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4篇文章
< 1 2 5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陆地棉种质资源抗黄萎病性状的SSR标记关联分析
1
作者 王娟 郑志鸿 +6 位作者 马晓梅 周小凤 王新 田琴 艾尼江 陈红 董承光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3-249,共7页
对棉花抗黄萎病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发掘与其关联的标记位点、优异等位变异及典型材料,可为棉花抗黄萎病的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以403份陆地棉品种(系)资源为材料,利用覆盖全基因组的、有... 对棉花抗黄萎病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发掘与其关联的标记位点、优异等位变异及典型材料,可为棉花抗黄萎病的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以403份陆地棉品种(系)资源为材料,利用覆盖全基因组的、有多态性的201对SSR标记,对3个环境的抗黄萎病性状进行基于混合线性模型(mixed linear model,MLM)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检测与抗病性状显著关联的位点、优异等位变异及优异典型材料。结果表明,3个环境下各材料的相对病指平均值为53.45,平均变异系数为36.85%,平均偏度系数为-0.46,平均峰度系数为-0.31;201对引物共产生394个等位变异位点,GWAS结果表明有11个位点能同时在2个环境中检测到,其中有2个位点NAU2437b和NAU3493b能同时在3个环境中检测到;结合育种实际,发掘出含有优异等位变异的典型材料7份,其中鲁棉研28同时含有9个优异等位变异;从各材料不同生态区来源分析,来源于黄河流域棉区的材料具有较低的平均表型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棉 黄萎病 关联分析 优异等位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SR分子标记分析农家保护与种质库保存对云南地方稻种等位变异的影响
2
作者 董超 汤翠凤 +5 位作者 阿新祥 甘树仙 张斐斐 杨雅云 冒嘉伟 戴陆园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90-1402,共13页
【目的】基于SSR分子标记分析农家保护与种质库保存下云南地方稻种等位变异,以期分析农家保护与种质库保存方式对水稻种质资源多样性的影响,为地方稻种遗传多样性的有效保护及其保护途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种质库保存的12份... 【目的】基于SSR分子标记分析农家保护与种质库保存下云南地方稻种等位变异,以期分析农家保护与种质库保存方式对水稻种质资源多样性的影响,为地方稻种遗传多样性的有效保护及其保护途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种质库保存的12份地方稻种(命名为品种名-1)与其对应农家保护的地方稻种(命名为品种名-2)为试验材料,利用72个SSR分子标记对这24份地方稻种材料(共12组)进行遗传多样性及等位变异分析。【结果】供试24份地方稻材料共检测出等位基因数490个,变幅4~12个,平均6.8个,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0.337~0.910,平均为0.769。农家保护的地方稻种较种质库保存的地方稻种等位基因数量、特有等位基因数量、有效等位基因数量均略低,但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略高,表明农家保护的地方稻种遗传多样性略有降低。农家保护的小白糯-2和烂地谷-2分别在标记RM333和RM213上未检测出等位变异位点,小白糯-2、老粳糯-2和老鼠牙-2分别在标记RM349、RM18和RM333上检测出纯合等位变异位点,表明农家保护下部分等位位点流失。12组地方稻种材料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222~0.917,其中香谷的遗传相似性系数最高,小白糯的最低,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205处可将供试地方稻种材料聚类为籼、粳两大类,每组对应地方稻种材料均对应聚在一小类,表明供试对应地方稻种具有较高的遗传相似性且对应程度较高。24份地方稻种材料共检测出等位变异位点数260个,变幅6~57个,其中28个位点与抗逆相关,25个与育性相关,33个与抗病虫相关,26个与产量及营养相关,且农家保护下理论产量提高,表明农家保护下产生遗传变异可能是向着提高适应性来增加产量的方向发展。【结论】在农家保护下地方稻种的部分等位基因纯合与流失是其遗传多样性降低的内在原因,而其在育性、抗病虫、抗逆、产量及营养高效等功能连锁标记上产生大量的遗传变异,并呈株高降低、产量增加的变化趋势,增强了地方稻种应对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压力变化的能力,说明农家保护是地方稻种资源多样性保护的有效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稻种 SSR标记 等位变异 农家保护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_(el)亚型新等位基因(c.803G>T,p.Gly268Val)的家系研究
3
作者 马晓莉 董文安 +3 位作者 杨贺才 耿明璐 王丽萍 于洋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04-510,共7页
