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6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rustal anisotropy of Taihang Mountain Range using azimuthal variation of receiver functions 被引量:6
1
作者 田宝峰 李娟 姚振兴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55-366,441,共12页
摘要探讨了利用接收函数方位变化研究各向异性复杂地区速度结构的可能性。详细介绍了具有任意对称轴方向的横向各向同性系统中介质响应的计算过程,并将利用接收函数方位变化研究地壳各向异性的方法应用于华北太行山地区。结果表明,研... 摘要探讨了利用接收函数方位变化研究各向异性复杂地区速度结构的可能性。详细介绍了具有任意对称轴方向的横向各向同性系统中介质响应的计算过程,并将利用接收函数方位变化研究地壳各向异性的方法应用于华北太行山地区。结果表明,研究台站下方地壳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特征,其中地表盖层表现为8%-15%的慢轴型各向异性;深部地壳各向异性略小,表现为3%-5%的快轴型各向异性特征,不同台站获得的各向异性对称轴的方向及深度分布不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区域构造环境的变化可能是导致地壳各向异性存在的原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各向异性 方位变化 太行隆起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study on deep structure using teleseismic receiver function in Western Yunnan 被引量:18
2
作者 贺传松 王椿镛 吴建平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38-246,共9页
s Western Yunnan is located at the boundary of collision or underthrusting zone of Eurasian plate and is influenced by many times tectonic movements. With very complex ge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ectonic background, i... s Western Yunnan is located at the boundary of collision or underthrusting zone of Eurasian plate and is influenced by many times tectonic movements. With very complex ge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ectonic background, it is one of the seismically active areas. In the paper, the teleseismic records were selected from 16 national, local and mo-bile stations, including 4 very-wide-band mobile stations of PASSCAL. And nearly 2 000 receiver functions were extracted. Two measuring lines are 650 km and 450 km, respectively and across some major tectonic units in Western Yunnan. It is indicated that Nujiang might be a seam characterized by underthrusting.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boundaries of Sichuan-Yunnan rhombus block, i.e., Honghe and Xiaojiang faults, might be an erection seam or collision belt. Panxi tectonic zone still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tinental rift valley, that is, the surface is hollow and the upper mantle is upwarping. The tectonic situation in Western Yunnan is of certain regulation with the interlacing distribution of orogenic zone and seam. The crustal thickness decreases gradually from the north to the south and the S wave velocity is globally lower he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反演 S波速度结构 构造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CRUSTAL STRUCTURE OF NORTHEASTERN TIBET: A RESULT OF RECEIVER FUNCTION ANALYSIS FOR TELESEISMIC P WAVEFORM
