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aboratory investigation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degree of saturation, B-value and P-wave velocity 被引量:4
1
作者 GU Xiao-qiang YANG Jun HUANG Mao-so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7期2001-2007,共7页
Laboratory tests were performed on Toyoura sand specimen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gree of saturation Sr, B-value and P-wave velocity Vp. Different types of pore water (de-aired water or tap water) ... Laboratory tests were performed on Toyoura sand specimen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gree of saturation Sr, B-value and P-wave velocity Vp. Different types of pore water (de-aired water or tap water) and pore gas (air or CO2) as well as different magnitudes of back pressure were used to achieve different Sr (or B-value). The measured relationship between B-value and Vp was not consistent with the theoretical prediction. The measurement shows that the Vp value in the specimen flushed with de-aired water is independent of B-value (or St) and is always around the one in fully saturated condition. However, the Vp value in the specimen flushed with tap water increases with B-value, but the shap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p and B-value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theoretical prediction. The possible explanation for the discrepancy between laboratory measurement and theoretical prediction lies in that the air exists in the water as air bubbles and therefore the pore fluid (air-water mixture) is heterogeneous instead of homogenous assumed in the theoretical predi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gree of saturation B-VALUE p-wave velocity bender ele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北地震带及周边地区地震波速比预测效能评估
2
作者 杨士超 宋美卿 +1 位作者 王亮 张博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21-1231,共11页
文章采用单台和达法波速比计算方法,研究2010—2022年南北地震带及周边地区19次M S≥6.0地震波速比预测效能,通过调整不同的计算半径、预测半径和预测时间等参数,使用R值评分方法计算在不同参数组合下的R值和R_(0)值,并检验其预报效能;... 文章采用单台和达法波速比计算方法,研究2010—2022年南北地震带及周边地区19次M S≥6.0地震波速比预测效能,通过调整不同的计算半径、预测半径和预测时间等参数,使用R值评分方法计算在不同参数组合下的R值和R_(0)值,并检验其预报效能;确定最优预报参数为预测时间为240 d、预测半径为160 km,最优预报效能R值为0.3975,R_(0)值为0.2469。结果表明,地震单台波速比异常预测指标在南北地震带及其周边地区具有较好的预报意义,为该方法在震情跟踪过程中的应用提供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台波速比 地震学异常 R值 效能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什市浅层地壳高分辨率S波速度结构成像
