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OSFE技术行上颌窦底黏膜提升同期种植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
1
作者 常晓峰 贺龙龙 +2 位作者 郭之伟 胡娜 刘少丽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9-42,共4页
目的:探讨不植骨的骨凿上颌窦底提升技术(OSFE)在牙槽嵴重度萎缩(当RBH<8 mm)的上颌后牙区种植方案中应用的可能性。方法:收集既往于本院施行不植骨骨凿上颌窦底提升技术的病例资料,观察上颌窦底黏膜提升术后同期种植体植入后的临床... 目的:探讨不植骨的骨凿上颌窦底提升技术(OSFE)在牙槽嵴重度萎缩(当RBH<8 mm)的上颌后牙区种植方案中应用的可能性。方法:收集既往于本院施行不植骨骨凿上颌窦底提升技术的病例资料,观察上颌窦底黏膜提升术后同期种植体植入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期内通过OSFE技术在34位患者植入种植体42颗。术前X线片测量的平均余留牙槽嵴高度(RBH)7.41 mm,新骨平均生成高度为2.22 mm,现窦底提升区域有新骨形成的比例为92.3%。种植体植入术后随访观察3~39个月,种植牙成功率100%。结论:使用OSFE技术行上颌窦底黏膜提升不植骨的术式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mmers骨凿 上颌窦底黏膜提升 RBH osf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使用Summers骨凿行上颌窦底提升不植骨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
2
作者 常晓峰 贺龙龙 王晓霞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90-692,共3页
目的:观察分析不植骨的骨凿上颌窦底提升技术(osteotome sinus floor elevation,OSFE)应用在重度萎缩(余留牙槽嵴高度<6 mm)的上颌后牙区种植方案中的可能性。方法:对1名缺牙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月锥体束CT资料进行分析,观察... 目的:观察分析不植骨的骨凿上颌窦底提升技术(osteotome sinus floor elevation,OSFE)应用在重度萎缩(余留牙槽嵴高度<6 mm)的上颌后牙区种植方案中的可能性。方法:对1名缺牙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月锥体束CT资料进行分析,观察上颌窦底提升术后窦底的影像学变化。结果:通过OSFE技术植入2颗10 mm种植体,未作骨移植。6月后完成二期手术,随后完成固定义齿修复,随访观察2年,种植体正常行使功能。影像学检查显示上颌窦底发生改建,提升区域有新骨形成。结论:使用Summers骨凿技术可以在RBH高度小于6 mm的病例完成上颌窦底提升并同期植入种植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窦底提升术 osfe Summers骨凿 锥体束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骨和种植体突入长度对经牙槽嵴上颌窦底提升骨改建影响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杨大维 肖静宜 +2 位作者 张鹏 路泊遥 梁星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70-575,共6页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BCT)评价植骨与否和种植体突入长度(IPL)对上颌窦底内提升术后6个月的骨改建的影响。方法纳入96位患者,总计124颗种植体,将种植体分为:植骨且突入长度小于4 mm组(组1);植骨且突入长度大于4 mm组(组2);未植骨且突入长...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BCT)评价植骨与否和种植体突入长度(IPL)对上颌窦底内提升术后6个月的骨改建的影响。方法纳入96位患者,总计124颗种植体,将种植体分为:植骨且突入长度小于4 mm组(组1);植骨且突入长度大于4 mm组(组2);未植骨且突入长度小于4 mm组(组3);未植骨且突入长度大于4 mm组(组4)。种植体植入后6个月,测量种植体顶端骨高度变化量(ABG)、皮质骨高度变化量(CBG)、骨密度变化量(BDG)和边缘骨吸收(MBL)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植骨的组1和组2的CBG高于不植骨组;未植骨的组3和组4的ABG和BDG高于植骨组;未植骨的组3的ABG和BDG均高于组4;植骨的组2的CBG高于组1;4组的MB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植骨条件下,与IPL<4 mm相比,IPL>4 mm者的BDG较小,IPL与CBG无相关性。植骨可通过增加皮质骨高度,使BDG不受IPL影响来加速成骨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体 植骨 种植体突入长度 经牙槽嵴上颌窦底提升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压法上颌窦底提升术后种植体周围骨改建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王星星 孙丽娟 +4 位作者 王悦 丁锋 刘向东 张思佳 宋应亮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5-49,共5页
目的:分析牙槽嵴严重萎缩患者在冲压法上颌窦底提升术后种植体周围骨改建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纳入患者41例,根据剩余牙槽骨高度(RBH)分为A组(2<RBH≤4 mm,20例)和B组(4<RBH≤6 mm,21例)。术后1年和3年,用影像学测量技术比较2... 目的:分析牙槽嵴严重萎缩患者在冲压法上颌窦底提升术后种植体周围骨改建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纳入患者41例,根据剩余牙槽骨高度(RBH)分为A组(2<RBH≤4 mm,20例)和B组(4<RBH≤6 mm,21例)。术后1年和3年,用影像学测量技术比较2组种植体周围的骨改建情况,并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术后1、3年时,A组的垂直骨增量(VBG)均高于B组(P<0.05);术后3年时VBG与种植体长度(IL)呈正相关(r=0.284,P<0.05),与RBH呈负相关(r=-0.409,P<0.05);方程:术后3年VBG=0.836 IL-1.074 RBH-0.424。结论:RBH和IL是VBG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压法上颌窦底提升术 剩余牙槽骨高度 垂直骨增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