目的:分析1个家系B_(el)亚型基因突变及其遗传机制。方法:通过血清学试验鉴定ABO血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进行ABO基因分型,对ABO基因1-7外显子、侧翼内含子区域进行Sanger测序,7外显子单链测序确认突变点位置。利... 目的:分析1个家系B_(el)亚型基因突变及其遗传机制。方法:通过血清学试验鉴定ABO血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进行ABO基因分型,对ABO基因1-7外显子、侧翼内含子区域进行Sanger测序,7外显子单链测序确认突变点位置。利用Missense3D软件预测该突变点导致的蛋白质结构改变。结果:常规血清学试验未能检测到先证者及其3个家族成员的红细胞B抗原,只能通过吸收放散试验发现有微量的B抗原表达。DNA分析显示,在正常ABO基因基础上,第7外显子803位置出现G>T替换,导致第268位氨基酸由Gly转变为Val。进一步单链测序分析发现该突变位点位于B基因上。结论:该家系中先证者及其父、其子、其女均因B基因第7外显子发生c.803G>T新的点突变导致B型糖基转移酶活性降低,B抗原只能通过吸收放散的方法才能够被检出,该点突变能够稳定遗传给子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_(el)亚型 ABO亚型 血清学 新等位基因 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三代测序技术鉴定NGS方法检出的新等位基因HLA-B*54:01:11
4
作者 陈男英 何亿镇 +3 位作者 皮雯雯 李奇 董丽娜 章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65-568,共4页
目的:区分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模棱两可的基因分型结果,鉴定HLA-B新等位基因,并分析其核苷酸序列。方法:利用基于Ion Torrent S5平台的二代测序技术(NGS)对2022年2076例浙江省脐带血库样本进行HLA入库分型检测,发现1例含碱基突变的模棱... 目的:区分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模棱两可的基因分型结果,鉴定HLA-B新等位基因,并分析其核苷酸序列。方法:利用基于Ion Torrent S5平台的二代测序技术(NGS)对2022年2076例浙江省脐带血库样本进行HLA入库分型检测,发现1例含碱基突变的模棱两可组合样本,选择基于纳米孔技术平台的三代测序技术(TGS)对其进行鉴定。结果:HLA-B位点经NGS检测分型结果显示为HLA-B*46:18,54:06/46:01,54:XX(含碱基突变)组合,经纳米孔测序鉴定结果为HLA-B*46:01,54:XX(含碱基突变)。HLA-B*54:XX与同源性最高的HLA-B*54:01:01:01相比,第6外显子1014位碱基T>C,并未引起任何氨基酸的改变。新等位基因序列已递交给GenBank数据库(OP853532)。结论:应用纳米孔测序技术区分了1例NGS方法产生的模棱两可结果,并成功鉴定了HLA-B新等位基因。该新等位基因被世界卫生组织HLA因子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为HLA-B*54:01: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LA-B 新等位基因 二代测序 纳米孔测序 碱基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青花菜KASP标记开发与应用
5
作者 张振超 陶美奇 +4 位作者 潘永飞 孙国胜 王传友 安林海 戴忠良 《核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3-521,I0003-I0005,共12页
为提高青花菜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水平,本研究基于高通量测序数据开发了70组KASP标记,并采用KASP检测平台对43份青花菜试验材料进行分型,根据分型结果筛选出分型效果好、多态性高的标记,用于指纹图谱构建、遗传关系确定和纯度鉴定。结果表... 为提高青花菜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水平,本研究基于高通量测序数据开发了70组KASP标记,并采用KASP检测平台对43份青花菜试验材料进行分型,根据分型结果筛选出分型效果好、多态性高的标记,用于指纹图谱构建、遗传关系确定和纯度鉴定。结果表明,70组KASP标记中,未分型成功有3个,未分型材料>5份有13个,多态性差的有6个,分型成功48个(成功率68.6%)。48个标记中,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值≥0.30的标记有37个(占比77.08%),其中PIC值为0.37的标记数量最多,为11个,0.38的标记有3个。将48个标记的分型结果转化为二元编码数据,获得了43份青花菜育种材料的SNP-DNA指纹图谱。聚类分析结果发现,Br05与其他材料的遗传关系较远;Br12和Br19、Br33和Br34之间遗传系数均为100,Br14和Br32的遗传系数为99,表明两两间为同一株系的可能性大,这与在田间的表型观察结果基本一致。10组标记对30株Br19的一致性进行鉴定,发现纯度值区间为83.3%~96.7%,说明Br19株系间存在差异;采用10组标记对亲本Br19、Br35和杂交种F1(Br19×Br35)进行基因分型,结果有5个标记(SNP07、SNP09、SNP10、SNP11和SNP19)在三者间的分型结果不同,可用于杂交制种田F1(Br19×Br35)种子纯度鉴定。本研究结果对青花菜种质资源鉴定、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与新品种保护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通量测序 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 指纹图谱 纯度鉴定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稻区水稻抽穗期基因Hd1多态性分析及关键位点分子标记开发
6
作者 李凡 陈春 +2 位作者 郭新亚 王飞飞 陈卫军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5年第4期1-9,共9页
