研究进展
13
作者 蒋祥龙 丁珠玉 赵环帅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0-128,共9页
智能化是未来各行业的重要发展趋势,也是破碎设备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及产业升级的核心内容,受到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为了掌握当前破碎设备在智能化过程中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结合智能化的相关概念及政策,介绍了破碎机智能化的研究背景... 智能化是未来各行业的重要发展趋势,也是破碎设备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及产业升级的核心内容,受到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为了掌握当前破碎设备在智能化过程中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结合智能化的相关概念及政策,介绍了破碎机智能化的研究背景,总结了国内外近年来破碎机智能化过程中在虚拟技术、故障诊断、自动控制、在线监控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破碎设备行业面临的新形势,针对破碎机智能化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智能化程度较低、配套技术制约、标准体系构建不足、人才培养有待加强等一些突出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碎设备 智能化 虚拟技术 故障诊断 自动控制 在线监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环向变形测量的盾构隧道结构内力反演分析
14
作者 肖明清 薛光桥 +3 位作者 张忆 王帅鹏 吴鑫林 陈稳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0-118,共9页
盾构隧道穿越不均匀地层过程中,地质条件复杂,结构受力大,且其整体刚度小,抗变形能力较弱,需对盾构隧道变形和受力情况监测,保证隧道结构及运营安全,但传统的监测手段既无法保证在结构受力变形较大的部位监测,也无法实现长期健康监测。... 盾构隧道穿越不均匀地层过程中,地质条件复杂,结构受力大,且其整体刚度小,抗变形能力较弱,需对盾构隧道变形和受力情况监测,保证隧道结构及运营安全,但传统的监测手段既无法保证在结构受力变形较大的部位监测,也无法实现长期健康监测。为研究盾构隧道结构变形和结构受力的长期监测方法,依托江阴靖江长江隧道工程,选取与结构健康监测同一断面布设监测点位,通过自主研发的基于精密测量的盾构隧道结构内力反演分析软件对现场实测数据进行内力反演,并结合健康监测数据进行内力推算,得到两种监测方法计算的弯矩值,针对两组弯矩值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提出一种基于ATS激光跟踪技术的盾构隧道精密测量方法。结果表明:精密测量方法可以在任意时间对任意断面进行监测,能够实现在隧道全生命周期内针对最危险、最需要监测的部位的长期监测,精度可达0.01 mm,精密测量监测数据与结构健康监测数据在空间分布上保持一致,弯矩值较为接近,最大拉应力和压应力比值分别为96%、90%,验证了实测数据的精确性、准确性及可靠性,为今后盾构隧道长期监测提供一种新方法,能够更加精确地了解和评价隧道的结构健康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健康监测 精密测量 内力反演 ATS激光跟踪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立木茎干蓄水能力与液流相关性研究
15
作者 赵燕东 刘小锋 +2 位作者 聂立杨 李继龙 朱琳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92-500,共9页
茎干水分与液流动态关系对于理解植物水分运输机制和蒸腾调控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植物水分监测方法由于空间和时间分辨率的限制,难以捕捉植物水分变化的细微过程。本文构建了一种基于i.MX6ULL芯片的智能监测系统,通过结合先进... 茎干水分与液流动态关系对于理解植物水分运输机制和蒸腾调控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植物水分监测方法由于空间和时间分辨率的限制,难以捕捉植物水分变化的细微过程。本文构建了一种基于i.MX6ULL芯片的智能监测系统,通过结合先进的传感器技术、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实现了对茎干水分、液流速率、蒸腾量、土壤含水率以及空气温湿度等关键参数的实时监测。在银杏树上的长期实地监测验证了系统稳定性和可靠性。统计结果表明,银杏树在不同生长阶段的液流和茎干水分变化趋势显著,液流速率为0.82~20.52 cm/h,而生长季中茎干水分导数与液流数据呈显著负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不低于-0.7)。生长季期间,液流增加伴随着茎干水分减少,且茎干水分变化速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液流变化趋势。此外,空气温度每上升1℃,液流速率平均增加8.6%,而空气相对湿度每上升10个百分点,则导致液流速率下降27.3%。研究结果为活立木水分运输关系提供了实验证据,并为植物生理学研究和生态环境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立木茎干蓄水能力 智能监测系统 液流 传感器技术 实时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IC技术冻融后钢筋混凝土梁损伤识别
