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在发育生物学实验 被引量:8
1
作者 靳溪 薛秀花 +1 位作者 李洁 向本琼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214-217,共4页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是生命科学研究常用实验技术,发育生物学实验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实验课程。为不断完善我院发育生物学实验课程建设,实现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教学目标,在本科生发育生物学实验课教学中设计了完整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实...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是生命科学研究常用实验技术,发育生物学实验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实验课程。为不断完善我院发育生物学实验课程建设,实现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教学目标,在本科生发育生物学实验课教学中设计了完整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内容。教学实践结果表明,该实验具有可行性,学生完成情况良好。所设计的实验加深了学生对于基本理论的理解,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技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以及团队合作精神,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育生物学实验 实时荧光定量pcr 实验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梨及其近缘种PCR实验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被引量:23
2
作者 文晓鹏 2邓秀新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5-39,共5页
以刺梨及其近缘种月季为试材,进行了RAPD-PCR实验参数的确立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刺梨及月季25μL反应体系的最优组成为2.5μL10×反应缓冲液,2mmol/LMg2+,0.2mmol/LdNTP,1.6mg/L模板DNA,0.4μmol/L随机引物和1.2UTaqDNA多聚酶。经... 以刺梨及其近缘种月季为试材,进行了RAPD-PCR实验参数的确立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刺梨及月季25μL反应体系的最优组成为2.5μL10×反应缓冲液,2mmol/LMg2+,0.2mmol/LdNTP,1.6mg/L模板DNA,0.4μmol/L随机引物和1.2UTaqDNA多聚酶。经PCR扩增验证,此反应体系亦适宜于刺梨的部分近缘种,可有效用于RAPD分析;通过将退火温度提高至50℃或采用“Touchdown”扩增程序,并在50μL反应体系中适当增加特异引物对浓度(1.0μmol/L),模板DNA(4.0mg/L)和TaqDNA多聚酶(3.0U/管)的使用量,建立起适合于刺梨特异DNA片段检测及回收的特异PCR扩增实验体系,为刺梨的分子克隆奠定了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梨 近缘种 pcr扩增 实验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薯SCoT-PCR反应体系优化及引物筛选 被引量:6
3
作者 严华兵 周慧文 +1 位作者 单建伟 谢向誉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648-1652,共5页
【目的】优化木薯SCoT-PCR反应体系并进行SCoT引物筛选,为木薯辅助育种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木薯品种新选048为材料,利用正交试验设计对DNA模板量、Mg^(2+)浓度、dNTPs浓度、引物浓度、Taq DNA聚合酶量等因素进行优化,确定木薯最佳S... 【目的】优化木薯SCoT-PCR反应体系并进行SCoT引物筛选,为木薯辅助育种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木薯品种新选048为材料,利用正交试验设计对DNA模板量、Mg^(2+)浓度、dNTPs浓度、引物浓度、Taq DNA聚合酶量等因素进行优化,确定木薯最佳SCoT-PCR反应体系,并用其进行SCoT引物筛选。【结果】木薯最佳SCoT-PCR反应体系(20.0μL):模板DNA 60 ng,引物浓度0.30μmol/L,Taq DNA聚合酶1.5 U,Mg^(2+)1.50 mmol/L,dNTPs 0.25 mmol/L。利用该体系筛选出19条SCoT引物,能稳定扩增出数量多、清晰可辨且多态性丰富的条带。【结论】优化的木薯SCoT-PCR反应体系检测结果稳定,重复性好,且筛选出的19条引物均适用于木薯遗传多样性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薯 SCoT-pcr反应体系 正交试验设计 引物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R技术检测生殖道弓形虫感染的临床实验分析 被引量:16
4
作者 韦相才 杨卫 +1 位作者 陈平乐 朱嘉铭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70-72,共3页
