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stracodes(Crustacea) Witnesses of Paleoenvironmental Changes During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Events in South China and Turkey
1
作者 Forel Marie-Béatrice Crasquin Sylvie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255-255,共1页
The transition between Permian and Triassic(252.4 Ma) is marked by the most devastating extinction the biosphere ever went through.Although its cause stays unclear,it is admitted that this mass extinction originated i... The transition between Permian and Triassic(252.4 Ma) is marked by the most devastating extinction the biosphere ever went through.Although its cause stays unclear,it is admitted that this mass extinction originated in the conjunction of several global events: tectonic(Pangaea closing),volcanic(Siberian traps), magnetic(reversal of superchron),climatic(end of Permian glaciation) and eustatic(tecto-and th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STRACODES permian-triassic South China TURKE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乌什西次凹的地层系统和构造特征 被引量:6
2
作者 王清华 杨威 +1 位作者 周慧 缪卫东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1-287,共17页
乌什西次凹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隶属于库车坳陷的乌什凹陷。它位于南天山主山脉(哈尔克山)和塔里木盆地柯坪—温宿凸起之间。区域构造格局上,这里是塔里木克拉通向西北自然延伸的部分。次凹北缘的阿合奇断裂是南天山造山带和塔里木克... 乌什西次凹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隶属于库车坳陷的乌什凹陷。它位于南天山主山脉(哈尔克山)和塔里木盆地柯坪—温宿凸起之间。区域构造格局上,这里是塔里木克拉通向西北自然延伸的部分。次凹北缘的阿合奇断裂是南天山造山带和塔里木克拉通的分界。乌什西次凹内发育与柯坪—温宿凸起相似的晚前寒武纪—古生代地层系统,包括寒武系、奥陶系和石炭系的烃源岩。新近系—第四系碎屑岩建造直接不整合于变形的古生代被动大陆边缘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建造之上;剖面上,向南天山方向加厚,向塔里木克拉通方向减薄,呈现典型的前陆盆地剖面结构特征。这是一个晚新生代陆内前陆盆地,叠加在晚海西期—燕山期古隆起之上。这里的构造变形主要有3期,分别是中海西期、晚海西期—印支期和晚喜山期。变形以厚皮冲断构造及其相关褶皱为主,薄皮构造不发育。平面上,主构造线走向NE-SW。剖面上,以南天山向塔里木冲断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前寒武纪—古生代地层系统 被动大陆边缘 二叠纪末—三叠纪冲断和褶皱 晚新生代陆内前陆盆地 基底卷入型构造 乌什西次凹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 南天山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萍乐坳陷海相含油气系统特征 被引量:14
3
作者 李会军 张立勤 +2 位作者 梁锋 杨桦 高树海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10-213,共4页
江西萍乐坳陷海相含油气系统以二叠系、三叠系碳酸盐岩、泥岩和煤为烃源岩,具有有机质丰度高、分布面积广、成熟度适中、油气显示较好的特点,坳陷具有中白垩统-下第三系红色岩系和元古界-三叠系推覆岩系两套区域性盖层。坳陷内油气勘探... 江西萍乐坳陷海相含油气系统以二叠系、三叠系碳酸盐岩、泥岩和煤为烃源岩,具有有机质丰度高、分布面积广、成熟度适中、油气显示较好的特点,坳陷具有中白垩统-下第三系红色岩系和元古界-三叠系推覆岩系两套区域性盖层。坳陷内油气勘探中西部以找气为主;东部以油为主,油气并举,勘探有利区为余干区和萍乡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勘探 海相 含油气系统 二叠系 三叠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三台凸起多边断层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徐涛 姚燕飞 +2 位作者 代瑜 刘万辉 王科朋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8-53,共6页
