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MODIS数据的青藏高原草地物候变化特征及其月际滞后效应
1
作者 屈鹏 李真 +2 位作者 王君艳 高玉峰 康鸿杰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8-125,共8页
青藏高原植被物候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平衡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针对该区域单月气候变化对物候滞后影响研究尚显不足。因此,本文以遥感数据MODIS(MOD13A2)NDVI为数据源,采用动态阈值法反演2000-2023年青藏高... 青藏高原植被物候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平衡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针对该区域单月气候变化对物候滞后影响研究尚显不足。因此,本文以遥感数据MODIS(MOD13A2)NDVI为数据源,采用动态阈值法反演2000-2023年青藏高原草原植被物候变化。结果显示:①青藏高原降水和气温变化具有明显地带性规律,降水西低东高;气温整体呈西低东高趋势。②第111~192 d为返青期SOS发生的主要时间范围,占总面积的61.21%;第227~283 d为EOS发生的主要时间范围;LOS主要发生时间集中在第92~233 d。③2月气温与SOS正相关区域占比例最高,为55.96%;EOS与7-11月气温相关性表现为:越靠近11月,正相关区域面积越大,其中10月气温与EOS正相关面积达78.79%。主要结论为:①青藏高原SOS在2000-2023年整体呈提前趋势,而EOS则表现出推迟趋势。②SOS与生长季前期2月降水负相关,EOS与生长季末期8月降水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物候变化 年均温 年降水 滞后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积云对流方案对长江中下游流域降水和气温模拟的性能评价
2
作者 张琳悦 董晓华 +5 位作者 马耀明 李璐 冷梦辉 胡雪儿 龚成麒 苏中波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33-948,共16页
以往开展的基于长江流域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的微物理过程方案参数化优选的研究,没有对长江中下游这一特定区域多个气象要素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进行优选。本研究在适合微物理过程、边界层等参数化方案的基础上,... 以往开展的基于长江流域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的微物理过程方案参数化优选的研究,没有对长江中下游这一特定区域多个气象要素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进行优选。本研究在适合微物理过程、边界层等参数化方案的基础上,选用长江中下游流域为研究对象,针对降水、气温进行三种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KF(Kain-Fritsch)、BMJ(Betts-Miller-Janjic)及GF(Grell-Freitas)的优选,并同时从不同海拔、水汽来源两个角度对比分析三种方案产生差异的原因,从而针对不同天气型选择合适的参数化方案。结果表明:(1)选取的三种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在降水和气温模拟结果表现不同。KF方案在降水模拟中表现较好,日降水模拟相关系数为0.73~0.77;GF方案在气温模拟中表现优异,日均气温模拟相关系数为0.71~0.77。(2)三种方案在不同海拔高程的表现差异明显,KF和BMJ方案较好地展现了武陵山—大巴山一带降水与地形的对应关系。在经度剖面上,KF方案2015、2017年6月的降水模拟误差分别为5.96%、6.06%。GF方案则对地形抬升作用的描述过于强烈,导致剖面降雨量变化幅度较大。(3)三种方案模拟结果的水汽来源有所不同,KF方案显示印度洋季风带来充沛水汽,水成物含量少,云水混合比集中,更适合长江中下游流域的降水模拟;GF方案则显示南海暖湿气流较强,水成物含量多,云系发展旺盛,更适合强对流天气频发地区的降水模拟。(4)不同水汽来源对三种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模拟结果的精度影响不大。尽管2017年6月较2015年6月受到来自西太平洋的水汽影响更大,但降水模拟结果仍显示KF方案表现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RF模式 参数化方案 降水 气温 长江中下游流域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未来气候变化预估的不确定性来源及其降低途径 被引量:2
3
作者 郭悦 张文青 +1 位作者 刘浏 周雪婷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7-98,共12页
