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孟加拉湾风暴对华南前汛期持续性极端降水过程的水汽输送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官晓军 范能柱 +3 位作者 李婷婷 庄瑶 鲍瑞娟 林晖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6-60,共15页
基于1979—2020年孟加拉湾风暴(以下简称孟湾风暴)最佳路径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和前汛期华南地区持续性极端降水过程(PEPE)个例,采用HYSPLIT模式和Fuzzy c-means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影响PEPE的孟湾风暴活动特征及其水汽输送特征,研... 基于1979—2020年孟加拉湾风暴(以下简称孟湾风暴)最佳路径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和前汛期华南地区持续性极端降水过程(PEPE)个例,采用HYSPLIT模式和Fuzzy c-means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影响PEPE的孟湾风暴活动特征及其水汽输送特征,研究影响其水汽输送机制的大尺度环流因子。结果表明:(1)与全年相比,前汛期孟湾风暴生命期偏长且强风暴比例更高,风暴持续时间和华南地区降水呈明显正相关。约1/3前汛期孟湾风暴对华南地区PEPE产生重要影响,此类风暴强度更强且持续时间更长。(2)受孟湾风暴影响的PEPE其水汽主要来自孟加拉湾的南支和北支水汽输送通道以及西太洋副热带高压西侧的偏南气流,尤其是南支水汽输送通道使华南地区南边界的水汽辐合显著加强。未造成PEPE的孟湾风暴以北支水汽输送通道为主。(3)从大尺度环流上看,孟湾风暴活动引起的气旋性异常环流和高、中、低层天气系统的配合有利于发生PEPE,其水汽输送机制的关键环流因子是中南半岛以南的南亚次大陆区域偏强的越赤道偏西气流,该支气流起到了衔接孟加拉湾和中国南海水汽的作用,建立起南支水汽输送通道。以上研究结果加深了孟湾风暴对华南前汛期PEPE影响的认识,关注前汛期孟湾风暴的活动和关键环流因子的发展演变是PEPE监测、预测的新着眼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加拉湾风暴 华南前汛期 持续性极端降水过程 水汽输送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前汛期珠江流域两类暖区飑线特征分析
2
作者 张小雯 盛杰 +3 位作者 滑申冰 郑永光 刘鑫华 麦子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2,21,共9页
利用2016—2019年4—6月雷达三维拼图资料,根据触发条件的差异,划分华南前汛期暖区飑线为锋面触发暖区发展(Ⅰ型暖区飑线)与暖区触发并发展(Ⅱ型暖区飑线)两类;在此基础上针对飑线造成短时强降水和雷暴大风的分布,对比了飑线发生时的大... 利用2016—2019年4—6月雷达三维拼图资料,根据触发条件的差异,划分华南前汛期暖区飑线为锋面触发暖区发展(Ⅰ型暖区飑线)与暖区触发并发展(Ⅱ型暖区飑线)两类;在此基础上针对飑线造成短时强降水和雷暴大风的分布,对比了飑线发生时的大尺度环境条件和中尺度雷达回波特征。结果表明:Ⅰ型暖区飑线大多形成于平原地区,Ⅱ型暖区飑线大多生成于山脉迎风坡和海岸线;两类飑线发生时均伴有明显的短时强降水,易造成暴雨洪涝;Ⅰ型暖区飑线易产生区域性雷暴大风,Ⅱ型暖区飑线产生分散性雷暴大风;Ⅰ型暖区飑线生命史长,对流发展更旺盛,飑线移动速度快;Ⅱ型暖区飑线生命史短,飑线移动速度慢,回波强度弱于Ⅰ型暖区飑线;两类飑线都有较好的水汽条件和0~3 km低层风垂直切变条件,Ⅰ型暖区飑线发生时动力和热力条件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流域 暖区飑线 华南前汛期 空间分布 中尺度特征 环境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旱、涝年前汛期水汽输送特征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35
3
作者 常越 何金海 +1 位作者 刘芸芸 梁萍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64-1070,共7页
利用卫星遥感反演的降水资料及中国740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根据定义的旱涝指数,划分了1957—2002年期间的华南旱涝年份。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分别讨论华南前汛期4~6月、4月及6月的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 利用卫星遥感反演的降水资料及中国740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根据定义的旱涝指数,划分了1957—2002年期间的华南旱涝年份。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分别讨论华南前汛期4~6月、4月及6月的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4~6月、4月及6月水汽输送及其源地在华南前汛期涝年和早年的不同特征。