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西北地区出土汉晋帛鱼探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黄婷婷 魏文斌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36,共8页
敦煌与塔里木盆地的汉晋烽燧、墓葬遗址中出土了多件帛鱼。根据共出物品可以判定帛鱼是汉文化产物,其在中国西北地区流行与中原王朝经略西域有关,当地食鱼的习俗则是内地鱼文化西传的现实依托。结合汉文化中鱼的意象和中国西北地区的文... 敦煌与塔里木盆地的汉晋烽燧、墓葬遗址中出土了多件帛鱼。根据共出物品可以判定帛鱼是汉文化产物,其在中国西北地区流行与中原王朝经略西域有关,当地食鱼的习俗则是内地鱼文化西传的现实依托。结合汉文化中鱼的意象和中国西北地区的文化背景,帛鱼可能具有祈求生育、符瑞、辅助升仙等功能。塔里木盆地出土帛鱼均来自较高等级墓葬,彰显了西域族群对中华文化的深刻认同,也以考古实物证明了西域自汉以来即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帛鱼 鱼文化 塔里木盆地考古 马圈湾汉代烽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尉犁县克亚克库都克烽燧文书所见“野麻”考 被引量:1
2
作者 胡兴军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2-39,共8页
新疆尉犁县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考古发掘出土木简、纸文书等各类文物标本1500余件(组)。经对纸文书中关于“麻”与“野麻”的记载、烽燧出土的麻类制品及标本资料分析和研究,初步判断文书所记载“麻”为大麻,“野麻”即罗布麻。这一发... 新疆尉犁县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考古发掘出土木简、纸文书等各类文物标本1500余件(组)。经对纸文书中关于“麻”与“野麻”的记载、烽燧出土的麻类制品及标本资料分析和研究,初步判断文书所记载“麻”为大麻,“野麻”即罗布麻。这一发现,为增进古代新疆地区对大麻与罗布麻利用的认识,提供了可靠的文献资料,为深化唐代边塞军旅生活研究增加了新的第一手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 大麻 野麻 罗布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智能天线的超高输电塔变形监测技术 被引量:5
3
作者 曹海林 杨力生 +1 位作者 尹朋 谭晓衡 《电力自动化设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8-41,共4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智能天线、扩频技术的超高输电塔变形测量方案,并对系统的工作原理进行了阐述。方案通过在超高输电塔安装多个无线电信标,利用天线阵列对信标的方位、距离信息进行监测,从而得到超高输电塔的变形量。针对多信标的波达方... 提出了一种基于智能天线、扩频技术的超高输电塔变形测量方案,并对系统的工作原理进行了阐述。方案通过在超高输电塔安装多个无线电信标,利用天线阵列对信标的方位、距离信息进行监测,从而得到超高输电塔的变形量。针对多信标的波达方向估计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平面阵的二维多重信号分类的改进算法,并对算法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可以精确估计所有信标的方位信息,可对超高输电塔的变形以毫米级精度进行实时监测。监测到的变形信息将直接用于评估超高输电塔的健康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塔 输电线+ 微变形 扩频 智能天线 信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肩水金关汉简》所见“燧”及其命名探析 被引量:6
4
作者 黄艳萍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6-122,共7页
烽燧是边境候望系统中的基层军事组织。据我们统计《肩水金关汉简》1至3卷中不重复的燧名至少有161个(未包括残损严重的燧名),实际的烽燧数量应超过此数字。可见汉时金关地区烽燧组织十分庞大,彰显了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本文根据简牍出... 烽燧是边境候望系统中的基层军事组织。据我们统计《肩水金关汉简》1至3卷中不重复的燧名至少有161个(未包括残损严重的燧名),实际的烽燧数量应超过此数字。可见汉时金关地区烽燧组织十分庞大,彰显了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本文根据简牍出土地点的相对集中性、简牍内容的提示性和相关性来判断各燧所属候官,再依据候官辖燧数量的差别来判断其规模及战略地位;同时,在陈梦家燧简表《第十表》的260个燧名和这批金关简161个燧名基础上,归纳烽燧的命名习惯,揭示汉时庞大烽燧系统中"燧"的命名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水金关汉简 燧名 燧命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莫高窟前史新探——宕泉河流域汉晋遗迹的历史意义 被引量:5
5
作者 马德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共8页