在全球变暖加剧的背景下,准确预估未来时期气候变化至关重要.本文基于最新发布的CMIP6(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6)中的15个全球气候模式(global climate models,GCMs),在未来4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和典型浓度路径组合情景... 在全球变暖加剧的背景下,准确预估未来时期气候变化至关重要.本文基于最新发布的CMIP6(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6)中的15个全球气候模式(global climate models,GCMs),在未来4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和典型浓度路径组合情景下,量化青藏高原地区气温和降水预估的不确定性.然后使用DT(daily translation)方法,对CMIP6模式输出数据进行偏差校正.通过对比DT方法前后不确定性的大小,讨论偏差校正方法在降低气温和降水预估不确定性方面的潜力.结果显示:DT方法校正结果与实测值更为接近;对于气候预估不确定性,从长期来看模式不确定性占据主导地位,而情景不确定性和内部变异性的贡献相对较低;DT方法对于降低降水预估不确定性的效果较好,其中模式不确定性降低最多,对情景不确定性的大小影响不大,但影响了不确定性的相对贡献大小.综合来看,利用DT方法进行偏差校正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预估不确定性.研究结果可为揭示气候变化对高寒区水循环的影响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气温 降水 偏差校正 不确定性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夏季极端降水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3
4
作者 刘俏华 姚秀萍 +1 位作者 马嘉理 李若莹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37-754,共18页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降水正日益频繁、剧烈并影响更广泛的区域。特别是在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这些现象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均有显著增加,对当地乃至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造成了重大影响。因此,对高原...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降水正日益频繁、剧烈并影响更广泛的区域。特别是在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这些现象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均有显著增加,对当地乃至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造成了重大影响。因此,对高原极端降水进行深入研究具有深远的科学意义和社会价值。本文从极端降水定义与指数、高原夏季极端降水特征、影响高原夏季极端降水的因素、高原夏季极端降水的灾害风险与未来预估四个方面,对近几十年来高原夏季极端降水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通过梳理和分析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以期为研究者提供清晰的研究脉络和前沿动态,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高原极端降水领域的科学研究持续深入,为全球气候变化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研究和应对提供更加坚实和有力的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夏季极端降水 全球变暖 海温异常 灾害风险 未来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生青海“22·8”极端强降水的三维环流结构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泽雯 孙溦 宇如聪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7-54,共18页
利用探空资料、台站逐时观测资料和ERA5逐时再分析资料,以包含对流层高层气温特征的三维环流结构为切入点,系统分析了2022年8月17—18日引发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山洪灾害的短时极端强降水的精细化特征。结果表明,强降水发生前,中国西北... 利用探空资料、台站逐时观测资料和ERA5逐时再分析资料,以包含对流层高层气温特征的三维环流结构为切入点,系统分析了2022年8月17—18日引发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山洪灾害的短时极端强降水的精细化特征。结果表明,强降水发生前,中国西北地区上空300 hPa存在明显暖异常,随着时间推移暖异常略向东南方向移动且强度逐渐增强,并在降水峰值时刻达到最强。在静力平衡的调控作用下,对流层高层暖异常上层出现位势高度正异常,下层出现位势高度负异常。与这种配置相对应,对流层高层出现反气旋式环流异常,为高层辐散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暖异常移动增强,高空西风急流异常向东南移动增强。另外,对流层中、低层出现气旋式切变,低层偏东气流转变为气旋前部偏南气流,为降水地区低层暖湿条件增强、大气不稳定度增大创造了有利条件。这种三维环流结构不仅为强降水形成提供了有利的高、低层环流条件与水汽条件,还为不稳定能量的积蓄奠定了基础。同时,在大通县西北高、东南低的喇叭口地形影响下,低层偏南气流携带的丰富水汽在此处聚集,配合较强的不稳定能量,共同促成了此次短时极端强降水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坡 短时强降水 三维环流结构 对流层高层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湖泊面积变化规律及影响要素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郝洁 李靖瑄 +4 位作者 连子旭 尼玛扎西 张译尹 赵雯颉 邢若飞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118,共7页
