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aCl胁迫下胡杨(Populus euphratica)和群众杨(P.popularis)抗氧化能力及耐盐性 被引量:46
1
作者 朱会娟 王瑞刚 +3 位作者 陈少良 张云霞 李妮亚 邵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4113-4121,共9页
在盐浓度逐渐提高的胁迫条件下,对抗盐的胡杨(Populuseuphratica)和盐敏感的群众杨(Ppopularis35-44)1年实生苗木叶片中Na^+、Cl^-水平、O2^-产生速率以及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过氧化氢... 在盐浓度逐渐提高的胁迫条件下,对抗盐的胡杨(Populuseuphratica)和盐敏感的群众杨(Ppopularis35-44)1年实生苗木叶片中Na^+、Cl^-水平、O2^-产生速率以及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的动态变化以及抗盐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盐浓度不断提高的胁迫条件下,群众杨叶片中Na^+、Cl^-浓度持续增加,盐胁迫18d时,群众杨叶中Na^+、Cl^-含量分别达到对照的17.8和14.6倍,此时O2^-产生速率也达到最高水平。而在盐胁迫期间,群众杨叶片SOD活性没有明显提高,CAT活性维持在对照水平以下,只有APX和GR活性在盐胁迫13—18d,即盐害症状出现前才有所上升,属于典型的盐害反应。胡杨与群众杨明显不同:在盐胁迫初期,胡杨叶片Na^+、Cl^-含量虽然没有明显的变化,但胡杨叶片中O2^-产生速率在盐胁7d时明显提高,SOD、APX、CAT活性也都先后相应上升,表明胡杨能响应盐胁迫并上调SOD、APX和CAT等保护酶类,降低盐诱导的膜脂过氧化,从而减少了电解质外渗,最终提高了树木的抗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杨 群众杨 盐胁迫 活性氧 抗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杨、灰叶胡杨P-V曲线水分参数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刘建平 李志军 +2 位作者 韩路 龚卫江 周正立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7期1255-1259,共5页
运用P-V技术初步研究了人工林胡杨、灰叶胡杨两个树种的水分参数差异,探讨了树种的抗旱性。结果表明灰叶胡杨的主要水分参数(Ψ100、Ψ0、ROWC、AWC、RWD、ε)明显低于胡杨,渗透调节能力和束缚水含量高于胡杨,表现对干旱环境具有较强的... 运用P-V技术初步研究了人工林胡杨、灰叶胡杨两个树种的水分参数差异,探讨了树种的抗旱性。结果表明灰叶胡杨的主要水分参数(Ψ100、Ψ0、ROWC、AWC、RWD、ε)明显低于胡杨,渗透调节能力和束缚水含量高于胡杨,表现对干旱环境具有较强的耐旱能力。综合评判表明灰叶胡杨对干旱的适应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杨 灰叶胡杨 p—V技术 水分参数 抗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濒危物种胡杨和灰叶胡杨总DNA提取及RAPD体系优化 被引量:4
3
作者 焦培培 王彦芹 +1 位作者 庞新安 李志军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20-325,共6页
以濒危物种胡杨和灰叶胡杨硅胶干燥的叶片为材料,研究其总DNA提取方法及RAPD-PCR体系优化条件。结果表明,用改良CTAB法提取的DNA适用于胡杨和灰叶胡杨的RAPD分析。优化的胡杨和灰叶胡杨RAPD-PCR体系为:20μL的反应体系中含Mg2+2.5 mmol&... 以濒危物种胡杨和灰叶胡杨硅胶干燥的叶片为材料,研究其总DNA提取方法及RAPD-PCR体系优化条件。结果表明,用改良CTAB法提取的DNA适用于胡杨和灰叶胡杨的RAPD分析。优化的胡杨和灰叶胡杨RAPD-PCR体系为:20μL的反应体系中含Mg2+2.5 mmol·L-1、dNTP 0.15 mmol·L-1、引物0.2μmol·L-1、模板DNA100 ng和1.5 U Taq DNA聚合酶。用6条多态性引物对优化体系的稳定性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扩增结果稳定,多态性丰富。该优化体系为在分子水平开展胡杨和灰叶胡杨的保护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杨 灰叶胡杨 DNA提取 RApD体系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黑杨PnsICE1基因启动子克隆及瞬时表达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王艳敏 白卉 +1 位作者 于文喜 邢亚娟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7-83,共7页
