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薄层介壳灰岩中方解石沉淀模式及致密储层成因——以川北下侏罗统东岳庙段为例
1
作者 冯明友 罗振宇 +6 位作者 刘小洪 祝海华 曾德铭 王兴志 张芮 曹娟 谢圣阳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1-313,共13页
【目的】川北地区侏罗系自流井组东岳庙段为典型湖相致密页岩油储层,富有机质页岩中发育多套薄层介壳灰岩夹层,其间发育多期裂缝、方解石胶结以及溶蚀作用,储层致密化过程及富集规律不清。亟需进一步揭示介壳灰岩夹层历经的埋藏—成岩序... 【目的】川北地区侏罗系自流井组东岳庙段为典型湖相致密页岩油储层,富有机质页岩中发育多套薄层介壳灰岩夹层,其间发育多期裂缝、方解石胶结以及溶蚀作用,储层致密化过程及富集规律不清。亟需进一步揭示介壳灰岩夹层历经的埋藏—成岩序列,探讨方解石形成与页岩油气关系。【方法】结合详细岩心观察、铸体薄片、电子探针成分分析及埋藏史—热演化史等,针对方解石矿物产状、主/微量元素及共生矿物特征开展深入分析。【结果】川北地区东岳庙段介壳灰岩夹层中发育细—中粒介壳重结晶方解石、脉状—透镜状纤维方解石、交代—溶蚀状微—亮晶方解石、含介壳泥岩中纤维状方解石、泥质介壳灰岩及含泥介壳灰岩中微晶粒状方解石、介壳灰岩孔缝中充填亮晶方解石等六种类型方解石,并对应于(1)早成岩A期沉积物重结晶成因、(2)早成岩B期与富有机质页岩生排烃有关的纤维状方解石、(3)中成岩A期溶蚀—再沉淀方解石及(4)中成岩B期方解石共四期胶结作用,方解石中Fe、Mn、Sr等元素含量与其形成时间及期次关系密切。【结论】多期方解石胶结是导致东岳庙段介壳灰岩储层致密化的主要原因,流体超压形成的纤维状方解石既引起储层致密化亦为后期溶蚀作用奠定一定基础,成岩中期的方解石沉淀则进一步降低孔隙度。方解石沉淀导致的储层致密化约束了页岩油时空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北地区 侏罗系 东岳庙段 页岩油 方解石胶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两次持续性极端暴雨对比分析
2
作者 肖红茹 周春花 +2 位作者 龙柯吉 谌芸 但玻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9-284,共16页
2020年8月10—13日、14—18日(分别简称“8.10-13”“8.14-18”),四川盆地连续出现两次持续性极端暴雨天气过程,降水强度大,落区高度重叠,引发次生灾害导致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为了深入认识极端暴雨发生发展机制,理解其致灾机理,... 2020年8月10—13日、14—18日(分别简称“8.10-13”“8.14-18”),四川盆地连续出现两次持续性极端暴雨天气过程,降水强度大,落区高度重叠,引发次生灾害导致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为了深入认识极端暴雨发生发展机制,理解其致灾机理,文章利用高空、地面观测、FY-4A红外云图、多普勒雷达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8.10-13”“8.14-18”暴雨过程的降水特征和最强降水阶段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演变及触发机制。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均发生在中高纬“两槽一脊”环流背景下,是盆地典型的“东高西低”型暴雨,都出现了极端降水。“8.10-13”暴雨小时雨强超历史极值,“8.14-18”暴雨小时雨强与历史统计值相当。“8.10-13”暴雨最强降水阶段属于暖区强降水,由一个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发生—发展—成熟—减弱过程导致,≥40 dBz的回波范围大,持续时间长,回波质心低,强度超过55 dBz;“8.14-18”暴雨最强降水阶段属于混合性降水,由两个α中尺度对流系统(α-MCS)发生—发展—合并—减弱过程导致,≥40 dBz的回波范围小,持续时间短,低质心回波强度达50 dBz。“8.10-13”暴雨喇叭口地形绕流和迎风坡抬升作用及陡峭地形过渡区温度高梯度带触发对流,配合低层较强暖平流,高层弱冷平流,对流维持;“8.14-18”暴雨对流层低层冷暖气流交汇辐合抬升和暖区低空急流左侧辐合触发了对流,冷暖气流交汇形成的切变使得降水持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极端暴雨 短时强降水 MCC MCS 对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天气分型的四川盆地西侧极端强降水事件环流异常配置与演变特征
3
作者 陈龙光 陈斌 +1 位作者 赵瑞瑜 徐祥德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91-506,共16页
