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7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upling mechanism of mineralization and hydrocarbon-forming in hydrothermal convection system: An example from Longtoushan Sn-polymetal deposit, Dachang
1
作者 YANG Bin PENG Sheng-lin YANG Mu ZHANG Qi-zua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5年第z1期129-134,共6页
Longtoushan Sn-polymetal deposit is a large-scale deposit of high-tenor. The ore-bodies occur in reef limestone of middle Devonian. There is much anthraxolite in reef limestone and ore-bodies. The anthraxolite is the ... Longtoushan Sn-polymetal deposit is a large-scale deposit of high-tenor. The ore-bodies occur in reef limestone of middle Devonian. There is much anthraxolite in reef limestone and ore-bodies. The anthraxolite is the postmature result of oil-gas' thermal metamorphism. The close relationship of anthraxolite and Sn-polymetal deposit reveals the space-time relation between oil-gas evolution and Sn-polymetal mineralization. Sulfur isotope of Longtoushan deposit is close to oil's sulfur in Devonian, which indicates obv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lfur's source of deposit and oil-gas' activity. The forming of Longtoushan deposit relates to exhalative-sedimentary mineralization in Devonian. Because of the favorable hydrocarbon-forming condition of Longtoushan reef and surrounding basin facies' black shale and peat, coupling of ore-formation and hydrocarbon-forming occurs in seabed's hydrothermal convection. The distributing of ore-forming elements indicates the presence of hydrothermal convection system. The thermal fluid containing organic matters conduces to Sn-polymetal elements' activation and transfer, and provides catalyzing condition to the transforming from SO42- to S2-. The erosion action of brine containing organic acid to reef limestone induces the growing of crannies and karst's caverns, which provides advantageous space to Sn-polymetal mineralization. The heat source of mineralization provides thermocatalysis condition to hydrocarbon-forming. When the circulatory fluid containing oil-gas enters the high-temperature region(>150 ℃ ), the oil-gas is decomposed and anthraxolite comes into be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upling mechanism of mineralization and hydrocarbon-forming HYDROTHERMAL CONVECTION Sn-polymetal DEPOSIT Longtousha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chanism of influence of chloride ions on electrogenerative leaching of sulfide minerals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少芬 方正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6年第4期379-382,共4页