目的 通过对人类生殖道弓形虫感染状况的检测 ,探讨弓形虫感染与不孕不育的关系 ,以及弓形虫感染生殖道的可能方式。方法 实验设置不孕不育组和正常生育组夫妇 ,用PCR方法检测生殖道分泌物中弓形虫DNA ,把检测结果输入计算机进行SPSS... 目的 通过对人类生殖道弓形虫感染状况的检测 ,探讨弓形虫感染与不孕不育的关系 ,以及弓形虫感染生殖道的可能方式。方法 实验设置不孕不育组和正常生育组夫妇 ,用PCR方法检测生殖道分泌物中弓形虫DNA ,把检测结果输入计算机进行SPSS统计学处理 ,分析弓形虫感染的概率。结果 不孕不育组弓形虫感染率为 18 15 % ,而正常生育组为6 2 9% ,P <0 0 1,两组间感染率有显著差异。夫妻之间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弓形虫感染与不孕不育有一定关系 ,夫妻间性行为可能是弓形虫传播的一种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殖道感染 弓形虫 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标准曲线相对定量PCR试验原理与方法 被引量:66
5
作者 徐丽华 刘春雷 +4 位作者 常玉梅 梁利群 刘金亮 高国强 韩启霞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0-75,共6页
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是一种准确有效的核酸定量分析技术,具有易操作、高通量、高敏感性、高特异性、高度自动化和低污染等优点,并随新定量PCR仪及新操作方法的发展而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定量PCR的高敏感性特点使得实验操作严格而繁... 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是一种准确有效的核酸定量分析技术,具有易操作、高通量、高敏感性、高特异性、高度自动化和低污染等优点,并随新定量PCR仪及新操作方法的发展而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定量PCR的高敏感性特点使得实验操作严格而繁琐。阐述了一种改进的相对定量方法——双标准曲线法的试验原理和特点,描述了定量PCR体系的优化方式,探讨了试验误差分析方法及试验操作技巧,并就试验数据的处理方法进行讨论。试验证明,双标准曲线法是一种经济、简单而准确的定量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标准曲线法 相对定量pcr 荧光扩增曲线 试验误差分析 归一化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组织培养脱毒苗病毒的PCR检测》实验课程开设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陈裕坤 林玉玲 +2 位作者 刘生财 张梓浩 赖钟雄 《园艺与种苗》 CAS 2014年第10期32-34,37,共4页
植物组织培养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PCR检测技术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PCR法检测脱毒苗病毒实验课程的建立显得尤其重要。以香蕉试管苗束顶病病毒的PCR检测为例建立了新的实验课程,在实验内容设计、实验方法优化、实验课程安... 植物组织培养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PCR检测技术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PCR法检测脱毒苗病毒实验课程的建立显得尤其重要。以香蕉试管苗束顶病病毒的PCR检测为例建立了新的实验课程,在实验内容设计、实验方法优化、实验课程安排及实验考核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索。经过3年的有益实践表明,该课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植物组织培养应用技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组织培养 脱毒苗 病毒 pcr检测 实验课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交优化多重PCR反应体系检测3种食源性致病菌的研究 被引量:24
7
作者 郝玉芹 孙皆宜 +2 位作者 李艾 杨国兴 张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02-605,共4页
[目的]建立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的快速、敏感、特异的多重PCR检测方法。[方法]根据金黄色葡萄球菌的nuc基因、沙门氏菌的IpaB基因、志贺氏菌的ipaH基因,设计3对特异性引物进行多重PCR检测,利用正交设计对多重PCR反应体... [目的]建立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的快速、敏感、特异的多重PCR检测方法。[方法]根据金黄色葡萄球菌的nuc基因、沙门氏菌的IpaB基因、志贺氏菌的ipaH基因,设计3对特异性引物进行多重PCR检测,利用正交设计对多重PCR反应体系的镁离子、Taq酶、dNTP、引物的浓度在4个水平上进行L16(44)优化试验,并确定该检测方法的特异性与灵敏度。[结果]3对引物能特异性扩增出210、280、393 bp的目的条带。利用FTA滤膜提取模板DNA,采用建立多重PCR同时对3种食源性致病菌进行检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灵敏度金黄色葡萄球菌为3.5×102cfu/ml、沙门氏菌为2.2×102cfu/ml、志贺氏菌为1.0×102cfu/ml。[结论]该检测方法准确、快速、高效,为同时检测食品中多种致病菌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pcr 食源性致病菌 检测 FTA滤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小果油茶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被引量:10
8
作者 李国帅 曹福祥 +3 位作者 彭继庆 胥文 胡双喜 彭滟钞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6-42,49,共8页
