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南岛大珠母贝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3
1
作者 苏天凤 朱彩艳 江世贵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20-22,共3页
利用RAPD技术首次对中国海南岛环岛的大珠母贝(PinctadamaximaJameson)遗传多性进行分析。从20条10bp引物中选取7条引物用于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出22个位点,其中11个位点(占50%)显多态性,Shannon多样性值为0.117。用非加权配对算... 利用RAPD技术首次对中国海南岛环岛的大珠母贝(PinctadamaximaJameson)遗传多性进行分析。从20条10bp引物中选取7条引物用于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出22个位点,其中11个位点(占50%)显多态性,Shannon多样性值为0.117。用非加权配对算数平均法(UPGMA)聚类分析的结果:12个体间遗传相似系数最大为1.000,最小为0.706,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8438。表明海南岛大珠母贝群体间遗传多样性不一,遗传分化较大,因此很有必要对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的种群,划定保护范围加以重点保护,以扩大和恢复大珠母贝的种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珠母[pinctada maxima(jameson)] RAPD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珠母贝游离珍珠培育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刘永 张春芳 +1 位作者 焦宗垚 邓陈茂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0-36,共7页
2008~2010年,在广西涠洲岛进行了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 Jameson)游离珍珠培育实验。实验过程中采用解剖法优选植核核位、几种术前处理方法和低温处理小片贝制备外套膜小片等技术,旨在提高育珠贝留核率、成珠率和优珠率。结果... 2008~2010年,在广西涠洲岛进行了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 Jameson)游离珍珠培育实验。实验过程中采用解剖法优选植核核位、几种术前处理方法和低温处理小片贝制备外套膜小片等技术,旨在提高育珠贝留核率、成珠率和优珠率。结果表明,在大珠母贝内脏囊缩足肌左右两侧各有一个适合培育游离珍珠的核位,分别称为左袋和右袋,实际操作中只有左袋可以植入珠核培育游离珍珠;不同术前处理实验组的植核贝休养期成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留核率、成珠率显著差异(P〈0.05),其中采用传统术前处理和低温处理相结合的综合术前处理方法可有效提高留核率、成珠率平均达78.2%和80.1%;低温处理小片贝与传统方法制备的大珠母贝外套膜小片的育珠效果(成珠率、优珠率、正圆珠比例)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在实验温度范围内,成珠率、优珠率、正圆珠比例随处理温度的降低而增高,在4~8℃达到最好育珠效果,成珠率、优珠率和正圆珠比例分别达到98%、53%和30%左右;在术后休养期,植核贝吐核高峰出现植核后5-t5d,手术伤口愈合时间为15-20d,育殊贝的死亡高峰出现在术后的第20~30天。在水温25~30℃条件下,珠核表面形成珍珠层的时间为45d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 jameson) 核位 术前处理 小片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大珠母贝形态性状对湿重和壳重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被引量:23
3
作者 邓正华 陈明强 +2 位作者 李有宁 吴开畅 王雨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545-2550,共6页
【目的】确定野生大珠母贝形态性状对湿重和壳重的直接或间接作用及其决定系数,为人工选育目标性状提供最佳的测量指标。【方法】以在海南三亚市西岛附近海域捕捞的157只贝龄超过2龄的野生大珠母贝为研究对象,对其形态性状[壳长(x1)、壳... 【目的】确定野生大珠母贝形态性状对湿重和壳重的直接或间接作用及其决定系数,为人工选育目标性状提供最佳的测量指标。【方法】以在海南三亚市西岛附近海域捕捞的157只贝龄超过2龄的野生大珠母贝为研究对象,对其形态性状[壳长(x1)、壳高(x2)、壳宽(x3)、绞合线长(x4)]及湿重(y1)和壳重(y2)进行测量后,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确定形态性状与湿重和壳重间的相关性,通过相关性和通径分析获取影响湿重和壳重的主要形态性状,并建立最优回归方程。【结果】大珠母贝各性状指标的变异系数范围为8.29%~41.80%,且各性状指标间的相关性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对湿重和壳重直接影响作用最大的形态性状分别是壳高(0.468)和壳宽(0.573),其中,壳高对湿重的决定系数为0.219,壳宽对壳重的决定系数为0.381;对湿重和壳重间接决定作用最大的均为壳高通过壳宽,对应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285和0.381。