3
作者 Qian Hui 1, Jiang Mei 2, Xue Guangqi 2, Gerard Wittlinger 3, Jerome Vergne 3(1 Ph.D 97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Beijing 10083,China 2 Institute of Mineral Resources, CAGS,Beijing 100037,China 3 Eost,5 rue Rene Descartes,67084,Strasbourg,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286-286,共1页
As the stress concentrated area of the Euro\|Asia and Indian plates collision, Tibet plateau has its special geological structure background.And its evolution has been drawing attentions of more and more geologists.Th... As the stress concentrated area of the Euro\|Asia and Indian plates collision, Tibet plateau has its special geological structure background.And its evolution has been drawing attentions of more and more geologists.The Sino\|French lithoscope group deployed 28 three\|component seismometers in 1998 from Gonghe to Yushu in Qinghai Province. These stations was distributed on most tectonic unit in Eastern Tibet, which are Eastern Qaidam Basin\|Gonghe Basin, Eastern Kunlun Fault\|Maqin Suture,Bayan Har\|Ganzi Terrane,Jinsha Suture and Qiangtang Block from north to south.According to 19 well\|recorded P wave events, after the data processing such as broading the frequence band,integration to get ground motions,then filtering and deconvolution, most stations’ data can achieve good receiver function with clear Ps conversions which show a step\|shaped Moho with southward dipping. The biggest Ps conversions occur 5~9 seconds after P arrival from north to south. Broad peak and its perturbations mean thicker sediments in Gonghe Basin and south of Jinsha Suture. And correspondent inversion shows there are two discontinuous positions where Kunlun Fault and Jinsha Suture are located. The crust thickness is about 55km in Gonghe Basin and nearby, deeper to 70km in Bayan Har Terrane, and 75~80km in the Qiangtang Block. A 20~40km deep low\|velocity zone can be traced along the profile although it is displaced by the faults. In Bayan Har Terrane some stations show a little eastward inclination of Moho due to comparing the receiver function from different back\|azimuth. A model is deduced that support both Qilian Plate and Qiangtang Block’s subduction beneath Bayan Terrane, and do uble\|crust and escape\|structure is therefore possible because of the stress st 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ceiver function northeastern Tibet Moho dept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密集台阵远震接收函数研究辽宁海城地震区高分辨率地壳结构
4
