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7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前后台结合的Pipelined ADC校准技术
1
作者 薛颜 徐文荣 +2 位作者 于宗光 李琨 李加燊 《半导体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6-54,共9页
针对Pipelined模数转换器(ADC)中采样电容失配和运放增益误差带来的非线性问题,提出了一种前后台结合的Pipelined ADC校准技术。前台校准技术通过对ADC量化结果的余量分析,补偿相应流水级的量化结果,后台校准技术基于伪随机(PN)注入的方... 针对Pipelined模数转换器(ADC)中采样电容失配和运放增益误差带来的非线性问题,提出了一种前后台结合的Pipelined ADC校准技术。前台校准技术通过对ADC量化结果的余量分析,补偿相应流水级的量化结果,后台校准技术基于伪随机(PN)注入的方式,利用PN的统计特性校准增益误差。本校准技术在系统级建模和RTL级电路设计的基础上,实现了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验证并成功流片。测试结果显示,在1 GS/s采样速率下,校准精度为14 bit的Pipelined ADC的有效位数从9.30 bit提高到9.99 bit,信噪比提高约4 dB,无杂散动态范围提高9.5 dB,积分非线性(INL)降低约10 LS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pelined模数转换器(ADC) 电容失配 增益误差 前台校准 后台校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复杂性颅内动脉瘤预后的影响因素及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 被引量:1
2
作者 张紫寅 邱冬 +9 位作者 郑萍 安阳 张涛 唐雪松 严智星 李苏雯 尹丽萍 姜永继 胡利刚 唐景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44-949,共6页
目的 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复杂性颅内动脉瘤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4月安岳县人民医院和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接诊的复杂性颅内动脉瘤患者98例。患者入组后均行PED治疗,收集可能影响复杂性颅内动脉... 目的 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复杂性颅内动脉瘤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4月安岳县人民医院和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接诊的复杂性颅内动脉瘤患者98例。患者入组后均行PED治疗,收集可能影响复杂性颅内动脉瘤预后的影响因素。据改良Rankin量表得分将患者分为2组,≤2分为预后良好组,>2分为预后不良组,比较2组的临床资料。建立Nomograms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 98例患者中,10例(10.20%)出现预后不良。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患者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氯吡格雷抵抗、Fisher分级、动脉瘤多次破裂、动脉瘤位置、瘤体大小、瘤颈、多发及入院时Hunt-Hess分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史、氯吡格雷抵抗、动脉瘤多次破裂、动脉瘤位置、多发及入院时Hunt-Hess分级为PED治疗复杂性颅内动脉瘤预后的独立性影响因素。Nomograms模型预测PED治疗复杂性颅内动脉瘤预后的AUC为0.849(95%CI:0.758~0.939)。模型组与验证组预测曲线与标准曲线基本拟合。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当Nomograms模型预测PED治疗复杂性颅内动脉瘤预后不良的概率阈值为0.10~0.90时,患者的净受益率大于0。结论 PED治疗复杂性颅内动脉瘤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主要有高血压病史、氯吡格雷抵抗、动脉瘤多次破裂等,Nomograms模型可预测PED治疗复杂性颅内动脉瘤预后不良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 复杂性颅内动脉瘤 多因素分析 列线图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短期随访时未发生支架内狭窄的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的长期随访结果
3
作者 李元智 张航 +5 位作者 马亚静 司明磊 付宇 郭新宾 王林玉 管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57-1063,共7页