3
作者 花茜 裴顺平 +5 位作者 李涛 刘翰林 刘巍 李磊 李佳蔚 杨宜海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33-546,共14页
利用高密度短周期流动地震台阵及背景噪声成像技术可获得浅层地壳高分辨率速度结构图像。文中在喀什市布设了101台短周期地震计进行连续观测,通过Z分量的背景噪声成像获得了横向分辨率约0.04°的浅层地壳三维S波速度结构。研究区5k... 利用高密度短周期流动地震台阵及背景噪声成像技术可获得浅层地壳高分辨率速度结构图像。文中在喀什市布设了101台短周期地震计进行连续观测,通过Z分量的背景噪声成像获得了横向分辨率约0.04°的浅层地壳三维S波速度结构。研究区5km以浅的S波速度较全球平均速度模型整体偏低,反映了较厚的第四纪沉积盆地特征,精细成像结果显示在研究区中部存在与喀什背斜走向一致的低速异常结构,可能反映了喀什凹陷下方存在多层次软弱滑脱层,随着喀什-阿图什褶皱-逆断层系的S向生长,可能指示了一条新生次级隐伏断层。古河道沉积体系的分布也可能是喀什市低速异常形成的原因。总而言之,基于高密度短周期地震台阵记录的地震波形背景噪声成像可清晰地探测城市浅层地下结构,为城市地下活断层识别、地震放大效应评估、地下资源能源勘探开发等方面提供可靠的数据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什凹陷 短周期密集地震台阵 背景噪声成像 低速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波形拟合的日本南部及琉球岛弧下方滞留板片的形态结构研究
4
作者 苏慧 崔清辉 +2 位作者 李国辉 尹迪 周元泽 《地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7-53,共17页
在日本南部及琉球岛弧地区,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共同向欧亚板块下方俯冲,形成复杂的双板块俯冲系统。滞留板片在地幔过渡带内的形态特征及其与地幔物质的相互作用影响着东海陆架盆地及中国大陆边缘的构造演化过程。本研究基于中国... 在日本南部及琉球岛弧地区,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共同向欧亚板块下方俯冲,形成复杂的双板块俯冲系统。滞留板片在地幔过渡带内的形态特征及其与地幔物质的相互作用影响着东海陆架盆地及中国大陆边缘的构造演化过程。本研究基于中国国家数字台网记录的发生于伊豆—小笠原地区的一次深源地震的宽频带波形资料,通过P波三重震相拟合,获得了日本南部及琉球岛弧下方660 km间断面附近的速度结构特征。结果显示,研究区域660 k倘m间瀋断面上方普沉深度为20—60 km,呈现出由南向北逐渐减小的趋势,速度跃变1.5%—3.0%。相较于前人基于地震活动性和层析成像的结果,本文高速异常体的存在位置要深于菲律宾海板块俯冲所能到达的地幔转换区上边界附近,因而其应为俯冲滞留的西太平洋俯冲板片物质,与菲律宾海板块俯冲物质无关;此外,660 km间断面较大的南北下沉深度变化应由俯冲板块带来的滞留物质及其引起的温度异常和相关的相变所导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滞留板片 P波三重震相 高速异常 660 km间断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程函面波成像的华北克拉通岩石圈三维高分辨率S波速度结构研究
5
作者 钟世军 吴建平 +2 位作者 司政亚 朱红彬 王薇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78-599,共22页
利用“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项目Ⅱ期和Ⅲ期的流动地震台站以及中国区域地震台网中的部分固定台站的观测资料,采用程函面波成像方法获得了华北克拉通及周边区域10—120 s周期的瑞雷面波相速度分布和高分辨率的三维S波速度结构,并基于... 利用“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项目Ⅱ期和Ⅲ期的流动地震台站以及中国区域地震台网中的部分固定台站的观测资料,采用程函面波成像方法获得了华北克拉通及周边区域10—120 s周期的瑞雷面波相速度分布和高分辨率的三维S波速度结构,并基于该速度模型估算了岩石圈厚度分布。结果显示,华北克拉通内部岩石圈厚度除了存在“西厚东薄”的一级分布特征外,还存在一些更小尺度的差异,包括鄂尔多斯地块内部岩石圈“南厚北薄”、鄂尔多斯地块周缘断陷带岩石圈显著的不均匀减薄以及燕山构造带与其南侧华北平原之间的显著差异等。山西断陷带北部与南部地区上地幔浅部(<100 km)存在不同程度的低速异常,它们被中部的高速异常区所分隔。在150 km以下深度从太行山南缘向北至山西断陷北缘存在一条NNE向展布的显著低速异常带,表明上地幔浅部南北部的低速异常在深部相连。结合已有的其它成像结果,我们推测这些低速异常起源于更深处(>200 km),并与由太平洋俯冲板块的滞留脱水导致的上地幔热物质上涌和小尺度地幔对流等密切相关。燕山构造带与华北平原的岩石圈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前者遭受的岩石圈破坏改造程度明显弱于后者,张家口—渤海地震带位于这两种不同壳幔结构的过渡带,地震活动较强,我们认为深部结构和热作用的显著差异,以及青藏高原远场挤压效应的共同作用是导致该区地震活动较强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程函面波成像 S 波速度 低速异常 岩石圈厚度 显著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震体波走时与重力联合反演华北地区地壳上地幔顶部P波速度结构 被引量:2