为研究准噶尔盆地北三台凸起断层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在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岩性组合、黏土矿物组成、压力分布、已知油藏特征等因素,对断层发育特征、形成机制及其与油气藏关系进行了描述与探讨。结果表明:该套断层具有&... 为研究准噶尔盆地北三台凸起断层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在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岩性组合、黏土矿物组成、压力分布、已知油藏特征等因素,对断层发育特征、形成机制及其与油气藏关系进行了描述与探讨。结果表明:该套断层具有"垂向层控性"、"平面多边性"特征,属于典型的多边断层,主要是细粒沉积物在密度反转作用机制下形成的;多边断层发育的地层下部紧邻二叠系平地泉组烃源岩,在油气聚集成藏过程中起到了运移通道的作用,密集的空间断层网络为油气藏局部连片提供了条件,在精细勘探中应当高度重视多边断层的解释与分析。该研究对北三台凸起的油气滚动勘探和油藏精细评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系—三叠系 多边断层 油气藏分布 北三台凸起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南天山库车河地区二叠──三叠系界线探讨 被引量:1
5
作者 孙柏年 许敬龙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11-114,共4页
新疆南天山库车河地区出露着二叠──三叠系的连续剖面,剖面中地层界线清楚,化石较为丰富,在上二叠统比尤勒包谷孜群中发现了安加拉大陆晚二叠世植物群的典型代表“Callipteris”zeilleri和俄罗斯库滋涅茨克煤田... 新疆南天山库车河地区出露着二叠──三叠系的连续剖面,剖面中地层界线清楚,化石较为丰富,在上二叠统比尤勒包谷孜群中发现了安加拉大陆晚二叠世植物群的典型代表“Callipteris”zeilleri和俄罗斯库滋涅茨克煤田上二叠统顶部的特有种Yavoskyamungatica。而下三叠统俄霍布拉克群的植物化石具明显的中生代面貌。因此,库车河地区海西期花岗岩之上覆盖着晚二叠世晚期地层,它与下三叠统俄霍布拉克群连续沉积,二者为整合接触关系。该区二叠──三叠系界线应置于俄霍布拉克群底部的底砾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化石 地层界线 二叠纪 三叠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吐鲁番拗陷二叠系─三叠系烃源岩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苗建宇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6年第3期267-270,共4页
以地表剖面暗色泥岩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资料为主,结合部分井下烃源岩样品分析数据,研究了吐鲁番拗陷二叠系-三叠系暗色泥岩的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及有机质成熟度特征,并分析了控制烃源岩生烃条件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 暗色泥岩 烃源岩 油气 二叠纪 三叠纪 有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元坝地区长兴组与飞仙关组天然气成藏差异性成因 被引量:30
7
作者 范小军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5-20,104,共6页
四川盆地川东北元坝气田的气藏类型为我国埋藏最深、以台地边缘礁滩相储层为主的大型礁滩岩性气藏,勘探形势整体较好,然而其海相主要产气层上二叠统长兴组与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的气藏规模差异较大。为找出二者产能差异性的成因,对其储层... 四川盆地川东北元坝气田的气藏类型为我国埋藏最深、以台地边缘礁滩相储层为主的大型礁滩岩性气藏,勘探形势整体较好,然而其海相主要产气层上二叠统长兴组与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的气藏规模差异较大。为找出二者产能差异性的成因,对其储层、输导体系、压力系统及储源关系等特征进行了地质与成像测井相结合的综合分析。结论认为:该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上部—中三叠统雷口坡组膏盐岩盖层分布稳定,长兴组与飞仙关组气藏气源均主要来自上三叠统吴家坪组(P2w)和龙潭组(P2l)烃源岩;储层特征上的差异导致长兴组主要为中高产气藏,飞仙关组主要为低产气藏;而输导体系、压力系统、储源关系的不同,也对富集程度产生了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元坝地区 晚二叠世—早三叠世 成藏差异性 成因 疏导体系 储源关系 压力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沙井子构造带断裂构造分析 被引量:25
8
作者 齐英敏 李曰俊 +5 位作者 王月然 刘亚雷 朱海燕 刘立炜 莫涛 陈延贵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65-277,共13页
沙井子构造带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是分隔阿瓦提凹陷和温宿凸起的边界断裂。它是塔里木盆地研究最薄弱的大型断裂构造带之一。根据系统、精细的地震资料解释,沙井子构造带存在3套断裂体系:深部楔状冲断构造、狭义沙井子断裂和浅部的伸... 沙井子构造带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是分隔阿瓦提凹陷和温宿凸起的边界断裂。它是塔里木盆地研究最薄弱的大型断裂构造带之一。根据系统、精细的地震资料解释,沙井子构造带存在3套断裂体系:深部楔状冲断构造、狭义沙井子断裂和浅部的伸张构造。深部楔状冲断构造形成于志留纪—泥盆纪,由北西倾向的主冲断层和南东倾向的反冲断层形成构造楔;构造楔主要由前寒武纪变质岩组成,冲断前锋楔入于寒武系中部,造成上覆地层向温宿凸起方向的急剧抬升。狭义的沙井子断裂,即通常所说的沙井子断裂,为一条高角度基底卷入型挤压走滑断裂,形成于二叠纪末—三叠纪初,错断了早期的深部冲断楔。浅部的伸展构造形成于第四纪早-中期,为一系列较小规模的正断层,沿狭义沙井子断裂呈右步雁列状排列,构成左行剪切张扭性断裂带。深部的楔状冲断构造和浅部的伸展构造是本次研究的新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井子构造带 3套断裂体系 中古生代冲断楔 二叠纪末一三叠纪初挤压走滑断裂 第四纪张扭性伸展构造 阿瓦提凹陷 温宿凸起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二叠~三叠系储层孔隙演化史及输导体系分析