青藏高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高原湖泊发生明显变化。本文利用基于青藏高原湖泊遥感数据,分析了1970s—2021年青藏高原大于1km^(2)的湖泊面积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的湖泊面积和数量均呈... 青藏高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高原湖泊发生明显变化。本文利用基于青藏高原湖泊遥感数据,分析了1970s—2021年青藏高原大于1km^(2)的湖泊面积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的湖泊面积和数量均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态势,1995年前大部分湖泊呈现萎缩状态,1995年之后青藏高原湖泊数量(16.5个/a)和面积(472km^(2)/a)都呈现增加趋势,并在2019年达到最大值。西藏湖泊数量增加远大于青海省湖泊数量的增加。不同面积湖泊中,(1,100]km^(2)湖泊数量增加最迅速,占总增加数量的77.2%。(2)青藏高原湖泊面积与气温的相关性(R=0.8213)要比与降水的相关性(R=0.5847)高。其中分区间研究表明,西藏湖泊面积与气温的相关性(R=0.8072)更好,这与青藏高原的变化规律一致。而青海省则不同,与降水的相关性较高(R=0.6791),可能是由于西藏地区冰川和多年冻土面积占比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湖泊面积 降水 气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云亮温和降水回波顶高度分类的夏季青藏高原降水研究 被引量:30
7
作者 傅云飞 潘晓 +2 位作者 刘国胜 李锐 仲雷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2-120,共19页
本文利用热带测雨卫星(TRMM,Tropical Rain Measuring Mission)第七版逐日逐轨测雨雷达(PR,Precipitation Radar)及可见光和红外扫描仪(VIRS,Visible and Infrared Scanner)的融合数据集,研究了夏季青藏高原上降水类型的特征。统计结果... 本文利用热带测雨卫星(TRMM,Tropical Rain Measuring Mission)第七版逐日逐轨测雨雷达(PR,Precipitation Radar)及可见光和红外扫描仪(VIRS,Visible and Infrared Scanner)的融合数据集,研究了夏季青藏高原上降水类型的特征。统计结果表明第七版PR降水回波强度及降水率廓线资料(2A25)仍旧误判青藏高原上以层云降水为主(比例高达85%);以云顶相态定义的青藏高原降水类型统计表明,冰相云顶和冰水混合相云顶的降水分别占43%和56%;以降水回波顶高度定义的降水类型统计表明,深厚弱对流降水和浅薄降水分别占77%和22%,而深厚强对流降水仅占1%。空间分布的统计表明,冰相云顶降水和冰水混合相云顶降水的频次和强度自高原西部向高原东部和东南部增加,其降水回波顶高度自高原西、中部向东部降低。深厚强对流降水和浅薄降水的频次由西向东增加,而深厚弱对流降水频次分布是西少、北少、南多,高原南部比北部的深厚弱对流降水频次高出近1倍;深厚弱对流降水和浅薄降水的平均强度也表现了自高原西部、中部向东部的增大,而其降水回波顶高度分布则相反。总体上,夏季青藏高原降水频次和强度自西向东增多和增大,而云顶和降水回波顶高度则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降水 热红外亮温 测雨雷达 热带测雨卫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0-30kaBP青藏高原及邻区高温大降水事件的特征、影响及原因探讨 被引量:97
8
作者 施雅风 贾玉连 +4 位作者 于革 杨达源 范云崎 李世杰 王云飞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2002年第1期1-11,共11页
40 - 30kaBP相当于末次冰期大间冰阶或海洋氧同位素MIS3晚期 .青藏高原在岁差周期夏季高太阳辐射作用下 ,据古里雅冰芯与若干孢粉记录指示温度比现在高 2 - 4℃ ,高原及邻区众多大湖的高湖面记录指示大范围降水丰沛 .应用Kutzbach水能... 40 - 30kaBP相当于末次冰期大间冰阶或海洋氧同位素MIS3晚期 .青藏高原在岁差周期夏季高太阳辐射作用下 ,据古里雅冰芯与若干孢粉记录指示温度比现在高 2 - 4℃ ,高原及邻区众多大湖的高湖面记录指示大范围降水丰沛 .应用Kutzbach水能平衡方程推算了封闭湖泊流域 (青海湖、扎布耶 /拉果错、阿克塞钦 /甜水海 )年平均降水可达 6 4 0mm ,5 6 0mm ,2 6 0mm ,分别是现代降水的 1.7倍 ,3倍 ,5倍 .高原及邻区包括祁连山以北和云南部分区域在内的大降水对水系河流产生了重大影响 .高原内部河湖串联 ,水系合并 ;如色林错、班戈错、纳木错串联为高原上最大的内陆水系 ;若尔盖古湖外流并入黄河水系 ;长江上游大水在三峡束狭形成强烈旋涡掏蚀成低于海平面的深槽 ,形成了深槽中、底部的砂砾沉积 .这次高温大降水事件是由高太阳辐射导致的由青藏高原高温热低压加强、热带洋面增暖蒸发强烈、南半球越赤道气流增强共同作用而形成的高原特强夏季风 ,同时极地冰盖迫使西风带南移也可能加强了对高原尤其是西部的降水 .H3事件(2 7kaBP)促进了高温大降水事件的结束 ,H4事件 (35 .5kaBP)则可能短期萎缩了夏季风 ,使高温大降水事件呈现不稳定性特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湖面记录 高温 水能平衡公式 古里雅冰芯 降水事件 孢粉记录 古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gCM3模式对青藏高原夏季气温和降水的模拟 被引量:25
