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刺激植物响应蛋白基因Epl1克隆、原核表达及功能初探
1
作者 遇文婧 宋小双 +3 位作者 邓勋 平晓帆 周琦 刘志华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7-26,共10页
【目的】研究刺激植物响应蛋白Epl1对木本植物山新杨的刺激响应功能,为开发新一代提高植物免疫的新型诱导剂奠定基础。【方法】从棘孢木霉ACCC30153菌株中克隆获得一个刺激植物响应蛋白基因Epl1,并进行序列分析和原核表达,将获得的原核... 【目的】研究刺激植物响应蛋白Epl1对木本植物山新杨的刺激响应功能,为开发新一代提高植物免疫的新型诱导剂奠定基础。【方法】从棘孢木霉ACCC30153菌株中克隆获得一个刺激植物响应蛋白基因Epl1,并进行序列分析和原核表达,将获得的原核重组蛋白rEpl1与山新杨组培苗进行互作,初步探讨rEpl1蛋白对山新杨生长、生理指标、以及生长和防御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结果】刺激植物响应蛋白基因Epl1的cDNA序列全长为417bp,预测蛋白分子量12.6 kDa,属于Cerato-platanin家族;通过构建原核表达载体,成功获得重组蛋白rEpl1;在1μg/mL rEpl1诱导下,山新杨组培苗生长较快、根系旺盛,生物量明显增加,CAT活性在诱导第1 d时为对照的3.51倍,可溶性糖含量和脯氨酸含量在诱导初期急剧积累;山新杨生长素基因LAX2/AUX和水杨酸防御基因JAR2的转录水平分别在蛋白诱导2 d和12 h时达到峰值,分别为对照的873.10和388.02倍。【结论】Epl1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和原核表达为进一步研究Epl1蛋白诱导植物系统抗病性提供了理论基础;重组蛋白rEpl1与山新杨组培苗互作实验,初步Epl1蛋白能够刺激木本植物在生理及分子水平上的响应,从而促进生长,提高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激植物响应蛋白 原核表达 山新杨 抗病诱导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霉诱导下山新杨PodaPIN9基因的组织表达调控
2
作者 李枢航 苗蕊 +4 位作者 常媛 李俊男 燕晓杰 刘照莹 张荣沭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67-275,共9页
PIN蛋白具有多个跨膜结构域,影响着高等植物生长素的外向运输和众多生长发育过程。木霉菌是能促进植物生长、提高其对多种病害防御作用的生防因子。研究木霉菌对木本植物山新杨生长素的极性分布的影响有重要意义。克隆了山新杨PodaPIN9... PIN蛋白具有多个跨膜结构域,影响着高等植物生长素的外向运输和众多生长发育过程。木霉菌是能促进植物生长、提高其对多种病害防御作用的生防因子。研究木霉菌对木本植物山新杨生长素的极性分布的影响有重要意义。克隆了山新杨PodaPIN9基因,对其核酸和蛋白序列进行分析;同时,构建的进化树显示PodaPIN9与6个物种的9条PIN基因具有高度一致性(> 80%)。qRT-PCR分析表明,PodaPIN9在山新杨茎尖、成熟叶和根中均有表达。在根中表达量极低;在茎尖和叶中的表达量极高,分别是根中的503和346倍。该基因受木霉影响在茎尖和叶中的表达量均显著下调;而根中的表达量显著上调,达到对照的32. 01倍。并发现根际接种木霉48h会使杨树茎尖、叶和根中生长素含量降低。说明木霉菌能影响杨树茎尖、叶和根中IAA水平及PodaPIN9的表达量。并且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在茎尖、叶和根中,PodaPIN9表达量与IAA水平具有不同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新杨 棘孢木霉菌 pIN基因 QRT-pCR IA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腺杨与毛新杨正反交三倍体选育 被引量:27
3
作者 康向阳 朱之悌 张志毅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8-11,共4页
采用花粉染色体人工加倍获得的银腺杨 (Populusalba×P .glandulosa)、毛新杨 (P .tomentosa×P .bolleana)未减数 2n花粉 ,施加一定剂量的辐射处理后杂交 ,两杂交组合共获得 16株三倍体 .其中银腺杨×毛新杨组合以1470rad... 采用花粉染色体人工加倍获得的银腺杨 (Populusalba×P .glandulosa)、毛新杨 (P .tomentosa×P .bolleana)未减数 2n花粉 ,施加一定剂量的辐射处理后杂交 ,两杂交组合共获得 16株三倍体 .其中银腺杨×毛新杨组合以1470rad处理最佳 ,三倍体得率 3 .8% ;而毛新杨×银腺杨 (16 80rad)则获得了高达 12 .9%的三倍体 .三倍体整体生长水平优势明显 ,单株生长更为突出 ,2年生实生苗的苗高和地径最高 4.9m和 5 .8cm ,分别超出群体平均值的5 8%和 176 % ;并且正反交三倍体的遗传效应差异明显 .利用未减数 2n花粉 ,经花粉辐射处理杂交选育杂种三倍体 ,将是今后白杨乃至杨属植物育种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腺杨 毛新杨 2N花粉 花粉辐射 三倍体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能拮抗3种土传病害病原真菌的长枝木霉 被引量:18