ICE1基因是能够编码类似MYC的b HLH转录因子,在低温条件下能够特定地结合CBF3启动子中的MYC作用元件,继而诱导CBF3调控的下游基因的表达,在植物逆境胁迫应答中具有重要的功能。本研究通过PCR扩增技术从小黑杨(Populus simonii×P.ni... ICE1基因是能够编码类似MYC的b HLH转录因子,在低温条件下能够特定地结合CBF3启动子中的MYC作用元件,继而诱导CBF3调控的下游基因的表达,在植物逆境胁迫应答中具有重要的功能。本研究通过PCR扩增技术从小黑杨(Populus simonii×P.nigra)基因组DNA中克隆得到1 247 bp ICE1基因启动子序列,在线预测分析发现,该段序列中含有典型的真核生物核心启动子区域,除了包含多个TATA-box、CAAT-box等基本顺式作用元件外,还存在其它反应元件,如ABRE、DOFCOREZM、MYBCORE、W-box和MYCCONSENSUSATHSE等,这些元件有的与赤霉素、脱落酸等激素相关,有些与逆境胁迫诱导相关,这表明Pns ICE1基因启动子可能与逆境胁迫相关,在小黑杨抵御逆境胁迫的生理过程中具有重要功能。将克隆得到的Pns ICE1启动子取代p BI121中的Ca MV35S启动子,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 BI121-ICEPro,由Pns ICE1启动子驱动报告基因gus表达,并用农杆菌介导的瞬时侵染法转化拟南芥。对瞬时侵染后的拟南芥进行GUS染色分析。结果表明,在Pns ICE1启动子的驱动下,报告基因gus在花及根部中特异表达,Pns ICE1启动子具有启动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黑杨 pnsICE1启动子 顺式调控元件 逆境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杨、灰叶胡杨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95
5
作者 罗青红 李志军 +1 位作者 伍维模 韩路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83-988,共6页
比较研究了两年生胡杨和灰叶胡杨叶片的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结果表明:胡杨和灰叶胡杨均表现出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只是在12:00时胡杨的Pn略微降低;气孔导度日变化均呈单峰型曲线;胞间CO2浓度日变化呈近“V”字型曲线.相... 比较研究了两年生胡杨和灰叶胡杨叶片的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结果表明:胡杨和灰叶胡杨均表现出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只是在12:00时胡杨的Pn略微降低;气孔导度日变化均呈单峰型曲线;胞间CO2浓度日变化呈近“V”字型曲线.相同的试验条件下,胡杨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高于灰叶胡杨,净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峰值出现在上午10:00时;胡杨胞间CO2浓度低于灰叶胡杨,胞间CO2浓度最低值均出现在中午14:00时.经充分暗适应后的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初始荧光、PSⅡ原初光能转换效率和PSⅡ潜在活性均为胡杨显著大于灰叶胡杨.以太阳光为光化学光,测定的叶绿素荧光参数日变化显示,胡杨PSⅡ实际的光化学反应量子效率、非循环电子传递速率、光化学猝灭系数均大于灰叶胡杨,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却较灰叶胡杨小.胡杨与灰叶胡杨在光合与叶绿素荧光特性上的差异,是胡杨更能适应干旱荒漠区高光、高温与低相对空气湿度环境,从而表现出高净光合速率的部分生理学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杨 灰叶胡杨 净光合速率 叶绿素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betA基因小黑杨的耐盐性分析及优良转基因株系的选择 被引量:18
6
作者 刘桂丰 杨传平 +2 位作者 蔡智军 程贵兰 詹立平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33-36,共4页