结果表明:影响华南的水汽输送环流在南海夏季风建立前后具有明显不同的气候特征,华南前汛期(4~6月)降水应分为南海夏季风爆发前4月份至夏季风爆发与南海夏季风爆发至6月两个时段。来源于西太平洋的水汽输送变化和来自中国北方的水汽输送变化对华南降水异常有重要作用,而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地区的水汽输送变化对华南的降水异常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汽输送 华南旱涝年 华南前汛期 水汽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年华南前汛期降水、江淮梅雨和华北雨季旱涝特征对比分析 被引量:101
4
作者 吴志伟 江志红 何金海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91-401,共11页
利用全国160站逐月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1951~2000年50年华南前汛期降水、江淮梅雨和华北雨季旱涝事件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无论是华南前汛期降水、江淮梅雨还是华北雨季,旱(涝)事件频率相当,华南和江淮洪涝强度大于干旱强度,... 利用全国160站逐月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1951~2000年50年华南前汛期降水、江淮梅雨和华北雨季旱涝事件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无论是华南前汛期降水、江淮梅雨还是华北雨季,旱(涝)事件频率相当,华南和江淮洪涝强度大于干旱强度,华北干旱与洪涝强度相当,华南前汛期降水和华北雨季总体呈趋旱的趋势,而江淮梅雨呈趋涝的趋势;华南前汛期降水年际变化最为显著,江淮梅雨次之,华北雨季最弱,年代际变化的情况正好相反;从同期500 hPa高度场来看,华南前汛期降水多少与其北侧有无低值系统向南发展关系密切,江淮梅雨和华北雨季均与副高相关显著,不同在于前者还和鄂霍茨克阻塞高压呈显著正相关,而后者受其西北侧中高纬地区的环流影响较大;从前期海温来看,华北雨季与大西洋西部和北太平洋海温关系比华南前汛期降水和江淮梅雨更为密切,江淮梅雨与中国近海海温相关关系最为显著,而华南前汛期降水与孟加拉湾附近海温相关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前汛期 江淮梅雨 华北雨季 旱涝 特征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变化及其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72
5
作者 杜银 张耀存 谢志清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81-592,共12页
利用1951-2004年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AR/NCEP)再分析候平均资料和同期中国740站日降水资料,分析了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轴位置的变化趋势及其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夏季7-8月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和形态在... 利用1951-2004年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AR/NCEP)再分析候平均资料和同期中国740站日降水资料,分析了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轴位置的变化趋势及其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夏季7-8月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和形态在1975-1980年间出现转折,1980年后西风急流中心逐渐向西移动的同时伴随有西风急流向南偏移。(2)在1980年以后华北地区降水量减少和降水强度减弱,雨季开始时间推迟、雨季变短,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入梅提前、梅雨期变长,降水量增加,从而形成南涝北旱的降水分布形势。(3)1957-1964年华北典型多雨时期,西风急流呈纬向分布,在华北地区有高低空急流耦合,强辐合上升区正好位于华北,并有充足的水汽条件供应,使得华北降水偏多。而1980-1987年和1997-2002年华北地区为典型少雨时期,1980-1987年西风急流中心位置偏南和1997-2002年急流位置显著偏西,在华北地区均无高低空急流耦合的环流形势,水汽辐合区位于长江流域,强辐合上升区位置在30°N以南区域,有利于江南地区降水增加而华北地区少雨,这表明西风急流位置变化导致环流调整对中国东部降水分布有显著影响。因而,在讨论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与中国东部地区降水异常的关系时,不仅要考虑西风急流南北位置变化,还需要综合分析西风急流的东西位置和形态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风急流 降水分布 南涝北旱 华北雨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对华南前汛期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53