4
作者 常媛 杨兴堂 +4 位作者 姜传英 姚志红 贾让 任龙辉 张荣沭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46-254,共9页
为了丰富生防木霉菌(Trichodermaspp.)种资源,在园林植物八宝景天(Sedum spectabile)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优势木霉。根据该菌株菌落的形态特征、形态学显微观察、菌株rDNA-ITS序列分析以及邻接法同源性比对等结果判定木霉菌株种类。... 为了丰富生防木霉菌(Trichodermaspp.)种资源,在园林植物八宝景天(Sedum spectabile)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优势木霉。根据该菌株菌落的形态特征、形态学显微观察、菌株rDNA-ITS序列分析以及邻接法同源性比对等结果判定木霉菌株种类。采用平板对峙法将该菌株与3种土传病害病原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细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进行对峙培养。并用该木霉诱导山新杨(Populus davidiana×P.albavar.Pyramidalis)组培苗,观察离体叶片抵抗细链格孢菌侵染的能力。结果表明,此木霉为长枝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命名为Tl-70。该菌株对3种土传病害病原真菌均有较明显的拮抗作用。对核盘菌的抑菌率最高为77.71%,显著高于对细链格孢菌和立枯丝核菌的抑制率(P<0.05);对立枯丝核菌的抑菌率为58.56%,显著高于对细链格孢菌的抑制率(P<0.05);对细链格孢菌的抑菌率最低,为53.32%。并且,该木霉能提高山新杨组培苗叶片拮抗细链格孢菌侵染的能力。说明此菌株是具有潜力的生防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霉菌 形态特征 ITS序列分析 系统发育树 拮抗作用 山新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青杨派间杂交幼胚培养及杂种子代的分子鉴定 被引量:8
5
作者 卫尊征 张金凤 +3 位作者 张德强 李旦 王璐 郭丽琴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3-77,共5页
利用切枝水培和组织培养技术,对白杨派的毛新杨和青杨派的不同种源小叶杨进行了派间杂交和杂交子代的幼胚培养研究。结果显示:以不同种源的小叶杨为父本和授粉后幼胚培养的时间对幼胚萌发率影响较大。其中毛新杨×小叶杨(内蒙古通辽... 利用切枝水培和组织培养技术,对白杨派的毛新杨和青杨派的不同种源小叶杨进行了派间杂交和杂交子代的幼胚培养研究。结果显示:以不同种源的小叶杨为父本和授粉后幼胚培养的时间对幼胚萌发率影响较大。其中毛新杨×小叶杨(内蒙古通辽)的幼胚培养效果最好,最适培养基为1/2MS+6-BA 1.0 mg/L+NAA 1.0 mg/L;且随着授粉后天数的增加,幼胚培养的萌发率也相应增加。在此基础上,选用SSR标记技术对杂交子代及其亲本进行了鉴定分析。共采用120对杨树特异的SSR引物对杂交亲本毛新杨和小叶杨进行了多态性筛选,得到了25对在双亲间显示多态性的引物。对其中的两对进行了杂交子代的SSR扩增分析,结果表明,杂交子代均显示出双亲间的杂种类型谱带,可以在分子水平上证明白、青杨派间的杂交可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新杨 小叶杨 派间杂交 幼胚培养 SSR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快速有效的741杨离体叶片再生芽方法(英文) 被引量:2
6
作者 吴双秀 吴汪黔生 祖元刚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47-350,共4页
在对杂交品种 741杨 (Populusalba (P .davidiana×P .simonii)×P .tomentosa)进行农杆菌介导法转基因的试验中发现了一种快速有效的叶片再生芽的方法。首先叶片外植体在培养基I(MS培养基添加 0 .5mg/LBA和 1 .0mg/L 2 ,4 D)... 在对杂交品种 741杨 (Populusalba (P .davidiana×P .simonii)×P .tomentosa)进行农杆菌介导法转基因的试验中发现了一种快速有效的叶片再生芽的方法。首先叶片外植体在培养基I(MS培养基添加 0 .5mg/LBA和 1 .0mg/L 2 ,4 D)上培养 2~ 3d ,再转移到培养基SH(MSmediumcontaining 2 .0mg/LofBAand 0 .1mg/LofNAA)上培养 1 0d ,然后再转移到培养基II(MSmediumwith 0 .5mg/LofBA)上 ,培养大约 5d之后 86.7%的叶片外植体产生的芽 ,每片叶片外植体 ( 1cm× 1cm)可产生 40~ 5 0个芽。但是 ,如果叶片外植体在培养基I上培养的时间长于 5d ,再依次转移到培养基SH和II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41杨 杂交品种 离体叶片 再生 培养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新×银灰双杂种无性系抗寒抗旱性的生理测定 被引量:4