作者 邵媛媛 白兰淑 +6 位作者 刘嘉栋 孙庆山 张瑞青 王亮 焦明若 贾丽华 吴庆举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7-530,共14页
辽宁海城地震区处于郯庐断裂带北延段的下辽河盆地和辽东隆起交界,区内地震活动活跃,历年被划定为地震危险区.本文基于该地区最新架设的23个宽频带流动地震台和营口固定台观测的近一年远震波形,利用远震P波接收函数H-κ叠加方法和共中心... 辽宁海城地震区处于郯庐断裂带北延段的下辽河盆地和辽东隆起交界,区内地震活动活跃,历年被划定为地震危险区.本文基于该地区最新架设的23个宽频带流动地震台和营口固定台观测的近一年远震波形,利用远震P波接收函数H-κ叠加方法和共中心点(CCP)叠加成像获得了研究区西侧下辽河盆地和东侧辽东隆起的三维高分辨率地壳结构,结果显示:海城地震区地壳厚度在24.2~33.3 km之间,地壳泊松比在0.24~0.34之间;西侧下辽河盆地区地壳较薄,最薄处仅24.2 km,而东侧辽东隆起区地壳总体较厚,最厚处达33.3 km.区内盆地与山地构造区莫霍面过渡平稳,但在下辽河盆地区存在2处上地幔凸起,与重力数据和地震反射剖面结果一致.辽东隆起区的泊松比普遍低于0.26,且无明显剩余地形异常.下辽河盆地的泊松比均值大于0.3,剩余地形有明显的正异常,最大幅度达1.18 km,暗示盆地区在过去区域拉张应力作用下发生幔源物质上涌并导致地壳减薄.我们推断区域构造应力、地幔热物质上涌可能是下辽河盆地构造东缘和辽东隆起块体内发生频繁地震活动的重要力源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城地震区 接收函数 密集台阵 地壳厚度 泊松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接收函数研究河套裂谷系西段及周边区域地壳结构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嘉栋 吴庆举 朱敏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3-305,共13页
位于河套裂谷系西段的临河坳陷和狼山隆起,是环鄂尔多斯裂谷系和阴山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壳结构对于认识河套裂谷系和阴山造山带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该区域地壳结构已有一些认识,但仍然存在争议,较为重要的是临河坳... 位于河套裂谷系西段的临河坳陷和狼山隆起,是环鄂尔多斯裂谷系和阴山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壳结构对于认识河套裂谷系和阴山造山带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该区域地壳结构已有一些认识,但仍然存在争议,较为重要的是临河坳陷地壳是否增厚。本文基于临河坳陷和狼山隆起及周边布设的118个宽频带地震观测台阵数据,提取远震P波接收函数,探究了研究区的地壳结构信息。利用沉积层基底转换波时间延时获得了研究区沉积层厚度,结果显示临河坳陷规模较大,新生界地层平均厚约5.3 km,查干德勒苏坳陷规模较小,沉积层平均厚度2.7 km。H-κ叠加得到的狼山山前断裂带以北区域波速比相对较低,平均值约1.75,推断该区域地壳岩石组分以长英质为主。H-κ叠加得到的地壳厚度和共转换点(CCP)叠加成像得到的莫霍面埋深较为一致,表现为狼山隆起莫霍面较深西北侧较浅的特征。结合狼山隆起相对较低的波速比,本文推断狼山隆起受南北向挤压导致上地壳增厚是隆起造山的主要原因。本文得到的临河坳陷莫霍面轻微上隆,推断临河坳陷地壳在拉张环境下受地幔物质上涌影响发生减薄。本研究的结果对探索河套裂谷系和阴山造山带的形成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河坳陷 狼山隆起 接收函数 地壳厚度 波速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特征与分层各向异性 被引量:1
6
作者 夏新宇 高原 《地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0,共20页
本文综合前人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利用不同方法不同资料得到的地震各向异性结果,对该地区断裂和应力等构造特征及分层各向异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以地壳缩短增厚变形为主,部分区域存在各向异性分层或壳内韧性层。XKS(SKS,... 本文综合前人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利用不同方法不同资料得到的地震各向异性结果,对该地区断裂和应力等构造特征及分层各向异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以地壳缩短增厚变形为主,部分区域存在各向异性分层或壳内韧性层。XKS(SKS,PKS和SKKS震相的统称)分裂的快波方向整体呈NW或WNW向,与上地幔物质的流动有关。地壳的快波方向表明地壳变形会受到断裂及主压应力的影响。祁连造山带和海原断裂带的分层各向异性特征揭示了上地壳与中下地壳可能存在解耦。阿拉善地块东部至鄂尔多斯地块西部可能存在壳幔解耦现象,上下两层的变形机制不同。秦岭造山带表现为较强的壳幔耦合。松潘—甘孜地块的分层特征及其变形机制较为复杂,仍然存在争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各向异性分层 XKS震相 接收函数 剪切波分裂 壳幔变形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红河断裂与小江断裂流动宽频带地震测线的地壳各向异性特征
