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0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等损伤的主余震序列型地震动PGA放大系数谱研究
1
作者 雍飞 公茂盛 杨游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84-592,共9页
大地震发生后往往会伴随强余震发生,强烈余震会加重结构的破坏程度,在抗震设计及结构损伤评估中考虑余震的影响是一重要课题。采用NGA-West2数据库建立主余震序列型地震动记录数据集,基于损伤等效思想定义主余震作用下PGA放大系数α,针... 大地震发生后往往会伴随强余震发生,强烈余震会加重结构的破坏程度,在抗震设计及结构损伤评估中考虑余震的影响是一重要课题。采用NGA-West2数据库建立主余震序列型地震动记录数据集,基于损伤等效思想定义主余震作用下PGA放大系数α,针对单自由度体系结构,通过动力时程分析建立不同相对强度、不同场地条件下平均PGA放大系数谱,进一步通过回归分析构建PGA放大系数谱的预测方程,分析统计结果的离散性。结果表明:PGA放大系数谱受场地条件影响较小,受主余震相对强度影响显著;放大系数谱值随周期增大而减小。谱预测方程能够提供目标损伤下结构的主震PGA放大需求,并可以作为设计谱调整系数使用,以实现在结构抗震设计及结构损伤评估中考虑余震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余震序列型地震动 单自由度体系 峰值加速度 相对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地震损伤及控制措施分析
2
作者 王军文 刘彦伟 +3 位作者 张钊 李春雨 李勇 郭进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20-726,共7页
为了提高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的抗震性能,本文以某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为工程背景进行研究。考虑施工过程对成桥恒载内力的影响,采用增量动力分析方法,探讨地震作用下预应力钢束应力变化和动轴力对主梁与主墩损伤的影响,分析波形钢腹板代... 为了提高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的抗震性能,本文以某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为工程背景进行研究。考虑施工过程对成桥恒载内力的影响,采用增量动力分析方法,探讨地震作用下预应力钢束应力变化和动轴力对主梁与主墩损伤的影响,分析波形钢腹板代替混凝土腹板对连续刚构桥地震损伤的控制效果,并通过优化桥墩截面尺寸、对主墩局部施加预应力及双柱墩间设置横系梁来控制主墩的地震损伤。研究表明:地震作用下预应力钢束应力变化对主梁混凝土应力影响较小,考虑动轴力后主墩墩顶、墩底在地面峰值加速度分别达到0.4g、0.6g时开裂,墩顶更易损伤;波形钢腹板可提升主梁抗震能力,却降低主墩抗震性能;优化桥墩截面、对桥墩局部施加预应力、双柱墩间设置横系梁等措施均可提升主墩的抗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刚构桥 增量动力分析 地震损伤 控制措施 抗震性能 峰值地面加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峰值加速度和最大层间位移角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以成都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
3
作者 昌毅 杨仁镪 +1 位作者 杨子健 李革新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1期9043-9051,共9页
以往的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一般是针对结构自身特性进行分析,很少结合研究区域的工程场地的差异性,忽略了城市内不同工程场地的位置差异性,因此,以成都市为研究区域,以三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提出基于峰值加速度(peak ground accele... 以往的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一般是针对结构自身特性进行分析,很少结合研究区域的工程场地的差异性,忽略了城市内不同工程场地的位置差异性,因此,以成都市为研究区域,以三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提出基于峰值加速度(peak ground acceleration,PGA)和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θ_(max)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针对三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该方法利用层间剪切模型进行动力时程分析,求得各地震响应下的θ_(max),再对θ_(max)及其相对应的地震动进行对数线性拟合得到两者的关系式;针对成都市区域,该方法以成都市历史地震动资料为数据基础,结合PGA计算公式,得到成都市各个工程场地位置的PGA。