6
作者 李鑫月 石磊 李永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39-1453,共15页
华北是克拉通破坏的典型案例,也是陆内强震活动最为强烈、频繁的地区之一,对该区壳幔速度结构进行研究,可为深化认识克拉通的形成演化、板内强震与火山发生机理等研究提供重要的深部约束.利用202个固定台站、360个流动台站所记录到的天... 华北是克拉通破坏的典型案例,也是陆内强震活动最为强烈、频繁的地区之一,对该区壳幔速度结构进行研究,可为深化认识克拉通的形成演化、板内强震与火山发生机理等研究提供重要的深部约束.利用202个固定台站、360个流动台站所记录到的天然地震事件P波资料和实测布格重力异常,采用近震体波走时与重力联合反演方法获得了地壳、上地幔顶部P波速度结构.重力资料的引入不仅对壳幔结构进行了更合理的约束,而且有效提高了浅层和边缘射线分布稀疏区的成像能力.联合成像结果显示,鄂尔多斯地块和华北平原浅层表现为明显的低速异常,可能与其存在厚的松软沉积层有关;鄂尔多斯东部上地壳存在明显的P波高速异常,推测该高速异常与古元古代孔兹岩带的形成有关.大同火山区15~25 km和25~40 km表现为明显的低速异常,且这两个低速层是连通的,推测与地幔热物质上涌导致的多期次岩浆侵位有关.三河—平谷8.0级地震和邢台7.2级地震震源都位于脆性的上地壳,均下伏低速异常,推测在区域动力环境加载作用下,韧性的壳内蠕变导致脆性上地壳岩石中弹性应变能的局部积累,从而引起地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重力异常 近震走时 联合成像 P波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SP与瞬变电磁成果三维化在隧道断层含水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7
7
作者 张硕 甄大勇 +1 位作者 刘康 易轲 《中国铁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5-81,共7页
隧道开挖过程中经常遇到断层、节理发育密集带等地质异常段落,并且断层带易形成地下水的运移通道。提前查清此类地质问题,可以最大程度降低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为前期勘察工作的延续,在施工期间通过物探、钻探等手... 隧道开挖过程中经常遇到断层、节理发育密集带等地质异常段落,并且断层带易形成地下水的运移通道。提前查清此类地质问题,可以最大程度降低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为前期勘察工作的延续,在施工期间通过物探、钻探等手段可以有效判释隧道开挖前方一定距离的地质情况。首次将TSP法与瞬变电磁成果三维化相结合,应用于某在建铁路隧道的超前预报工作中。根据前期勘察资料,结合TSP探测成果确定断层发育段落,然后在掌子面附近实施多角度瞬变电磁探测;基于Voxler软件实现瞬变电磁成果的三维化展示,通过三维成果判断断层的含水性,综合分析瞬变电磁低阻异常三维分布特征及TSP波速异常段落,圈定出断层破碎范围及富水性空间分布情况,并对富水区域提前进行钻探泄水。通过实际开挖验证分析,结果表明:2种方法相结合可以准确探测隧道开挖前方的围岩完整性及含水情况,有效降低施工风险,为隧道开挖方案优化提供有效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SP 瞬变电磁成果三维化 铁路隧道 波速异常 电阻率 超前地质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天山地幔过渡带及660km间断面P波速度结构及其对岩石圈拆沉的启示
8
作者 崔冉 周元泽 +1 位作者 苏慧 崔清辉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52-765,共14页
天山作为重要的活跃陆内造山带之一,具有特殊的地貌特征和复杂的形成与再活化过程。地幔过渡带内的速度异常结构以及间断面的起伏形态,可为理解天山深部动力学过程提供重要参考。但受到前期台站覆盖的限制,对东天山速度结构的研究仍存... 天山作为重要的活跃陆内造山带之一,具有特殊的地貌特征和复杂的形成与再活化过程。地幔过渡带内的速度异常结构以及间断面的起伏形态,可为理解天山深部动力学过程提供重要参考。但受到前期台站覆盖的限制,对东天山速度结构的研究仍存在不足。本文利用蒙古中部流动地震台站的地震波形资料,通过三重震相波形拟合方法,获得了伊犁盆地东部和东天山中西部地区下方地幔过渡带及660km间断面附近的P波速度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在东天山中部地幔过渡带内局部存在高速异常结构,该高速异常结构的速度值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变大,在地幔过渡带底部,高速异常值达到1%;660km间断面为尖锐速度界面,P波速度跃变量为4.61%~5.78%,下沉深度为5~15km,由西向东下沉深度呈现增大的趋势。