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0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CG共培养自体PBMCs宫腔灌注治疗反复种植失败及相关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张华坤 付志红 +3 位作者 刘庆芝 赵婷 王萍 李雪梅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57-361,共5页
目的:探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共培养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宫腔灌注对反复种植失败(RIF)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及宫腔内相关细胞因子的改变。方法:选择在我院生殖中心行冻融胚胎移植(FET)的RIF患者65例,接受移植前自体PBMCs宫... 目的:探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共培养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宫腔灌注对反复种植失败(RIF)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及宫腔内相关细胞因子的改变。方法:选择在我院生殖中心行冻融胚胎移植(FET)的RIF患者65例,接受移植前自体PBMCs宫腔灌注治疗及取宫腔液的患者28例为实验组,于排卵前抽取自体外周血分离PBMCs,与hCG混合共培养于移植前3天行宫腔灌注;另外37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行常规FET,随访妊娠结局;Bio-plex悬液芯片分析系统检测灌注前、后宫腔液相关细胞因子。结果:两组患者年龄、不孕年限、体质量指数(BMI)、基础性激素水平(FSH、LH、E2)、既往移植周期数、平均内膜厚度和移植胚胎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临床妊娠率(42.86%vs16.22%)和胚胎种植率(25.86%vs9.21%),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腔灌注后宫腔液中Eotaxin表达水平升高,而INF-γ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灌注hCG共培养PBMCs是一项针对RIF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提高此类患者FET周期的临床妊娠率,改善RIF患者宫腔局部细胞因子的表达,促进胚胎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复种植失败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宫腔灌注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Fv-TNF-α基因修饰的PBMCs对人肝癌细胞系HHCC的体外杀伤活性研究
2
作者 程虹 刘彦仿 +3 位作者 张惠中 沈万安 杨安钢 马福成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4期1272-1274,共3页
目的 观察分泌型抗肝癌单链双功能抗体基因 (sFv TNF α)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转导的PBMCs对体外培养人肝癌细胞 (HHCC)的杀伤作用。方法 用感染性重组病毒产生细胞C2 2 (PA3 17 PST)产生的病毒上清转导人PBMCs ,采用PCR、RT PCR方法对转... 目的 观察分泌型抗肝癌单链双功能抗体基因 (sFv TNF α)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转导的PBMCs对体外培养人肝癌细胞 (HHCC)的杀伤作用。方法 用感染性重组病毒产生细胞C2 2 (PA3 17 PST)产生的病毒上清转导人PBMCs ,采用PCR、RT PCR方法对转导的PBMCs进行DNA和mRNA水平的分析。转导的PBMCs(PBMCs PST)与HHCC共培养 ,MTT法检测PBMCs PST表达产物对肝癌细胞的体外杀伤活性。结果 PCR、RT PCR结果显示PBMCs PST中扩增出外源目的基因对应的电泳条带。MTT法检测结果 ,分泌型抗肝癌单链双功能抗体对体外培养肝癌细胞HHCC的杀伤率为 ( 3 1.4± 4.1) %。结论 分泌型抗肝癌单链双功能抗体基因可以在PBMCs中整合并稳定表达 ,其分泌的表达产物对HHCC具有一定的体外杀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单链抗体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体外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细胞FoxP3的表达及其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的相互作用
3
作者 马桂芬 缪青 +1 位作者 刘以梅 陈世耀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0-186,共7页
目的检测叉头样蛋白3(forkhead box protein 3,FoxP3)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分布,并探讨其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和胃癌细胞共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FoxP3蛋白的表达定位;建... 目的检测叉头样蛋白3(forkhead box protein 3,FoxP3)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分布,并探讨其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和胃癌细胞共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FoxP3蛋白的表达定位;建立胃癌细胞和PBMCs的体外共培养体系,然后用CCK-8法检测共培养后胃癌细胞的生长抑制情况;通过Real-time PCR技术检测共培养后胃癌细胞和PBMCs中FoxP3mRNA表达情况;并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共培养后两种细胞中FoxP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FoxP3表达于胃癌细胞的胞质和胞核。