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BSERVATION OF MEGAKARYOCYTOPOIESIS IN HUMAN FETUS BY IMMUNOCYTOCHEMICAL STAINING WITH ANTI-PLATELET GLYCOPROTEIN ⅡB /ⅢA MONOCLONAL ANTIBODY
1
作者 MA Dongchu CHU Junjie SUN Yinghui CHANG Kuizhong ZUO Wei (Department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 General Hospital of Shenyang Shenyang, China) Correspondence: Dr. MA Dongchu, Department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 General Hospital of Shenyang, 83, Wenhua Road, Shenyang, Liaoning 110015, China.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1994年第2期197-204,共8页
Fetal liver tissues obtained from 28 human fetuses with gestation age from 3 to 6 months and fetal bone marrow from 35 human fetuses from 3 to 7 months were observed by immunochemical staining with anti-platelet GPⅡ ... Fetal liver tissues obtained from 28 human fetuses with gestation age from 3 to 6 months and fetal bone marrow from 35 human fetuses from 3 to 7 months were observed by immunochemical staining with anti-platelet GPⅡ b / Ⅲa monoclonal antibody and ABC technique. In the fetal liver, megakaryocytes were wholly located among growing fetal liver cells and near foci of hemopoiesis. Some megakaryocytes in the fetal liver were small7890- lymphoid-like megakaryocytes. The size of megakaryocytes both in the fetal liver (14.79 ± 4.52μm) and in the fetal bone marrow (16.08±7.39 μm) was small, which did not vary significantly over the gestation age ranging from 3 to 6 or 7 months. However, the maturation stage of megakaryocytes in the fetal liver shifted to more mature stage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gestation, although the maturation stage of megakaryocytes in the fetal bone marrow did not change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gestation from 4 to 7 months, the megakaryocyte in the fetal bone marrow was less m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GAKARYOCYTE anti- platelet GP b / a monoclonal anti- body immunocytochemical STAIN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RGDS对血小板释放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谢双锋 尹松梅 +6 位作者 杨国雷 聂大年 李益清 王秀菊 马丽萍 吴裕丹 王景峰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92-195,共4页
【目的】观察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拮抗剂——四肽Arg-Gly-Asp-Ser(RGDS)对血小板聚集和CD62p表达的作用,探讨RGDS对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反应的影响。【方法】检测二磷酸腺苷(ADP;终浓度5μmol/L,下同)诱导血小板聚集的最大聚... 【目的】观察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拮抗剂——四肽Arg-Gly-Asp-Ser(RGDS)对血小板聚集和CD62p表达的作用,探讨RGDS对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反应的影响。【方法】检测二磷酸腺苷(ADP;终浓度5μmol/L,下同)诱导血小板聚集的最大聚集率(rPA,max)、静息血小板和ADP诱导的血小板CD62p表达,检测不同浓度RGDS对ADP诱导的rPA,max的抑制率和血小板CD62p表达的抑制率,进行回归分析。【结果】5种浓度(50、100、200、400、800μmol/L)的RGDS对rPA,max均有显著抑制作用。正常人静息血小板CD62p表达率为(3.5±0.6)%;ADP激动的血小板CD62p表达率为(65.6±13.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50、100μmol/L的RGDS对血小板CD62p表达无抑制作用;当RGDS浓度≥200μmol/L时(200、400、800μmol/L),其可抑制血小板CD62p的表达;RGDS对rPA,max的抑制作用和其对血小板CD62p表达的抑制作用相关。【结论】RGDS浓度<200μmol/L时,对ADP诱导的血小板释放反应无影响;RGDS浓度≥200μmol/L时,可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释放反应;与RGDS显著的抗聚集效应相比,其对血小板释放反应的影响比较小;RGDS抑制血小板释放反应的作用与其抗血小板聚集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膜糖蛋白b/ⅲa 受体拮抗剂RGDS CD62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激活在再灌注心肌无复流形成中的作用 被引量:2
3