6
作者 章丽娜 林鹏飞 +1 位作者 熊喆 吴洪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60-570,共11页
本文基于实时的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MJO)指数和中国台站降水资料,研究了MJO对中国华南前汛期(4~6月)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MJO的活跃中心从印度洋进入西太平洋,华南地区的降水由偏多转为偏少。最显著的降水正负异常分别位于第4位... 本文基于实时的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MJO)指数和中国台站降水资料,研究了MJO对中国华南前汛期(4~6月)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MJO的活跃中心从印度洋进入西太平洋,华南地区的降水由偏多转为偏少。最显著的降水正负异常分别位于第4位相和第7位相,其区域平均的最大正负异常值相对于气候平均值的变化约为17%和11%。与降水异常相对应,大尺度背景场,如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水汽和垂直速度也发生了季节内变化。当MJO的活跃中心位于印度洋(第4位相),副高加强西伸,华南地区的水汽增加,上升运动亦加强,降水偏多。当MJO的活跃中心位于西太平洋(第7位相),副高减弱东撤,华南地区的水汽减少,上升运动亦减弱,降水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 前汛期 降水 华南 实时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2年华南前汛期降水特征及环流异常分析 被引量:21
7
作者 袁媛 任福民 +2 位作者 王艳姣 孙冷 郭艳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247-1254,共8页
2012年华南前汛期于4月第2候开始,6月第5候结束。前汛期降水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是4月第2候至5月第3候的降水集中期(锋面降水),江南大部和华南大部降水偏多25%以上,第二阶段是5月第4候至6月第2候的少雨期,华南中部和东部降水... 2012年华南前汛期于4月第2候开始,6月第5候结束。前汛期降水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是4月第2候至5月第3候的降水集中期(锋面降水),江南大部和华南大部降水偏多25%以上,第二阶段是5月第4候至6月第2候的少雨期,华南中部和东部降水偏少50%以上,第三阶段是6月第3—5候的第二个降水集中期(季风降水),江南东南部至华南中西部降水偏多50%以上。对各阶段大气环流距平场的分析结果表明:华南前汛期开始后,偏强的乌拉尔山高压脊导致南下的冷空气偏强,偏强的低层副热带高压使得我国南方为整层水汽输送的异常辐合区,两者共同导致华南前汛期第一阶段的锋面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南海夏季风在爆发后偏弱和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持续3候异常偏北是导致第二阶段前汛期降水明显偏少的主要原因;第三阶段.南海夏季风异常偏强,副高南落并增强,以及孟加拉湾季风槽的偏强使得华南前汛期此阶段的季风降水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前汛期 降水 环流 夏季风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华南后汛期季风持续性暴雨和热带气旋持续性暴雨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分析 被引量:16
8
作者 李春晖 吴志伟 +2 位作者 蒙伟光 张艳霞 谷德军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20,共10页
利用1961—2008年NCEP逐日、逐月再分析资料和全国和华南各省台站逐日降水资料,得到华南后汛期持续性暴雨74例,其中热带气旋(TC)引起的持续性暴雨(TCR)有54例,季风引起的持续性暴雨(MSR)有20例。TCR主要发生在8月,占TCR总数的52%,MSR主... 利用1961—2008年NCEP逐日、逐月再分析资料和全国和华南各省台站逐日降水资料,得到华南后汛期持续性暴雨74例,其中热带气旋(TC)引起的持续性暴雨(TCR)有54例,季风引起的持续性暴雨(MSR)有20例。TCR主要发生在8月,占TCR总数的52%,MSR主要发生在7月,占MSR总数的70%。两类持续性暴雨的出现次数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自1980年代以来发生的次数明显增加。通过对比分析得到,MSR主要由前期和同期热带中东太平洋异常海温持续偏暖所致,其一方面加强了南海夏季风环流、水汽辐合异常增强;另一方面增强了菲律宾海的对流,使得高空西风急流位置偏北;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大气环流激发出"-、+、-"的EAP遥相关型波列分布,为7月持续性暴雨的发生提供有利条件。相比之下,TCR主要由于8月局地海温-黑潮区海温异常偏冷致使高空西风急流位置偏北所致。此外,叠加在这种尺度背景下,导致MSR和TCR发生的关键是10~20天季节内振荡导致系统由东南向西北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后汛期 持续性暴雨 季风 热带气旋 季节内振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7年华南汛期降水异常与大气低频振荡的关系 被引量:40
