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麻醉方式在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中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网状Meta分析
1
作者 来冰玉 巩志超 +3 位作者 吕菲菲 韩珍珍 邱银兰 孙涛 《临床麻醉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3-289,共7页
目的通过网状Meta分析比较局部麻醉(LA)、硬膜外麻醉(EA)和全身麻醉(GA)在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ID)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 目的通过网状Meta分析比较局部麻醉(LA)、硬膜外麻醉(EA)和全身麻醉(GA)在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ID)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4年7月,纳入LA、EA和GA用于PEID的临床研究。采用Stata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患者842例,其中LA组384例、EA组166例、GA组292例。累计排序概率曲线(SUCRA)显示,LA组在降低硬膜或神经根损伤(DNRI)发生率(80.0%)、术后感觉障碍(POD)发生率(82.2%)、失败复发率(73.5%)及改善功能障碍(69.3%)方面效果最优,但麻醉满意率低(11.0%);EA组在缩短手术时间(93.1%)和提高麻醉满意率(76.5%)方面效果最优,但POD发生率较高(0.4%);GA组在降低疼痛(62.1%)方面最优,但手术时间长(9.6%),且功能障碍(28.4%)及DNRI(17.9%)发生率较高。结论PEID中LA可减少并发症并提高功能恢复,但麻醉满意率低;EA适用于缩短手术时间和提高满意率,但POD风险高;GA在疼痛控制上表现最佳,但可能导致手术时间延长及相关并发症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麻醉 硬膜外麻醉 局部麻醉 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 网状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板间入路与经皮椎间孔入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疗效比较 被引量:76
2
作者 聂鸿飞 曾建成 +5 位作者 宋跃明 王贤帝 陈果 李柱海 蒋虎山 孔清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25-232,共8页
目的 :比较经皮椎板间入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与经皮椎间孔入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 :比较经皮椎板间入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与经皮椎间孔入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将2010年1月~2010年6月收治的60例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PEID组与PETD组,各30例,分别采用PEID与PET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年龄、突出类型、手术时间、术中C型臂X线透视次数、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及手术效果。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进行Oswestry残障指数(ODI)评定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比、年龄、突出类型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PEID组的手术时间为65.0±14.9min,术中C型臂X线透视次数为3.0±1.1次,术后卧床时间为6.5±1.1h,住院时间为4.8±1.1d;PETD组分别为86.0±15.4min,37.5±7.5次,5.0±1.1h,4.6±1.2d,PEID组的手术时间、术中C型臂透视次数均明显低于PETD组(P〈0.01),两组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PEID组术后并发神经根痛2例,复发1例;PETD组术后并发神经根痛1例,无复发病例;两组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PEID组随访27.2±3.7个月,PETD组随访28.2±3.9个月,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PEID组术前VAS、ODI分别为7.90±1.42分、(59.0±16.0)%,末次随访分别为2.20±1.37分、(20.4±7.7)%;PETD组术前VAS、ODI分别为7.60±1.40分、(60.1±13.7)%,末次随访分别为2.30±1.02分、(22.0±9.1)%。每组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两组间术前、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和ODI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按照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定,PEID组优22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为93.3%;PETD组优20例、良7例、可3例,优良率90.0%,两组优良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EI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近期疗效与PETD相当,但PEID具有穿刺定位快、手术时间短、术中放射线暴露少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 经皮椎板间入路 经皮椎间孔入路 微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后复发性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34
3
