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Low-Pressure Nitrogen DC Plasma Treatment on the Surface Properties of Biaxially Oriented Polypropylene, Poly (Methyl Methacrylate) and Polyvinyl Chloride Films 被引量:2
1
作者 S. Hamideh MORTAZAVI Mahmood GHORANNEVISS +4 位作者 Soheil PILEHVAR Sina ESMAEILI Shamim ZARGHAM S. Ebrahim HASHEMI Hamzeh JODAT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13年第4期362-367,共6页
In this study, commercial biaxially oriented polypropylene (BOPP), polyvinyl chlo- ride (PVC) and poly (methyl methacrylate) (PMMA) films were treated with nitrogen plasma over different exposure times in a Py... In this study, commercial biaxially oriented polypropylene (BOPP), polyvinyl chlo- ride (PVC) and poly (methyl methacrylate) (PMMA) films were treated with nitrogen plasma over different exposure times in a Pyrex tube surrounded by a DC variable magnetic field. The chemi- cal changes that appear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samples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FT4R) spectroscopy and attenuated total reflectance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ATR- FTIR) spectroscopy after treatment for 2 min, 4 min and 6 rain in a nitrogen plasma chamber. Effects of the plasma treatment on the surface topographies and contact angles of the untreated and plasma treated films were also analyzed by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FM) and a contact angle measuring syste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lasma treated films become more hydrophilic with an enhanced wettability due to the formation of some new polar groups on the surface of the treated films. Moreover, at higher exposure times, the total surface energy in all treated films increased while a reduction in contact angle occurred. The behavior of surface roughness in each sample was completely different at higher exposure tim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sma surface treatment biaxially oriented polypropylene polyvinyl chlo-ride poly methyl methacrylate) wettabil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otochemical kinetics for holographic grating formation in phenanthrenequinone doped poly (methyl methacrylate) photopolymer
2
作者 王健 孙秀冬 +2 位作者 骆素华 姜永远 孟庆鑫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09年第10期4326-4332,共7页
The photochemical kinetics of phenanthrenequinone (PQ) doped poly (methyl methacrylate) photopolymer in holographic recording was studied theoretically and experimentally. The diffusion of PQ molecules during holo... The photochemical kinetics of phenanthrenequinone (PQ) doped poly (methyl methacrylate) photopolymer in holographic recording was studied theoretically and experimentally. The diffusion of PQ molecules during holographic recording was negligible because of its small diffusion coefficient at room temperature. A photochemical reaction kinetics model of PQ/PMMA was established. The analytical expressions for the temporal variations of transmittance and diffraction efficiency were derived. By fitting the experimental curves, some parameters related with the polymer components were obtained by the proposed model, which can be used to analyze the photochemical process and will be helpful to the optimization of material prepa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enanthrenequinone doped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hotochemical rea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novel method for fabricating polydimethylsiloxane microfluidic chip master molds