抽穗期是水稻关键农艺性状之一。为明确黄淮稻区水稻品种关键穗期调控基因Hd1变异类型多态性及不同基因型对抽穗期的调控效应,本研究对黄淮稻区54个水稻品种的Hd1基因全序列进行测序及突变位点比对分析,并对携带不同Hd1基因型的水稻抽... 抽穗期是水稻关键农艺性状之一。为明确黄淮稻区水稻品种关键穗期调控基因Hd1变异类型多态性及不同基因型对抽穗期的调控效应,本研究对黄淮稻区54个水稻品种的Hd1基因全序列进行测序及突变位点比对分析,并对携带不同Hd1基因型的水稻抽穗期及成熟期进行测量分析。结果表明:参试品种中共检测到与参照品种Ginbouzu基因型存在差异的12处变异位点,组成Type A—H共8种不同的基因型。Type A基因型在3个粳稻品种中被检测到;Type B基因型在10个粳稻品种中被检测到;Type C基因型在2个日本引进粳稻品种中被检测到;Type D基因型在3个粳稻品种中被检测到;Type E基因型仅在1个粳稻品种中被检测到;Type F、Type G、Type H基因型仅在籼稻品种中被检测到;其余28个品种携带Ginbouzu Hd1基因型。Type A基因型对水稻成熟期有显著提前作用,但对抽穗期提前效果不显著;Type B基因型对水稻抽穗期及成熟期均有显著延迟作用;Type C和Type D基因型对水稻抽穗期及成熟期均有显著提前作用。针对促进提前抽穗的Type D基因型开发分子标记并验证,Type D基因型扩增条带107 bp,Ginbouzu基因型扩增条带150 bp,可实现2种不同功能基因型的有效检测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穗期 Hd1 等位基因 调控效应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稻种质资源的分子鉴定和应用
7
作者 周桂林 王至严 +4 位作者 林慧慧 于智坤 宣艺冉 朱哲逸 吴晴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3期75-79,共5页
[目的]为有效指导优质香稻分子育种中科学合理选择香稻育种亲本,提高育种效率,并为研究badh 2基因单倍型与香味成分含量之间的关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国内外56份香稻种质资源,根据香味基因badh 2的主要功能单倍型,利用对应已报道的4... [目的]为有效指导优质香稻分子育种中科学合理选择香稻育种亲本,提高育种效率,并为研究badh 2基因单倍型与香味成分含量之间的关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国内外56份香稻种质资源,根据香味基因badh 2的主要功能单倍型,利用对应已报道的4个功能标记,开展香味基因badh 2的变异类型检测,以鉴定香稻材料不同类型,并开展育种应用。[结果]在56份供试香稻材料中,利用4个功能标记共鉴定到6种单倍型,其中,badh2-E7和badh2-E22种单倍型是主要的功能变异,共占供试材料的80.36%。利用4个功能标记能准确鉴定出91.07%的香稻种质资源,其余材料可能属于badh 2其他已报道或新的等位变异类型,或是含有新的香味基因。具有badh2-E7和badh2-E2单倍型的种质资源和相应功能标记可有效应用于香味品种选育和种子纯度检测。[结论]该研究结果为香稻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和优质香稻品种选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稻 香味基因 等位变异 单倍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小麦过氧化物酶活性基因TaPod-A1、TaPod-A3和TaPod-D1等位变异及分布规律 被引量:1
8
作者 刘鑫源 程宇坤 +4 位作者 王丽丽 战帅帅 马孟瑶 郭玲 耿洪伟 《作物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8-78,共11页
小麦面粉的颜色是其品质分级的重要指标,为了使小麦面粉的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本研究利用位于TaPod-A1、TaPod-A3和TaPod-D1位点基因的功能标记对110份新疆小麦品种(系)进行等位变异基因检测。基因型与表型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TaPod-A1、... 小麦面粉的颜色是其品质分级的重要指标,为了使小麦面粉的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本研究利用位于TaPod-A1、TaPod-A3和TaPod-D1位点基因的功能标记对110份新疆小麦品种(系)进行等位变异基因检测。基因型与表型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TaPod-A1、TaPod-A3和TaPod-D1位点的等位变异类型TaPod-A1b (35.5%)、TaPod-A3c (53.6%)和TaPod-D1b(60%)较其他等位变异类型TaPod-A1a (64.5%)、TaPod-A3a (46.4%)和TaPod-D1a(40%)均具有较高的POD活性。在新疆小麦材料中, TaPod-A1、TaPod-A3和TaPod-D1的3个不同基因位点上高POD活性的优异等位变异类型的分布频率均表现为引进品种(系)≈自育品种(系)>地方品种。TaPod-A3b在110份新疆小麦材料中并未检测出,说明该等位变异为稀有等位变异。具有TaPod-A1、TaPod-A3和TaPod-D1基因等位变异组合品种(系)的平均POD活性高低依次为TaPod-A1b/TaPod-A3c/TaPod-D1b (2836.25 U g^(–1) min^(–1))> TaPod-A1b/TaPod-A3c/TaPod-D1a (2796.00 U g^(–1)min^(–1))> TaPod-A1b/TaPod-A3a/TaPod-D1b(2520.31Ug^(–1)min^(–1))> TaPod-A1a/TaPod-A3c/TaPod-D1b(2473.91Ug^(–1)min^(–1))> TaPod-A1a/TaPod-A3a/TaPod-D1b(2407.65Ug^(–1)min^(–1))> TaPod-A1b/TaPod-A3a/TaPod-D1a(2339.06Ug^(–1)min^(–1))> TaPod-A1a/TaPod-A3c/TaPod-D1a(2320.38Ug^(–1)min^(–1))> TaPod-A1a/TaPod-A3a/TaPod-D1a(2210.69Ug^(–1)min^(–1))。