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白山原始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及其次生林细根生物量与垂直分布特征 被引量:56
1
作者 杨丽韫 罗天祥 吴松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3609-3617,共9页
以我国东北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同一海拔梯度的原始阔叶红松林及其次生林——白桦山杨成熟林和白桦山杨幼林为对象,采用土钻取样法对不同演替阶段细根生物量的变化、细根垂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子进行系统地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原始阔... 以我国东北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同一海拔梯度的原始阔叶红松林及其次生林——白桦山杨成熟林和白桦山杨幼林为对象,采用土钻取样法对不同演替阶段细根生物量的变化、细根垂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子进行系统地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原始阔叶红松林的正向演替过程中,林地细根的总生物量逐渐增加,其中主要乔木细根的生物量逐渐增加,而灌木和草本细根的生物量则逐渐降低。在演替过程中,细根的垂直分布逐渐加深。在长白山地区,3块林地中细根生物量的组成分布受林分植被组成的影响;细根的垂直分布与土壤容重、水分含量以及不同土层中C、N含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与土壤温度则不存在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 红松 原始林 次生林 细根 土壤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森林类型土壤肥力的差异分析 被引量:25
2
作者 刘 义 关继义 葛建平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76-78,共3页
对凉水自然保护区的原始阔叶红松林、次生林和人工红松林的土壤肥力进行了对比研究,探讨了原始林经采伐后天然更新为次生林或营造为红松人工林,其肥力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原始林的整体肥力水平最高,次生林居中,人工林最低;3种林型下,... 对凉水自然保护区的原始阔叶红松林、次生林和人工红松林的土壤肥力进行了对比研究,探讨了原始林经采伐后天然更新为次生林或营造为红松人工林,其肥力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原始林的整体肥力水平最高,次生林居中,人工林最低;3种林型下,土壤酶活性差异较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土壤肥力 差异分析 酶活性 原始阔叶红松林 次生林 红松人工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凉水自然保护区原始阔叶红松林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生理类群及分布 被引量:12
3
作者 王轶 邹莉 王义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6-17,48,共3页
采用稀释平板培养法分析了小兴安岭凉水自然保护区原始阔叶红松林根际、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其主要生理类群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原始阔叶红松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具有明显的垂直变化规律,即土壤微生物主要集中在0—20cm处的土层,10c... 采用稀释平板培养法分析了小兴安岭凉水自然保护区原始阔叶红松林根际、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其主要生理类群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原始阔叶红松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具有明显的垂直变化规律,即土壤微生物主要集中在0—20cm处的土层,10cm处数量达到高峰,总菌数最高达432.1×10^6CFUg^-1,且随土层加深,微生物数量逐渐减少。在水平分布上,根际微生物的数量大于非根际。三大类土壤微生物中细菌数量占绝对优势,占总菌数的89%以上;放线菌次之,占总菌数的7%;真菌最少,占总菌数的4%。原始阔叶红松林各主要生理类群中,固氮菌数量最多,纤维素分解菌其次,解磷细菌最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微生物 类群 原始阔叶红松林 凉水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松林天然更新对连续小梯度海拔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2
4
作者 张凡兵 龙婷 +1 位作者 金文斌 李景文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0,共10页
海拔是影响森林类型分布及其更新的重要生态因子,研究海拔梯度上森林更新的变化,对不同海拔梯度的森林经营与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红松母树林群落的天然更新为研究对象,在小兴安岭地区东折棱河林业经营所56号林班,以连续小梯度海拔... 海拔是影响森林类型分布及其更新的重要生态因子,研究海拔梯度上森林更新的变化,对不同海拔梯度的森林经营与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红松母树林群落的天然更新为研究对象,在小兴安岭地区东折棱河林业经营所56号林班,以连续小梯度海拔变化,沿林班内山坡下部、中下部、中部3个坡位,设置12块样地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无人为干扰条件下,随海拔梯度升高,林内针、阔叶树总株数逐增,立木层(红松、臭冷杉、鱼鳞云杉等)针叶树逐渐取代伴生阔叶树(青楷槭、花楷槭、黄桦、白桦等);林冠下层,针、阔叶树更新苗株数总体呈上升趋势,针叶树更新苗数量与阔叶树差距逐渐缩小,在海拔447 m时,针叶树更新数量首次超过阔叶树更新数量。(2)有人为干扰条件下,立木层林木稀疏,林内针、阔叶树更新不良,样地H主要树种更新频度均为0,林窗下以阔叶树更新为主(样地F、I仅有1种更新苗,分别为花楷槭与青楷槭),红松仅有极少幼树存在。(3)随着海拔梯度升高,红松断面积组成与重要值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保持稳定增长,红松群落优势更加明显。(4)海拔变化对立木层红松分布格局无明显影响,低海拔区红松无更新或更新极少且呈随机分布,中海拔区红松更新良好且多呈聚集分布,在演替过程中,最终以随机分布进入主林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兴安岭 原始红松林 小梯度海拔 天然更新 空间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原始红松阔叶林及其次生林细根分解动态和氮元素的变化 被引量:6
5
作者 杨丽韫 李文华 吴松涛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15,共6页
