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rapid reverse dot blot assay for all 18 β-thalassemia mutations in Chinese population
1
作者 张基增 徐湘民 +1 位作者 马维芳 单越新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China)》 CAS 1993年第3期213-219,共7页
A set of allele-specific oligonucleotide (ASO) probes used for detecting all 18 β-tha-lassemia mutations found in Chinese was immobilized on two strips of Biodyne C membrane;one containing 7 pairs of oligonucleotide ... A set of allele-specific oligonucleotide (ASO) probes used for detecting all 18 β-tha-lassemia mutations found in Chinese was immobilized on two strips of Biodyne C membrane;one containing 7 pairs of oligonucleotide probes specific for the most commonly found mutant al-leles,and the other containing the remaining 11 pairs of ASO_s specific for the less commonlyfound.The membranes were hybridized with β-globin sequences amplified by polymerase chainreaction (PCR) with biotinylated primers,and then treated with Streptavidin-POD conjugateand substrates for color development.The method has been applied successfully to the detectionof all 18 Chinese β-thalassemia mutations and prenatal diagnosis of two high-risk pregnancies ofβ-thalassemia.Patients with homozygous,heterozygous and compound heterozygous alleles ofthese mutations and normal individuals could be easily distinguished by the present method.Us-ing the immobilized-probe format (reverse dot blot),it was able to screen simultaneously multi-ple β-thalassemia mutations of a DNA sample by performing hybridization only once.This assayis simple,rapid and independent of radio-isotopes and can be appplied for all 18 β-thalassemiamutations so far found in Chinese population.It is considered that this method may be usefulfor gene frequency investigation of large numbers of β-thalassemia DNA samples and used as aroutine method in the clinic laborato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THALASSEMIA reverse dot blot(RDB) gene diagnosis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R-反向点杂交法在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诊断及白念珠菌耐药基因突变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8
2
作者 刘秀卿 王革非 +1 位作者 李卓成 黄磊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7期495-498,共4页
目的评价PCR-反向点杂交法用于念珠菌菌种鉴定及白念珠菌耐药基因突变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及体检健康妇女分泌物各285份和50份。用生物梅里埃酵母菌鉴定卡进行菌种鉴定,用最低抑菌浓度(MIC)法(郑州安图真菌快速... 目的评价PCR-反向点杂交法用于念珠菌菌种鉴定及白念珠菌耐药基因突变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及体检健康妇女分泌物各285份和50份。用生物梅里埃酵母菌鉴定卡进行菌种鉴定,用最低抑菌浓度(MIC)法(郑州安图真菌快速培养鉴定药敏试剂)进行药敏试验;采用PCR-反向点杂交法(深圳亚能念珠菌菌种鉴定及白念珠菌耐药基因突变检测试剂)进行菌种鉴定和耐药基因突变检测;采用PCR及测序方法进行耐药基因的检测。分别以培养鉴定法、MIC法、核酸序列测定法为对比方法,评价PCR-反向点杂交法念珠菌菌种鉴定及白念珠菌耐药基因突变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结果与培养鉴定法相比,PCR-反向点杂交法检测6种念珠菌菌种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总符合率分别为95%、96%、96%、98%、97%以上,2种方法检测6种念珠菌(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和季也蒙念珠菌)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44、0、0、0、0和0,P均>0.05),一致性较好(Kappa均>0.9)。