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1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ti-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effect of dopamine D3 receptor antagonist
1
作者 SONG Da-ke GUO Liang-kun +2 位作者 LU Guan-yi SONG Rui LI Jin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718-719,共2页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nti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PTSD) effects and its probable mechanism of YQA14,a dopamine D3 receptor antagonist.METHODS Two PTSD animal models,the rat single prolonged stress(SPS) model...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nti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PTSD) effects and its probable mechanism of YQA14,a dopamine D3 receptor antagonist.METHODS Two PTSD animal models,the rat single prolonged stress(SPS) model and the mouse pre-shock model,were used in this experiment.In the SPS model,adult male Sprague-Dawley(SD)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model group,positive group and YQA14 groups with different dosages.In the mouse pre-chock model,dopamine D3 receptor knockout(KO) and wild type(WT) mic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model group,positive group and YQA14 group.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animal models,the saline,sertraline(ig) and YQA14(ip)were administered to the animals in the control,model,positive control and test groups respectively.The open field test(OFT)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locomotor activity while the contextual freezing(CF) measurement and elevated plus maze(EPM) test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PTSD-like behaviors.RESULTS In the rat SPS model,neither SPS nor drug treatment affected the locomotor activity in rats.However,SPS rats showed significant PTSD-like behaviors with enhanced freezing time in CF(P<0.01) and decreased percentage of entries into open arms and time spent in open arms in EPM(P<0.05,P<0.01).Moreover,compared with the model group,the repeated administration of YQA14(3.125,6.25 and 12.5 mg·kg-1)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freezing time(P<0.01)and increased the percentages of entries into open arms and time spent in open arms(P<0.05).In the mouse pre-shock model,when both model groups showed significant higher freezing time compared with the respective control groups(P<0.05,P<0.01),YQA14 selectively alleviated the freezing time on WT mice(P<0.05) while had no effect on KO mice.In the EPM tests,the WT mice model group showed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the percentage of entries into open arms and time spent in open arms(P<0.05) while D3 R KO mice model group didn′ t show any reduction,compared with respective control groups.Furthermore,daily administration of YQA14 at 12.5 mg·kg-1 both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percentages of entries into and time spent in open arms(P<0.05) but not D3 R KO mice.None of the locomotor activity we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CONCLUSION YQA14 could significantly alleviate the PTSD-like behaviors in rodents and the effects were mediated by the blockade of brain D3 recep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DOPAMINE D3 RECEPTOR ANTAGONIST YQA1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se Studies of Mental Health in General Practice (7) Post -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2
