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2年甘肃庆阳旱涝急转特征及成因分析
1
作者 殷丽霞 张强 +1 位作者 曹彦超 王研峰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47-756,共10页
2022年春夏两季甘肃庆阳降水时空差异明显,区域性、阶段性旱涝灾害交替出现,极端天气频繁发生。利用降水观测及环流指数资料,基于相关分析等方法,本文解析了2022年庆阳旱涝急转的降水特征及可能成因。结果表明:(1)2022年庆阳市春夏两季... 2022年春夏两季甘肃庆阳降水时空差异明显,区域性、阶段性旱涝灾害交替出现,极端天气频繁发生。利用降水观测及环流指数资料,基于相关分析等方法,本文解析了2022年庆阳旱涝急转的降水特征及可能成因。结果表明:(1)2022年庆阳市春夏两季降水表现出旱灾持续时间长、旱涝转变异常迅猛、极端降水突破历史极值的特点。3-6月多个县区降水偏少50%以上,7月降水骤然转为偏多41.0%,并在7月15日区域性大暴雨中最大日降雨量373.1 mm,突破历史极值,这种降水态势的急速转变是极为罕见的。(2)3-5月各县区降水量与海洋尼诺指数(ONI)指数呈明显正相关,7月与ONI呈明显负相关,拉尼娜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庆阳市春季高温少雨,夏季易出现极端降水,2022年春季拉尼娜事件开始加强,对庆阳市旱涝急转产生重要影响。(3)3月至5月中旬,北极涛动(AO)指数明显高于历史平均值,冷空气活动偏弱导致降水整体偏少。7月中旬至8月中旬AO负相位与强盛的副高配合,促使暴雨集中出现。(4)2022年3-6月及8月,欧亚中高纬500 hPa为“两槽一脊”环流形式,西太副高虽然强盛,但气流辐合带并不在庆阳上空。7月500 hPa转为“两脊一槽”,活跃的冷空气与强盛的水汽输送使强降水频率提升,极端降水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涝急转 春夏两季 拉尼娜 北极涛动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降水年景指数的改进及其预测因子研究
2
作者 马康杰 龚海楠 +2 位作者 陈鲜艳 李钰岚 王林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70-1182,共13页
气候年景是一年气候的综合表征,可以反映某年内主要气候要素偏离气候平均值的程度。降水年景作为气候年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综合体现某年内降水偏离气候平均值的情况。本文利用观测资料和再分析资料评估了前人定义的降水年景指数,指... 气候年景是一年气候的综合表征,可以反映某年内主要气候要素偏离气候平均值的程度。降水年景作为气候年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综合体现某年内降水偏离气候平均值的情况。本文利用观测资料和再分析资料评估了前人定义的降水年景指数,指出前人定义的降水年景指数在计算全国降水年景时,由于所有格点等权重的区域平均,有些年份因西部地区降水年景差导致的全国降水年景差,与公众认知并不相符。因此本文综合降水气候态和人口密度作为权重,改进了降水年景指数,并利用历史气候资料对改进的指数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改进后的降水年景指数挑选的好差年景年份与历史实况基本相符。此外,本文分析了好差年景年的特点和前兆信号,结果表明,好年景年的海温、850 hPa风场与气候态十分相似,差年景年海温、850 hPa风场与气候态的差异较大。根据降水距平百分率的区域平均值将差年景年分为旱年和涝年,发现旱年西北太平洋海温显著偏冷,中国中东部地区出现显著的偏北风异常,从而不利于降水发生;涝年西北太平洋、热带印度洋海温显著偏暖,中国南方地区出现显著的西南风异常,异常西南风带来充沛的水汽条件,从而有利于降水发生。前兆信号的结果表明次年降水年景可以利用前秋热带西印度洋海温距平绝对值进行预测,两者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原因可能是前秋热带中东太平洋的厄尔尼诺事件与春季、夏季印度洋海温一致模态(Indian Ocean basin mode,简称IOBM)的接力作用,导致菲律宾、中国南海上空异常反气旋的维持,从而在对流层低层的东亚沿岸地区出现显著的西南风异常,输送水汽,使得中国降水增加。此外,通过前秋海温验证了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我国旱涝年影响的不对称性,旱年多小旱,涝年多大涝。本文的研究结果对理解和预测降水年景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年景 旱涝灾害 气候预测 热带海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复合极端气候事件指标及识别方法综述
3
作者 冯扬 秦鹏程 +2 位作者 胡一阳 牛自耕 夏智宏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5-105,共11页