与MIC法相比,PCR-反向点杂交法检测白念珠菌耐药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总符合率分别为98%、88%、98%、88%和96%,2种方法检测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P>0.05),一致性较好(Kappa>0.8)。PCR-反向点杂交法与核酸序列测定法相比,对6种白念珠菌耐药基因突变位点的检测结果完全一致。结论PCR-反向点杂交法在念珠菌菌种鉴定及白念珠菌耐药基因突变检测上与培养鉴定法以及核酸序列测定法的一致性高,比传统检测方法更早期更快速,可应用于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的辅助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白念珠菌 pcr-反向点杂交法 ERG11点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地区儿童β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类型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肖晗 向赟 +2 位作者 孙红 向飞艳 夏倩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5年第5期515-518,共4页
目的 探讨武汉地区儿童β地中海贫血致病基因分布情况。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武汉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就诊的经血细胞分析筛选出的疑似β地中海贫血患儿274例,其中男性178例,女性96例;年龄6个月 ~ 14岁,平均年龄为... 目的 探讨武汉地区儿童β地中海贫血致病基因分布情况。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武汉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就诊的经血细胞分析筛选出的疑似β地中海贫血患儿274例,其中男性178例,女性96例;年龄6个月 ~ 14岁,平均年龄为2.83岁。采集乙二胺四乙酸二钾盐(EDTA)抗凝静脉血,提取白细胞DNA,采用PCR寡核苷酸探针反向斑点杂交法(PCR-RDB)进行β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对基因突变位点和基因型进行分析。结果 274例β地中海贫血初筛患儿中确诊152例,检出率为55.47 %(152/274)。共检出9种等位基因突变,分别为IVS-2-654、CD41-42、CD17、CD43、CD71-72、CD27-28、-28、-29、CD26;3种最常见的突变位点IVS-2-654、CD41-42、CD17分别占到全部等位基因突变的43.81 %(85/194)、23.20 %(45/194)、12.89 %(25/194)。共检出26种β地中海贫血基因型,9种单纯杂合子110例(占72.37 %,110/152),13种双重杂合子36例(占23.68 %,36/152),4种纯合子6例(占3.95 %,6/152)。结论 β地中海贫血是武汉地区贫血患儿的重要原因之一;武汉地区β地中海贫血患儿以IVS-2-654位点的突变最为常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地中海贫血 聚合酶链反应(pcr) 寡核苷酸探针反向斑点杂交法(RDB) 基因型 武汉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反向斑点杂交技术检测肺结核患者肺组织和肺泡灌洗液中的结核杆菌 被引量:7
4
作者 蒋莎莉 朱德茂 +3 位作者 周华山 罗海军 王志敢 李锋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3年第31期14-17,共4页
目的探讨膜-反向斑点杂交技术(RDB)在病理石蜡组织和肺泡灌洗液检测结核杆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97例病理石蜡组织、97例肺泡灌洗液为研究对象,分别以膜-反向斑点杂交、实时荧光PCR(RT-PCR)、抗酸染色三种方法检测结核杆菌,对三种方... 目的探讨膜-反向斑点杂交技术(RDB)在病理石蜡组织和肺泡灌洗液检测结核杆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97例病理石蜡组织、97例肺泡灌洗液为研究对象,分别以膜-反向斑点杂交、实时荧光PCR(RT-PCR)、抗酸染色三种方法检测结核杆菌,对三种方法进行方法学评价。结果结核组病理石蜡组织、肺泡灌洗液三种方法检测的总阳性率分别为:抗酸染色为32.8%,RT-PCR阳性率为82.8%,RDB阳性率为89.9%,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三种方法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三种结核杆菌的检测方法的方法学评价,RDB灵敏度(90.6%)、约登指数(0.91)、符合率(93.9%)、阴性预测值(85.0%)均较好。结论膜-反向斑点杂交技术在病理石蜡组织和肺泡灌洗液结核杆菌的检测上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反向斑点杂交 实时荧光pcr 抗酸染色 结核杆菌 病理石蜡组织 肺泡灌洗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春地区598例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及耐药变异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刘淑荣 黄显娇 +1 位作者 赵文静 张紫玉 《中国医药科学》 2015年第15期12-14,共3页