作者 冯金华 赖文岩 +3 位作者 区文超 刘俭 宾建平 刘伊丽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888-891,共4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激活的表面标志物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活性在心肌再灌注无复流形成前后的改变,为心肌无复流的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利用成年杂种犬的缺血再灌注模型,用心肌声学造影判断心肌无复流的造型,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心肌缺血... 目的探讨血小板激活的表面标志物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活性在心肌再灌注无复流形成前后的改变,为心肌无复流的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利用成年杂种犬的缺血再灌注模型,用心肌声学造影判断心肌无复流的造型,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心肌缺血3 h后再灌注以前和3 h再灌注以后,有复流与无复流心肌的外周静脉血(PVB)和冠状窦静脉血(SVB)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活性。结果心肌缺血后再灌注以前PVB和SVB中的GPⅡb/Ⅲa受体活性均明显增高(P<0.001),提示血小板激活;3 h再灌注后心肌有复流和无复流组SVB中GPⅡb/Ⅲa受体活性均有明显的降低(P<0.001),心肌无复流组受体活性下降的更加显著(P<0.01),说明心肌微循环内发生了血小板受体的消耗,意味着有血小板的聚集。结论心肌缺血可以激活血小板,缺血和再灌注损伤可以使心肌微循环内发生血小板的粘附聚集,这与再灌注无复流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很可能是其发生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 血小板膜糖蛋白b/ⅲa 受体 治疗 外周静脉血 冠状窦静脉血 血小板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RGDS对血小板聚集和胞浆游离钙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海明 尹松梅 +5 位作者 谢双锋 聂大年 李益清 王秀菊 马丽萍 吴裕丹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A03期176-180,共5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RGDS对血小板聚集和血小板[Ca^(2+)]i的影响。【方法】比浊法测定PAG:采用Fura-3/AM荧光探针标记血小板胞浆钙离子,使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单个血小板荧光强度的变化,计算机图像系统分析血小板[Ca^(... 【目的】探讨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RGDS对血小板聚集和血小板[Ca^(2+)]i的影响。【方法】比浊法测定PAG:采用Fura-3/AM荧光探针标记血小板胞浆钙离子,使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单个血小板荧光强度的变化,计算机图像系统分析血小板[Ca^(2+)]i的变化。【结果】凝血酶(0.03 U/mL)为激动剂时,血小板PAG(M)为(78.2±12.4)%。在所取的62.5~1000μmol/L RGDS内的5种浓度下,RGDS可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凝血酶诱导的PAG(M)。正常人静息血小板[Ca^(2+)]i荧光强度值为376.1±70.5;凝血酶(0.03 U/mL)激动的血小板[Ca^(2+)]i荧光强度值升高为977.9±108.8;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RGDS(250μmol/L)对静息血小板的[Ca^(2+)]_i荧光强度值无抑制作用;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RGDS(250μmol/L)作用于血小板后,凝血酶(0.03 U/mL)激动的血小板[Ca^(2+)]i荧光强度值升高受到抑制,抑制率为(9.37±7.5)%。【结论】凝血酶(0.03 U/mL)可以引起血小板的聚集和血小板[Ca^(2+)]i的升高。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RGDS可以抑制凝血酶(0.03 U/mL)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和[Ca^(2+)]i的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GPb/ⅲa受体拈抗剂 血小板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Z4A5抗血小板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李迎雪 孙强 +5 位作者 靖博彬 张卉 冯素玲 赵兴华 康小宁 王冰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27-230,共4页
目的研究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Z4A5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活性、稳定性以及对已聚集血小板的解聚作用。方法采用比浊法测定Z4A5对体外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和稳定性及对ADP诱导聚集血小板的... 目的研究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Z4A5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活性、稳定性以及对已聚集血小板的解聚作用。方法采用比浊法测定Z4A5对体外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和稳定性及对ADP诱导聚集血小板的解聚作用。结果 Z4A5浓度依赖性的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半数抑制浓度(50%concentration of inhibition,IC50)为(0.46±0.05)μmol.L-1(n=10,P<0.05);Z4A5在血浆中孵育3 h仍保持85.55%(P<0.05)的活性;10μmol.L-1 Z4A5在加入ADP诱导聚集的血小板3 min及7 min后的解聚率为分别为22.66%(P<0.05)及30.93%(P<0.01)。结论 Z4A5在体外有较强的、稳定的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而且对聚集血小板有一定的解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b/ⅲa受体拮抗剂 Z4A5 血小板聚集 抑制 稳定性 解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林露 张猛 《中国卒中杂志》 2016年第8期697-703,共7页
血小板活化在血栓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虽然阿替普酶(alteplase,rt PA)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标准治疗,但国内外一直在探索联合或单独使用各类抗血小板药物在治疗AIS中的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过程... 血小板活化在血栓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虽然阿替普酶(alteplase,rt PA)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标准治疗,但国内外一直在探索联合或单独使用各类抗血小板药物在治疗AIS中的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过程最后共同通路的新型抗血小板药物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等心血管疾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验证,但在AIS中的作用尚存争议,本文拟就相关临床研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糖蛋白b/ⅲa受体拮抗剂 抗血小板治疗 急性缺血性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中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13