作者 Fiona Judd Grant Blashki Leon Piterman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9期2141-2142,共2页
关键词 摘要 编辑部 编辑工作 读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失眠颗粒对疫情后PTSD患者卒中预防作用的网络药理学及动物实验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旭 李兰 +5 位作者 柏若雪 张莎 程楠 刘婧涵 阚晓茹 陈钧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990-1001,共12页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和动物实验验证探讨陕西省中医医院院内制剂失眠颗粒治疗疫情后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远期预防卒中(stroke)的作用机制。方法:使用TCMIP和BATMAN‑TCMTCMSP等数据库筛选失眠颗粒...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和动物实验验证探讨陕西省中医医院院内制剂失眠颗粒治疗疫情后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远期预防卒中(stroke)的作用机制。方法:使用TCMIP和BATMAN‑TCMTCMSP等数据库筛选失眠颗粒成分中各味中药的有效成分及靶点,基于GEO数据库采用基因表达图谱分析技术通过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获得PTSD和卒中的差异基因。利用R语言软件进行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以筛选出PTSD发生卒中的风险基因。将失眠颗粒的靶点与PTSD发生卒中的风险基因取交集,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靶点互作网络,在Cytoscape软件进行拓扑分析筛选核心靶点,对交集靶点进行GO功能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构建“失眠颗粒中药‑成分‑靶点”网络图,选取核心靶点进行动物实验验证。结果:失眠颗粒筛选出642个化合物成分,对应2082个靶点,筛选出PTSD发生卒中的风险基因2379个,通过VENN分析获得失眠颗粒成分和疾病共同靶点165个。PPI分析后最终获得68个关键靶点,即为失眠颗粒治疗PTSD并对卒中远期预防的核心靶点。在CytoNCA进行拓扑分析,排名前10的核心靶点分别是MAPK3、MAPK1、NCOA2、MAPK14、NR3C1、RARA、PRKACA、SMARCD3、FOS、FOXO1。KEGG富集分析后得到104条相关通路,GO功能分析得到10条BP通路、10条MF通路和3条CC通路。在动物实验中,与模型组比较,失眠颗粒可明显改善PTSD的焦虑样行为,同时降低p38 MAPK蛋白的表达水平。结论:失眠颗粒通过抑制p38 MAPK介导的MAPK通路来抑制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抑郁焦虑样行为和记忆能力。PTSD患者卒中的发生率高,失眠颗粒通过治疗PTSD并对卒中的远期预防有迹可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眠颗粒 创伤后应激障碍 卒中 网络药理学 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机制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地奥司明缓解PTSD小鼠焦虑的分子机制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新超 李红玉 武明媚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5-312,共8页
目的:探讨地奥司明(DSM)对小鼠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焦虑行为的缓解作用及结合网络药理学探讨DSM潜在的作用靶点及机制。方法:利用连续性的束缚、强迫游泳、麻醉和电击小鼠,建立PTSD样小鼠模型;通过腹膜腔注射基于DSM处理。通过旷场、... 目的:探讨地奥司明(DSM)对小鼠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焦虑行为的缓解作用及结合网络药理学探讨DSM潜在的作用靶点及机制。方法:利用连续性的束缚、强迫游泳、麻醉和电击小鼠,建立PTSD样小鼠模型;通过腹膜腔注射基于DSM处理。通过旷场、高架动物行为学检测,确定DSM对PTSD样小鼠焦虑行为的缓解作用。使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Drug Bank、TTD、Gene Cards等数据库收集DSM和PTSD的相关靶点,利用Venny2.1筛选出DSM成分与PTSD疾病共有靶点,对共有靶点进行PPI网络构建及拓扑学分析确定核心靶点;对核心靶点GO分类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构建出DSM抗PTSD“成分-疾病-靶标-通路”网络;通过小鼠脑组织免疫荧光染色实验,验证核心靶点。结果:DSM显著缓解PTSD样小鼠的焦虑行为。在DSM与PTSD的网络药理学中有共同靶点53个、核心靶点15个、649个生物过程和46个差异信号通路;筛选度值相对较高的几个关键靶点CCL5、JNK、TNF-α进行小鼠脑片的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TSD样小鼠海马区这3个蛋白高表达,而DSM可以显著降低它们的表达。结论:DSM可显著缓解PTSD样小鼠的焦虑行为,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免疫反应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后应激障碍 地奥司明 网络药理学 动物行为学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强度运动改善PTSD小鼠恐惧记忆泛化及促海马神经再生效应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金硕 张晓晓 +1 位作者 吉宸萱 孙丽娜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17-1024,共8页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运动缓解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恐惧记忆泛化的作用及促海马神经再生中枢调控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雄性C57 BL/6J小鼠分为对照(control)组、PTSD建模(PTSD)组、建模后高强度运动(PTSD-High)组和建模后低强度运动...