其中,具有TaPod-A1b/TaPod-A3c/TaPod-D1b等位变异基因的活性(2836.25Ug^(–1)min^(–1))极显著高于具有TaPod-A1a/TaPod-A3a/TaPod-D1a(2210.69Ug^(–1)min^(–1))(P<0.01)的品种,说明具有较多优异等位变异类型的品种具有较高的POD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过氧化物酶 等位变异 分子标记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1/A2β-酪蛋白基因型的鉴定及其消化性能的比较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师行 徐洪涛 +6 位作者 李笑 孙美玲 杨鑫焱 项鹏宇 杨智浩 满朝新 姜毓君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0-167,共8页
A1β-酪蛋白和A2β-酪蛋白由于一级结构上的差异,消化后产生的物质也不相同。为了更全面地探究其对人体可能产生的生物活性影响,通过分析和监测该蛋白质在消化过程中的变化情况,进一步实现对A1/A2β-酪蛋白生物功能的探索。在本研究中,... A1β-酪蛋白和A2β-酪蛋白由于一级结构上的差异,消化后产生的物质也不相同。为了更全面地探究其对人体可能产生的生物活性影响,通过分析和监测该蛋白质在消化过程中的变化情况,进一步实现对A1/A2β-酪蛋白生物功能的探索。在本研究中,对采自某一牧场不同奶牛的牛奶进行等位基因特异性PCR鉴别,并借助阴离子交换色谱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牛奶分离出的β-酪蛋白进行纯化和鉴定,最后构建静态体外消化模型比较β-酪蛋白在消化性能上的差异。结果显示,分离纯化的A1和A2β-酪蛋白的浓度分别为0.62 mg/mL和0.66 mg/mL,纯度分别为95.28%和96.60%。两种β-酪蛋白的最终消化率均在90%左右,差异不显著。A2β-酪蛋白自肠消化阶段开始直至消化结束表现出了更高的水解度,为25.34%。随着胃肠消化时间的增加,两种β-酪蛋白的粒径不断减小,电位绝对值不断增大,并且A2β-酪蛋白在粒径和电位上的变化程度大于A1β-酪蛋白。综上所述,本研究揭示了A1和A2β-酪蛋白在静态体外消化过程中的理化特性差异,并在一定程度上表明A2β-酪蛋白可能具有比A1β-酪蛋白更好的消化性能,为进一步拓宽A2β-酪蛋白在乳制品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1 Β-酪蛋白 A2 Β-酪蛋白 等位基因特异性PCR 体外模拟消化 消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抽穗期调控基因Hd6功能标记的开发及应用
10
作者 陈智慧 陶亚军 +8 位作者 范方军 许扬 王芳权 李文奇 古丽娜尔·巴合提别克 蒋彦婕 朱建平 李霞 杨杰 《中国水稻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54,共8页
【目的】探究Hd6等位基因型在江苏粳稻和籼稻中的分布,提高Hd6等位基因型在水稻抽穗期遗传改良中的应用价值和选择效率。【方法】根据籼稻品种Kasalath中有功能的等位基因Hd6与粳稻品种日本晴中无功能的等位基因hd6在功能区域存在的单... 【目的】探究Hd6等位基因型在江苏粳稻和籼稻中的分布,提高Hd6等位基因型在水稻抽穗期遗传改良中的应用价值和选择效率。【方法】根据籼稻品种Kasalath中有功能的等位基因Hd6与粳稻品种日本晴中无功能的等位基因hd6在功能区域存在的单核苷酸差异,设计和筛选出Hd6基因功能标记K-Hd6-21F/Hd6-1R和N-Hd6-22F/Hd6-1R,并测序分析验证;利用K-Hd6-21F/Hd6-1R和N-Hd6-22F/Hd6-1R对江苏省不同生态类型的粳稻品种和不同来源的籼稻品种的Hd6基因型进行检测。【结果】该功能标记可准确鉴定出Hd6的不同基因型;48份中熟中粳水稻品种中,携带Hd6的水稻品种占42%;30份迟熟中粳水稻品种中携带Hd6的占50%;48份早熟晚粳水稻品种中,携带Hd6的占77.5%。Hd6的2种等位基因型在江苏省3个不同生态区域粳稻品种中均有分布,但有功能的Hd6等位基因型在3个区域粳稻品种中的分布随着抽穗期变长,基因型频率增加;而Hd6基因在籼稻中表现出高度保守性,检测的62个籼稻品种均携带有功能的Hd6等位基因型。【结论】本研究为Hd6基因的育种利用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奠定了基础,也为籼稻早熟品种的选育提供新依据和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抽穗期 Hd6 功能标记 等位基因特异性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穗粒数基因Gn1a的等位基因挖掘与育种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智超 常龙学 +9 位作者 艾鑫 金龙 张丰勇 李志永 王以锋 童晓红 黄捷 张健 金健 应杰政 《中国水稻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0-230,共11页