进而,以最大层间位移角为结构损伤指标,以PGA为地震动强度指标,研究结构在充分运行、基本运行、生命安全和接近倒塌4个不同性能水准下的结构失效概率最高分别为94.1%、89.1%、74.7%和40.8%,且结构各性能水准的结构失效概率的总体变化趋势都是由西部向东部递减,因此可以适当加强西部地区结构的抗震构造要求,适当放宽东部地区的结构的抗震构造要求,以便节约经济成本。所提出的方法对降低地震灾害损失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为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峰值加速度 最大层间位移角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结构失效概率 网格化 地震易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含水率溜砂坡的加速度动力响应特征研究
4
作者 田荣燕 徐晟 +2 位作者 李毅杰 唐奥珂 蒙江南 《高原科学研究》 2025年第1期55-66,共12页
溜砂坡在地震和降雨的作用下极易发生失稳破坏。为探究含水率对溜砂坡振动破坏的影响,文章设计了室内小型溜砂坡振动台试验,通过建立0%、6%、9%、12%4种不同含水率的溜砂坡模型,并进行粒子流体动力学(PFC)数值模拟,探究不同含水率的溜... 溜砂坡在地震和降雨的作用下极易发生失稳破坏。为探究含水率对溜砂坡振动破坏的影响,文章设计了室内小型溜砂坡振动台试验,通过建立0%、6%、9%、12%4种不同含水率的溜砂坡模型,并进行粒子流体动力学(PFC)数值模拟,探究不同含水率的溜砂坡振动加速度动力响应规律及变形破坏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含水率的增加,溜砂坡颗粒内摩擦角持续减小,黏聚力则先增大再减小;(2)含水率对高程放大效应有削弱作用,削弱效果在水平方向更明显;(3)随着含水率的增加,竖向应力先减小再增大,应力变化的响应速度加快,当含水率为9%时,溜砂坡竖向位移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溜砂坡 数值模拟 室内振动试验 加速度峰值放大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滚石估算月球Finsen撞击坑区域的古月震震级
5
作者 陶莎 朱伯靖 石耀霖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21-1233,共13页
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Lunar Reconnaissance Orbiter,LRO)所拍摄的高分辨率照片显示月球Finsen撞击坑区域留有成规模的巨石从山坡上滚落的痕迹.现有研究认为浅源月震及陨石撞击都有可能是大量巨石滚落的原因.本文利用一个简单的二维模型... 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Lunar Reconnaissance Orbiter,LRO)所拍摄的高分辨率照片显示月球Finsen撞击坑区域留有成规模的巨石从山坡上滚落的痕迹.现有研究认为浅源月震及陨石撞击都有可能是大量巨石滚落的原因.本文利用一个简单的二维模型来模拟巨石贴坡面滚动的过程,并给出不同情况下巨石贴坡面滚落所需的临界峰值加速度(Peak Ground Acceleration,PGA).计算结果显示:在月震波的作用下,一些巨石在一个或多个周期内的反复晃动下会发生贴坡面滚动,使得巨石发生贴坡面滚落所需的月震波临界PGA与巨石尺寸、巨石初始位置的坡度、月震波的卓越周期及水平竖直峰值加速度之比等参数有关;另一些巨石只能以跃起的形式发生滚动.通过LRO拍摄的高分辨率照片可以判断滚石的滚落方式,再结合滚石大小及其周围环境,就可以估计该区域可能发生的月震震级下限.本文给出了不同情况下巨石发生贴坡面滚动所需的月震震级下限,并以Finsen撞击坑区域的滚石为例,对该区域历史月震震级进行初步估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滚石 月震 峰值加速度 贴坡面滚动 跃起滚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震源机制类型对近场峰值加速度(PGA)分布的影响——以唐山和汶川震区为例 被引量:5
6
作者 孙丽娜 王晓山 +3 位作者 杨家亮 张素欣 刁桂苓 冯向东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9-167,共9页
利用首都圈强震台网比较密集的数字地震记录,研究2003年4月发生在唐山震区的2次4级地震。利用布设在四川、甘肃、陕西的强震台网和临时强震台网的资料,研究2008年7月和8月发生在四川汶川的2次6级地震。得到正断层和走向滑动断层、逆冲... 利用首都圈强震台网比较密集的数字地震记录,研究2003年4月发生在唐山震区的2次4级地震。利用布设在四川、甘肃、陕西的强震台网和临时强震台网的资料,研究2008年7月和8月发生在四川汶川的2次6级地震。得到正断层和走向滑动断层、逆冲断层和走向滑动断层的地震近场PGA分布的差异。结果表明,这种差异是显著的。不仅大震的PGA近场分布复杂,中小地震也是如此。经频谱分析发现,这种影响出现差异的地震波频率较低,城市化的建筑向高层大型发展,其自振周期相应较长。近直立走向滑动地震的PGA高值区沿断层对称分布,而正断层和逆断层则集中在断层上盘,这对于破坏性地震应急救援中力量、物资的投入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 唐山震区 汶川震区 峰值加速度(pga) 近场 低频地震波 应急救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断裂西段及其周边区域强地震动预测
7