为全面系统地认识气候变化背景下长江流域复合极端气候事件的历史特征和变化趋势,对复合事件的定义与类型、指标体系、识别算法以及历史复合事件识别结果等进行了文献综述。研究表明:①复合事件具有两个或多个事件同时或相继发生,导致... 为全面系统地认识气候变化背景下长江流域复合极端气候事件的历史特征和变化趋势,对复合事件的定义与类型、指标体系、识别算法以及历史复合事件识别结果等进行了文献综述。研究表明:①复合事件具有两个或多个事件同时或相继发生,导致影响放大,并造成极端影响等特征,分类方式多样;根据时空分布组合,长江流域可确定4类复合极端气候事件,其中时空同步复合事件(高温干旱、低温雨雪冰冻)、同地继发事件(旱涝急转、洪水热浪)研究相对较丰富,而异地同发和异地继发复合事件文献研究相对较少。②目前国内外复合事件识别常基于某种指标运用绝对阈值法或者相对阈值法实现,常用指标共计有26种,识别方法30余种。③长江流域是复合事件的高发区,21世纪以来,长江流域频率增加最明显的是洪水热浪复合事件,其次是高温干旱和旱涝急转复合事件,低温雨雪冰冻虽然发生频次变化不明显,但极端性逐渐增强。④未来长江流域复合事件的研究和业务应继续完善监测评估体系,深入探究复合事件各因子的相互作用和关联关系,以及事件背后的天气气候系统、驱动因子和物理机制,增强未来变化预估能力;同时,加强跨学科研究以及复合事件对敏感行业和领域(如水资源、电力)的影响机理和评估方法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极端气候事件 高温干旱 低温雨雪冰冻 旱涝急转 洪水热浪 长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年汛期中国气候趋势预测与展望
4
作者 范方兴 郑飞 +16 位作者 彭京备 陈红 郎咸梅 甘雪冰 马洁华 李超凡 胡帅 刘永 董啸 朱涛 宗海锋 田宝强 王磊 穆松宁 林朝晖 张庆云 周天军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73-484,共12页
2025年3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开展汛期(6~8月)全国气候趋势预测会商会。通过综合分析大气所各数值模式和统计模型的预测结果,在未来3~5个月热带中东太平洋从弱LaNiña状态恢复至正常状态的背景下,预计2025年汛期(6~8月),我... 2025年3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开展汛期(6~8月)全国气候趋势预测会商会。通过综合分析大气所各数值模式和统计模型的预测结果,在未来3~5个月热带中东太平洋从弱LaNiña状态恢复至正常状态的背景下,预计2025年汛期(6~8月),我国可能出现南、北两条多雨带,主雨带位于华北—东北地区,次雨带位于华南地区。东北和华北的大部分地区、西北地区东部、黄河中下游、黄淮流域、华南沿海、西藏西南部、西南地区南部和西部降水正常略偏多,其中东北东部、华北东部以及河套西部地区降水偏多2~5成,可能发生局地洪涝灾害。全国其他大部分地区降水正常略偏少,其中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新疆北部降水偏少2~5成,可能发生阶段性高温干旱。预计2025年夏季登陆台风数量正常略偏少。在预测2025年夏季ENSO强迫较弱、热带印度洋和热带北大西洋等关键海区海温偏暖并不显著的情况下,大气环流的季节内异常变化可能对中国夏季降水具有重要影响,特别是2025年盛夏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否会出现持续性显著偏西偏强以及西太平洋暖池对流是否会明显偏强等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以上诸多因素的不同季节内变化特征可能导致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旱涝形势的明显差异。然而,数值模式对于季节内尺度大气环流异常变化的跨季度预测难免存在一定偏差,后续将持续关注海洋和大气环流关键系统的实际演变趋势,开展滚动更新预测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汛期气候预测 ElNiño-南方涛动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中高纬度环流 东亚夏季风 夏季降水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近年极端洪枯情势分析及应对策略 被引量:4
5
作者 姚仕明 范达福 +3 位作者 栾华龙 渠庚 胡呈维 何子灿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71-179,共9页
受自然因素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近年来鄱阳湖出现了极端的洪枯水文情势。2020年汛期鄱阳湖最高水位突破历史极值,2022年鄱阳湖出现历史罕见的“汛期反枯”现象,多站出现历史最低水位。极端的洪枯水文情势给湖区乃至长江下游地区... 受自然因素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近年来鄱阳湖出现了极端的洪枯水文情势。2020年汛期鄱阳湖最高水位突破历史极值,2022年鄱阳湖出现历史罕见的“汛期反枯”现象,多站出现历史最低水位。极端的洪枯水文情势给湖区乃至长江下游地区防汛抗旱工作带来了严重影响。为应对新水沙及气候条件下鄱阳湖流域洪旱灾害,根据鄱阳湖流域水文、大气环流资料和三峡工程运行信息,对上述2次极端洪枯事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表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下副热带高压影响降雨、湖区出入流是鄱阳湖出现极端洪枯水文情势的主要原因,长江上游干支流水库调节也对极端洪枯水文情势产生了一定影响。研究成果有助于提升鄱阳湖流域水旱灾害应对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极端洪枯情势 应对措施 鄱阳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汛期气候趋势预测与展望 被引量:2
6
作者 范方兴 郑飞 +16 位作者 彭京备 陈红 郎咸梅 张汇玮 马洁华 李超凡 宗海锋 包庆 胡帅 董啸 刘永 田宝强 王磊 穆松宁 林朝晖 张庆云 周天军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07-518,共12页