A dual cell system was used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chloride ions on the electrogenerative leaching of sulfide mineral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fluences of chloride ions on a series of electrogenerative leachin... A dual cell system was used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chloride ions on the electrogenerative leaching of sulfide mineral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fluences of chloride ions on a series of electrogenerative leaching system are similar, and chlorine ion is involved in the electrogenerative leaching process of sulfide minerals directly. The output power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Cl^- concentration. The influence on the electrogenerative leaching rate decreases when the Cl^- concentration reaches a certain value. The mechanisms of anodic reaction are deduced based on the reasonable hypothesis, and kinetic equations with respect to chlorine ions for each sulfide mineral are obtained. The kinetic equations show that when concentration of Cl^- is relatively low, the electrogenerative leaching rates are predicted to have 2/5,3/7,1/3 and 1/3 order dependence on Cl^- concentration for chalcopyrite concentrate,nickel concentrate, sphalerite and galena. As concentration of Cl^- increases, the correlative dependence of electrogenerative leaching rate on concentration of Cl^- becomes wea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loride ion electrogenerative leaching mechanism sulfide mineral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冶式铁矿的矿床模型探讨 被引量:2
3
作者 谢桂青 朱乔乔 +5 位作者 高宝龙 吴昌雄 吴晓林 李伟 毛景文 梅燕雄 《矿床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7-84,共18页
富铁矿是中国大宗紧缺的战略性矿产,鄂东南矿集区“大冶式”铁矿是中国富铁矿的主要类型之一,前人对其成矿规律和找矿勘查技术做过大量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提出“大冶式”铁矿为广义矽卡岩型矿床,但成岩成矿事件格架、矽卡岩铜矿与... 富铁矿是中国大宗紧缺的战略性矿产,鄂东南矿集区“大冶式”铁矿是中国富铁矿的主要类型之一,前人对其成矿规律和找矿勘查技术做过大量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提出“大冶式”铁矿为广义矽卡岩型矿床,但成岩成矿事件格架、矽卡岩铜矿与铁矿成矿差异、矿床组合模型和隐伏矿找矿有效技术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笔者全面整理分析20余年的地质和物探等资料,确定大冶式铁矿存在两期成岩成矿事件:早期矽卡岩铜铁矿床和成铜岩体,晚期矽卡岩铁矿和成铁岩体。早期成铜岩体和晚期成铁岩体在岩石组合、源区性质、地幔贡献比例方面存在明显不同,矽卡岩铜铁矿床含矿岩浆的地幔物质所占比例明显高于矽卡岩铁矿床。大型矽卡岩铁矿所需的硫主要来源于膏盐层,膏盐矿物中的硫在岩浆-热液过渡阶段参与成矿作用,膏盐层参与矽卡岩铁矿床成矿作用的比例大于矽卡岩铜铁矿床。在此基础上,文章建立了“大冶式”铁矿的矿床组合模型,提出幔源组分和膏盐层参与成矿比例的不同,是造成矽卡岩铜铁矿与铁矿成矿差异的主要原因。创建两套隐伏“大冶式”铁矿的有效找矿技术组合,分别为1∶5万~1∶1万高精度航磁+1∶2000地面高磁+井中磁测+可控音频大地电磁、可控音频大地电磁+广域电磁法+微动探测+多元素原生晕,建立了找矿模型,拓宽了鄂东南地区“大冶式”铁矿的找矿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冶式”铁矿 铜铁共生分离机制 膏盐成矿 矿床模型 找矿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卷积和Transformer的矿物拉曼光谱分类方法 被引量:1
