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H对松柳芽苗菜生长的影响
1
作者 杨玉环 程鑫 +2 位作者 叶长青 金越 章锋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22期34-36,共3页
[目的]探明pH对松柳芽苗菜生长的影响规律,为松柳芽苗菜的培育提供改进建议。[方法]采用20℃育苗盘恒温水培栽植方法,通过改变不同培养液pH,检测相应松柳苗出芽率及成熟期松柳的整株重量和根重,分析其对酸碱的耐受性。[结果]强酸和强碱... [目的]探明pH对松柳芽苗菜生长的影响规律,为松柳芽苗菜的培育提供改进建议。[方法]采用20℃育苗盘恒温水培栽植方法,通过改变不同培养液pH,检测相应松柳苗出芽率及成熟期松柳的整株重量和根重,分析其对酸碱的耐受性。[结果]强酸和强碱条件均会对松柳的生长产生较强的抑制作用,而在弱酸和弱碱环境下,松柳有较强的耐受性。[结论]在松柳发芽的早期阶段,弱酸条件可提高松柳的出芽率;后期生长阶段,弱碱条件可提高松柳的生长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柳芽苗菜 ph 生长 重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水稻不同穗萌程度种子质量差异与穗萌分级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贾舒涵 何璨 +4 位作者 陈敏 刘家欣 胡伟民 胡晋 关亚静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310-2322,共13页
研究不同穗萌程度种子质量,对科学划分穗萌级别,优化穗萌指标计算方法至关重要。本试验以钱优0508(Qianyou 0508, QY0508)、Y两优689 (Y Liangyou 689, YLY689)两个籼型杂交水稻品种为材料,测定穗上不同穗萌程度种子的发芽指标,以及可... 研究不同穗萌程度种子质量,对科学划分穗萌级别,优化穗萌指标计算方法至关重要。本试验以钱优0508(Qianyou 0508, QY0508)、Y两优689 (Y Liangyou 689, YLY689)两个籼型杂交水稻品种为材料,测定穗上不同穗萌程度种子的发芽指标,以及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等生理指标,以此评估不同穗萌程度水稻种子的发芽质量。同时,采用自然晾干和38℃烘干2种方式干燥穗萌种子,并将种子在低温和水淹2种逆境条件下发芽,探究实际生产中不同干燥处理对已穗萌种子质量的影响,及不同穗萌程度种子萌发抗逆能力的差异。此外,由于水稻种子通常在蜡熟末期至完熟初期为最佳收获期,期间均可能遭遇不良气候条件导致种子穗萌,因此本研究对不同成熟时期的穗萌种子质量也进行了探讨。通过鉴定穗上不同萌动程度的种子质量,提出了新的水稻穗萌分级方法,即完整饱满未萌动种子为0级,胚根凸起但稃壳未开裂的种子为1级,胚根露出且可见长度不足2mm的种子为2级,胚根可见长度大于2 mm的种子为3级。与0级种子相比,1~3级穗萌种子的发芽率均显著下降,不正常幼苗率显著增加,在低温、水淹逆境下,该现象更明显。相对而言, 38℃烘干方式对种子质量的影响较自然晾干小,而授粉后35 d (35 DAP)成熟度高的种子发生穗萌后对种子质量影响较授粉后25 d (25 DAP)成熟度低的种子小。本研究经过对不同穗萌程度种子质量的研究,提出了新的穗萌分级方法,对准确评估田间水稻穗萌水平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穗萌分级 穗萌率 种子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穗发芽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高东尧 许纪发 +5 位作者 李臻 徐兆师 徐海成 高俊平 李达 肖万里 《湖南农业科学》 2024年第11期107-112,共6页
小麦穗发芽是世界性的自然灾害,主要受外部环境和自身遗传因素影响,是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限制因子。从小麦穗发芽影响因素、相关数量性状位点和基因、防控方法等方面对前期研究进行了梳理,认为种子的休眠性和对脱落酸与赤霉素的敏感... 小麦穗发芽是世界性的自然灾害,主要受外部环境和自身遗传因素影响,是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限制因子。从小麦穗发芽影响因素、相关数量性状位点和基因、防控方法等方面对前期研究进行了梳理,认为种子的休眠性和对脱落酸与赤霉素的敏感性是决定穗发芽抗性的关键因素,培育抗性品种是解决小麦穗发芽问题的根本途径,并对今后重点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对于解决小麦穗发芽问题、提高产量和品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穗发芽 抗性育种 分子标记 基因编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洒微酸性电解水对荞麦芽菜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9