2024年3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开展汛期(6~8月)全国气候趋势预测会商会。通过综合分析大气所各数值模式和统计模型的预测结果,在未来3~5个月热带中东太平洋从El Niño事件恢复至正常状态的背景下,预计2024年汛期(6~8月),东北... 2024年3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开展汛期(6~8月)全国气候趋势预测会商会。通过综合分析大气所各数值模式和统计模型的预测结果,在未来3~5个月热带中东太平洋从El Niño事件恢复至正常状态的背景下,预计2024年汛期(6~8月),东北大部分地区、华北东部、黄河下游、长江中下游、西藏大部、陕西南部、西南地区南部和东部降水正常略偏多,其中东北的北部和东部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偏多2~5成,可能发生局地洪涝灾害。全国其他大部分地区降水正常略偏少,其中新疆北部至内蒙古西部和华南地区降水偏少2~5成,可能发生阶段性高温热浪。预计2024年夏季登陆台风数量略偏少。由于未来El Niño事件的衰减速度、热带印度洋和北大西洋海温异常的演变趋势以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中高纬度环流的季节内变化等诸多因素都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此次汛期降水预测结果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汛期气候预测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中高纬度环流 东亚夏季风 夏季降水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旱涝急转事件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3
7
作者 孙锦浩 苏布达 +4 位作者 王东方 黄金龙 王炳炜 戴然 姜彤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23,共11页
【目的】旱涝急转事件造成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影响严重,是我国发生频繁且广泛的一种复合型事件。明确我国旱涝急转事件发生的时空变化特征,可为地区制定防灾减灾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1961—2021年气象观测数据,使用Penman-M... 【目的】旱涝急转事件造成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影响严重,是我国发生频繁且广泛的一种复合型事件。明确我国旱涝急转事件发生的时空变化特征,可为地区制定防灾减灾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1961—2021年气象观测数据,使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潜在蒸散发,然后计算逐日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daily-SPEI),分流域对中国旱涝急转事件的频次、影响范围和趋势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结果显示:(1)时间趋势上,1961—2021年中国受旱涝急转事件影响的范围以0.6%/10a的趋势增加,且平均每年有19.8%的范围发生旱涝急转事件。(2)空间分布上,旱涝急转事件主要分布在淮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松花江流域,事件发生频次在30次以上地区分别占流域总面积的63.1%、20.7%、15.0%、14.6%,事件频次最高达到53次。(3)中国旱涝急转事件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主要发生在夏季事件发生频次在5次以上的空间范围占中国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其次是春季和秋季,事件发生频次在5次以上的空间范围占比均不足15%;冬季发生最少,事件发生频次在5次以下。【结论】结果表明:中国旱涝急转事件的影响范围整体呈增加趋势,中国中东部和东北部是旱涝急转事件发生频繁地区。研究结果可为旱涝急转事件的监测与应对提供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型事件 旱涝急转事件 逐日SPEI 时空变化特征 气候变化 时空分布 长江流域 洪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0年大气10~20 d准双周振荡对华西秋季涝旱年降水的影响
8
作者 温雨 李丽平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45-858,共14页