【目的】基于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的快速发展,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等位基因挖掘,鉴定出调控每穗粒数的关键基因Gn1a的优异等位变异,为现代水稻高产分子育种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与靶点资源。【方法】通过构建高世代回交自交系遗传群体开展... 【目的】基于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的快速发展,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等位基因挖掘,鉴定出调控每穗粒数的关键基因Gn1a的优异等位变异,为现代水稻高产分子育种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与靶点资源。【方法】通过构建高世代回交自交系遗传群体开展QTL精细定位;基于近等基因系(NILs)验证目标QTL的遗传效应;结合目标基因的PCR扩增、高通量测序及多序列比对解析功能变异位点;进一步开发功能分子标记并应用于水稻种质资源的基因型精准鉴定。【结果】在中嘉早17、中早39(常规早籼主推品种)、华占、R173(杂交晚籼核心恢复系)4个背景与粳稻吉资1560构建的BC_(3)F_(3)群体中,1号染色体短臂Gn1a位点共同定位到控制穗粒数与二次枝梗数的QTL。Gn1a测序分析揭示,中嘉早17与中早39携带新型Gn1a等位变异(命名为Gn1a-i),与粳型等位基因Gn1a-j相比,在5'UTR区存在16-bp缺失。4套近等基因系的分析结果表明Gn1a-i增加每穗粒数和籽粒产量。基于该InDel位点开发的共显性功能标记ZC51,对9类39份水稻材料(涵盖常规早籼、常规晚籼、三系保持系、两系不育系、三系恢复系、北方粳稻、南方粳稻、农家品种及野生稻)进行Gn1a等位基因分型检测,结果显示:籼型群体(常规早/晚籼、三系保持系、两系不育系、三系恢复系)100%携带Gn1a-i等位基因;野生稻与农家品种携带Gn1a-j等位基因;粳稻群体(南/北方)携带Gn1a-i和Gn1a-j双等位基因。【结论】明确了Gn1a-i等位基因通过增加二次枝梗数和每穗粒数来提高籽粒产量,Gn1a-i有利等位基因在当前粳稻品种的改良中具有较大利用潜力,Gn1a功能基因标记ZC51能直接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每穗粒数 等位基因 数量性状座位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景洪直立型普通野生稻抗稻瘟病Pi-ta^+等位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被引量:13
12
作者 耿显胜 杨明挚 +4 位作者 黄兴奇 程在全 付坚 孙涛 李俊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9-114,共6页
用PCR法从景洪直立紫杆普通野生稻中克隆了抗稻瘟病基因Pi-ta+的4672bp序列,该序列包含完整的编码框、内含子和终止密码子下游的331bp。所克隆的直立型紫杆普通野生稻Pi-ta基因序列的编码区与已报道的日本栽培稻社糯(Yashiro-mochi)和... 用PCR法从景洪直立紫杆普通野生稻中克隆了抗稻瘟病基因Pi-ta+的4672bp序列,该序列包含完整的编码框、内含子和终止密码子下游的331bp。所克隆的直立型紫杆普通野生稻Pi-ta基因序列的编码区与已报道的日本栽培稻社糯(Yashiro-mochi)和元江普通野生稻相应序列间的同源性分别为99.86%和98.78%。与社糯的Pi-ta基因相比,其编码区有4个核苷酸的差异并导致3个氨基酸残基的改变,而内含子区域有6个核苷酸差异。对该序列进一步分析发现,其推导的氨基酸残基的918位为丙氨酸,属于稀有的抗稻瘟病的Pi-ta+等位基因。景洪直立型普通野生稻Pi-ta+基因因其编码序列和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社糯有所不同,推测其抗病能力大小和抗菌谱可能与社糯的Pi-ta基因不同。直立型普通野生稻中Pi-ta+等位基因的克隆为进一步利用该基因改良栽培稻抗病能力提供了前期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洪直立型普通野生稻 Pi-ta+等位基因 基因克隆 DNA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灰葡萄孢菌对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抗性的AS-PCR快速检测技术
13
作者 刘梦晴 屠紫娟 +5 位作者 余洋 杨宇衡 方安菲 田斌年 王静 毕朝位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1-112,共12页
灰霉病是一种由灰葡萄孢菌引起、果蔬上常见的真菌病害,其发生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由于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DCFs)的广泛使用,灰葡萄孢菌对其已经产生了抗药性,为快速检测灰葡萄孢菌对DCFs抗性,基于灰葡萄孢菌BOS1基因的点突变I365S... 灰霉病是一种由灰葡萄孢菌引起、果蔬上常见的真菌病害,其发生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由于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DCFs)的广泛使用,灰葡萄孢菌对其已经产生了抗药性,为快速检测灰葡萄孢菌对DCFs抗性,基于灰葡萄孢菌BOS1基因的点突变I365S和I365N,建立了一种灰葡萄孢菌对DCFs抗性的等位基因特异性PCR(AS-PCR)快速分子检测方法。首先,以BOS1基因为靶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然后对PCR体系的退火温度、内参引物与特异性引物浓度配比进行优化,并对引物灵敏度和特异性进行评价,最后利用快速抽提法提取田间病原菌DNA进行抗药性检测。结果表明:正向特异性引物I365S-7F、I365S-8F和I365N-8F分别与引物I365-R结合组成的引物对可以检测出I365S和I365N抗性菌株,最适退火温度分别为57℃、58℃和58℃;内参引物与特异性引物浓度比例为1∶2,其灵敏度分别为7 ng/μL、70 ng/μL和70 ng/μL,并具有特异性;利用NaOH裂解法快速提取田间菌株DNA进行抗药性检测,其结果与测序结果一致。以上结果说明该AS-PCR技术具有特异性强、操作简单等优势,可为田间灰葡萄孢菌对DCFs类抗性菌株的快速检测提供一种较为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葡萄孢菌 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 等位基因特异性PCR 抗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基插入产生HLA无效等位基因的序列分析及确认