9
作者 刘应学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22-424,共3页
四川盆地二叠~三叠系是近年来我国发现的重要天然气储集层,已成为我国油气的重点勘探地区之一。通过对二叠~三叠系地层过孔隙演化史及输导体系的分析与研究,明确其成藏的关键因素及有利区域。研究发现,四川盆地二叠~三叠系气藏储层... 四川盆地二叠~三叠系是近年来我国发现的重要天然气储集层,已成为我国油气的重点勘探地区之一。通过对二叠~三叠系地层过孔隙演化史及输导体系的分析与研究,明确其成藏的关键因素及有利区域。研究发现,四川盆地二叠~三叠系气藏储层孔隙发育过程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即原生粒间孔阶段、白云石晶间孔阶段、前期埋藏溶解孔阶段和后期埋藏溶解孔阶段,后期埋藏溶蚀孔是现今鲕滩气藏储层中的主要储集孔隙;沟通烃源岩和储层的断裂是油气运移的疏导体系,渡口河、铁山坡、罗家寨均属于北东向疏导体系类型,而金珠坪属于北西向疏导体系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度 储层 输导体系 二叠~三叠系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济源大峪槐圪塔岭二叠—三叠系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古环境 被引量:10
10
作者 徐莉 张成君 +5 位作者 贾松海 张纪明 吕君昌 潘泽成 张海青 阎国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7-148,共12页
本文对河南济源盆地大峪槐疙瘩岭二叠系上石盒子组(P3sh)、孙家沟组(P3s)和三叠系刘家沟组(T1l)剖面岩石样品进行了元素、频率磁化率、碳酸盐以及总有机质等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二叠系孙家沟组(P3s)底部济源动物群化石层、以及三叠系... 本文对河南济源盆地大峪槐疙瘩岭二叠系上石盒子组(P3sh)、孙家沟组(P3s)和三叠系刘家沟组(T1l)剖面岩石样品进行了元素、频率磁化率、碳酸盐以及总有机质等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二叠系孙家沟组(P3s)底部济源动物群化石层、以及三叠系刘家沟组(T1l)底部界线(P/T)附近,其微量和常量元素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化石层中Ba,Cr,Hf,Nb,Th,Ti,V,Y,Tl,Zn,Cu,Ga,Pb,Ni,La,Rb,Nd,以及K2O,Al2O3,Fe2O3含量相对较高,Zr,W,Sr,Bi,Co,Ce,以及SiO2,Na2O含量较低,MgO,CaO,Mn则没有明显的变化。Ba,Hf,Nb,Th,Ti,V,Y,W,K2O,Al2O3,SiO2,Na2O,Bi,Fe2O3,Ni,Co,La,Nd,Ce,及有机碳含量在三叠系底部含量明显上升,Cu,Ga,Pb,Tl,Zn,Cr,Zr,Sr,MgO,CaO,以及岩石频率磁化率Xfd、碳酸盐含量则明显下降。该剖面不仅记录了二叠—三叠纪的生物灭绝事件,而且有明显的二叠—三叠系界线,事件及界线的形成可能与沉积环境和古气候有关,水体的变浅、炎热气候和风化作用加强可能是直接的原因。石盒子组(P3sh)主要为河流—三角洲沉积环境,古气候相对温暖湿润;孙家沟组(P3s)为三角洲平原相,前期和后期有强烈风化作用,并且炎热多雨。中期则水平面上升,水下三角洲前缘砂质沉积为主;三叠系刘家沟组(T1l)则水体进一步扩张,气温相对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源盆地 二叠—三叠系 元素 元素比 古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阳复向斜上组合生烃潜力及其含油气系统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小玲 曾庆立 +1 位作者 王韶华 李国雄 《海相油气地质》 1997年第3期45-51,共7页
当阳复向斜上组合存在志留系、二叠系及下三叠统三套烃源层,以碳酸盐岩及泥质岩为主。以志留系底部厚约50m的黑色页岩生油条件最好,在王家湾剖面有机碳含量平均达3.77%;次为二叠系碳酸盐岩,全区有机碳平均含量为0.36%。干酪根碳同位... 当阳复向斜上组合存在志留系、二叠系及下三叠统三套烃源层,以碳酸盐岩及泥质岩为主。以志留系底部厚约50m的黑色页岩生油条件最好,在王家湾剖面有机碳含量平均达3.77%;次为二叠系碳酸盐岩,全区有机碳平均含量为0.36%。干酪根碳同位素特征和扫描电镜特征均显示该区烃源岩母质类型主要为I型和Ⅱ型。有机质热演化程度普遍较高,应以天然气勘探为主。利用“二维源岩评价系统”软件进行了盆地模拟,三套烃源层的累积生烃强度为56.89×10~8m^3/km^2。总体分析,当阳复向斜烃源岩厚度大,生烃量大,具备寻找大、中型气藏的气源条件。推测上组合有两个含油气系统:早期成藏含油气系统,关键时刻为早燕山末期,气源充足,但保存条件相对较差;晚期成藏含油气系统,关键时刻为喜马拉雅末期,保存条件好,但气源不足。研究重点应以早期成藏含油气系统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 生烃潜力 含油气系统 生油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博格达山周缘中上二叠统与中上三叠统沉积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被引量:15
12
作者 杨有星 张君峰 +5 位作者 张金虎 高永进 周新桂 孙相灿 文磊 苗苗青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70-682,共13页