作者 张恩会 赵伯明 +1 位作者 张永奇 张艺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12-1220,共9页
以渭河断裂西段及其周边区域为研究区,综合以往探测资料,建立震源模型和地下速度结构模型;采用统计学格林函数与三维有限差分相结合的复合计算方法,对渭河断裂的破裂过程进行模拟,得到研究区强地震动场分布结果。结果显示:当渭河断裂发... 以渭河断裂西段及其周边区域为研究区,综合以往探测资料,建立震源模型和地下速度结构模型;采用统计学格林函数与三维有限差分相结合的复合计算方法,对渭河断裂的破裂过程进行模拟,得到研究区强地震动场分布结果。结果显示:当渭河断裂发生M_(S)7.0地震时,研究区大部分地区的强地震动场峰值加速度(PGA)大于200 gal,最高可达450~480 gal;峰值速度(PGV)高值区沿断层呈东西向展布,最大可达36 cm/s;峰值位移(PGD)围绕断层呈条状带分布,东强西弱,最高值可达约14.5 cm。研究区烈度基本在Ⅵ度以上,最高可达Ⅸ度。在震源区及其周边很大区域内,一定周期频带范围内的地震动水平超过了一般建设工程的设防水准,较大区域达到或超过50年超越概率2%的罕遇地震设防水准,可使建设工程发生区域性破坏。今后应加强研究区震害预测和抗震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断裂 强地震动 峰值加速度 地震动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ewmark模型的地震滑坡概率危险性分析——以南迦巴瓦地区为例
8
作者 张艺 方韬 +4 位作者 叶青 朱国豪 任烨 倪友忠 钟卫星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3-276,共14页
潜在地震滑坡的概率危险性分析主要是将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和Newmark位移模型相结合,以滑坡失稳概率为危险性指标,给出潜在地震滑坡的危险性区划结果。根据南迦巴瓦地区工程地质岩性及地形高程数据,参考第五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结果,本... 潜在地震滑坡的概率危险性分析主要是将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和Newmark位移模型相结合,以滑坡失稳概率为危险性指标,给出潜在地震滑坡的危险性区划结果。根据南迦巴瓦地区工程地质岩性及地形高程数据,参考第五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结果,本文给出了研究区50年10%超越概率水平下潜在地震滑坡的失稳概率。根据所得结果将南迦巴瓦地区潜在地震滑坡的概率危险性划分为低危险区(P(f)≤0.2)、中危险区(0.2<P(f)≤0.3)和高危险区(0.3<P(f)≤0.4),其中,中、高危险区主要分布于南迦巴瓦峰附近以及沿雅鲁藏布江、帕隆藏布江、则普曲和金珠藏布江等河谷两侧坡度较大的区域。本文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地震地质防灾规划和应急预案制定提供依据,为重大工程建设安全提供参考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迦巴瓦地区 NEWMARK 位移模型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地震滑坡概率危险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竖向设计反应谱谱值研究
9
作者 司明非 江辉 +3 位作者 陈良江 高日 周勇政 卢文良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7-135,共9页
竖向地震动对高烈度区桥梁等结构存在严峻威胁,且与水平向地震动之间关系复杂。然而当前我国GB 50111—2006《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2009年版)未对竖向设计反应谱做出专门规定;其他部分规范仅规定竖向反应谱取水平谱的某一固定比值,... 竖向地震动对高烈度区桥梁等结构存在严峻威胁,且与水平向地震动之间关系复杂。然而当前我国GB 50111—2006《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2009年版)未对竖向设计反应谱做出专门规定;其他部分规范仅规定竖向反应谱取水平谱的某一固定比值,可能使对竖向地震动的估计不可靠。因此,在我国现行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亟需修编的大背景下,选取了国内外的4350条地震动记录,按场地类别和震级分类,进行竖向与水平向加速度谱比值的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竖向与水平向反应谱比普遍超过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等现行规范给出的定值0.65,且受场地类别和地震烈度的影响显著。因此,建议引入竖向场地系数表征竖向地震动作用,通过试算并与JTG/T 2231-01—2020《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相关规定对比,确定了适用于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的竖向场地系数计算方法。计算不同场地类别和抗震设防烈度下的竖向与水平向加速度反应谱峰值比,给出了竖向场地系数的建议取值。研究成果可为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中竖向加速度设计谱谱值的确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桥梁抗震设计 竖向地震动 加速度反应谱 反应谱比 竖向场地系数 加速度峰值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超越概率水平PGA关系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李金臣 潘华 +1 位作者 吴健 鄢家全 《震灾防御技术》 2007年第2期207-211,共5页
