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超角膜测厚仪和Pentacam系统测量散瞳前后角膜中央厚度的比较 被引量:9
1
作者 金玉梅 艾凤荣 +1 位作者 罗岩 李莹 《协和医学杂志》 2013年第4期429-432,共4页
目的比较应用A超角膜测厚仪和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的散瞳前后角膜中央厚度的差异。方法2011年8月至11月北京协和医院成人屈光不正患者65例(130眼),均先后应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和A超角膜测厚仪进行散瞳前后角膜中... 目的比较应用A超角膜测厚仪和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的散瞳前后角膜中央厚度的差异。方法2011年8月至11月北京协和医院成人屈光不正患者65例(130眼),均先后应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和A超角膜测厚仪进行散瞳前后角膜中央厚度的测量,散瞳剂采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结果 A超角膜测厚仪测量的散瞳前后角膜中央厚度值分别为(536.70±39.60)和(548.31±39.22)μm,散瞳后的测量值明显高于散瞳前(P=0.000);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的散瞳前后角膜中央厚度值分别为(539.57±39.73)和(545.99±39.47)μm,散瞳后的测量值亦明显高于散瞳前(P=0.000)。两种方法散瞳前角膜中央厚度的测量值比较,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值明显高于A超角膜测厚仪(P=0.000);而两种方法散瞳后的测量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1)。结论散瞳后角膜中央厚度测量值较散瞳前略有增加,故散瞳前测量值更能准确、真实地反映角膜中央厚度,有助于为角膜屈光手术方式的选择和手术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中央厚度 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 A超角膜测厚仪 散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仪评价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人工晶状体在眼内的稳定性 被引量:4
2
作者 李筱荣 邵彦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887-891,共5页
目的采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仪研究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前房深度(ACD)、人工晶状体(IOL)倾斜度及偏心度的变化情况,及不同玻璃体腔填充物对IOL在眼内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临床前瞻性研究,对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合并白... 目的采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仪研究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前房深度(ACD)、人工晶状体(IOL)倾斜度及偏心度的变化情况,及不同玻璃体腔填充物对IOL在眼内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临床前瞻性研究,对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合并白内障患者42例46眼行1期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IOL(AcrySofSA60)植入术,根据眼底情况选择灌注液、惰性气体及硅油填充,采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仪测量术后1周、1个月、3个月IOL的位置。结果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间ACD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4.239,P=0.000),术后各时间点ACD值均较术前增加(P<0.05),但术后3个月达到稳定。术后不同时间点间IOL偏心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459,P=0.000),术后3个月硅油填充组与术后1周、1个月相比IOL偏心量均明显增加(P<0.05);不同玻璃体填充物组IOL偏心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282,P=0.114)。在术后各个随访时间点,IOL倾斜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77,P=0.401),不同玻璃体填充物组的IOL倾斜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413,P=0.254)。结论 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仪可动态观察并评价IOL在眼内的稳定性;惰性气体填充对眼内IOL的影响较灌注液填充和硅油填充明显,但总体而言各种玻璃体腔填充眼术后IOL在眼内的位置基本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切割术 人工晶状体 前房深度 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圆锥角膜患者的角膜后表面形态分析(英文) 被引量:2
3
作者 徐艺 戴锦晖 褚仁远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43-548,共6页
目的应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分析早期圆锥角膜后表面形态的特点,为完善早期圆锥角膜形态特点的描述提供参考。方法选取亚临床期圆锥角膜患者(43人43眼),可疑圆锥角膜患者(40人40眼)及正常对照(143人143眼)。使用Pentacam三维眼... 目的应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分析早期圆锥角膜后表面形态的特点,为完善早期圆锥角膜形态特点的描述提供参考。方法选取亚临床期圆锥角膜患者(43人43眼),可疑圆锥角膜患者(40人40眼)及正常对照(143人143眼)。使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检测角膜,统计分析后表面最大屈光度、后表面最大高度值、分布位置及各指标的组间差异,计算各指标的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反映一项检测指标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下面积。结果亚临床圆锥角膜组、可疑圆锥角膜组和正常组的平均后表面最大屈光度分别为-6.2 D,Q=0.5;-5.6 D,Q=0.3;-5.5 D,Q=0.3。平均后表面最大高度分别为23μm,Q=14;11μm,Q=8.5;7μm,Q=6。因数据分布为非正态分布,因而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表示法,Q代表四分位间距。后表面最大屈光度和后表面最大高度在各组之间均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差别,且在前表面屈光度和高度出现异常前,后表面屈光度和高度已经发生改变。在诊断早期圆锥角膜中,后表面屈光度最大值、后表面高度最大值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结论基于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的检测结果,角膜后表面屈光度、后表面高度的变化是早期圆锥角膜形态改变的重要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锥角膜 后表面 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