9
作者 信飞 肖子牛 李泽椿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3-30,共8页
利用国家气象中心提供的逐日降水资料及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97年华南地区汛期异常降水低频特征与大气低频振荡的关系。研究表明,1997年华南前汛期和后汛期降水表现为不同的振荡特征;前汛期降水主要以10~20天准双周振荡为主,而... 利用国家气象中心提供的逐日降水资料及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97年华南地区汛期异常降水低频特征与大气低频振荡的关系。研究表明,1997年华南前汛期和后汛期降水表现为不同的振荡特征;前汛期降水主要以10~20天准双周振荡为主,而后汛期降水的低频特征并不明显。进一步对降水和其它要素的低频振荡特征进行分析发现,该年华南地区前汛期降水和风场的低频振荡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低频纬向风的传播变化与降水的时间分布有较好的对应。并且,高、低纬度低频风场同时向华南地区传输,会产生极强的降水。在对大气低频扰动动能的分析中也发现,华南前汛期降水伴随着低频扰动动能在该地区的集中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汛期 降水异常 低频振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华南前汛期致洪暴雨特征及其对比分析 被引量:58
10
作者 王东海 夏茹娣 刘英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7-148,共12页
着重对2008年华南前汛期持续性致洪暴雨的降水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天气尺度的研究,并且对比分析了其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华南前汛期洪灾较为严重的几年(1994、1998和2005年)的降水和环流场特征异同,主要得到以下结果:(1)根据影响系统和雨区... 着重对2008年华南前汛期持续性致洪暴雨的降水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天气尺度的研究,并且对比分析了其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华南前汛期洪灾较为严重的几年(1994、1998和2005年)的降水和环流场特征异同,主要得到以下结果:(1)根据影响系统和雨区分布的不同,将2008年华南前汛期降水过程分为4个阶段。第1阶段(5月26—30日)降水中心分布零星,降水局地性明显。第2阶段(6月7—11日)雨区以带状分布为主,带状雨区上还分布了多个强降水中心。第3阶段(6月12-14日)以片状分布为主,而第4阶段(6月15—19日)雨区既有带状分布,也有片状分布。(2)4个阶段中、低空平均环流场分析表明,环流形势的明显差异决定了雨区分布特点的差异。(3)南海季风涌的频繁活动有力地将水汽一次次地向中国南方地区输送,为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4)2008年华南前汛期,500hPa上,中国西南部、华北、华南,华东以及低纬度的孟加拉湾地区均是负的位势高度场异常。华北、华东地区负的异常、青藏高原东部负的异常均有利于冷空气活动,而低纬孟加拉湾地区负的异常又有利于暖湿气流的输送,冷暖气流的活动均非常有利于中国南方地区持续性强降水的发生。(5)对比2008、2005、1998、1994年和气候态的5月15日6月30日总降水分布发现,2008年总降水中心主要位于两广地区及浙赣皖3省交界地区。而浙赣皖3省交界区域的强降水中心位置明显较气候态偏北,被称为"非典型梅雨",而这也是2008年明显不同于另外3年的一个降水分布特点,此外,分析发现,2008年华南前汛期降水强度明显强于另3年。(6)对比4年的500hPa环流及异常场表明,2008年的环流形势相对于另3年要更有利于冷暖空气在中国南方地区交汇,因此,有利于2008年的降水强度大于另外3年。(7)对比4年的850hPa风场异常场分布表明,2008年低层异常风场的偏南风的向北推进得明显偏北,使得总降水量中心原气候态上位于浙闽赣3省交界区域的降水中心向北推进到浙赣皖交界地区,从而出现了华南暴雨与"非典型梅雨"同时出现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前汛期 致洪暴雨 成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7a华南前汛期旱涝特征 被引量:29
11