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运动缓解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恐惧记忆泛化的作用及促海马神经再生中枢调控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雄性C57 BL/6J小鼠分为对照(control)组、PTSD建模(PTSD)组、建模后高强度运动(PTSD-High)组和建模后低强度运动(PTSD-Low)组。采用条件性足部电击(CF)和单次-持续应激(SPS)相结合的方法,构建PTSD复合应激模型。利用条件性恐惧实验测试小鼠对恐惧记忆相似情境的辨别能力,评估小鼠恐惧记忆泛化程度,通过免疫荧光双标实验观察并量化小鼠海马DG区新生的未成熟神经元,使用ELISA测定血清脂联素的分泌水平。结果:(1)在条件性恐惧实验三个类似情境中,control组与PTSD-High组的不动时间均明显低于PTSD组。(2)免疫荧光双标染色图片显示,PTSD组小鼠海马DG区的新生神经元与未成熟神经元荧光信号降低,新生未成熟神经元纤维短而少。统计表明,与PTSD组相比,control、PTSD-High和PTSD-Low组小鼠新生未成熟神经元的细胞密度和树突分支点及长度均明显升高。(3)ELISA结果显示,control和PTSD-High组小鼠血清中脂联素水平均明显高于PTSD组和PTSD-Low组。结论:PTSD小鼠恐惧记忆泛化与海马神经再生水平下降有关。运动可能通过促进脂联素的分泌、促进海马神经再生改善恐惧记忆泛化。不同强度运动对比发现高强度运动改善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强度 脂联素 海马神经再生 创伤后应激障碍 恐惧记忆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压低氧干预对PTSD大鼠行为学和血液学指标的影响
6
作者 沈宝英 王智星 +4 位作者 李博尉 杨春启 沈歆 赖成材 高月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31-1239,共9页
目的初步评价低压低氧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大鼠机体损伤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Control)组、单程长时应激(single-prolonged stress,SPS)组、低压低氧(hypobaric hypoxia,HH)组和... 目的初步评价低压低氧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大鼠机体损伤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Control)组、单程长时应激(single-prolonged stress,SPS)组、低压低氧(hypobaric hypoxia,HH)组和单程长时应激复合低压低氧(SPS+HH)组。首先运用SPS方法对SPS组和SPS+HH组大鼠进行PTSD模型构建,第2天将HH组和SPS+HH组大鼠放入低压低氧舱,模拟海拔6000 m,持续14 d。通过检测大鼠一般状况、行为学、血液学指标和组织形态学,以评价低压低氧对PTSD大鼠的损伤。结果SPS+HH组大鼠体质量显著下降;粪便部分偏硬结,部分可见粘度大。除Control组外,其余各组均出现焦虑样和抑郁样行为,其中低压低氧加重SPS大鼠的行为学异常。SPS组和SPS+HH组大鼠凝血功能障碍,血液粘稠度异常增加,SPS+HH组显著异常;SPS+HH组大鼠全血中红细胞、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容均较SPS组大鼠显著增加;SPS+HH组大鼠血清TP、LDH和GLU含量异常。组织形态学方面,SPS+HH组大鼠海马组织可见扩张充血的血管,肝脏组织可见充血的中央静脉,肝窦可见扩张充血、肝细胞轻度颗粒样变。结论低压低氧加重PTSD大鼠的抑郁样和焦虑样行为,同时加重PTSD大鼠的血液学指标和组织形态学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压低氧 创伤后应激障碍 行为学 血液学指标 海马组织 肝脏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学科协作干预方案在早产儿母婴分离产妇中的应用
7
作者 于鹏 张萌 +3 位作者 张文华 郭朋飞 杨涵旭 匡国芳 《中国护理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37,共6页
目的:分析多学科协作干预方案对早产儿母婴分离产妇泌乳量及产后创伤后应激障碍水平的影响,为早产儿母婴分离产妇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产科联合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医科、营养科及心理科,制定促进早产儿母婴分离产... 目的:分析多学科协作干预方案对早产儿母婴分离产妇泌乳量及产后创伤后应激障碍水平的影响,为早产儿母婴分离产妇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产科联合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医科、营养科及心理科,制定促进早产儿母婴分离产妇产后泌乳和心理健康的多学科协作干预方案。便利选取2023年1月—10月在青岛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产科分娩的早产儿母婴分离产妇为研究对象,其中,2023年1月—5月的109名为对照组,2023年6月—10月的111名为实验组。对照组产妇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产妇接受多学科协作干预方案护理。比较两组产妇泌乳量、泌乳Ⅱ期启动延迟发生率及产后创伤后应激障碍水平。结果:两组产妇产后第1天、第2天泌乳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产后第3天及产后第14天泌乳量比较,实验组均多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产妇泌乳Ⅱ期启动延迟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产妇产后创伤后应激障碍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学科协作干预方案可以有效促进早产儿母婴分离产妇泌乳Ⅱ期正常启动,有助于维持充足的泌乳量,并降低产妇产后创伤后应激障碍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 母婴分离 泌乳启动 泌乳量 产后创伤后应激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小脑灰质髓鞘变化与认知功能的关系