胃癌细胞与PBMCs共培养时能明显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直接和间接共培养后MKN28胃癌细胞的FoxP3蛋白的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MFI)均增加(P=0.031;P=0.015);与单培养相比,来源于胃癌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淋巴细胞与胃癌细胞共培养后其FoxP3 MFI均明显增加(P=0.016;P=0.034),且IL-2能促进间接培养条件下PBMCs的FoxP3表达(P=0.024),而对直接共培养影响不大。共培养后胃癌细胞的FoxP3mRNA和蛋白表达均增加,直接共培养较间接共培养增加更明显(P=0.035)。结论胃癌细胞与PBMCs的相互作用主要依赖细胞间的直接接触方式,FoxP3的表达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可能跟肿瘤免疫逃逸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叉头样蛋白3(FoxP3) 胃癌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 共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PBMCs内表达CCR5Delta32蛋白对HIV-1辅受体抑制作用的研究
4
作者 李翠莹 安群星 甘新宇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45-347,共3页
目的:在人PBMCs内表达CCR5Delta32蛋白,研究其对细胞表面HIV-1辅受体CCR5和CXCR4的抑制作用。方法:构建pLenti-CCR5Delta32慢病毒载体,包装后产生重组慢病毒。将其转染PBMCs,Western blot检测目的蛋白的表达。继续培养靶细胞,FACS分析... 目的:在人PBMCs内表达CCR5Delta32蛋白,研究其对细胞表面HIV-1辅受体CCR5和CXCR4的抑制作用。方法:构建pLenti-CCR5Delta32慢病毒载体,包装后产生重组慢病毒。将其转染PBMCs,Western blot检测目的蛋白的表达。继续培养靶细胞,FACS分析细胞表面CCR5和CXCR4分子的变化。结果:成功构建了pLenti-CCR5Delta32慢病毒载体,包装后产生重组慢病毒。将其转染PBMCs,Western blot检测到目的蛋白的表达。FACS分析表明,靶细胞内目的蛋白的表达对靶细胞表面辅受体CCR5和CXCR4的产生起抑制作用,抑制率在转染后第6天达到高峰(CCR5的抑制率为51.69%,CXCR4的抑制率为61.05%)。结论:靶细胞内目的蛋白的成功表达及其对靶细胞表面HIV-1辅受体CCR5和CXCR4产生的抑制作用,为后续的AIDS基因治疗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R5Delta32蛋白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辅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捻转血矛线虫半胱氨酸蛋白酶对山羊PBMCs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胡孟娟 周丽娜 +4 位作者 牛延萍 徐立新 宋小凯 李祥瑞 严若峰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04-810,共7页
旨在探究捻转血矛线虫半胱氨酸蛋白酶(Hc58)对山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免疫功能的影响。采集健康山羊血液,分离出PBMCs和单核细胞,分别以质量浓度为0、10、20、40μg·mL-1的重组蛋白Hc58与细胞体外共培养,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 旨在探究捻转血矛线虫半胱氨酸蛋白酶(Hc58)对山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免疫功能的影响。采集健康山羊血液,分离出PBMCs和单核细胞,分别以质量浓度为0、10、20、40μg·mL-1的重组蛋白Hc58与细胞体外共培养,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不同浓度Hc58对单核细胞分泌一氧化氮(NO)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重组蛋白对单核细胞吞噬FITC-dextran能力的影响;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PBMCs中IL-2、IL-4、IL-10、IL-17、IFN-γ和TGF-β的mRNA转录情况;采用迁移小室研究重组蛋白对PBMCs迁移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Hc58对PBMCs凋亡的影响。研究表明重组蛋白Hc58显著促进山羊单核细胞分泌NO;并且增强了山羊单核细胞的吞噬能力;Hc58显著上调IL-2、IL-4、IL-17、IFN-γ的表达量;Hc58显著提高山羊PBMCs凋亡比例,也使PBMCs迁移率增加。捻转血矛线虫半胱氨酸蛋白酶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宿主PBMCs发挥免疫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捻转血矛线虫 半胱氨酸蛋白酶 山羊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流式细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LR7激动剂增强肾癌患者PBMCs抗肿瘤能力 被引量:3
6