在前期获得13个小黑杨转胆碱脱氢酶基因(betA)株系的基础上,选择9个生长正常的转基因株系与非转基因对照,用0、100、140、170、200mmol·L-15种浓度的NaCl处理盆栽苗木,分2、7、12、17、22d取处理材料叶片,测定转基因株系叶片中外... 在前期获得13个小黑杨转胆碱脱氢酶基因(betA)株系的基础上,选择9个生长正常的转基因株系与非转基因对照,用0、100、140、170、200mmol·L-15种浓度的NaCl处理盆栽苗木,分2、7、12、17、22d取处理材料叶片,测定转基因株系叶片中外源基因的最终合成产物———甜菜碱含量。盐处理60d后,测定苗木高度及转基因株系的盐害指数。结果表明,转基因株系与对照间的甜菜碱含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9个转基因株系的甜菜碱平均含量超过对照的27.1%;转基因株系的平均盐害指数较对照低15.8%;转基因株系的平均高度超过对照44.1%。综合转基因株系的生长速度,兼顾其耐盐性,初步选择转基因株系T4、T6、T5、T1作为生长速度快耐盐性高的优良株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黑杨 转基因株系 胆碱脱氢酶基因(betA) 甜菜碱 耐盐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虫咬及挥发物诱导后合作杨叶片中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被引量:11
7
作者 胡增辉 沈应柏 +3 位作者 王宁宁 王金凤 周艳超 张志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5265-5270,共6页
经杨扇舟蛾(Clostera anachoreta)幼虫取食,杨扇舟蛾幼虫诱导的挥发物熏蒸,及茉莉酸甲酯(MeJA)、水杨酸甲酯(MeSA)、顺式己烯醛(cis-hexenal)、反式己烯醛(trans-hexenal)及苯骈噻唑(benzothiazole)熏蒸后,分析了合作杨(Populus simonii... 经杨扇舟蛾(Clostera anachoreta)幼虫取食,杨扇舟蛾幼虫诱导的挥发物熏蒸,及茉莉酸甲酯(MeJA)、水杨酸甲酯(MeSA)、顺式己烯醛(cis-hexenal)、反式己烯醛(trans-hexenal)及苯骈噻唑(benzothiazole)熏蒸后,分析了合作杨(Populus simonii×P.pyramidalis‘Opera 8277’)叶片中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变化。虫咬叶及其上部叶片中PPO活性增加了2~4倍,表明合作杨产生了系统抗性。经虫咬诱导的挥发物熏蒸后,合作杨叶片中的PPO活性增加了1倍,推测是合作杨受伤后释放出了具有信号作用的挥发物,诱导邻近植株产生了防御反应。5种外源挥发物都引起了叶片PPO活性升高,因此均可能是合作杨间潜在的气体信号,并且混合挥发物的诱导效果显著高于单一挥发物。EGTA(钙离子螯合剂)和氯化镧(钙通道抑制剂)明显抑制了合作杨虫咬叶片、虫咬上部叶片及虫咬诱导挥发物熏蒸叶中PPO活性的升高,说明钙信号在虫咬及挥发物诱导的PPO活性升高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作杨(populus simonii×p.p.ramidalis 'Opera 8277’) 杨扇舟蛾 复合气体信号 防御反应 多酚氧化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胡杨小孢子发生及微管骨架变化 被引量:6
8
作者 张正海 康向阳 +1 位作者 刘明虎 段乌拉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6-40,共5页
利用间接免疫荧光结合DAPI(4′,6-diamidino-2-phenylindole)染色方法,进行了小胡杨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微管骨架变化和染色体行为的研究。结果表明:①小胡杨小孢子发生过程中细胞内微管骨架呈动态变化过程,中期Ⅱ形成平行纺锤... 利用间接免疫荧光结合DAPI(4′,6-diamidino-2-phenylindole)染色方法,进行了小胡杨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微管骨架变化和染色体行为的研究。结果表明:①小胡杨小孢子发生过程中细胞内微管骨架呈动态变化过程,中期Ⅱ形成平行纺锤体和垂直纺锤体;末期Ⅱ未观察到典型的成膜体结构,同时型胞质分裂由子核间微管系统的相对界面发生,胞质分裂后形成四边形和四面体型四分体。②小胡杨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还存在各种异常细胞学现象,中期Ⅰ和中期Ⅱ存在落后染色体;中期Ⅱ相互平行纺锤体发生联合;中期Ⅱ和后期Ⅱ孢母细胞两个纺锤体间的胞质会出现裂沟;四分体时期存在三分体和二分体等,说明由于远缘杂交而造成小胡杨染色体的异质性,并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得到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荧光 减数分裂 微管 小孢子母细胞 小胡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辽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及其染色体行为研究 被引量:31
9
作者 王君 康向阳 +2 位作者 李代丽 景艳春 张正海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2231-2238,共8页