敦煌莫高窟所在地宕泉河流域自汉代开发以来就有人类活动;西晋时建仙岩寺。作为敦煌最古老的佛教建筑,它见证了佛教从印度和中亚传入中国的历史;作为历史上敦煌菩萨竺法护从事大乘佛教经典翻译的场所,它称得上是中国大乘佛教的发祥地;... 敦煌莫高窟所在地宕泉河流域自汉代开发以来就有人类活动;西晋时建仙岩寺。作为敦煌最古老的佛教建筑,它见证了佛教从印度和中亚传入中国的历史;作为历史上敦煌菩萨竺法护从事大乘佛教经典翻译的场所,它称得上是中国大乘佛教的发祥地;同时作为中国最早的习禅场所,它也是敦煌高僧昙猷在竺法护译出禅经的前提下"依教修心,终成胜业"的历史见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烽燧 晋仙岩寺 竺法护 昙猷 大乘佛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都兰香日德坼堠始建年代浅议 被引量:3
6
作者 崔永红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36-138,共3页
坼堠又作斥候,也称烽火台,相当于近当代的碉堡、哨卡。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香日德镇现存的两处坼堠始建于何时迄无定论。本文在实地考察并采信考古学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提出香日德斥堠很可能始建于王莽当权的西汉末年的观点... 坼堠又作斥候,也称烽火台,相当于近当代的碉堡、哨卡。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香日德镇现存的两处坼堠始建于何时迄无定论。本文在实地考察并采信考古学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提出香日德斥堠很可能始建于王莽当权的西汉末年的观点,认为它或许是《后汉书·西羌传》所言"边海亭燧相望焉"的"边海亭燧"的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日德斥堠 西海郡所辖5县 边海亭燧 羌中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夹层与圆木骨架对夯土烽燧抗震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
7
作者 于蓉蓉 谢勇 王震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6-90,共5页
基于实地勘察资料,对某夯土烽燧遗址的两种构筑技法(植物夹层和圆木骨架)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其协同作用机理。分别建立了植物夹层与增设圆木骨架两种三维数值模型,采用时程分析方法,讨论了在不同水平地震加速度下结构地震响应的规律及特... 基于实地勘察资料,对某夯土烽燧遗址的两种构筑技法(植物夹层和圆木骨架)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其协同作用机理。分别建立了植物夹层与增设圆木骨架两种三维数值模型,采用时程分析方法,讨论了在不同水平地震加速度下结构地震响应的规律及特点。结果表明:(1)植物夹层能够通过自身变形耗散地震能量,并限制夯土颗粒位移;圆木骨架形成第二道抗震防线;(2)增设圆木骨架能大幅降低结构的峰值加速度和位移响应,但各周期的加速度幅值趋于均匀;加速度峰值可能提前到达;圆木骨架对结构局部位移差异的限制作用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烽燧 植物夹层 圆木骨架 数值模拟 地震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密地区烽燧的调查与初步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张坤 程正荣 赵丛苍 《文博》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1-35,20,共16页
哈密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绿洲城市,历代在哈密留下了大量的烽燧遗址。本文依据考古调查资料,试图用考古学的方法对哈密烽燧进行研究,区分不同的形制,并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哈密 烽燧 伊吾 丝绸之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长城烽燧选址的地理因子探究:以玉门市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孙瑞祺 骆磊 +4 位作者 王心源 姚娅 黄文江 董莹莹 连懿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0-58,共9页
汉长城是中国西北荒漠地区最重要的古代防御系统,其显著特点之一即烽燧林立。在经济水平有限的汉代和自然条件恶劣的干旱地区,烽燧的空间选址如何承载并发挥其屯戍功能,对理解过去人地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国内相关研究多为历史地... 汉长城是中国西北荒漠地区最重要的古代防御系统,其显著特点之一即烽燧林立。在经济水平有限的汉代和自然条件恶劣的干旱地区,烽燧的空间选址如何承载并发挥其屯戍功能,对理解过去人地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国内相关研究多为历史地理视角的定性分析,难以揭示其中的量化规律,更无法还原古代地理环境下的空间认知和技术利用水平。以甘肃省玉门市段汉长城为例,引入点模式分析、空间相关性检验、蒙特卡洛模拟等方法,定量地对烽燧空间设置的多种假设因子进行敏感性检验,试图揭示烽燧选址的规律。