3
作者 甘婷婷 夏之宁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CAS 2009年第2期139-144,共6页
We proposed a novel method of fabricating polydimethylsiloxane (PDMS) microfluidic chip polymer master molds in this paper. The method mainly includes two steps. First, a stainless steel slice was laser etched to form... We proposed a novel method of fabricating polydimethylsiloxane (PDMS) microfluidic chip polymer master molds in this paper. The method mainly includes two steps. First, a stainless steel slice was laser etched to form a metal model. Then, the organic solution of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MMA) was casted onto the metal model to fabricate the PMMA master which subsequently would be used to fabricate PDMS chips. We systematically researched different laser parameters influencing the surface status of microchannels and obtained optimized etching parameters. We investigated and optimized the organic solution composition of PMMA while casting chip masters, and developed a method to form fine polymer masters using two different viscosity solutions to cast the model in turn, and studied the repeatable replication. Then, we investigated physical performance of this chip and evaluated the practicability by analyzing Rhodamine B. Compared with present methods, the proposed method does not need photolithography on photoresistant and chemical etching. The entire fabricating progress is simple, fast, low-cost and can be controlled easily. Only several minutes are required to make a metal model, 3 hours for a PMMA master, and one day for PDMS chi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fluidic chip laser etching stainless steel model polyDImethylSILOXANE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MMA-TiO_2有机无机杂化玻璃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15
4
作者 张隽 罗胜成 +1 位作者 桂琳琳 唐有祺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289-292,共4页
Poly(methyl methacrylate)-titania hybrid glasses were synthesized by sol-gel processes using acrylic acid or allyl acetylacetone as coupling agent. Titanium butoxide modified with acrylic acid (or titanium isopropoxid... Poly(methyl methacrylate)-titania hybrid glasses were synthesized by sol-gel processes using acrylic acid or allyl acetylacetone as coupling agent. Titanium butoxide modified with acrylic acid (or titanium isopropoxide modified with allyl acetylacetone) was hydrolyzed to produce a titania network, and then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MMA)chains formed in situ through a radical polymerization were chendcally bonded to the fortheng titania network to synthesize a hybrid glass. Transparent hybrid glasses with different contents of titania were achiev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titania content, the color of the products changed from yellow to red. The synthesis process was investigated stepwise by using FTIR spectroscopies, an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acrylic or acetylacetonate groups bound to titanium remain in the final hybrid glasses.The thermal stability of the hybrid materials were considerably improved relative to pure PMMA. The hybrid glasses using allyl acetylacetone as coupling agent exhibited ther mochromatic effect which both pure PMMA and titan ia do not manife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ma 二氧化钛 热致变色 溶胶凝胶法 杂化玻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PU/PMMA半IPN_s与BaTiO_3纳米复合体系相容性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唐冬雁 蔡伟民 +1 位作者 周德瑞 赵连城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60-262,共3页