作者 张焱 孙照渤 +1 位作者 白莹莹 邓伟涛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6-182,共7页
采用华南61站47a(1958-2004年)前汛期(4-6月)逐日降水资料,利用统计方法对华南前汛期的旱涝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7a来华南有12个涝年和12个旱年发生,较严重的旱涝年主要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以及90年代以后;... 采用华南61站47a(1958-2004年)前汛期(4-6月)逐日降水资料,利用统计方法对华南前汛期的旱涝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7a来华南有12个涝年和12个旱年发生,较严重的旱涝年主要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以及90年代以后;前汛期旱涝变化以2~4a的年际尺度周期最为显著;4、5月旱涝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较为一致,而5月与6月在年代际尺度上具有一定的反位相变化特征;地理分布上,可将华南地区前汛期降水分为5个旱涝异常气候区。近47a来桂南、粤西和东南沿海地区呈现旱—涝—旱的变化特征,而桂北区由旱转涝趋于雨涝的趋势明显,东北部山区由涝转旱趋于干旱的趋势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前汛期 旱涝特征 气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前汛期不同降水时段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100
12
作者 池艳珍 何金海 吴志伟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3-171,共9页
利用1957—2001年华南地区74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和同期NCEP/NCAR逐日再分析格点资料,对华南前汛期(4—6月)不同降水时段的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华南前汛期降水由锋面降水和夏季风降水两个时段组成。锋面降水时段主要集中在4月,为... 利用1957—2001年华南地区74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和同期NCEP/NCAR逐日再分析格点资料,对华南前汛期(4—6月)不同降水时段的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华南前汛期降水由锋面降水和夏季风降水两个时段组成。锋面降水时段主要集中在4月,为典型的由冬到夏过渡的环流形势,华南地区高空为平直的副热带西风急流,大气层结稳定,水汽来源主要是阿拉伯海的西风输送和西太平洋副高南侧东风的转向输送;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副高仍控制南海地区,华南地区水汽输送主要来源于阿拉伯海的西风输送和西太平洋副高南侧东风的转向输送及孟加拉湾的西南输送;南海夏季风爆发后,副高东撤退出南海地区,南半球越赤道水汽输送加强并与孟加拉湾水汽输送连通,华南区域内对流发展;夏季风降水时段盛期主要集中在6月,此时南亚高压跃上高原,华南地区处于南亚高压东部,对流发展极其旺盛,强大的南半球越赤道水汽输送越过孟加拉湾和南海地区向华南地区输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前汛期 锋面降水 夏季风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汽分析场对一次华南前汛期暴雨预报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徐道生 张艳霞 +2 位作者 陈子通 戴光丰 钟水新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5-162,共8页
利用华南高分辨率模式分析了不同水汽分析场对一次华南前汛期暴雨模式预报效果的影响。分别使用来自NCEP-GFS(Global forecast system)和ECMWF-IFS(Integrated forecast system)两个不同预报系统提供的分析场进行模拟发现,使用IFS模式... 利用华南高分辨率模式分析了不同水汽分析场对一次华南前汛期暴雨模式预报效果的影响。分别使用来自NCEP-GFS(Global forecast system)和ECMWF-IFS(Integrated forecast system)两个不同预报系统提供的分析场进行模拟发现,使用IFS模式提供的初始场进行预报能够得到更为合理的降水预报效果,并发现初值中850 hPa高度以下的水汽对本次过程的降水预报结果具有显著影响。由于在华南地区两种初始场内低层的水汽分布存在较大差异,导致了模式预报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降水发生机制,最终导致降水预报出现明显的偏差。在GFS分析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GRAPES-3DVar系统对常规观测资料进行再次同化,发现同化对本次降水过程的前期预报有改进,但是对24 h累计降水的预报改进并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始场 华南前汛期暴雨 水汽 同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前汛期降水异常与水汽输送的关系 被引量:40