作者 姜宇 袁磊 +7 位作者 郭昭庆 李危石 陈仲强 齐强 曾岩 孙垂国 钟沃权 孙卓然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1-46,共6页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后复发性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后复发性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8年12月46例PELD术后复发性单节段LDH行TLIF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初次行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31例(PETD组),初次行经椎板间入路经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15例(PEID组)。观察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围术期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水平、围术期并发症和随访情况等。结果PETD组翻修术中出血量(239.7±91.8)ml,PEID组(235.3±47.9)ml;PETD组翻修术后引流量(483.4±248.0)ml,PEID组(342.7±99.0)ml。翻修手术时5例发生脑脊液漏,均发生在PETD组。PETD组7例(22.6%)术后出现一过性神经功能加重,PEID组仅2例(13.3%)。46例术后随访(34.8±9.2)月,末次随访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症状复发和再次翻修手术,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29分法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均P=0.000),PEID、PETD组改良MacNab疗效评定优良率分别为93.3%(14/15)、93.5%(29/31)。结论TLIF治疗PELD术后复发性单节段LDH疗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 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 经椎板间入路经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 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 翻修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椎板间隙入路完全内窥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治疗L5/S1非包含型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38
4
作者 李振宙 侯树勋 +2 位作者 宋科冉 商卫林 吴闻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771-777,共7页
目的:前瞻性研究经椎板间隙入路完全内窥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治疗L5/S1非包含型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4月~2011年12月采用经椎板间隙入路完全内窥镜下L5/S1椎间盘摘除术治疗L5/S1椎管内非包含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2例... 目的:前瞻性研究经椎板间隙入路完全内窥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治疗L5/S1非包含型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4月~2011年12月采用经椎板间隙入路完全内窥镜下L5/S1椎间盘摘除术治疗L5/S1椎管内非包含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2例,其中男36例,女36例;年龄18~78岁,平均40.5岁;脱出型51例,游离型21例。将椎管内L5/S1椎间盘非包含型突出按照突出物与同{则S1神经根的位置关系分为腋型(30例)、腹型(28例)及肩型(14例)。对于腋型突出采用腋路,将内窥镜及工作套管直接置入S1神经根腋部进行脱出物及椎间盘内松动髓核的摘除:对肩型及腹型突出采用肩路.将内窥镜及工作套管置入S1神经根肩部进行手术。术后第2天及术后3个月复查腰椎MRI评估突出物切除的彻底性。记录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的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s,VAS)、腿痛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0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并比较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的统计学差异。评估术后12个月时MacNab腰椎功能评分及Sl神经根功能状态。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20~80rain,平均45rain。无神经损伤、感染及其他手术并发症。术后第2天复查MRI显示致压突出物完全切除率为100%。1例术后2个月椎间盘突出复发,采用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摘除术翻修:其余71例术后3个月腰椎MRI显示椎间盘后缘获良好塑形。术后各时间点腰痛VAS、腿痛VAS及ODI均较术前明显降低(RO.05)。术后12个月时MacNab评分,优44例,良26例,可1例,差1例。术后1年随访Sl神经根支配区感觉、肌力明显恢复(P〈0.01),跟腱反射无明显恢复(P〉0.05)。结论:根据椎间盘突出部位选择腋路或肩路经椎板间隙完全内窥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治疗L5/S1椎管内非包含型椎间盘突出症安全、合理,短期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摘除术 经椎板间隙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由肌电图监测在脊柱内镜下经维板间入路腰椎间盘切除术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9
5
作者 叶红 崔志明 +6 位作者 徐冠华 朱小建 陈黎敏 顾婷婷 保国锋 孙郁雨 陈佳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13-218,共6页
目的 :探讨自由肌电图监测在全麻脊柱内镜下经椎板间入路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7年6月共86例接受全麻下PEID手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 :探讨自由肌电图监测在全麻脊柱内镜下经椎板间入路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7年6月共86例接受全麻下PEID手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62例,女24例;年龄平均41.2±8.1岁(23~64岁)。所有患者术中持续应用自由肌电图进行神经根功能监测,观察肌电图波形、峰值和运动单元数量。如果出现任何形式的肌电反应,均提示神经根受到一定激惹,而连续爆发性肌电反应则提示神经根受到持续的牵拉或者压迫。若手术结束时仍有明显异常的肌电反应存在,则预测为神经根损伤,并与术后患者症状比较。结果:术中在触碰、推挤及牵拉神经根时,相应的自由肌电图监测均出现肌电反应,记录阳性率为100%。共有79例患者术后症状明显缓解,6例患者术后出现下肢神经灼性疼痛症状,1例患者术后出现下肢肌力下降和麻木加重。以上患者中有1例术中出现明显肌电反应,手术结束时为正常,术后出现明显下肢神经灼性疼痛,假阴性预测率1.16%;有2例手术结束时肌电图监测仍有明显异常患者术后症状明显缓解,未有明显神经痛,假阳性预测率2.32%。结论:自由肌电图监测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全麻下PEID手术中神经根干扰情况,从而起到减少神经损伤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肌电图 经皮内镜下椎板间入路腰椎间盘切除术 全身麻醉 术中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治疗伴有钙化的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15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10