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推断东天山地幔过渡带内的高速异常结构可能是天山岩石圈的拆沉物质或断裂的岩石圈物质由于自身重力作用而下沉进入地幔过渡带内所导致;此外,由于东天山中部660km间断面上方存在高速异常结构,低温异常也会使得660km间断面的下沉深度增大。本研究结果为东天山岩石圈拆沉,或天山两侧盆地岩石圈的双向俯冲引发岩石圈断裂等动力学模式提供了新的地震学证据,对理解东天山动力学过程提供了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天山 P波三重震相 高速异常结构 660km间断面 岩石圈拆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击危险性动态预测的震动波CT技术研究 被引量:105
9
作者 窦林名 蔡武 +2 位作者 巩思园 韩荣军 刘军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38-244,共7页
针对煤矿冲击灾害日益频繁的现状,在应力与纵波波速的试验关系模型基础上,分析了采用纵波波速确定冲击危险的理论基础,建立了冲击危险性动态预测评价的震动波CT探测的技术,构建了震动波CT探测评价冲击危险性技术指标波速异常系数A n和... 针对煤矿冲击灾害日益频繁的现状,在应力与纵波波速的试验关系模型基础上,分析了采用纵波波速确定冲击危险的理论基础,建立了冲击危险性动态预测评价的震动波CT探测的技术,构建了震动波CT探测评价冲击危险性技术指标波速异常系数A n和波速梯度变化系数VG,并给出了各指标的判别准则,最后开展了现场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同一性质的岩体,纵波波速反映了冲击矿压发生的强度条件、能量条件和动载诱冲条件;震动波CT探测技术能够对现场冲击危险性做出动态评价和预测,并能对卸压解危措施的实施和效果进行指导和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危险性 纵波波速 震动波CT 波速异常系数 波速梯度变化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速度异常分析与构造成图技术研究 被引量:27
10
作者 王玉梅 李东波 +2 位作者 马丽芳 李雯如 陈松莉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3年第1期102-106,共5页
在正常沉积情况下 ,随着深度的增加 ,岩性相近地层的层速度逐渐增大 ,平均速度呈由浅到深逐渐增大的趋势。但在某地区出现平均速度逆转现象 ,即浅层平均速度大于深层速度。对这种速度逆转现象 ,应用正演模型技术进行分析研究 ,认为这主... 在正常沉积情况下 ,随着深度的增加 ,岩性相近地层的层速度逐渐增大 ,平均速度呈由浅到深逐渐增大的趋势。但在某地区出现平均速度逆转现象 ,即浅层平均速度大于深层速度。对这种速度逆转现象 ,应用正演模型技术进行分析研究 ,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存在较大逆掩断层造成的。为了消除逆断层影响 ,得到合理的平均速度 ,采用处理叠加速度、测井速度和地震地质标定速度相结合的技术 ,研究该区平均速度 ,编制平均速度平面图 ,实现空间变速成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速度 成图技术 异常分析 变速成图 正演模型 叠加速度 平均速度 现象 情况 合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镜泊湖火山区地壳结构接收函数研究 被引量:37
11
作者 段永红 张先康 +5 位作者 刘志 原秦喜 徐朝繁 王夫运 方盛明 杨卓欣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52-358,共7页
利用71个远震的波形资料,用接收函数方法提取了布设在长白山—镜泊湖火山区的34个宽频带流动数字地震台站的接收函数,通过对接收函数反演,获得了台站下方的S波速度结构.研究结果表明,沈阳—敦化一线莫霍面深度32~33km ,向西地壳厚度加... 利用71个远震的波形资料,用接收函数方法提取了布设在长白山—镜泊湖火山区的34个宽频带流动数字地震台站的接收函数,通过对接收函数反演,获得了台站下方的S波速度结构.研究结果表明,沈阳—敦化一线莫霍面深度32~33km ,向西地壳厚度加厚,到长春附近地壳厚度约为36km .在天池火山口莫霍面深度为达38km ,而镜泊湖火山口森林的莫霍面深度约为39km .总体看研究区的地壳厚度是南浅北深.长白山天池火山口附近地下10km左右有一明显的低速层存在;镜泊湖火山口森林附近30km也可能有低速体存在;研究发现莫霍面上S波速度梯度在火山口附近和远离火山口有明显区别.在火山口附近其莫霍面的S波速度梯度比非火山口地区的S波速度梯度明显小,说明火山口下与一般的地壳莫霍面结构有差别.研究发现沈阳—敦化一线两侧的莫霍面深度有较大变化,其位置与地表的敦化—密山断裂基本一致,说明敦化—密山断裂是研究区的一条非常重要的地质构造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区 接收函数 莫霍面 S波速度结构 低速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伽师强震群区上地壳三维速度层析成像——人工爆破和天然地震的联合反演 被引量:13