作者 吴波 叶鑫 +5 位作者 陈林 杨进 张汉超 刘俊莹 陈亮 刁建军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53-757,共5页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7(TLR7)激动剂刺激肾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PBMCs)胞后其抗肿瘤活性的变化。方法:将经TLR7激动剂刺激的肾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与来源于该患者术后标本的原代肾癌细胞共培养。ELISA检测培养基中细胞因子γ-干扰素(...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7(TLR7)激动剂刺激肾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PBMCs)胞后其抗肿瘤活性的变化。方法:将经TLR7激动剂刺激的肾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与来源于该患者术后标本的原代肾癌细胞共培养。ELISA检测培养基中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肾癌细胞周期,[^(51)Cr]释放实验检测PBMCs抗肿瘤活性变化,Western blot检测肾癌细胞Skp2及其下游通路的蛋白水平。结果:TLR7激动剂刺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后,共培养的培养基中IFN-γ、TNF-α和IL-2表达增加,肾癌细胞的增殖指数明显受抑制、PBMCs对肾癌细胞的杀伤率显著提高(P<0.05)。肾癌细胞Skp2蛋白水平在刺激后有明显的下降,下降的规律和细胞增殖指数的变化一致;下游p27蛋白水平明显增加,与Skp2蛋白水平变化的规律相反,而p21和p53无明显变化。结论:TLR7激动剂能够有效增强肾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抗肿瘤活性,使肾癌细胞生长受抑制,其机制可能与抑制Skp2/p27通路使细胞周期停滞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细胞癌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细胞因子 TOLL样受体7 Skp2/p27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LR7激动剂经lnc-DC/STAT3而非lnc-THRIL途径刺激肾癌患者PBMCs增强抗肿瘤作用 被引量:1
7
作者 吴波 陈林 +6 位作者 何平林 叶鑫 吴建军 陈果 刁建军 张汉超 陈亮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6-60,共5页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7激动剂gardiquimod刺激肾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抗肿瘤的作用机制。方法:将肾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肾癌细胞共同培养,使用TLR7激动剂刺激肾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将TLR7激动剂激活的PBMCs转染...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7激动剂gardiquimod刺激肾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抗肿瘤的作用机制。方法:将肾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肾癌细胞共同培养,使用TLR7激动剂刺激肾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将TLR7激动剂激活的PBMCs转染shRNA(lnc-DC/STAT3)和shRNA(lnc-THRIL)并分为4组:对照组、TLR7激动剂组、shRNA lncDC组和shRNA lnc-THRIL组。应用Real-time PCR检测lnc-DC和lnc-THRIL表达量;Western blot检测STAT3、p-STAT3、P21、P27表达量;Cr释放实验检测PBMCs抗肿瘤细胞活性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肾癌细胞周期变化。结果:TLR7激动剂刺激PBMCs组中lnc-DC的mRNA水平表达量明显增高,shRNA lnc-DC组lnc-DC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shRNA lnc-THRIL组lnc-THRIL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抗肿瘤相关指标分子表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TLR7组中肾癌细胞的P27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而P21蛋白表达量无明显变化,TLR7激动剂+shRNA lnc-DC组P27蛋白表达量与TLR7组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LR7激动剂+shRNA lnc-THRIL组较TLR7激动剂组的P21和P27表达量均有降低;TLR7激动剂3个实验组中STAT3蛋白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STAT3在TLR7激动剂+shRNA lnc-DC组中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BMCs对肾癌细胞的杀伤率在TLR7激动剂+shRNA lnc-DC组较另外两实验组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LR7激动剂经lnc-DC/STAT3而非lnc-THRIL途径刺激肾癌患者PBMCs增强抗肿瘤作用,pSTAT3表达量与抗肿瘤增殖密切相关,并可能影响P27周期调节蛋白表达导致肾癌细胞周期停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癌 TOLL样受体7 lnc-DC STAT3 lnc-THRIL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患者PBMC及肿瘤标本IL-4及IL-10检测 被引量:4
8