4
作者 耿磊 仇怀志 +2 位作者 肖志涛 张芳 吴骏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1,共9页
针对矿物类别众多、存在环境杂质等干扰信息以及部分拉曼光谱存在相似性等问题,结合拉曼光谱时域和频域上多尺度特征信息,提出一种基于卷积结构和自注意力结构的双分支分类网络RT-Net(Residual-Transformer Net)。该网络利用卷积块搭建... 针对矿物类别众多、存在环境杂质等干扰信息以及部分拉曼光谱存在相似性等问题,结合拉曼光谱时域和频域上多尺度特征信息,提出一种基于卷积结构和自注意力结构的双分支分类网络RT-Net(Residual-Transformer Net)。该网络利用卷积块搭建局部特征提取模块,引入通道注意力增强局部特征提取能力;利用自注意力结构学习拉曼光谱频域中的双向依赖关系来提取全局特征信息,由注意力融合模块进行多尺度特征融合用以分类。实验结果表明:RT-Net实现了对于1321类矿物拉曼光谱快速准确的分类,分类准确率达到90.31%;此外,在精准率、召回率和F1得分3个评估指标上分别达到了0.8781、0.9066和0.8972,进一步验证了RT-Net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物分类 拉曼光谱 频域 注意力机制 多尺度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矿物碳泵(MnCP)”介导有机碳的固存与稳定机制 被引量:1
5
作者 肖可青 李心男 +4 位作者 邢稳 冯孟熙 张铭 赵瑶 朱永官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95-609,共15页
土壤有机碳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在防治土壤退化、保育土壤健康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土壤矿物是土壤固相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土壤有机碳的相互作用直接影响着土壤界面活性、理化性质和肥力状况。矿物碳泵(... 土壤有机碳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在防治土壤退化、保育土壤健康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土壤矿物是土壤固相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土壤有机碳的相互作用直接影响着土壤界面活性、理化性质和肥力状况。矿物碳泵(Mineral carbon pump,MnCP)概念强调了土壤矿物在活性有机碳固存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阐述了矿物在土壤有机碳稳定过程中的功能定位。本文以矿物介导的土壤固碳过程为主线,系统梳理了MnCP的概念,详细介绍了MnCP介导的五种固碳机制、影响因素以及相关表征技术,并展望了MnCP框架下有待进一步探究的关键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物碳泵 矿物结合态有机碳 微生物碳泵 碳循环 固碳机制 非生物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长8致密砂岩储层脆性评价
6
作者 宋鹏 臧金鹏 +3 位作者 肖文联 石坚 董於 杨卫国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1-89,共9页
鄂尔多斯盆地长8储层矿物组成复杂、岩性差异大、在水力压裂后不同气井的产能差异明显,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储层岩石压裂后形成的缝网形态存在差异,而这取决于储层岩石的脆性。以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安塞、顺98区块为研究对象,选择代表性岩... 鄂尔多斯盆地长8储层矿物组成复杂、岩性差异大、在水力压裂后不同气井的产能差异明显,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储层岩石压裂后形成的缝网形态存在差异,而这取决于储层岩石的脆性。以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安塞、顺98区块为研究对象,选择代表性岩样开展岩石力学、X射线衍射全岩矿物分析、岩石孔喉结构分析等实验。获取致密砂岩的动态和静态力学参数、矿物组成和含量、孔喉结构,并进一步计算岩石动态脆性指数、静态脆性指数、矿物脆性指数。实验结果表明:研究区长8致密砂岩的动态弹性模量大于静态弹性模量,动态泊松比大于静态泊松比,且相同区块动-静态力学参数间均具有一定的线性关系,进而建立动-静态力学参数转化模型,针对同一岩样,脆性指数表现为静态>动态>矿物;基于各矿物含量与静态脆性指数曲线图,明确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安塞区块致密砂岩储层的脆性矿物主要为石英和碳酸盐矿物;不同区块的脆性指数存在差异,静态脆性指数表现为顺98区块>安塞区块>吴起区块,结合实验结果可以发现脆性指数不仅受岩石矿物组成的影响,也受岩石孔隙度、孔隙连通性、非均质性影响;在矿物组成相同的前提下,其岩石非均质性越弱、孔隙连通性越好、孔径越大,则脆性指数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脆性指数 矿物组成 岩石力学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土矿物类型对煤力学非均质性影响的分子机制