四川盆地西侧是中国区域极端强降水事件发生频率最高的区域之一,然而,由于区域地形和天气系统复杂性,对强降水事件理解尚不充分。本文以发生在盆地西侧的100个极端强降水事件为研究对象,基于2001~2020年中国地面气象观测站网观测的降水... 四川盆地西侧是中国区域极端强降水事件发生频率最高的区域之一,然而,由于区域地形和天气系统复杂性,对强降水事件理解尚不充分。本文以发生在盆地西侧的100个极端强降水事件为研究对象,基于2001~2020年中国地面气象观测站网观测的降水数据、GPM-IMERG降水数据以及ERA5大气再分析资料,采用基于K-means聚类分析的天气分型方法,并结合大气动力—热力诊断方法,分析了不同类型降水事件环流异常配置与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三种类型强降水发生期间,位势高度均表现为高层正异常(200 hPa)和低层负异常(850 hPa),大气垂直速度明显增大,温度异常呈现“上冷下暖”结构,并伴随着来自低纬海洋地区的水汽输送增强。但三种类型降水对应的南亚高原(SAH)、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WPSH)以及西风急流等大尺度环流因子在位置和强度上存在差异:发生频次最多的1型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低纬孟加拉湾和中国南海;2型降水发生期间WPSH发展最强,其水汽主要来自东亚季风控制下的中国南海,而孟加拉湾水汽输送受到限制;而发生在SAH强度偏弱期间的3型降水发生频次最少,其主要受青藏高原东北侧的反气旋异常和东亚季风控制下的水汽输送影响。三种类型降水环流演变特征分析显示,强降水发生前,罗斯贝波作用量呈增强趋势、大气垂直速度增加以及温度异常更为显著,这些异常特征使得局地对流活动和高空辐散低层辐合过程增强,有利于极端降水事件形成。进一步分析表明,与SAH比较而言,WPSH位置和强度的变化对强降水形成预测具有更好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大尺度环流异常 极端强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A-MESO模式对2020年夏季四川盆地及周边降水预报性能的评估 被引量:2
4
作者 叶茂 吴钲 +1 位作者 翟丹华 陈法敬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01-1915,共15页
利用2020年夏季(6~8月)CMA-MESO模式逐日08:00(北京时,下同)起报的12~36 h逐时降水预报数据和地面—卫星—雷达三源融合逐时降水产品,着眼于小时尺度降水特征,细致评估了CMA-MESO对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区的降水预报性能。结果表明,CMA-MES... 利用2020年夏季(6~8月)CMA-MESO模式逐日08:00(北京时,下同)起报的12~36 h逐时降水预报数据和地面—卫星—雷达三源融合逐时降水产品,着眼于小时尺度降水特征,细致评估了CMA-MESO对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区的降水预报性能。结果表明,CMA-MESO较好把握了夏季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即小时平均降水量和降水频率的大值区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北部和东部的高海拔山区,而降水强度大值区主要位于山脉迎风坡一侧,但CMA-MESO预报的降水量和频率大值区位置较观测偏南。CMA-MESO合理描述了研究区域内降水量和频率峰值时间位相自西向东逐步滞后的特征,能够把握区域平均的降水量和频率清晨主峰、傍晚次峰的双峰形态以及降水强度的单峰特征,但预报的降水日变化位相超前于观测。CMA-MESO预报的逐时降水量均大于观测,明显的降水量预报正偏差发生于夜间(21:00至次日03:00)和午后至傍晚(14:00~20:00),分别由一般性降水(0.1~10 mm h-1)预报偏差和强降水(≥10 mm h-1)预报偏差主导,其偏差大值区分别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至四川盆地西部和四川盆地以东、以南地区,模式对热力和动力场的预报偏差结合地形的影响是降水量预报偏差的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及周边 小时尺度降水特征 CMA-MESO 模式 预报降水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中东部和四川盆地的夏季雨滴谱对比分析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刘艳霞 文军 谢晓林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41,共14页