7
作者 杨胜利 刘惠亮 +7 位作者 罗建平 刘英 韩玮 马东星 荆丽敏 魏玉杰 王书同 孟荣英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8期666-668,共3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抑制剂盐酸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90例急性心肌梗死行经桡动脉PCI的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波立维)和... 目的探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抑制剂盐酸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90例急性心肌梗死行经桡动脉PCI的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波立维)和低分子肝素,替罗非班组加用替罗非班,比较两组患者的复合终点事件,包括梗死后新出现的心绞痛+新发心肌梗死+死亡〔含血管重建事件:PCI或冠脉搭桥术(CABG)〕。结果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患者30d内复合终点1、复合终点2及梗死后心绞痛的发生率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新发心肌梗死和死亡单项终点的发生率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无再流或慢血流现象的发生率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血率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替罗非班能明显降低缺血事件的发生,在经桡动脉PCI围术期与肝素、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盐酸替罗非班 血小板糖蛋白b/ⅲa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量替罗非班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被引量:57
8
作者 任琳 王文广 +5 位作者 王倩 张晶 汤秀英 冯建双 杨红梅 王庆胜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2-35,共4页
目的 探讨半量替罗非班对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PC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入选STEMI行急诊PCI老年患者114例,随机分为标准剂量组56例和半量组58例.标准剂量组给予替罗非班0.10~0.15 μg/(kg·min)静脉滴注48 h... 目的 探讨半量替罗非班对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PC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入选STEMI行急诊PCI老年患者114例,随机分为标准剂量组56例和半量组58例.标准剂量组给予替罗非班0.10~0.15 μg/(kg·min)静脉滴注48 h,半量组给予0.05~0.075 μg/(kg·min)静脉滴注24 h.比较2组TIMI及心肌染色分级(MBG)2~3级血流率,术后90 min的ST段回落百分比(sumSTR)、LVEF、左心室舒张末和收缩末内径变化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出血、消化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标准剂量组TIMI及MBG 2~3级血流率较半量组虽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90 min的sumSTR〉50%比例及患者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半量组出血发生率低于标准剂量组(3.45% vs 16.07%,P〈0.05).结论 半量替罗非班在预防缺血方面的疗效与标准剂量相当,但在出血风险方面的安全性明显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血小板糖蛋白GPb-ⅲa复合物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超声心动描记术 多普勒 彩色 心肌再灌注 替罗非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内注射不同剂量替罗非班对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术后近期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2
9
作者 王环 赵凤琴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2期3723-3726,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的安全性和近期预后。方法入选2011年3月—2012年6月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86例老年STEMI患...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的安全性和近期预后。方法入选2011年3月—2012年6月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86例老年STEMI患者,根据PCI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的剂量分为大剂量组(n=48)和常规组(n=38),观察两组患者术后TIMI血流分级、ST段抬高总和回落百分比、血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变化;住院期间和随访1个月时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大剂量组较常规组有较高的TIMI3级血流获得率(81.25%vs.57.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大剂量组术后心电图ST段抬高总和回落百分比>50%率较常规组增高(83.33%vs.63.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大剂量组术后第7天NT-proBNP水平较常规组降低〔(994±543)μg/L vs.(1 325±791)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大剂量组术后1个月LVEF较常规组升高〔(57.8±11.9)%vs.(52.1±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大剂量组住院期间和随访1个月时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常规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结论大剂量应用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对改善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血流再灌注及近期临床预后具有积极作用,可进一步改善心肌微循环的灌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糖蛋白b ⅲa受体拮抗剂 替罗非班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9