7
作者 张彬 孙蓓蕾 +7 位作者 王德璋 康天合 冯智杰 李立功 李昊洋 梁晓敏 朱文庆 张俊爽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567-2580,共14页
煤层气是我国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但无机矿物影响下的煤储层具有强烈的力学非均质性,存在已成功使用的工程技术在其他煤层气井不适用的情况,深入研究煤中无机矿物与有机质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煤力学非均质性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煤层气是我国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但无机矿物影响下的煤储层具有强烈的力学非均质性,存在已成功使用的工程技术在其他煤层气井不适用的情况,深入研究煤中无机矿物与有机质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煤力学非均质性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分子模拟对比分析了高岭石、伊利石和蒙脱石3种典型黏土矿物与无烟煤有机质的相互作用范围、位置和强度及差异性,阐明了不同黏土矿物对煤孔隙率的影响规律,揭示了煤力学非均质对黏土矿物类型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高岭石或伊利石与煤有机质的径向分布函数呈双峰特性,同时存在氢键作用和范德华力,而蒙脱石的径向分布函数呈单峰分布,相互作用以范德华力为主,占总能量变化的89.36%,不存在氢键作用;矿物分子进入到煤有机质后会相互堆叠填充,形成具有一定的非均质性且形状不规则的纳米孔隙结构,相同矿物含量下,含不同矿物类型煤的孔隙率大小顺序为: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黏土矿物与煤有机质的相互作用强度主要取决于黏土矿物分子的尺寸,呈反比例关系;不同高岭石含量下,无烟煤的体积模量、弹性模量和剪切模量非均质性可分为5个部分,存在变异性极高的区域,而含伊利石和含蒙脱石无烟煤除了剪切模量存在高变异区域,其他力学参数均处于低变异范围以下,高岭石对无烟煤力学非均质的影响程度要大于伊利石和蒙脱石的影响。研究成果将为预测煤储层力学性质的变化规律且根据煤中不同黏土矿物特征有针对性的制定储层改造措施和开发方案提供力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烟煤 黏土矿物类型 力学性质 非均质性 分子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咸水层CO_(2)地质封存储层岩石化学损伤及力学性质劣化试验研究
8
作者 梁冰 李磊磊 +4 位作者 郝建峰 孙维吉 秦冰 刘强 郭春雨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23-1131,共9页
为了探究超临界二氧化碳注入咸水层后储层岩石的化学损伤规律,利用自制的恒温恒压超临界CO_(2)-水-岩石热流固化耦合试验系统,测试反应前后储层岩心矿物组分、微观结构、矿物元素及氧化物的变化,分析反应溶液pH值和钙、钾、镁离子浓度... 为了探究超临界二氧化碳注入咸水层后储层岩石的化学损伤规律,利用自制的恒温恒压超临界CO_(2)-水-岩石热流固化耦合试验系统,测试反应前后储层岩心矿物组分、微观结构、矿物元素及氧化物的变化,分析反应溶液pH值和钙、钾、镁离子浓度的变化规律,研究反应前后储层岩心试样质量、单轴抗压强度、弹性模量、泊松比等物理力学参数演化规律,揭示超临界二氧化碳注入咸水层后储层岩石的化学损伤特征和力学性质劣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时间延长,方解石和钾长石的质量分数逐渐减少,钙元素、钾元素及其氧化物的质量分数也随之减少,试样表面粗糙度增大,产生了溶蚀孔;反应溶液的pH值从7.19降至5.68,方解石溶解速率最快,其次是钾长石,最后是伊利石;反应时间内,试样的质量溶蚀率、泊松比逐渐增大,单轴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逐渐减小。此外,试样的单轴抗压强度与化学作用时间呈指数函数关系,弹性模量、泊松比与化学作用时间呈三次多项式函数关系,据此建立了化学损伤作用下储层岩石的强度预测模型。以弹性模量为损伤变量,得到了岩心的单轴抗压强度和损伤变量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储层岩石的化学损伤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 地质封存 矿物组分 化学损伤 力学参数 损伤变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关键带质子产生和消耗及其环境效应综述
9