9
作者 屈鹏 杨梅学 +1 位作者 郭东林 陈楚雄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38-744,共7页
利用RegCM3模式对青藏高原1991—2000年10年夏季(6~8月)的地面气温和降水进行了模拟,其模拟结果与CRU资料的对比分析表明:RegCM3模式的模拟能再现高原地面气温和降水的基本特征,特别是气温,能捕捉到高原北部夏季升温明显高于南部,... 利用RegCM3模式对青藏高原1991—2000年10年夏季(6~8月)的地面气温和降水进行了模拟,其模拟结果与CRU资料的对比分析表明:RegCM3模式的模拟能再现高原地面气温和降水的基本特征,特别是气温,能捕捉到高原北部夏季升温明显高于南部,东北部升温最大;在夏季3个月中,模拟结果和CRU在6月份最为吻合,7月份两者均为夏季气温最高月份和升温幅度最大月份,8月份两者相差较大。RegCM3模式能够模拟出高原降水分布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干湿中心,由于高原降水的复杂性和模式对降水描述能力的不足,降水模拟要差于气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REGCM3 CRU地面气温和降水资料 气温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马铃薯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4
10
作者 齐月 赵鸿 +5 位作者 雷俊 王丽娟 芦亚玲 赵福年 杨阳 陈斐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93-200,220,共9页
为探讨气候变化背景下,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马铃薯生育期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及其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本研究基于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定位观测试验,结合气象要素观测资料,研究了半干旱区马铃薯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960—2020年... 为探讨气候变化背景下,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马铃薯生育期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及其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本研究基于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定位观测试验,结合气象要素观测资料,研究了半干旱区马铃薯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960—2020年61 a间,马铃薯生育期气温和积温显著升高,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32℃·10a^(-1)和48.14℃·10a^(-1)(P<0.01);降水量波动减少,气候倾向率为3.97 mm·10a^(-1)(P<0.05);日照时数显著减少,气候倾向率为10.92 h·10a^(-1)(P<0.05)。但2005—2020年16 a间,马铃薯生育期气温显著下降,气候倾向率为-0.54℃·10a^(-1)(P<0.01),各生育时期气温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块茎膨大~成熟期气温下降最明显,气候倾向率为-1.18℃·10a^(-1),通过0.01水平显著性检验;马铃薯生育期降水量增加显著,气候倾向率为13.89 mm·10a^(-1)(P<0.01),各生育时期降水量变化不同,播种~出苗和块茎形成期降水量呈显著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2.32 mm·10a^(-1),出苗~分枝期和块茎膨大~成熟期降水量呈显著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1.22 mm·10a^(-1)和35.26 mm·10a^(-1)。近16 a来,马铃薯生长日数延长、产量下降,产量与全生育期气温、块茎膨大~成熟期气温和积温呈显著负相关(P<0.05),产量与降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马铃薯生育期适宜降水量阈值为315.7 mm。马铃薯生育期气温及降水量、块茎形成期降水量和播种~出苗降水量是影响马铃薯产量的关键因子。该研究可为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马铃薯种植应对气候变化及产业健康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马铃薯 产量 气温 降水量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纳木错流域夏、秋季大气降水中δ^(18)O与水汽来源及温度的关系 被引量:25
11
作者 徐彦伟 康世昌 +3 位作者 周石硚 丛志远 迟妍妍 张强弓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18-723,共6页