在温室水培条件下对通辽杨(Populus simonii Carr.×P.nigra L,‘Tongliao’)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进程及其染色体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通辽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与其雄花芽/花序外部特征和花药颜色有着密切关系,前... 在温室水培条件下对通辽杨(Populus simonii Carr.×P.nigra L,‘Tongliao’)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进程及其染色体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通辽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与其雄花芽/花序外部特征和花药颜色有着密切关系,前期Ⅰ作为减数分裂过程中最关键而复杂的一个阶段,大约占整个减数分裂进程90%的时间;中期Ⅰ存在单价体,后期Ⅰ有落后染色体出现,表现出较强的遗传杂合性,而且中期Ⅱ平行纺锤体的出现与天然花粉中大花粉的存在之间可能有着一定的联系;(2)在通辽杨减数分裂过程中核仁数目存在1~8个的动态变化,这种现象可能与杨属植物古多倍性起源有关,并推测通辽杨染色体组内至少存在8对带有次缢痕的染色体;(3)在同一个花芽,同一个小花,乃至同一个花药中,往往能同时观察到5~9个不同的分裂相,这种减数分裂不同步性是通辽杨适应环境的一种进化表现,对其种群繁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辽杨 花粉母细胞 减数分裂进程 多核仁 杂合性 大花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TaLEA基因小黑杨株系变异及生长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3
10
作者 李志新 赵曦阳 +6 位作者 杨成君 汪广宇 王福森 张连飞 张连才 刘桂丰 姜静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7-62,共6页
以6个地点栽培的11个转TaLEA基因小黑杨株系及1个对照株系为材料,对2年生株系的树高和地径进行调查分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树高、地径在不同地点间、不同株系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株系×地点间的交互作用达显著水平(P&... 以6个地点栽培的11个转TaLEA基因小黑杨株系及1个对照株系为材料,对2年生株系的树高和地径进行调查分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树高、地径在不同地点间、不同株系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株系×地点间的交互作用达显著水平(P<0.05);不同地点12个小黑杨转基因株系2年生树高平均值变化范围为128~235cm,地径变化范围为13~24mm;不同地点参试株系树高和地径变异系数变化范围分别为19.84%~33.38%和24.21%~49.16%;重复力变化范围为0.497~0.952,表明相同地点不同株系树高和地径差异较大,但差异主要由遗传因素控制,有利于株系选择。采用Tai模型对各株系的遗传稳定性进行评价,其中XL11株系为不稳定株系,其他11个为稳定性较强的株系。根据各株系的稳定性参数和树高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效应值,预测了各株系的适生地区,其中XL9、XL1、XL14等3个株系在6个试验地点的生长量大、稳定性强,是6个试验点推广的首选株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A基因 小黑杨 多点试验 遗传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河中游胡杨与灰叶胡杨气体交换特性对比研究 被引量:19
11
作者 张志刚 李宏 +2 位作者 DENNY WALTHER 杨婵婵 郭光华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506-2511,共6页
在自然条件下利用Li-6400光合作用系统对塔里木河中游地区的天然胡杨、灰叶胡杨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等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分析,探讨它们对外界干旱环境适应的生理特性,为进... 在自然条件下利用Li-6400光合作用系统对塔里木河中游地区的天然胡杨、灰叶胡杨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等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分析,探讨它们对外界干旱环境适应的生理特性,为进一步研究胡杨、灰叶胡杨的光合水分生理特性,以及保护恢复塔里木河流域的天然胡杨林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在整个光合日变化进程中,胡杨的日平均Pn、Gs、Tr以及WUE均高于灰叶胡杨。