作者 杨金玲 董岳 +2 位作者 冯文澜 张昊哲 张甘霖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1-247,共17页
红壤在我国农业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红壤关键带实质上是红壤区域自然和人为共同作用下由水-土-气-生-岩构成的地球表层系统。本文综述了红壤的酸化现状、红壤关键带中质子(H^(+))产生和消耗的过程与机制,以及这些过程... 红壤在我国农业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红壤关键带实质上是红壤区域自然和人为共同作用下由水-土-气-生-岩构成的地球表层系统。本文综述了红壤的酸化现状、红壤关键带中质子(H^(+))产生和消耗的过程与机制,以及这些过程所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从关键带的视角,碳循环是土壤自然酸化过程中H^(+)的主要来源。大气酸沉降(H^(+)、氮、硫)和植物因生长对盐基离子(K^(+)、Na^(+)、Ca^(2+)和Mg^(2+))的净吸收而产生的H^(+)是自然生态系统下红壤中H^(+)的主要来源,但化学氮肥施用带来的氮转化过程产生的H+和植物收获带走的盐基离子是农田生态系统中红壤酸化加剧的主导因素。氮在土壤中的转化过程和H+产生过程复杂,采用氮和氧双同位素的方法,可以定量化水体中硝态氮(NO_(3)_(-)-N)的来源,从而定量不同来源氮对土壤中H+的贡献。矿物风化、阳离子交换、铁铝氧化物缓冲、硫酸根专性吸附和有机质的酸缓冲等均是红壤中存在的重要酸缓冲机制。这些过程交织在一起,不易量化单独的缓冲过程,难以准确定量红壤的酸化速率。借助矿物风化释放的盐基离子与硅的化学计量关系,可以解析不同风化程度的红壤地区H^(+)用于硅酸盐风化和盐基交换的比例,从而更好地理解不同风化程度红壤对H^(+)缓冲路径的差异。酸化不仅会改变土壤自身的物理和化学特性、活化重金属元素、引起铝毒等,还影响土壤中的微生物和植物生长,氮转化带来的NO_(3)_(-)-N迁移和深部累积会对地下水污染带来潜在的风险。质子的消耗过程可以缓解H^(+)产生所带来的生态危害。红壤区径流水保持中性,说明土壤消耗了所有输入的H^(+),目前依然具有一定的酸缓冲能力。针对以上红壤关键带的H+产生和消耗的研究现状,本文提出了对未来的研究展望,探讨了红壤关键带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的相关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化 酸缓冲机制 矿物风化 氮转化 元素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物质降黏剂对再生骨料混凝土流变、力学与耐久性能的影响
10
作者 黄亮 李北星 +1 位作者 杨宇程 田沈华 《硅酸盐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58-1467,共10页
为了改善再生骨料混凝土(RAC)的工作性能,研究了自制矿物质降黏剂(VR)掺量(等质量取代水泥8%、10%和12%)对RAC流变性能、强度、耐久性能和收缩性能的影响,并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RAC微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VR掺量的增加,RAC的... 为了改善再生骨料混凝土(RAC)的工作性能,研究了自制矿物质降黏剂(VR)掺量(等质量取代水泥8%、10%和12%)对RAC流变性能、强度、耐久性能和收缩性能的影响,并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RAC微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VR掺量的增加,RAC的流变性能得到改善。当VR掺量为12%时,净浆黏度降低了32.8%,砂浆屈服应力和塑性黏度分别下降了42.0%和17.9%,坍落度和扩展度分别增大了50、40 mm,倒置坍落度筒排空时间缩短了65.7%。同时,VR的掺入使RAC的浆体和界面过渡区微结构变得致密,对RAC的强度和耐久性能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当VR掺量为10%时,改善效果最佳,此时RAC的28 d抗压强度与劈拉强度分别增加了7.6%和17.2%,吸水率降低了22.6%,电通量和碳化系数分别降低了47.9%和29.9%。另外,VR轻微降低了RAC的干缩,但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RAC早期自收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骨料混凝土 矿物质降黏剂 流变性能 力学性能 耐久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生机制下中国镓资源可持续供给和铝减排协同发展路径研究
11
作者 邵留国 李漪瑶 蓝婷婷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8-153,共16页