根据2005年8~10月在纳木错收集的降水样和相关气象观测,分析该地区降水中δ18O变化特征及其与水汽来源关系,揭示不同水汽来源降水中δ18O与温度之间关系。观测期间水汽来源以西南季风和青藏高原本地气团输送为主。结果表明,纳木错流域... 根据2005年8~10月在纳木错收集的降水样和相关气象观测,分析该地区降水中δ18O变化特征及其与水汽来源关系,揭示不同水汽来源降水中δ18O与温度之间关系。观测期间水汽来源以西南季风和青藏高原本地气团输送为主。结果表明,纳木错流域夏、秋季节历次降水中δ18O变化主导因素是水汽来源不同。远距离输送夏季风海洋性气团形成的降水1δ8O值较低,而局地大陆性气团降水δ18O较高。对同源的降水事件,气温和δ18O值有一定正相关性,因而可能是次一级的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Δ^18O 水汽来源 气温 纳木错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的气候特征 被引量:42
12
作者 白虎志 董文杰 马振锋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90-897,共8页
利用中国710个站(青藏高原72个站)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及与中国区域气候异常的联系。结果表明:中国多雨日区域随季节分布大致可以分为华南区、华南—青藏高原东南部区、青藏高原区以及华西区共5个区域,多雨日区... 利用中国710个站(青藏高原72个站)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及与中国区域气候异常的联系。结果表明:中国多雨日区域随季节分布大致可以分为华南区、华南—青藏高原东南部区、青藏高原区以及华西区共5个区域,多雨日区自东向西移动。青藏高原东南地区降水特征呈双峰型,西北呈单峰型;西南部存在明显的"高原梅雨"、伏旱和秋雨。林芝地区的遥相关分析表明:冬季温度与青藏高原同期温度为正相关,与我国其它大部分地方为负相关;夏季降水与青藏高原南部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同期降水为正相关,与高原北部同期降水呈反相关关系;冬季温度与黄河到长江流域之间区域夏季降水呈反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气候特征 气温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植物返青期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40
13
作者 丁明军 张镱锂 +1 位作者 刘林山 王兆锋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11年第5期317-323,共7页
基于连续的植被指数(NDVI)、气温和降水数据,提取了1982—2009年青藏高原典型台站邻近区域的植物返青期以及0℃和5℃旬均温始期的时序数据,分析了其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青藏高原冬、春季的气温、降水变化对植物返青期的影响。结果表明:1... 基于连续的植被指数(NDVI)、气温和降水数据,提取了1982—2009年青藏高原典型台站邻近区域的植物返青期以及0℃和5℃旬均温始期的时序数据,分析了其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青藏高原冬、春季的气温、降水变化对植物返青期的影响。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典型台站邻近区域植物返青期多年平均值在东西向和南北向上存在显著差异;1982—2009年间,青藏高原典型台站邻近区域植物返青期整体呈提前趋势。2)青藏高原典型台站0℃和5℃旬均温始期整体呈提前趋势,5℃旬均温始期提前趋势更为显著。3)青藏高原植物返青期随着冬、春季气温升高和降水增加而提前。与降水相比,返青期与气温的相关程度更高。冬季气温比春季气温对植物返青期的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返青期 气温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10a黄土高原地区NDVI变化及其对水热因子响应分析 被引量:12
14
作者 陈安安 孙林 +2 位作者 胡北 罗隆诚 王俊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15-219,共5页
植被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的关键领域之一。基于SPOT-VGT NDVI数据集和黄土高原气象资料,应用最大化合成法和Kriging插值等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对黄土高原地区植被变化特征及其对气温和降水的响应过程进行了多时间尺度... 植被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的关键领域之一。基于SPOT-VGT NDVI数据集和黄土高原气象资料,应用最大化合成法和Kriging插值等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对黄土高原地区植被变化特征及其对气温和降水的响应过程进行了多时间尺度分析。结果表明,1999—2008年期间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整体呈上升趋势,线性增速为9.9%/10a,NDVI在旬、月和季尺度的变化曲线均呈单峰型,8月份达到最大值,2月为全年的最低值。研究黄土高原地区植被NDVI对气温和降水变化响应的最优尺度为月尺度。黄土高原地区NDVI在旬、月尺度上与温度的相关程度强于降水,而季尺度上与降水的相关程度强于气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气温 降水量 相关系数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770年以来青藏高原错鄂地区古气候定量恢复 被引量:13
15
作者 吴艳宏 王苏民 +3 位作者 夏威岚 李世杰 Gerhard H Schleser Andreas Luecke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15-120,共6页
