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方韧带复合体逐级切除对损伤胸腰椎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李耀 沈中海 王向阳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53-557,共5页
目的 研究后方韧带复合体逐级切除对损伤胸腰椎稳定性的影响,验证棘上韧带对维持损伤胸腰椎稳定的作用。方法 取8具健康新鲜人体T11-L3节段标本,于L1椎体中1/3行楔形切除,并在材料试验机上压缩至闭合以制备L1椎体骨折。对T12-L1处后... 目的 研究后方韧带复合体逐级切除对损伤胸腰椎稳定性的影响,验证棘上韧带对维持损伤胸腰椎稳定的作用。方法 取8具健康新鲜人体T11-L3节段标本,于L1椎体中1/3行楔形切除,并在材料试验机上压缩至闭合以制备L1椎体骨折。对T12-L1处后方韧带复合体按照关节囊、棘间韧带、棘上韧带、黄韧带的顺序进行逐级切除,依次连续测量T12-L1节段前屈、后伸、侧弯、旋转运动时的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 ROM)及中性区(neutral zone, NZ)变化。结果 在前屈和后伸运动中,椎体切除及棘上韧带断裂后,ROM及NZ显著增加。在侧弯运动中,椎体切除和关节囊破坏后,ROM显著增加。在旋转活动中,椎体切除及关节囊破坏导致ROM增加,NZ无显著增加。结论 棘上韧带断裂后,T12-L1节段稳定性发生显著下降,尤其在前屈运动中。棘上韧带是维持胸腰椎节段稳定性的关键韧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方韧带复合体 逐级切除 胸腰椎 稳定性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保留颈后韧带复合体加微型钛板固定的生物力学 被引量:16
2
作者 张成程 林月秋 +1 位作者 陈建明 周吉祥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9-62,共4页
目的:探讨保留颈后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微型钛板固定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制备新鲜羊颈椎标本10具,分成两组,每组5具。A组,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组;B组,保留颈后韧带复合体联合微型钛板固定单开门... 目的:探讨保留颈后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微型钛板固定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制备新鲜羊颈椎标本10具,分成两组,每组5具。A组,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组;B组,保留颈后韧带复合体联合微型钛板固定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组。两组先分别测完整标本状况下弯曲、左右侧屈及轴性旋转的生物力学数据。A组、B组制成手术模型标本后再分别测上述生物力学数据,与完整标本对比。结果:A组术后在抵抗前屈载荷时与完整标本时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抵抗左右侧屈(P<0.05)及对抗轴向旋转载荷时稳定性较完整标本下降(P<0.05)。B组术后在抵抗前屈载荷及左右侧屈载荷时与完整标本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在对抗轴向旋转载荷时稳定性较完整标本下降(P<0.05),但较A组差异小(P<0.05)。结论: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结合微型钛板固定的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其颈椎标本在对抗侧屈及轴性旋转载荷方面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优于单纯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的单开门椎管成形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后方韧带复合体 微型钛板 单开门 椎管成形术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对单开门颈椎板成形术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3
作者 王伟 任龙喜 +2 位作者 张彤童 韩正锋 王渊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22-125,共4页
目的:观察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对单开门颈椎板成形术的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新鲜羊颈椎标本24具,分成三组,每组8具。A组,完整标本组,保留伸肌,切除前方结构;B组,在A组方法处理基础上行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单开门颈椎板成形术;C组... 目的:观察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对单开门颈椎板成形术的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新鲜羊颈椎标本24具,分成三组,每组8具。A组,完整标本组,保留伸肌,切除前方结构;B组,在A组方法处理基础上行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单开门颈椎板成形术;C组,在A组基础上行传统单开门颈椎板成形术。在电子万能试验机上行生物力学试验,测试项目包括三点折弯试验、轴向拉伸试验和压缩试验。分析比较三组间的差异性。结果:三点折弯试验标本变直时A、B两组位移无差异,C组与A、B两组比较均明显减小(P<0.05);在变直时A、B两组加载力无差异,C组则较A、B两组明显变小(P<0.05)。拉伸试验在变直时B组与A组比较加载力明显变小(P<0.05),C组与A组相比显著变小(P<0.01),同时C组与B组比较也明显变小(P<0.05);10N位移B、C两组与A组相比均明显增大(P<0.05)。压缩试验中在前方加压10N时B组与A组比较位移明显变大(P<0.05),C组显著大于A组(P<0.01),同时C组亦明显大于B组(P<0.05)。结论:在对抗导致颈椎变直和前屈的应力方面,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完整性的单开门手术标本明显优于破坏了其完整性的传统单开门手术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开门 颈椎板成形术 颈后方韧带复合体 生物力学 颈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留单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对颈后肌群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夏天 孙宇 +7 位作者 王少波 张凤山 张立 潘胜发 刁垠泽 周非非 陈欣 赵衍斌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12-218,共7页