研究结果显示,地形、水文、聚落位置等自然与人文环境要素均显著影响了汉长城烽燧的空间布局,且在高程1250~1500 m、坡度2.5°~8°、坡向南偏东70°~南偏西60°、距最邻近水系0~1535 m及以城障遗址为中心的2~20 km的区间内具有统计显著性。定量结果分析表明,汉长城沿线烽燧建址在确保前线通视性的同时,保障了与后方城障间军事情报车马传递的成本控制和效用优化;此外考虑了选址处人居环境,多选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的绿洲,印证了其屯垦、交通等附属功能,综合体现了汉代地理空间认知和技术利用的较高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烽燧 选址 因子敏感性 空间相关性 点模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代西域烽火台夯筑工艺研究——以克孜尔尕哈烽火台为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冯锴 薛程 +1 位作者 王超翔 刘璐 《文博》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3-88,93,共7页
本文从夯筑历史、夯筑方式以及夯筑过程三方面对以克孜尔尕哈烽火台为代表的汉代西域烽火台夯筑工艺进行了研究。同时将其与中原汉长城以及河西走廊的汉代烽火台进行了比较,认为西域地区丝绸之路沿线的夯土建筑所采用的夯筑技术主要来... 本文从夯筑历史、夯筑方式以及夯筑过程三方面对以克孜尔尕哈烽火台为代表的汉代西域烽火台夯筑工艺进行了研究。同时将其与中原汉长城以及河西走廊的汉代烽火台进行了比较,认为西域地区丝绸之路沿线的夯土建筑所采用的夯筑技术主要来自于中原地区。当时的工匠和士兵通过丝绸之路将西汉先进的夯筑工艺带到西域,并且为适应环境的变化,从中原传入的夯筑工艺结合当地建筑技法因地制宜的形成了新的技术特点,这为西域地区夯土建筑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孜尔尕哈 烽火台 夯筑工艺 丝绸之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一棵树汉代烽燧遗址出土的简牍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杨俊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8-92,共5页
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敦煌市博物馆新发现一棵树烽燧,拾获简牍16枚。本文根据此次发现,进一步探讨丝绸之路在敦煌的具体路线以及大煎都侯官作为通往西域重要交通枢纽的战略地位。
关键词 一棵树烽燧 简牍 大煎都侯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分析的甘肃长城烽燧动物病害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3
12
作者 孙满利 刘军麟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83-790,共8页
基于ArcGIS平台,应用平均最近邻、热点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研究甘肃省内受动物活动影响烽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烽燧病害在空间上表现为聚集型且有正的空间自相关,呈现山丹县、环县、高台县、永昌县、天祝县和肃南县... 基于ArcGIS平台,应用平均最近邻、热点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研究甘肃省内受动物活动影响烽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烽燧病害在空间上表现为聚集型且有正的空间自相关,呈现山丹县、环县、高台县、永昌县、天祝县和肃南县局部聚集的热点区,病害呈多中心分布形态,高密度核心位于张掖山丹地区,与热点分析结果相印证.病害的分布特征受到区域自然环境和经济结构的双重影响,主要发生在植被指数0.2~0.7,地面坡度<15°的区域,河西走廊农牧业发达的几个县区病害更集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城 烽燧 空间分析 空间自相关 核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西湖一颗树烽隧遗址新获简牍之考释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岩云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19-124,共6页
全文公布了2008年元月在敦煌玉门关西65公里的湾窖盆地中部、一棵树烽隧遗址出土的9枚简牍,并对其中重要的简牍加以考证,08dh-0号"领扳龙勒令"简,对从敦煌出玉门关、阳关之后,敦煌境内南北两道有无联系线的问题给我们提供了... 全文公布了2008年元月在敦煌玉门关西65公里的湾窖盆地中部、一棵树烽隧遗址出土的9枚简牍,并对其中重要的简牍加以考证,08dh-0号"领扳龙勒令"简,对从敦煌出玉门关、阳关之后,敦煌境内南北两道有无联系线的问题给我们提供了一些重要信息。08dh-3记录了成帝师郑宽中门客田博死在敦煌的情况,补证了《汉书》之阙。08dh-4简则明确了汉代郡县亭隧积薪的数量及尺寸。是研究敦煌长城戍守难得的珍贵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 西湖 一棵树烽燧 新获简牍考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