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生态观:理论内涵、内在特质与世界贡献 被引量:5
1
作者 钟贞山 赵晓芳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0-136,共7页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生态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观点,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其核心理念蕴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在实践形态上表现为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协...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生态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观点,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其核心理念蕴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在实践形态上表现为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协同发展观,在根本立场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民生观,在致思方式上体现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自然观,在治理方略上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系统治理观。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生态观具有独特的文化根基、理论根源、思维方法和使命意识等内在特质,正有机融入美丽中国建设,加快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生态观及其伟大实践拓宽了对人与自然关系规律的认识,开拓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新境界,为践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提供价值启示,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智慧,为推动全球环境共治提供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独特生态观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世界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以建构人的意义世界为旨归 被引量:16
2
作者 高鹏 杨兆山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9,共7页
与人性的契合,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人类不懈追求的教育理想。人性是"适应性"与"超越性"的统一,而"意义世界"则是基于人"超越性"维度的"合真""合善""合美"的... 与人性的契合,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人类不懈追求的教育理想。人性是"适应性"与"超越性"的统一,而"意义世界"则是基于人"超越性"维度的"合真""合善""合美"的精神世界,彰显了人之于动物的独特性。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安身立命之本在于"使人作为人成为人",它以"真"为基础,以"善"为宗旨,以"美"为鹄的,是受教育者建构自我意义世界的必然途径和可能方式。在"对人的依赖"和"对物的依赖"为基础的社会中,教育的意义探寻功能被遮蔽了。为使人摆脱工具性的存在状态,实现受教育者的自由全面发展,我们应在教育实践中消解"物化思维",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而通过对受教育者适应性的尊重与超越性的激发,不断完善教育对人的建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 意义世界 以人为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世博园规划的主题升华与城市旅游形象 被引量:13
3
作者 李小波 于希贤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1-63,共3页
昆明世博园的总体规划体现了“博览”二字 ,但对主题思想认识不足。笔者提出 ,将鸣凤山景区纳入规划范围 ,可实现“人与自然”主题从“人的自然化”到“自然的人化”的升华 ,并形成丰富的文化景观 。
关键词 世博园 鸣凤山 人与自然 主题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与自然“深层”关系辨析——从深层生态学出发谈人与自然的本真关系 被引量:12
4
作者 曹孟勤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9,13,共6页
