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1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特征与分层各向异性 被引量:1
1
作者 夏新宇 高原 《地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0,共20页
本文综合前人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利用不同方法不同资料得到的地震各向异性结果,对该地区断裂和应力等构造特征及分层各向异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以地壳缩短增厚变形为主,部分区域存在各向异性分层或壳内韧性层。XKS(SKS,... 本文综合前人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利用不同方法不同资料得到的地震各向异性结果,对该地区断裂和应力等构造特征及分层各向异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以地壳缩短增厚变形为主,部分区域存在各向异性分层或壳内韧性层。XKS(SKS,PKS和SKKS震相的统称)分裂的快波方向整体呈NW或WNW向,与上地幔物质的流动有关。地壳的快波方向表明地壳变形会受到断裂及主压应力的影响。祁连造山带和海原断裂带的分层各向异性特征揭示了上地壳与中下地壳可能存在解耦。阿拉善地块东部至鄂尔多斯地块西部可能存在壳幔解耦现象,上下两层的变形机制不同。秦岭造山带表现为较强的壳幔耦合。松潘—甘孜地块的分层特征及其变形机制较为复杂,仍然存在争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各向异性分层 XKS震相 接收函数 剪切波分裂 壳幔变形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老龙湾盆地新近系甘肃群地层划分
2
作者 王天宇 施炜 +2 位作者 侯贵廷 陈鹏 王嘉琦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5-420,共16页
海原断裂带西段老龙湾盆地沉积一套晚新生代红色碎屑物,记录了青藏高原东北缘生长过程。由于缺乏高精度的地层年代学研究,现有的工作笼统地将这套晚新生代沉积物划分为新近系甘肃群,导致老龙湾盆地对青藏高原北东扩展响应的认识存在争... 海原断裂带西段老龙湾盆地沉积一套晚新生代红色碎屑物,记录了青藏高原东北缘生长过程。由于缺乏高精度的地层年代学研究,现有的工作笼统地将这套晚新生代沉积物划分为新近系甘肃群,导致老龙湾盆地对青藏高原北东扩展响应的认识存在争议。本文在1∶5万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老龙湾盆地晚新生代地层开展了高精度磁性地层年代学研究,建立了老龙湾盆地约13.61~2.58 Ma磁性地层年代学格架。结合岩性特征和沉积环境分析,将老龙湾盆地新近系甘肃群地层划分为2个岩石地层单位:咸水河组(N_(1)x)和临夏组(N_(1-2)l)。咸水河组沉积于晚中新世(约13.61~8.11 Ma),为一套砖红色砂质中砾岩、块状中砂岩、粉砂质泥岩,为晚中新世扇三角洲—滨浅湖相沉积,与下伏早志留世肮脏沟组灰绿色变质砂岩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临夏组沉积时代为晚中新世—上新世末(8.11~2.58 Ma),为一套厚层浅砖红色中砂岩与中—粗砾岩互层,偶含巨砾岩,总体上表现为“砂砾互层”,为河流相沉积,与下伏咸水河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在区域上,老龙湾盆地新近系甘肃群咸水河组和临夏组两个岩石地层单位,可与邻区新近纪地层进行对比,从而统一了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新近纪地层系统,为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构造隆升提供了地层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老龙湾盆地 新近系 咸水河组 临夏组 古地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米尔高原东北部地震活动及构造应力场特征
3
作者 崔华伟 尹昕忠 +5 位作者 陈九辉 郭飚 李涛 姚远 李世莹 贾震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77-596,共20页
帕米尔高原东北部地区构造变形复杂、地震活动强烈,分析其地震分布特点和构造应力场特征,有助于探讨该区域复杂多变的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孕震环境。文中基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观测报告和从多方面搜集得到的震源机制数据,运用HYPODD方法... 帕米尔高原东北部地区构造变形复杂、地震活动强烈,分析其地震分布特点和构造应力场特征,有助于探讨该区域复杂多变的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孕震环境。文中基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观测报告和从多方面搜集得到的震源机制数据,运用HYPODD方法和SATSI方法分别进行了地震重定位和构造应力场反演,获得了研究区内整体地震活动和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1)研究区内震源深度分布与地壳厚度呈正相关。2)齐姆根弧形构造带、费尔干纳和皮羌断裂两侧的震源深度存在明显差异,表明这些构造可能为重要构造分界线。