14
作者 全湛柔 钟艳平 +2 位作者 何柳媚 杨冰娜 邹红岩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6-279,共4页
目的:确认1例碱基插入产生无效等位基因HLA-C*08:127N的序列。方法:应用PCR-SSOP及PCR-SBT进行HLA常规检测,发现1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HLA-C的序列图谱均存在异常。应用二代测序技术对该位点序列进行确认。结果:HLA-C位点SSOP分型结果为... 目的:确认1例碱基插入产生无效等位基因HLA-C*08:127N的序列。方法:应用PCR-SSOP及PCR-SBT进行HLA常规检测,发现1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HLA-C的序列图谱均存在异常。应用二代测序技术对该位点序列进行确认。结果:HLA-C位点SSOP分型结果为C*03:04,C*08:01;SBT结果分析时发现序列在第3外显子疑似插入或缺失,二代测序确认结果为C*03:04,C*08:127N。结论:碱基插入产生HLA无效等位基因,SBT分析软件无法给出正确的结果,而二代测序技术可以更直观得到准确的HLA分型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白细胞抗原 无效等位基因 碱基插入 移码突变 二代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FOXP2基因的单等位基因表达和DNA甲基化状态分析
15
作者 郑云畅 侯睿霖 +6 位作者 梁晓贺 杨利丹 张银蛟 霍浩楠 陈玮娜 张萃 李世杰 《畜牧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369-4378,共10页
旨在研究叉头框P2(forkhead box P2,FOXP2)基因在牛组织和胎盘中的单等位基因表达和DNA甲基化状态。本研究采集了2个不同时期(出生0 d犊牛和4~5岁成年牛)的健康雌性荷斯坦奶牛的组织和自然分娩的足月胎盘,通过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FOXP2... 旨在研究叉头框P2(forkhead box P2,FOXP2)基因在牛组织和胎盘中的单等位基因表达和DNA甲基化状态。本研究采集了2个不同时期(出生0 d犊牛和4~5岁成年牛)的健康雌性荷斯坦奶牛的组织和自然分娩的足月胎盘,通过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FOXP2基因牛6个组织(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和大脑)和胎盘中的表达;应用基于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的RT-PCR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分析FOXP2基因在牛组织和胎盘中单等位基因表达状态;采用亚硫酸盐测序法对牛组织、精子和胎盘的DNA甲基化状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FOXP2基因在成年牛6个组织(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和大脑)中的表达水平均高于犊牛组织。基于FOXP2基因3'非编码区的1个SNP位点(g.53771685G>A),发现FOXP2基因在犊牛的6个组织中为单等位基因表达;而在成年牛中仅大脑组织中为单等位基因表达,其余的5个组织(心脏、肝脏、脾脏、肺脏和肾脏)中为双等位基因表达;在胎盘中,FOXP2基因呈现为母源等位基因表达。FOXP2基因X1剪接体的启动子区和5'端在犊牛和成年牛组织、胎盘和精子均处于低甲基化状态。以上研究结果表明,FOXP2基因在牛胎盘中为母源等位基因表达的印记基因,而其在组织中的单等位基因表达呈现生长时期和组织特异性,基因启动子和5'端处于低甲基化状态,提示DNA甲基化未参与调控牛FOXP2基因的单等位基因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叉头框P2(FOXP2)基因 等位基因表达 DNA甲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A基因多态性及其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与玫瑰痤疮易感性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6
作者 尹湘丽 朱权 +2 位作者 李吉 邹义洲 罗奇志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9-330,共12页
目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链相关基因A(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 Ⅰ chain-related gene A,MICA)是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因多态性与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疾... 目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链相关基因A(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 Ⅰ chain-related gene A,MICA)是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因多态性与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玫瑰痤疮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复杂,与遗传、自身免疫异常等因素有关。