4
作者 曹薇 张春玲 李保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59-164,共6页
针对荞麦(F.tatarium)芽菜生产过程中微生物污染造成的烂种、烂苗和食品安全问题,该文利用微酸性电解水在荞麦芽菜浸种和发芽过程中进行喷洒,考察微酸性电解水对荞麦种子发芽特性、种子表面微生物和芽菜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荞麦... 针对荞麦(F.tatarium)芽菜生产过程中微生物污染造成的烂种、烂苗和食品安全问题,该文利用微酸性电解水在荞麦芽菜浸种和发芽过程中进行喷洒,考察微酸性电解水对荞麦种子发芽特性、种子表面微生物和芽菜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荞麦种子浸种宜采用有效氯浓度(available chlorine concentration,ACC)为40mg/L、pH值为5.0的微酸性电解水,发芽过程喷洒ACC为50mg/L的微酸性电解水能有效控制荞麦芽菜表面细菌和真菌数量,增加芽菜的苗高以及还原糖、芦丁含量,对芽菜产量和干质量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菌 ph 试验 微酸性电解水 苦荞麦芽菜 浸种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种子颜色测定的色差计法和目测法及对穗发芽抗性的鉴定效果 被引量:8
5
作者 陈泠 朱展望 +5 位作者 刘易科 佟汉文 何伟杰 邹娟 张宇庆 高春保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24-429,共6页
为了解种子颜色目测法和色差计法对小麦穗发芽抗性的鉴定效果,利用这两种方法对1018份小麦材料种子颜色进行测定,并分析了色差计量指标L^(*)、a^(*)、b^(*)及a^(*)/b^(*)、b^(*)/a^(*)、a^(*)/L^(*)、b^(*)/L^(*)值与种子颜色和穗发芽... 为了解种子颜色目测法和色差计法对小麦穗发芽抗性的鉴定效果,利用这两种方法对1018份小麦材料种子颜色进行测定,并分析了色差计量指标L^(*)、a^(*)、b^(*)及a^(*)/b^(*)、b^(*)/a^(*)、a^(*)/L^(*)、b^(*)/L^(*)值与种子颜色和穗发芽抗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红粒小麦a^(*)、a^(*)/b^(*)和a^(*)/L^(*)的均值均显著高于白粒小麦,其他指标均值显著低于白粒小麦;(2)a^(*)/b^(*)和b^(*)/a^(*)值与种子颜色相关性强,相关系数分别为-0.934和0.941,其线性回归方程可用于判断小麦种子颜色;(3)红粒小麦的穗发芽抗性显著高于白粒小麦,但不同红粒品种之间穗发芽抗性差异很大,变异系数为122.36%;(4)种子颜色及a^(*)/b^(*)和b^(*)/a^(*)值与穗发芽抗性相关性强,相关系数分别为0.854、-0.831和0.835;其次是a^(*)/L^(*)值与穗发芽抗性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为-0.735;(5)目测法获得的种子颜色可解释穗发芽抗性72.9%的变异,色差计参数可解释穗发芽抗性72.5%的变异,但在单独分析时,色差计参数对红粒和白粒小麦穗发芽抗性分别仅能解释11.4%和8.7%的变异。总之,色差计法测量种子颜色,可以作为目测法判别小麦种子颜色的补充方法,用于种子颜色定性和定量比较分析。尽管红粒小麦比白粒小麦抗穗发芽,但鉴于红粒小麦品种(系)间穗发芽抗性差异很大,仍需进行穗发芽抗性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种子颜色 目测法 色差计 穗发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小麦穗发芽抗性相关分子标记在RIL群体中的验证与评价 被引量:11
6
作者 马丽 李治 +3 位作者 任天恒 唐宗祥 晏本菊 任正隆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35-442,共8页