利用1980—2021年格点化数据集(CN05.1)的中国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中国华西秋季典型涝旱年低频降水特征及其与不同纬带大气低频环流的关系,并给出前期预报信号。(1)华西秋季降水在涝旱年存在显著10~20 d、... 利用1980—2021年格点化数据集(CN05.1)的中国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中国华西秋季典型涝旱年低频降水特征及其与不同纬带大气低频环流的关系,并给出前期预报信号。(1)华西秋季降水在涝旱年存在显著10~20 d、20~30 d和30~60 d低频振荡周期,10~20 d准双周振荡周期(简称为10~20 d)最重要。(2)无论涝旱年,欧亚大陆均有两脊两槽低频环流形式,低频巴尔喀什湖-贝加尔湖(简称为“巴-贝湖”)高压脊、东亚大槽、孟加拉湾反气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华南及沿海反气旋)是影响华西秋雨的关键低频环流系统,但涝年中高纬(低纬)低频环流系统较旱年偏强偏西(偏南),副热带西风急流更强,对流更活跃,导致更丰富的干冷和暖湿气流交绥于华西。(3)影响涝旱年的低频水汽环流系统主要包括“巴-贝湖”低频反气旋式、华北-日本群岛附近的低频气旋式、孟加拉湾低频反气旋式和南海-西太平洋低频气旋式水汽环流,但涝年来自中高纬偏北干冷、偏东北的湿冷气流较旱年偏西偏南偏强;涝年的干(湿)冷气流源地在新地岛(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旱年的在中西伯利亚(日本群岛以东的西北太平洋)。涝年有较多来自孟加拉湾和热带北太平洋中部及南海暖湿水汽流,旱年暖湿水汽流则主要来自南海,少量来自孟加拉湾和西太平洋。(4)无论涝旱年,都要关注“巴-贝湖”高压脊、东亚大槽和西太平洋副高的前期低频预测信号。涝年预测信号出现在-10 d,信号主要沿西北-东南路径传播,旱年信号出现在-8 d,各个信号传播路径不同且略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西秋雨 华西旱涝 秋季低频降水 大气低频振荡 延伸期预报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中国重大气候灾害与东亚气候系统之间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41
9
作者 黄荣辉 陈际龙 +1 位作者 周连童 张庆云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770-787,共18页
在总结中国国旱涝等重大气候灾害的种类、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东亚气候系统对东亚地区水分循环和中国旱涝等重大气候灾害发生的影响;并且,从东亚气候系统各成员,特别是从大气圈中的东亚季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在总结中国国旱涝等重大气候灾害的种类、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东亚气候系统对东亚地区水分循环和中国旱涝等重大气候灾害发生的影响;并且,从东亚气候系统各成员,特别是从大气圈中的东亚季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中纬度扰动,海洋圈中的ENSO循环、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和印度洋的热力状态,以及从青藏高原的动力、热力作用、高原积雪等来分析和讨论中国重大气候灾害的形成机理。此外,还结合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涝以及从20世纪70年代末迄今华北地区的持续干旱所发生的具体实际,进一步分析了东亚气候系统异常对东亚地区水分循环和我国重大气候灾害影响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灾害 气候系统 东亚地区 旱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近45年降水气候变化及其对旱涝的影响 被引量:49
10
作者 刘可群 陈正洪 +1 位作者 张礼平 刘安国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58-64,共7页
从气候倾向率、旱涝倾斜度以及强降水过程次数与强度等方面,对湖北省72个气象台站近45年雨量观测资料及来自于中国农业部信息中心网站洪涝干旱受灾面积等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45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湖北东部,尤其是江汉... 从气候倾向率、旱涝倾斜度以及强降水过程次数与强度等方面,对湖北省72个气象台站近45年雨量观测资料及来自于中国农业部信息中心网站洪涝干旱受灾面积等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45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湖北东部,尤其是江汉平原东南部的年雨量呈增加趋势,而年降雨天数有减少的趋势;年雨量的增加主要是大雨或强降水增多造成的;湖北省强降水过程及其中心强度呈增多和加强趋势。雨量增多、雨强加大、围湖造田、江河水位高出江汉平原地表以及江汉平原自然下沉等因素加大加快了旱涝灾害程度与频率,应当引起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倾向率 倾斜度 旱涝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旱涝气候灾害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东亚气候系统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261
11
作者 黄荣辉 蔡榕硕 +1 位作者 陈际龙 周连童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30-743,共14页