7
作者 吴鹏 高原 石玉涛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51-1766,共16页
青藏高原东南缘的红河断裂和小江断裂是交汇于川滇块体南端的活动块体构造边界,该交汇区域的地壳结构、变形特征与深部构造环境对进一步探讨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地壳变形机制、物质侧向挤出模型及构造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横跨... 青藏高原东南缘的红河断裂和小江断裂是交汇于川滇块体南端的活动块体构造边界,该交汇区域的地壳结构、变形特征与深部构造环境对进一步探讨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地壳变形机制、物质侧向挤出模型及构造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横跨红河断裂和小江断裂布设的流动线性宽频带地震台阵(HX Array)记录的2017年11月—2020年11月远震波形资料,采用接收函数的H-κ扫描、CCP叠加成像和Pms分裂技术获得了研究区地壳厚度、波速比和地壳各向异性分布.结果显示,HX测线下方Moho面呈现西薄东厚的横向变化.川滇块体内的台站泊松比表现出很强的非均匀性,反映了川滇块体地壳介质的复杂成分.红河断裂和易门断裂之间的高泊松比值反映了地壳岩石中可能含有较多的铁镁质,可能与二叠纪地幔柱活动引起的底侵作用及岩浆上侵留下的痕迹有关,小江断裂附近的高泊松比可能与断裂下方的部分熔融有关.研究区Pms快波方向存在明显的分区变化,揭示了研究区横向非均匀的地壳变形特征.印支块体内快波方向与造山带、断裂走向平行,构造块体边界(如红河断裂和小江断裂)附近快波方向受走滑断裂控制.在川滇块体内部,断裂交汇区的易门附近,快波方向与断裂走向大致正交,可能反映了在复杂构造环境下地壳矿物晶体的伸展变形.小江断裂以东位于稳定的华南块体内,地壳各向异性受区域构造应力的影响.Pms慢波平均时间延迟为0.51±0.15 s,变化范围在0.30~0.88 s之间.无量山断裂和楚雄-通海断裂之间的时间延迟较大,表现出强地壳各向异性.综合Pms快波方向、上地壳S波分裂的快波方向与GPS观测结果,在流动地震台阵覆盖的研究区域,印支块体、川滇块体东南部和华南块体西缘的地壳深部变形模式非常复杂,可能混杂有上、下地壳的解耦变形与壳内垂直连贯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河断裂 小江断裂 接收函数 地壳各向异性 波速比 HX地震台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地区公共莫霍界面模型2.0版本构建
8
作者 刘慧杰 王未来 +2 位作者 张龙 蔡光耀 包晶晶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27-844,共18页
高分辨率公共速度模型是深入开展地震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基于公共速度模型进一步获得高精度公共莫霍界面模型,可以更好地为地壳结构和地球深部动力学研究提供支持.本文基于川滇地区三个新一代高分辨率速度模型建立公共莫霍界面模型,进一... 高分辨率公共速度模型是深入开展地震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基于公共速度模型进一步获得高精度公共莫霍界面模型,可以更好地为地壳结构和地球深部动力学研究提供支持.本文基于川滇地区三个新一代高分辨率速度模型建立公共莫霍界面模型,进一步扩充公共速度模型的适用范围.在模型构建之前,首先采用基于已知波速比的接收函数叠加方法(H_(-κ0)叠加)直观的了解每个台站对莫霍面起伏的影响.通过H_(-κ0)叠加,发现许多台站的接收函数多次波与理论到时拟合较差,获得的地壳厚度与人工测深结果差异较大.从波速比分布图像上来看,三个速度模型的波速比横向变化范围很小,部分区域结果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这会导致莫霍面估算不准确.为获得相对可靠的莫霍面模型,我们分别只基于VP模型或VS模型来进行H_(-κ)叠加.叠加结果表明基于V_(P)模型之间的差异相对较小,获得的地壳厚度结果与人工测深结果变化特征一致,说明VP模型比VS模型更可靠.因此,我们选用基于三个V_(P)模型H-κ叠加得到的莫霍面结果,并将它们的平均值作为第二版川滇地区公共莫霍界面模型(SWChina CVM-MOHO-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ChinaCVM-2.0 USTClitho2.0 CSES-VM1.0 接收函数 莫霍界面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函方程的接收函数走时反演方法研究青藏高原东南缘莫霍面深度
9
作者 黄俊杰 刘少林 +3 位作者 杨顶辉 李孟洋 宋汉杰 汪文帅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67-1781,共15页