(2)胡杨和灰叶胡杨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并存在光合"休眠"现象。(3)胡杨、灰叶胡杨在正午时分出现的Pn下降主要是受到气孔限制的影响既气孔限制值增大、胞间CO2浓度减小;傍晚时分出现的光合速率下降主要是因受到外界光照强度减弱,既受非气孔限制影响较大。(4)决定胡杨和灰叶胡杨Pn日变化的环境因子作用大小均为:光量子通量密度(PPFD)>气孔导度(Gs)>空气相对湿度(RH)>气温(Tair);决定胡杨与灰叶胡杨Tr日变化的环境因子作用大小顺序分别为:气温(Tair)>光量子通量密度(PPFD)>气孔导度(Gs)>空气相对湿度(RH)和光量子通量密度(PPFD)>气温(Tair)>气孔导度(Gs)>空气相对湿度(RH)。研究认为,胡杨与灰叶胡杨为适应干旱半干旱区的环境,在长期适应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生理生态对策,胡杨主要是通过调节Gs来有效控制蒸腾失水,提高WUE,进而适应干旱环境;灰叶胡杨主要是通过高蒸腾耗水,降低WUE来减少干旱环境对自身的伤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杨 灰叶胡杨 气体交换 环境因子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杨多态叶光合和水分生理的比较 被引量:18
12
作者 白雪 张淑静 +3 位作者 郑彩霞 郝建卿 李文海 杨扬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7-52,共6页
对胡杨大树典型多态叶--锯齿卵圆形和披针形叶的光合特性、气孔特性及水分生理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锯齿卵圆形叶的Pn高于披针形叶。自然条件下,锯齿卵圆形叶的光补偿点为60μmol/(m2.s),披针形叶为75μmol/(m2.s),两种叶的光饱和... 对胡杨大树典型多态叶--锯齿卵圆形和披针形叶的光合特性、气孔特性及水分生理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锯齿卵圆形叶的Pn高于披针形叶。自然条件下,锯齿卵圆形叶的光补偿点为60μmol/(m2.s),披针形叶为75μmol/(m2.s),两种叶的光饱和点都在1800μmol/(m2.s)以上,在自然状态下都达不到光饱和点。锯齿卵圆形叶的Tr、气孔密度及大小均大于披针形叶,气孔开放率略小于披针形叶,Ψ100、Ψ0以及二者的差值均小于披针形叶。锯齿卵圆形叶的体积弹性模量(ε)为8.4324,披针形叶为2.3597。锯齿卵圆形叶枝条的平均导水率为6.61×10-5kg/(s.MPa),披针形叶为5.19×10-5kg/(s.MPa);失水胁迫后锯齿卵圆形叶枝条的导水率降低了0.06×10-5kg/(s.MPa),披针形叶降低了1.88×10-5kg/(s.MPa),表明锯齿卵圆形叶枝条的导水力在干旱环境下比较稳定。胡杨两种形态的叶光合能力和保水能力存在明显不同,锯齿卵圆形叶具有相对较强的耐高光强和水分亏缺胁迫的能力。正是有多态叶的这种个体发育形式,胡杨才具有更强的适应恶劣多变生态环境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杨多态叶 光合特性 气孔特性 p-V曲线 导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黑杨和桑树叶片光合特性对不同氮素形态的响应 被引量:10
13
作者 金微微 张会慧 +5 位作者 李鑫 滕志远 张书博 张秀丽 许楠 孙广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8-103,共6页
为明确小黑杨和桑树光合功能对不同形态氮素的响应,利用水培试验研究了小黑杨和桑树幼苗叶片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对硝态氮(NO_3^--N)和氨态氮(NH_4^+-N)的响应。结果表明:在硝态氮(NO_3^--N)和氨态氮(NH_4^+-N)处理下,小... 为明确小黑杨和桑树光合功能对不同形态氮素的响应,利用水培试验研究了小黑杨和桑树幼苗叶片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对硝态氮(NO_3^--N)和氨态氮(NH_4^+-N)的响应。结果表明:在硝态氮(NO_3^--N)和氨态氮(NH_4^+-N)处理下,小黑杨的光合特性大致形似;桑树在氨态氮(NH_4^+-N)处理下桑树叶片的桑树幼苗叶片的P_n、G_s和T_r显著低于硝态氮(NO_3^--N)处理,同时F_v/F_m、F_v/F_o、Ф_(PSⅡ)、ETR、q_P也显著低于硝态氮(NO_3^--N)处理,NPQ显著高于硝态氮(NO_3^--N)处理;在氨态氮(NH_4^+-N)处理下桑树叶片PSⅡ光化学活性明显降低,激发能更多以无效热能的形式耗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黑杨 桑树 氮形态 光合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树NAC7转录因子基因应答盐胁迫表达 被引量:11
14