16
作者 邓文彬 杨丽 孙常康 《混凝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8-53,共6页
为研究在冻融环境下的数字图像相关技术在钢筋混凝土梁损伤识别中的应用,通过将经历一定冻融循环次数的钢筋混凝土梁进行静力弯曲试验,利用数字图像相关技术实时监测梁体表面的位移和试验梁弯曲试验时极限破坏时变形,分析了冻融循环对... 为研究在冻融环境下的数字图像相关技术在钢筋混凝土梁损伤识别中的应用,通过将经历一定冻融循环次数的钢筋混凝土梁进行静力弯曲试验,利用数字图像相关技术实时监测梁体表面的位移和试验梁弯曲试验时极限破坏时变形,分析了冻融循环对钢筋混凝土梁静载作用下裂缝全过程发展规律、极限荷载、荷载-挠度曲线和全位置挠度曲线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基于数字图像相关技术的损伤识别方法能够有效地监测钢筋混凝土梁在冻融环境下的损伤演化过程,同时能够提供梁全位置变形监测,实现损伤区域的准确定位,评估冻融损伤对结构性能的影响,为结构安全评估提供了重要依据。还能够实时监测试件的变形情况,发现潜在的损伤问题,并提前预警,为混凝土结构的健康评估和维护提供重要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图像相关技术 冻融循环 损伤识别 全过程健康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测氡-磁”法探测小窑自然发火技术的应用研究
17
作者 胡相明 洪海博 +4 位作者 董浩 吴佰谦 孙自超 王伟 张茜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0-210,共11页
山西小窑煤矿自然发火区域存在火源多且分布范围较广、火源位置隐蔽难以准确探测、漏风通道多、难以防治的实际问题。为了准确探测火源位置及范围,首先,从自然发火区域探测手段的探测机理开展研究,基于测氡法与磁法探测火区基础理论,提... 山西小窑煤矿自然发火区域存在火源多且分布范围较广、火源位置隐蔽难以准确探测、漏风通道多、难以防治的实际问题。为了准确探测火源位置及范围,首先,从自然发火区域探测手段的探测机理开展研究,基于测氡法与磁法探测火区基础理论,提出了地面“测氡-磁”联合技术探测原理对小窑火源的位置与范围进行精确探测;其次,使用FD213α能谱氡测量仪和GSM-19T磁力仪现场采集小窑隐蔽火源数据,采用地面“测氡-磁”联合技术对采集数据处理分析,综合圈定小窑隐蔽火源的位置与范围,并利用井下测温与测气钻孔,结合初步探测结果和井下巷道分布情况,对火源位置进行了核实;最后采用钻孔注浆技术进行火区治理,并采取束管气体监测和复测氡法联合技术对火区治理效果进行检测。试验结果发现:井下测温与测气钻孔结果成功验证“测氡-磁”联合技术圈定的隐蔽火源的位置与范围,本次试验共圈定隐蔽火区面积约213 m^(2);钻孔注浆火区治理工作累积充填材料约1 862 m~3;治理效果检测表明圈定火区内部指标气体CO体积分数降为0,氡浓度趋于正常水平,治理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煤窑隐蔽火区 火源测探 磁法与测氡联用法 钻孔注浆技术 束管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范》解读
18
作者 赵院 曹文华 《中国水土保持》 2025年第2期9-13,I0005,共6页
水土保持监测是依据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开展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2002年以来,水利部先后发布了《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 277—2002)、《水土保持监测设施通用技术条件》(SL 342—2006)、《水土保持监测点代码》(SL 452—2009... 水土保持监测是依据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开展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2002年以来,水利部先后发布了《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 277—2002)、《水土保持监测设施通用技术条件》(SL 342—2006)、《水土保持监测点代码》(SL 452—2009)和《水土保持遥感监测技术规范》(SL 592—2012)4项标准,对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以来,原来的4项标准已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要求,急需修订完善。