目的探究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 embolization device,PED)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中短期随访时无支架内狭窄(in-stent stenosis,ISS)的患者在长期随访时ISS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4月至2022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 目的探究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 embolization device,PED)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中短期随访时无支架内狭窄(in-stent stenosis,ISS)的患者在长期随访时ISS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4月至2022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接受PED治疗的患者资料,筛选出首次DSA随访时未发生ISS并完成术后12个月以上长期随访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收集其相关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统计在术后12个月以上的长期随访时ISS的发生率。ISS定义为随访时支架所在范围载瘤动脉较术后即刻管腔丢失>25%。结果本研究57例患者共61枚动脉瘤,置入68枚PED,41枚(67.21%)动脉瘤采用单独PED植入,20枚(32.79%)动脉瘤采用PED联合弹簧圈栓塞。中位初次随访时间184.0(119.0,212.5)d,术后12个月以上的长期随访时,35枚(57.38%)动脉瘤采用DSA随访,22枚(36.07%)动脉瘤采用CTA随访,4枚(6.56%)动脉瘤采用磁共振3D-SPACE序列随访。中位术后长期随访时间538.0(407.5,678.0)d,ISS发生率为0。所有患者均未出现ISS相关神经系统症状。结论PED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ISS发生率低,短期随访时未发现ISS者,长期随访倾向于无ISS事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 支架内狭窄 长期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联合弹簧圈在治疗颈内动脉大型和巨大型未破裂动脉瘤中的作用 被引量:11
4
作者 李静伟 李桂林 +4 位作者 陈圣攀 叶明 何川 张鸿祺 凌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9,共6页
目的探讨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PED)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使用PED治疗的颈内动脉大型(瘤径为10 mm^25 mm)和巨大型动脉瘤(瘤径>25 mm)患... 目的探讨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PED)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使用PED治疗的颈内动脉大型(瘤径为10 mm^25 mm)和巨大型动脉瘤(瘤径>25 mm)患者51例(均为未破裂动脉瘤),其中男16例,女35例,年龄为15~71岁,平均(53±13)岁。根据是否使用弹簧圈填塞瘤腔,分为PED组31例和PED联合弹簧圈组20例,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和≥6个月的影像随访效果。栓塞率以Raymond分级评价。结果对PED组31例患者32个动脉瘤[平均瘤径(15±3)mm]共使用33枚PED,其中海绵窦段动脉瘤15个,床突上段动脉瘤17个;PED联合弹簧圈组20例患者21个动脉瘤[平均瘤径(17±4)mm]共使用22枚PED,其中海绵窦段动脉瘤10个,床突上段动脉瘤11个。术后≥6个月影像学随访示PED组的动脉瘤复发率(Raymond分级Ⅱ~Ⅲ级)明显高于PED联合弹簧圈组[分别为9.7%(3例)和0%],PED联合弹簧圈组的血栓形成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PED组[分别为10.0%(2例)和6.5%(2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PED治疗颈内动脉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时,联合弹簧圈填塞瘤腔可降低动脉瘤残留发生率,但可能具有较高的血栓形成事件发生风险。仍需大样本量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颈内动脉瘤 pipeline栓塞装置 血流导向支架 弹簧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peline栓塞装置在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5
5
作者 李桂林 李静伟 张鸿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436-441,共6页
目的探讨使用带有密网孔血流导向支架的Pipeline栓塞装置(PED)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6年2月使用PED治疗的13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9例,年龄为15~69岁,平均(... 目的探讨使用带有密网孔血流导向支架的Pipeline栓塞装置(PED)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6年2月使用PED治疗的13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9例,年龄为15~69岁,平均(54±14)岁。对其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效果进行随访评估。结果对13个海绵窦段动脉瘤,术中共使用14枚PED(1例使用2枚),其中10例使用PED和弹簧圈栓塞,3例仅使用PED栓塞。术后即刻造影均显示瘤腔内对比剂明显滞留。术后随访3~10个月,患者症状均得到缓解,动脉瘤均闭塞。术后出现并发症1例(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经动脉溶栓后恢复出院。结论初步应用PED治疗颈内海绵窦段动脉瘤安全和有效,但仍需要更多样本量和更长时间的随访以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海绵窦段动脉瘤 pipeline栓塞装置 血流导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效果 被引量:6