作者 遇珑 吴易元 +7 位作者 惠依群 袁维华 马强中 张友会 韩嘉珠 秦德兴 吴雪林 黄一容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27-231,共5页
采用生物活性测定和原位杂交法,检测肿瘤患者的单个核细胞(PBMC)、癌性腹水及肿瘤组织中IL-4及IL-10的活性和表达。淋巴瘤和鼻咽癌患者的PBMC分泌IL-4、IL-2及IFNγ活性低下,而IL-10增高。卵巢癌腹水中IL-10的阳性率为846%,... 采用生物活性测定和原位杂交法,检测肿瘤患者的单个核细胞(PBMC)、癌性腹水及肿瘤组织中IL-4及IL-10的活性和表达。淋巴瘤和鼻咽癌患者的PBMC分泌IL-4、IL-2及IFNγ活性低下,而IL-10增高。卵巢癌腹水中IL-10的阳性率为846%,但IL-4均为阴性。用原位杂交法检测胃癌、食管癌及乳腺癌肿瘤组织中IL-4及IL-10的表达,结果两种因子均可在3种瘤组织表达,两者阳性率无明显差别,波动在40%~7O%。IL-10在PBMC、癌性腹水及瘤细胞中活跃表达,提示在某些肿瘤患者,除了上调正向因子外,尚需控制负向因子IL-10的过度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4 白细胞介素10 单个核细胞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犬尿氨酸-3-单加氧酶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滑膜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9
作者 宗雪梅 林茜茜 +4 位作者 陈悦兰 王鑫铭 魏伟 严尚学 常艳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18-1224,共7页
目的探讨犬尿氨酸-3-单加氧酶(KMO)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滑膜组织和成纤维样滑膜细胞(FLS)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5例健康对照(HC)个体和25例确诊为RA患者的外周血样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 目的探讨犬尿氨酸-3-单加氧酶(KMO)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滑膜组织和成纤维样滑膜细胞(FLS)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5例健康对照(HC)个体和25例确诊为RA患者的外周血样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对RA组和HC组PBMC中KMO基因和蛋白表达进行检测,并分析RA患者PBMC中KMO基因表达水平与实验室检测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同时,利用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RA组和HC组滑膜组织及FLS中KMO的表达情况。结果(1)RA组PBMC中KMO基因和蛋白表达高于H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RA组PBMC中KMO基因表达水平与疾病活动指数28评分、血沉、类风湿因子呈正相关(r_(s)=0.417,P=0.038;r=0.545,P=0.005;r_(s)=0.433,P=0.031),与C反应蛋白、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无相关性。(3)RA组滑膜组织中KMO表达高于H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A组滑膜组织FLS中KMO表达高于H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RA患者PBMC、滑膜组织及FLS中KMO表达增加,且KMO基因表达水平与RA患者疾病活动性相关,提示KMO可能促进RA病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犬尿氨酸-3-单加氧酶 犬尿氨酸 3-羟基犬尿氨酸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滑膜组织 成纤维样滑膜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BMC中CD69、CD107a表达上调在诊断迟发型药物变态反应中的意义 被引量:3
10
作者 牛军 钟华 +2 位作者 宋志强 钟白玉 郝飞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08-511,共4页
目的检测药疹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69和CD107a的表达,评价其与迟发型药物变态反应的相关性。方法 2010年5月至2011年4月采集20例药疹患者和10例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按2×106细胞/孔种植... 目的检测药疹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69和CD107a的表达,评价其与迟发型药物变态反应的相关性。方法 2010年5月至2011年4月采集20例药疹患者和10例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按2×106细胞/孔种植于24孔板,给予致敏药物刺激,培养72 h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染色并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69和CD107a分子的表达。结果健康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107a阳性、CD69阳性、CD107a与CD69双阳性细胞刺激前的比例分别为(0.41±0.18)%、(0.33±0.13)%、(0.12±0.06)%,经致敏药物刺激后分别为(0.38±0.28)%、(0.35±0.12)%、(0.14±0.08)%,刺激前后无明显差异,药疹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107a阳性、CD69阳性、CD107a与CD69双阳性细胞刺激前的比例分别为(0.45±0.25)%、(0.31±0.12)%、(0.15±0.07)%,与健康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但经致敏药物刺激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69阳性、CD107a阳性、CD107a与CD69双阳性细胞表达比例明显增高[分别为(9.01±2.91)%、(1.78±0.76)%、(0.74±0.19)%],和健康对照组、药疹未刺激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且随着致敏药物浓度的增加,CD69和CD107a的表达呈剂量依赖性上调。