目的:探讨颈后路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对颈后肌群形态及组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8月在我院诊断为后纵韧带骨化症,并接受颈后路C3-7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 目的:探讨颈后路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对颈后肌群形态及组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8月在我院诊断为后纵韧带骨化症,并接受颈后路C3-7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患者,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颈椎曲度、活动度、颈部功能评分等临床指标及术后24个月相应临床指标,并在MRI上测量术前、术后24个月颈后部肌肉形态及组成。应用t检验,对比手术前、后颈后部肌群形态、成分变化。结果:16例患者入组,其中男性9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52.94±7.07岁,其中局灶型后纵韧带骨化症6例,节段型5例,连续型5例。患者接受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术后患者颈椎曲度及椎间隙高度无显著变化,患者术前颈椎活动度平均40.33°±12.03°,术后为27.09°±11.09°,有显著差异(P<0.05)。对比手术前后,C3/4节段椎旁肌功能截面积(FCSA)及脂肪浸润(FI)存在显著差异(P<0.05),头夹肌FI存在显著差异(P<0.05)。C4/5及C5/6节段椎旁肌及头夹肌FCSA及FI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C6/7水平椎旁肌FCSA及FI存在显著差异(P<0.05),头夹肌在截面积(CSA)、FCSA及FI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比术后左、右侧颈后部肌肉形态及成分,C3/4节段椎旁肌FI及头夹肌CSA右侧显著大于左侧;C4/5节段右侧头夹肌FI显著小于左侧;C5/6节段右侧椎旁肌CSA及FCSA显著大于左侧;C6/7节段椎旁肌FI右侧显著小于左侧。结论: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中,颈椎后路手术会显著增加颈椎后方椎旁肌及头夹肌脂肪浸润,缩小功能横截面积,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的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可有效减少单侧肌肉的萎缩及脂肪浸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颈后路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颈后肌群 横截面积 脂肪浸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留后部韧带复合体结构对腰椎减压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李超 杨枫 +1 位作者 徐成 阮狄克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1-135,共5页
目的比较人体腰椎标本保留后部韧带复合体(posterior ligament complex,PLC)结构在位移及载荷两种不同加载模式下对腰椎减压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6具急性脑死亡新鲜青年男性T12~S2尸体标本,每个标本在位移及载... 目的比较人体腰椎标本保留后部韧带复合体(posterior ligament complex,PLC)结构在位移及载荷两种不同加载模式下对腰椎减压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6具急性脑死亡新鲜青年男性T12~S2尸体标本,每个标本在位移及载荷加载两种模式下依次完成以下状态的生物力学测试:完整状态、L4~5椎板间大开窗减压固定、L4~5全椎板切除减压固定。通过摄像系统非接触式测量融合相邻节段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并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在位移加载模式下,全椎板切除组屈曲ROM较椎间大开窗组显著增加,而在后伸、侧弯及旋转方面两组无显著性的差别。结论位移和载荷加载模式对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的生物力学影响存在差异性。与保留PLC结构的椎间大开窗减压方式相比,破坏PLC结构的全椎板切除减压方式可以导致相邻节段屈曲ROM显著增加,并提高相邻节段在后伸、侧弯及旋转等运动状态下ROM,其远期出现融合相邻节段失稳的可能性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融合 后部韧带复合体 相邻节段退变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建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单、双开门椎板成形术的生物力学比较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任龙喜 王渊 +1 位作者 王伟 韩正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8期627-631,共5页