6
作者 袁天阳 张郡 刘钦毅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15-619,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ID)治疗伴有钙化的腰5骶1(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和治疗策略。方法:选取15例伴有钙化的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PEID结合内镜下可变向动力系统进行治疗。检测患者术前、术后1d...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ID)治疗伴有钙化的腰5骶1(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和治疗策略。方法:选取15例伴有钙化的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PEID结合内镜下可变向动力系统进行治疗。检测患者术前、术后1d、术后1周、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后6个月应用改良Macnab评分评价患者的疗效。结果:术后1d、术后1周、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患者VAS和ODI评分明显低于术前(P<0.05);改良Macnab评分显示优良率为86.67%;术后复查影像学可见术前患者的椎间盘钙化区域均被有效地清除,神经根减压良好,无神经根损伤、脑脊液漏和感染等并发症。结论:PEID结合内镜下可变向动力系统能够有效治疗伴有钙化的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和康复时间短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板 内镜 微创治疗 钙化 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目鱼肌H反射监测在全麻下经皮椎板间入路内窥镜下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7
作者 夏新雷 郑超君 +6 位作者 聂聪 金翔 姜建元 吕飞舟 马晓生 朱巍 王洪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07-212,共6页
目的 :观察全麻下经皮椎板间入路内窥镜下手术各操作步骤中使用H反射监测S1神经根功能的变化情况,明确该神经电生理参数在监测全麻下脊柱内窥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4例单侧L5/S1椎间盘突出症(S1神经根损伤)患者被纳入本研究,男7例,... 目的 :观察全麻下经皮椎板间入路内窥镜下手术各操作步骤中使用H反射监测S1神经根功能的变化情况,明确该神经电生理参数在监测全麻下脊柱内窥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4例单侧L5/S1椎间盘突出症(S1神经根损伤)患者被纳入本研究,男7例,女7例;年龄25~53岁;身高160~177cm。均行全麻下经皮椎板间入路内窥镜下单纯髓核摘除术。术前、术中各操作步骤(通道置入、神经根暴露、突出髓核摘除及内窥镜系统退出)及术后分别记录双侧下肢比目鱼肌H反射,测量并对比潜伏期及波幅(基线-负向波峰)等参数,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以术前完成全麻插管后、在手术体位所测得的H反射参数作为术中H反射的基线值。术中,患侧H反射波幅自神经根暴露(通道触碰或挤压神经根)阶段开始便出现明显下降(P<0.05),在剥离推移神经根时H反射波幅下降幅度最为明显[平均下降(43.9±20.5)%,P<0.05],而后虽有回升,但较基线值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结束时,所有患者患侧H反射都得以保留,但波幅仍较基线值下降约(15.1±9.0)%(P<0.05)。术后第2日,所有患者VAS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明显好转(术前vs.术后:6.4±1.3 vs.0.6±0.6,P<0.05);12例患者复测患侧H反射,各项参数相较于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2例患者术中出现H反射波幅下降超过85%的情况,在停止操作、放松牵拉神经根后数十秒,H反射都得以部分恢复,术后未出现明显的感觉或运动障碍。结论:比目鱼肌H反射波幅能有效反映经皮椎板间入路内窥镜手术各操作步骤中S1神经根的电生理传导功能,术中应用H反射监测技术可为全麻下脊柱内窥镜手术提供额外的、可靠的辅助监护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板间入路 H反射 经皮椎间孔镜 术中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镜与经椎板间内镜治疗L_(5)/S_(1)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5
8
作者 康鹏程 陈良龙 +5 位作者 成世高 蒋栋 李昭 刘路星 李辉 肖炯哲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9-25,共7页
目的比较显微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icrosurgical lumbar discectomy,MSLD)与经椎板间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治疗L_(5)/S_(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5年12月~2018年12月我... 目的比较显微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icrosurgical lumbar discectomy,MSLD)与经椎板间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治疗L_(5)/S_(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5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98例L_(5)/S_(1)椎间盘突出症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79例(80.6%)获得至少12月随访,根据手术方式分为MSLD组(n=38)和PEID组(n=41),比较2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和术前、术后12个月L_(5)/S_(1)腰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椎间隙高度。