通过观测资料分析我国旱涝灾害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表明从1976年之后迄今我国华北地区发生持续干旱,严重影响了此地区的水资源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且长江、淮河流域夏季季风降水明显增加,洪涝灾害频繁发生。作者还从东亚气候系统的年代... 通过观测资料分析我国旱涝灾害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表明从1976年之后迄今我国华北地区发生持续干旱,严重影响了此地区的水资源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且长江、淮河流域夏季季风降水明显增加,洪涝灾害频繁发生。作者还从东亚气候系统的年代际变化系统地分析了发生在我国旱涝气候灾害年代际变化的机理。分析结果表明: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迄今,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上升,并出现“类似于厄尔尼诺(El Ni^no)型”分布的年代际海温距平。这不仅引起了东亚和西太平洋上空EAP型遥相关环流异常分布的年代际变化,使得从1976年之后迄今东亚夏季风变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南、偏西,而且引起了热带Walker环流的变化;并且,由于热带Walker环流的年代际变化,引起了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到现在北非上空下沉气流的加强,从而使得萨赫勒及以东地区上空反气旋环流异常增强,并由于遥相关波列的传播,从而导致我国华南上空反气旋环流距平的增强;此外,中高纬度欧亚型遥相关环流异常分布也发生了年代际变化,使得1976年之后我国华北地区上空出现反气旋环流异常。这些使得到达华北的偏南季风气流减弱和长江、淮河流域水汽输送的辐合,从而导致了我国旱涝的年代际变化。分析结果还表明了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迄今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天数增多,深度加深,以及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地气温差增大,这些有利于长江和淮河流域夏季降水增多,而不利于华北地区夏季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涝气候灾害 年代际变化 东亚气候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流域旱涝灾害致灾气候阈值 被引量:32
12
作者 高超 陈实 +2 位作者 翟建青 张正涛 刘青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6-44,共9页
采用淮河流域内1959—2008年110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资料,结合流域1978—2008年农作物旱涝灾害受灾面积数据,基于降水致灾因子与农作物承灾体受损程度等研究,提出旱、涝致灾气候阈值概念,在此基础上分析旱涝灾害发生的时空特征,确定淮河... 采用淮河流域内1959—2008年110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资料,结合流域1978—2008年农作物旱涝灾害受灾面积数据,基于降水致灾因子与农作物承灾体受损程度等研究,提出旱、涝致灾气候阈值概念,在此基础上分析旱涝灾害发生的时空特征,确定淮河流域合理的旱涝致灾气候阈值区间并建立致灾气候阈值与农作物受灾面积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①致灾气候阈值可通过计算发生旱涝事件时间段累积降水量除以1959—2008年相应时段累积降水量的平均值来定义,得到的旱、涝致灾气候阈值在不同尺度下对旱、涝灾害事件均有较好地稳定反映,可满足研究区旱、涝事件分析需求;②洪涝致灾气候阈值与农作物受灾面积存在一致的变化趋势,而干旱致灾气候阈值与农作物受灾面积相关系数高达0.96,构建了基于干旱致灾气候阈值的农作物受灾面积预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洪涝 致灾气候阈值 气候变化 淮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重大气候灾害特征、形成机理和预测研究 被引量:137
13
作者 黄荣辉 周连童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9,共9页
简要地介绍了我国气候灾害的种类、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造成的经济损失;并从东亚气候系统海一陆- 气相互作用的观点,结合1998年夏季长江、松花江和嫩江流域特大洪涝发生的具体实例分析了我国气候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此外,还回顾了... 简要地介绍了我国气候灾害的种类、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造成的经济损失;并从东亚气候系统海一陆- 气相互作用的观点,结合1998年夏季长江、松花江和嫩江流域特大洪涝发生的具体实例分析了我国气候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此外,还回顾了目前我国气候预测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关于气候灾害预测研究中急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灾害 干旱 洪涝 形成机理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季度动力气候预测系统IAP DCP-II 被引量:39
14
作者 曾庆存 林朝晖 周广庆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89-303,共15页