通过对1999年所采错鄂CE 1孔自生碳酸盐碳、氧同位素与1955—1999年器测温度降水资料的统计分析,获取了自生碳酸盐碳、氧同位素与气候要素的定量关系,并据此恢复了1770年以来该地区的古气候。结果表明,错鄂沉积物中自生方解石氧同位素... 通过对1999年所采错鄂CE 1孔自生碳酸盐碳、氧同位素与1955—1999年器测温度降水资料的统计分析,获取了自生碳酸盐碳、氧同位素与气候要素的定量关系,并据此恢复了1770年以来该地区的古气候。结果表明,错鄂沉积物中自生方解石氧同位素与气温显示出较好的正相关性,而与降水相关性不明显;碳同位素刚好相反,它与降水负相关,而与气温相关性不显著。1770年以来,错鄂地区在20世纪初气候环境发生了根本的改变,1900年以前降水偏少,为沼泽环境,1900年后降水增加,湖泊发育;1900年前后气温开始上升,30年代后期气温达到峰值,50年代初气温稍有下降。1935—1999年平均气温较前一百多年升高了近1℃。所获结果有较好的区域对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气候 定量恢复 同位素 自生碳酸盐 回归分析 温度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草地植物叶解剖特征 被引量:38
16
作者 李全发 王宝娟 +1 位作者 安丽华 吉成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2062-2070,共9页
运用常规石蜡制片技术对我国青藏高原66种草地植物优势种的叶解剖特征进行研究,并分析了叶解剖特征与海拔、生长季降水及生长季均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草地植物叶片具有很多适应高寒环境的结构特征,如表皮层厚且表皮细胞大... 运用常规石蜡制片技术对我国青藏高原66种草地植物优势种的叶解剖特征进行研究,并分析了叶解剖特征与海拔、生长季降水及生长季均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草地植物叶片具有很多适应高寒环境的结构特征,如表皮层厚且表皮细胞大小差异显著,表皮毛等表皮附属物发达,异细胞丰富,通气组织普遍发达等;叶片各组成部分厚度的变异程度不同,其中海绵组织厚度变异最大,其次为上角质层、下表皮层、下角质层、上表皮层、栅栏组织,叶片厚度的变异最小;青藏高原草地植物叶片各组成部分的厚度存在协同进化,上下角质层厚度呈强烈正相关,海绵组织厚度与叶片厚度相关性最强;青藏高原草地植物叶片各组成部分的厚度与海拔、生长季降水、生长季均温3个重要环境变量呈较弱的相关性,总体表现为随海拔升高叶片各组成部分的厚度减小,而随生长季降水和生长季均温的增加叶片厚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叶解剖厚度 生长季降水 生长季均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gCM3模式对青藏高原地区气候的模拟 被引量:56
17
作者 张冬峰 高学杰 +1 位作者 白虎志 李栋梁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14-720,共7页
使用RegCM3区域气候模式,利用ECMWF的ERA40再分析资料,对东亚地区进行了长达15年(1987—2001年)时间的数值积分试验,重点分析了模式对青藏高原及青藏铁路沿线地区气温和降水的模拟。结果表明,RegCM3模式具有模拟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当代... 使用RegCM3区域气候模式,利用ECMWF的ERA40再分析资料,对东亚地区进行了长达15年(1987—2001年)时间的数值积分试验,重点分析了模式对青藏高原及青藏铁路沿线地区气温和降水的模拟。结果表明,RegCM3模式具有模拟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当代降水和气温主要分布特征的能力,尤其在观测站点稀少地区可提供局地降水和气温分布的较可靠信息。模式较好地模拟了青藏铁路沿线地区的降水,特别是气温的年变化趋势,同时也较好地模拟了这一地区气温的年际变化,但对该区降水年际变化的模拟能力则有待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青藏铁路 区域气候模式 温度和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高原气候变化及其差异性 被引量:52
18
作者 杨春艳 沈渭寿 林乃峰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90-298,共9页
利用西藏高原38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逐月气象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及CIS空间插值方法,研究了近50 a来西藏及各分区气象要素的时空演变规律,揭示了西藏不同区域气候变化的差异性。结果表明:近50a来,西藏总体呈现出日照略增、... 利用西藏高原38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逐月气象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及CIS空间插值方法,研究了近50 a来西藏及各分区气象要素的时空演变规律,揭示了西藏不同区域气候变化的差异性。结果表明:近50a来,西藏总体呈现出日照略增、温度升高、降水增加、风速减小、平均相对湿度略有上升趋势,年平均日照时数倾向率3.04 h/10 a,年平均气温倾向率0.58℃/10 a,多年平均降水量倾向率12.5 mm/10 a,年平均风速倾向率-0.13 m·s^(-1)·(10 a)^(-1)、年平均相对湿度倾向率0.1%/10a。