6
作者 黄文浩 冯广森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07-210,共4页
目的观察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PED治疗的11例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患者共12个动脉瘤,植入12枚PED,其中10例植入1枚PED、1例2枚,3个动脉瘤单纯植入PED、... 目的观察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PED治疗的11例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患者共12个动脉瘤,植入12枚PED,其中10例植入1枚PED、1例2枚,3个动脉瘤单纯植入PED、9个植入PED联合弹簧圈栓塞;术后立即造影示动脉瘤内对比剂滞留,PED贴壁良好,完全覆盖瘤颈,载瘤动脉通畅。术后1例发生局部急性脑梗死,经治疗后康复。术后随访6~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7.5个月,患者症状均明显缓解或消失,未发现严重并发症,动脉瘤闭塞率75.00%(6/9)。根据O'Kelly-Marotta(OKM)分级:A级0个动脉瘤,B级1个,C级2个,D级9个。改良Rankin评分(mRS):0分10例,1分1例。结论PED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效果及安全性均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脑血管造影术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ipelined结构的电流型CMOS模数转换器电路设计 被引量:2
7
作者 周选昌 胡晓慧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2013年第6期637-640,共4页
低功耗设计在当前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中越来越重要.以电流信号为转换对象,利用电流传输理论,结合电流型CMOS电路设计技术,设计了8位基于Pipelined结构的ADC电路.结果表明,利用电流型CMOS电路可方便地实现电流信号的加减与放大运算,避免了... 低功耗设计在当前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中越来越重要.以电流信号为转换对象,利用电流传输理论,结合电流型CMOS电路设计技术,设计了8位基于Pipelined结构的ADC电路.结果表明,利用电流型CMOS电路可方便地实现电流信号的加减与放大运算,避免了使用传统Pipelined电路结构中的运算放大器电路,因此电路结构简单,可显著降低电路的功耗,提高转换速度,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电路功能正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pelineD 电流型CMOS 模数转换器(AD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peline密网支架植入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护理 被引量:6
8
作者 邓瑛瑛 雷清梅 +2 位作者 何小艳 王晓艳 夏纯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512-1515,共4页
目的:探讨Pipeline密网支架植入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护理。方法 :所有患者均经MRI及DSA造影明确诊断为颅内动脉大型、巨大复杂动脉瘤。在充分抗聚药物准备后,全麻下DSA三维旋转造影,选择合适工作角度,通过Marksman导管释放Pipeline... 目的:探讨Pipeline密网支架植入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护理。方法 :所有患者均经MRI及DSA造影明确诊断为颅内动脉大型、巨大复杂动脉瘤。在充分抗聚药物准备后,全麻下DSA三维旋转造影,选择合适工作角度,通过Marksman导管释放Pipeline支架覆盖动脉瘤颈部。术后继续抗血小板聚集治疗。6个月返院复查造影。结果:本组13例患者均顺利行Pipeline密网支架植入术,术后均未发生术后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相关并发症或死亡;出院时改良Rankin评分0分12例,1分1例。结论 :对于Pipeline密网支架植入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患者,术前熟悉手术方案并备好介入材料、术中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并配合手术操作者完成患者全身肝素化、术后对缺血事件的判断评估及科学的专科护理规范均是保证手术成功和患者良好预后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复杂动脉瘤 pipeline密网支架 介入治疗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治疗椎动脉V4段动脉瘤患者一例的围术期护理 被引量:2
9
作者 任春晖 薛媛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7年第12期55-58,共4页