7
作者 段安安 杨敏生 朱之悌 《云南林业科技》 CAS 1998年第3期27-31,共5页
对苗期表现优良的杂种无性系在叶片解剖构造、叶片失水率、枝条电导率和盆栽控水条件下的生长等生理指标的测定表明,毛新×银灰双杂种无性系具有抗寒和抗旱特性的解剖和生理学基础,在生产上可以依据苗期生理指标综合进行早期预测... 对苗期表现优良的杂种无性系在叶片解剖构造、叶片失水率、枝条电导率和盆栽控水条件下的生长等生理指标的测定表明,毛新×银灰双杂种无性系具有抗寒和抗旱特性的解剖和生理学基础,在生产上可以依据苗期生理指标综合进行早期预测和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新*银灰 抗寒 抗旱 生理测定 杨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基因741杨原生质体游离与纯化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旭 王桂英 +2 位作者 朱建锋 郑克举 王进茂 《河北林果研究》 2012年第4期358-362,共5页
以转双抗虫基因741杨无菌苗叶片为材料,对叶片原生质体游离、纯化方法及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上部叶片产量和活力均高于其他叶位,在实验的浓度范围之内,Macerozyme R-10(离析酶)、Cellulase Onozuka R-10(纤维素酶)、Dri... 以转双抗虫基因741杨无菌苗叶片为材料,对叶片原生质体游离、纯化方法及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上部叶片产量和活力均高于其他叶位,在实验的浓度范围之内,Macerozyme R-10(离析酶)、Cellulase Onozuka R-10(纤维素酶)、Driselase(Sigma)(崩溃酶)对原生质体的产量和活力无显著影响。适宜转双抗虫基因741杨叶片原生质体游离与纯化的条件为无菌苗上部叶片为材料,0.7mol/L甘露醇的CPW盐溶液预质壁分离1~1.5hCPW+0.5%Macerozyme R-10+0.25%CellulaseOnozuka R-10+0.025%Driselase(Sigma)+0.5mol/L甘露醇(pH 5.7),酶解温度27℃,酶解时间10h,用"过滤-离心-漂浮法"纯化原生质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双抗虫基因741杨 原生质体 游离 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棘孢木霉葡聚糖酶基因Glu1的克隆及原核表达
9
作者 刁桂萍 杨帅 遇文婧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8年第7期1685-1694,共10页
从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ACCC30536中克隆获得一个葡聚糖酶基因Glu1,其cDNA全长984bp,编码327个氨基酸。该葡聚糖酶属于Glyco-hydro-12家族,推测为β-1,4-葡聚糖酶,与深绿木霉IMI 206040的Glycohydro-12家族蛋白(XP_01394039... 从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ACCC30536中克隆获得一个葡聚糖酶基因Glu1,其cDNA全长984bp,编码327个氨基酸。该葡聚糖酶属于Glyco-hydro-12家族,推测为β-1,4-葡聚糖酶,与深绿木霉IMI 206040的Glycohydro-12家族蛋白(XP_013940397.1)有91%相似性,且亲缘关系较近。运用qRT-PCR技术检测9种诱导条件下棘孢木霉Glu1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Glu1基因能参与棘孢木霉对山新杨(Populus davidiana×P.alba var.pyramidlis)或杨树病原菌的识别。构建原核表达载体并获得重组蛋白rGlu1。酶活特性分析结果表明,该酶最适pH为4.5,最适温度为45℃,且酶活性随诱导时间延长逐渐升高,在5h达到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防治 山新杨 序列分析 QRT-pCR 原核表达 酶活特性分析 生物农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嫁接在杨树远缘杂交育种上的应用研究
10
作者 杜海波 张连才 刘晓慧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12年第2期41-44,共4页