结果与PEID组比较,MSLD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75.5±6.1)min vs.(82.2±8.1)min,t=-4.154,P=0.000]、透视次数明显减少[(2.0±0.8)次vs.(4.1±0.9)次,t=-12.915,P=0.000]。MSLD组和PEID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5%(4/38)、22.0%(9/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72,P=0.171)。2组腰腿痛VAS评分、JOA评分和ODI术后较术前显著降低(P=0.000),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MSLD组和PEID组改良MacNab标准优良率分别为92.1%(35/38)和90.2%(37/41),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67,P=0.789)。2组术后12个月L_(5)/S_(1)腰椎ROM、椎间隙高度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LD和PEID治疗L_(5)/S_(1)椎间盘突出症均获得良好的疗效,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但MSLD较PEID手术时间短、透视次数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镜下椎间盘切除术 经椎板间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 椎间盘突出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椎板间隙入路经皮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9
作者 覃梁圣 黄珩 +4 位作者 潘才成 陈媛媛 肖侃侃 贺庆 卓祥龙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34-439,共6页
目的:探讨改良椎板间隙入路经皮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odified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MPEI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12月-2021年5月我院对123例符合纳入标准的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 目的:探讨改良椎板间隙入路经皮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odified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MPEI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12月-2021年5月我院对123例符合纳入标准的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MPEID治疗,其中男65例,女58例;年龄16-83岁(44.43±12.67岁).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进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定,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acnab标准评定疗效.结果:123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45.96±21.87min,术中出血量为5.93±3.15ml.术后出现并发症8例,发生率为6.5%.复发3例,复发率为2.4%.术后随访时间为6-35个月(16.49±7.30个月).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腰腿痛VAS评分分别为5.29±1.71、2.89±0.75和0.59±0.72(P<0.05);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的ODI分别为(61.14±13.93)%、(7.47±10.46)%,末次随访ODI改善明显(P<0.05).末次随访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优100例,良20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7.6%(120/123).结论:MPEI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能够保留黄韧带,早期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改良椎板间隙入路 黄韧带 微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腰椎内镜不同入路方式的围术期失血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吴智华 何嘉辉 +5 位作者 程浣彤 林少豪 葛志林 崔健超 梁德 江晓兵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3-137,共5页
目的比较经皮内镜下腰椎椎板间隙入路与椎间孔入路髓核摘除术的围手术期失血情况,为临床手术方式的恰当选择提供借鉴。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11月行经皮内镜下腰椎髓核摘除术治疗的1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椎板间隙入路组... 目的比较经皮内镜下腰椎椎板间隙入路与椎间孔入路髓核摘除术的围手术期失血情况,为临床手术方式的恰当选择提供借鉴。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11月行经皮内镜下腰椎髓核摘除术治疗的1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椎板间隙入路组与经椎间孔入路组各80例。根据Gross公式计算失血量。结果经椎板间隙入路组的围手术期总失血量(mL)、隐性失血量(mL)和血红蛋白损失量(g/L)均小于经椎间孔入路组(119.73±179.26 vs.158.6±190.65、109.73±179.53 vs.148.78±190.19、3.76±8.12 vs.4.31±7.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显性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内镜下腰椎髓核摘除术围手术期隐性失血占总失血量比例大,而经椎板间隙入路患者失血量少于经椎间孔入路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椎板间隙入路椎间盘切除术 经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切除术 失血 围手术期 隐性失血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两种手术入路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40
11