10
作者 夏菁 周维智 刘晓红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9年第4期189-193,共5页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小板膜表面P选择素(CD62P)、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PAC-1)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将104例经超声检查证实、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急性...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小板膜表面P选择素(CD62P)、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PAC-1)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将104例经超声检查证实、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干预1组(34例)、干预2组(32例)及对照组(38例)。干预1组和2组分别口服阿托伐他汀10、20mg/d,同时加服拜阿司匹林100mg/d;对照组1:3服拜阿司匹林100mg/d。治疗后3周检测血中CD62P、PAC-1、hs—CRP;治疗后6个月时超声检查斑块及血脂情况。结果干预1、2组及对照组比较:①斑块大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治疗前,3组不稳定性斑块数分别为54、46、49个,稳定性斑块为5、6、4个,治疗后不稳定性斑块分别为44、34、50个,稳定性斑块为15、17、5个。与治疗前自身和对照组比较,两个干预组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以及两个干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③两个干预组治疗后,CD62P、PAC-1及hs—CRP较自身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显著性降低(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以及两个干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④治疗后两个干预组血脂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总胆固醇〈4.0mmol/L者,干预1、2组治疗前分别为2例和1例,治疗后为7例和14例(P〈0.05)。对照组各项指标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⑤治疗后急性脑血管事件,对照组3例,干预1组1例,干预2组0例。干预2组药物不良反应有6例(18.8%),干预1组有1例(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活化及炎性反应,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一定的稳定作用。阿司匹林联合10mg/d的阿托伐他汀较20mg/d更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疾病 P选择素 血小板糖蛋白GPb-ⅲa复合物 C反应蛋白 阿托伐他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急诊介入治疗中慢血流现象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4
11
作者 吴焱贤 吴赛珠 +5 位作者 钟建开 陈玉映 霍燕嫦 黎文生 陈盈文 麦林琳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9-142,共4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注射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治疗急诊PCI中出现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CSF)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选99例急诊PCI中出现CSF的患者,根据是否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分为替罗非班组44例和对照组55例;比...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注射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治疗急诊PCI中出现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CSF)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选99例急诊PCI中出现CSF的患者,根据是否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分为替罗非班组44例和对照组55例;比较2组PCI术后即刻TIMI血流,术后90min完全ST段回落率、住院期间以及3个月随访LVEF、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和出血事件。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替罗非班组术后ST段回落率明显增加(84.1%vs 65.5%,P=0.036),LVEF改善情况明显提高[(7.74±4.21)%vs(5.17±3.63)%,P=0.002],2组术后3个月MACE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466);出血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2)。结论急诊PCI中出现CSF情况时,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可改善心肌灌注,加快LVEF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血小板糖蛋白GPbⅲa复合物 冠状血管造影术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慢血流现象 替罗非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rifyNow对比血小板聚集仪分析氯吡格雷药效 被引量:4
12
作者 任军伟 陈建魁 +4 位作者 丛玉隆 白洁 邓新立 李玉茹 王伊娜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048-1050,共3页