为了鉴定我国西南冬麦区普通小麦品种的穗发芽抗性,筛选能鉴定穗发芽抗性的相关分子标记,利用小麦品种川农17和新品系R146构建的重组自交系(F7:8)共135个家系作为研究材料,通过测定种子的发芽指数和降落值来共同鉴定小麦的穗发芽抗... 为了鉴定我国西南冬麦区普通小麦品种的穗发芽抗性,筛选能鉴定穗发芽抗性的相关分子标记,利用小麦品种川农17和新品系R146构建的重组自交系(F7:8)共135个家系作为研究材料,通过测定种子的发芽指数和降落值来共同鉴定小麦的穗发芽抗性。选择7个已发表的与穗发芽抗性相关的分子标记(Xgwm46、Xgwm269、Xgwm282、Xgwm328、Xgwm397、Xwmc468和Xgwm518)对这些材料进行PCR扩增,分析扩增片段与发芽指数和降落值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135份重组自交系材料中,发芽指数小于0.4的材料有21份,介于0.4~0.8的材料有86份,高于0.8的材料有28份;降落值小于250的材料有20份,大于400的有16份。标记扩增片段与发芽指数和降落值相关分析表明,7个标记中有3个标记(Xgwm397、Xgwm282和Xwmc468)与穗发芽抗性相关,标记Xgwm397和Xwmc468可作为穗发芽抗性选择的分子标记在育种中加以利用;另外三个标记Xgwm269、Xgwm328、Xgwm518与穗发芽抗性不相关;标记Xgwm46只与发芽指数相关,与降落值相关不显著,能否用作穗发芽筛选标记需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穗发芽抗性 降落值 发芽指数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酚氧化酶活性与小麦抗穗发芽的关系及抗穗发芽新品种秦麦3号的选育 被引量:15
7
作者 王凤宝 付金锋 董立峰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7-100,共4页
为更好地选育抗穗发芽小麦新品种,解决小麦生产中的穗发芽损失问题,以18个穗发芽抗性不同的小麦品种(系)为试材,以微喷人工降雨法诱导穗发芽,测定了发芽和未发芽籽粒的多酚氧化酶(PPO)活性、酚含量和吸水率,并分析了他们与穗发芽抗性之... 为更好地选育抗穗发芽小麦新品种,解决小麦生产中的穗发芽损失问题,以18个穗发芽抗性不同的小麦品种(系)为试材,以微喷人工降雨法诱导穗发芽,测定了发芽和未发芽籽粒的多酚氧化酶(PPO)活性、酚含量和吸水率,并分析了他们与穗发芽抗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PPO活性、吸水率均与穗发芽率呈显著正相关,即PPO活性、吸水率越低,穗发芽抗性越强;而酚含量与穗发芽率无相关性。同时,以PPO活性为抗穗发芽能力的筛选指标,从“昌农921×东方红3号”的杂交后代中培育出了高抗穗发芽的小麦新品种秦麦3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穗发芽 多酚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粒小麦品种(系)穗发芽抗性机制分析 被引量:24
8
作者 苗西磊 王德森 +4 位作者 夏兰芹 张运宏 王忠伟 何中虎 陈新民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41-746,共6页
为了解小麦穗发芽抗性机制,应用与抗穗发芽有关的功能标记Vp1B3、Vp1-b2和Dorm-1并结合整穗发芽、籽粒发芽、籽粒+芒、籽粒+穗轴、籽粒+颖壳和籽粒+芒+穗轴+颖壳共6种发芽试验处理,分析了11个小麦品种(系)的穗发芽抗性机制。结果表明,... 为了解小麦穗发芽抗性机制,应用与抗穗发芽有关的功能标记Vp1B3、Vp1-b2和Dorm-1并结合整穗发芽、籽粒发芽、籽粒+芒、籽粒+穗轴、籽粒+颖壳和籽粒+芒+穗轴+颖壳共6种发芽试验处理,分析了11个小麦品种(系)的穗发芽抗性机制。结果表明,红粒抗穗发芽对照京9428和京冬8号的抗性受粒色、Vp-1Bc、颖壳或颖壳抑制物控制;9个白粒品种(系)穗发芽抗性均不同程度的受芒和颖壳或它们的抑制物控制;强抗穗发芽品系CA0431的抗性与Vp1B3、Dorm-1和粒色无关,而与其他遗传因素有关;强抗穗发芽品系山东046432属于由Vp-1Bc和Dorm-1控制的基因型;中抗穗发芽品种矮抗58的抗性与穗轴有关;Vp-1Bb基因对CA9550-2的穗发芽作用有待进一步证实;芒和颖壳或它们的抑制物对白粒中感穗发芽品系CA9640、CA0459、CA0493和白粒高感穗发芽品系山东928802和CA0306的穗发芽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Vp-1Bb基因型与山东928802和Vp-1Bc基因型与CA0306的穗发芽并无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粒色 穗发芽 抗性机制 分子标记 Vp1B3、Vp1-b2和Dorm-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穗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及STS标记Vp1B3在小麦抗穗发芽基因型鉴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21