生态危机的发生使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凸显。人们纷纷著书立说探讨如何建构人与自 然的关系,以求摆正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在这些研究中,深层生态学之人与自然“深层”关系说独 具一格,并对整个生态保护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深层... 生态危机的发生使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凸显。人们纷纷著书立说探讨如何建构人与自 然的关系,以求摆正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在这些研究中,深层生态学之人与自然“深层”关系说独 具一格,并对整个生态保护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深层生态学并未真正达到其所说“深层”程 度,它依然存在着将人还原为自然存在物的倾向。自然和自然界是两个不同概念,古希腊人将自然 看作是涌现和本性,现代人把自然视为自然界和自然物。这种转变表明人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发 生了根本性改变。人之为人只能与自然融为一体而不能与自然界融合统一。人与自然的“深层” 关系应该是人与自然的内在一致,是使人能够从中生成为人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生态学 自然 自然界 人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意义世界的生成及其对现代儿童教育的启示 被引量:16
5
作者 刘向辉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2-48,共7页
儿童意义世界的生成建立在儿童富于感受性和敏感性的人性能力、周遭意义世界的彰显和意义连接建立的方式之上。儿童意义世界的生成是经由“是什么”“意味着什么”“如何对待”的追问,寻求真善美,并最终获得意义感,建立意义空间的过程... 儿童意义世界的生成建立在儿童富于感受性和敏感性的人性能力、周遭意义世界的彰显和意义连接建立的方式之上。儿童意义世界的生成是经由“是什么”“意味着什么”“如何对待”的追问,寻求真善美,并最终获得意义感,建立意义空间的过程。儿童意义世界的生成条件和过程提醒我们,现代儿童教育需要在意义生成的视野重新审视和保护儿童作为意义生成基础的敏感精神,重视儿童意义上升能力的培养,注重周遭意义环境的呈现与引导,并以符合儿童意义生成特征的意义连接方式引导儿童意义世界的构建。同时,现代儿童教育不仅要重视儿童“是什么”的追问,更要重视儿童如何理解“这意味着什么”的反思;不能只是重视儿童如何学习,重视儿童学习效率的高低、效益的大小,还要重视儿童在什么意义指引下进行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意义世界 人性能力 敏感精神 生成 现代儿童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人、自然——一种生态思想史的审视与反思 被引量:3
6
作者 关锋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5-109,共5页
神、人、自然间的关系演变构成生态思想史的基本内容。在古代宇宙论世界观中,三者互渗统一;在基督教神本论世界观中,三者相互分离且等级化;在机械论世界观中,自然被剥夺了神性,成为死寂物质的集合,人和自然主客对立。这是现代生态问题... 神、人、自然间的关系演变构成生态思想史的基本内容。在古代宇宙论世界观中,三者互渗统一;在基督教神本论世界观中,三者相互分离且等级化;在机械论世界观中,自然被剥夺了神性,成为死寂物质的集合,人和自然主客对立。这是现代生态问题一个重要的心理诱因。反思和重建三者关系是现代生态学的重要课题。合理、有效的生态学需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三者的统一性,在科学基础上重建三者的和谐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 宇宙论世界观 机械论世界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的“本质交换”与当代人的人性生成 被引量:1
7
作者 丁立卿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41-144,共4页
当代人面临人的生命本性生成的"物化"困境。当代中国人则因现代性发展的不完全,面临更加严峻的人性生成问题。蕴涵于马克思人性观念之中的人的"本质交换"的生命活动方式是人性生成的基本方式。当代人人性生成的&qu... 当代人面临人的生命本性生成的"物化"困境。当代中国人则因现代性发展的不完全,面临更加严峻的人性生成问题。蕴涵于马克思人性观念之中的人的"本质交换"的生命活动方式是人性生成的基本方式。当代人人性生成的"物化"困境是人的"本质交换"正、负双重效应的悖论性表现,是人性历史性发展的必然阶段。当代人需要通过现实的本质交换实现人性"物化"向"人化"的转换,走出人性生成的"物化"困境。同时,作为西方哲学中的一种生命意识,人的"本质交换"观点也是当代中国人人性未来生成不可或缺的重要思想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质交换” 当代人 人性 “物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静”: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思维方式之一 被引量:2
8
作者 靳义增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28-130,共3页
虚静是中国文论特有的一种创作思维方式。虚静以其空明的心境状态、凝神观照的专注态度而达到物我不分的境界;虚静思维具有非逻辑性和非理性的特征,是一种直觉思维;虚静思维体现了艺术创造活动的无功利性和自由性,在游心自适中使创造活... 虚静是中国文论特有的一种创作思维方式。虚静以其空明的心境状态、凝神观照的专注态度而达到物我不分的境界;虚静思维具有非逻辑性和非理性的特征,是一种直觉思维;虚静思维体现了艺术创造活动的无功利性和自由性,在游心自适中使创造活动达到“宛如神助”的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静 物我融合 直觉思维 无功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庭院模式之起源与涵义 被引量:7
9
作者 杜娟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3期6-9,共4页