为建立一个具有良好稳定性和可重复性的野生小果油茶ISSR-PCR反应体系,以提取的野生小果油茶总DNA为供试材料,利用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设计L16(45)和方差分析对DNA模板的量,引物浓度,dNTPs浓度,Mg2+浓度,Taq DNA聚合酶的量5个影响ISSR-... 为建立一个具有良好稳定性和可重复性的野生小果油茶ISSR-PCR反应体系,以提取的野生小果油茶总DNA为供试材料,利用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设计L16(45)和方差分析对DNA模板的量,引物浓度,dNTPs浓度,Mg2+浓度,Taq DNA聚合酶的量5个影响ISSR-PCR反应体系的因素进行优化研究。确定野生小果油茶ISSRPCR最优反应体系为:在20μL的反应体系中,DNA模板为30 ng,引物浓度为0.7μmol/L,dNTPs浓度为0.25mmol/L,Mg2+浓度为2.0 mmol/L,Taq DNA聚合酶的量为1.75 U。方差分析结果表明,5个因素对体系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其中引物浓度对反应体系影响最大。应用建立的体系对5份野生小果油茶样品进行扩增,证明了该体系具有稳定性和可重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小果油茶 ISSR—pcr 单因素实验 正交试验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工程实验教学中PCR反应条件的正交优化 被引量:1
9
作者 刘顺枝 邓剑锋 +2 位作者 田长恩 王小兰 胡位荣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24期12276-12278,共3页
采用碱裂解法提取大肠杆菌的质粒DNA,检测提取到的DNA浓度和纯度,并以提取的DNA作为PCR反应体系中的模板,采用搜索性正交设计试验法探求PCR反应体系中4个因素(dNTPs、DNA模板、引物和Taq酶)在5个水平上的最适用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设... 采用碱裂解法提取大肠杆菌的质粒DNA,检测提取到的DNA浓度和纯度,并以提取的DNA作为PCR反应体系中的模板,采用搜索性正交设计试验法探求PCR反应体系中4个因素(dNTPs、DNA模板、引物和Taq酶)在5个水平上的最适用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设计细调性正交试验筛选PCR反应的最适条件。结果表明,在20μl PCR反应体系中,DNA模板5 ng/μl,dNTPs 0.25 mmol/L,引物0.6μmol/L,Taq酶1.5 U/μl,Mg2+浓度1.5 mmol/L时,PCR的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 pcr反应 正交设计 条件优化 实验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的优化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袁坤 张丹 +1 位作者 刘新琼 张向明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34-136,共3页
为了降低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FQ-PCR)技术的实验成本,提高利用效率,对影响FQ-PCR较敏感的因素二甲基亚砜(DMSO)、甘油和Mg2+等进行了优化试验。结果表明,10μL反应体系的最优组分为:1×rTaqBuf... 为了降低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FQ-PCR)技术的实验成本,提高利用效率,对影响FQ-PCR较敏感的因素二甲基亚砜(DMSO)、甘油和Mg2+等进行了优化试验。结果表明,10μL反应体系的最优组分为:1×rTaqBuffer,0.16 mmol/L dNTPs,0.24μmol/L Primer,2.5 mmol/L Mg2+,5%甘油,5%DMSO,1×SYBR Green I,0.8 U rTaq酶,100 ng模板。该反应体系为经济型FQ-PCR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荧光定量pcr 实验技术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PCR技术在实验动物病原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11
作者 张飞燕 赵玲 +2 位作者 金洁 王芸 吕龙宝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1-116,共6页
多重PCR作为一种新型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具有高效、快捷、特异性和灵敏度高等优点,能够同时扩增出多个核酸片段,克服了普通PCR缺点,实现了对多种病原微生物的同时检测,为临床病原鉴别诊断、基因分型、耐药基因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思... 多重PCR作为一种新型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具有高效、快捷、特异性和灵敏度高等优点,能够同时扩增出多个核酸片段,克服了普通PCR缺点,实现了对多种病原微生物的同时检测,为临床病原鉴别诊断、基因分型、耐药基因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笔者对多重PCR的原理及技术特点,多重PCR技术在实验动物病毒、细菌、寄生虫病原体和微生物耐药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多重PCR技术应用在实验动物疫病病原体的检测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pcr技术 实验动物 病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PCR实验技术因素的分析与探讨
12
作者 车立忱 《中国动物保健》 2014年第1期23-24,26,共3页
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PCR实验技术应用实践,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从实验原理、反应体系组成与探讨,反应程序设计原则以及核酸提取等各步骤影响因素分别探讨,将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进行阐述。