目的探讨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治疗椎动脉V4段动脉瘤患者围术期的护理要点。方法对在我院神经外科行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治疗椎动脉V4段动脉瘤的1例患者,给予充分的术前准备、全面的术中配合、精心的术后护理,以保证手术安全、顺利地... 目的探讨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治疗椎动脉V4段动脉瘤患者围术期的护理要点。方法对在我院神经外科行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治疗椎动脉V4段动脉瘤的1例患者,给予充分的术前准备、全面的术中配合、精心的术后护理,以保证手术安全、顺利地进行。结果成功植入1枚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术中未发生并发症,术后第1天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示右侧小脑半球少量渗血,但无临床症状,功能恢复良好,无后遗症。结论对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治疗椎动脉V4段动脉瘤的患者,全方位的围术期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导向装置 pipeline 动脉瘤 围术期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peline栓塞装置治疗海绵窦段和眼动脉段动脉瘤初步随访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涛 那世杰 +3 位作者 庄宗 凌海平 张庆荣 杭春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127-1132,共6页
目的探讨Pipeline栓塞装置(PED)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CCA)和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CO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6年12月南京鼓楼医院经DSA确诊为CCA、COA及多发动脉瘤并接受PED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 目的探讨Pipeline栓塞装置(PED)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CCA)和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CO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6年12月南京鼓楼医院经DSA确诊为CCA、COA及多发动脉瘤并接受PED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纳入21例患者(27枚动脉瘤),其中男4例,女17例;年龄27~74岁,平均(57±17)岁;大型/巨大型CCA、COA 15例,多发性COA 5例,微小型COA 1例;平均瘤体直径10.2 mm(2.5~25.3 mm)。术中共植入24枚PED(3例各植入2枚);18例PED结合弹簧圈疏松栓塞,3例仅植入PED。术后即刻造影显示瘤腔内对比剂不同程度滞留,大型/巨大型动脉瘤可见典型"半月征",载瘤动脉均通畅。术后随访6~12个月,所有患者症状均得到缓解,动脉瘤完全闭塞率为88.9%(24/27)。结论 PED治疗CCA、COA及多发动脉瘤安全有效,随访结果满意。但仍需大样本远期前瞻性随访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peline栓塞装置 海绵窦段动脉瘤 眼动脉段动脉瘤 动脉瘤闭塞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peline栓塞装置治疗非颈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和短期效果分析
11
作者 范锋 郭新宾 +7 位作者 徐浩文 权涛 袁永杰 魏森 李冬冬 张松 付宇 管生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23-229,共7页
目的评价Pipeline栓塞装置(PED)治疗非颈内动脉瘤(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和椎-基底动脉部位的动脉瘤)相对于颈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和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采用PED... 目的评价Pipeline栓塞装置(PED)治疗非颈内动脉瘤(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和椎-基底动脉部位的动脉瘤)相对于颈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和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采用PED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动脉瘤的部位将患者分为颈内动脉瘤组和非颈内动脉瘤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出血、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和短期随访结果。所有患者采用PED置入治疗,术后6个月进行DSA随访,采用Raymond-Roy分级评估动脉瘤闭塞效果(完全闭合、近似闭合、未愈合及好转,好转为完全闭合和近似闭合)。结果共纳入125例患者(127个动脉瘤)行PED介入治疗,PED置入成功率为100.0%;其中颈内动脉瘤组87例(89个动脉瘤),非颈内动脉瘤组38例[38个动脉瘤,其中大脑前动脉5例(A1段1例,A2段3例,A3段1例)、大脑中动脉15例(M1段14例、M2段1例)、前交通动脉3例、椎动脉V4段10例、基底动脉5例]。颈内动脉瘤组与非颈内动脉瘤组患者围手术期出血[3.4%(3/89)比0]、缺血并发症发生率[3.4%(3/89)比2.6%(1/3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554、1.000)。共有68例患者(共68个动脉瘤)进行了DSA随访检查,包括颈内动脉组50例,非颈内动脉组18例;其中51个动脉瘤完全闭合,动脉瘤闭合率为75.0%(51/68)。两组短期随访中的动脉瘤完全闭合率[80.0%(40/50)比11/18,P=0.204])及好转率[92.0%(46/50)比14/18,P=0.23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颈内动脉瘤组相比,PED治疗非颈内动脉瘤(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前交通动脉和椎-基底动脉部位的动脉瘤)不增加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对促进动脉瘤愈合同样安全且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pipeline栓塞装置 安全性 短期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peline栓塞装置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临床观察