目的比较检测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功能的2种实验方法的异同。方法随机收集207例门诊和住院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其服用氯吡格雷后,抽取静脉血,同时进行光比浊法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实验与Ver-ifyNow抗血小板治疗监测系统实验,并... 目的比较检测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功能的2种实验方法的异同。方法随机收集207例门诊和住院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其服用氯吡格雷后,抽取静脉血,同时进行光比浊法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实验与Ver-ifyNow抗血小板治疗监测系统实验,并进行分析。结果血小板聚集仪测得的血小板聚集率(PAgP)156例在40%~80%,占75.4%,25例<40%,占12.1%,26例>80%,占12.6%。VerifyNow分析P2Y_(12)受体的化学反应数值(PRU)126例在240~350,占60.9%,50例PRU<240,占24.2%,31例PRU>350,占15.0%。PAgP与PRU呈正相关,PAgP与抑制血小板聚集率(INHI)呈负相关,PAgP+INHI趋近于一个定值。结论 VerifyNow抗血小板治疗监测系统可作为氯吡格雷药效监测的良好实验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血小板糖蛋白GPb-ⅲa复合物 纤维蛋白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应用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被引量:26
13
作者 段小春 高海 +1 位作者 李南 张宏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82-585,共4页
目的评价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在老年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合并糖尿病患者中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随机将168例NSTEMI合并糖尿病的高危患者分为替罗非班组(80例)和常规治疗组(88例)。比较2组患者PCI术后TIMI血... 目的评价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在老年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合并糖尿病患者中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随机将168例NSTEMI合并糖尿病的高危患者分为替罗非班组(80例)和常规治疗组(88例)。比较2组患者PCI术后TIMI血流分级及B型钠尿肽(BNP)水平,观察术后7d及30d的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和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的变化;术后30d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及出血发生率。结果 2组TIMI血流分级(计帧法)比较,替罗非班组优于常规治疗组[(34.2±5.9)帧vs(38.9±8.1)帧,P=0.014]。替罗非班组7d及30d的BNP水平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237±192)ng/L vs(282±210)ng/L,P=0.034;(172±85)ng/L vs(218±105)ng/L,P=0.017]。替罗非班组术后7d的LVEF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0.026)。2组术后30d的LVEF、LVEDD、LVES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P=0.021,P=0.028);替罗非班组24h及30d的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2组术后出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高危NSTEMI合并糖尿病患者应用替罗非班治疗是安全和有效的,疗效优于常规治疗,并未增加出血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糖尿病 血小板膜糖蛋白b 替罗非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联合替罗非班出血的危险因素评价 被引量:3
14
作者 贾红丹 国强华 +5 位作者 宋婷婷 丛洪良 王庆胜 陈洁 崔蕊 刘丽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7年第6期596-599,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undrome,ACS)患者PCI联合替罗非班发生出血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秦皇岛市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的ACS患者164例,行PCI时联合应用替罗非班。根据年龄分为老年...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undrome,ACS)患者PCI联合替罗非班发生出血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秦皇岛市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的ACS患者164例,行PCI时联合应用替罗非班。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71例(年龄≥65岁)和非老年组93例(年龄<65岁),采用TIMI出血标准,分析2组患者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组发生出血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老年组术后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43.1%vs 25.8%,P<0.05)。老年组大出血、小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14.1%vs 4.3%,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404.434,95%CI:1.767~92543.210,P=0.030)、体质量(OR=0.817,95%CI:0.675~0.990,P=0.039)、肾小球滤过率(OR=1.185,95%CI:1.003~1.400,P=0.046)是老年组患者术后联合应用替罗非班发生出血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ACS患者PCI联合替罗非班发生出血并发症的风险高于非老年患者,女性、低体质量、肾功能下降是老年患者术后联合应用替罗非班发生出血风险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血小板糖蛋白GPb-ⅲa复合物 出血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房颤动患者血小板活化与左心房血栓形成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志荣 张超群 +5 位作者 程仁力 吴建东 徐晤 杨煜 夏勇 李东野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53-255,共3页