根据地貌分区的各区域气象要素分布及变化程度差异较大,藏北高原区日照时数最长,但呈减少趋势,藏东高山深谷区日照时数最短,增加趋势明显;藏南山原湖盆谷地区年平均气温最高,升温幅度较小,藏北高原区年平均气温最低,升温幅度最大;藏东高山深谷区年平均降水量最多,藏北高原区最少,藏南山原湖盆谷地区降水量增加较明显;藏北高原区平均风速最大,藏东高山深谷区最小,所有区域平均风速均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喜马拉雅高山区、藏东高山深谷区相对湿度较大,藏北高原区、藏南山原湖盆谷地区较小,西藏各区平均湿度均有所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日照时数 气温 降水 风速 相对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谱反演的青藏高原1982年到2014年植被生长趋势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志伟 吴晓东 +7 位作者 岳广阳 赵林 王茜 南卓铜 秦彧 吴通华 史健宗 邹德富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71-477,共7页
植被在陆地碳循环和气候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几十年来众多研究集中于分析植被生长状况的动态变化。拥有大面积高海拔区域的青藏高原是"世界的第三极",其植被生长状况对全球变暖现象十分敏感。而由光谱的可见光红波段和近... 植被在陆地碳循环和气候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几十年来众多研究集中于分析植被生长状况的动态变化。拥有大面积高海拔区域的青藏高原是"世界的第三极",其植被生长状况对全球变暖现象十分敏感。而由光谱的可见光红波段和近红外波段反演产生的NDVI,则是监测植被生长状况的最有效工具之一。通过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在青藏高原地区利用2000年到2014年的MODIS资料将GIMMS NDVI数据集从1982到2006年的时间序列扩展至2014年。相比已有的研究,因考虑了尺度变化引起的残差,NDVI扩展数据集的精度得到进一步提高。该方法可以为今后不同NDVI数据集耦合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利用1982年到2014年的NDVI新数据集可以发现以下结果:青藏高原植被生长季的生长存在明显的增长趋势(0.000 4yr^(-1),r^2=0.585 9,p<0.001),春、夏和秋季的增长率分别为0.000 5(r^2=0.295 4,p=0.001),0.000 3(r^2=0.105 3,p=0.065)和0.000 6(r^2=0.436 7,p<0.001)。因高原植被生长,促进该区域碳积累效应,故青藏高原植被在1982到2014年间是一个稳定的碳吸收区。结合高原温度和降水资料分析植被生长状况增长的原因,虽二者都具有增长趋势,不过生长季及春、夏和秋季的NDVI变化状况同温度的相关性显著高于降水。在空间分布上,各区域植被增长趋势同温度、降水变化都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变化 青藏高原 NDVI 温度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农田土壤湿度演变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 被引量:11
20
作者 蒋冲 王飞 +1 位作者 穆兴民 侯群群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34-243,共10页
利用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区域91个气象站1961—2010年间年、月气象数据和4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 a(1981—1999年)的土壤湿度和20 a(1992—2011年)的土壤相对湿度资料,分析了该地区代表站点农田土壤湿度和主要气象要素的年、月变化以及土... 利用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区域91个气象站1961—2010年间年、月气象数据和4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 a(1981—1999年)的土壤湿度和20 a(1992—2011年)的土壤相对湿度资料,分析了该地区代表站点农田土壤湿度和主要气象要素的年、月变化以及土壤湿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主要利用了线性趋势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近50 a来的降水呈减少趋势,气温呈上升趋势。多年平均年降水量(气温)的地理分布特点是南多(高)北少(低),东多(高)西少(低),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受到海拔高度和地形的影响,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有整体南移的趋势。(2)不同年份气候、环境等条件变化使得西峰、长治、延安、绥德4个站点10~50 cm土壤湿度存在年际间差异。(3)土壤湿度与气温之间存在负反馈关系,与降水之间存在正反馈关系。温度和降水条件的变化是导致黄土高原土壤湿度变化的主要原因。(4)以西峰为例,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水热变化对土壤湿度的影响。就表层土壤而言,各季土壤湿度与本季和前一季度乃至前一年气温均为负相关关系,与降水量呈正相关。就较深层土壤而言,土壤湿度与降水和气温的相关关系因季节而异。从月尺度上看,土壤湿度与气温普遍存在负相关关系,而与降水之间总体响应不明显,但在某些月份两者存在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湿度 气候变化 响应 气温 降水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