通过分析铝-镓间的主金属生产机制、伴生金属生产机制、主伴生矿产市场联动机制,从资源、技术、市场、环境、需求等角度剖析中国镓资源可持续供给和铝减排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并构建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研究不同供需情景和措施情景下中... 通过分析铝-镓间的主金属生产机制、伴生金属生产机制、主伴生矿产市场联动机制,从资源、技术、市场、环境、需求等角度剖析中国镓资源可持续供给和铝减排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并构建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研究不同供需情景和措施情景下中国镓资源可持续供给能力和铝减排协同发展的保障路径。当中国原铝产业不受碳排放目标约束或回收水平较高时,在既定需求情景和清洁能源发展需求情景下,中国镓资源都具有良好的可持续供给能力;反之,可持续供给能力将下降。在保障中国镓资源可持续供给的路径选择上,如果采取单项措施,提升水电铝占比最为有效;如果采取组合措施,在提高水电铝占比的同时提高粗镓提取率,最为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略性矿产 资源安全 伴生生产机制 碳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陶瓷砖抛光微粉混凝土的力学和耐久性能
12
作者 胡众 唐国旺 袁荟凯 《建筑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87-692,共6页
研究了掺陶瓷砖抛光微粉(CPP)混凝土的力学和耐久性能。结果表明:CPP在混凝土中能发生火山灰反应,同时具有填充效应;CPP掺量为20%时,砂浆90 d的强度活性指数为114.01%,混凝土90 d的抗压强度达到空白组(不掺CPP混凝土)的97.80%;CPP能显... 研究了掺陶瓷砖抛光微粉(CPP)混凝土的力学和耐久性能。结果表明:CPP在混凝土中能发生火山灰反应,同时具有填充效应;CPP掺量为20%时,砂浆90 d的强度活性指数为114.01%,混凝土90 d的抗压强度达到空白组(不掺CPP混凝土)的97.80%;CPP能显著提高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掺CPP后混凝土的渗透等级降低:90 d时,空白组的电通量超过4000 C,为高渗透性,掺40%CPP混凝土的电通量低于2000 C,降为低渗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砖抛光微粉 矿物掺合料 混凝土 水化 力学性能 耐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华园出土古墓砖力学性能与微结构的关系
13
作者 韩建国 《建筑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87,94,共7页
对清华园出土的跨越1600年历史的古墓砖,进行了形貌、力学性能和孔隙率等宏观性能测试,以及化学组成、矿物组成等微观性能测试,全面剖析了不同朝代古墓砖的异同.结果表明:自晋朝至清朝,中国民间制砖工艺和制砖质量无显著变化;中国自秦... 对清华园出土的跨越1600年历史的古墓砖,进行了形貌、力学性能和孔隙率等宏观性能测试,以及化学组成、矿物组成等微观性能测试,全面剖析了不同朝代古墓砖的异同.结果表明:自晋朝至清朝,中国民间制砖工艺和制砖质量无显著变化;中国自秦朝就掌握了红砖和青砖2种制砖工艺;相较于红砖,青砖的体积密度更小,孔隙率更大,强度更高,这是因为烧成过程中,附加的焖烧阶段提升了青砖的烧结程度,产生了更高程度的碳酸钙分解和伊利石结晶水的汽化,促进了钙长石和玻璃相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墓砖 清华园 力学性能 化学组成 矿物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氏芽孢杆菌固化污染土的培养优化与矿化机制
14
作者 陈永贵 江昭明 +2 位作者 付俊 周罕 文子豪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35-643,共9页
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P)作为生态友好、可持续的污染土固化技术,关键在于能高效产脲酶的微生物。通过菌液配制以及微生物优化培养试验,研究了振荡转速、温度、培养基pH值等培养条件对巴氏芽孢杆菌生长及脲酶活性的影响规律,并结合... 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P)作为生态友好、可持续的污染土固化技术,关键在于能高效产脲酶的微生物。通过菌液配制以及微生物优化培养试验,研究了振荡转速、温度、培养基pH值等培养条件对巴氏芽孢杆菌生长及脲酶活性的影响规律,并结合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等方法分析了生物矿化沉淀的生成机制。结果表明,210 r·min^(-1)下振荡转速培养基溶氧量高,细菌浓度及脲酶活性也较高;初始接种量为0.5%时培养基营养物质得到充分利用,细菌增殖速度快;30℃为细菌最佳生长环境温度;细菌耐受pH值范围为5~10,偏酸性环境能延缓脲酶活性达到峰值的时间,偏碱性环境更有利于激发脲酶活性;尿素质量浓度为5~25 g·L^(-1)时细菌生长速率较快,脲酶活性高。MICP过程在细菌的胞外聚合物上进行,生成的碳酸钙主要由菱形方解石和少量球形球霰石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P) 污染土固化 巴氏芽孢杆菌 尿素 矿化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化焙烧对氧化铜焙烧产物浮选行为的影响机理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志远 吕晋芳 +2 位作者 童雄 周槿澍 郑永兴 《有色金属(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98,共8页