3)1902年阿图什M_(W)7.7地震周边地壳应力释放充分,导致天山山脉和塔西南坳陷交界地区小地震分布稀疏。4)受印度板块自南向北的推挤作用影响,帕米尔高原、天山山脉和塔里木盆地均呈现近SN向的低倾角挤压应力场。5)研究区内的构造应力场呈现出明显的构造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帕米尔高原为走滑应力机制,显示其呈EW向扩张,而天山山脉呈逆冲应力机制并不断隆升。帕米尔高原及其与天山山脉碰撞带两侧最优主张应力轴倾伏角和R值差异较大。6)塔西南坳陷和巴楚隆起区的走滑和逆冲应力机制不同,且二者密度和速度差异较大,揭示出塔里木盆地内部结构复杂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米尔高原东北部 地震重定位 震源机制 构造应力场 构造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盆地浅部地热水地球化学特征及含氦流体形成机理
4
作者 唐建洲 王双明 +2 位作者 张志诚 李可 李长鹏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8-57,共10页
【目的和方法】盆地浅部含氦地热流体地球化学特征对理解其形成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以青藏高原东北缘兰州盆地新近系杨稍组BY-1地热井为研究对象,通过水质分析、氢氧同位素、^(14)C测年和溶解气组分研究,探讨盆地浅部地热水地球化学特征... 【目的和方法】盆地浅部含氦地热流体地球化学特征对理解其形成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以青藏高原东北缘兰州盆地新近系杨稍组BY-1地热井为研究对象,通过水质分析、氢氧同位素、^(14)C测年和溶解气组分研究,探讨盆地浅部地热水地球化学特征、成因及伴生氦气形成机理。【结果和结论】(1)水质分析结果显示,新近系杨稍组地热水化学类型为NaCl型,δD为−78‰,δ^(18)O为−8.7‰,^(3)H<0.4 TU,^(14)C表观年龄为(20.50±0.92)ka,指示其来源于古大气降水并经历了蒸发−浓缩和水−岩相互作用。(2)地热水伴生氦气平均体积分数为0.44%,达到了工业开采标准,水溶气组分和地热水地球化学特征共同指示BY-1井地热水中的伴生氦气来自于盆地基底花岗岩和变质泥质岩。(3)古大气降水通过裂隙带渗入盆地基底岩石,并与其发生水−岩相互作用,溶解周围矿物释放的氦气。在青藏高原东北缘抬升背景下,深部含氦古老地层水沿断裂带向上运移并聚集在新近系杨稍组砂岩热储层中,上覆徐湾组和吊沟组泥岩等致密岩层为地热水中氦气的封存提供了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氦气 地热水 地球化学特征 新近系杨稍组 兰州盆地 青藏高原东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弧形构造生长:来自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的启示
5
作者 赵一霖 孙玉军 +1 位作者 侯贵廷 施炜 《地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1-385,共25页
青藏高原东北缘弧形构造带是青藏高原侧向生长的独特边界,以垂直于高原扩展方向的盆−山相间的弧形地貌为特征,代表了青藏高原扩展的独特生长方式。此次研究旨在运用三维有限元黏−塑性大变形数值模拟方法再现青藏高原东北缘弧形构造带的... 青藏高原东北缘弧形构造带是青藏高原侧向生长的独特边界,以垂直于高原扩展方向的盆−山相间的弧形地貌为特征,代表了青藏高原扩展的独特生长方式。此次研究旨在运用三维有限元黏−塑性大变形数值模拟方法再现青藏高原东北缘弧形构造带的形成和演化过程,提出弧形构造生长的新构造样式和变形机制。此次模拟基于大量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测试了银川盆地阻挡和弱的下地壳对弧形构造带内断裂发育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在青藏高原向东北扩展的过程中,地壳缩短增厚变形由高原向东北传播,受北东—南西向挤压作用,地块围限的中—新生代盆地区(弧形构造带)的深部物质向东北迁移,在受到刚性的鄂尔多斯地块和阿拉善地块阻挡后,向强度相对较弱的银川盆地有限挤入。银川盆地的阻挡是弧形构造带断裂在浅部地壳形成和发育的重要条件。黏度为2.5×10^(22) Pa·s、黏聚力为2 MPa的弱下地壳对弧形构造带内断裂发育有促进作用,但不是断裂形成的必要条件。进一步分析青藏高原东北缘弧形构造带地表和3条剖面最大剪应变率分布特征及其随时间演化的规律发现,弧形构造带在深部总体上表现为“对冲”构造样式,指示深−浅变形机制存在解耦现象。弧形构造带的变形解耦深度在20 km和40 km发生,形成了3个构造层。其中的中—上地壳构造层以逆冲−褶皱构造变形方式调节地壳水平缩短和垂向增厚;而弱的下地壳作为弧形构造发育的滑脱层,以韧−塑性变形方式调节地壳水平缩短和垂向增厚;岩石圈地幔由于莫霍面的调节作用,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缩短增厚。综合分析认为,青藏高原东北缘弧形构造带是在先存断裂和拆离带的控制下,主控断裂在9.5~2.5 Ma同步发育,并向深部扩展,最终切入中—下地壳。新的模拟研究结果为深化对青藏高原东北缘隆升和横向生长过程的认识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弧形构造 新生代 形成机制 有限元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顾及非构造形变效应的青藏高原东北隅GNSS地壳垂直变形特征
6