12
作者 潘素珍 张先康 +4 位作者 杨卓欣 张成科 赵金仁 王帅军 段玉玲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456-1463,共8页
伽师震区位于天山褶皱、帕米尔构造弧与塔里木块体三个构造单元的交接地带,近年来该区发生了一系列的强震活动.为进一步获得该震区详细的地壳速度结构,本文利用人工爆破和天然地震资料联合反演的方法,对1997年新疆伽师震区布设的三维人... 伽师震区位于天山褶皱、帕米尔构造弧与塔里木块体三个构造单元的交接地带,近年来该区发生了一系列的强震活动.为进一步获得该震区详细的地壳速度结构,本文利用人工爆破和天然地震资料联合反演的方法,对1997年新疆伽师震区布设的三维人工地震透射台阵和流动地震台网的资料进行处理,重建了台阵下方上地壳三维速度扰动图像,并结合地震活动分布,对伽师强震群的地震成因作出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上地壳速度结构在纵向和横向上具有明显的非均匀性,随着深度的逐渐加深,震区下方以萨如锡为中心的低速异常体逐步被高速异常体所替代.自12 km深度开始,在与强震群震中相应的位置上,明显出现沿北北西向的高P波速度异常体,在其周围为相对低速分布,呈现出低速条带环绕高速条带的分布格局,VP/VS在相同的位置上也表现为高值分布.这种结构上的差异可能与伽师强震群发生有密切关系.16 km深度的P波速度层析图表明,伽师强震群发生在地壳相对高速扰动区内或是高速扰动向低速扰动过渡的边缘,壳内高速体的存在为强震的孕育和发生提供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师强震群 联合反演 速度异常体 速度扰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含天然气水合物沉积层的速度特征 被引量:41
13
作者 梁劲 王明君 +3 位作者 陆敬安 梁金强 王宏斌 匡增桂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29-35,共7页
2007年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对天然气水合物(以下简称水合物)的钻探结果表明,仅依靠似海底反射(BSR)和振幅空白不能揭示沉积层内水合物的赋存状态,不能准确地圈定水合物的分布面积和储层厚度。为准确判定水合物储层情况,对南海北部神狐海... 2007年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对天然气水合物(以下简称水合物)的钻探结果表明,仅依靠似海底反射(BSR)和振幅空白不能揭示沉积层内水合物的赋存状态,不能准确地圈定水合物的分布面积和储层厚度。为准确判定水合物储层情况,对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声波测井及地震资料进行了精细分析,研究了含水合物沉积层的声波速度、地震速度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认为:①地震反射剖面上,由于水合物饱和度、厚度增大,引起含水合物沉积层的速度增大而产生上拉构造,其下方同时显示出因低速含气层引起的速度下拉构造,即"眼球状"的速度振幅异常结构;②含水合物层的层速度大小与沉积物孔隙度和水合物饱和度密切相关,水合物饱和度随声波速度升高而上下波动,总体趋势上随声波速度的升高而增高;③在含水合物带内部,高速层呈平行于海底的带状分布,底部速度最高,从底部往上速度逐渐降低;④利用上述特征,结合其他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依据层速度可识别地层中水合物的存在,计算水合物的饱和度,确定含水合物层的厚度、分布范围,并可进一步计算水合物的资源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神狐海域 声波测井速度 地震速度 天然气水合物 饱和度 速度振幅异常 地震反射特征 资源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腾冲火山构造区马站岩浆囊地球物理特征的再探讨 被引量:12
14
作者 姜枚 谭捍东 +6 位作者 彭淼 钱荣毅 张聿文 李庆庆 张立树 许乐红 郭帅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688-1696,共9页