结论药疹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致敏药物刺激后CD69、CD107a表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69 CD107a 药物变态反应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洛司特对COPD患者PBMC分泌IL-8和TNF-α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廖秀清 宋云熙 +6 位作者 王彦 李琦 廖伟 王长征 钱桂生 张孝彬 张翼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57-259,共3页
目的研究西洛司特在体外对COPD患者PBMC分泌IL-8和TNF-α的影响。方法从12例COPD患者外周血中分离的单个核细胞(PBMC)分别与不同浓度的西洛司特、氨茶碱和甲基强的松龙共培养24 h,用ELISA的方法检测PBMC培养上清的IL-8和TNF-α水平。结... 目的研究西洛司特在体外对COPD患者PBMC分泌IL-8和TNF-α的影响。方法从12例COPD患者外周血中分离的单个核细胞(PBMC)分别与不同浓度的西洛司特、氨茶碱和甲基强的松龙共培养24 h,用ELISA的方法检测PBMC培养上清的IL-8和TNF-α水平。结果西洛司特和氨茶碱对PBMC分泌IL-8和TNF-α均呈显著的浓度依赖性抑制作用(P<0.01)。甲基强的松龙对PBMC分泌IL-8和TNF-α则无显著抑制作用。1μmol/L的西洛司特使LPS刺激PBMC活化分泌的IL-8减少54%,15μg/m l的氨茶碱可使其减少39%,两者在治疗剂量所能达到的血药浓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1μmol/L的西洛司特使LPS刺激PBMC活化分泌的TNF-α减少51%,15μg/m l的氨茶碱可使其减少32%,两者在治疗剂量所能达到的血药浓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西洛司特和氨茶碱在体外可显著地抑制抑制PBMC分泌IL-8和TNF-α,且西洛司特的抑制作用显著强于氨茶碱,甲基强的松龙这种抗炎作用不明显,提示西洛司特对COPD患者有显著的抗炎活性,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PD PDE4 西洛司特 气道炎症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L-8 TNF-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TKO猪的生产及猪-恒河猴肾脏异种移植
12
作者 王艳 常悦 +15 位作者 杨畅 魏太云 霍晓颖 陈博威 王娇祥 赵恒 郭建雄 赵红芳 张雄 朱飞艳 成文敏 赵红业 徐凯祥 Muhammad Ameen Jamal 王振迪 魏红江 《器官移植》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6-537,共12页
目的探讨α-1,3半乳糖基转移酶(GGTA1)基因敲除(GTKO)滇南小型猪的构建及猪到恒河猴的肾脏异种移植,评估GTKO猪的有效性。方法利用CRISPR/Cas9基因修饰系统和体细胞克隆技术构建GTKO滇南小型猪,通过聚合酶链反应、Sanger测序、免疫荧光... 目的探讨α-1,3半乳糖基转移酶(GGTA1)基因敲除(GTKO)滇南小型猪的构建及猪到恒河猴的肾脏异种移植,评估GTKO猪的有效性。方法利用CRISPR/Cas9基因修饰系统和体细胞克隆技术构建GTKO滇南小型猪,通过聚合酶链反应、Sanger测序、免疫荧光染色等验证GTKO猪的表型。流式细胞术检测抗原抗体(IgM)结合与补体依赖细胞毒性,并进行GTKO猪到恒河猴的肾脏异种移植,监测受体猴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凝血及生理指标,利用超声检查、苏木素-伊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等分析移植肾功能和病理学改变。结果靶向滇南小型猪GGTA1基因第4外显子设计单向导RNA(sgRNA),将pGL3-GGTA1-sgRNA1-GFP载体转染到滇南小型猪胎儿成纤维细胞中,经嘌呤霉素筛选后,获得的C59#和C89#两个细胞克隆点均鉴定为GGTA1基因敲除克隆点,经扩大培养形成细胞系后用作供体细胞进行体细胞克隆,并将重构胚胎移植至三元杂代孕母猪输卵管中,获得13头胎儿猪,其中F04和F11胎儿的GGTA1基因发生双等位基因突变,且F04核型正常,利用此GTKO胎儿猪进行重克隆,并将重构胚胎移植至三元杂代孕母猪输卵管中,共获得7头存活仔猪,其均不表达α-Gal抗原表位。20#恒河猴血清IgM与GTKO猪PBMC结合数量减少,且GTKO猪PBMC在补体依赖细胞毒性实验中的存活率高于野生型猪。获取GTKO猪肾并进行灌注直至完全变白,切除受体猴左肾后进行猪肾异位移植,血管吻合完成后开放血流,猪肾迅速变为粉红色,未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HAR),6 min后输尿管出现尿液,表明肾移植术成功,再切除受体右肾。移植术后7 d移植肾血流供应良好,受体猴血清肌酐水平稳定,血清钾和胱抑素C水平得到有效控制,但在移植术后10 d均升高。移植术后7 d受体猴体内白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均升高,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均降低,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均较为稳定,之后呈上升趋势。受体猴存活10 d,尸检发现移植肾充血、肿胀和坏死,肾组织中少量IgG沉积,大量IgM、补体C3c和C4d沉积,CD68^(+)巨噬细胞浸润。