作者 张雪梅 姚文静 +2 位作者 赵凯 姜廷波 周博如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6-9,13,共5页
从小黑杨中克隆915 bp的NAC7转录因子基因(Potri.007G099400.1)cDNA,其编码304氨基酸,该蛋白属热稳定性较高的亲水性蛋白。用RT-qPCR分析杨树盐胁迫条件下NAC7基因表达情况,表明该基因对盐胁迫具有应答反应,且基因主要在根部表达。克隆... 从小黑杨中克隆915 bp的NAC7转录因子基因(Potri.007G099400.1)cDNA,其编码304氨基酸,该蛋白属热稳定性较高的亲水性蛋白。用RT-qPCR分析杨树盐胁迫条件下NAC7基因表达情况,表明该基因对盐胁迫具有应答反应,且基因主要在根部表达。克隆获得1 062 bp的NAC7基因启动子DNA序列,其中含有许多胁迫应答元件,其驱动的GUS报告基因主要集中在根中表达,而在茎和叶中的表达很少,这个结果与NAC7基因表达进行RT-qPCR分析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黑杨 基因表达 启动子 转录因子 盐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青杨派间杂交幼胚培养及杂种子代的分子鉴定 被引量:8
15
作者 卫尊征 张金凤 +3 位作者 张德强 李旦 王璐 郭丽琴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3-77,共5页
利用切枝水培和组织培养技术,对白杨派的毛新杨和青杨派的不同种源小叶杨进行了派间杂交和杂交子代的幼胚培养研究。结果显示:以不同种源的小叶杨为父本和授粉后幼胚培养的时间对幼胚萌发率影响较大。其中毛新杨×小叶杨(内蒙古通辽... 利用切枝水培和组织培养技术,对白杨派的毛新杨和青杨派的不同种源小叶杨进行了派间杂交和杂交子代的幼胚培养研究。结果显示:以不同种源的小叶杨为父本和授粉后幼胚培养的时间对幼胚萌发率影响较大。其中毛新杨×小叶杨(内蒙古通辽)的幼胚培养效果最好,最适培养基为1/2MS+6-BA 1.0 mg/L+NAA 1.0 mg/L;且随着授粉后天数的增加,幼胚培养的萌发率也相应增加。在此基础上,选用SSR标记技术对杂交子代及其亲本进行了鉴定分析。共采用120对杨树特异的SSR引物对杂交亲本毛新杨和小叶杨进行了多态性筛选,得到了25对在双亲间显示多态性的引物。对其中的两对进行了杂交子代的SSR扩增分析,结果表明,杂交子代均显示出双亲间的杂种类型谱带,可以在分子水平上证明白、青杨派间的杂交可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新杨 小叶杨 派间杂交 幼胚培养 SSR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蜘蛛杀虫肽与Bt毒蛋白C肽基因小黑杨对杨扇舟蛾的抗性 被引量:5
16
作者 范海娟 胡春祥 +1 位作者 王志英 刘桂丰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80-785,共6页
为评价转蜘蛛杀虫肽与Bt毒蛋白C肽融合蛋白基因小黑杨对杨扇舟蛾Clostera anachoreta(Fabricius)的抗性,采用苗木套笼饲喂法和石蜡切片法,对取食转基因小黑杨的杨扇舟蛾幼虫的发育、死亡情况和中肠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杨扇舟蛾幼... 为评价转蜘蛛杀虫肽与Bt毒蛋白C肽融合蛋白基因小黑杨对杨扇舟蛾Clostera anachoreta(Fabricius)的抗性,采用苗木套笼饲喂法和石蜡切片法,对取食转基因小黑杨的杨扇舟蛾幼虫的发育、死亡情况和中肠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杨扇舟蛾幼虫分别取食TT3(转基因无性系3)、TT1(转基因无性系1)和CK(非转基因对照)小黑杨后总历期依次为35.63天、30.39天和28.74天,幼虫化蛹率依次为12.1 %、29.3 %和44.3 %,平均蛹重依次为0.1077g、0.1714 g和0.1893 g。转基因小黑杨能明显延长杨扇舟蛾幼虫的发育历期,降低化蛹率和蛹重。同时,转基因小黑杨有抑制幼虫蜕皮、增加其死亡率和致蛹畸形的作用,且能破坏幼虫中肠,使中肠细胞排列松散、肠腔食物减少、中肠变形,其破坏作用随时间延长而加剧。一般来讲,TT3对杨扇舟蛾的各种影响作用均大于TT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黑杨 蜘蛛杀虫肽 BT 杨扇舟蛾 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度盐碱地转betA基因小黑杨的生长表现 被引量:4
17
作者 穆怀志 李志新 +4 位作者 李玉珠 唐潇威 姜静 杨传平 刘桂丰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4-25,28,共3页