9
作者 杨燕 张春利 +4 位作者 陈新民 夏兰芹 王德森 何中虎 于卓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77-582,共6页
为了筛选抗穗发芽品种(系)并了解其抗性机制,应用整穗发芽法和发芽指数鉴定了33份小麦新品系的穗发芽抗性,以红粒品种京冬8号和京9428作为抗穗发芽对照,以白粒品种京411和中优9507作为感穗发芽对照,并结合共显性STS标记Vp1B3对其基因型... 为了筛选抗穗发芽品种(系)并了解其抗性机制,应用整穗发芽法和发芽指数鉴定了33份小麦新品系的穗发芽抗性,以红粒品种京冬8号和京9428作为抗穗发芽对照,以白粒品种京411和中优9507作为感穗发芽对照,并结合共显性STS标记Vp1B3对其基因型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穗发芽率(SGR)低于抗性对照京冬8号和京9428平均值(12.7%)的品系有7份,其中2份为白粒,5份为红粒。只有一份红粒品系CA0489的发芽指数(GI)低于抗性对照平均值(13.2%)。应用STS标记Vp1B3共扩增出849 bp、569 bp和652 bp三种片段,分别属于抗穗发芽基因型Vp1Bb和Vp1Bc及感穗发芽基因型Vp1Ba,其频率分别为3%、18%和79%。红粒抗穗发芽品系CA0489属于Vp1Bb基因型和红色种皮休眠型,CA0481属于Vp1Bc抗穗发芽基因型,另外三份红粒抗穗发芽品系的抗性机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白粒抗穗发芽品系CA0509和CA0459的抗性为非Vp1B3类型,其抗性可能与穗部性状和颖壳抑制物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穗发芽 穗发芽率(SGR) 发芽指数(GI) STS标记Vp1B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酚酶活性选择对小麦穗发芽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凤宝 杨雪 +2 位作者 付金锋 董立峰 马理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99-907,共9页
为探讨小麦抗穗发芽育种新方法,本研究对10个小麦品种(系)连续3代进行了低PPO活性选择,对40份后代品系的整籽粒PPO活性、酚含量、吸水率、穗发芽率以及种皮、胚、胚乳的PPO活性和酚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0个小麦品种(系)的PPO活性... 为探讨小麦抗穗发芽育种新方法,本研究对10个小麦品种(系)连续3代进行了低PPO活性选择,对40份后代品系的整籽粒PPO活性、酚含量、吸水率、穗发芽率以及种皮、胚、胚乳的PPO活性和酚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0个小麦品种(系)的PPO活性随定向选择世代的增加逐渐降低,穗发芽率也逐渐降低,证明了酚酶活性与小麦穗发芽抗性密切相关。选择代数与整籽粒PPO活性、吸水率、穗发芽率、种皮PPO活性、胚PPO活性、胚乳PPO活性呈显著负相关;整籽粒PPO活性、吸水率、穗发芽率、种皮PPO活性、胚PPO活性、胚乳PPO活性相互之间呈正相关;选择代数与整籽粒酚含量、种皮酚含量、胚酚含量、胚乳酚含量无相关性。本研究可为培育抗穗发芽小麦新品种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多酚氧化酶 穗发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穗发芽相关基因Vp1B3不同等位变异在山东小麦中的分布与演变 被引量:2
11
作者 郭凤芝 梁伟光 +3 位作者 樊庆琦 黄承彦 高庆荣 李根英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75-578,共4页