概述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制的跨季度动力气候预测系统 (IAPDCP II) ,及其在我国夏季降水距平预测业务中的应用情况。该系统的试用始于 1 988年 ,1 998年定型为现今版本 (即IAPDCP II)。 1 998年起至今 ,每年预测的检验说明 ,该... 概述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制的跨季度动力气候预测系统 (IAPDCP II) ,及其在我国夏季降水距平预测业务中的应用情况。该系统的试用始于 1 988年 ,1 998年定型为现今版本 (即IAPDCP II)。 1 998年起至今 ,每年预测的检验说明 ,该系统有较好的跨季度预测能力 ,能预报出夏季降水距平的大范围分布形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预测 夏季旱涝 ENS0预测 季度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方和北方气候干燥程度的变化特征及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张红丽 张强 +1 位作者 刘骞 颜鹏程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339-1351,共13页
基于Climatic Research Unit(简称CRU)的高分辨率月值平均潜在蒸发量和降水资料,构建我国近112年干燥度指数,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我国东部气候干燥度南北之间的差异及其各自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一个多世纪以... 基于Climatic Research Unit(简称CRU)的高分辨率月值平均潜在蒸发量和降水资料,构建我国近112年干燥度指数,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我国东部气候干燥度南北之间的差异及其各自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东部整体呈现变干趋势,20世纪60年代之后干旱化趋势更加明显。相比南方,北方气候干燥程度对降水的依赖性更强,干旱化速度更大,旱涝随时间的转变更为剧烈;南湿北干的差异进一步扩大,温度的升高对潜在蒸发量的增强作用加剧了干旱化程度。我国东部地区干湿季变化存在差异,干季年际年代际变率明显高于湿季,且干季变化较湿季具有更好的南北空间一致性;南北干湿季的出现时间在近半个世纪也有所变化,干季延后到来,湿季则提前到来的现象,说明干湿季的持续时间均有所延长;此外近半个世纪,北方干湿季均呈现明显的干旱化,南方未表现出类似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干旱 干燥度指数 旱涝转变 干湿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春季我国气候异常特征及其可能原因 被引量:22
16
作者 王遵娅 周兵 +2 位作者 王艳姣 龚志强 王启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374-1378,共5页
2013年春季,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0℃,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8.3%,但气温和降水空间分布不均,东北气温持续偏低,华北出现区域性气象干旱。分析表明:2013年冬春季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AO)持续强的负位相;3和4月东北... 2013年春季,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0℃,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8.3%,但气温和降水空间分布不均,东北气温持续偏低,华北出现区域性气象干旱。分析表明:2013年冬春季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AO)持续强的负位相;3和4月东北冷涡活跃,不仅频次偏多且强度偏强;同时,从2013年秋季开始东北地区积雪面积持续偏大,这些因子共同作用造成东北出现强的持续性低温。而2012年冬季以来西伯利亚高压持续偏弱,同时异常高脊控制我国北方大部地区,加之水汽输送不足,造成华北地区出现区域性气象干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特征 东北低温 华北干旱 北极涛动 可能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及我国东部区域气候变化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川 杜继稳 +1 位作者 杜川利 袁君健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2-26,共5页
利用我国50 0多年旱涝资料,分析陕西及其东部区域历史上发生的旱涝周期及气候突变,发现陕西旱涝存在2 2年、1 6 9年左右的变化周期,陕西1 6 45年左右发生过气候突变,分别比华北地区早6~7年,比华东地区早4 0~50年。同时分析近50年气候... 利用我国50 0多年旱涝资料,分析陕西及其东部区域历史上发生的旱涝周期及气候突变,发现陕西旱涝存在2 2年、1 6 9年左右的变化周期,陕西1 6 45年左右发生过气候突变,分别比华北地区早6~7年,比华东地区早4 0~50年。同时分析近50年气候资料发现,陕西及东部地区降水均存在着一定的周期变化,且变化有所差异。定义了陕北区域旱涝指数,在未来十年,陕北地区旱涝变化趋势是正常偏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变化 陕西 气候突变 旱涝资料 变化周期 华北地区 华东地区 气候资料 同时分析 周期变化 东部地区 旱涝指数 变化趋势 陕北地区 50年 500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20~2000年全球6~8月陆地旱涝气候变化 被引量:19