关键词 pcr实验技术 影响因素 分析与探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交试验与单因子双重试验法优化玉米PCR反应体系 被引量:2
13
作者 江常胜 朱洪海 +2 位作者 钟永丽 刘明晓 东方 《智慧农业导刊》 2022年第21期14-17,共4页
为探索出玉米PCR反应的最佳体系,解决玉米分子育种工作中基因序列扩增问题,给育种工作提供便利,该文试验以玉米幼嫩叶片为材料,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对影响玉米PCR反应的引物用量、模板和模板质量浓度等因素进行3因素4水平优化;对退火温... 为探索出玉米PCR反应的最佳体系,解决玉米分子育种工作中基因序列扩增问题,给育种工作提供便利,该文试验以玉米幼嫩叶片为材料,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对影响玉米PCR反应的引物用量、模板和模板质量浓度等因素进行3因素4水平优化;对退火温度进行单因子8水平试验优化,通过试验探索出玉米10μLPCR的最佳反应体系为5μL2×EasyTaq~?PCR SuperMix(含EasyTaq~?DNA Polymerase、dNTPs)、引物0.25μL和1μL40 ng/μL模板DNA,退火温度5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育种 玉米 pcr 正交试验设计 单因子试验 体系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中生物学基因工程模块相关实验开展方案探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守德 李颖 于振兴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5-58,共4页
高中阶段基因工程模块的实验对应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础手段,对学生的概念体系、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有独特的培育价值。但目前很多中学由于缺少相关经验而无法实际开展此类实验。基于长期的探索实践,总结了开设DNA提取与鉴定、PCR... 高中阶段基因工程模块的实验对应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础手段,对学生的概念体系、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有独特的培育价值。但目前很多中学由于缺少相关经验而无法实际开展此类实验。基于长期的探索实践,总结了开设DNA提取与鉴定、PCR及电泳等实验的方案和技巧,为普通高中开设此类实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教学 基因工程 DNA提取与鉴定 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斑综合征病毒在养殖克氏原螯虾中感染流行研究 被引量:32
15
作者 丁正峰 薛晖 +3 位作者 夏爱军 唐建清 刘丽平 刘伟杰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29-133,共5页
2007年,在从南京采集的患病养殖克氏原螯虾样品超薄切片中发现大量类似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颗粒,结合初步的流行病学调查、人工回感实验及PCR检测结果确定导致此次养殖克氏原螯虾大规模死亡的病原为WSSV。利用建立的特异性引物PCR... 2007年,在从南京采集的患病养殖克氏原螯虾样品超薄切片中发现大量类似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颗粒,结合初步的流行病学调查、人工回感实验及PCR检测结果确定导致此次养殖克氏原螯虾大规模死亡的病原为WSSV。利用建立的特异性引物PCR方法,在江苏省内扬州邵伯湖、淮安白马湖、盱眙、南京禄口等多处养殖克氏原螯虾体内均检测到该病毒,且在鳃、心肌、神经、肝脏、肠道、肌肉等多处组织中被检出;未检测到另外两种常见对虾病毒:桃拉病毒(TSV)和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 组织病理 pcr 人工回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师科研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成功尝试 被引量:19
16
作者 陈瑾 董世瑞 王素英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66-169,共4页
结合天津市高校创新团队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更新生物技术及其相关专业综合实验项目为切入点,以节旋藻TJSD091藻株基因组的CRISPR位点引物为例,阐述了如何通过Touchdown PCR与梯度PCR技术结合确定PCR扩增最佳退火温度这一实验... 结合天津市高校创新团队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更新生物技术及其相关专业综合实验项目为切入点,以节旋藻TJSD091藻株基因组的CRISPR位点引物为例,阐述了如何通过Touchdown PCR与梯度PCR技术结合确定PCR扩增最佳退火温度这一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做法,分析了将科研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优越性,认为该教学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思维、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为应用型高校本科生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酶链式反应 退火温度 实验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RSV SC-1株在人工感染仔猪体内的分布 被引量:8
17
作者 刘万铃 余树民 +2 位作者 徐志文 曹随忠 沈留红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36-38,共3页