为了进一步认识青藏高原中东部和下游四川盆地的降水微观特征和差异,本文利用2019年7-8月和2020年7-8月那曲、玉树、林芝、巴塘、泸定和成都6个地区的雨滴谱观测资料,研究了不同地区之间的雨滴谱特征和差异,并提出了各个地区降水的Gamm... 为了进一步认识青藏高原中东部和下游四川盆地的降水微观特征和差异,本文利用2019年7-8月和2020年7-8月那曲、玉树、林芝、巴塘、泸定和成都6个地区的雨滴谱观测资料,研究了不同地区之间的雨滴谱特征和差异,并提出了各个地区降水的Gamma谱形状参数-斜率参数关系和反射率因子-雨强关系。结果表明:因更多强对流降水的贡献,盆地和邻近地区(成都和泸定)的雨滴谱整体比高原地区(那曲、玉树、林芝和巴塘)的更宽,中大雨滴(直径≥1.0 mm)数浓度更高;而高原地区的降水主要来自层云和弱对流,整体雨滴谱更窄,小雨滴(直径<1.0 mm)数浓度更高。6个地区的雨滴谱均随雨强增大而变宽,数浓度也逐渐升高。不同地区之间的雨滴谱差异也会随雨强变化而改变,当雨强超过0.1 mm·h-1后,那曲和林芝的小雨滴数浓度随雨强增大而增大的幅度明显比其他地区更大;当雨强达到5 mm·h-1后,成都和泸定的中大雨滴数浓度与其他高原地区的差异也逐渐变大。在谱形状参数相同情况下,成都和泸定的谱倾斜率更小,反映了这两个地区雨滴数浓度随粒径增大而减小的速率比高原地区的更慢。在相同雷达回波强度(反射率因子)情况下,那曲和林芝层云降水的雨强比其他地区大;林芝对流降水在雷达回波低于40 dBZ时,雨强也比其他地区的大,而那曲对流降水在雷达回波大于40 dBZ后,雨强比其他地区的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四川盆地 雨滴谱 降水微观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东侧川渝盆地降水与水资源特征及变化 被引量:53
6
作者 周长艳 李跃清 彭俊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217-1226,共10页
利用川渝盆地1951~2000年月平均气温及月降水资料,讨论了该地区50年来的降水以及水资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50年来川渝盆地的降水和水资源总体呈减少趋势,盆地西部和东部降水及水资源的变化呈相反趋势,盆地东(西)部总体呈增加... 利用川渝盆地1951~2000年月平均气温及月降水资料,讨论了该地区50年来的降水以及水资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50年来川渝盆地的降水和水资源总体呈减少趋势,盆地西部和东部降水及水资源的变化呈相反趋势,盆地东(西)部总体呈增加(减少)趋势。川渝盆地水资源的减少与降水的减少有密切联系。夏季风水汽输送向北、向西扩展强度的减弱是川渝盆地西部水资源变化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渝盆地 降水 水资源 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盛夏川渝盆地东西部旱涝并存的特征及其大气环流背景 被引量:16
7
作者 周长艳 李跃清 +1 位作者 卜庆雷 彭骏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20-627,共8页
基于我国160个测站降水量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盛夏川渝盆地(下称盆地)东、西部旱涝并存的气候特征及其大气环流成因。结果表明,1951-2007年该盆地西部盛夏降水总体呈明显的减少趋势,而盆地东部有弱的增加趋势。盆地盛夏最... 基于我国160个测站降水量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盛夏川渝盆地(下称盆地)东、西部旱涝并存的气候特征及其大气环流成因。结果表明,1951-2007年该盆地西部盛夏降水总体呈明显的减少趋势,而盆地东部有弱的增加趋势。盆地盛夏最主要的雨型是西少东多型、东西部一致偏少型,东西部一致偏多型出现频率最低。盆地西涝东旱年7~8月,长江中下游降水显著偏少,华南、河套和华北降水显著偏多;盆地西旱东涝年7~8月,长江中下游及淮河流域南部地区的降水显著偏多,华南、河套和华北的降水明显偏少。盆地西涝东旱年7~8月,高层南亚高压整体偏强偏北,在盆地东部、江淮、黄海、日本海一线显著加强、且东伸;中层乌拉尔山附近的高脊、巴尔喀什湖至贝加尔湖之间的低压槽以及亚洲东部高压脊组成的两脊一槽环流型发展;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太副高)偏北,盆地西部通常位于西太副高西北边缘附近,盆地东部及长江中下游则往往受西太副高主体的控制。盆地西旱东涝年7~8月,高层南亚高压总体偏弱偏南,在青藏高原东侧我国江淮、日本海、黄海一线明显减弱西缩;中层亚欧大陆中高纬地区以经向型环流为主,西太副高偏南,盆地东部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通常位于西太副高北侧、西北侧边缘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渝盆地 盛夏旱涝 大尺度环流 西太副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10年四川盆地玉米有效降水和需水量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29
8
作者 庞艳梅 陈超 潘学标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133-141,共9页