Moho面深度模型可为认识构造演化提供关键信息.接收函数H-κ叠加方法是目前获取Moho面深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然而,复杂的地壳结构会导致H-κ叠加方法产生较大偏差.为了获得高精度Moho面深度成像结果,本文发展了适用于复杂模型的Moho面... Moho面深度模型可为认识构造演化提供关键信息.接收函数H-κ叠加方法是目前获取Moho面深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然而,复杂的地壳结构会导致H-κ叠加方法产生较大偏差.为了获得高精度Moho面深度成像结果,本文发展了适用于复杂模型的Moho面深度成像方法,即基于程函方程的接收函数走时反演方法.该方法通过数值求解程函方程得到任意非均匀介质中的远震射线和不同震相走时,根据射线信息和不同震相走时可构建t_(Ps)-t_(Pp)扰动与Moho面深度h扰动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优化方法反演深度h,即可获得任意复杂模型的Moho面深度模型.本文选取青藏高原东南缘Moho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和前人研究结果对比,证实了基于程函方程的接收函数走时反演方法成像结果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ho面深度 程函方程 非均匀模型 接收函数 青藏高原东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整周期采样下的相敏接收器相位差测量方法研究
10
作者 刁艳美 陈美玲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9-115,共7页
相敏接收器相位差计算精度容易受谐波及非整周期采样影响,不利于轨道区段状态的判断。文中提出一种非整周期的高精度相位差计算方法。首先使用简化格型自适应滤波器对采样信号进行小步长、快速收敛的滤波,求出采样信号实际频率;其次,对... 相敏接收器相位差计算精度容易受谐波及非整周期采样影响,不利于轨道区段状态的判断。文中提出一种非整周期的高精度相位差计算方法。首先使用简化格型自适应滤波器对采样信号进行小步长、快速收敛的滤波,求出采样信号实际频率;其次,对齐采样数据,使其整周期化;然后,对2路信号进行Hilbert变换,利用互相关函数及反三角函数得出相位差;最后,进行实验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在长持续时间下准确追踪被采样信号频率,能有效抑制端点效应,相位差计算结果误差小于0.000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敏接收器 非整周期采样 相关函数 相位差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箕舌线函数的北斗导航信号干扰抑制算法
11
作者 刘瑞华 周童 刘亮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0-336,共7页
为了优化北斗卫星导航接收机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抗干扰性能,提出了基于箕舌线函数的北斗导航信号干扰抑制算法.用改进式箕舌线函数替代传统最小均方自适应算法,改变其步长迭代公式,以提升算法收敛速度、保持较小的稳态误差和低计算复杂... 为了优化北斗卫星导航接收机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抗干扰性能,提出了基于箕舌线函数的北斗导航信号干扰抑制算法.用改进式箕舌线函数替代传统最小均方自适应算法,改变其步长迭代公式,以提升算法收敛速度、保持较小的稳态误差和低计算复杂度.利用其误差函数对北斗接收机数字信号处理模块进行干扰抑制,对抑制后的载波跟踪误差及码跟踪误差进行仿真,分析了所提出算法对北斗接收机跟踪误差精度的影响,并且根据干扰抑制前后的干信比计算接收机的伪距测量误差.结果表明,新算法可有效降减弱干扰对接收机性能的影响,提升接收机跟踪能力及定位能力,定位精度相较未抑制之前提升近3倍,且稳定度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斗卫星导航 接收机 干扰抑制 箕舌线函数 SIGMOID函数 载波跟踪误差 伪距测量误差 定位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腾冲火山壳幔过渡带分析及岩浆上涌通道初探
12
作者 范心甜 危自根 +4 位作者 谢军 程智伟 凌媛 李雪垒 刘益炜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48,共8页
壳幔过渡带是地壳与地幔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场所,其结构特征与该区的深部过程和构造演化密切相关。提取腾冲火山区31个地震台站下方的接收函数H-κ叠加获得的地壳厚度随频率变化特征和接收函数的Ps/P、PpPs/P振幅比,发现盈江断裂北部的黑... 壳幔过渡带是地壳与地幔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场所,其结构特征与该区的深部过程和构造演化密切相关。提取腾冲火山区31个地震台站下方的接收函数H-κ叠加获得的地壳厚度随频率变化特征和接收函数的Ps/P、PpPs/P振幅比,发现盈江断裂北部的黑空山-燃灯寺和南侧沙坝台区域具有比周边区域更低的振幅比,约有2 km地壳厚度差异。将该观测结果与前人获得的这两个区域相对薄的地壳厚度与高的V_(P)/V_(S)比值相结合,表明黑空山-燃灯寺和沙坝台区域具有厚的壳幔过渡带,推测其是地幔物质涌入地壳的通道。结合前人获得的该区上、中、下地壳都存在大片低速体的特征,推测来自地幔的岩浆很可能沿着腾冲火山区黑空山-燃灯寺和沙坝台这两个区域上涌到地壳,并依次在下、中和上地壳富集和横向展布,最终沿多个通道喷出地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腾冲火山 接收函数 振幅比 地壳厚度 壳幔过渡带 地幔上涌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中强震孕震环境和震源机制研究