本文以核动力工程和大型水电等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为样本,统计分析了我国不同超越概率水平的基岩水平向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PGA随超越概率水平增大,其降低幅度存在稳定的比例关系;②上述关系在不同地... 本文以核动力工程和大型水电等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为样本,统计分析了我国不同超越概率水平的基岩水平向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PGA随超越概率水平增大,其降低幅度存在稳定的比例关系;②上述关系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基本烈度地区没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危险性 超越概率 pga 核电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混合神经网络的高速铁路地震预警方法
11
作者 朱景宝 孙文韬 +3 位作者 周学影 姚鹍鹏 李山有 宋晋东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8-190,共13页
破坏性地震对高速铁路安全会造成严重的影响。为使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系统快速获得可靠的Ⅰ级地震警报,基于日本K-NET台网记录的强震动数据,提出一种基于震级阈值(M=5.5)和峰值地震加速度阈值(PGA=40 cm/s^(2))的深度学习高速铁路现地阈... 破坏性地震对高速铁路安全会造成严重的影响。为使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系统快速获得可靠的Ⅰ级地震警报,基于日本K-NET台网记录的强震动数据,提出一种基于震级阈值(M=5.5)和峰值地震加速度阈值(PGA=40 cm/s^(2))的深度学习高速铁路现地阈值地震预警方法。设计一种结合卷积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和注意力机制的混合神经网络架构,并在该网络架构的基础上,训练两个独立的模型,分别用于预测震级和峰值地震加速度是否超过阈值。同时,根据震级阈值和峰值地震加速度阈值设置4个警报预测级别。基于混合神经网络模型对震级和峰值地震加速度的预测,每个台站将发布相应的警报预测级别。警报预测级别4表示台站附近有高震级事件且存在潜在破坏。在P波到达后3 s,对于相同的测试数据集,和基线模型相比,混合神经网络模型对于震级预测和峰值地震加速度预测有更好的性能,且震级预测的准确率达到97.26%,PGA预测的准确率达到98.89%,警报预测级别的准确率到达96.31%。将该方法应用于2021年2月13日发生于日本福岛的7.3级地震,结果表明,在P波到达后10 s内,警报预测级别的准确率达到90%,平均预警时间超过19 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地震预警 神经网络 震级 峰值地震加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岩输入时程随机数对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12
作者 李淑婷 邓津 +2 位作者 蒲小武 张晓阳 王平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3-64,共12页
选取某实际工程场地剖面及其目标谱为基础,建立了5个场地经验模型,每一目标谱合成400条不同随机相位的人造地震动时程作为输入,进行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研究了不同随机数对地表峰值加速度的影响。通过将地震动傅里叶谱与基岩反应谱进行对... 选取某实际工程场地剖面及其目标谱为基础,建立了5个场地经验模型,每一目标谱合成400条不同随机相位的人造地震动时程作为输入,进行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研究了不同随机数对地表峰值加速度的影响。通过将地震动傅里叶谱与基岩反应谱进行对比,初步解释了地震动随机数对地表峰值加速度的影响,并得到了相关的拟合公式。结果表明:1)不同输入地震动随机数得到的峰值加速度整体呈正态分布。2)在满足反应谱变异系数均值加1倍标准差范围内时,每个概率水准取7组不同随机相位的基岩时程可基本满足要求。3)傅里叶谱主频段对应的反应谱幅值大小与地表峰值加速度基本呈正相关,可以解释峰值加速度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造地震动 随机数 峰值加速度 土层地震反应 傅里叶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震动衰减规律和土层反应的地下地震动特征研究