本研究分析MICA基因多态性及其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与玫瑰痤疮易感性的关系,旨在为玫瑰痤疮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见解。方法:收集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84例玫瑰痤疮患者(玫瑰痤疮组)外周血DNA样本,另收集223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外周血DNA样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测序法(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equencing-based typing,PCR-SBT)和二代测序(the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分析MICA基因多态性分型,并比较2种分型方法的准确性。比较玫瑰痤疮组与对照组MICA等位基因分布频率的差异。对所有MICA多态性分子进行氨基酸聚类分析和SNP位点分析,确定相关连锁SNP位点,并对MICA多态性分子进行分类。比较玫瑰痤疮组与对照组不同分类MICA多态性分子的分布频率差异。结果:玫瑰痤疮患者血生化检测结果以中性粒细胞计数轻度升高为主要特征,淋巴细胞计数无显著变化。PCR-SBT和NGS均能准确地鉴定MICA等位基因分型,其中MICA*010:01、MICA*008:04和MICA*019:01是玫瑰痤疮组最常见的等位基因;玫瑰痤疮组等位基因MICA*002:01、MICA*027分布频率均低于对照组(6.55%vs 18.16%、 1.19%vs 5.38%), MICA*009:01、 MICA*010:01分布频率均高于对照组(7.74%vs 3.36%、 31.55%vs18.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研究检测到5种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STR)等位基因,其中玫瑰痤疮组MICA-A4、MICA-A9分布频率均低于对照组(16.07%vs 23.32%、7.74%vs 17.26%),MICA-A6分布频率高于对照组(10.12%vs 4.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通过氨基酸序列聚类分析和SNP位点分析发现MICA基因存在6个连锁SNP位点,并据此将MICA多态性分子分为Ⅰ型(C36+M129+K173+G206+W210+S215)和Ⅱ型(Y36+V129+E173+S206+R210+T215)。玫瑰痤疮患者I型MICA多态性分子与玫瑰痤疮易感性密切相关。结论:MICA基因多态性与玫瑰痤疮易感性相关。MICA基因存在6个连锁SNP位点,可据此将MICA多态性分子分为I型和II型,其中I型与玫瑰痤疮发病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链相关基因A 人类白细胞抗原 玫瑰痤疮 等位基因 基因多态性 单核苷酸多态性 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测序法 二代测序 短串联重复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粱BZR基因的鉴定及与籽粒性状关联分析
17
作者 赵娟莹 李金彪 +7 位作者 李皓翔 王绘艳 张晓娟 范昕琦 梁笃 郭琦 柳青山 张一中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7-518,共12页
油菜素内酯(BRs,brassinosteroids)是植物体内存在的一种重要激素,在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及抵抗多种环境胁迫过程中发挥作用。BZRs转录因子是BRs信号途径中的关键调节因子,通过调控靶基因的表达传递BRs信号。为了深入研究高粱BZRs基因的生... 油菜素内酯(BRs,brassinosteroids)是植物体内存在的一种重要激素,在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及抵抗多种环境胁迫过程中发挥作用。BZRs转录因子是BRs信号途径中的关键调节因子,通过调控靶基因的表达传递BRs信号。为了深入研究高粱BZRs基因的生物学特性及功能,本研究从高粱基因组中鉴定获得10个BZR基因。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显示,SbBZR3、SbBZR4和SbBZR10在多个组织中高表达,且均在籽粒发育过程中的表达量较高。同时,基于340份高粱种质资源的重测序结果及籽粒性状表型数据,鉴定SbBZRs的优异等位变异,结果表明,SbBZR3的优异等位变异SbBZR3-SNP404(T)与粒长显著相关,SbBZR10的优异等位变异SbBZR10-SNP660(A)与粒长、粒宽和千粒重显著相关,且在进化过程中SbBZR3-SNP404(T)和SbBZR10-SNP660(A)均受到了人工选择。本研究不仅为揭示高粱BZRs基因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也将为利用优异等位基因改良籽粒大小、促进高产高粱新种质的创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BZR基因 籽粒性状 等位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ZmKL1优异等位基因调控籽粒大小的效应评估及分子机制解析
18
作者 杨晓慧 晏宣军 +3 位作者 杨文妍 付俊杰 杨琴 谢玉心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01-1513,共13页