13
作者 胡锦涛 危自根 +5 位作者 谢军 盛敏汉 金超 范心甜 刘益炜 陈闯 《地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4-389,共16页
通过CAP技术反演了湖北省2018年秭归M_(S)4.5和2006年随州ML4.7地震的震源参数,并采用接收函数与面波相速度频散曲线联合方法揭示了湖北省有地震记录以来的三次M6以上强震和1958年地震仪观测以来的六次M4.5—6.0地震震中处的地壳剪切波... 通过CAP技术反演了湖北省2018年秭归M_(S)4.5和2006年随州ML4.7地震的震源参数,并采用接收函数与面波相速度频散曲线联合方法揭示了湖北省有地震记录以来的三次M6以上强震和1958年地震仪观测以来的六次M4.5—6.0地震震中处的地壳剪切波速度。结果显示:随州地震走向呈NW向,震源深度为8 km,发震断层与襄樊—广济断裂带以及皂市断裂或潜北断裂有关;秭归地震走向为NNE和NE向,震源深度为5 km,发震断层与新华—龙王冲断裂带和高桥断裂带有关。基于前人采用CAP等方法得到的2013年巴东M_(S)5.1、2014年秭归M_(S)4.6和2019年应城M_(S)4.9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以及本文接收函数与面波联合反演所得的地壳S波速度对孕震环境和震源机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湖北地区中等地震的发震断层都以走滑为主,与断裂构造分布状况相对应;获得震源机制解的五次中强地震分别发生在不同速度特征的垂向高低速转换区域,四次震源深度未知的中强震在传统发震层深度范围内也呈现明显的垂向高低速互层变化特征;2006年随州ML4.7、2014年秭归M_(S)4.6和2019年应城M_(S)4.9地震可能为构造型地震,2013年巴东M_(S)5.1和2018年秭归M_(S)4.5地震可能为水库触发型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省中强地震 孕震环境 震源参数 接收函数与面波联合反演 CAP方法 扬子克拉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腾冲火山区壳幔结构及其对岩浆系统的启示
14
作者 范心甜 危自根 +2 位作者 储日升 谢军 李雪垒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45-856,共12页
基于腾冲火山区31个地震台站记录到的远震和面波频散数据,采用多频接收函数H_(-κ)叠加方法,与多频接收函数和面波联合反演方法,本文获得了研究区的地壳厚度、平均V_(P)/V_(S)以及S波速度.结果表明,腾冲火山区地壳厚度与V_(P)/V_(S)分别... 基于腾冲火山区31个地震台站记录到的远震和面波频散数据,采用多频接收函数H_(-κ)叠加方法,与多频接收函数和面波联合反演方法,本文获得了研究区的地壳厚度、平均V_(P)/V_(S)以及S波速度.结果表明,腾冲火山区地壳厚度与V_(P)/V_(S)分别在32.4~39 km和1.73~2.01范围内变化,平均值分别为35.86 km和1.86.薄地壳和高V_(P)/V_(S)主要分布在腾冲断裂东边缘两个局部区域.S波速度在~10 km,~20 km,~30 km和~50 km深度附近存在大尺度的低速异常区,部分不同深度的低速体相互联通.我们推测,幔源岩浆首先聚集在上地幔顶部,随后沿腾冲断裂带东缘的局部地区上涌至下地壳富集,再由不同通道依次向中地壳、上地壳迁移并持续富集,部分岩浆沿着多个通道在早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喷出地表,形成了腾冲火山区至今广泛分布的火山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腾冲火山区 地壳厚度与V_(P)/V_(S) 低S波速度区域 岩浆上涌和运移 多频接收函数和面波联合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及邻区地震各向异性对区域构造演化的启示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永谦 吕庆田 +4 位作者 石玉涛 史大年 严加永 张洪双 阮小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00-915,共16页
大别山东缘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东部构造格局最复杂的地区之一.为深入理解和认识该区的构造演化过程和壳幔变形特征,本文利用NW-SE向跨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密集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数据,开展了远震接收函数Pms各向异性研究,并结合已有... 大别山东缘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东部构造格局最复杂的地区之一.为深入理解和认识该区的构造演化过程和壳幔变形特征,本文利用NW-SE向跨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密集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数据,开展了远震接收函数Pms各向异性研究,并结合已有研究进一步分析了该区地壳与上地幔各向异性特征及其产生机制.