在前期获得11个转胆碱脱氢酶基因(betA)小黑杨株系的基础上,将转基因株系与非转基因对照株系在轻度盐碱地上造林,5 a后对试验林的转基因株系进行PCR分子检测,并运用SPSS软件对其树高、胸径、材积和保存率4个生长性状进行了方差分析。结... 在前期获得11个转胆碱脱氢酶基因(betA)小黑杨株系的基础上,将转基因株系与非转基因对照株系在轻度盐碱地上造林,5 a后对试验林的转基因株系进行PCR分子检测,并运用SPSS软件对其树高、胸径、材积和保存率4个生长性状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转betA基因小黑杨外源基因稳定,目前尚未丢失;转基因株系与对照株系间树高、胸径、材积和保存率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利用隶属函数法选择的转基因株系T1、T6和T8,为生长速度快、耐盐性高的优良株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黑杨 BETA基因 生长性状 耐盐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青杨与胡杨杂交及其杂种后代分子鉴定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洪伟 康向阳 +2 位作者 张正海 王君 蔡肖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86-91,共6页
为探讨胡杨与杨属其他派树种远缘杂交的可行性,该研究以小青杨为母本、胡杨为父本进行人工授粉杂交,发现胡杨花粉能够在小青杨雌蕊柱头上萌发,并最终获得了6株杂交后代。杂种幼苗的生长势强弱差异明显,其叶片均为披针形,与父本胡杨幼苗... 为探讨胡杨与杨属其他派树种远缘杂交的可行性,该研究以小青杨为母本、胡杨为父本进行人工授粉杂交,发现胡杨花粉能够在小青杨雌蕊柱头上萌发,并最终获得了6株杂交后代。杂种幼苗的生长势强弱差异明显,其叶片均为披针形,与父本胡杨幼苗以及萌条的叶形相似;在SSR标记初步鉴定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及相应的统计分析,证明父本与母本对子代遗传物质的贡献是等同的,杂交后代是胡杨与小青杨杂交的真杂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杨 小青杨 远缘杂交 杂种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黑杨转几丁质酶基因及酶活性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志英 张福丽 王占斌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7-151,共5页
小黑杨(Populus simonii xP.nigra)是以小叶杨为母本、欧洲黑杨为父本,经人工杂交后选种而得(赵天锡等,1994),具有速生、适应性强、抗逆性强及材质好等优点(周以良等,1986),是林业生产上推广应用的优良品种之一。但是随着... 小黑杨(Populus simonii xP.nigra)是以小叶杨为母本、欧洲黑杨为父本,经人工杂交后选种而得(赵天锡等,1994),具有速生、适应性强、抗逆性强及材质好等优点(周以良等,1986),是林业生产上推广应用的优良品种之一。但是随着杨树的广泛栽培,真菌病害的发生越来越严重,已经严重威胁到了杨树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黑杨 转化 几丁质酶基因 几丁质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黑杨花粉离体萌发和细胞学分析 被引量:14
20
作者 赵丽娟 李淑娟 +2 位作者 于金海 王柏臣 杨传平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6-41,共6页
采用花粉离体培养法,研究不同的液体培养基组分、温度、pH值对小黑杨花粉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单因子试验中,蔗糖、H3BO3和CaCl2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对小黑杨花粉萌发及花粉管生长起促进作用,但超过一定浓度时则起抑制作用,温度和pH... 采用花粉离体培养法,研究不同的液体培养基组分、温度、pH值对小黑杨花粉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单因子试验中,蔗糖、H3BO3和CaCl2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对小黑杨花粉萌发及花粉管生长起促进作用,但超过一定浓度时则起抑制作用,温度和pH值也是如此。在正交试验中,蔗糖、H3BO3、CaCl2、温度和pH值对小黑杨花粉萌发均有极显著的影响,小黑杨花粉萌发最适的培养基为150g·L-1蔗糖+20mg·L-1H3BO3+40mg·L-1CaCl2,在21℃和pH6.0条件下,花粉的萌发率可以达到46.23%,花粉管生长状态良好。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小黑杨成熟花粉为2-细胞型,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花粉萌发率逐渐提高,花粉管不断伸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黑杨 花粉 离体萌发 液体培养基 萌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