为评估玉米籽粒大小调控基因ZmKL1不同等位基因对农艺性状的效应,解析其调控籽粒大小的分子机制,本研究构建了近等基因系(NIL),在2个地点调查其田间表型、穗部及籽粒表型,并进行转录组与蛋白组测序,共同解析不同等位基因对籽粒大小的调... 为评估玉米籽粒大小调控基因ZmKL1不同等位基因对农艺性状的效应,解析其调控籽粒大小的分子机制,本研究构建了近等基因系(NIL),在2个地点调查其田间表型、穗部及籽粒表型,并进行转录组与蛋白组测序,共同解析不同等位基因对籽粒大小的调控效应。结果显示,NIL群体在粒长、粒宽、百粒重、株高及穗位高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花期及穗部表型等方面无差异。2组NIL间差异表达基因总数为744个、差异表达蛋白总数为152个。GO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富集于蛋白结合、氧化还原酶活性等途径,差异表达蛋白则与转录、基因表达调控、RNA生物合成及代谢调控过程密切相关。进一步利用荧光定量PCR试验对8个关键基因的表达差异进行了验证。本研究对ZmKL1等位基因进行了表型评估,发现ZmKL1优异等位基因在玉米产量性状改良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同时联合转录组与蛋白组初步解析了其调控籽粒大小的机制,为进一步挖掘影响籽粒大小关键基因及通路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籽粒 转录组 蛋白组 等位基因 近等基因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KASP标记的285份辣椒种质资源多样性分析
19
作者 宋拉拉 朱文超 +4 位作者 白立伟 苏丹 彭泽 廖芳芳 胡明文 《贵州农业科学》 2025年第8期19-30,共12页
【目的】探明辣椒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为筛选优良的辣椒核心种质资源和辣椒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85份辣椒种质为材料,选用89对KASP-SNP分子标记,用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KASP)标记对辣椒种质资源进行多态性分析。【结... 【目的】探明辣椒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为筛选优良的辣椒核心种质资源和辣椒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85份辣椒种质为材料,选用89对KASP-SNP分子标记,用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KASP)标记对辣椒种质资源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用89对KASP-SNP分子标记筛选出64个多态性较高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SNP),共检测到128个等位基因,主要等位基因频率为0.5018~0.9701,平均值0.7296;多态性信息值(PIC)为0.0563~0.3749,平均值0.2815,表明285份辣椒种质具有中等遗传多样性。通过UPGMA聚类分析可将285份辣椒种质分为3个类群,各类群在果实形态、颜色和植株特性上差异明显,聚类结果与表型特征一致。群体结构分析表明,74.04%的材料遗传背景简单(Q≥0.60),适合稳定育种;25.96%的材料遗传背景复杂,具有较大潜力用于杂交育种,以扩展遗传基础。【结论】285份辣椒种质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采用KASP技术可有效鉴定辣椒种质资源在基因组水平的遗传关系和结构特征,有助于提高亲本选择利用率和育种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KASP-SNP标记 种质资源 等位基因 遗传多样性 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抗性淀粉水稻的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20
作者 杨雪丽 欧旭华 +6 位作者 付澳秋 肖武名 郭涛 林悦龙 郭谦麒 杨瑰丽 孟丽君 《广东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135-145,共11页
抗性淀粉作为一种新型膳食纤维,可以控制血糖和胆固醇水平、改善肠道健康,成为近年来功能性食品和作物遗传领域的研究热点。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选育高抗性淀粉水稻品种对改善我国以稻米为主食人群的营养与健康状况,及满足人们未... 抗性淀粉作为一种新型膳食纤维,可以控制血糖和胆固醇水平、改善肠道健康,成为近年来功能性食品和作物遗传领域的研究热点。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选育高抗性淀粉水稻品种对改善我国以稻米为主食人群的营养与健康状况,及满足人们未来对健康生活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水稻中抗性淀粉含量主要由少数主效淀粉合成基因与较多微效基因共同调控,不同主效基因的等位组合对抗性淀粉含量的影响存在差异。目前,生产上已经培育出一批抗性淀粉含量高达10%的水稻品种,但抗性淀粉含量的增高会伴随米饭蒸煮食味品质降低,严重影响消费者的食用意愿,研究和培育口感较好的高抗性淀粉水稻品种是未来重点研究的重点与难点。同时,选育复合型(如高抗性淀粉、高花青素或低谷蛋白等)多功能水稻,也是未来抗性淀粉的选育方向。基因编辑、多基因聚合等多种生物技术育种手段与传统杂交育种相结合,可提高抗性淀粉水稻品种的选育效率。该文对水稻抗性淀粉类型、生物合成途径中主要的相关基因及高抗性淀粉水稻品种选育进展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研究的重点与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高抗性淀粉水稻的选育与产业化提供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抗性淀粉 主效基因 等位基因组合 蒸煮食味品质 多功能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