目的研究长春地区598例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基因分型及耐药基因突变情况。方法收集598例HBVDNA高于检测下限(>1000拷贝/m L)乙型肝炎患者血清,PCR反向点杂交法检测HBV基因型和耐药变异位点。结果 598例样本... 目的研究长春地区598例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基因分型及耐药基因突变情况。方法收集598例HBVDNA高于检测下限(>1000拷贝/m L)乙型肝炎患者血清,PCR反向点杂交法检测HBV基因型和耐药变异位点。结果 598例样本中,B基因型35例(5.85%),C基因型525例(87.79%),BC混合基因型32例(5.35%),D基因型2例(0.33%),未分型4例(0.67%)。79例发生HBV耐药变异,总体变异率为13.21%,其中B基因型3例(3.80%),C基因型73例(92.41%),BC混合基因型2例(2.53%),未分型1例(1.27%);rt M204检出率最高75.94%(60/79),rt M204变异位点耐药突变模式有10种类型。结论长春地区HBV感染患者基因型以C基因型为主,HBV基因耐药以rt M204位点检出率最高,变异模式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HBV基因分型 基因耐药 pcr反向点杂交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基因亚型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朱岩 谢建生 +3 位作者 徐湘民 蔡筠 李晴 龙峰 《罕少疾病杂志》 2006年第5期4-7,共4页
目的分析HPV各基因亚型感染情况,探讨HPV亚型感染与宫颈病变的关系。方法应用美国Digene公司杂交捕获法(Hybrid Capture Ⅱ,HC Ⅱ)对我院宫颈疾病专科门诊病例进行高危型HPV筛查,从中随机抽取213例阳性标本应用PCR结合反向寡核苷酸探针... 目的分析HPV各基因亚型感染情况,探讨HPV亚型感染与宫颈病变的关系。方法应用美国Digene公司杂交捕获法(Hybrid Capture Ⅱ,HC Ⅱ)对我院宫颈疾病专科门诊病例进行高危型HPV筛查,从中随机抽取213例阳性标本应用PCR结合反向寡核苷酸探针斑点杂交技术(reverse dot blot,RDB)进行HPV基因亚型分析。结果213例HCⅡ法检测为高危型HPV阳性的标本中被PCR/RDB法检测出具体HPV高危型别的有195例。共检测出17种HPV型别(包括高危型13种和低危型4种)。具体HPV亚型检出率分别是16型(32.3%)、52型(23.1%)、58型(18.0%)、31型(11.8%)、68型(10.3%)、33型(9.7%)、53型(8.2%)、18型(8.2%)、66型(6.2%)、CP8304型(4.6%)、6型(3.6%)、59型(3.1%)、45型(2.1%)、39型(2.1%)、11型(2.1%)、56型(1.5%)、51型(1.0%)。单一HPV亚型感染及2种、3种和4种HPV亚型混合感染检出率分别为59.5%、30.8%、8.6%和1.1%。结论高危型HPV感染检出率最高的HPV亚型为HPV16型(32.3%),其次为HPV52型(23.1%),检出率最低的两种亚型分别是HPV56型(1.5%)和HPV51型(1.0%)。HPV58型这种世界范围内少见的一种高危型HPV在中国高危型HPV感染的患者中检出率(18.0%)却并不低。单一高危型HPV亚型感染是引起宫颈病变的主要原因,而多种HPV亚型混合感染在宫颈病变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瘤病毒 基因分型 多聚酶链式反应 反向斑点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鳞癌不同取材方法对HPV检出率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魏清跃 钱成明 《华夏医学》 CAS 2007年第2期207-208,共2页
目的: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鳞癌)不同的取材方法对人乳头瘤病毒(HPV)检出率的影响。方法:应用PCR-反向斑点杂交法检测19例口腔鳞癌患者病变组织HPV阳性的瘤体表面上皮细胞、血标本的DNA,对3组的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瘤体上皮组,18例标本... 目的: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鳞癌)不同的取材方法对人乳头瘤病毒(HPV)检出率的影响。方法:应用PCR-反向斑点杂交法检测19例口腔鳞癌患者病变组织HPV阳性的瘤体表面上皮细胞、血标本的DNA,对3组的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瘤体上皮组,18例标本HPV呈阳性,HPV分型与瘤体组织组一致,血标本组,仅有2例HPV阳性,HPV分型与瘤体组织组一致,瘤体组织组与瘤体上皮组比较,χ2=0.000,P>0.05,瘤体组织组与血标本组比较,χ2=30.7619,P<0.05,瘤体上皮组与血标本组比较,χ2=27.0222,P<0.05。结论:不同的取材方法会影响口腔鳞癌HPV的检出率,用瘤体本身或其表面上皮细胞均为临床适用的取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乳头瘤病毒 口腔鳞状细胞癌 pcr 反向斑点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林地区口腔黏膜白斑中人乳头瘤病毒的检测
8
作者 魏清跃 钱成明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6年第4期442-443,共2页
目的:探讨桂林地区口腔黏膜白斑与人乳头瘤病毒(HPV)亚型的关系。方法:运用PCR-反向斑点杂交法,检测桂林地区15例口腔黏膜白斑患者和21例正常口腔黏膜标本的DNA,对两组的阳性率进行χ2检验。结果:口腔黏膜白斑组,15例病人5例HPV呈阳性,... 目的:探讨桂林地区口腔黏膜白斑与人乳头瘤病毒(HPV)亚型的关系。方法:运用PCR-反向斑点杂交法,检测桂林地区15例口腔黏膜白斑患者和21例正常口腔黏膜标本的DNA,对两组的阳性率进行χ2检验。结果:口腔黏膜白斑组,15例病人5例HPV呈阳性,均为16型。21例正常口腔黏膜标本中,4例HPV呈阳性,均为16型。两组比较,χ2=0.3429,P>0.05。结论:口腔黏膜白斑的发生与HPV无确切关系,但不排除HPV是口腔黏膜白斑的发病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乳头瘤病毒 口腔黏膜白斑 pcr 反向斑点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