结论GTKO滇南小型猪肾脏可在恒河猴体内维持一定时间的正常肾功能,并有效克服HAR,证实GTKO猪用于异种移植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GTA1基因敲除猪 恒河猴 肾脏异种移植 基因修饰 超急性排斥反应 免疫抑制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体细胞核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子宫内膜细胞对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和山羊PBMC转化与分泌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丽梅 贺亚媚 +2 位作者 牛雅静 付胜勇 靳亚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探索小鼠子宫内膜细胞培养上清液对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和山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uclear Cells,PBMC)的转化及分泌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分别研究小鼠子宫... 【目的】探索小鼠子宫内膜细胞培养上清液对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和山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uclear Cells,PBMC)的转化及分泌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分别研究小鼠子宫内膜上皮细胞(Endometrial Epithelial Cells,EECs)和基质细胞(Endometrial Stro-mal Cells,ESCs)培养上清液,对离体培养的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山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uclearCells,PBMC)的增殖转化及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和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分泌活性的影响。【结果】小鼠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和上皮细胞培养上清液,均可无种属差异地刺激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和山羊PBMC的增殖转化,同时抑制植物血球凝素(Plant hemaggluti min PHA-P)诱导的小鼠淋巴细胞和山羊PBMC分泌IL-2的活性,但对PHA-P诱导的IL-4分泌有促进或协同作用。【结论】EECs和ESCs通过影响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和山羊PB-MC的增殖转化与分泌活性,优势活化Th2型淋巴细胞,在子宫局部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细胞 淋巴细胞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 白细胞介素-2 白细胞介素-4 小鼠 山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spase-9活性检测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凋亡中的意义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浩晔 万克青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2007年第5期297-300,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凋亡率在乙肝病毒(HBV)感染慢性化机制中的意义及凋亡PBMC的半胱氨酸基-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9(Caspase-9)活性在PBMC凋亡过程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5例慢性乙肝患者...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凋亡率在乙肝病毒(HBV)感染慢性化机制中的意义及凋亡PBMC的半胱氨酸基-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9(Caspase-9)活性在PBMC凋亡过程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5例慢性乙肝患者及15例健康对照者PBMC的凋亡率,并用比色法检测凋亡PBMC内Caspase-9的活性。结果慢性乙肝患者HBV DNA阳性组PBMC凋亡率及PBMC内Caspase-9活性均高于HBV DNA阴性组(均P<0.01)及健康对照组(均P<0.01),HBV DNA阴性组上述两指标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P<0.05;P<0.01)。慢性乙肝患者PBMC中Caspase-9活性与其凋亡率呈正相关(P<0.01)。结论慢性乙肝患者PBMC存在凋亡现象,可能为乙肝慢性化机制之一;其中的Caspase-9活性增高,提示Caspase-9可能参与了慢性乙肝患者PBMC的凋亡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凋亡 CASPASE-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甲斑蝥素增强IL-15活化的PBMC对白血病KG1a细胞的杀伤作用
15
作者 贺艳杰 李玉华 +2 位作者 邓兰 何颖芝 郭坤元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80-585,共6页