中国传统建筑几千年来几乎只传承着一种相似的群体组合方式———庭院或称院落。在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想生活模式后,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分析了庭院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回应,从而在深层意义上论述了庭院模式的起源与涵义,最... 中国传统建筑几千年来几乎只传承着一种相似的群体组合方式———庭院或称院落。在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想生活模式后,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分析了庭院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回应,从而在深层意义上论述了庭院模式的起源与涵义,最后探讨了如何在现代条件下延续和拓展传统庭院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传统庭院 庭院模式 自然观 宇宙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一生产力的认识论意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朱同丹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1期97-100,共4页
人类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必然经历从自然物质世界到人和社会自身,再到人类精神的客观产物的变化过程。科学技术是人类精神的客观产物,越来越成为人类认识的主要客体,这正是客体自身否定之否定逻辑发展过程的必然结果。清醒认识和主动把握... 人类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必然经历从自然物质世界到人和社会自身,再到人类精神的客观产物的变化过程。科学技术是人类精神的客观产物,越来越成为人类认识的主要客体,这正是客体自身否定之否定逻辑发展过程的必然结果。清醒认识和主动把握认识客体向科学技术转移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主体 认识客体 自然物质世界 人和社会自身 人类精神的客观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现象学到人学--重温当代人学思潮的初心和使命
11
作者 沈亚生 郑宇航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3-88,F0002,共7页
当代中国人学思潮的产生和发展,既有我们国内文化和理论进展的内在因素在起作用,也有苏联和20世纪西方人道主义文化和人学思潮等外在因素在起作用。德国哲学家舍勒提出的哲学人学,海德格尔、萨特提出的存在论、解释学,胡塞尔晚年提出的... 当代中国人学思潮的产生和发展,既有我们国内文化和理论进展的内在因素在起作用,也有苏联和20世纪西方人道主义文化和人学思潮等外在因素在起作用。德国哲学家舍勒提出的哲学人学,海德格尔、萨特提出的存在论、解释学,胡塞尔晚年提出的相互主体性、交往主体性和生活世界理论,它们作为当代人学理论的最初形式,都是20世纪初德国哲学现象学运动的产物。而现象学运动所载负的文化使命就是从对主体、对人本身的沉思和批判出发,通过人心和人性的重建,去找到克服科学危机、哲学危机和全人类的生存危机的思想力量。回顾人学思潮的理论发端和初心使命,就会使我们更加明确,当前我国人学理论工作的主旨就是要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努力重建我们的"相互主体性"和"生活世界",重建一种革新了的人性、人格和人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学 现象学 存在论 人性 人格 生活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一心二门”的儒家复性思想
12
作者 韩丽华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2期7-13,共7页
唐代李翱开启、宋明道学家继承并发展的儒家"一心二门"模式的人性论为性善情恶的人性复性论,认为人性具有先天善性和后天恶情两种因素,由一体之心开出性情二门,性善情恶,主张通过复性去掉恶情回归善性。复性就是由后天恶情向... 唐代李翱开启、宋明道学家继承并发展的儒家"一心二门"模式的人性论为性善情恶的人性复性论,认为人性具有先天善性和后天恶情两种因素,由一体之心开出性情二门,性善情恶,主张通过复性去掉恶情回归善性。复性就是由后天恶情向先天善性复性,复归善性。一心二门、性善情恶的人性复性论是人性复性向善的理论基础,为弃恶从善的道德教化和人生修养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性善 情恶 一心二门 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汶川大地震之人文反思
13
作者 郑晓江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109-112,共4页
四川汶川大地震震惊中外,数万生命瞬间丧失,无数财产刹那间化为灰烬,国家蒙难,百姓遭殃。我们必须把这次用无数生命鲜血和财富换来的精神资粮,比如生命的脆弱、生命的韧性、生命的勇气、生命的光辉,以及感恩之心、人性之善、亲情与友情... 四川汶川大地震震惊中外,数万生命瞬间丧失,无数财产刹那间化为灰烬,国家蒙难,百姓遭殃。我们必须把这次用无数生命鲜血和财富换来的精神资粮,比如生命的脆弱、生命的韧性、生命的勇气、生命的光辉,以及感恩之心、人性之善、亲情与友情、大爱与无私、举国一致、感同身受,等等,揭示出来,保存下来,传播出去,使之成为中华民族发展的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并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永远记住,内化为我们前行的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关系重整 人间大爱 人性之善 人文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真实世界隐喻的虚拟现实用户界面范式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2
14