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及邻区地壳各向异性呈明显的横向分区性,华北克拉通东南部以近NWW向为主,而长江中下游和华南东北部以NE向为主.在垂向上,该区地壳与上地幔各向异性方向也存在明显差异,Pms各向异性快波方向与XKS(PKS,SKS,SKKS)快波偏振方向整体上存在30°~60°左右差异,形成了该区壳幔各向异性的“立交桥”式分层结构.本研究认为印支期和燕山期的区域构造演化差异以及华北与华南块体的流变学强度不同是造成该区壳幔各向异性“立交桥”式分层结构的重要因素.华北地区Pms各向异性特征反映了华南与华北块体在印支期陆陆碰撞所形成的中下地壳变形痕迹,华南东北部地区的Pms各向异性则主要受控于燕山期古太平洋板块俯冲造成的陆内挤压作用.燕山期古太平洋板块的北西向俯冲作用不仅导致了软流圈物质沿NW或近W向流动和橄榄岩矿物晶体的定向排列,也在地壳和岩石圈尺度产生了陆内挤压作用并最终导致了目前观测到的中下地壳变形和各向异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地震各向异性 接收函数 区域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使用接收函数自相关约束渤海湾北部沉积层结构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秋实 李永华 武岩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91-2303,共13页
地震灾后调查表明盆地对地震动有显著的放大效应.低速、松散的沉积层和下伏基岩之间的物性差异,通常被认为是导致地震破坏增加的直接原因,它会显著增加盆地内地震动的持续时间、放大地震动幅度.可靠的沉积层结构和基阶共振频率有利于估... 地震灾后调查表明盆地对地震动有显著的放大效应.低速、松散的沉积层和下伏基岩之间的物性差异,通常被认为是导致地震破坏增加的直接原因,它会显著增加盆地内地震动的持续时间、放大地震动幅度.可靠的沉积层结构和基阶共振频率有利于估计沉积层的放大作用并评估该区地震危险性.本研究利用渤海湾地区43个流动地震台站的远震波形资料提取了P波接收函数,进一步通过接收函数自相关得到了台站下方沉积层的共振频率,并依照钻孔资料推导出的共振频率和沉积层厚度之间的经验关系,给出了研究区的沉积层厚度.研究区共振频率存在由东北向西南减小的趋势,其中研究区东北部共振频率主要介于0.30~0.77 Hz之间,对应的沉积层厚度介于120~500 m;研究区西南平原地区绝大部分台站的共振频率低于0.30 Hz,沉积层厚度介于500~1252 m.本文结果与前人采用HVSR方法给出的共振频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通过与已有反射和钻孔资料对比研究,推测本文所给出的沉积厚度为晚第三纪-第四纪(N+Q)的沉积盖层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自相关 沉积层结构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地区地幔过渡带结构及其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晓青 徐涛 +1 位作者 陈立春 李喆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35-946,共12页
华南地区同时受特提斯构造域和太平洋构造域影响,是研究板块相互作用的最佳场所之一.为研究华南地区深部动力学过程,本文基于国家固定台网30°N以南的宽频带台站数据,利用接收函数方法开展了华南地区地幔过渡带结构研究,并结合已有... 华南地区同时受特提斯构造域和太平洋构造域影响,是研究板块相互作用的最佳场所之一.为研究华南地区深部动力学过程,本文基于国家固定台网30°N以南的宽频带台站数据,利用接收函数方法开展了华南地区地幔过渡带结构研究,并结合已有地质、地球物理资料,讨论了华南地区深部构造单元划分及其浅部构造响应.研究结果表明:(1)扬子克拉通下方地幔过渡带结构接近全球平均水平,相对稳定;(2)海南岛地区地幔过渡带厚度偏薄,且410-km和660-km界面分别显著下沉和上升,可能与海南地幔柱密切相关;(3)太平洋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深部构造边界显著,青藏高原东南缘主要受特提斯构造域影响,其地幔过渡带中可能残留有拆沉的岩石圈板片;(4)雪峰山以东地区的地幔过渡带主要受太平洋构造域影响,但南北也存在局部差异,南部华夏地块下方可能不存在滞留板片,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后撤与东南沿海地区地壳减薄和大规模出露的中-新生代岩浆岩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地区 接收函数 板片俯冲 地幔过渡带 地幔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短周期密集台阵接收函数揭示的藏南错那洞穹窿地壳结构 被引量:1
18
作者 蔡蔚 卢占武 +8 位作者 黄荣 李文辉 罗银河 王光文 穆青 程永志 陈司 王冠 陈子龙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0-180,共11页