从分子结构设计出发,以丙烯酸改性聚氨酯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原料,通过同步互穿工艺,制备了室温固化互穿聚合物网络,进而与BaTi03纳米粉复合,获得纳米复合体系.分别采用IR、TMA、TEM等技术检测了互穿聚合过程和网络的相容性.结果表明:... 从分子结构设计出发,以丙烯酸改性聚氨酯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原料,通过同步互穿工艺,制备了室温固化互穿聚合物网络,进而与BaTi03纳米粉复合,获得纳米复合体系.分别采用IR、TMA、TEM等技术检测了互穿聚合过程和网络的相容性.结果表明:通过确定的同步互穿工艺可有效地控制两相间的分离程度;IPN中大量的互穿缠结结构使体系的玻璃化转变温区有效衔接,且体系中化学交联结构的引入,可大大改善组分间的相容性,使聚合物两相间及复合体系的相畴尺寸控制在纳米级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 PU/pmma IPNS BaTiO3 纳米复合体系 相容性 聚氨酯 钛酸钡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互穿聚合物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S-PMMA嵌段共聚物/PMMA在选择性溶剂中的自组装行为 被引量:9
6
作者 尹芬芳 史林启 +3 位作者 安英丽 张望清 何炳林 郭世宜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60-164,共5页
用动态光散射和透射电镜研究了嵌段共聚物聚苯乙烯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 PS-b-PMMA)和其对应的均聚物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 PMMA)在选择性溶剂四氢呋喃 /环己烷 ( THF/CYH)中的自组装行为 .选择性溶剂对 PS嵌段是良溶剂 ,对 PMMA嵌段和均... 用动态光散射和透射电镜研究了嵌段共聚物聚苯乙烯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 PS-b-PMMA)和其对应的均聚物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 PMMA)在选择性溶剂四氢呋喃 /环己烷 ( THF/CYH)中的自组装行为 .选择性溶剂对 PS嵌段是良溶剂 ,对 PMMA嵌段和均聚物 PMMA是非良溶剂 ,实验结果表明 ,在适当的分子量及组成条件下 ,PS-PMMA/PMMA在选择性溶剂中形成了单分散的纳米胶束 ,均聚物 PMMA与 PMMA嵌段一同形成了胶束的核 ,通过控制均聚物 PMMA的量可以在较大的范围内调整胶束的尺寸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pmma嵌段共聚物 pmma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自组装 胶束 聚苯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离子聚合法合成PMMA-b-PMTFPS嵌段共聚物 被引量:7
7
作者 易玲敏 詹晓力 +2 位作者 陈丰秋 蒋波 陈碧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393-2397,共5页
以含缩醛官能团的有机锂为引发剂,将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与含氟硅氧烷单体1,3,5-三甲基-1,3,5-三(3′,3′,3′-三氟丙基)环三硅氧烷(F3)阴离子嵌段共聚,获得了窄分子量分布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b-聚[甲基(3,3,3-三氟丙基)硅氧烷](PMMA-b-... 以含缩醛官能团的有机锂为引发剂,将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与含氟硅氧烷单体1,3,5-三甲基-1,3,5-三(3′,3′,3′-三氟丙基)环三硅氧烷(F3)阴离子嵌段共聚,获得了窄分子量分布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b-聚[甲基(3,3,3-三氟丙基)硅氧烷](PMMA-b-PMTFPS)嵌段共聚物,并用GPC,1H NMR,FTIR和DSC对嵌段共聚物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在THF中利用PMMA-OLi对F3进行阴离子开环聚合时,单体F3浓度的选择对提高嵌段共聚物产率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离子聚合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聚[甲基(3 3 3-三氟丙基)硅氧烷] 嵌段共聚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动态粘弹函数关系表征PMMA/α-MSAN共混物的相分离 被引量:12
8
作者 郑强 荒木修 升田利史郎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8期1339-1342,共4页
测定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α-甲基苯乙烯丙烯腈)共混物熔体的动态粘弹性.考察动态储能模量G′与动态损耗模量G″的关系,发现在终端区域两种聚合物的lgG′~lgG″关系曲线与温度无关,其外推直线斜率接近2;而其共混物... 测定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α-甲基苯乙烯丙烯腈)共混物熔体的动态粘弹性.考察动态储能模量G′与动态损耗模量G″的关系,发现在终端区域两种聚合物的lgG′~lgG″关系曲线与温度无关,其外推直线斜率接近2;而其共混物的斜率明显小于2,并随组成变化呈现温度依赖性,由此得到的“临界温度”可用于表征这种具有LCST行为的共混物的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ma MSAN 共混物熔体 动态粘弹函数 相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OSS/PMMA纳米复合材料制备及其热性能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王斌 王文平 +1 位作者 马祥梅 鲁道荣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125-1127,共3页