目的:比较重建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单、双开门椎板成形术后生物力学的差异。方法:新鲜山羊颈椎标本24具,随机分成3组,每组8具。A组,完整标本组,保留后方项韧带、伸肌等伸颈结构,切除前方结构;B组,在A组基础上行重建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单开门... 目的:比较重建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单、双开门椎板成形术后生物力学的差异。方法:新鲜山羊颈椎标本24具,随机分成3组,每组8具。A组,完整标本组,保留后方项韧带、伸肌等伸颈结构,切除前方结构;B组,在A组基础上行重建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板成形手术;C组,在A组基础上行重建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双开门椎板成形术。在电子万能试验机上行生物力学实验,测试项目包括三点折弯试验、轴向拉伸试验和压缩试验,分析比较三组间的差异性。结果:三点折弯试验中标本变直时的位移、加载力,A、B、C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拉伸试验中各拉伸负荷下与变直时的位移,A、B、C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压缩试验中,A、B、C三组间位移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对抗颈椎变直和前屈的应力方面,重建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单、双开门颈椎板成形术间无明显差别,都最大限度保留了颈后方韧带复合体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板成形术 颈后方韧带复合体 生物力学 山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椎后路椎体骨化物复合体前移技术治疗多节段严重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被引量:1
7
作者 孙璟川 袁笑秋 +7 位作者 王元 徐锡明 郭永飞 陈德玉 缪锦浩 侯洋 陈宇 史建刚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3-68,共6页
目的介绍一种治疗多节段严重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术式。方法报道1例接受胸椎后路椎体骨化物复合体前移技术治疗的严重多节段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病例,介绍手术步骤并分析临床资料。手术主要包括以下步骤:游离椎体骨化物复合体(前移节段... 目的介绍一种治疗多节段严重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术式。方法报道1例接受胸椎后路椎体骨化物复合体前移技术治疗的严重多节段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病例,介绍手术步骤并分析临床资料。手术主要包括以下步骤:游离椎体骨化物复合体(前移节段上下椎间盘的松解、游离肋骨、放置椎板固定板、游离椎板)、置入椎弓根螺钉、安装钛棒、前移椎体骨化物复合体。结果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改良日本骨科协会评分(m-JOA)改善率为75%。手术耗时480 min,术中出血1 000 mL,术前测量椎管狭窄率为86.6%(T2/3)、68.2%(T4),术后椎管狭窄率降低为58.8%(T2/3)和45.9%(T4)。结论胸椎后路椎体骨化物复合体前移技术通过后方入路将椎体骨化物复合体进行游离,借助钉棒系统将椎体骨化物向腹侧推移,达到对脊髓的直接减压。该病例证明此技术治疗严重多节段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具有可行性,且技术简单,操作均位于椎管外,无需切除骨化物,理论上减压操作安全有效,但该技术的临床效果仍需更多的临床研究加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前移 后纵韧带骨化 椎体-骨化物复合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线片和CT影像对胸腰椎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的诊断意义 被引量:46
8
作者 唐一村 林本丹 +4 位作者 林慰光 胡奕山 郑干轩 罗勤瑜 洪笃开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01-806,共6页
目的:评价X线片和CT影像在评估胸腰椎骨折中后方韧带复合体(PLC)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7月期间我院脊柱外科诊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纳入标准:(1)胸椎或腰椎骨折病例;(2)有明确外伤史;(3)5d内完... 目的:评价X线片和CT影像在评估胸腰椎骨折中后方韧带复合体(PLC)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7月期间我院脊柱外科诊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纳入标准:(1)胸椎或腰椎骨折病例;(2)有明确外伤史;(3)5d内完成X线片、CT和MRI检查。排除标准:(1)病理性骨折;(2)陈旧性椎体骨折;(3)伤椎或其邻近椎体合并有棘突骨折;(4)典型或非典型Chance骨折;(5)骨折合并椎体明显脱位或旋转;(6)2个及以上椎体骨折;(7)先天性或退变性脊柱侧凸。以MRI诊断作为参考标准,将PLC完整或部分损伤患者与PLC完全断裂患者的X线片或CT影像学征象进行比较,对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的参数进行组合,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以预测概率为分析指标,应用ROC曲线分析,评价不同组合对PLC损伤的诊断价值,找出诊断价值最高组合,在不同截止点上行平行、系列诊断试验。结果:共纳入符合标准的胸腰椎骨折患者120例,其中男78例,女42例;年龄16-67岁(43.4±16.2岁)。交通伤62例,高处坠落伤40例,压砸伤18例。骨折部位:胸椎30例,胸腰段64例.腰椎26例。X线片上测量的上下终板角(SIEA。)、椎体高度下降百分比(LOVBHX)和CT影像上测量的棘突间距差值(1SDFCT)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参数组合中,SIEAX±ISDFCr的组合诊断效能最好.ROC曲线面积为0.844(0.746~0.942),与三参数组合无显著性差异,其截止点处Youden指数为0.675。选取该组合行平行诊断试验,在X线片上SIEA〉20。或CT影像上ISDF大于2mm时,其灵敏度为953%,特异度为62.8%,Youden指数为0.581。结论:X线片上测量SIEA〉20。或CT影像上测量ISDF〉2mm可作为PLC完全断裂的初筛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方韧带复合体 脊柱骨折 上下终板角 棘突间距 Logistic模型 X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留颈椎后方韧带复合体颈椎管扩大成形术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16