为研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在感染猪体内各器官组织的分布,用PRRSV SC-1株人工感染健康断奶仔猪,接毒后23 d,无菌采集试验猪器官组织,用RT-PCR检测其中病毒核酸分布情况。结果显示,心脏、脾脏、肺脏、肾脏、支气管淋巴结、肠... 为研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在感染猪体内各器官组织的分布,用PRRSV SC-1株人工感染健康断奶仔猪,接毒后23 d,无菌采集试验猪器官组织,用RT-PCR检测其中病毒核酸分布情况。结果显示,心脏、脾脏、肺脏、肾脏、支气管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髂内淋巴结内有病毒核酸,在所有试验猪的肺脏、腹股沟淋巴结都检测到了病毒核酸。本研究结果为PRRS诊断及病毒分离鉴定提供了一定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实验感染 聚合酶链反应 分布 仔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DNA实验体系及技术 被引量:16
18
作者 盛桂莲 赖旭龙 侯新东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6-125,共10页
古DNA研究至今已经历20多年时间,近年来,在生物系统进化和谱系发生等方面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我国古DNA研究起步较晚,主要集中于我国近几千年来古人类DNA提取和个体及群体遗传关系的研究,其他动植物古DNA研究相对较少.国际上古DNA研... 古DNA研究至今已经历20多年时间,近年来,在生物系统进化和谱系发生等方面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我国古DNA研究起步较晚,主要集中于我国近几千年来古人类DNA提取和个体及群体遗传关系的研究,其他动植物古DNA研究相对较少.国际上古DNA研究不仅涉及内容广泛,而且在实验体系的规范和结果论证等方面有着严格的标准.本文系统介绍了规范古DNA实验体系的具体建立方法,强调空白提取对照、PCR水对照等各类对照的设立及可重复性实验在古DNA序列可靠性验证中的重要作用;并对近年来古DNA研究的新方法、新技术,如多重PCR、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等进行了详细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DNA 实验体系 多重pcr 高通量测序技术 可靠性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期间海马肠三叶因子的变化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慧芹 张文静 +3 位作者 张静 任君旭 张耕 吴靖芳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89-293,共5页
目的:探讨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期间肠三叶因子(intestinal trefoil factor,ITF)在海马的表达及其与实验性胃溃疡愈合的关系。方法: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RT-PCR法分别检测溃疡组(n=42)和正常组(n=6)大鼠海马ITF蛋白的表达和mRNA的转录... 目的:探讨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期间肠三叶因子(intestinal trefoil factor,ITF)在海马的表达及其与实验性胃溃疡愈合的关系。方法: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RT-PCR法分别检测溃疡组(n=42)和正常组(n=6)大鼠海马ITF蛋白的表达和mRNA的转录及变化。结果:ITF免疫反应阳性物质主要位于海马的锥体细胞和颗粒细胞的胞浆内,海马内部分神经纤维也显示阳性。与正常组比较,溃疡1 d海马ITF平均灰度值略降低(P>0.05),溃疡后2、4、6 d逐渐降低,6 d达低谷(P<0.01),10、14、23 d均维持在较低水平(P<0.05)。RT-PCR显示海马ITF mRNA转录水平在溃疡1 d开始增高(P>0.05),溃疡后6 d最高,10、14 d略有下降,但仍高于正常组(P<0.01或P<0.05),23 d和1 d水平接近。结论:实验性胃溃疡大鼠海马可能通过ITF的高表达参与实验性溃疡愈合的神经内分泌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三叶因子 海马 免疫组化 RT-pcr 实验性胃溃疡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羊附红细胞体小鼠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3
20
作者 巴彩凤 赵晓薇 +2 位作者 苏玉虹 苏荣健 冯会权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5期15497-15499,共3页
[目的]用人工感染的方法构建羊附红细胞体小鼠模型,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将注射地塞米松的昆明小鼠以腹腔注射方式人工感染羊附红细胞体,通过镜检、巢式PCR检测、临床症状观察、剖检及病理形态学观察对感染情况进行鉴定。[结果]羊附... [目的]用人工感染的方法构建羊附红细胞体小鼠模型,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将注射地塞米松的昆明小鼠以腹腔注射方式人工感染羊附红细胞体,通过镜检、巢式PCR检测、临床症状观察、剖检及病理形态学观察对感染情况进行鉴定。[结果]羊附红细胞体小鼠模型已成功建立。[结论]可以用昆明小鼠建立羊附红细胞体实验动物模型,不仅有助于该病的诊断,而且为羊附红细胞体流行病学、致病力、免疫学以及有效药物筛选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合适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附红细胞体 昆明小鼠 实验动物模型 巢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