8
作者 李斌 胡敏 +3 位作者 杨罗东 张子维 胡媛媛 张桂青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2183-2190,共8页
目的使用T1加权(T1w)和T2加权(T2w)的比值图像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VBM),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与健康对照组(HC)小脑灰质髓鞘含量及灰质体积的差异,并分析其差异与认知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共纳入30例PTSD患者(PTSD组)... 目的使用T1加权(T1w)和T2加权(T2w)的比值图像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VBM),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与健康对照组(HC)小脑灰质髓鞘含量及灰质体积的差异,并分析其差异与认知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共纳入30例PTSD患者(PTSD组)及30例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HC组,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PTSD组和HC组的认知功能,随后进行磁共振(MRI)扫描;采用两样本t检验分析小脑灰质区域T1w/T2w比值和灰质体积的组间差异;采用Spearman偏相关分析,探索其组间差异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结果与HC组相比,PTSD组左侧小脑灰质T1w/T2w比值降低(体素水平P<0.001,团块水平P<0.05,GRF校正);PTSD组T1w/T2w比值减少区域同时存在灰质体积减少(voxel P<0.005,cluster P<0.05,GRF校正);相关性分析显示,PTSD组左侧小脑灰质T1w/T2w比值与认知障碍严重程度存在正相关。结论PTSD患者左侧小脑灰质区域髓鞘含量及灰质体积减少,且髓鞘和体积减少与认知障碍严重程度均呈正相关,T1w/T2w比值为PTSD患者髓鞘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后应激障碍 T1加权/T2加权 髓鞘 小脑 灰质体积 认知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耻感对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影响:一项倾向性评分匹配研究
9
作者 张丽 刘伟志 尹倩兰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50-955,共6页
目的 评估病耻感与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调查方法,从不同层次的高校抽取1 312名大学生参与调查。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控制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等潜在混杂因素,比较PTSD组和非PTSD组... 目的 评估病耻感与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调查方法,从不同层次的高校抽取1 312名大学生参与调查。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控制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等潜在混杂因素,比较PTSD组和非PTSD组在病耻感上的差异。结果 倾向性评分匹配后,PTSD组(n=139)大学生的病耻感高于非PTSD组(n=139,P<0.01)。进一步分析发现,病耻感对PTSD各症状都有显著影响,尤其是对过度警觉和反应性症状的影响最大。结论 PTSD大学生可能面临更加严重的病耻感,从而进一步加重PTSD症状。应关注病耻感对大学生PTSD症状的潜在影响,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应对这一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耻感 创伤后应激障碍 心理健康 大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对PTSD样大鼠学习记忆及海马CA1区Bcl-2/Bax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刘倩汝 王丽 +2 位作者 祁鸣 于海 张桂青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40-344,共5页
目的探讨电针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样大鼠学习记忆及海马CA1区Bcl-2/Bax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8只健康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和电针对照组,采用国际认定的单次延长应激(SPS)方法制作大鼠PTSD模型,... 目的探讨电针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样大鼠学习记忆及海马CA1区Bcl-2/Bax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8只健康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和电针对照组,采用国际认定的单次延长应激(SPS)方法制作大鼠PTSD模型,在造模6 h后给予电针组和电针对照组针刺治疗,通过旷场实验和Morris水迷宫实验测试大鼠的情绪唤醒水平和学习记忆能力,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海马组织CA1区组织形态变化,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大鼠海马组织CA1区Bcl-2/Bax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大鼠比较,正常对照组和电针组大鼠站立与跨格次数均增多,平均上台潜伏期和穿台潜伏期缩短,穿台次数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CA1区海马经元排列紊乱,结构异常,电针组CA1区海马神经元排列较整齐,结构趋于正常;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CA1区Bcl-2/Bax蛋白表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海马组织CA1区Bcl-2/Bax蛋白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治疗可改善PTSD样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可能与下调海马组织CA1区Bcl-2/Bax蛋白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后应激障碍 