目的:探讨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小板活化与左心房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选择持续性房颤患者(房颤组)84例,窦性心律(窦律组)和正常对照组各20例,其中房颤组39例患者通过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又分为血栓阳性者(22例)和血栓阴性者(17... 目的:探讨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小板活化与左心房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选择持续性房颤患者(房颤组)84例,窦性心律(窦律组)和正常对照组各20例,其中房颤组39例患者通过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又分为血栓阳性者(22例)和血栓阴性者(17例)。所有对象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全血中血小板膜活化糖蛋白(GP)Ⅱb/Ⅲa水平。结果:左心房内径和血中 GPⅡb/Ⅲa水平比较:与正常对照组、窦律组比较,房颤组的左心房内径、GPⅡb/Ⅲa活化阳性血小板的百分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结果发现,与正常对照组、窦律组比较,血栓阴性者和血栓阳性者的左心房内径、GPⅡb/Ⅲa活化阳性血小板的百分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血栓阳性者的左心房内径、GPⅡb/Ⅲa活化阳性血小板的百分率明显高于血栓阴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 GPⅡb/Ⅲa活化阳性血小板的百分率(t=4.07,P=0.000)是房颤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左心房内径无明确的预测价值(t=1.78,P=0.084)。相关性分析:使用直线相关分析方法,分析房颤患者血中 GPⅡb/Ⅲa水平同左心房内径的关系,发现 GPⅡb/Ⅲa水平同左心房内径两者具有相关性(r=0.57,R^2=0.33,P<0.01)。结论:持续性房颤患者存在血小板活化程度增加,且同左心房血栓形成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血栓 血小板膜活化糖蛋白b/ⅲ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白细胞介素8与白细胞血小板间黏附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郭春雨 吴彩凤 +2 位作者 马晓娟 刘欣 殷惠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16-719,共4页
目的通过分析冠心病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表达量与血小板糖膜蛋白(GP)Ⅱb/Ⅲa活性、白细胞血小板聚集率之间的关系,探讨趋化因子IL-8参与冠心病发病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102例(冠心病组),健康体检者45例(... 目的通过分析冠心病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表达量与血小板糖膜蛋白(GP)Ⅱb/Ⅲa活性、白细胞血小板聚集率之间的关系,探讨趋化因子IL-8参与冠心病发病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102例(冠心病组),健康体检者45例(对照组),冠心病组于冠状动脉造影前,空腹抽取静脉血6ml,对照组于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6ml,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白细胞血小板聚集率及GPⅡb/Ⅲa表达水平,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8水平。结果冠心病组IL-8[(65.98±26.44)ng/L vs(41.91±19.67)ng/L]、GPⅡb/Ⅲa[(15.06±7.89)%vs(8.06±2.34)%]、血小板中性粒细胞聚集率和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IL-8与血小板中性粒细胞聚集率、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率和GPⅡb/Ⅲa呈正相关(P<0.05,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IL-8表达水平与GPⅡb/Ⅲa活性、白细胞血小板聚集率显著相关,可作为潜在的检验指标和治疗靶点进行临床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8 冠心病 白细胞 血小板糖蛋白GPb-ⅲa复合物 血小板粘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联合应用替罗非班的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杨新春 徐立 +6 位作者 王乐丰 葛永贵 王红石 李惟铭 倪祝华 刘宇 崔亮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656-658,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联合应用替罗非班的安全性。方法150例AMI患者行急诊PCI时联合应用替罗非班。按年龄≥65岁和<65岁将患者分为老年组(40例)和非老年组(110例),分析两组患者出血并发...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联合应用替罗非班的安全性。方法150例AMI患者行急诊PCI时联合应用替罗非班。按年龄≥65岁和<65岁将患者分为老年组(40例)和非老年组(110例),分析两组患者出血并发症和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情况。并根据是否达到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出血标准将患者分为TIMI出血组(10例)和非TIMI出血组(140例),分析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老年组达到TIMI出血标准的发生率有高于非老年组的趋势(12.5%vs4.5%,P=0.132)。logistic多因素分析提示仅有术后即刻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值是发生TIMI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3,OR=1.458)。两组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0vs2.7%,P=0.565)。结论在≥65岁的老年AMI患者中,急诊PCI联合应用替罗非班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血小板膜糖蛋白b 血小板减少 替罗非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罗非班在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被引量:14
18
作者 李南 祖晓麟 颜红兵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24-526,共3页