13
作者 任长青 程艺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3-112,共10页
本研究意在研究地下地震动特性,为纯地下结构和有多层地下室的超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提供合理的地下地震动参数。谢礼立团队曾利用立体台阵的强震记录对地下地震动参数做过相关研究,本文借助基岩地震动衰减规律和土层反应分析理论研究地下... 本研究意在研究地下地震动特性,为纯地下结构和有多层地下室的超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提供合理的地下地震动参数。谢礼立团队曾利用立体台阵的强震记录对地下地震动参数做过相关研究,本文借助基岩地震动衰减规律和土层反应分析理论研究地下地震动特性,构建基于强、弱、远、近不同的大量基岩地震动记录,可以弥补立体台阵记录不足的缺陷,更易得到接近统计平均的结果。利用基岩地震动衰减规律生成不同震级和震中距组合的基岩地震动作为输入;根据不同的场地条件构建Ⅱ、Ⅲ、Ⅳ类场地土层模型;用等效线性化方法完成土层反应分析,得到地表和地下不同深度处的峰值加速度和反应谱;探讨地震动幅值和频谱特性随深度的变化及与地震动强度、场地类型、震源特性和震中距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大体验证了谢礼立团队利用立体台阵实际强震记录得到的有关地下地震动的结论,得到的结果可供地震安全性评价和工程抗震设计参考。采用的基于强震记录和场地土层反应分析结合的方法可为地下地震动参数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地震动参数 衰减关系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土层反应分析 反应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谱强度SI和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参数在高铁列车地震预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崔恩文 郭恩栋 李娆饶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0-95,共6页
为了降低没有破坏性的高频小震对高铁地震报警的干扰,引入谱强度SI参数作为报警参数,分析其在高铁地震报警中的适用性。研究发现低频振动对SI的影响比高频振动大,对于高铁线路附近的高频小震,SI参数能有效的排除,但对于破坏性不大的远... 为了降低没有破坏性的高频小震对高铁地震报警的干扰,引入谱强度SI参数作为报警参数,分析其在高铁地震报警中的适用性。研究发现低频振动对SI的影响比高频振动大,对于高铁线路附近的高频小震,SI参数能有效的排除,但对于破坏性不大的远震大震可能会引发报警,从而产生误报现象,影响高铁列车运行效率。为了降低SI在破坏性小的远震大震中的误报率,本文引入PGA与SI作为报警参数。最后给出了不同时速下基于PGA与SI联合报警的阈值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谱强度SI 峰值加速度pga 报警参数 联合报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rtical-to-horizontal response spectral ratio for offshore ground motions:Analysis and simplified design equation 被引量:15
15
作者 陈宝魁 王东升 +2 位作者 李宏男 孙治国 李超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1期203-216,共14页
In order to study the differences in vertical component between onshore and offshore motions,the vertical-to-horizontal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ratio(V/H PGA ratio) and vertical-to-horizontal response spectral ratio(... In order to study the differences in vertical component between onshore and offshore motions,the vertical-to-horizontal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ratio(V/H PGA ratio) and vertical-to-horizontal response spectral ratio(V/H)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the ground motion recordings from the K-NET network and the seafloor earthquake measuring system(SEMS).