2020年,水利部决定对这4项标准进行整合修订。2024年10月22日,水利部发布了《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范》(SL/T 227—2024),自2025年1月22日起实施。修订后的标准适用于国家和地方水土保持监测站建设、监测站观测内容和方法、遥感监测、数据管理与应用等。对标准修订的背景、修订过程、修订原则、标准主要内容、修订主要内容和强化内容等进行了解读,为相关从业单位及从业人员学习、理解和掌握标准提供参考。建议组织编制标准宣贯材料,开展宣传和培训,各地开展水土保持监测相关工作时要认真贯彻执行,在使用中发现问题,从而不断提高标准的技术水平,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高质量的基础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读 技术规范 监测技术 水土保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垩系中等风化泥岩地基破坏模式原位试验研究
19
作者 李雪梅 陈继彬 +1 位作者 冯世清 罗益斌 《工程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04-611,共8页
成都地区高层、超高层建筑持力层不可避免地会面对中等风化红层泥岩。为了更科学地确定成都地区中等风化泥岩(白垩系)地基承载能力,以成都市天府新区科学城天府科创园项目地基基础工程为例,采用基于双目视觉监测技术的岩基载荷试验,动... 成都地区高层、超高层建筑持力层不可避免地会面对中等风化红层泥岩。为了更科学地确定成都地区中等风化泥岩(白垩系)地基承载能力,以成都市天府新区科学城天府科创园项目地基基础工程为例,采用基于双目视觉监测技术的岩基载荷试验,动态监测泥岩地基竖向受荷条件下的变形破坏过程,从而提出该类岩体地基破坏模式及相应条件下的地基承载力的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薄层状构造、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1500~1966 kPa的白垩系中等风化泥岩,地基竖向受荷破坏模式为冲切破坏,破坏特点为基础板连续刺入,板边附近岩体伴随明显垂直剪切变形。进一步,整理约50个中等风化泥岩的原位平板载荷试验点的相关测试数据与同条件岩石单轴抗压强度试验结果,开展了两种方法确定地基承载力的对比分析,提出了折减系数合宜的取值建议用以单轴抗压强度计算软岩地基承载力,该修正法所估算的岩基承载力特征值在实际工程中实用性较强,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系 中等风化泥岩 地基破坏模式 载荷试验 双目视觉监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遥感技术在农情监测中的应用与展望 被引量:4
20
作者 宁岸 任淼淼 +3 位作者 蒋杉 余龙宝 王燕飞 张帅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9-206,共8页
光学遥感技术是“生态—环境—资源”领域的新兴研究手段之一,具有实时性好、覆盖面积大、获取成本低等优势,正朝着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和高光谱分辨率的方向发展。近年来,我国农业遥感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取得长足进步,在核心技术上不断... 光学遥感技术是“生态—环境—资源”领域的新兴研究手段之一,具有实时性好、覆盖面积大、获取成本低等优势,正朝着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和高光谱分辨率的方向发展。近年来,我国农业遥感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取得长足进步,在核心技术上不断突破壁垒,逐渐实现农情数据的自主可控。介绍国内外农业遥感技术的发展现状,针对作物遗传育种、田间管理和产量预测的应用需求,分析在植物表型、生物量和农田小气候模型等方面开展遥感监测的必要性,归纳和总结近15年来基于4种关键光学定量遥感技术(激光雷达技术、光谱分析技术、红外成像技术和可见光检测技术)的农情监测应用与研究,并对其中存在的精度、效率、成本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目前农业遥感技术亟需提高、农业遥感应用网络建设不完善、农业遥感数据利用不充分等问题,以及提高遥感核心技术水平和遥感数据利用率,完善农业遥感应用网络建设,拓宽农业遥感应用场景等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农业 遥感技术 农情监测 光电技术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