剔除对湿重和壳重不显著的形态性状后,分别构建大珠母贝形态性状与湿重和壳重间的回归方程,对湿重的回归方程为y1=3.245x1+7.747x2+23.521x3-2383.820(R2=0.897),对壳重的回归方程为y2=4.888x2+27.089x3-1531.922(R2=0.858)。【结论】在大珠母贝的选育过程中,当以湿重为选育目标时应以壳高为直接选择,同时加强对壳宽的协同选择;而在以壳重为选育目标时应以壳宽为直接选择,同时加强对壳长的协同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珠母贝 形态性状 湿重 壳重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珠母贝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刘永 余祥勇 +2 位作者 邓陈茂 梁飞龙 张春芳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3期38-44,共7页
通过大珠母贝人工强化促熟、人工授精、幼虫对不同饵料的消化能力、新型采苗器的采苗以及标粗效果等实验,研究大珠母贝人工繁殖中的有关技术问题。结果表明:使用以骨条藻和天然硅藻做饵料促熟的大珠母贝亲贝进行人工授精可以获得质量... 通过大珠母贝人工强化促熟、人工授精、幼虫对不同饵料的消化能力、新型采苗器的采苗以及标粗效果等实验,研究大珠母贝人工繁殖中的有关技术问题。结果表明:使用以骨条藻和天然硅藻做饵料促熟的大珠母贝亲贝进行人工授精可以获得质量较高受精率(达98%);用于亲贝人工授精的氨水溶液最佳浓度为体积分数10×10-6-30×10-6(氨水原液质量分数为25%-28%);D形幼虫对饵料的消化能力较差,宜投喂金藻和面包酵母,壳顶幼虫的消化能力强,宜增加扁藻混合投喂;在附着变态期采用新型的聚氯乙烯绳采苗器可以取得较传统附着板更好的采苗及标粗效果,单个采苗器可采壳长2 mm贝苗3.65万只,标粗40 d后贝苗平均成活率可达66.2%,壳长平均生长率可达295μm/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珠母贝 人工繁殖 采苗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菲蛤壳和白碟贝壳酸解氨基酸及矿物元素成分的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郝晓敏 谷长生 +1 位作者 宋文东 周启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518-520,共3页
以巴菲蛤壳和白碟贝壳为原料,采用离子色谱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测试方法,分别分析了两种壳中水解氨基酸和矿物元素种类及含量。结果表明,白碟贝壳水解氨基酸及矿物元素均为13种,巴菲蛤壳含8种水解氨基酸及13种矿物元素,为开发利... 以巴菲蛤壳和白碟贝壳为原料,采用离子色谱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测试方法,分别分析了两种壳中水解氨基酸和矿物元素种类及含量。结果表明,白碟贝壳水解氨基酸及矿物元素均为13种,巴菲蛤壳含8种水解氨基酸及13种矿物元素,为开发利用巴菲蛤壳和白碟贝壳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菲蛤壳 白碟贝壳 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消毒剂对大珠母贝幼贝的急性毒性试验 被引量:5
6
作者 姜松 周发林 +2 位作者 苏宁宁 黄建华 杨其彬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8期120-126,共7页
研究了戊二醛、二溴海因、蛋氨酸碘和次氯酸钙等4种消毒剂对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幼贝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毒性大小依次为次氯酸钙>二溴海因>蛋氨酸碘>戊二醛,24 h半致死质量浓度(LC50)分别为13.05、27.49、53.20、67.36... 研究了戊二醛、二溴海因、蛋氨酸碘和次氯酸钙等4种消毒剂对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幼贝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毒性大小依次为次氯酸钙>二溴海因>蛋氨酸碘>戊二醛,24 h半致死质量浓度(LC50)分别为13.05、27.49、53.20、67.36 mg/L,48 h LC50分别为10.15、9.35、29.27、35.58 mg/L,安全浓度SC分别为1.86、0.32、2.66、7.52 mg/L。分析认为,由于戊二醛毒性相对较小,且在其安全浓度以下可获得较好的消毒效果,因此在大珠母贝幼贝的养殖过程中,推荐使用戊二醛作为常用消毒剂,二溴海因和蛋氨酸碘应谨慎使用,次氯酸钙不推荐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珠母贝 幼贝 急性毒性 消毒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核规格、植核位置和贝龄对大珠母贝植核育珠的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梁飞龙 王钦贵 +1 位作者 邓岳文 谢绍河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4期51-55,共5页