云南腾冲火山盆地深部存在岩浆囊是人们关注的问题,多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且存在不同意见.作者此前依据低电阻异常推断出位于小空山、大空山、黑空山等火山口的下部,深13-30km范围内东西向25km,南北向30km的低电阻率的岩浆囊,其东侧为... 云南腾冲火山盆地深部存在岩浆囊是人们关注的问题,多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且存在不同意见.作者此前依据低电阻异常推断出位于小空山、大空山、黑空山等火山口的下部,深13-30km范围内东西向25km,南北向30km的低电阻率的岩浆囊,其东侧为大盈江断裂.文章利用反射地震、重力、航空磁测资料进一步探讨了岩浆囊的其他地球物理特征.由于火山喷发,不仅在火山口附近形成了局部物质亏损,而且,岩浆囊本身也亏损了岩浆物质,在重力上延图中滤去了表层的火山局部负重力异常后,呈现出大空山北侧的与低阻体相对应的负重力异常,这与岩浆囊高温熔融状态含水低密度物质有密切关系.整体的重力负异常印证了低阻岩浆囊的存在.腾冲马站岩浆囊的温度为397-651℃,平均温度为524℃,其主体中心部位不可能存在磁性体.对航磁资料的处理,消除表层火山岩影响后,仍然发现有较强磁异常,其平面投影范围与低阻体相近,推断磁异常是岩浆囊顶层,在15km深度以上范围内,随着岩浆囊体温度逐步下降,当低于480℃以后会形成新的铁磁性矿物,因此,在囊体上层出现了范围与囊体相近的较强的磁性体.反射地震仅仅在浅部较清楚地观测到较连续的反射波界面,是浅部火山岩、含水层、以及花岗岩顶界面的反映.向深部反射界面很不连续推测是由于多次岩浆上涌,其喷发时间有先后,成分有差异,故岩浆囊物质的不均匀性,虽然由于含水、矿化、熔融体构成了低电阻的共性,可温度的不均匀,却又显示了不同期次岩浆成分有变化,由岩浆囊向地表的通道上,东部花岗岩下为高速,相对于较低温度的物质,在小空山、大空山和黑空山深部沿大盈江断裂带有东西两个大的隐伏花岗岩体之间是最新的火山喷发通道,具有相对低速的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腾冲火山构造 岩浆囊 负重力异常 磁异常 低阻体 低波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InSAR技术研究滇西南镇康—永德地区现今地壳形变特征 被引量:31
15
作者 季灵运 刘立炜 郝明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4-89,共6页
基于12景ALOS PALSAR卫星影像,利用InSAR的前沿技术,提取了2007~2010年滇西南镇康—永德一带的平均地壳形变速率和形变时间序列,并结合不同时段的水准和GPS监测结果,从三维角度研究了该区域现今的地壳运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水准资料... 基于12景ALOS PALSAR卫星影像,利用InSAR的前沿技术,提取了2007~2010年滇西南镇康—永德一带的平均地壳形变速率和形变时间序列,并结合不同时段的水准和GPS监测结果,从三维角度研究了该区域现今的地壳运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水准资料显示的镇康—永德一带异常隆起区位于南汀河断裂带附近,范围沿北东—南西方向呈近椭圆形展布。这一地壳形变异常区在数十年尺度上表现为隆升(速率约2~3 mm/a),表明区域具备中强地震孕育的地壳形变背景。而在2007~2013的数年尺度上表现为大幅垂向形变波动,可能反映区域近年来地壳垂直运动比较活跃,应加强跟踪与监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 滇西南 形变异常 地壳形变速率 形变时间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及邻近陆海地区软流圈三维结构及其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11
16
作者 蔡学林 朱介寿 +1 位作者 曹家敏 程先琼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4期804-815,共12页
通过中国及邻近陆海地区天然地震面波层析成像三维Vs速度结构的系统地质构造解析,笔者论述了中国及邻近陆海地区软流圈三维结构特征,发现该区软流圈内既有高速块体,又有低速异常体,显示软流圈内存在纵向与横向上的不均匀性,研究软流圈... 通过中国及邻近陆海地区天然地震面波层析成像三维Vs速度结构的系统地质构造解析,笔者论述了中国及邻近陆海地区软流圈三维结构特征,发现该区软流圈内既有高速块体,又有低速异常体,显示软流圈内存在纵向与横向上的不均匀性,研究软流圈内低速异常体三维几何结构表明,南海低速异常体呈复蘑菇状,结合地幔体波层析成像研究显示,南海地区存在巨型复蘑菇状地幔低速柱头。笔者还探讨了软流圈对岩石圈结构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流圈 岩石圈 面波层析成像 构造解析 高速块体 复蘑菇状低速异常体 三维结构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地震低速异常带特征研究轮南地区奥陶系古岩溶 被引量:8
17
作者 周路 白玉雷 李洪辉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29-31,共3页