作者 赵立 苏小宁 +1 位作者 何月帆 石睿娟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78-1694,共17页
有效分离GNSS坐标时间序列中的非构造形变分量是精准提取地壳垂直形变分量的关键,然而目前采用的方法并未考虑到基岩测站和土层测站中非构造形变效应机理的差异性特征,通常采用统一的模型进行建模,导致建模结果不够准确.针对于此,本文... 有效分离GNSS坐标时间序列中的非构造形变分量是精准提取地壳垂直形变分量的关键,然而目前采用的方法并未考虑到基岩测站和土层测站中非构造形变效应机理的差异性特征,通常采用统一的模型进行建模,导致建模结果不够准确.针对于此,本文结合测站结构特点与热膨胀效应、环境负荷理论,认为基岩测站与地表松散物质下的基岩地质稳固连接,相较埋设于土层条件的测站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受陆地水变化影响较小,且土层测站不具备因温度变化而引起位移的基岩结构,基于此分别构建两类测站的非构造形变改正模型.利用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及六盘山地区加密观测网共46个GNSS连续观测站的垂直坐标时间序列,通过改正模型降低非构造形变对GNSS垂直坐标时间序列的影响,准确提取出青藏高原东北隅垂直向地壳运动速度场.研究结果表明,经过非构造形变改正后,有96%的测站均方根值减小,有效降低了GNSS垂直坐标时间序列的离散程度.通过对改正前后的垂直时间序列进行函数模型拟合,对比分析其周年振幅与线性速率变化,发现改正后平均周年振幅减小37.7%,且拟合所得垂直构造运动速度发生变化,其中基岩测站速度变化量平均值为0.14 mm·a^(−1),土层测站速度变化量平均值达到0.51 mm·a^(−1),这种差异主要来源于改正模型的构建,有效提高了时间序列中构造运动的提取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隅 环境负荷 基岩热膨胀 GNSS时间序列 垂直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Late Mesozoic-Cenozoic Ruo'ergai Basin,North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7
作者 Yuxiu Zhang,Chengshan Wang,Meng He,Chao Ma,Xinsheng Niu 1.School of Earth Sciences and Resour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Beijing 100083,China. 2.Research Center for Tibetan Plateau Geology,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Beijing 100083,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275-275,共1页
The Middle Triassic Ladinian-Upper Triassic Norian series in the Mesozoic-Cenozoic Ruo’ergai basin of Songpan area is characterized of large thick shallow marine-deep marine fine grained clastic.The strata are region... The Middle Triassic Ladinian-Upper Triassic Norian series in the Mesozoic-Cenozoic Ruo’ergai basin of Songpan area is characterized of large thick shallow marine-deep marine fine grained clastic.The strata are regionally unconformable between each adjacent two of the Middle-Late Triassic fine grained clastic,the Jurassic coal-containing clastic,the Cretaceous-Paleogene variegated coarse clast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northeastern margin Qinghai-Tibet plateau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部温泉分布及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刘玲霞 路睿 +4 位作者 谢文苹 刘博 王亚茹 姚海慧 蔺文静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3-195,共23页