BCL-2 BAX 学习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SD样情感行为异常大鼠海马ATP酶活性与Ca^(2+)/CaM改变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庆松 王正国 朱佩芳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1046-1049,共4页
目的 :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精神与行为异常的病理生理基础。方法 :通过频率 2 5Hz、波宽 1ms、串长 10s、串隔 7min、强度 10 0 μA的恒流、单向方波 ,建立海马惊厥阈下电刺激PTSD动物模型 ;采用神经生化、流式细胞仪、荧光标记术... 目的 :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精神与行为异常的病理生理基础。方法 :通过频率 2 5Hz、波宽 1ms、串长 10s、串隔 7min、强度 10 0 μA的恒流、单向方波 ,建立海马惊厥阈下电刺激PTSD动物模型 ;采用神经生化、流式细胞仪、荧光标记术及Westernblotting等方法 ,定量观测了实验动物海马Na+ -K+ -ATP酶、Ca2 + -ATP酶活性 ,细胞内Ca2 + 含量与钙调素 (CaM)相对活性平均通道荧光及海马组织总CaM表达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 :电刺激停止后 4 8h内实验动物海马细胞线粒体Na+ -K+ -ATP酶活性明显下降 ,72h内Ca2 + -ATP酶活性显著降低 ;海马细胞 [Ca2 + ]i于电刺激停止后 72h内明显增高 ,游离CaM平均通道荧光则同步降低 ,而海马组织总CaM表达则于电刺激停止后 4 8h内明显增多。结论 :海马细胞 [Ca2 + ]i持续增高、结合CaM含量明显增加及线粒体钠钾泵与钙泵功能受损 ,可能是实验动物长时程PTSD样情感行为异常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激障碍 创伤后 腺苷三磷酸酶 钙调蛋白 海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TMS对创伤后康复期PTSD患者核心症状、正负性情绪和心理弹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艺 彭李 +2 位作者 周贤丽 刘宏亮 李敏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1571-1575,共5页
目的研究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 TMS)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患者核心症状、正负性情绪和心理弹性的影响。方法将40例伴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PTSD评分≥3... 目的研究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 TMS)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患者核心症状、正负性情绪和心理弹性的影响。方法将40例伴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PTSD评分≥38分)的康复科住院患者分为治疗组20例,接受20 Hz高频r TMS右侧前额叶背外侧区域(DLPFC);对照组20例,采用假性r TMS,刺激部位同治疗组。两组被试分别接受10次,共2周的治疗。在刺激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心理弹性以及正负性情绪的评定,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创伤后应激障碍、心理弹性和正负性情绪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总分及各因子分、正负性情绪得分在刺激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心理弹性得分在刺激前后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假刺激前后在各项评分上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20 Hz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可提高患者的积极情绪,减少负性情绪,有效缓解创伤后应激障碍核心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创伤后应激障碍 负性情绪 正性情绪 心理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恐惧疾病进展在乳腺癌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创伤后成长间的中介效应
13
作者 李雯 宋小花 +4 位作者 何素素 黄佳倩 肖珊珊 邓堋 陈红涛 《军事护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5-48,共4页