14
作者 陈长胜 林开平 王盘兴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21-727,共7页
采用1958—2000年华南57站前汛期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逐日水汽输送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华南前汛期降水异常与水汽输送的关系,并对旱、涝年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华南地区经向水汽输送的异常变化将导致该地区的异常旱涝,而纬向水汽... 采用1958—2000年华南57站前汛期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逐日水汽输送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华南前汛期降水异常与水汽输送的关系,并对旱、涝年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华南地区经向水汽输送的异常变化将导致该地区的异常旱涝,而纬向水汽输送的异常变化只导致该地区出现小范围的降水异常。旱年和涝年的异常水汽输送不是简单的反位相关系。来自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水汽对华南地区前汛期的降水异常没有明显的作用,南海(主要是其北部)才是华南降水异常的关键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前汛期 水汽输送 降水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0年华南汛期旱涝变化及趋势预测 被引量:62
15
作者 林爱兰 吴尚森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1996年第2期160-166,共7页
利用1951—1991年华南(13个测站②平均)汛期(4—9月)降水量资料分析了汛期旱涝变化特征,提出了旱涝等级标准。采用模糊均生函数模型,根据序列本身的演变规律进行拟合外推,预测了90年代的旱涝趋势。并利用广州近8... 利用1951—1991年华南(13个测站②平均)汛期(4—9月)降水量资料分析了汛期旱涝变化特征,提出了旱涝等级标准。采用模糊均生函数模型,根据序列本身的演变规律进行拟合外推,预测了90年代的旱涝趋势。并利用广州近83年较长降水序列研究了广州汛期降水的长期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汛期 旱涝变化 趋势预测 降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百年广州汛期降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37
16
作者 李春晖 梁建茵 吴尚森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65-374,共10页
利用1908~2000年广州市逐月降水资料、Hadisst海温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讨论了广州前汛期(4~6月)和后汛期(7-9月)降水的旱涝等级分布特征、长期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近百年来广州前汛期旱涝事件出现的连续性和间歇性比后... 利用1908~2000年广州市逐月降水资料、Hadisst海温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讨论了广州前汛期(4~6月)和后汛期(7-9月)降水的旱涝等级分布特征、长期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近百年来广州前汛期旱涝事件出现的连续性和间歇性比后汛期明显。前、后汛期降水分别经历4个偏湿时期、3个偏干时期和2个偏湿时期、2个偏干时期变化。前汛期年降水量呈上升趋势,后汛期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但两者均没有达到0.1显著性检验标准,所以年降水量仍处在自然振动变化范围之内。机制分析表明,前期春季(3-5月)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异常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影响后期(4~6月)的大气环流,导致广州前汛期的降水异常。南海夏季风则通过与北半球500hPa位势高度场的遥相关来影响广州后汛期的降水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 汛期降水 旱涝变化 西太平洋暖池海温 南海夏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8.5”华南前汛期暴雨中尺度系统发生发展的动力、热量和水汽收支诊断 被引量:22
17