文章以CuCl/2,2’-联吡啶为催化剂,单功能基POSS-Cl为引发剂,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方法制备了POSS/PMMA核壳型结构的纳米复合材料,通过FTIR1、H-NMR、XPS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并用DSC、TGA等检测手段对其热性能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文章以CuCl/2,2’-联吡啶为催化剂,单功能基POSS-Cl为引发剂,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方法制备了POSS/PMMA核壳型结构的纳米复合材料,通过FTIR1、H-NMR、XPS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并用DSC、TGA等检测手段对其热性能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ATRP法制备POSS/PMMA纳米复合材料是可行的,POSS的加入对PMMA的热性能有较大程度地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笼状倍半硅氧烷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亲接枝共聚物PMMA-g-PEO溶液性质及在反相乳液聚合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永春 程时远 +2 位作者 曹红燕 徐祖顺 陈超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82-186,共5页
核磁共振 (1 H- NMR)、透射电镜 (TEM)和粘度测定法的结果表明两亲接枝共聚物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接枝聚氧乙烯 (PMMA- g- PEO)在甲苯中可形成胶束 ,PMMA- g- PEO的浓度和体系的温度决定着胶束的大小及 CMC值。将 PMMA- g- PEO应用于丙烯... 核磁共振 (1 H- NMR)、透射电镜 (TEM)和粘度测定法的结果表明两亲接枝共聚物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接枝聚氧乙烯 (PMMA- g- PEO)在甲苯中可形成胶束 ,PMMA- g- PEO的浓度和体系的温度决定着胶束的大小及 CMC值。将 PMMA- g- PEO应用于丙烯酰胺的反相乳液聚合 ,结果表明 ,可形成稳定的乳液。 PMMA- g- PEO用量越大 ,丙烯酰胺的聚合速率越快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亲接枝共聚物 pmma-g-PE0溶液 性质 反相乳液聚合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接枝 聚氯乙烯 丙烯酰配胺 胶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弱相互作用的石墨化CNT/PMMA复合材料的热电传输性能 被引量:4
11
作者 曾尤 赵龙 +2 位作者 刘鹏飞 杜金红 刘畅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63-1267,共5页
从理论上计算了碳纳米管(CNT)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的相互作用及浸润性,并测试了CNT/PMMA复合材料的电学、热学和光学性能.发现石墨化CNT/PMMA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导热和导电性能,其渗流阈值在0.8%左右,当CNT质量分数为3%时,复合材... 从理论上计算了碳纳米管(CNT)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的相互作用及浸润性,并测试了CNT/PMMA复合材料的电学、热学和光学性能.发现石墨化CNT/PMMA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导热和导电性能,其渗流阈值在0.8%左右,当CNT质量分数为3%时,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提高193%.这种电学及热学性能的提高一方面与石墨化CNTs的规整结构有关,另一方面与石墨化CNT-PMMA体系的弱相互作用、CNT间的有效接触以及高效的CNT网络输运性能有密切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调控CNT与聚合物基体的表面性质、相互作用及浸润性,可以有效地构建优化的CNT输运网络,获得性能优异的功能复合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 弱相互作用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复合材料 热电传输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腐与PMMA人工股骨近端标本的轴向生物力学差异 被引量:3
12
作者 杨阳 马信龙 +3 位作者 马剑雄 王志彬 王志钢 马宝意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0年第4期285-289,共5页
目的比较防腐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人工股骨标本之间的生物力学特性的差异。方法选择单足站立位受力模型,在Instron-8874液压伺服力学实验测试机上对各标本(防腐与PMMA人工股骨)行预加载处理5次,消除股骨松弛、蠕变等时间效应影响后... 目的比较防腐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人工股骨标本之间的生物力学特性的差异。方法选择单足站立位受力模型,在Instron-8874液压伺服力学实验测试机上对各标本(防腐与PMMA人工股骨)行预加载处理5次,消除股骨松弛、蠕变等时间效应影响后,开始对各标本进行正式实验,每个标本测试5次,各次测试之间应间隔20min,待应变仪上的数值变化小于3με时再记录数据。施加在模型上的总载荷为1200N,以100N分级增量方式加载,实验机压头下降速度为10mm/min。观察防腐与PMMA人工股骨标本近端的载荷-应变关系、股骨头的载荷-位移关系和股骨头的轴向刚度。结果防腐与PM-MA人工股骨标本在2倍于人体体质量的载荷下的载荷-应变关系都基本呈线性变化;在载荷为1200N时,PMMA人工股骨标本的位移明显大于防腐股骨标本的位移(P<0.01);防腐股骨标本的轴向刚度大于PMMA人工股骨标本(P<0.01)。结论在进行轴向生物力学实验研究中,往往需要大量的股骨标本,在股骨标本获得日益困难的情况下,PMMA人工股骨标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防腐股骨标本进行轴向生物力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腐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股骨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子转移自由基悬浮聚合制备PVC-g-PMMA共聚物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学健 张凯琳 +2 位作者 冯莺 赵季若 王玉玲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43-547,共5页