18
作者 施能 陈绿文 封国林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37-244,共8页
用 192 0~ 2 0 0 0年全球 6~ 8月陆地降水量资料研究了全球、北、南半球 6~ 8月旱涝特征。采用加权平均的 6~ 8月降水距平指数和加权平均的 6~ 8月旱涝面积指数来表示全球的旱涝程度 ;从而划分了 192 0~ 2 0 0 0年的全球 6~ 8月... 用 192 0~ 2 0 0 0年全球 6~ 8月陆地降水量资料研究了全球、北、南半球 6~ 8月旱涝特征。采用加权平均的 6~ 8月降水距平指数和加权平均的 6~ 8月旱涝面积指数来表示全球的旱涝程度 ;从而划分了 192 0~ 2 0 0 0年的全球 6~ 8月降水量的旱涝年。对划分的旱、涝年进行了旱涝年差异的MonteCarlo检验。研究结果指出 ,在 192 0~2 0 0 0年中 ,1988( 193 0 )年是全球最严重的涝 (旱 )年 ,其次是 195 4( 1976)年。全球的及北、南半球的旱涝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 2 0世纪 2 0年代为全球 6~ 8月干旱多发期 ,2 0~ 40年代为全球 6~ 8月洪涝少发期 ,5 0~ 60年代为全球洪涝多发期 ,70年代~ 2 0 0 0年全球旱涝爆发频繁 ,旱年多于涝年。北半球的特征与全球较为一致。南、北半球陆地分别作用为一个整体 ,它们的 6~ 8月旱涝没有明显的联系 ,但是当发生暖 (冷 )事件时 ,南、北半球 6~ 8月可能出现干旱 (洪涝 ) ,全球 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20-2000年 6—8月 陆地 降水量资料 旱涝特征 年代际变化 ENSO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旱涝灾害的影响 被引量:18
19
作者 吕军 孙嗣旸 陈丁江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713-1719,共7页
最近几十年来,气候变化导致我国水资源的变化并给农业生产带来一系列影响,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根据全国分区统计数据,分析了农业水旱灾害情况的变化,试图评述由气候变化引起的水资源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气候... 最近几十年来,气候变化导致我国水资源的变化并给农业生产带来一系列影响,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根据全国分区统计数据,分析了农业水旱灾害情况的变化,试图评述由气候变化引起的水资源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对我国水资源变化的影响具有强烈的时空差异,导致了我国北旱南涝的情形加重;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旱灾成灾比例显著上升,而华中地区、华东、华南和西南地区水灾比例有所上升。本文还就如何采取应对措施,减缓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利用的影响,提出了看法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水资源 农业生产 水旱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7a华南前汛期旱涝特征 被引量:29
20
作者 张焱 孙照渤 +1 位作者 白莹莹 邓伟涛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6-182,共7页
采用华南61站47a(1958-2004年)前汛期(4-6月)逐日降水资料,利用统计方法对华南前汛期的旱涝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7a来华南有12个涝年和12个旱年发生,较严重的旱涝年主要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以及90年代以后;... 采用华南61站47a(1958-2004年)前汛期(4-6月)逐日降水资料,利用统计方法对华南前汛期的旱涝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7a来华南有12个涝年和12个旱年发生,较严重的旱涝年主要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以及90年代以后;前汛期旱涝变化以2~4a的年际尺度周期最为显著;4、5月旱涝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较为一致,而5月与6月在年代际尺度上具有一定的反位相变化特征;地理分布上,可将华南地区前汛期降水分为5个旱涝异常气候区。近47a来桂南、粤西和东南沿海地区呈现旱—涝—旱的变化特征,而桂北区由旱转涝趋于雨涝的趋势明显,东北部山区由涝转旱趋于干旱的趋势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前汛期 旱涝特征 气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