作者 李太然 杨勤 陈亦珂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256-263,共8页
目的基于真实世界隐喻,研究虚拟现实用户界面范式,并指导应用实践。方法通过整理虚拟现实和用户界面的相关文献资料,以基于真实世界的交互(RBI框架)作为指导,引出真实世界隐喻4个方面的要素,对比WIMP范式各个基础元件所承载的作用,研究... 目的基于真实世界隐喻,研究虚拟现实用户界面范式,并指导应用实践。方法通过整理虚拟现实和用户界面的相关文献资料,以基于真实世界的交互(RBI框架)作为指导,引出真实世界隐喻4个方面的要素,对比WIMP范式各个基础元件所承载的作用,研究虚拟现实用户界面范式。结论提出了虚拟现实用户界面SOMM范式,分析了SOMM范式每一个要素,描述了用户在虚拟现实中的三维交互过程,并应用于工业机器人VR岗位实训系统用户界面当中,验证了SOMM范式的可行性。SOMM范式能让用户在虚拟现实环境中执行自然人机交互,减少了用户认知转换负荷,为其他研究者和设计师提供了指导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 真实世界隐喻 自然人机交互 用户界面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湖泊沉积速率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5
作者 沈小雪 唐丽丽 +3 位作者 杜杰 蒋先逞豪 邱国玉 李瑞利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51-960,共10页
选择“8.8”大地震后(2020年6月)震损物源输入程度有差异的箭竹海和犀牛海,基于同位素定年法分析湖泊沉积速率,通过分析沉积物环境指标的垂直变化特征及其与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的关系,阐明影响九寨沟湖泊沉积的长期因素和短期因素。结... 选择“8.8”大地震后(2020年6月)震损物源输入程度有差异的箭竹海和犀牛海,基于同位素定年法分析湖泊沉积速率,通过分析沉积物环境指标的垂直变化特征及其与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的关系,阐明影响九寨沟湖泊沉积的长期因素和短期因素。结果表明,从1900年左右至2020年,箭竹海和犀牛海的沉积速率分别约为0.32和0.44cm/a。环境指标(粒度组成、总碳、总氮、总磷和碳酸盐含量)在沉积物表层(0~10cm)的垂直分布特征表现为210Pbex比活度显著增加,沉积物粒径偏大,总碳、总氮和碳酸钙富集,且垂直变动剧烈。同时,受震损物源影响明显的箭竹海表层沉积物扰动深度更大。研究结果揭示,“8.8”大地震导致的地灾松散物源大量入湖,短期内迅速加剧湖泊泥沙淤积,其深层垂直分布特征记录了森林砍伐、不合理排放以及环境保护等人类活动对湖泊沉积长期缓慢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自然遗产地 九寨沟 湖泊沉积速率 地灾影响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世界与人文科学 被引量:2
16
作者 尤根.米特斯特拉斯 高申春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3-30,共8页
文章通过对现代世界 (“雷奥那多”世界 )之技术形态和文化形态的分析 ,从人文科学和其他科学相互合作的角度探讨了那些根源于现代世界之双重性的问题 ,以及那些与双重文化之谜及所谓人文科学补充论有关的问题 ,并认为 ,人文科学的独特... 文章通过对现代世界 (“雷奥那多”世界 )之技术形态和文化形态的分析 ,从人文科学和其他科学相互合作的角度探讨了那些根源于现代世界之双重性的问题 ,以及那些与双重文化之谜及所谓人文科学补充论有关的问题 ,并认为 ,人文科学的独特任务在于分析世界的文化形式并推动其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讲 ,人文科学应该是现代世界获取 ,并且是以科学的形式获取关于它自身知识的场所 ,虽然现代世界本身是科学和技术的产物。在此 ,文化概念不是指那种在双重文化论框架内由人文科学所代表的支离破碎意义上的文化存在 ,而是在广义上同时包容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及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世界 人文科学 自然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景名胜区对中国世界遗产的价值贡献 被引量:1
17
作者 孙艳芝 张同升 何紫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12期105-109,共5页
基于Arcgis空间分析与数理统计,探究了我国世界遗产数量与分布特征,并从资源储备、价值彰显、管理保障3方面阐述了风景名胜区对世界遗产的贡献。结果表明:我国世界遗产数量稳定增加,文化、自然和双遗产比例分别是67.9%、25.0%和7.1%,未... 基于Arcgis空间分析与数理统计,探究了我国世界遗产数量与分布特征,并从资源储备、价值彰显、管理保障3方面阐述了风景名胜区对世界遗产的贡献。结果表明:我国世界遗产数量稳定增加,文化、自然和双遗产比例分别是67.9%、25.0%和7.1%,未来我国仍以文化遗产申报为主。文化、自然遗产方向分布趋势空间差异性显著,文化遗产呈现东北—西南方向分布,集中在黄河流域,自然遗产呈西北—东南方向分布,集中在长江流域;世界遗产空间分布与自然、人文景观型的风景名胜分布一致,两流域不同的自然环境与人文历史特征影响着遗产类型的分布。风景名胜区作为世界遗产的主要来源,贡献了近61%的项目资源,以100%的数量优势充分展示其是世界遗产中文化与自然高度融合的代表,彰显中国“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未来自然遗产、双遗产、文化景观的申报来源主体仍为风景名胜区。世界遗产应加强专门的法律法规制定,加强水域型遗产的申报,并应充分依托西南历史文化风景资源优势,以加强西部地区文化景观的申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遗产 风景名胜区 保护管理 天人合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