12
作者 范锋 管生 +4 位作者 郭新宾 徐浩文 袁永杰 陈振 魏莹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20,共6页
目的探讨Pipeline栓塞装置(PED)辅助加圈与不加圈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总结2015年4月至2018年3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PED治疗的35例(36枚)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24例;年龄22~73岁,... 目的探讨Pipeline栓塞装置(PED)辅助加圈与不加圈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总结2015年4月至2018年3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PED治疗的35例(36枚)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24例;年龄22~73岁,平均(53.6±12.6)岁。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33枚,大脑中动脉1枚,椎动脉2枚;破裂动脉瘤1枚,未破裂35枚;动脉瘤呈囊性30枚,梭形4枚,夹层2枚;动脉瘤为小型4枚,中型21枚,大型8枚,巨大型3枚。对手术方式、并发症和影像学结果进行分析。结果PED加圈组15枚,单纯PED组21枚。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共植入PED 40枚,支架开放不良5枚(PED加圈组4枚,PED组1枚)。发生围手术期轻微缺血事件4例(PED加圈组1例,PED组3例),均为轻微脑梗死,未遗留神经功能缺失;PED加圈组1例术中发生导丝操作相关出血性并发症,遗留轻度神经功能障碍;两组均无致死性并发症。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分33例,1分1例,3分1例。23例(65.7%)获影像学随访,中位随访6个月(3~24个月),PED加圈组、PED组动脉瘤完全闭塞分别为9例(90%,9/10)、9例(69.2%,9/13),瘤颈残留分别为1例(10%,1/10)、3例(23.1%,3/13);PED组1例与术后即刻造影无明显变化(7.7%,1/13)。结论PED加圈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安全有效,可促进瘤囊内血栓形成,可能减少延迟性术后动脉瘤破裂风险,在提高复杂动脉瘤完全闭塞率的同时,并不增加手术操作复杂程度和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peline栓塞装置 颅内复杂动脉瘤 血流导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peline^(TM)栓塞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并发症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3
作者 李航 白卫星 +1 位作者 贺迎坤 李天晓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60-764,共5页
近年来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发展迅速。新型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TM栓塞装置(PED)以重建载瘤动脉血流分布为创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然而由于其金属覆盖率高,流量转移治疗后出现动脉... 近年来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发展迅速。新型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TM栓塞装置(PED)以重建载瘤动脉血流分布为创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然而由于其金属覆盖率高,流量转移治疗后出现动脉瘤破裂、自发脑实质出血、分支动脉闭塞等并发症并不少见,且致残致死率较高,临床上须引起足够重视。该文就PED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并发症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pelineTM栓塞装置 颅内动脉瘤 血流导向装置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T-Pipeline耦合结构 被引量:1
14
作者 崔光佐 程旭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1-3,共3页