目的:评价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抑制剂替罗非班用于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患者介入治疗中近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5年9月至2007年1月我科收治的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NSTEMI患者114例,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 目的:评价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抑制剂替罗非班用于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患者介入治疗中近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5年9月至2007年1月我科收治的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NSTEMI患者114例,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57例)及对照组(57例),所有患者PCI术前均常规联合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低分子肝素。比较两组用药后24 h和30 d的复合缺血事件的发生率,以及用药后48 h和30 d的出血和可逆性血小板减少症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PCI后24 h内:对照组1例(1.8%)再发心绞痛,2例(3.6%)发生急性血栓;替罗非班组无上述事件发生。术后30 d:对照组2倒(3.6%)、替罗非班组1例(1.8%)再发心绞痛;对照组2例(3.6%)发生亚急性血栓,替罗非班组无亚急性血栓发生。住院期间对照组及替罗非班组均有1例(1.8%)发生了上消化道出血。两组30 d内均无死亡、无皮肤黏膜出血、无颅内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等并发症发生。24 h和30 d的复合缺血事件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5)。出血和可逆性血小板减少症等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PCI术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能降低近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出血事件及血小板减少较对照组无显著增加,证明其在早期冠心病介入治疗中使用安全而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糖蛋白b/ⅲa受体抑制剂 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传性血小板无力症的发病机制及产前诊断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建琴 王兆钺 +2 位作者 胡绍燕 赵小娟 曹丽娟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2-135,共4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无力症(GT)的基因测序与产前诊断。方法采集1例表型GT患儿、父母及1例正常对照者的静脉血,患儿母亲腹中孕23周胎儿的脐带血和羊水,及其出生2 d时的静脉血。检测患儿、患儿父母、胎儿脐血及正常对照者的血凝常规和血小... 目的探讨血小板无力症(GT)的基因测序与产前诊断。方法采集1例表型GT患儿、父母及1例正常对照者的静脉血,患儿母亲腹中孕23周胎儿的脐带血和羊水,及其出生2 d时的静脉血。检测患儿、患儿父母、胎儿脐血及正常对照者的血凝常规和血小板聚集试验;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和GPⅢa的表达;微卫星技术确定胎儿脐血是否被母体细胞污染;PCR技术扩增患儿及其父母,以及胎儿及出生2 d静脉血GPⅡb、GPⅢa所有外显子以及外显子和内含子交界区,扩增产物直接测序。结果二磷酸腺苷(ADP)不能诱导患儿的血小板发生聚集,胎儿脐血中ADP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约为正常人一半,患儿父母和胎儿出生2 d的ADP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与正常血小板聚集率相当。患儿血小板膜表面GPⅡb、GPⅢa的的平均荧光强度(Mn X)分别约为正常对照的10%及0,而患儿父母、胎儿脐血和胎儿出生2 d的Mn X分别为正常对照的90%以上和30%-50%。羊水胎儿脱落细胞和脐血DNA微卫星分析证实胎儿羊水、脐血未被母体细胞污染;基因分析结果显示,患儿GPⅢa 6号外显子A38293→C和9号外显子G42186→A的杂合突变,导致GPⅢa His281→Tyr和Cys400→Pro氨基酸的杂合改变。这两个突变分别来源于父亲和母亲。羊水胎儿脱落细胞、脐血或出生2 d静脉血中只有1个GPⅢa9号外显子G42186→A的杂合突变。结论 GT患儿GPⅢa的基因为双重杂合突变;胎儿出生后确证为GPⅢa基因杂合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无力症 微卫星分析 糖蛋白b/ⅲa基因 产前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罗非班在老年人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预防无复流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3
20
作者 张玉东 薛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880-882,共3页
目的观察老年人急诊PCI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术后无复流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患者163例,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83例)和对照组(80例)。替罗非班组在导丝通过病变后经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10μg/kg,之后予... 目的观察老年人急诊PCI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术后无复流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患者163例,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83例)和对照组(80例)。替罗非班组在导丝通过病变后经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10μg/kg,之后予替罗非班0.15μg/(kg·min)持续静脉滴注24 h。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2组患者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入院后30 d LVEF和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心血管事件及出血并发症。结果替罗非班组TIMI血流3级和TMPG 2~3级比例较对照组明显升高,TIMI血流0~2级和TMPG 0~1级比例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罗非班组LVEF较对照组明显改善,主要心血管事件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PCI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减少无复流,改善心肌灌注和心功能,且不增加心血管事件和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血小板糖蛋白GPb a复合物 无复流现象 冠状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