作物有效降水量和需水量是科学确定灌溉时期与灌溉量的重要依据。该研究基于1961-2010年四川盆地104个气象台站的地面气象资料和1981-2010年17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的玉米生育期资料,采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推荐的参考作物蒸散量和... 作物有效降水量和需水量是科学确定灌溉时期与灌溉量的重要依据。该研究基于1961-2010年四川盆地104个气象台站的地面气象资料和1981-2010年17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的玉米生育期资料,采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推荐的参考作物蒸散量和降水量的比率法计算了研究区域内玉米全生育期及不同生育阶段的有效降水量,采用参考作物蒸散量法结合单作物系数法计算了相应时段的需水量,并探讨了玉米不同生育阶段缺水量和水分盈亏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近50年来,除乳熟到成熟期外,玉米全生育期及播种到乳熟期的有效降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全生育期和各生育阶段的需水量均呈减少趋势;除播种到拔节期外,全生育期和拔节到成熟期的缺水量以下降趋势为主。比较各区域典型地区玉米水分盈亏状况,盆地北部玉米水分亏缺程度最严重,而盆地西部最轻;比较玉米各个生育阶段的水分满足情况,播种到拔节阶段水分亏缺程度最严重。研究可为四川盆地玉米种植区的农业用水以及合理灌溉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作物 降水量 四川盆地 玉米 需水量 水分盈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夏季对流性降水特征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5
9
作者 李典 白爱娟 +1 位作者 薛羽君 王鹏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80-289,共10页
本文利用TRMM(Tropical Rainfall Measure Mission)多种探测结果,针对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各两次对流性降水天气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高原降水系统以对流云降水为主,弱降水样本数量高,由孤立零散的块状降水云团组成,对... 本文利用TRMM(Tropical Rainfall Measure Mission)多种探测结果,针对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各两次对流性降水天气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高原降水系统以对流云降水为主,弱降水样本数量高,由孤立零散的块状降水云团组成,对流中心离散,降水范围小,雨区极不均匀,垂直发展厚度浅薄,降水粒子数量少,雨滴小,潜热释放以地面以上2~5km高度层为主,夏季近地面层冰晶粒子含量高,降水过程中云顶亮温与地表雨强之间的相关性差,云顶亮温越高的对流云团其闪电频数越高。(2)盆地降水系统强降水样本数量高,由一个主降水系统和周边零散的降水云团组成,降水范围大,对流中心相对集中,雨区较均匀,垂直发展厚度高,对流系统深厚,雨滴大并集中,潜热释放呈一致的双峰型结构,峰值分别出现在7和16km高度上,冰雹粒子在对流层较高层含量高,云顶亮温与地表雨强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盆地的闪电频数显著高于高原地区,且闪电活动主要集中在亮温偏低的降水云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四川盆地 对流性降水 对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年来四川盆地气候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63
10
作者 陈超 庞艳梅 张玉芳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15-120,共6页
根据四川盆地23个气象站1961-2007年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月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累积距平、滑动平均等方法对四川盆地近50年的气温、降水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961-2007年四川盆地的气温呈上升趋势,... 根据四川盆地23个气象站1961-2007年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月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累积距平、滑动平均等方法对四川盆地近50年的气温、降水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961-2007年四川盆地的气温呈上升趋势,最低气温的升幅高于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2)四川盆地的显著升温开始于1995年左右,比全国的跃变相对滞后.年平均气温的升高以冬半年贡献率最大.(3)四川盆地的降水量呈下降趋势,1990年为降水变化的转折点,此后降水显著下降.7-10月降水量的减少是四川盆地年降水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气候变化 降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暖区暴雨特征分析 被引量:40