作者 文莉娟 程麟生 +1 位作者 左洪超 吕世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5-51,共7页
为进一步了解华南暴雨的形成机理,利用MM5模式输出的高时空分辨率资料,对“98.5”华南暴雨的总涡源、视热源和视水汽汇进行了诊断分析。诊断结果表明:总涡源场与涡度场对应一致,高值中心位于降水上空,正的总涡源柱中心预示了涡度柱将继... 为进一步了解华南暴雨的形成机理,利用MM5模式输出的高时空分辨率资料,对“98.5”华南暴雨的总涡源、视热源和视水汽汇进行了诊断分析。诊断结果表明:总涡源场与涡度场对应一致,高值中心位于降水上空,正的总涡源柱中心预示了涡度柱将继续发展;在组成总涡源各项中水平绝对涡度平流项和扭转项是负贡献,垂直涡度平流项和散度项为正贡献;降水区与视水汽汇和视热源高值区对应一致,视水汽汇和视热源有峰值相伴,说明凝结潜热给系统提供了发展的能量;地面涡动通量和各层的次网格尺度涡动使高层冷却,低层加热,有利于降水系统中对流发展;在组成视热源和视水汽汇各项中均为垂直项起主要作用,充分说明了在暴雨发生过程中强上升运动具有重要作用;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将水汽带到了高层,云水场的发展与视水汽汇有着一致性,在视水汽汇达到极值时,除冰晶外,云水场各物理量中心高度达到极值,部分物理量的强度也达到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暴雨 总涡源 视热源 视水汽汇 云水场 MM5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2010—2020年汛期旱涝灰预测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罗隆诚 冯新灵 董廷旭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09-112,共4页
选取194个中国地面气候资料国际交换站1971—2000年汛期(5—8月)降水资料序列,应用灰预测方法对中国2010—2020年汛期降水的旱涝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10—2020年中国由“南涝北旱”转为“北涝南旱”的可能性不大,但是每年汛期都有... 选取194个中国地面气候资料国际交换站1971—2000年汛期(5—8月)降水资料序列,应用灰预测方法对中国2010—2020年汛期降水的旱涝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10—2020年中国由“南涝北旱”转为“北涝南旱”的可能性不大,但是每年汛期都有旱涝灾害发生,北京、银川、石家庄等地区旱灾严重,重庆、南昌、广州等地区汛期水患频繁。有关职能部门应采取相关措施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尤其是气候突变可能带来的旱涝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汛期早涝 灰预测 南涝北早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中北部前汛期一次大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及诊断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薛根元 陈丽芳 诸晓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76-186,共11页
在对2004年5月底华南前汛期一次大暴雨过程中尺度数值模拟的基础上,研究了形成大暴雨的中小尺度系统演变的物理机制与环境场条件。结果表明:前汛期的锋面兼有温度和湿度梯度;东北至日本海有较深的冷槽,长江中游有低涡生成发展,并与暖切... 在对2004年5月底华南前汛期一次大暴雨过程中尺度数值模拟的基础上,研究了形成大暴雨的中小尺度系统演变的物理机制与环境场条件。结果表明:前汛期的锋面兼有温度和湿度梯度;东北至日本海有较深的冷槽,长江中游有低涡生成发展,并与暖切变相联,有利于中尺度系统不断生成;深厚的中低层辐合层和较高的无辐散层为飑线产生提供了有利的上升运动条件,与中空槽相伴的强风核处于槽底以西,槽前强辐合成为飑线产生的关键;除孟加拉湾主要提供暴雨产生的水汽外,西太平洋和南海也向华南至江南地区输送水汽;夏季风强盛和副高加强导致雨带位置偏北;暴雨前水汽场变化的信息要早于涡度、散度、垂直速度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前汛期 暴雨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合预报及其在中期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20
作者 李小泉 刘金达 汪迎辉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8期3-9,共7页
作者概述了集合预报的基本概念,集合预报在中期天气预报中的意义与作用,现有的主要集合预报产品以及集合预报在美国国家气象中心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的业务运行。简要介绍了我国国家气象中心在动力延伸预报和集合预报方面的试验研究情况。
关键词 集合预报 集合预报产品 天气预报 中期天气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