作者 伊立 董志坚 +1 位作者 王锁良 张培国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4期277-282,共6页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中两种不同手术入路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10月到2015年2月之间行经皮椎间孔镜手术的67例钙化型椎间盘突出病人,均由同一术者完成手术,其中31例采用经椎板间入路(percutaneous ...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中两种不同手术入路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10月到2015年2月之间行经皮椎间孔镜手术的67例钙化型椎间盘突出病人,均由同一术者完成手术,其中31例采用经椎板间入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36例采用经椎间孔入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每组病例均评估病人手术前后疼痛程度及直腿抬高角度,所得数据均经统计学处理。结果:经短期随访,两种入路对于病人疼痛症状的减轻均显著,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两种入路对于钙化型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均可行,但是经椎板间入路可以更充分切除钙化灶、分离神经根,进行充分减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椎间孔镜手术 经椎板间入路 经椎间孔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下椎板间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19
12
作者 王诗成 潘磊 +1 位作者 薛厚军 雷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05-608,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椎板间入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并发症及防治方法。方法分析我院应用PEID治疗的56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L4/5 30例, L5/S1 26例。采用术前...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椎板间入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并发症及防治方法。方法分析我院应用PEID治疗的56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L4/5 30例, L5/S1 26例。采用术前、术后腰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及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疗效。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方法。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24 h、3个月、12个月VAS评分、ODI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12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21.43%。3例术中出现颈部疼痛,通过改变灌注生理盐水压力缓解,1例会阴区麻木,4例腰痛, 2例下肢麻木乏力, 1例硬膜囊撕裂后改为开放小开窗手术,1例神经根不完全损伤,术后均完全恢复。无感染,无腹膜及腹腔脏器损伤,无马尾神经损伤,无伤口愈合不良,术后1年无复发。结论 PEI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良好,也存在相关并发症,术者需熟悉相应的预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 椎板间入路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双通道内镜下与经皮椎板间入路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L_(5)/S_(1)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文锦 张树军 +3 位作者 彭伟 庄胤 崔巍 孙振中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93-598,共6页
目的比较单侧双通道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discectomy,UBED)与经皮椎板间入路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治疗L_(5)/S_(1)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临床疗效。... 目的比较单侧双通道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discectomy,UBED)与经皮椎板间入路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治疗L_(5)/S_(1)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分别应用UBED和PEID治疗L_(5)/S_(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9例,其中UBED组24例,PEID组15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并发症及术后3 d、1月和6月功能。结果UBED组1例术中出现硬膜囊破裂,1例术后出现头痛;PEID组1例术后早期出现S1神经根支配区烧灼样疼痛。UBED组切口长度(32.6±3.9)mm大于PEID组(9.8±1.3)mm,P<0.05;灌洗液使用量(11.1±2.3)L大于PEID组(6.5±1.1)L,P<0.05;术后血清肌酸激酶(351.8±99.9)U/L高于PEID组(241.4±49.6)U/L,P<0.05;手术时间(91.5±14.8)min短于PEID组(130.4±13.8)min,P<0.05。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 d、1月及6月的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两组患者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UBED与PEID均为治疗L_(5)/S_(1)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式,可有效减少术中透视次数且获得相似的疼痛缓解,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UBED术野开阔且操作空间更大,PEID创伤更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单侧双通道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 经皮椎板间入路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