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T系统的VHDL描述及实现
1
作者 陆继远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1期252-254,共3页
利用超高速集成电路硬件描述语言(VHDL)描述P/T系统,在EDA软件平台MAX+plusII上,对Petri网模型的VHDL描述进行编译、仿真、适配,将结果下载到可编程逻辑器件中,通过实验开发系统GW48-CK进行硬件测试。给出一个P/T系统实例——服务系统... 利用超高速集成电路硬件描述语言(VHDL)描述P/T系统,在EDA软件平台MAX+plusII上,对Petri网模型的VHDL描述进行编译、仿真、适配,将结果下载到可编程逻辑器件中,通过实验开发系统GW48-CK进行硬件测试。给出一个P/T系统实例——服务系统的描述及实现。仿真波形及硬件测试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tRI网 p/t系统 电子设计自动化 硬件描述语言 可编程逻辑器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西北部P-T转换期不整合的发育演化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16
2
作者 李攀 李永强 +2 位作者 经俭波 曹正林 袁选俊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97-714,共18页
二叠纪晚期-三叠纪早期是准噶尔盆地演化的重要转换期,发育了具有特色性的不整合面。本研究以该盆地的西北部为例,综合利用地震和钻井资料,探讨该时期不整合的发育演化特征及其地质意义。研究表明,转换期发育P3/P2期主要不整合与T1/P3... 二叠纪晚期-三叠纪早期是准噶尔盆地演化的重要转换期,发育了具有特色性的不整合面。本研究以该盆地的西北部为例,综合利用地震和钻井资料,探讨该时期不整合的发育演化特征及其地质意义。研究表明,转换期发育P3/P2期主要不整合与T1/P3期次要不整合,它们在研究区北部叠加复合,构成了三叠系底界叠合不整合面,在南部被上二叠统所分隔而独立存在;转换期经历了主要不整合的形成、主要不整合被上二叠统超覆、次要不整合与叠合不整合的形成及其被三叠系最终超覆4个演化阶段。不整合的发育演化特征揭示了晚海西期和早印支期构造运动对准噶尔盆地影响的强弱程度、地层记录的"楔形体"内涵以及上二叠统与下三叠统的层序归属。P-T转换期不整合面及其相邻地层形成了有效的油气运移通道、良好的储盖组合和类型众多的圈闭,因此具有重要的油气勘探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湖凹陷 百口泉组 乌尔禾组 不整合面 p-t转换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归结反演的Petri网推理新方法 被引量:7
3
作者 周奕 吴时霖 《计算机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13-222,共10页
本文首先在命题逻辑的库所/变迁网模型中,提出四种新的证明目标命题成立的推理算法,即求包含目标变迁的T-不变量并同时求出变迁发生序列的算法,它们都源于归结反演系统中的改进策略.然后修改这些算法,并将它们推广到一阶谓词逻... 本文首先在命题逻辑的库所/变迁网模型中,提出四种新的证明目标命题成立的推理算法,即求包含目标变迁的T-不变量并同时求出变迁发生序列的算法,它们都源于归结反演系统中的改进策略.然后修改这些算法,并将它们推广到一阶谓词逻辑的谓词/变迁网模型中.这些算法都具有较高的效率,为逻辑推论的P/T网和Pr/T网模型的推理提供了新的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逻辑推理 归结反演 pEtRI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标识T-网中同步距离的计算 被引量:3
4
作者 王丽丽 吴哲辉 方欢 《计算机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00-103,169,共5页