9
作者 许卫兵 姜长明 +2 位作者 王以进 廉永昕 张毅霞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2000年第4期224-226,共3页
目的 :研究保留颈椎后方韧带复合体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选用 8具无损伤的新鲜人尸体颈椎标本 ,经分次处理分为 3组 :A组 ,剔除肌肉的正常颈椎 ;B组 ,保留颈椎后方韧带复合体颈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颈椎标本 ;C组 ... 目的 :研究保留颈椎后方韧带复合体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选用 8具无损伤的新鲜人尸体颈椎标本 ,经分次处理分为 3组 :A组 ,剔除肌肉的正常颈椎 ;B组 ,保留颈椎后方韧带复合体颈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颈椎标本 ;C组 ,切除韧带复合体颈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颈椎标本。模拟人颈部生理活动 ,分次进行压缩试验、三点弯曲试验和扭转试验 ,测量 3组的力学指标。结果 :与A组相比 ,C组C5椎体前缘的应力显著增高 ,轴向刚度、弯曲刚度和扭转刚度均明显下降 (P <0 0 1) ;而B组上述各力学指标均优于C组 (P <0 0 1)。结论 :保留颈椎后方韧带复合体的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韧带复合体 椎板成形术 生物力学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棘突骨折累及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对羊颈椎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荣 闵继康 +6 位作者 黄曙峰 朱建祥 李强 王朝阳 沈彦 张文 杨惠林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22-426,共5页
目的通过体外羊标本模拟颈椎棘突骨折累及后方韧带复合体(posterior ligamentous complex,PLC)损伤对颈椎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影响,探讨颈椎后方结构在维持颈椎稳定性中的作用。方法将新鲜羊颈椎C3~6标本24具随机平均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A... 目的通过体外羊标本模拟颈椎棘突骨折累及后方韧带复合体(posterior ligamentous complex,PLC)损伤对颈椎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影响,探讨颈椎后方结构在维持颈椎稳定性中的作用。方法将新鲜羊颈椎C3~6标本24具随机平均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A组);单纯颈椎棘突骨折组(B组);颈椎棘突骨折合并PLC损伤组(C组)。在1.5 N·m力矩加载下,分别测量各组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6种工况下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之间的ROM差异。结果单纯颈椎棘突骨折对羊颈椎稳定性影响不大,各工况下ROM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棘突骨折合并PLC损伤组在前屈、后伸及左右旋转工况下ROM显著增加,同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棘突骨折合并PLC损伤组在左右侧弯工况下同正常对照组比较ROM变化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颈椎棘突骨折本身并不影响颈椎整体稳定性,但颈椎棘突骨折伴有PLC损伤时可造成颈椎不稳,需要手术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棘突骨折 后方韧带复合体 颈椎不稳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建C_(2)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累及C2OPLL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1
作者 葛黁黁 樊成虎 +2 位作者 齐兵献 唐仲海 路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65-468,共4页
目的观察重建C_(2)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累及C_(2)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3月至2018年6月,对本院19例采用重建C_(2)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 目的观察重建C_(2)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累及C_(2)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3月至2018年6月,对本院19例采用重建C_(2)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累及C_(2)的OPLL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和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以评估其临床疗效。