为了探讨穗发芽相关基因Vp1B3不同等位变异在山东小麦中的分布与演变规律,利用Vp1B3的功能标记对山东小麦385份农家品种、101份历史品种和25份当前主栽品种进行鉴定。结果表明,Vp1B3的不同等位变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山东小麦中具有不同... 为了探讨穗发芽相关基因Vp1B3不同等位变异在山东小麦中的分布与演变规律,利用Vp1B3的功能标记对山东小麦385份农家品种、101份历史品种和25份当前主栽品种进行鉴定。结果表明,Vp1B3的不同等位变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山东小麦中具有不同的分布特点:25份当前主栽品种中有17份含有抗穗发芽类型的等位变异(Vp1B3b、Vp1B3c),占68.0%;101份历史品种中抗穗发芽的类型有58份,占57.4%;而385份农家品种中只有100份属于抗穗发芽类型,仅占26.0%。在山东省四大麦区的地方品种中Vp1B3的等位基因分布规律亦不同:在胶东丘陵晚熟麦区及鲁西北平原冬性、半冬性、晚熟麦区的地方品种中抗穗发芽类型所占比例较小,分别为16.2%和9.9%;在鲁中山丘川半冬性、冬性中熟麦区和鲁西南平原湖洼半冬性早熟麦区的地方品种中抗穗发芽类型所占比例相对较大,分别为44.7%和3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小麦 穗发芽 Vp1B3 等位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萝卜泡菜加工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艳 胡跃 +1 位作者 方红美 周存六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85-191,共7页
研究食盐、大豆低聚糖和紫苏-豆芽汁的添加量对白萝卜泡菜发酵过程中的pH、亚硝酸盐含量和感官品质等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乳酸菌和酵母菌的不同比例对泡菜母水乳酸菌总数和酵母菌总数的动态变化、pH以及白萝卜泡菜的亚硝酸盐含量和感... 研究食盐、大豆低聚糖和紫苏-豆芽汁的添加量对白萝卜泡菜发酵过程中的pH、亚硝酸盐含量和感官品质等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乳酸菌和酵母菌的不同比例对泡菜母水乳酸菌总数和酵母菌总数的动态变化、pH以及白萝卜泡菜的亚硝酸盐含量和感官品质等影响。结果表明:4%食盐、5%大豆低聚糖和4%紫苏-豆芽汁综合效果最好,发酵7 d后白萝卜泡菜的pH为3.36,亚硝酸盐含量为1.5 mg/kg,综合感官评分为78.7。相对于自然发酵,添加0.2 g乳酸菌粉和0.2 g酵母菌粉,发酵7 d后白萝卜泡菜的乳酸菌和酵母菌浓度分别达到10~(8.05) CFU/mL和10~(6.68) CFU/mL,pH为3.27,亚硝酸盐含量为1.1 mg/kg,综合感官评分为79.1。研究结果为低钠盐、低亚硝酸盐白萝卜泡菜加工工艺的改进拓展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萝卜泡菜 紫苏-豆芽汁 亚硝酸盐 发酵 p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穗发芽合成小麦改良品系的筛选及遗传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藏天青 刘玉娥 +8 位作者 马春芳 李潇 王希友 郝明 张连全 袁中伟 姜博 刘登才 甯顺腙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98-1007,共10页
【目的】筛选抗穗发芽的合成小麦改良品系,分析潜在的相关基因。【方法】6个环境(2年3点)下,对129份改良品系进行了穗发芽抗性的鉴定及评价,同时利用Wheat 55K芯片数据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获得3份抗穗发芽品系(发芽指数GI≤0... 【目的】筛选抗穗发芽的合成小麦改良品系,分析潜在的相关基因。【方法】6个环境(2年3点)下,对129份改良品系进行了穗发芽抗性的鉴定及评价,同时利用Wheat 55K芯片数据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获得3份抗穗发芽品系(发芽指数GI≤0.2;发芽率GR≤40%),分别为红皮品系L2741、L3006、白皮品系L586,得到3个显著关联的位点。【结论】获得的3份抗穗发芽品系可在培育抗穗发芽品种中利用,获得46个可能的候选基因,其中4个基因主要与植物抗逆性有关,推测其在小麦抗穗发芽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合成小麦改良品系 穗发芽 全基因型组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脱落酸和冠菌素对小麦籽粒萌芽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正斌 谈成 +1 位作者 徐明华 牟会荣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13期5649-5652,共4页