研究了聚氯乙烯大分子引发剂在四水合氯化亚铁/三苯基膦催化下,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悬浮聚合制备PVC-g-PMMA共聚物的反应,考察了悬浮介质的组成对聚合活性的影响。通过改变悬浮介质的组成,实现了聚氯乙烯大分子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原子转... 研究了聚氯乙烯大分子引发剂在四水合氯化亚铁/三苯基膦催化下,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悬浮聚合制备PVC-g-PMMA共聚物的反应,考察了悬浮介质的组成对聚合活性的影响。通过改变悬浮介质的组成,实现了聚氯乙烯大分子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原子转移自由基“活性”/可控悬浮聚合。采用IR、NMR、GPC技术对共聚物结构进行了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氯乙稀 甲基丙烯酸甲酯 原子转移自由基悬浮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MMA/α-MSAN共混体系长时弛豫区域的时温叠加失效与相分离的关系 被引量:6
14
作者 郑强 高桥雅兴 升田利史郎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969-973,共5页
通过考察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α-甲基苯乙烯丙烯腈)(α-MSAN)共混体系动态粘弹函数的时温叠加,发现在终端区域时温叠加失效与其相分离有关.相分离使得终端区域的动态储能模量G′(或动态损耗模量G″)与频... 通过考察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α-甲基苯乙烯丙烯腈)(α-MSAN)共混体系动态粘弹函数的时温叠加,发现在终端区域时温叠加失效与其相分离有关.相分离使得终端区域的动态储能模量G′(或动态损耗模量G″)与频率的关系[lgG′(lgG″)~lgω]明显偏离经典粘弹模型.随组成的改变,时温叠加的失效呈现温度依赖性,其“失效温度”(Td)可很好地表征LCST类共混物的相分离,而且在用其表征相分离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α-甲基苯乙烯聚丙腈)共混物 叶温叠加 动态粘弹函数 相分离 长时弛豫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链转移剂叔十二烷基硫醇对高温连续本体法合成PMMA热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曹春雷 谭志勇 +1 位作者 张子健 张会轩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0-53,共4页
采用热重分析法,研究了链转移剂叔十二烷基硫醇(TDDM)对高温连续本体聚合合成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的热稳定性及热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聚合过程中,链转移剂的加入能够提高PMMA的热稳定性和热氧化稳定性,且二者随链转移... 采用热重分析法,研究了链转移剂叔十二烷基硫醇(TDDM)对高温连续本体聚合合成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的热稳定性及热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聚合过程中,链转移剂的加入能够提高PMMA的热稳定性和热氧化稳定性,且二者随链转移剂用量的增加而提高,但稳定机理不同。链转移剂对PMMA热稳定性的改善是通过减少具有不饱和末端分子链的相对比例实现的,提高的是PMMA的低温稳定性;而对PMMA热氧化稳定性的改善是通过转移剂末端基团的稳定作用实现的,提高的是PMMA的整体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链转移剂 热稳定性 热氧化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MMA/Al_2O_3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彩宁 王煦漫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7-30,共4页
用硅烷偶联剂KH-570对纳米氧化铝(Al2O3)粒子进行表面改性,将其分散在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中,加入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PMMA/Al2O3纳米复合材料。利用FT-IR、UV、DSC和TG等方法对产物进行表征。紫外测试结果表明... 用硅烷偶联剂KH-570对纳米氧化铝(Al2O3)粒子进行表面改性,将其分散在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中,加入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PMMA/Al2O3纳米复合材料。利用FT-IR、UV、DSC和TG等方法对产物进行表征。紫外测试结果表明,加入纳米Al2O3可使复合材料具有抗紫外线性能,且其抗紫外线性能随着Al2O3纳米粒子质量分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强。TG及溶解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加入Al2O3纳米粒子可提高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能以及耐溶剂性能,且这些性能均随Al2O3纳米粒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强。此外,复合材料中PMMA的分子质量随着Al2O3质量分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铝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纳米复合材料 原位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TIR研究预辐照PMMA/PU IPNs的反应动力学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庚超 王嘉讯 +2 位作者 马敏生 万国雄 张志平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32-37,共6页