结果1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3~31个月。大部分患者四肢麻木无力、行走不稳症状获得良好改善。术后2例出现轴性症状,1例并发C_(5)神经根麻痹症,经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术前JOA评分为(8.26±1.63)分,术后末次随访时为(14.19±3.27)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VAS评分为(6.85±0.91)分,术后末次随访时为(1.06±0.8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采用JOA评分标准判定:优11例,良5例,可3例。术后末次随访神经功能改善率为(78.96±12.83)%。结论重建C_(2)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累及C_(2)的OPLL手术操作难度低,并发症少,短期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C_(2)肌肉韧带复合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在腰椎后路全椎板减压改良TLIF手术中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8
12
作者 贾吉光 徐俊昌 +4 位作者 刘江涛 庄正陵 黄彬 王永贵 邹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2361-2365,共5页
目的探讨在腰椎后路全椎板减压改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TLIF)手术时,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PLC)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60例腰椎退变性椎管狭窄、腰椎间盘突出伴不稳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 目的探讨在腰椎后路全椎板减压改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TLIF)手术时,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PLC)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60例腰椎退变性椎管狭窄、腰椎间盘突出伴不稳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切除PLC行改良TLIF术,研究组保留PLC(切除黄韧带)行改良TLIF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JOA评分和改善率以及慢性疼痛、僵硬不适、椎间融合和临近节段退变(ASD)的例数。结果研究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前、术后3个月JOA评分及改善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是术后3个月的JOA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1年研究组慢性疼痛、僵硬不适和ASD例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1例椎间未融合,研究组全部融合,两组椎间融合率无差异(P>0.05)。两组手术顺利,无1例感染。结论保留PLC全椎板减压改良TLIF术,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远期并发症和ASD发生率明显降低,临床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方韧带复合体 腰椎管狭窄 融合 临近节段退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椎后路椎体-后纵韧带骨化物复合体可控前移治疗多节段连续型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3
作者 潘伟成 孟亚轲 +6 位作者 孙璟川 张卫航 梅子健 蒋佳霖 郑冰 郭永飞 史建刚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95-401,共7页
目的:探讨胸椎后路椎体-后纵韧带骨化物复合体可控前移固定减压技术治疗多节段连续型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thoracic 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T-OPLL)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5月~2020年6月于我院脊柱外... 目的:探讨胸椎后路椎体-后纵韧带骨化物复合体可控前移固定减压技术治疗多节段连续型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thoracic 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T-OPLL)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5月~2020年6月于我院脊柱外科接受胸椎后路椎体-后纵韧带骨化物复合体可控前移固定减压技术治疗的22例多节段连续型T-OPLL患者,记录手术一般情况,统计患者发病节段、临床表现及并发症情况,并根据术前、术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Frankel分级、CT、MRI检查评估手术效果.结果:随访时间13~17(14.95±1.33)个月;手术时间200~310min(238.19±34.73min),出血量900~1800ml(1345.45±230.38ml);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12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7.59±0.73分、3.50±0.51分、2.41±0.50分、1.55±0.51分;术前和术后3个月、12个月、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12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分别为4.64±1.84分、5.73±1.78分、6.82±1.33分、9.23±0.81分;术前和术后3个月、12个月、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平均为(73.64±12.57)%.末次随访时患者Frankel分级改善1~3级(术前14例B级、4例C级、4例D级均恢复至E级).末次随访时无内固定松动、断钉断棒等并发症,骨化物未见明显进展.结论:胸椎后路椎体-骨化物复合体可控前移固定减压技术能够借助钉棒固定系统将骨化物前移,实现对脊髓的原位减压,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术式,为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后纵韧带骨化 椎体-后纵韧带骨化物复合体 前移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后部韧带复合体损伤的MRI诊断