同步距离是刻画事件之间同步关系的一个重要的定量分析手段。由于同步距离的求解不仅和网的结构特征有关系,而且和网的初始标识也存在关系,因此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很简洁易行的算法来求解一般Petri网的同步距离。然而,一些特殊的Petr... 同步距离是刻画事件之间同步关系的一个重要的定量分析手段。由于同步距离的求解不仅和网的结构特征有关系,而且和网的初始标识也存在关系,因此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很简洁易行的算法来求解一般Petri网的同步距离。然而,一些特殊的Petri网子类,如标识T-图、标识S-图的同步距离的计算已经有了较简洁的求解方法。对另一个Petri网子类——标识T-网给出了其同步距离的计算方法。标识T-网也可以直接通过网的结构和初始标识分布情况来得到变迁之间的同步距离,不需要考察网系统的运行,这就使得同步距离的求解简单易行。文中给出了相应的求解定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步距离 标识t-网 源库所 控制库所 控制库所接入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秦岭—大别地区中生代岩石圈拆沉的岩石学证据评述 被引量:18
5
作者 李超 陈衍景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31-441,共11页
岩石圈拆沉是碰撞造山带物质成分调整和构造演化的重要方式之一。构造地质研究、地球物理探测和地球化学分析等都已揭示东秦岭—大别造山带曾在中生代发生岩石圈拆沉 ,但有关中生代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与岩石圈拆沉的内在联系研究却较为... 岩石圈拆沉是碰撞造山带物质成分调整和构造演化的重要方式之一。构造地质研究、地球物理探测和地球化学分析等都已揭示东秦岭—大别造山带曾在中生代发生岩石圈拆沉 ,但有关中生代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与岩石圈拆沉的内在联系研究却较为薄弱。通过全面评述该区变质岩研究成果 ,作者认为 :超高压变质岩的形成和剥露经历了 2 4 0~ 2 0 0Ma的板片冷俯冲冷折返和196~ 16 3Ma的岩石圈拆沉热折返 ;热折返伴随了广泛而强烈的区域变质作用和中酸性岩浆活动 ,指示板片断离拆沉的发生 ;超高压变质岩p T t轨迹由两部分组成 ,即反映板片冷俯冲冷折返过程的发夹状曲线和指示板片断离拆沉热折返过程的新月形曲线。通过对花岗岩类同位素年龄统计和前人研究成果的评述 ,初步确定在 2 0 0~ 10 0Ma之间发育大量花岗岩类 ,并集中在 15 0~ 10 0Ma为主 (即侏罗纪—白垩纪之交 ) ,高峰时间为 130Ma左右 ;花岗岩类大量发育指示了岩石圈拆沉的存在 ,且滞后于根据变质岩研究所揭示的拆沉时间。羌塘地体、拉萨地体和西太平洋古陆在侏罗纪与欧亚大陆拼贴碰撞的远距离效应使东秦岭—大别造山带长期处于挤压环境 ,伸展作用被抑制 ;白垩纪的碰撞晚期伸展和西太平洋沟弧盆体系的远距离效应使东秦岭—大别地区的外部挤压消失 ,导致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秦岭-大别山地区 中生代 岩石圈 拆沉 岩石学证据 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Mg_2Cu_(1-x)Ni_x(x=0~0.90)合金的相结构及储氢性能 被引量:3
6
作者 扈琳 韩树民 +1 位作者 杨诚 裴立超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44-1048,共5页
利用真空感应熔炼技术制备了LaMg2Cu1-xNix(x=0,0.10,0.25,0.50,0.75,0.90)合金,并在0.06MPa氩气保护下于723K退火6h得到测试所用合金铸锭。XRD表明合金LaMg2Cu1-xNix含有ThCr2Si2型的LaMg2Cu2相和CeMg3型的LaMg3相以及少量未知相,随着... 利用真空感应熔炼技术制备了LaMg2Cu1-xNix(x=0,0.10,0.25,0.50,0.75,0.90)合金,并在0.06MPa氩气保护下于723K退火6h得到测试所用合金铸锭。XRD表明合金LaMg2Cu1-xNix含有ThCr2Si2型的LaMg2Cu2相和CeMg3型的LaMg3相以及少量未知相,随着x的增加,LaMg2Cu2相的晶胞体积先增加后减小,而LaMg3相的晶胞体积几乎不变。通过SEM观察,发现Ni可以有效的减小合金在吸放氢过程中的粉化。当x<0.50时,Ni对合金的吸氢速率降低;而当x≥0.50时,Ni的加入可以极大的提高合金的吸氢速率,合金在50s左右就能达到最大吸氢量的90%。当x=0.50时,合金具有较好的综合储氢性能,合金在473K下吸氢量为3.741wt%,49s就可达到最大吸氢量的9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镁-过渡金属基储氢合金 相结构 p-C-t 吸氢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跨度轨道交通桥梁抗震性能分析 被引量:11