借助于^(60)Co-γ射线对MMA进行辐照预聚合,用FTIR研究了预聚合MMA/PU IPNs的反应动力学,讨论了反应温度、交联剂含量对IPNs反应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IPNs中各组分按互不干扰的机理进行,根据PU反应速率明显快于PMMA网络的事实,提出... 借助于^(60)Co-γ射线对MMA进行辐照预聚合,用FTIR研究了预聚合MMA/PU IPNs的反应动力学,讨论了反应温度、交联剂含量对IPNs反应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IPNs中各组分按互不干扰的机理进行,根据PU反应速率明显快于PMMA网络的事实,提出了PU网络的“笼子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 互穿网络 动力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OP增塑PMMA的弛豫和力学行为 被引量:4
18
作者 孙娟萍 吴广明 +1 位作者 Halary J L 沈军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38-41,共4页
研究了0%~20%(质量分数)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混合后的相溶性。用差热分析(DSC)和动态机械分析(DMA)法表征了其玻璃化温度(Tg)和弛豫行为。Tg和α弛豫温度随DOP含量的增加而减小,表明DOP的添加改善了PMMA的... 研究了0%~20%(质量分数)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混合后的相溶性。用差热分析(DSC)和动态机械分析(DMA)法表征了其玻璃化温度(Tg)和弛豫行为。Tg和α弛豫温度随DOP含量的增加而减小,表明DOP的添加改善了PMMA的塑性。在β弛豫区,损耗模量E″的振幅几乎不随DOP含量的增加而改变。DMA测试也表明,低温处存在明显的局部运动。用单轴力学压缩测试研究其塑性行为,通过应力-应变曲线分析了屈服强度(σy)、塑性流动应力(σpf)及应变软化(SSA)与温度和DOP含量的关系。不同DOP含量时的Tg-T关系曲线表明α运动在整个温度范围内对σpf起作用;σy在低温处由β运动起作用,在靠近Tg时α运动起作用。除低温外,所有的DOP/PMMA体系均呈现出很小的SSA值,这与强的β弛豫运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ma DOP 增塑 玻璃化温度 弛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亲性三嵌段PDMAEMA/PMMA聚合物共混改性PVDF膜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被引量:2
19
作者 赵军强 闫彩霞 +4 位作者 周婷婷 韩洪蕊 冯霞 赵义平 陈莉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9-24,30,共7页
为了制备pH刺激响应型智能膜,并为膜改性提供结构可控的两亲性聚合物共混改性剂,以聚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PDMAEMA)为亲水链段、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为疏水链段,通过RAFT聚合合成两亲性三嵌段聚合物PDMAEMA-b-PMMA-b-PDMAEMA(PDM... 为了制备pH刺激响应型智能膜,并为膜改性提供结构可控的两亲性聚合物共混改性剂,以聚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PDMAEMA)为亲水链段、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为疏水链段,通过RAFT聚合合成两亲性三嵌段聚合物PDMAEMA-b-PMMA-b-PDMAEMA(PDMD),采用1H-NMR对其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以PDMD作为改性剂,通过NIPS法制备PVDF改性膜,采用ATR-FTIR、XPS、SEM和接触角测定仪对PDMD/PVDF改性膜的表面化学结构、微观形貌和亲水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随着聚合物改性剂的增加,PDMD/PVDF改性膜表面PDMAEMA含量增加,改性PVDF膜的初始接触角由纯膜的108.9°降低至92.4°,纯水(pH 5.2)通量由纯膜的15.0 L/(m2·h)增大至250.0 L/(m2·h);并且改性膜随着纯水pH值的逐渐减小,膜通量减小,纯水pH值从11降到3时,通量从225.6 L/(m2·h)降至91.2 L/(m2·h).因此PDMD的加入改善了PVDF膜亲水性,可为pH刺激响应型智能膜的构建提供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RAFT PVDF膜 共混改性 智能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用PVdF/PMMA电纺膜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英文) 被引量:1
20
作者 曹琪 李晓云 +3 位作者 钟正 王先友 陈权启 蒋生辉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9-95,共7页
通过电纺法制备PVdF/PMMA纤维膜.电纺膜的形貌,结构和热行为分别用扫描电镜(SEM),红外(FT-IR),差热扫描量热法(DSC)表征.将电纺膜浸入1 mol/L LiClO4/EC+PC(1∶1,V/V)溶液中,从而得到聚合物电解质.对聚合物电解质的电化学性能如离子电导... 通过电纺法制备PVdF/PMMA纤维膜.电纺膜的形貌,结构和热行为分别用扫描电镜(SEM),红外(FT-IR),差热扫描量热法(DSC)表征.将电纺膜浸入1 mol/L LiClO4/EC+PC(1∶1,V/V)溶液中,从而得到聚合物电解质.对聚合物电解质的电化学性能如离子电导率,电化学稳定性,界面阻抗和电池性能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MMA的加入增加了聚合物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提高了聚合物电解质的电化学稳定性.PVdF/PMMA聚合物电解质的室温离子电导率高达3.5 mS/cm,电化学稳定性达5.1 V.PMMA的加入降低了界面阻抗.另外,由PVdF/PMMA聚合物电解质组装的Li/PE/LiFePO4电池具有良好的循环性能.试验表明,电纺法可能很有希望应用于制备微孔PVdF/PMMA聚合物电解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偏氟乙烯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电纺 锂离子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