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vertical component of offshore motions is lower than that of onshore motions.The V/H PGA ratio of acceleration time histories at offshore stations is about 50%of the ratio at onshore stations.The V/H for offshore ground motions is lower than that for onshore motions,especially for periods less than 0.8 s.Furthermore,based on the results in statistical analysis for offshore recordings in the K-NET,the simplified V/H design equations for offshore motions in minor and moderate earthquakes are proposed for seismic analysis of offshore struc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ffshore ground motion vertical component simplified design equation vertical-to-horizontal response spectral ratio (V/H) vertical-to-horizontal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ratio (V/H pga ratio) K-NET network seafloor earthquake measuring system (SE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顺倾及反倾层状碎裂结构斜坡地震反应的大型振动台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通 刘先峰 +4 位作者 袁胜洋 蒋关鲁 胡金山 邵珠杰 田士军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89-501,共13页
西南艰险山区分布着大量的不同倾向的层状碎裂结构斜坡,地震作用下极易发生崩塌、滑坡等灾害,对在建的川藏铁路造成严重威胁。通过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了强震条件下顺倾、反倾层状碎裂结构斜坡的动力响应、失稳破坏模式以及能量传... 西南艰险山区分布着大量的不同倾向的层状碎裂结构斜坡,地震作用下极易发生崩塌、滑坡等灾害,对在建的川藏铁路造成严重威胁。通过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了强震条件下顺倾、反倾层状碎裂结构斜坡的动力响应、失稳破坏模式以及能量传递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反倾斜坡的抗震性能显著优于顺倾斜坡;顺倾斜坡的破坏模式主要为拉裂-剪切-隆起-滑移型破坏,反倾斜坡的破坏模式主要为拉伸-弯曲-倾倒-崩塌型破坏;反倾斜坡的自振频率高于顺倾斜坡,顺倾斜坡的自振频率随震级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而反倾斜坡的自振频率在地震波幅值为0.4g~0.7g时出现反复震荡现象;顺倾斜坡存在明显的高程放大效应和趋表效应,反倾斜坡存在高程放大效应,其内部的加速度响应大于坡表。边际谱识别显示:顺倾斜坡的边际谱幅值(peak of marginal spectrum amplitude,简称PMSA)突变在坡腰上部最显著,说明该位置附近地震波的能量损失最大,反映出顺倾斜坡在坡腰上部附近形成了滑动破坏面;反倾斜坡的PMSA在坡肩处降低得最为显著,反映出坡肩部位损伤最为严重,易发生局部崩塌破坏。分析结果与试验现象能够较好地吻合,进一步揭示了不同结构类型层状碎裂结构斜坡在强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与失稳破坏模式,为川藏铁路的安全建设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倾斜坡 反倾斜坡 振动台试验 地震加速度峰值(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简称pga)放大系数 破坏模式 损伤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断层地震动加速度峰值比和脉冲特征的统计分析
17
作者 张尚荣 何佳蔓 +1 位作者 唐响 熊洋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51-1062,共12页
为进一步了解近断层地震动的显著竖向特性和速度脉冲特性,基于NGA-West2强地面运动数据库选取1706组强地震动记录,研究了竖向与水平向加速度峰值比aV/aH的总体分布特征,并探讨了aV/aH随矩震级MW、断层距Rjb、场地类别和断层类型变化的... 为进一步了解近断层地震动的显著竖向特性和速度脉冲特性,基于NGA-West2强地面运动数据库选取1706组强地震动记录,研究了竖向与水平向加速度峰值比aV/aH的总体分布特征,并探讨了aV/aH随矩震级MW、断层距Rjb、场地类别和断层类型变化的规律。在此基础上,通过Baker脉冲识别方法选取出140组近断层速度脉冲地震动,并提取出每条地震动记录的脉冲周期Tp和速度脉冲峰值PGVp,研究其脉冲参数随矩震级MW和断层距Rjb变化的统计规律及经验模型。结果表明:近断层加速度峰值比aV/aH与地震动参数密切相关,其概率分布呈极值Ⅱ型分布;脉冲周期Tp随矩震级的增大而增大,与场地条件的相关性较弱,脉冲周期Tp经验模型与Shahi和Baker模型在大震级范围内的差异小,且差异随矩震级的增大而减小,说明可忽略是否区分脉冲类型对脉冲周期随矩震级的定量关系的影响;速度脉冲峰值PGVp的大幅值主要出现在大震区和毗邻发震断层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断层 竖向地震动 加速度峰值比 脉冲参数 地震动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区土洞对自由场地震动放大效应的影响