硬件集成度的迅速提高要求与之相适应的体系结构.MTPS(多T-Pipelines)是以VLSI为基础,采用多线索技术将多条T-Pipeline耦合在一起形成多流水线结构.该结构分为指令准备和指令执行两部分,通过线索层... 硬件集成度的迅速提高要求与之相适应的体系结构.MTPS(多T-Pipelines)是以VLSI为基础,采用多线索技术将多条T-Pipeline耦合在一起形成多流水线结构.该结构分为指令准备和指令执行两部分,通过线索层次结构,准备阶段可开发线索间和线索内的更大的并行性.对MTPS结构的分析表明,该结构可提高执行部件的利用率和流水线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LSI 多线索 流水线 并行性 MTPS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大脑中动脉复杂动脉瘤的初步经验 被引量:9
15
作者 刘建武 陈志华 +4 位作者 赖贤良 宋书欣 毛国华 祝新根 朱健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601-606,共6页
目的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大脑中动脉复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2月至2018年6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使用PED治疗大脑中动脉复杂动脉瘤住院患者7例,均为未破裂动脉瘤,并分析其临床及随... 目的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大脑中动脉复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2月至2018年6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使用PED治疗大脑中动脉复杂动脉瘤住院患者7例,均为未破裂动脉瘤,并分析其临床及随访资料。使用Kamran分级评价动脉瘤栓塞即刻效果及载瘤动脉的改变。术后6个月,采用Raymond栓塞分级评价栓塞效果;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预后,0~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6分为死亡。结果7例大脑中动脉复杂动脉瘤患者均成功置入单枚PED,其中单纯使用PED栓塞2例,PED联合弹簧圈栓塞5例。栓塞后即刻造影,Kamran分级2a级7例,术后mRS评分0分6例,1分1例;1例M1段动脉瘤术中支架内局部急性血栓形成;1例M1段动脉瘤术后同侧枕叶小灶梗死。术后6~12个月随访,7例均为Raymond栓塞分级Ⅰ级,其中6例患者动脉瘤未显影,载瘤动脉通畅;1例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术后6个月复查动脉瘤少许显影,术后12个月时复查动脉瘤未显影,载瘤动脉通畅。术中及术后随访期间(6~18个月),7例均无动脉瘤破裂出血或脑实质出血,无神经功能缺损。结论PED治疗大脑中动脉复杂动脉瘤安全、有效,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随访及大样本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大脑中动脉复杂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的用于点目标检测与跟踪的闭环pipeline算法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海英 张田文 《计算机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77-385,共9页
提出了一种由滤波管道、检测管道构成的闭环管道算法用于检测与跟踪复杂云天背景下的点目标.引入了基于单帧局部对比度门限的预处理算法进行杂波抑制,设计了基于三帧图像相关性分析的连续滤波器进行噪声剔除.实验分析表明,该算法不仅能... 提出了一种由滤波管道、检测管道构成的闭环管道算法用于检测与跟踪复杂云天背景下的点目标.引入了基于单帧局部对比度门限的预处理算法进行杂波抑制,设计了基于三帧图像相关性分析的连续滤波器进行噪声剔除.实验分析表明,该算法不仅能够检测出作任意轨迹运动的点目标,而且能够有效地预测跟踪窗.它在搜索空间的缩小、计算复杂性的降低以及杂波剔除方面优于传统的管道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零点 局部对比度 高阶相关 闭环管道 目标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未破裂宽颈动脉瘤的短期随访 被引量:6
17
作者 肖翔 毛国华 +5 位作者 朱建明 高子云 赖贤良 宋书欣 叶敏华 祝新根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628-632,647,共6页
目的评价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颅内未破裂宽颈动脉瘤的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应用PED治疗的颅内未破裂宽颈动脉瘤(颈体比≥0.5)患者15例,对其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分... 目的评价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颅内未破裂宽颈动脉瘤的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应用PED治疗的颅内未破裂宽颈动脉瘤(颈体比≥0.5)患者15例,对其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分析,通过Kamran分级评价动脉瘤栓塞后闭塞率及载瘤动脉的改变,术后6~12个月行DSA复查。结果对15例未破裂宽颈动脉瘤共使用PED 15枚,其中13例眼动脉段动脉瘤,1例后交通动脉段动脉瘤,1例海绵窦段动脉瘤,技术成功率100%。PED置入即刻Kamran分级15例均为动脉瘤2级栓塞,载瘤动脉a级(2a级)。术后6~12个月DSA复查显示,14例动脉瘤4级栓塞,载瘤动脉a级(4a级),1例(眼动脉段动脉瘤)于术后6和12个月行2次复查,显示动脉瘤残留显影,动脉瘤3级栓塞,载瘤动脉a级(3a级)。未见分支动脉闭塞。无一例发生神经功能缺损。15例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均为0。结论使用PED治疗颅内未破裂宽颈动脉瘤具有较高的闭塞率,其远期效果尚需要进一步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宽颈动脉瘤 未破裂 血管内治疗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 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初步经验 被引量:3