目的探讨恐惧疾病进展在乳腺癌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创伤后成长间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长沙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的364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简体中文版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创伤后应激障碍平民... 目的探讨恐惧疾病进展在乳腺癌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创伤后成长间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长沙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的364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简体中文版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创伤后应激障碍平民版量表及恐惧疾病进展量表简版对其进行调查。结果乳腺癌患者的创伤后成长得分为[65.0(56.0,73.0)]分、创伤后应激障碍得分为[26.0(23.0,33.0)]分、恐惧疾病进展得分为[30.0(25.0,36.0)]分,三者之间均呈正相关(均P<0.01)。恐惧疾病进展在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创伤后成长间发挥中介作用,中介效应比为70.50%。结论恐惧疾病进展可通过创伤后应激障碍影响乳腺癌患者的创伤后成长水平。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直面疾病恐惧,激发其抗争意识,促进心理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创伤后成长 恐惧疾病进展 创伤后应激障碍 中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省热带地区黎族与汉族PTSD患者血小板5-HT浓度的比较探讨 被引量:2
14
作者 康延海 蒋湘玲 +6 位作者 郭敏 周淑萍 高允锁 郭骏成 陈峰 刘涛 吴多育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10期1345-1348,共4页
目的:通过检测热带地区黎族与汉族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血小板5-羟色胺(5-HT)的浓度,探讨血小板5-HT在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检测30例黎族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和30例汉族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血小板5-HT... 目的:通过检测热带地区黎族与汉族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血小板5-羟色胺(5-HT)的浓度,探讨血小板5-HT在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检测30例黎族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和30例汉族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血小板5-HT的浓度,并与30名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黎族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血小板5-HT的浓度为(120.56±118.05)ng/109,低于汉族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浓度(271.43±181.66)ng/109,正常人浓度(350.58±169.19)ng/1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黎族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和汉族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及正常人回避、闯入、高警觉中存在着症状学差异,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5-HT功能低下可能与生化机制有关,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民族差异与热带地区民族习惯、地位和文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黎族 汉族 创伤后应激障碍 血小板5-羟色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SD状态下HCN2-GLT-1在脊髓水平协同调控内脏高敏感性-中枢敏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纪雷 陈强 +7 位作者 何雨芩 林玲 冉亚梅 朗秀琼 李磊 王建明 王正国 杨敏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771-775,共5页
目的研究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状态下,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2(HCN2)与谷氨酸转运体-1(GLT-1)在脊髓水平协同调控内脏高敏感性-中枢敏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正常对照组(n=14)、PTSD内脏高敏感模... 目的研究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状态下,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2(HCN2)与谷氨酸转运体-1(GLT-1)在脊髓水平协同调控内脏高敏感性-中枢敏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正常对照组(n=14)、PTSD内脏高敏感模型组(n=15)、PTSD+头孢曲松(CTX)组[给予CTX预处理,n=15)。采用连续单一应激(SPS)联合足底电击刺激法建立PTSD内脏高敏感大鼠模型。建模7d后,采用结直肠扩张(CRD)-内脏运动反射(VMR)评估各组内脏敏感性的改变;采用CTX选择性诱发编码GLT-1的基因转录,并采用激光共聚焦及免疫荧光技术研究脊髓HCN2的表达及CTX对其的影响。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TSD组脊髓HCN2表达明显上调(78.05±6.49 vs121.12±4.85,P<0.001);与PTSD组比较,PTSD+CTX组HCN2表达显著降低(121.12±4.85 vs 98.24±5.86,P=0.012);PTSD+CTX组HCN2表达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98.24±5.86 vs 78.05±6.49,P=0.024)。在20mmHg压力下行CRD时,PTSD组的AUCVMR明显高于PTSD+CTX组(0.2913±0.0229 vs 0.2175±0.0090,P=0.005);在40mmHg压力下行CRD时,PTSD组的AUCVMR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6200±0.0278 vs 0.3786±0.0155,P<0.001),亦高于PTSD+CTX组(0.6200±0.0278 vs 0.5038±0.0336,P=0.006);在60mmHg压力下行CRD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TSD组AUCVMR明显增高(0.7663±0.0262 vs 0.5271±0.0212,P<0.001),同时亦明显高于PTSD+CTX组(0.7663±0.0262 vs 0.6400±0.0245,P=0.001)。结论在PTSD内脏高敏感状态下,CTX可通过直接上调GLT-1表达并间接下调HCN2的表达协同发挥抗内脏伤害性刺激的作用,HCN2-GLT-1信号通路在脊髓水平协同参与了内脏高敏感性-中枢敏化调控作用,可能成为防止或抑制PTSD状态下内脏高敏感性-痛觉敏化新靶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激障碍 创伤后 头孢曲松 氨基酸转运系统X-A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创伤事件2个月后大脑活动改变