18
作者 兰景岩 史庆旗 +1 位作者 刘娟 邬俊杰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71-1778,共8页
岩溶区土洞的发育改变了自由场的地震工程地质条件,从而影响了地表地震动力响应结果。为探讨岩溶区土洞对地震动场地效应的影响,设计并构建典型岩溶区土洞自由场地,利用有限差分法开展了不同地震动输入条件下的含土洞场地的地震反应分... 岩溶区土洞的发育改变了自由场的地震工程地质条件,从而影响了地表地震动力响应结果。为探讨岩溶区土洞对地震动场地效应的影响,设计并构建典型岩溶区土洞自由场地,利用有限差分法开展了不同地震动输入条件下的含土洞场地的地震反应分析。通过与自由场地震反应分析结果对比可知:(1)土洞的存在阻碍了地震波的传播,从而使得地表中心点峰值加速度显著减小,随着输入地震动峰值增大,土洞的影响范围增大,土洞附近地表峰值加速度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最后逐渐趋向于自由场;(2)土洞的存在使场地的竖向位移增大,且随输入加速度峰值增大而增大、对水平向峰值位移影响较小;(3)加速度放大系数总体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随输入加速度峰值增大而减小;(4)土洞的存在使得反应谱的短周期幅值减小,这种减小幅度受输入地震动峰值的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区土洞 有限差分法 地震动场地效应 峰值加速度及反应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场地震动竖向与水平分量统计特性对比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明珂 袁万城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0-237,共8页
为研究近场地震动竖向与水平分量特性,本文对PEER数据库中1202组近场强震的地震动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了竖向水平加速度峰值比PGAv/PGAh、反应谱之比Sav(T)/Sah(T)、竖向水平峰值到达时间的特性。讨论了PGAv/PGAh与断层距、场地条件、震... 为研究近场地震动竖向与水平分量特性,本文对PEER数据库中1202组近场强震的地震动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了竖向水平加速度峰值比PGAv/PGAh、反应谱之比Sav(T)/Sah(T)、竖向水平峰值到达时间的特性。讨论了PGAv/PGAh与断层距、场地条件、震源机制的关系,并采用对数正态分布拟合不同场地条件、不同震源机制的PGAv/PGAh分布;对比了不同断层距、不同场地条件Sav(T)/Sah(T)的变化规律;研究了近场强震水平竖向分量峰值加速度的大小和到达时间上的相关性,并对结构分析过程中竖向地震动的选择提出建议。结果表明:断层距、场地条件、震源机制都会影响近场地震动的竖向分量,断层距小、走滑断层、场地条件差都易产生较大的竖向地震动;断层距小、场地条件差时,地震动竖向分量高频成分越强,断层距大、场地条件好,竖向地震动低频成分越强;竖向分量峰值加速度的大小与到达时间和两正交水平分量峰值加速度的大小与到达时间的几何平均数有明显的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断层 竖向水平加速度峰值比 加速度峰值比 反应谱比 加速度峰值到达时间 断层距 场地 震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软弱夹层场地的一维等效线性化地震响应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唐俭政 张齐 +2 位作者 黄颖婷 崔如玉 彭刚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6-42,共7页
为了探明软弱夹层对场地的地震动响应影响,明确软弱夹层对地震场地的影响方式,基于等效线性化方法构建一维场地模型,对场地进行不同幅值的基岩地震动输入的响应计算,得到了多种地震工况下场地的PGA和地震波傅里叶谱.分析了地震波频谱在... 为了探明软弱夹层对场地的地震动响应影响,明确软弱夹层对地震场地的影响方式,基于等效线性化方法构建一维场地模型,对场地进行不同幅值的基岩地震动输入的响应计算,得到了多种地震工况下场地的PGA和地震波傅里叶谱.分析了地震波频谱在场地自然频率附近波段的谱值比曲线变化和软弱夹层对不同频率波段的消减情况,并根据滞回理论探明了地表加速度减小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在受到地震作用时,场地中的软弱夹层的剪切模量减小并且阻尼比增大,使得软弱夹层出现大应变并消耗了高频段的地震能量,使得传输到地表的地震波PGA减小;且当基岩输入地震强度增大时,地表PGA放大系数曲线呈现出逐渐减小并趋于平稳的规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弱夹层 等效线性化 地震响应 pg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