11
作者 肖红茹 王佳津 +2 位作者 肖递祥 龙柯吉 谌芸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03-316,共14页
给出四川盆地暖区暴雨的定义,并根据天气形势和影响系统将其分为西南涡型、副热带高压边缘型、西南急流型和东南风型四类。然后利用2008—2018年5—9月常规和自动站逐时降水资料统计分析四类暖区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和降水性质,并选取典... 给出四川盆地暖区暴雨的定义,并根据天气形势和影响系统将其分为西南涡型、副热带高压边缘型、西南急流型和东南风型四类。然后利用2008—2018年5—9月常规和自动站逐时降水资料统计分析四类暖区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和降水性质,并选取典型个例,对暴雨中尺度特征和成因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包括:四类暖区暴雨易发于山脉迎风坡、喇叭口地形、平原和丘陵山地不均匀下垫面附近。西南涡型和西南急流型暴雨范围广且成片,西南涡型暴雨主要位于盆地中部和南部,西南急流型暴雨主要出现在盆地中部到龙门山脉北段和大巴山脉;副热带高压边缘型和东南风型暴雨分散,主要出现在盆地西部;降水都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呈现为单峰型,夜间加强,白天减弱;暖区暴雨由对流性和稳定性降水组成,降水量级越大,对流性越明显,其中,副热带高压边缘型和东南风型对流性降水明显,西南涡型和西南急流型稳定性降水明显;暖区暴雨直接由β中尺度云团发展造成,西南涡型和西南急流型中尺度对流系统持续时间≥6 h,副热带高压边缘型和东南风型中尺度对流系统持续时间≤6 h,但四类暖区暴雨单站对流性降水(20~50 mm·h^(-1))的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3 h,≥50 mm·h^(-1)的短时强降水维持时间不超过1 h,若超过1 h易造成极端降水事件,西南涡型和西南急流型容易出现极端强降水;四类暖区暴雨发生在高能高湿不稳定环境条件下,平均CAPE值超过1000 J·kg^(-1),K指数在40℃左右,850 hPa平均假相当位温在85℃左右,平均比湿可达16 g·k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暖区暴雨 时空分布 降水性质 β中尺度云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高陡构造薄层碳酸盐岩裂缝性储集层预测 被引量:29
12
作者 刘宏 蔡正旗 +5 位作者 谭秀成 何秀琼 吕滨 杜伟峰 牟春 陈东亮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31-436,共6页
以四川盆地东部大池干井构造带三叠系嘉陵江组二段一亚段(T1j21)裂缝性储集层为例,从构造曲率角度出发,预测高陡构造地区薄层碳酸盐岩裂缝性储集层分布区。采用趋势面拟合法和差分法计算面曲率,用三点圆弧法及曲线拟合法计算线曲率,在... 以四川盆地东部大池干井构造带三叠系嘉陵江组二段一亚段(T1j21)裂缝性储集层为例,从构造曲率角度出发,预测高陡构造地区薄层碳酸盐岩裂缝性储集层分布区。采用趋势面拟合法和差分法计算面曲率,用三点圆弧法及曲线拟合法计算线曲率,在此基础上,将4种数学方法计算得到的曲率值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各方法的相对曲率值并取其最大值(即综合曲率)进行裂缝分布预测,即综合曲率法,以克服单一曲率计算方法预测的不足。通过与油气显示、气井产能测试等资料对比分析,认为用综合曲率法预测裂缝效果优于单一曲率方法,综合曲率值与区内气井产能的相关系数最大,说明综合曲率法提高了曲率法预测裂缝的准确程度,能更好地预测地下构造裂缝的分布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 大池干井构造带 高陡构造 碳酸盐岩 薄层 综合曲率法 裂缝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降水变化的区域差异 被引量:40
13
作者 白莹莹 张焱 +2 位作者 高阳华 何泽能 李永华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78-484,共7页
利用四川盆地实测气象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NCDC全球气温距平资料,分析了四川盆地降水变化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盆地降水空间异常分布主要呈东西振荡特征,近46 a来,盆西降水显著减少,盆东降水总体变化趋势不明显。青藏高原夏... 利用四川盆地实测气象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NCDC全球气温距平资料,分析了四川盆地降水变化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盆地降水空间异常分布主要呈东西振荡特征,近46 a来,盆西降水显著减少,盆东降水总体变化趋势不明显。