该文采用网袋分解法对长白山不同演替状态的原始红松阔叶林、白桦山杨成熟林和白桦山杨幼林中优势树种的细根分解动态及其氮元素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3块样地中,细根分解初期速率较快,然后趋于缓慢.在原始红松阔叶林中,水曲柳... 该文采用网袋分解法对长白山不同演替状态的原始红松阔叶林、白桦山杨成熟林和白桦山杨幼林中优势树种的细根分解动态及其氮元素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3块样地中,细根分解初期速率较快,然后趋于缓慢.在原始红松阔叶林中,水曲柳细根的分解最快,红松次之,而紫椴细根的分解最慢.在白桦山杨成熟林和幼林中,山杨的细根分解均比白桦细根快.细根的分解不仅受其本身化学性质的影响,而且也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在原始红松阔叶林的演替过程中,细根分解过程中会释放或富集氮元素.温度较低和降雨较少的春秋季节,细根分解过程中主要表现为释放氮元素,而温度较高和降雨较多的夏季,则表现为富集氮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 原始红松阔叶林 白桦山杨成熟林 白桦山杨幼林 细根分解 氮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小兴安岭过渡区阔叶红松林次生演替阶段群落多样性指数与环境因子关系 被引量:15
6
作者 张玲 王承义 《森林工程》 2014年第5期1-5,共5页
为揭示阔叶红松林次生演替阶段群落多样性状况,研究生物多样性指数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为该区植被保护、植被恢复提供理论支持。运用物多样性指数、典范对应分析和次生演替的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方法,以大小兴安岭过渡区阔叶红松林不同... 为揭示阔叶红松林次生演替阶段群落多样性状况,研究生物多样性指数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为该区植被保护、植被恢复提供理论支持。运用物多样性指数、典范对应分析和次生演替的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方法,以大小兴安岭过渡区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阶段群落为研究对象,设置33个网格样地数据,记录每个样地的物种多度、盖度、频度及土壤环境数据,测定12个环境指标。结果表明:1原始阔叶红松林群落经过顺行演替向逆行演替发展,演替趋势为:原始阔叶红松林→天然次生阔叶林→天然次生针叶林→次生裸地;2保存较好的原始阔叶红松林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物种最丰富,其次是天然次生阔叶林,物种多样性指数最低的是次生裸地,群落结构简单。3物种多样性指数与纬度、土壤含水率、土壤全氮含量相关性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小兴安岭过渡区 原始阔叶红松林 次生演替 物种多样性 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始红松林退化演替后土壤氮矿化特征变化 被引量:4
7
作者 张秀月 付岩梅 +1 位作者 刘楠 冯富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3566-3574,共9页
土壤氮矿化是氮素生物地理化学循环的重要环节,表征着土壤的供氮潜力,其变化过程会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从小兴安岭典型的原始红松林及其退化形成的次生阔叶林样地采集土壤样品,采用好气室内培养法,研究在不同培养温度(4℃、12℃、2... 土壤氮矿化是氮素生物地理化学循环的重要环节,表征着土壤的供氮潜力,其变化过程会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从小兴安岭典型的原始红松林及其退化形成的次生阔叶林样地采集土壤样品,采用好气室内培养法,研究在不同培养温度(4℃、12℃、20℃、28℃和36℃)和湿度(20%、40%、60%、80%和100%饱和持水量,WHC)下,2种林地土壤氮转化速率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原始红松林相比,次生阔叶林表层土(0—20cm)的有机质、全碳、全氮、硝态氮、碳/氮比、全磷、速效磷、速效钾、pH值均显著升高,铵态氮显著降低(P<0.05)。采用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原始红松林表层土壤的净矿化速率、净硝化速率均显著低于次生阔叶林,但净氨化速率的变化则相反;培养温度和湿度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均对土壤氮转化速率影响显著(P<0.001)。原始红松林和次生阔叶林净矿化速率对温度和湿度变化的响应存在一定差异,最适温度和湿度分别为28℃—36℃和60%(WHC)。原始红松林土壤氮矿化温度敏感性指数(Q10)显著高于次生阔叶林(P<0.05),均值分别为2.08和1.80,Q10与基质质量指数(A)呈负相关,与土壤有机质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红松林 土壤氮营养生境 净矿化速率 温度敏感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始阔叶红松林土壤微生物特征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赵一臣 张鑫 张君卿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32-138,共7页
以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云冷杉红松林、枫桦红松林、椴树红松林和蒙古栎红松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稀释平板法与微平板检测法,研究了4种林型不同土层之间的土壤微生物特征。结果表明:4种林型土壤微生物总菌数变化范围在1.60亿~6... 以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云冷杉红松林、枫桦红松林、椴树红松林和蒙古栎红松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稀释平板法与微平板检测法,研究了4种林型不同土层之间的土壤微生物特征。结果表明:4种林型土壤微生物总菌数变化范围在1.60亿~6.29亿cfu/g之间,且细菌含量的变化差异性最大;各林型间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ECO微平板在恒温条件下培养的24h内,其平均颜色变化率呈现出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的一致性规律,直至168h上升速度趋于平缓。4种林型土壤微生物各类多样性指数均表现出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且相同土层不同林型间的差异显著(P<0.05);各林型土壤微生物均对氨基酸类碳源产生了较强的代谢能力,更加验证了红松的喜铵特性;由主成分分析(PCA)可知,各林型表层和下层土壤微生物对各类碳源的代谢能力在空间上表现出较为显著的差异,与AWCD值和各类多样性指数所得结论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阔叶红松林 本源特征 土壤微生物 微生物功能多样性 微平板检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