为了在吉林省西部地区选育出耐盐碱性强,又能无性扦插育苗进行快速繁殖的杨树新品种,选用了白杨派的银新杨作母本与青杨派的小叶杨为父本进行远缘杂交育种,但两派之间杂交不亲和。为解决这一问题,进行了先嫁接再杂交的育种方法。试验表... 为了在吉林省西部地区选育出耐盐碱性强,又能无性扦插育苗进行快速繁殖的杨树新品种,选用了白杨派的银新杨作母本与青杨派的小叶杨为父本进行远缘杂交育种,但两派之间杂交不亲和。为解决这一问题,进行了先嫁接再杂交的育种方法。试验表明,此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远缘杂交的结实率,而且杂种苗具有明显的父母本双亲的性状,为杨树新品种培育开辟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嫁接 远缘杂交 银新杨 小叶杨 子代表现性状 扦插生根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棘孢木霉组合应用对杨树生长和光合特性影响
11
作者 刘照莹 姜传英 +4 位作者 翟彤彤 常媛 姚志红 刘志华 张荣沭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4-74,共11页
为研制复方棘孢木霉菌肥制剂,在大田条件下将等浓度(5×10~3cfu·cm^(-3)土)不同组合的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分生孢子T1(Ta536+Ta4)、T2(Ta536+Ta4+Ta492)和T3(Ta536+Ta4+Ta492+Ta650)根施山新杨(Populus davidiana... 为研制复方棘孢木霉菌肥制剂,在大田条件下将等浓度(5×10~3cfu·cm^(-3)土)不同组合的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分生孢子T1(Ta536+Ta4)、T2(Ta536+Ta4+Ta492)和T3(Ta536+Ta4+Ta492+Ta650)根施山新杨(Populus davidiana×P.alba var.Pyramidalis)组培移栽苗,研究棘孢木霉组合施用对山新杨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诱导时间和不同处理对苗高、地径、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b值、P_n、Cond、C_i和T_r均有显著影响(P<0.05):处理组的山新杨苗高、地径及干物质量均在不同程度上高于对照组(CK),作用效果为T3>T2>T1>CK;60 d时,T3、T2和T1组杨树苗生物量分别比CK增加17.99%、14.28%和10.54%;15 d时叶绿素含量比CK分别提高7.79%,6.91%和4.17%;叶绿素a/b值分别比CK提高7.79%、5.84%和4.73%。此外,处理组净光合速率(P_n)、胞间CO_2浓度(C_i)、气孔导度(Cond)、蒸腾速率(T_r)均高于CK,并且处理组的最大净光合速率、表观量子效率以及光饱和点均高于CK。同时,诱导时间和不同处理的交互作用对检测的多数指标(除P_n和C_i外)均具有显著影响(P<0.05)。说明4个棘孢木霉菌株组合施用具有协同作用,能提高菌株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增强促生长和改善光合的作用效果。并且T3组对山新杨苗的影响最大、作用速度最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新杨 棘孢木霉 协同作用 促生长 光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水量平衡法确定风沙草原区造林密度
12
作者 孙伟 王革平 +1 位作者 俞冬兴 吴长江 《防护林科技》 2010年第3期6-8,共3页
通过对嫩江流域风沙草原区中小黑杨、樟子松、落叶松、银中杨等4个造林树种蒸腾速率观测,并结合各区域降水量,采用水量平衡法初步确定了这4个树种的合理造林密度。
关键词 小黑杨 樟子松 落叶松 银中杨 造林密度 水量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乡沙地不同杨树品种生长分析
13
作者 李玉航 《防护林科技》 2020年第12期9-11,共3页
为选择适宜阿尔乡沙地生长的杨树品种,采用随机区组试验,在阿尔乡沙地对彰武小钻杨、银中杨、群众杨和黑林1号杨进行造林对比试验,连续12年监测不同杨树品种胸径、树高的生长量。结果表明,胸径生长量从大到小依次为银中杨、群众杨、彰... 为选择适宜阿尔乡沙地生长的杨树品种,采用随机区组试验,在阿尔乡沙地对彰武小钻杨、银中杨、群众杨和黑林1号杨进行造林对比试验,连续12年监测不同杨树品种胸径、树高的生长量。结果表明,胸径生长量从大到小依次为银中杨、群众杨、彰武小钻杨、黑林1号杨,分别为20.69、19.98、19.34、15.71 cm,树高生长量从大到小依次为银中杨、彰武小钻杨、群众杨、黑林1号杨,分别为15.52、13.39、13.29、9.01 m。银中杨、群众杨、彰武小钻杨胸径和树高生长量与黑林1号杨之间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乡沙地 银中杨 群众杨 彰武小钻杨 黑林1号杨 生长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