青藏高原夏季风指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界和脊线指数与盆地夏季降水的相关场表现为盆西和盆东反号分布,表明高原夏季风和西太副高可能是盆地降水东西振荡分布的重要原因。通过与全球气温变化的回归分析发现,盆地降水变化趋势的区域差异,特别是盆西地区的暖干化可能是对全球变暖的区域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降水 区域差异 全球变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碎屑岩中钙质胶结物沉淀机制及油气储集意义——来自济阳坳陷孔店组和川西须家河组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7
14
作者 谭先锋 蒋威 +4 位作者 吴康军 王浩 徐田堃 陈苏军 冉天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93-302,共10页
通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包裹体测温、碳氧同位素和化学离子等实验对济阳坳陷孔店组和川西地区须家河组碎屑岩中的钙质胶结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钙质胶结类型主要为碳酸盐、硬石膏和萤石胶结,其微观特征受胶结时间和环境等影响;钙... 通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包裹体测温、碳氧同位素和化学离子等实验对济阳坳陷孔店组和川西地区须家河组碎屑岩中的钙质胶结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钙质胶结类型主要为碳酸盐、硬石膏和萤石胶结,其微观特征受胶结时间和环境等影响;钙质来源和控制沉淀的因素共同影响着钙质胶结机制,大气水淋滤作用、长石的溶蚀、压实—压溶作用、有机盐岩热化学作用和黏土矿物转化是钙质胶结物中钙质的主要来源,钙质胶结物的沉淀并不是受单一因素影响,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温度压力、p H值和化学离子的浓度等是控制钙质胶结物溶解沉淀的关键因素;钙质胶结通常分为早、中、晚3期,储层的物性受钙质胶结期次的影响,成岩早期钙质胶结物对储层具有建设性,成岩晚期钙质胶结物对储层具有破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质胶结物 钙质来源 沉淀机制 碎屑岩 油气储集 济阳坳陷 川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年来四川盆地降水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21
15
作者 任小玢 董治宝 周正朝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5-70,共6页
利用1960—2010年四川盆地16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距平统计法、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检验法及Kriging插值法对该区近50a降水日数及不同等级降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降水发生日数总体呈减... 利用1960—2010年四川盆地16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距平统计法、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检验法及Kriging插值法对该区近50a降水日数及不同等级降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降水发生日数总体呈减少趋势,且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以来延续至今;不同等级降水日数均呈减少趋势,其中小雨日数减少最明显,对降水日数减少的贡献最多。(2)四川盆地降水日数的减少是一种突变现象,突变年份为1994年。(3)四川盆地年均降水日数总体表现为西部、南部较多,东部、北部较少。(4)四川盆地西部、北部降水日数减少趋势较快,这种减少趋势可能是对全球变暖的区域响应;不同等级降水日数的趋势随地域的变化存在很大差异,其中东北部暴雨日数的小幅增加趋势使得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日数 年际变化 空间分布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低涡的月际变化及其日降水分布统计特征 被引量:33
16
作者 李超 李跃清 蒋兴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91-1203,共13页