[目的]通过研究外源脱落酸(ABA)和冠菌素(COR)对小麦籽粒萌芽的影响,探索COR用于防治小麦收获期穗发芽的可行性。[方法]以易穗发芽的白皮小麦品种济麦22和抗穗发芽的红皮小麦品种扬麦16为材料,以不同浓度ABA和COR处理两品种小麦籽粒后... [目的]通过研究外源脱落酸(ABA)和冠菌素(COR)对小麦籽粒萌芽的影响,探索COR用于防治小麦收获期穗发芽的可行性。[方法]以易穗发芽的白皮小麦品种济麦22和抗穗发芽的红皮小麦品种扬麦16为材料,以不同浓度ABA和COR处理两品种小麦籽粒后进行萌芽,测定萌芽率、芽长以及萌芽过程中的α-淀粉酶活性。[结果]38μmol/L以上浓度的ABA处理和0.05μmol/L以上浓度的COR处理均对两品种籽粒的萌发及芽的生长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且COR抑制小麦种子萌发的生物活性约为ABA的200~1 500倍;浓度高于76μmol/L的ABA和0.05μmol/L的COR对两品种小麦籽粒萌发过程中的α-淀粉酶活性有抑制作用,且浓度越高抑制程度越大。[结论]ABA和COR可能通过抑制α-淀粉酶活性来抑制小麦籽粒的萌发和芽的生长;同浓度同一抑制剂处理下,白皮的济麦22萌芽及α-淀粉酶活性受抑制的程度显著高于扬麦16。该研究为COR用作控制大田小麦收获期穗发芽的可行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获前穗发芽 脱落酸 冠菌素 Α-淀粉酶 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子休眠与杂交稻穗发芽现象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5
作者 王蔚风 李珊 +6 位作者 钟许成 肖层林 袁振中 杨丽丽 于成 李柱 唐赛文 《湖南农业科学》 2013年第3期10-13,共4页
综述了种子休眠的内外影响因素,水稻种子穗发芽现象的机理及其调控途径。目前广泛采用的多种控制穗发芽技术,如多效唑、外源ABA、穗萌抑制剂等化学调控方法均存在一定缺陷,可通过系统选育穗发芽率低的亲本,采用合理的栽培管理技术,减少&... 综述了种子休眠的内外影响因素,水稻种子穗发芽现象的机理及其调控途径。目前广泛采用的多种控制穗发芽技术,如多效唑、外源ABA、穗萌抑制剂等化学调控方法均存在一定缺陷,可通过系统选育穗发芽率低的亲本,采用合理的栽培管理技术,减少"九二0"用量等途径解决杂交水稻制种穗萌芽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休眠 穗发芽 化学调控 杂交水稻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落粒实生麦苗穗发芽抗性鉴定及遗传背景研究
16
作者 张希太 肖磊 董策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16-1022,共7页
【目的】为寻求小麦抗穗发芽种质资源的收集新途径,研究大田落粒实生麦苗的抗穗发芽特性并阐明其遗传背景。【方法】分别于7月1-31日、8月1-31日、9月1日-10月10日3个时间段分Ⅰ、Ⅱ、Ⅲ批收集大田落粒实生麦苗,于10月中旬集中移栽入观... 【目的】为寻求小麦抗穗发芽种质资源的收集新途径,研究大田落粒实生麦苗的抗穗发芽特性并阐明其遗传背景。【方法】分别于7月1-31日、8月1-31日、9月1日-10月10日3个时间段分Ⅰ、Ⅱ、Ⅲ批收集大田落粒实生麦苗,于10月中旬集中移栽入观察圃。【结果】通过生长一致性观察发现第Ⅰ批有93%落粒实生麦苗的几个直观农艺性状与前茬种植的小麦品种一致而第Ⅱ、Ⅲ批落粒实生麦苗几个直观的农艺性状表现各异;穗发芽指数测定发现第Ⅰ批94.1%的落粒实生麦苗都感穗发芽,只有3.6%和2.3%表现为中抗和抗,第Ⅱ、Ⅲ批中100%的落粒实生麦苗穗发芽抗性都在中抗以上且随着收集批次的靠后高级别穗发芽抗性占比越高;通过对抗穗发芽落粒实生麦苗生长环境因素的分析然后进行人工远缘杂交验证,发现收集落粒实生麦苗大田中的节节麦和普通小麦人工远缘杂交结实率为5%,这充分证明大田中的节节麦和普通小麦发生自然杂交结实的可能性;利用SSR分子标记对10株高抗穗发芽落粒实生麦苗、节节麦以及近10年同一地块种植过的小麦品种进行检测与分析,引物Xgdm33、Xgwm52在10株高抗穗发芽落粒实生麦苗基因组DNA中不仅检测到了大量的来源于节节麦的DNA片段同时也检测到与前期种植过小麦品种同源的DNA片段,从分子水平证明大田抗穗发芽落粒实生麦苗是生长于大田中的节节麦与以往种植过的小麦品种是自然杂交的后代。【结论】通过收集大田落粒实生麦苗可以获得小麦高抗穗发芽种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粒实生麦苗 抗穗发芽 穗发芽抗性 遗传背景 节节麦 远缘杂交 自然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