为探究氧化铜矿物硫化焙烧-浮选回收的可行性,以氧化铜矿物为研究对象、黄铁矿作为硫化剂,采用硫化焙烧-浮选实验研究焙烧温度、黄铁矿用量、焙烧保温时间对人造硫化铜矿浮选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焙烧温度为500℃、氧化铜与黄铁矿的... 为探究氧化铜矿物硫化焙烧-浮选回收的可行性,以氧化铜矿物为研究对象、黄铁矿作为硫化剂,采用硫化焙烧-浮选实验研究焙烧温度、黄铁矿用量、焙烧保温时间对人造硫化铜矿浮选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焙烧温度为500℃、氧化铜与黄铁矿的质量比为1∶1.4、焙烧保温时间为0.5 h时,通过浮选实验可获得铜品位和回收率分别为39.63%和93.68%的铜精矿。XRD结果表明,焙烧产物中铜主要以CuFeS_(2)、Cu_(5)FeS_(4)和Cu_(2)S的形式存在。接触角测量、红外光谱分析、吸附量测试等分析表明,异丁基黄药通过化学作用吸附在人造硫化铜表面,使其疏水性得到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铜矿物 硫化焙烧 人造硫化铜矿物 浮选 作用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西北常山地区新发现热液型铍矿 被引量:1
16
作者 饶灿 王汝成 +3 位作者 车旭东 王琪 张志琦 王成良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41,共9页
【研究目的】铍属于国家战略关键金属,其成矿机制、成矿规律及资源潜力研究对于寻找铍矿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通过对浙西北常山地区进行铍矿调查与找矿,结合电子探针化学成分分析,【研究结果】在高坞山和蕉坑坞萤石矿中发现了新... 【研究目的】铍属于国家战略关键金属,其成矿机制、成矿规律及资源潜力研究对于寻找铍矿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通过对浙西北常山地区进行铍矿调查与找矿,结合电子探针化学成分分析,【研究结果】在高坞山和蕉坑坞萤石矿中发现了新的铍矿床。该矿床中可含高达4400×10^(−6) Be,矿石矿物主要为硅铍石和羟硅铍石,与萤石、钾长石、石英、方解石等形成矿物组合。硅铍石晶体颗粒较大,个别可达厘米级。该铍矿与萤石矿一起充填于构造裂隙或层间裂隙中,是岩前花岗岩岩浆-热液与围岩发生反应所致,属于热液型铍矿。【结论】高坞山和蕉坑坞铍矿的发现及周边地区铍地球化学异常显示,常山地区具有较大的铍成矿潜力,应作为铍资源找矿勘查的重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铍矿物 铍资源 萤石矿 成矿机制 高坞山 蕉坑坞 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盐湖K、Li、B等盐类资源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饶辉辉 潘彤 +3 位作者 贺茂勇 侯殿保 陈建洲 周江迪 《地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6-396,共21页
柴达木盆地是我国西部最大的高原型内陆盆地,拥有着丰富的盐湖矿产资源,其中K、Li、B等资源储量和品质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地位。文章详细探讨了这些资源的富集成因,并将其归纳为地质构造、气候变化、化学风化与沉积、水体补给四个方面。... 柴达木盆地是我国西部最大的高原型内陆盆地,拥有着丰富的盐湖矿产资源,其中K、Li、B等资源储量和品质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地位。文章详细探讨了这些资源的富集成因,并将其归纳为地质构造、气候变化、化学风化与沉积、水体补给四个方面。其中地质构造运动塑造了柴达木盆地独特的“高山深盆”环境,为盐类物质的沉积提供了初始条件;气候变化特别是干旱气候的出现,促进了盐分的蒸发浓缩;化学风化作用则为盐湖提供了矿物质来源,而沉积过程决定了这些物质在盆地何处富集;水体补给包括地表水、地下水、热泉和深层油田水的补给,这些都显著影响了盐湖中K、Li、B等盐类资源的富集。同位素地球化学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于揭示盐湖卤水的物源、补给源及其成矿过程,为全面系统地揭示盐湖地球化学系统提供了新的视角。然而,在柴达木古湖的演化、Ca-Cl型卤水混合作用下的钾盐成矿等方面仍存在未解决的科学问题,解决这些科学问题对我国盐湖盐类战略性资源富集及其成矿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盐湖 盐类资源 富集成因 物源 成矿机制 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东段青海拉郎麦钨矿成岩成矿年龄及成矿机制
18
作者 滕飞 高永宝 +6 位作者 寇少磊 张江伟 李金超 李侃 荆德龙 滕宇翔 吴欢欢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5-723,共19页