孔隙型储集层地震波速度越低,代表其孔隙越发育。但碳酸盐岩岩溶发育段却与此不同,地震波穿越这类岩溶段的速度与其缝、洞发育规模及缝、洞内的充填物质、充填程度有关,速度降低的程度与有效储集空间也有复杂的关系。利用塔里木盆地... 孔隙型储集层地震波速度越低,代表其孔隙越发育。但碳酸盐岩岩溶发育段却与此不同,地震波穿越这类岩溶段的速度与其缝、洞发育规模及缝、洞内的充填物质、充填程度有关,速度降低的程度与有效储集空间也有复杂的关系。利用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合成声波测井剖面岩溶带低速异常特征,结合钻探获取的实际古岩溶及储集层特征信息,研究了该地区奥陶系古岩溶与低速异常的关系,进而研究古岩溶的横向分布特征。根据研究结果认为:岩溶发育段与致密碳酸盐岩段相比,速度要降低;Ⅰ类低速异常体速度(小于5km/s)降低较明显,主要反映被碎屑岩充填的大规模洞穴体,代表洞穴充填岩溶相带,对储油不利;Ⅱ类低速异常体(速度为5.0~5.3km/s)主要反映中、小型洞穴和裂缝发育段,被充填或部分充填;Ⅲ类低速异常体速度(5.3~5.7km/s)降低相对不明显,主要反映垂直渗流岩溶相带中未充填或半充填中、小规模裂缝发育段,这类裂缝发育段是轮南地区奥陶系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陶系 古岩溶 油气聚集 储集层 地震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东部滞留板块下方低速异常的地震三重震相探测 被引量:8
18
作者 崔辉辉 周元泽 +2 位作者 石耀霖 王晓冉 李国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309-1320,共12页
本文基于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中国东北与俄罗斯交界地区发生于2011年5月10日的一个深源地震的P波宽频带波形资料,研究了华北克拉通东部660km间断面附近的P波速度结构.通过一维射线追踪拟合P波三重震相的相对到时,并进行观测波形与理... 本文基于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中国东北与俄罗斯交界地区发生于2011年5月10日的一个深源地震的P波宽频带波形资料,研究了华北克拉通东部660km间断面附近的P波速度结构.通过一维射线追踪拟合P波三重震相的相对到时,并进行观测波形与理论地震图的对比,发现华北克拉通东部660km间断面下沉约15~20km,其上方存在厚度约115~120km的高速异常,P波速度升高1.5%~2.0%,应为滞留的太平洋俯冲板块;660km间断面下方存在局部的低速异常,P波速度降低0.6%~0.9%,该异常可能与滞留板块从其底部向下地幔顶部脱水或坍塌进入下地幔深处滞留体的脱水有关,也可能与板块深俯冲及板块碎片崩塌所引起的地幔热物质上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波三重震相 660km间断面 低速异常 下地幔顶部 板块脱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层裂隙波场特征物理摸型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张帆 贺振华 +2 位作者 黄德济 李亚林 唐湘蓉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675-681,共7页
储层中裂缝的存在必然引起地震波传播特征的变化,波场特征的变化同储层中裂缝密度和裂缝方位有关,因而这种特征变化可以作为检测裂隙存在的有效手段。本文利用物理模型方法研究了裂缝密度和方位角变化对地震波传播特征的影响。实验发... 储层中裂缝的存在必然引起地震波传播特征的变化,波场特征的变化同储层中裂缝密度和裂缝方位有关,因而这种特征变化可以作为检测裂隙存在的有效手段。本文利用物理模型方法研究了裂缝密度和方位角变化对地震波传播特征的影响。实验发现:裂缝密度较高时,可以观测到明显的横波分裂现象;而裂缝密度较低时,仅能观测到微小的速度异常。同时快横渡与慢横波在振幅和频率特征上也具有明显差异。这些波场特征的分析对于裂缝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模型 波场特征 储集层 油气勘探 超声波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弱各向异性介质中qP波速度与偏振异常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超英 李守林 +3 位作者 王光杰 何晓冬 管路平 张中杰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1年第1期33-40,共8页
本文介绍了在具有垂直对称轴的横向各向同性介质 (TIV介质 )中导出的偏振和相速度近似关系 ,并由这些关系计算了地球内部几种各向异性岩石中地震波速各向异性因子、偏振信息及其与传播方向之间的偏差。最后 ,我们以图形对计算结果进行... 本文介绍了在具有垂直对称轴的横向各向同性介质 (TIV介质 )中导出的偏振和相速度近似关系 ,并由这些关系计算了地球内部几种各向异性岩石中地震波速各向异性因子、偏振信息及其与传播方向之间的偏差。最后 ,我们以图形对计算结果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各向异性介质 偏振异常分析 群速度 qP波速度 地震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