16
作者 杨罗东 李浩浩 +4 位作者 孟瑶 胡敏 邢文龙 蒋良 张桂青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01-307,共7页
目的: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大脑活动的改变情况。方法:共纳入40例车祸创伤事件暴露者,在1周内采集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图像,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及艾森克个性测量表(EPQ)评估焦虑、抑郁和人格,在2... 目的: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大脑活动的改变情况。方法:共纳入40例车祸创伤事件暴露者,在1周内采集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图像,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及艾森克个性测量表(EPQ)评估焦虑、抑郁和人格,在2个月时进行第二次fMRI扫描,并进行PTSD诊断,根据是否发生PTSD分为创伤暴露组(n=23)和PTSD组(n=17)。采用振幅百分比(perAF)的方法比较创伤暴露组和PTSD组大脑功能活动的改变情况。结果:与创伤暴露组比较,PTSD组在1周时左侧海马perAF值降低,2个月时右侧扣带回中部、左侧中央后回perAF值降低(P<0.05);PTSD组前后比较,2个月时左侧颞中回、左侧内侧额上回perAF值降低(P<0.05)。相关分析发现,PCL-5得分与EPQ的精神质(r=0.32,P<0.05)、HAMA(r=0.35,P<0.05)、HAMD(r=0.34,P<0.05)正相关;回归分析发现EPQ精神质(OR=11.79)、HAMA(OR=1.62)得分高是车祸后PTSD的危险因素,EPQ内外向得分高(OR=0.32)是保护因素。结论:PTSD患者在创伤事件后2个月内右侧扣带回中部、左侧中央后回、左侧颞中回、左侧内侧额上回脑区活动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后应激障碍 功能磁共振成像 振幅百分比 车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网络化心理干预及起效机制
17
作者 杜夏雨 赛力古·亚力坤 +1 位作者 袁洁莹 任志洪 《心理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3-135,共13页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高度痛苦且致残的心理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重大的健康负担。网络化心理干预因其易得性和匿名性等特征,被广泛应用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领域。本研究综述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网络化心理干预方法及...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高度痛苦且致残的心理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重大的健康负担。网络化心理干预因其易得性和匿名性等特征,被广泛应用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领域。本研究综述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网络化心理干预方法及其效果,发现大部分干预措施对于创伤后应激障碍具有良好的效果。为了深入探究干预起效的心理机制,本研究构建了网络化干预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双重机制模型,即基于认知重构的认知行为疗法模型和基于认知歪曲的认知偏向矫正模型,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网络化干预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未来研究中,可以引入聊天机器人和虚拟仿真工具等技术,为用户提供即时支持和个性化干预,实现更全面的数字化干预流程,提升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网络化干预效果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后应激障碍 网络化 心理干预 效果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CU多发伤青少年病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潜在剖面分析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丽青 陈震 +4 位作者 董子倍 李航博 吴艳梅 闫倩倩 张亚琴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0-45,共6页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多发伤青少年病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发生现状及潜在类别,并分析不同类别病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特征差异。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9月郑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综合ICU收治的304例多发伤青少年病人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多发伤青少年病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发生现状及潜在类别,并分析不同类别病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特征差异。