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全国824个气象基准站的日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1983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发生在四川盆地的低涡天气过程及其降水特征,结果表明:盆地涡初生位置主要位于盆地的西南部和东北部,盆地涡夏季出现最多,冬季出... 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全国824个气象基准站的日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1983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发生在四川盆地的低涡天气过程及其降水特征,结果表明:盆地涡初生位置主要位于盆地的西南部和东北部,盆地涡夏季出现最多,冬季出现最少,其中初生位置位于盆地西南部的低涡7月出现最多,12月和1月出现最少;位于东北部的低涡6月出现最多,1月出现最少;盆地涡具有明显的日变化,西南型盆地涡3-10月夜晚发生概率均大于白天,其他月份低涡夜发性不明显,而东北型盆地涡只在5-9月期间夜晚发生概率大于白天,其他月份低涡夜发性不明显;盆地涡生命史与对流程度具有相关性,对流发展有利于盆地涡长时间维持,然而,夏季西南型盆地涡即使对流没向上发展也能长时间维持;盆地涡夏季移出最多,尤其以7、8月最明显,冬季移出最少,7月前以偏东路径为主,7月后以东北路径为主;盆地涡频数的月际变化与川西高原西南涡源地的风场扰动移出有密切联系,九龙地区夏季风场扰动移出活跃,冬季移出不活跃。小金地区春季风场扰动移出活跃,冬季移出不活跃。九龙地区风场扰动移出对盆地涡频数的月际变化贡献明显,小金地区风场扰动移出对盆地涡频数的月际变化贡献不明显;夏半年(5-10月)西南型盆地涡和东北型盆地涡引起的日降水区域分布的月际变化特征不同,前者的日降水最大值中心随月份先由盆地东北部向西南部移动,之后再由盆地西南部向东北部折回,后者的日降水最大值中心会一直稳定维持在盆地的东北部达州地区。东北型盆地涡虽然出现频次低,但各月的日降水强度要远大于西南型盆地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涡 四川盆地涡 日降水强度 时空分布 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地区夏季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及与大尺度环流的联系 被引量:69
17
作者 朱艳峰 宇如聪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045-1056,共12页
分析了 1 0 6°E以西的四川西部地区 1 95 1~ 2 0 0 0年夏季降水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与大尺度环流异常的联系 ,通过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 :( 1 )川西地区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与华北地区的变化特征比较一致。川西地区的涝年... 分析了 1 0 6°E以西的四川西部地区 1 95 1~ 2 0 0 0年夏季降水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与大尺度环流异常的联系 ,通过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 :( 1 )川西地区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与华北地区的变化特征比较一致。川西地区的涝年与中高纬 5 0 0hPa的乌拉尔山高脊、巴尔喀什湖至贝加尔湖之间的低压槽以及亚洲东部的高脊的两脊一槽环流型密切相关 ,在这种环流型下有利于川西地区降水偏多。 ( 2 )川西地区盛夏降水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 ,2 0世纪5 0年代至 60年代初 ,为川西多雨时期 ,干旱发生的次数相对较少且弱 ,1 961年以后降水有减少的趋势 ,进入 2 0世纪 90年代以后 ,降水明显偏少。 ( 3) 2 0世纪 5 0年代与 90年代 ,中高纬环流形势有显著的不同 ,5 0年代中高纬两脊一槽型偏强 ,90年代则偏弱 ,这是川西地区5 0年代明显多雨和 90年代少雨的主要原因。 ( 4 )高原前期的热源偏弱时 ,7、 8月川西地区的降水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地区 夏季 降水 年际变化 大尺度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夏季降水日变化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62
18
作者 白爱娟 刘晓东 刘长海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52-859,共8页