18
作者 丁晓雯 陈光忠 +5 位作者 秦琨 彭超 曾少建 舒航 董孟琪 邓先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0-44,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PED)在颅内复杂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7月至2016年10月应用PED治疗的10例颅内不同类型复杂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对其手术方式、并发症和... 目的初步探讨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PED)在颅内复杂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7月至2016年10月应用PED治疗的10例颅内不同类型复杂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对其手术方式、并发症和影像学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0例患者中,男3例,女7例,年龄为32~68岁,平均(54±12)岁。颈内动脉瘤8例,大脑中动脉瘤1例,椎-基底动脉瘤1例;破裂动脉瘤2例,未破裂动脉瘤8例;囊状动脉瘤5例,(其中宽颈2例)梭形动脉瘤3例,夹层动脉瘤2例;中等大小动脉瘤(瘤径>5~15 mm)2例,大型动脉瘤2例(瘤径>15~25 mm),巨大型动脉瘤6例(瘤径>25 mm);复发性动脉瘤2例。10例均为单发性动脉瘤。使用PED联合弹簧圈栓塞3例,单纯PED置入7例;使用单枚PED 9例,使用3枚PED 1例。术后即刻造影均显示瘤腔内对比剂明显滞留;术后死亡1例,术后四肢瘫痪1例,其余8例患者无PED相关并发症。术后当日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分8例,5分1例,6分1例。术后随访14~28个月。结论 PED置入治疗不同类型颅内复杂动脉瘤相对安全有效,但也存在一定的致残、致死风险,需严格选择适应证并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复杂动脉瘤 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在治疗颈内动脉大型或巨大型宽颈动脉瘤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丁伟 黄乔春 +2 位作者 闵强 王孟阳 段发亮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97-801,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 embolization device,PED)治疗颈内动脉大型或巨大型宽颈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应用PED治疗的14例颈内动脉大型或巨大型宽颈动脉瘤的临床资料... 目的:初步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 embolization device,PED)治疗颈内动脉大型或巨大型宽颈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应用PED治疗的14例颈内动脉大型或巨大型宽颈动脉瘤的临床资料,采用Kamran分级、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及影像学方法评估临床疗效。结果:14例患者共15个动脉瘤,均为颈内动脉大型或巨大型宽颈未破动脉瘤,单纯PED置入2例,联合弹簧圈栓塞12例,其中13例PED顺利到位释放,1例失败,PED疝入瘤腔。PED成功置入术中即刻造影显示瘤腔内对比剂明显滞留。术后并发症2例(14%),1例颅神经麻痹症状加重,1例为血栓性事件。出院时mRS评分0分12例,1分2例,术后6个月14例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13例动脉瘤完全或近完全闭塞,1例PED疝入瘤腔的患者载瘤动脉闭塞,患者仅遗留眼睑下垂,临床随访6~21个月,余13例均未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结论:PED置入治疗颈内动脉大型或巨大型宽颈动脉瘤短期评估疗效好,且安全,联合弹簧圈治疗可提高闭塞率,有可能减少术后动脉瘤破裂出血风险,但其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大或巨大型动脉瘤 宽颈动脉瘤 pipeline支架 弹簧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ipeline的一类动态规划并行算法 被引量:1
20
作者 何奇 《计算机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7期527-535,共9页
动态规划是解决组合优化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基于Pipline结构,提出并分析了三个相似的动态规划并行算法(求简单最短路径.求最长公共子串和解背包问题).获得了较理想的加速比、并行效率等指标.进而提出并讨论了这一类... 动态规划是解决组合优化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基于Pipline结构,提出并分析了三个相似的动态规划并行算法(求简单最短路径.求最长公共子串和解背包问题).获得了较理想的加速比、并行效率等指标.进而提出并讨论了这一类问题之动态规划并行处理的一般化思想及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peline结构 动态规划 并行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