目的:探讨去甲斑蝥素(norcantharidin,NCTD)是否能增强IL-15活化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对人急性髓系白血病KG1a细胞的杀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锥虫蓝拒染法、CCK-8法检测NCTD对KG1a细胞增... 目的:探讨去甲斑蝥素(norcantharidin,NCTD)是否能增强IL-15活化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对人急性髓系白血病KG1a细胞的杀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锥虫蓝拒染法、CCK-8法检测NCTD对KG1a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NCTD对KG1a细胞周期的影响,LDH释放法检测IL-15活化的PBMC(IL-15-PBMC)对NCTD处理后KG1a细胞的细胞毒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KG1a细胞表面NKG2D(natural killer group 2 member D)配体的表达。结果:NCTD有效抑制白血病KG1a细胞的增殖,呈时间(r=0.398,P=0.000)和剂量依赖性(r=0.861,P=0.000),并阻滞KG1a细胞周期于G2/M期;4μg/ml以下的NCTD对IL-15-PBMC没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P>0.05)。当效靶比为10∶1和20∶1时,IL-15-PBMC对0.125μg/ml NCTD处理后KG1a细胞的杀伤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志愿者A:(37.44±5.78)%vs(9.33±1.69)%,(38.33±3.07)%vs(16.75±1.20)%;P<0.05]。NCTD不影响KG1a细胞表面NKG2D配体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NCTD能增强IL-15-PBMC对白血病KG1a细胞的杀伤作用,可能与抑制细胞增殖、阻滞细胞周期于G2/M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甲斑蝥素 白血病 KG1a细胞 IL-15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NKG2D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癌患者PBMC的TNFRⅠ、Ⅱ的表达及治疗对表达率的影响
16
作者 白岚 黄聪武 +2 位作者 高蕾 姜泊 南清振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1099-1100,1103,共3页
目的进一步了解肝癌患者的异常免疫状态,揭示免疫生物治疗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技术和S-P一步法检测了30例健康成人和31例肝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Ⅰ、Ⅱ的表达率以及生物治疗、化疗对表达... 目的进一步了解肝癌患者的异常免疫状态,揭示免疫生物治疗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技术和S-P一步法检测了30例健康成人和31例肝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Ⅰ、Ⅱ的表达率以及生物治疗、化疗对表达率的影响。结果健康成人PBMC的TNFRⅠ、TNFRⅡ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8.54±8.51)%、(44.89±9.08)%;而肝癌患者分别为(28.35±9.09)%、(37.45±9.05)%,均显著低于健康成人(P<0.001)。12例肝癌患者用LAK细胞1×109加IL-2 20万U/d治疗,连续用6 d,其PBMC的TNFRⅠ阳性率明显升高[(42.86±9.02)%,P<0.001];TNFRⅡ表达略有升高,但尚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癌患者存在明显的免疫异常,生物治疗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流式细胞仪技术 生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肺结核患者PBMC基因表达谱差异 被引量:4
17
作者 魏晶 张晨晨 +3 位作者 张国良 张明霞 陈心春 孟志忠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39-643,648,共6页
目的:应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肺结核患者和健康人群PBMC基因表达谱差异,以寻找与肺结核发病相关的基因。方法:分离肺结核患者和健康人群PBMC,提取总RNA,并制备cDNA文库,通过接头序列固定在Flow cell上进行桥式PCR扩增,再用Illum... 目的:应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肺结核患者和健康人群PBMC基因表达谱差异,以寻找与肺结核发病相关的基因。方法:分离肺结核患者和健康人群PBMC,提取总RNA,并制备cDNA文库,通过接头序列固定在Flow cell上进行桥式PCR扩增,再用Illumina测序仪进行深度测序,结合生物信息方法分析两类人群基因表达谱的差异情况。结果:测序产生的原始数据经过滤、比对、注释后得到肺结核样本36 390类标签12 270个基因,正常对照样本35 009类标签12 244个基因。按照FDR≤0.001,|log2 Ratio|≥1筛选标准,筛选出3 097个差异基因,其中上调基因1 601个,下调基因1 469个。增大筛选标准至4倍,并对表达量进行控制,筛选出33个差异极显著基因,其中上调基因16个,下调基因17个。结论:差异基因大部分位于细胞内,起着连接功能(蛋白质连接),具有酶催化活性,在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主要位于MAPK信号通路和趋化因子信号通路中。这些差异基因可以为今后肺结核领域筛选诊断标识和药物作用靶点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核 pbmc 高通量测序 表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介苗对hPBMC的TLR4表达调节及其免疫活化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孙蕊 杨雄 +1 位作者 孙二琳 韩瑞发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945-948,共4页