7
作者 施颖 宣纪明 +1 位作者 姚君 张振宇 《桥梁建设》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2-47,共6页
为了解轨道约束作用和摩擦摆支座对轨道交通桥梁抗震性能的影响,以某大跨轨道交通桥梁[(85+135+85)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为背景,采用MIDAS Civil软件建立考虑轨道约束作用的线桥一体化有限元模型,选取承受惯性力最大的固定墩作为研究对... 为了解轨道约束作用和摩擦摆支座对轨道交通桥梁抗震性能的影响,以某大跨轨道交通桥梁[(85+135+85)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为背景,采用MIDAS Civil软件建立考虑轨道约束作用的线桥一体化有限元模型,选取承受惯性力最大的固定墩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轨道约束作用对桥梁抗震性能的影响和摩擦摆支座的减隔震效果,分析墩高对摩擦摆支座减隔震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考虑轨道约束作用后,桥梁的纵向自振频率有所提高,横向自振频率变化很小;考虑轨道约束作用时,固定墩的墩顶位移、墩底弯矩和墩底剪力比不考虑轨道约束作用时均明显增大;采用摩擦摆支座能显著降低固定墩的地震响应,摩擦摆支座具有良好的减隔震性能;摩擦摆支座的隔震效果随墩身高度的增加逐渐减小,摩擦摆支座适合在桥梁固定墩墩身刚度较大时采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桥梁 抗震性能 固定墩 轨道约束作用 摩擦摆支座 有限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幔转换带520km地震不连续面及其成因 被引量:1
8
作者 冯华俊 吴耀 金振民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8-88,共11页
前人研究表明410km和660km地震不连续面分别由橄榄石向瓦兹利石相变和后尖晶石相变引起。但对520km地震不连续面(简称D520)的研究相对较少,对其成因的解释还存在很大争议。橄榄石中瓦兹利石-林伍德石相变以及CaSiO3钙钛矿的出溶反应被... 前人研究表明410km和660km地震不连续面分别由橄榄石向瓦兹利石相变和后尖晶石相变引起。但对520km地震不连续面(简称D520)的研究相对较少,对其成因的解释还存在很大争议。橄榄石中瓦兹利石-林伍德石相变以及CaSiO3钙钛矿的出溶反应被广泛认为是D520的相变成因。辉石相变为尖晶石+斯石英组合也曾被认为是D520的可能成因。1 400℃条件下对MgSiO3辉石相变的实验研究,结合前人对橄榄石相变的研究成果,计算了方辉橄榄岩在1 400℃、18GPa条件下因辉石-瓦兹利石+斯石英和瓦兹利石-林伍德石相变引起的密度增量和波速增量,发现俯冲方辉橄榄岩中辉石的相变对520km深度的密度增量和波速增量有很大的贡献,有助于形成D520。此外,在探讨D520的成因时应综合考虑地幔转换带中温度,水以及矿物间Fe、Mg、Ca等主量元素分配等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转换带 520 km地震不连续面 地震观测 高温高压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稀土锰氧化物材料电阻温度特性
9
作者 杨建辉 唐超群 《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9-21,共3页
用复合方法制备了五种以La0 8Ca0 2 MnO3 和La0 8Pb0 2 MnO3 为基料不同质量比的复合样品 ,测量了它们低温区电阻随温度变化曲线 ,讨论了复合样品的转变温度TP 随La0 8Ca0 2 MnO3 的质量分数变化的原因 ,并分析了低温 10
关键词 复合稀土锰氧化物 半导体性质 固相反应法 金属-半导体转变温度 电阻温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