【研究目的】拉郎麦钨矿是东昆仑东段近年钨矿找矿的唯一重要新发现,其成矿时代与西段志留纪白干湖钨锡矿集区相近,研究其成矿机制对揭示区域钨锡成矿规律及指导找矿勘查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岩相学观察、岩石... 【研究目的】拉郎麦钨矿是东昆仑东段近年钨矿找矿的唯一重要新发现,其成矿时代与西段志留纪白干湖钨锡矿集区相近,研究其成矿机制对揭示区域钨锡成矿规律及指导找矿勘查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岩相学观察、岩石地球化学分析、Sr-Nd同位素测试及Sm-Nd同位素定年等方法,对拉郎麦钨矿的成矿地质特征、成岩成矿时代及成矿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拉郎麦矿床钨矿体主要赋存于二长花岗岩与碳酸盐岩接触带的矽卡岩中,矿石矿物以白钨矿为主,脉石矿物包括石榴子石、绿帘石、透辉石、方解石等,属典型的矽卡岩型矿床。与成矿密切相关的二长花岗岩发育原生白云母和石榴子石,并具有高硅、富碱、富铝、贫镁和贫铁特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右倾型并具明显负Eu异常,显示典型S型花岗岩特征。全岩Sr-Nd同位素显示花岗岩具有较高的(^(87)Sr/^(86)Sr)i值(0.7470~0.7659)和较负的ε_(Nd)(t)值(-8.22~-6.05)。矽卡岩矿石中石榴子石及白钨矿的Sm-Nd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408±4 Ma,与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414±3 Ma)在误差范围内一致。【结论】研究表明,志留纪东昆仑东段由于岩浆底侵作用导致古老地壳部分熔融,形成了富钨的S型花岗质母岩浆,并在侵位后与碳酸盐岩地层发生接触交代作用,最终形成拉郎麦矽卡岩型钨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钨矿 矽卡岩 成矿机制 S型花岗岩 志留纪 东昆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泡尾涡诱导颗粒多轨迹演化动力学机制
19
作者 陈冬琴 杨学松 +3 位作者 周博博 李哲 邢耀文 桂夏辉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236-3252,共17页
随着优质矿产资源日益减少,复杂难选矿石的开发利用成为选矿领域的研究重点。针对微细粒矿物浮选回收率低的技术难题,本文通过自主搭建的气泡尾涡区实验平台,结合高速动态显微摄像技术,系统研究了微细颗粒在气泡尾涡区的运动特性;发现... 随着优质矿产资源日益减少,复杂难选矿石的开发利用成为选矿领域的研究重点。针对微细粒矿物浮选回收率低的技术难题,本文通过自主搭建的气泡尾涡区实验平台,结合高速动态显微摄像技术,系统研究了微细颗粒在气泡尾涡区的运动特性;发现了绕流-脱离、卷吸-碰撞、振荡-回落和多涡耦合四种典型运动模式,揭示了其与雷诺数的定量关系;建立了基于曳力动态特性的颗粒运动模型,阐明了切向曳力积累和径向力平衡对颗粒行为的调控机制。并通过流场参数优化,提出了提升微细粒浮选效率的新方法。研究成果为揭示微细颗粒在气泡尾涡区内的复杂运动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提高微细颗粒回收率奠定了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细矿物 浮选 气泡尾涡 运动轨迹 受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超临界CO_(2)对低黏土含量砂岩力学性质影响的试验研究
20
作者 吴青钱 石露 +1 位作者 李小春 白冰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42-1454,共13页
砂岩是CO_(2)含水层封存中重要岩石类型,其中的黏土矿物吸附CO_(2)或H_(2)O后会发生膨胀,影响岩石的力学性质,进而可能威胁储层的力学稳定性。以一种低黏土含量的石英胶结砂岩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干燥、饱和超临界CO_(2)(supercritical CO... 砂岩是CO_(2)含水层封存中重要岩石类型,其中的黏土矿物吸附CO_(2)或H_(2)O后会发生膨胀,影响岩石的力学性质,进而可能威胁储层的力学稳定性。以一种低黏土含量的石英胶结砂岩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干燥、饱和超临界CO_(2)(supercritical CO_(2),简称scCO_(2))和饱和H_(2)O条件下进行了三轴压缩试验(孔隙压力恒定为10 MPa),对比分析了不同流体对砂岩的峰值强度、黏聚力、摩擦角及宏微观破坏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相比于干燥状态,超临界CO_(2)和H_(2)O的存在最大降低了砂岩试样7.61%、18.02%的峰值强度,不同围压水平下超临界CO_(2)对砂岩峰值强度的削弱程度几乎为定值,而H_(2)O的削弱程度随围压先升高后降低。砂岩的黏聚力在饱和超临界CO_(2)和H_(2)O条件下分别降低了12.11%、16.03%,而摩擦角几乎不受流体影响。超临界CO_(2)和H_(2)O都降低了砂岩的破坏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地质封存 砂岩 黏土矿物 三轴压缩 力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