比较了珠核规格、植核位置和贝龄对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 Jameson)游离珍珠培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珠核规格、植核位置和贝龄对育珠贝成活率、成珠率和优质珠率存在显著影响(P<0.05),珠核直径5.0 mm组休养成活率和育珠成活率最高(... 比较了珠核规格、植核位置和贝龄对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 Jameson)游离珍珠培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珠核规格、植核位置和贝龄对育珠贝成活率、成珠率和优质珠率存在显著影响(P<0.05),珠核直径5.0 mm组休养成活率和育珠成活率最高(90.0%和80.0%),8.0 mm组最低(60.3%和68.0%),珠核直径6.0 mm组成珠率和优质珠率最高(84.0%和38.0%),8.0 mm组最低(43.3%和12.0%);植核位置在性腺左侧("左袋")的育珠贝休养成活率、成珠率和优质珠率最高(88.0%、83.4%和38.0%),性腺左、右侧同时植核的育珠贝休养成活率最低(58.0%),右侧植核的成珠率和优质珠率最低(20.0%和12.7%);2.5龄组休养期和育珠期的成活率、成珠率和优质珠率最高(92.0%、78.0%、82.0%和37.7%),4.0龄组最低(78.0%、63.0%、66.0%和24.0%);大珠母贝最适宜育珠条件:"左袋"植核,首次植核规格为直径6.0 mm,贝龄2.5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珠母贝 植核育珠 珠核规格 植核位置 贝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大珠母贝滤水率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刘永 焦宗垚 张春芳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1期23-26,共4页
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不同温度下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Jameson)]的滤水率。结果表明:在15℃、20℃、25℃、30℃4个温度梯度下,大珠母贝的滤水率呈逐渐上升趋势,15℃时滤水率最小,30℃时最大;大、小规格大珠母贝个体滤水率最大值分别... 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不同温度下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Jameson)]的滤水率。结果表明:在15℃、20℃、25℃、30℃4个温度梯度下,大珠母贝的滤水率呈逐渐上升趋势,15℃时滤水率最小,30℃时最大;大、小规格大珠母贝个体滤水率最大值分别为1.045L/h和0.838L/h,最小值分别为0.126L/h和0.102L/h;相同水温条件下,大规格组的个体滤水率大于小规格组,大规格组的单位软体部干重滤水率小于小规格组。温度和个体大小对大珠母贝的滤水率有极显著影响(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珠母贝 温度 滤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渔宝Ⅰ号对大珠母贝人工苗在室内培育的初步试验 被引量:4
9
作者 罗振鸿 曹家录 《黄渤海海洋》 CSCD 1998年第1期45-49,共5页
本文首次报道饲料添加剂渔宝Ⅰ号对大珠母贝人工幼苗在室内饲养的应用效果。实验分4组同时对比进行,人工苗入池时平均壳高为6.61mm,经室内工厂化养殖54d,渔宝Ⅰ号组的贝苗增长率、成活率及壳高都为最高,分别达116.9&... 本文首次报道饲料添加剂渔宝Ⅰ号对大珠母贝人工幼苗在室内饲养的应用效果。实验分4组同时对比进行,人工苗入池时平均壳高为6.61mm,经室内工厂化养殖54d,渔宝Ⅰ号组的贝苗增长率、成活率及壳高都为最高,分别达116.9×10-2,49.8×10-2及14.25mm;平均值分别为97.9×10-2,31.9×10-2及13.08mm。试验结果表明:投喂渔宝Ⅰ号可显著提高贝苗的增长率和成活率,对贝类的工厂化养殖起着重要的营养免疫调补作用,显示出广阔的商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宝Ⅰ号 大珠母贝 人工育苗 珍珠贝 室内培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珠母贝对常用饵料摄食及消化能力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永 张春芳 焦宗垚 《水产养殖》 CAS 2009年第10期51-54,共4页
2009年5月至6月在雷州珍稀海洋生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育苗场进行了大珠母贝对常用饵料摄食及消化能力试验,结果表明:大珠母贝对实验所使用的常用生物或非生物饵料均有较强的摄食能力,从投喂饵料到排出粪便只有3~4 h,所排出的粪便呈条块... 2009年5月至6月在雷州珍稀海洋生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育苗场进行了大珠母贝对常用饵料摄食及消化能力试验,结果表明:大珠母贝对实验所使用的常用生物或非生物饵料均有较强的摄食能力,从投喂饵料到排出粪便只有3~4 h,所排出的粪便呈条块状;但显微镜检查粪便发现,大珠母贝不能有效消化试验所用的生物饵料,排出粪便中生物饵料细胞完整,而且保持生命活力;大珠母贝对非生物饵料亦不能有效消化,粪便中颗粒与所投喂的饵料颗粒形状、大小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珠母贝 饵料 摄食 消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珠母贝术后处理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罗振鸿 曹家录 +3 位作者 齐常元 欧阳育斌 黄道华 林青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1997年第1期1-4,共4页