14
作者 李岩 金迪 范广宇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62-364,共3页
目的 :探讨核磁共振成像 (MRI)诊断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后部韧带复合体 (PLC)损伤的准确性及损伤机制。方法 :将 6 0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病人术前MRI诊断结果与手术结果相对比 ,得出MRI诊断后部韧带复合体中棘上韧带 (SSL)和棘间韧带 (ISL... 目的 :探讨核磁共振成像 (MRI)诊断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后部韧带复合体 (PLC)损伤的准确性及损伤机制。方法 :将 6 0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病人术前MRI诊断结果与手术结果相对比 ,得出MRI诊断后部韧带复合体中棘上韧带 (SSL)和棘间韧带 (ISL)损伤的准确率。将病人分为PLC完整组和PLC损伤组 ,对比两组间脊髓神经损伤程度及椎板骨折发生率大小。结果 :MRI诊断SSL和ISL损伤的准确率分别为 89.6 %和 93.0 % ,T1加权像诊断SSL损伤特异度明显高于T2加权像 (P <0 .0 5 )。PLC损伤组中病人脊髓神经损伤程度及椎板骨折发生率均明显高于PLC完整组 (P <0 .0 5 )。结论 :MRI检查是诊断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后部韧带复合体损伤的可靠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 爆裂性骨折 后部韧带复合体 核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椎板切除回植术生物力学特性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徐铖菡 禚汉杰 +6 位作者 柴旭斌 郝宇鹏 张博文 陈勤 王彦金 栗林 周英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742-752,共11页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的方法,比较三种腰椎椎板切除回植术(laminectomy replantation,LMRP)的生物力学特性,为LMRP的选择提供相关生物力学依据.方法:提取一名35岁健康男性志愿者的全腰椎CT图像数据,建立L1~L5的有限元模型,得到正常...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的方法,比较三种腰椎椎板切除回植术(laminectomy replantation,LMRP)的生物力学特性,为LMRP的选择提供相关生物力学依据.方法:提取一名35岁健康男性志愿者的全腰椎CT图像数据,建立L1~L5的有限元模型,得到正常全腰椎模型M0并进行有效性验证.参照临床手术方法,以L3椎体为手术节段,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及韧带离断情况建立不同的LMRP模型,包括揭盖式LMRP模型M1;头侧翻转式LMRP模型M2a、尾侧翻转式LMRP模型M2b;保留棘间、棘上韧带连续性的旋转式LMRP模型M3.对各模型L5椎体下表面进行固定约束,在L1椎体上表面施加垂直向下的压力载荷500N,同时在该表面施加10N·m力矩载荷,分别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六种工作状态加载,分析各模型在6种运动状态下各节段腰椎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及各部位最大等效应力.结果:与相关文献数据比较,模型M0中L1~L5各节段ROM及总ROM与既往研究结果相近,证明本模型有效.前屈状态下M1~M3模型相较于M0,L1~L5 整体 ROM 增大百分比依次为 M1(21.6%)>M2b(15.6%)>M2a(12.1%)>M3(3.6%)>M0;L2/3 节段 ROM增大百分比为 M1(52.8%)>M2b(51.8%)>M2a(11.7%)>M3(10.5%)>M0;L3/4 节段 ROM 增大百分比为 M1(50.0%)>M2a(46.7%)>M2b(17.1%)>M3(7.9%)>M0;各模型 L1/2 椎间盘最大等效应力较 M0 增大 19.0%~23.0%;L2/3 椎间盘最大等效应力变化百分比为 M1(29.42%)>M2b(29.41%)>M2a(6.1%)>M3(5.2%)>M0;L3/4椎间盘最大等效应力变化百分比为M1(26.6%)>M2a(26.2%)>M2b(7.5%)>M3(2.5%)>M0;L4/5椎间盘最大等效应力较M0减少10.0%~11.5%;L1~L5关节软骨整体最大等效应力变化百分比为M2a(63.6%)>M1(61.3%)>M2b(9.2%)>M3(3.5%)>M0;各模型术椎椎体及椎弓根处钛钉最大等效应力无明显差异且M3最小;术椎棘突及棘突处钛钉最大等效应力由大到小依次为M2a>M3>M1>M2b;两侧微型钛板最大等效应力由大到小依次均为M2a>M3>M1,M2b中两侧微型钛板的最大等效应力规律与术椎及其他内固定物最大等效应力规律不一致;M1与M3微型钛板整体应力明显低于M2a与M2b且应力分布相对均匀.左旋右旋状态下,M1~M3模型中L3/4节段ROM较M0增大约40%,其他状态下各模型ROM及最大等效应力无明显差异.结论:相较于揭盖式和翻转式LMRP,保留棘间、棘上韧带连续性的旋转式LMRP各节段ROM与正常模型接近,具有良好的术后稳定性,各结构应力与正常模型相比变化较小,内固定物应力分布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板切除回植术 后方韧带复合体 生物力学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