基于野外地质调查、地震资料解释及钻测井资料分析,按照“构造控盆,盆地控相,相控组合”的思路对博格达山周缘地质结构、地层沉积充填序列及沉积演化规律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博格达山周缘盆地构造演化可以划分为9个阶段,其中,中晚二... 基于野外地质调查、地震资料解释及钻测井资料分析,按照“构造控盆,盆地控相,相控组合”的思路对博格达山周缘地质结构、地层沉积充填序列及沉积演化规律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博格达山周缘盆地构造演化可以划分为9个阶段,其中,中晚二叠世—中晚三叠世为陆内裂谷、前陆盆地和陆内拗陷盆地演化阶段,主要发育湖泊、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3种沉积相类型;早期陆内裂谷、晚二叠世构造低幅隆升及中晚三叠世构造沉降控制了博格达山周缘盆地的形态、类型、沉降速率及可容纳空间,进而影响了沉积体系的类型及演化;中二叠世博格达山地区为深水湖盆的沉降中心和沉积中心,主要以深水沉积作用为主,局部发生重力流沉积;晚二叠世博格达山地区隆升形成低凸起并发育一系列扇三角洲砂体;中晚三叠世博格达低凸起发生沉降,以广泛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博格达山 阜康断裂带 二叠系 芦草沟组 三叠系 沉积充填序列 沉积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lite-smectite Mixed-layer Minerals in the Alteration Volcanic Ashes under Submarine Environment
13
作者 HONG Hanlie GAO Wenpeng +2 位作者 YIN Ke LI Zhaohui WANG Chaowen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35-35,共1页
The clay mineralogy of the clay intervals interbedded with siliceous mudstones across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PTB) in Pengda, Guiyang, Guizhou province, was investigated by X-ray diffraction (XRD) and high reso... The clay mineralogy of the clay intervals interbedded with siliceous mudstones across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PTB) in Pengda, Guiyang, Guizhou province, was investigated by X-ray diffraction (XRD) and high resolu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HRTEM). The clay mineral assemblages of the sediments are mainly I/S clays and minor smectite, kaolinite, and illite as reveled by XRD analyses. The peak-shape parameters BB1 and BB2 of I/S clays of the representative clay bed PL-01 are 4.7° and 4.4°, and the peak position of the low angle reflection is at 6.8° 2θ (13.6 ), suggesting that the I/S clays has a IS type of ordering. However, the presence of multi-order reflections and their intensities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completely ordered 1∶1 mixed-layer I/S clay rectorite, indicating that I/S clays of the Pengda section have partially ordered IS structures. HRTEM observations show that most of the I/S clays exhibit an IS stacking ordering. However, in some areas within a IS particle, smectite layer is observed in doublets, triplets, and quartets, which are interstratified by various amounts of illite layers, suggesting the presence of other irregular stacking in addition to the major 1∶1 IS ordered stacking. Transformation of smectite layer into illite layers is also observed in the I/S clays, suggesting that the Pengda I/S clays are derived from smectite illitization,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clay mineral assemblage. The I/S clays of the Pengda section contain up to 45% to 95% smectite layer, the notably higher contents of smectite layer relative to those of other PTB stratigraphic sets in south China can be attributed to difference in alteration and smectite illitization processes due to different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PTB) high-resolu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HRTEM) clay minerals MIXED-LAYER ILLITE-SMECTIT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