目的:了解卡介苗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PB-MC)TLR4的表达调节,以及BCG介导免疫细胞活化效应的新机制。方法:研究BCG对hPBMC的TLR4表达的调节,以及对表达TLR4的淋巴细胞的免疫活化效应,以(hPBMC+PBS)作为空白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仪对TLR... 目的:了解卡介苗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PB-MC)TLR4的表达调节,以及BCG介导免疫细胞活化效应的新机制。方法:研究BCG对hPBMC的TLR4表达的调节,以及对表达TLR4的淋巴细胞的免疫活化效应,以(hPBMC+PBS)作为空白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仪对TLR4进行检测,ELISA方法测定BCG刺激组与对照组的IFN-γ和TNF-α的表达。结果:经过BCG刺激后,TLR4表达大大增加(P<0.01),且随时间增加而增强,在72 h时,BCG组的TLR4表达率为(44.73±0.0066)%,而对照组的表达率仅为(1.02±0.0024)%。BCG可以促进淋巴细胞增殖,且这种增强作用也存在一定时间依赖性,在BCG与hPBMC共同孵育24 h、48h和72 h后,BCG组IFN-γ和TNF-α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B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这种增强作用存在一定的时间依赖性。结论:BCG对hPBMC的TLR4表达有正调节作用,并加强表达TLR4的hPBMC的免疫活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介苗 钟样蛋白受体4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C5a诱导PBMC产生IL-8与PKC的关系
19
作者 骆益宙 时彦 +1 位作者 徐虹 倪传源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0-22,共3页
目的:研究PKC在rhC5a诱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产生IL-8中的作用。方法:将PBMC分别与rhC5a、PMA、Cheleythrine、 Calphostin C、Dequalinium孵育24 h,取上清用法测定IL-8。将PBMC分别与rhC5a、PMA孵育,按一定时间间隔收集细胞测定 PK... 目的:研究PKC在rhC5a诱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产生IL-8中的作用。方法:将PBMC分别与rhC5a、PMA、Cheleythrine、 Calphostin C、Dequalinium孵育24 h,取上清用法测定IL-8。将PBMC分别与rhC5a、PMA孵育,按一定时间间隔收集细胞测定 PKC活性。用 Cheleythrine、Calphostin C、Dequalinium预处理 PBMC,然后再以rhC5a诱导测定其 PKC活性。结果:PBMC经rhC5a诱导后IL-8产生水平增加,同时PKC活性呈双峰型增高;PBMC经PMA诱导后不仅PKC活性增高,而且IL-8产生水平也增加;Cheleythrine、Calphostin C、Dequalinium能抑制rhC5a介导的PBMC PKC活性和IL-8产生水平增高。结论:PKC参与rhC5a诱导PBMC产生IL-8细胞内信号转导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C5a 白细胞介素8 蛋白激酶C 佛波酯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PK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mmune Cell SR对冻存PBMNC诱导培养CIK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马冬磊 林科佳 +4 位作者 陈晨 魏宗科 魏志璋 罗晓玲 王宇环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94-899,共6页
目的:探讨Immune Cell SR(血清替代物)在冻存复苏后PBMNC诱导CIK细胞培养过程中的效果,为免疫细胞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一个新的策略。方法:提取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短期冻存后复苏并诱导培养CIK细胞,采用台盼蓝拒染法检测细胞活... 目的:探讨Immune Cell SR(血清替代物)在冻存复苏后PBMNC诱导CIK细胞培养过程中的效果,为免疫细胞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一个新的策略。方法:提取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短期冻存后复苏并诱导培养CIK细胞,采用台盼蓝拒染法检测细胞活率,流式细胞术分析免疫细胞亚群,并用Calcein-AM/PI双染法检测其杀伤活性;结果:冻存后PBMNC中在对照组未能正常扩增,与新鲜组相比,2%SR组细胞扩增倍数较低,且差异显著(P<0.05),5%SR组、10%AP组与新鲜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冻存前后CD3^+、CD3^+CD8^+、CD3^+ CD56^+细胞亚群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细胞培养后,各组间CD3^+、CD3^+CD4^+、CD3^+CD8+、CD3^+CD56^+、CD3^-CD56^+亚群及体外杀伤活性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用5%SR替代自体血浆可以很好地诱导冻存的PBMNC培养CIK细胞,且无外源性蛋白,安全可靠,为免疫细胞冻存技术在细胞治疗中的应用提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冻存 血浆替代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