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9月郑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综合ICU收治的304例多发伤青少年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清单-平民版(PCL-C)在转出ICU 1个月时对病人进行评估。对ICU多发伤青少年病人的PTSD症状特征进行潜在剖面分析,并通过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识别其潜在类别的影响因素。结果:ICU多发伤青少年病人PTSD发生率为51.6%,PCL-C得分为(48.26±4.73)分,PTSD症状特征分为3个潜在类别,即应激低发组(31.2%)、症状高发组(38.9%)和警觉性应激组(29.9%)。症状高发组与应激低发组相比,未采用机械通气(OR=0.040,P=0.032)和未使用镇静药物(OR=0.049,P=0.043)的病人归于应激低发组概率更高,创伤严重程度(ISS)评分(OR=1.220,P=0.040)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OR=1.997,P=0.001)越高,归于症状高发组的概率越高。警觉性应激组和应激低发组相比,男性病人(OR=0.020,P<0.001)归于应激低发组概率更高,APACHEⅡ评分(OR=1.622,P=0.007)越高,归于警觉性应激组的概率越高。结论:ICU多发伤青少年病人PTSD症状存在异质性。性别、机械通气、使用镇静药物、ISS评分、APACHEⅡ评分是ICU多发伤青少年PTSD潜在类别的影响因素。临床医护人员应关注ICU多发伤青少年病人PTSD症状特征的异质性,对不同类别的病人给予针对性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室 青少年 创伤后应激障碍 潜在剖面分析 影响因素 调查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身认知视角下的创伤后应激障碍
19
作者 陈德巧 陈巍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5-49,55,共6页
具身认知理论从身体−心灵−环境整合视角解释创伤后应激障碍机制,即创伤事件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双通路作用于个体身体与心灵,并诱发多种躯体与精神症状。该理论为创伤后应激障碍提供系统性解释框架,强调具身记忆与内感受在... 具身认知理论从身体−心灵−环境整合视角解释创伤后应激障碍机制,即创伤事件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双通路作用于个体身体与心灵,并诱发多种躯体与精神症状。该理论为创伤后应激障碍提供系统性解释框架,强调具身记忆与内感受在症状维持与发展过程中的中介机制。具身认知理论指导下的心理治疗更强调身体干预与环境互动的优势,未来研究需结合现有疗法强化身体干预,关注身体−大脑/心灵−环境动态交互对治疗的影响,以优化干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后应激障碍 具身认知 具身记忆 内感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青年脊髓损伤患者社会支持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系:反刍思维和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
20
作者 贾松波 王真真 +3 位作者 杨巧菊 杨艳格 关家怡 闵丽军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2269-2277,共9页
目的探讨中青年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患者反刍思维和应对方式在社会支持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间的中介作用,为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便利抽样法选取240例住院治疗的中青年... 目的探讨中青年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患者反刍思维和应对方式在社会支持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间的中介作用,为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便利抽样法选取240例住院治疗的中青年SCI患者,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事件相关反刍思维量表(ERRI)和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平民版(PCL-C)进行问卷调查,使用SPSS25.0中Process4.1插件的Model-6进行中介分析。结果中青年SCI患者PTSD、社会支持、反刍思维、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得分分别为29.00(26.00,35.75)、67.00(62.00,70.00)、37.00(34.00,41.00)和36.00(33.00,42.00);PTSD与社会支持、积极应对呈负相关(r=-0.553、r=-0.484,P<0.001),与消极应对、反刍思维呈正相关(r=0.499,r=0.472,P<0.001);中介模型检验显示,反刍思维和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在社会支持与PTSD间的中介作用显著,效应值分别为-0.0781、-0.0970和-0.0496,分别占总效应的17.81%、22.12%和11.31%,反刍思维和积极应对、消极应对的链式中介效应分别显著,效应值分别为-0.0263、-0.0262,分别占总效应的5.99%和5.97%。结论反刍思维和应对方式在中青年SCI患者社会支持和PTSD之间起着简单和链式中介作用。医务人员在制定改善和预防患者PTSD的相关干预措施的时候要注重反刍思维和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可以从提高患者的社会支持水平,降低反刍思维水平,引导患者积极应对疾病等方面来改善和预防患者的PTS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创伤后应激障碍 反刍思维 应对方式 社会支持 中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