采用2006-2008年自动气象站和2002-2008年TRMM(Tropical Rainfall Measurement Mis-sion)多卫星降水分析(Munti-satellite Precipitation Analysis,TMPA)的夏季(6~8月)逐时降水量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及周边地区夏季降水的日... 采用2006-2008年自动气象站和2002-2008年TRMM(Tropical Rainfall Measurement Mis-sion)多卫星降水分析(Munti-satellite Precipitation Analysis,TMPA)的夏季(6~8月)逐时降水量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及周边地区夏季降水的日变化特征,以及高原中部与四川盆地两个特殊地形区降水日变化上的差异。结果表明,高原中部与其以东的四川盆地在降水日变化上有明显不同,即两者的降水日变化具有不同的峰值时间,表现出从高原中部向外传播的特征,最显著的信号出现在高原东缘。同时涡度和垂直速度等物理量也发生变化,因此降水量日变化是各种物理量共同作用的结果。高原地形对周边地区降水日变化有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类似于热带地区海陆边界的影响,表现为高原中部的对流系统多在傍晚前后增强,随后向东传播,在后半夜到达高原以东的四川盆地,形成四川盆地显著的"夜雨",并可能影响到四川盆地以东长江流域的降水活动,这种作用类似于热带地区海陆边界附近的对流传播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四川盆地 降水日变化 TRMM多卫星降水分析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夏季降水日变化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35
19
作者 沈沛丰 张耀存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60-868,共9页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对1991-2004年四川盆地夏季降水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模拟结果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的对比,评估了模式对四川盆地夏季"夜雨"现象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RegCM3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出四川盆地夏季降水的空...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对1991-2004年四川盆地夏季降水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模拟结果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的对比,评估了模式对四川盆地夏季"夜雨"现象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RegCM3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出四川盆地夏季降水的空间分布和日变化规律,四川盆地夏季"夜雨"现象的形成与该地区的地形分布有密切关系。夏季四川盆地上空850hPa高度上存在一气旋性辐合中心,低层偏东风进入盆地后受西侧大地形阻挡,辐合抬升,午后盆地内中低层的温度和湿度逐渐升高,使得大气层结不稳定加强,对流活动得到发展,并在夜间达到最强,从而形成四川盆地的"夜雨"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降水日变化 数值模拟 RegCM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侏罗系致密页岩油储层方解石沉淀模式及油气关系 被引量:6
20
作者 冯明友 岳怀海 +5 位作者 刘小洪 张芮 王兴志 祝海华 王委委 李沛珈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449-3461,共13页
四川盆地侏罗系大安寨段致密页岩油储层中页岩与介壳灰岩不等厚互层为有利岩性组合层段,该段页岩中发育不同结构特征的水平状方解石脉,介壳灰岩中亦发育多期方解石胶结物,然而成形机制不明确。本文结合系统显微薄片观察、电子探针成分... 四川盆地侏罗系大安寨段致密页岩油储层中页岩与介壳灰岩不等厚互层为有利岩性组合层段,该段页岩中发育不同结构特征的水平状方解石脉,介壳灰岩中亦发育多期方解石胶结物,然而成形机制不明确。本文结合系统显微薄片观察、电子探针成分分析等,综合方解石产状、主量元素及共生矿物特征,探讨湖相致密页岩油储层中方解石沉淀模式及与油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川中侏罗系大安寨段富有机质页岩中广泛发育沿水平缝分布的叠锥状、纤维状、壳−核结构方解石脉及薄层介壳灰岩夹层,不同结构特征的水平方解石脉均为流体超压作用的产物;而介壳灰岩夹层显现的不同成岩演化序列亦与由超压引起的一系列化学反应有关;有机质生烃及其副产品有机酸的存在共同影响介壳演化及方解石的沉淀过程,其中,最大湖泛面附近具最大TOC质量分数(w(TOC))页岩中的介壳灰岩夹层经历了强烈的有机酸溶解−方解石再沉淀作用,最终导致溶蚀孔缝中方解石与大量矿物沥青及固体沥青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侏罗系 致密页岩油 流体超压 方解石沉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