用蚌复康(A组)、鱼蚌康复剂(B组)和盐酸普鲁卡因(C组)对人工插核后的大珠母贝进行术后处理,并经室内人工管养度过休养期。结果显示:术后成活率C组为70.0%,A组为60.0%,对照组为364%;留核率A组为66.7%,C组为57.1%,对... 用蚌复康(A组)、鱼蚌康复剂(B组)和盐酸普鲁卡因(C组)对人工插核后的大珠母贝进行术后处理,并经室内人工管养度过休养期。结果显示:术后成活率C组为70.0%,A组为60.0%,对照组为364%;留核率A组为66.7%,C组为57.1%,对照组为50.0%。表明蚌复康与盐酸普鲁卡因可以明显提高植核母贝的术后成活率和留核率;另外,休养期在室内度过也有助于提高留核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珠母贝 术后处理 室内饲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珠母贝人工苗工厂化标粗试验 被引量:9
12
作者 罗振鸿 曹家录 +1 位作者 齐常元 黄道华 《湛江水产学院学报》 1996年第1期12-14,共3页
大珠母贝人工苗工厂化分组标粗;室内养殖54d,贝苗平均壳高从入池时6.61mm增长至13.08mm,最大为14.25mm,平均成活率31.9%,最高达49.8%。试验结果初步表明:1.大珠母贝岸上室内工厂化养殖不但可... 大珠母贝人工苗工厂化分组标粗;室内养殖54d,贝苗平均壳高从入池时6.61mm增长至13.08mm,最大为14.25mm,平均成活率31.9%,最高达49.8%。试验结果初步表明:1.大珠母贝岸上室内工厂化养殖不但可行,而且也将是解决当前海上养成困境的一条出路;2.发现自然海区中也存在饥饿死亡现象及死亡潜伏期,反映出海上养殖高死亡率的复杂性;3.人工配合饲料的应用显著提高了贝苗的增长率和成活率,显示出广阔的商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珠母贝 人工苗 工厂化养殖 标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珠母贝主要污损及寄居生物的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焦宗垚 曹伏君 +1 位作者 刘永 张春芳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3期54-61,共8页
研究雷州半岛自然生活条件、养殖条件下的野生贝和全人工养殖条件下的养殖贝主要污损及寄居生物。结果表明:大珠母贝主要污损及寄居生物共46种,其中自然生活条件下野生贝的污损及寄居生物有24种,养殖条件下野生贝的污损与寄居生物42种,... 研究雷州半岛自然生活条件、养殖条件下的野生贝和全人工养殖条件下的养殖贝主要污损及寄居生物。结果表明:大珠母贝主要污损及寄居生物共46种,其中自然生活条件下野生贝的污损及寄居生物有24种,养殖条件下野生贝的污损与寄居生物42种,养殖贝的污损及寄居生物有31种;根据附着或寄居部位可将大珠母贝污损及寄居生物可分为4种类型:贝壳表面附生型、贝壳层寄居型、贝壳内侧寄居型、外套腔寄居型;海绵、缨鳃虫、龙介沙蚕、长鳃树蛰虫为贝壳表面附生型主要种类,砗磲江珧虾为外套腔寄居型种类,对大珠母贝危害较小;石蛏、开腹蛤、厥目革囊星虫、有盾海扇虫、才女虫、钻穿裂虫为贝壳层寄居型的主要种类;吻蛇稚虫为贝壳内侧寄居型,对大珠母贝危害较大。自然生活条件下野生贝主要危害种类为石蛏、开腹蛤、厥目革囊星虫、才女虫、钻穿裂虫,养殖条件下野生贝主要危害种类有石蛏、开腹蛤、厥目革囊星虫、有盾海扇虫、吻蛇稚虫、才女虫、钻穿裂虫;养殖贝受寄居生物危害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珠母贝 污损生物 寄居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州半岛大珠母贝贝壳凿孔贝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焦宗垚 刘永 张春芳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6期78-83,共6页
对雷州半岛海域大珠母贝贝壳凿孔贝类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雷州半岛海域大珠母贝贝壳凿孔贝均为小型的双壳类,褶白蚶Acarplicata(Dillwyn)、偏顶蛤Modiolussp.、翘鳞蛤Irusspp.(两种)、单韧穴蛤Vulsella sp.、杯石蛏Lithophaga cal... 对雷州半岛海域大珠母贝贝壳凿孔贝类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雷州半岛海域大珠母贝贝壳凿孔贝均为小型的双壳类,褶白蚶Acarplicata(Dillwyn)、偏顶蛤Modiolussp.、翘鳞蛤Irusspp.(两种)、单韧穴蛤Vulsella sp.、杯石蛏Lithophaga calyculata(Carpenter)、蝶铰蛤Trigonothracia sp.、短壳肠蛤Botula silicula(Lamarck)、楔形开腹蛤Gastrochaena cuneiformis Spengler等共9种,其中短壳肠蛤(Botula silicula(Lamarck))的出现频率最高,达50%左右,为雷州半岛大珠母贝贝壳凿孔贝类的主要种类;大珠母贝年龄越大,寄生凿孔贝类数量越多;凿孔贝类可以在孔穴中生活较长时间,最长为6a,生长过程中分泌腐蚀性物质腐蚀贝壳,在贝壳内侧形成斑痕,或凿穿贝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凿孔贝类 大珠母贝 贝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