位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前缘的北喜马拉雅构造带,是研究陆陆碰撞过程中地壳增厚和深部岩浆活动的典型区域之一。北喜马拉雅穹窿带作为其中重要的伸展构造,其形成过程与造山运动引起的地壳增厚以及地壳深熔作用引起的地壳流动密切相关。... 位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前缘的北喜马拉雅构造带,是研究陆陆碰撞过程中地壳增厚和深部岩浆活动的典型区域之一。北喜马拉雅穹窿带作为其中重要的伸展构造,其形成过程与造山运动引起的地壳增厚以及地壳深熔作用引起的地壳流动密切相关。本文以近年新发现的错那洞穹窿为例,利用短周期密集台阵观测,通过远震P波接收函数共转换叠加成像方法获取了错那洞穹窿区域地壳结构。结果表明:错那洞穹窿区域的地壳结构在东西方向上存在差异,壳内速度间断面存在多处不连续现象,局部区域甚至发生界面错断;而在错那裂谷和错那洞穹窿中、上地壳内存在低速区。综合前人研究,本文认为印度-欧亚板块持续碰撞使喜马拉雅东南缘岩石圈经历过地壳尺度拉伸变形。在地壳增厚及持续的高温变质作用下,中、上地壳随藏南拆离系伸展减压发生部分熔融,而熔融岩浆沿着藏南拆离系薄弱处不断上涌并在错那洞穹窿下方聚集,并使错那洞穹窿及错那裂谷中、上地壳弱化,促进区域东西向伸展,进而发生岩浆底辟形成错那洞穹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那洞穹窿 短周期密集台阵 远震P波接收函数 共转换叠加成像 地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度域保真与高分辨期望成像子波 被引量:2
19
作者 盛燊 王华忠 +3 位作者 吴成梁 许荣伟 聂振波 辛可锋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55-765,共11页
地震分辨率在地震数据采集、地震波成像处理和地震地质解释各阶段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性意义。以地震子波主频、优势频带甚至倍频程为标志的地震分辨率描述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及今后以岩性储层描述为目标的地震勘探需求,需要给地震... 地震分辨率在地震数据采集、地震波成像处理和地震地质解释各阶段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性意义。以地震子波主频、优势频带甚至倍频程为标志的地震分辨率描述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及今后以岩性储层描述为目标的地震勘探需求,需要给地震分辨率赋予新的内涵。根据地震波反演成像理论,指出决定成像结果分辨能力的是Hessian算子(或成像子波),而决定Hessian算子的因素包括激发和接收地震子波、采集孔径(宽方位和长偏移距)、偏移速度场和偏移算子。认为成像子波完整的振幅谱形态决定了它的分辨能力。从成像分辨率定义切入,讨论了地震分辨率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将地震分辨能力归结为成像剖面上成像子波的分辨能力,进一步分析认为拥有低中频占优的宽带振幅谱的成像子波具有更强的分辨能力。根据深度域保真与高分辨成像子波的物理含义及给定目标层位保真分辨的需求,提出了期望成像子波的概念,给出了当前成像子波的旁瓣不畸变相邻地层反射子波的主瓣幅值是保真分辨的定义,保真分辨是高精度宽带弹性参数(宽带波阻抗)重构的必要条件。上述与成像分辨率相关的新概念对以宽方位、宽频带、高密度和高信噪比地震数据采集技术+FWI反演成像技术为代表的新时期的实际地震数据的采集、成像处理和地震地质解释具有更明确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分辨率 保真与高分辨 激发与接收地震子波 成像子波 点扩散函数 期望成像子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接收函数法的阿拉斯加中南部地幔转换带特征研究
20
作者 刘亚鑫 杨慧良 +5 位作者 邢磊 李倩倩 刘怀山 张进 王林飞 尹燕欣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3-234,共12页
太平洋板块向北美板块俯冲,在北美洲阿拉斯加大陆边缘形成了碰撞造山带和俯冲构造带,前人对该区域阿拉斯加俯冲带地幔转换带的研究存在分歧,一种观点认为太平洋板块俯冲至阿拉斯加中南部下方的地幔转换带内部,引起地幔转换带增厚,另一... 太平洋板块向北美板块俯冲,在北美洲阿拉斯加大陆边缘形成了碰撞造山带和俯冲构造带,前人对该区域阿拉斯加俯冲带地幔转换带的研究存在分歧,一种观点认为太平洋板块俯冲至阿拉斯加中南部下方的地幔转换带内部,引起地幔转换带增厚,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地幔转换带增厚是由于库拉板块残留造成的。因此,研究阿拉斯加俯冲带区域地幔转换带的精确成像对于厘清太平洋板块俯冲机制和俯冲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美国地震联合学会(IRIS)在阿拉斯加区域布设的USArray部分固定台站接收到远震事件的波形资料,采用天然地震P波接收函数与共转换点道集叠加的方法,反演得到了阿拉斯加山脉和育空高原410 km、660 km间断面和地幔转换带的厚度结构。结果表明:由于太平洋板块俯冲至地幔转换带内部,使得410 km间断面在阿拉斯加山脉东部和育空高原与阿拉斯加山脉交界处的弧形区域出现了抬升现象,抬升幅度为0~20 km,进而导致在该区域出现不同程度的地幔转换带增厚的现象,验证了第一种观点。另外,该地区地幔转换带结构显示,660 km间断面在阿拉斯加山脉东部以及阿拉斯加山脉与育空高原交界的东部出现下沉现象,故此推测阿拉斯加中南部部分区域太平洋板块已经俯冲至地幔转换带底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地幔转换带 间断面 阿拉斯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