青藏高原是我国地热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传统观点认为其东北部地区处于相对稳定的地块,地热赋存条件一般。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地热资源种类齐全,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勘查程度较高或单个温泉温度较高的区域,而区内大部分地区研究程... 青藏高原是我国地热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传统观点认为其东北部地区处于相对稳定的地块,地热赋存条件一般。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地热资源种类齐全,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勘查程度较高或单个温泉温度较高的区域,而区内大部分地区研究程度较低,地热资源整体分布特征和热源机制不清。本文依据主要控热活动断裂和温泉集中区将温泉自东北向西南划分为11个区,利用水文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分析手段对温泉的分布特征和成因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温泉补给来源均为其附近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温泉水化学特征与热储的地层岩性相关,花岗岩热储中地热水阳离子以Na^(+)为主,阴离子以SO_(4)^(2-)和Cl^(-)为主;灰岩热储中地热水阳离子以Ca^(2+)和Mg^(2+)为主,阴离子以HCO_(3)^(-)为主;砂岩热储中地热水主要阳离子有Ca^(2+)、Na^(+)和Mg^(2+),主要阴离子有Cl^(-)、SO_(4)^(2-)和HCO_(3)^(-)。温泉主要沿活动断裂展布方向呈串珠状分布,且主要密集在不同构造体系的交接复合部位和同一构造体系的转折部位;分布于一、二级断裂结合部位的热储循环深度最大,径流路径最长、水岩反应较充分;而分布于被少量小规模断裂切割的三级断裂沿线的温泉循环深度相对较小,径流路径较短,水岩反应程度较低。热储温度从东北向西南整体呈现出中部和西南部高、南部和东北部低,中高温热储主要分布于共和、贵德、乌兰和唐古拉山一带,温度在89.0~139.0℃,平均117.7℃。温泉热源主要来自大地热流传导增热、放射性元素衰变生热、岩浆余热和活动断层摩擦生热,以及低速高导熔融体和地幔通道流传热等。此次主要聚焦于青海省水热型地热资源的分布规律和地热成因等方面的研究,可为后期青海省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部 水文地球化学 地球化学温标 硅焓图解 控热活动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中西部及周边地区瑞利面波相速度方位各向异性
9
作者 钟世军 吴建平 司政亚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926-2945,共20页
利用“中国科学台阵探测”项目的密集流动台站以及区域固定台站的地震面波记录,采用程函面波成像方法,得到了华北克拉通中西部及周边地区14~100 s周期高分辨率的瑞利面波相速度方位各向异性分布图像.结果显示,鄂尔多斯块体内部中长周期(... 利用“中国科学台阵探测”项目的密集流动台站以及区域固定台站的地震面波记录,采用程函面波成像方法,得到了华北克拉通中西部及周边地区14~100 s周期高分辨率的瑞利面波相速度方位各向异性分布图像.结果显示,鄂尔多斯块体内部中长周期(20~100 s)为大范围高速和弱各向异性分布特征,但在块体西南部区域各向异性明显增强,向东可一直延伸至108°E附近.我们认为,受青藏高原影响,鄂尔多斯块体西南部岩石圈已发生明显变形,高原扩张对鄂尔多斯块体的影响超出了止于六盘山逆冲推覆带的传统认识.在鄂尔多斯块体内部,长周期(80~100 s)的相速度显示高速区向中部和东南部区域收缩,各向异性强度在高速区外围明显增强,揭示了块体边界带的岩石圈在后期构造活动过程中已遭受不同程度的变形改造,厚度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减薄.山西断陷带北部大同火山区附近,在20 s以上周期为显著低速异常,不同周期段各向异性存在明显差异,我们推测该区不同深度的各向异性差异与鄂尔多斯块体东北部岩石圈不同深度的几何形态以及青藏高原远程挤压效应有关.山西断陷带中南部区域,在20~60 s周期显示高速和近EW向快波方向,与鄂尔多斯块体中东部高速区具有较好的连续性,认为该区岩石圈仍保留部分原有华北克拉通岩石圈的属性.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不同周期相速度表现为明显的低速异常,快波方向呈现较为一致的NWW-SEE向分布特征,揭示了在高原下方壳幔介质变形连续一致,符合岩石圈垂直连贯变形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块体 山西断陷带 青藏高原东北缘 程函方程面波成像 相速度 快波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背景噪声成像研究海原—六盘山地区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及其构造意义
10
作者 李蒙亚 曾宪伟 +3 位作者 姚华建 冯吉坤 李新艳 杨硕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666-4680,共15页
海原—六盘山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是青藏块体东北向挤压的前缘地带,地质构造活动活跃,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7级以上地震.但该区域已多年未发生6级以上强震,是一个具有发生强震危险性的地震空区.精细的速度结构能够为认识海原—六盘山... 海原—六盘山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是青藏块体东北向挤压的前缘地带,地质构造活动活跃,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7级以上地震.但该区域已多年未发生6级以上强震,是一个具有发生强震危险性的地震空区.精细的速度结构能够为认识海原—六盘山地区的构造活动性和地震危险性提供帮助.本文以布设在该区域的50个流动台站和38个固定台站为基础,提取Rayleigh波相速度频散曲线,通过面波直接成像方法获得了研究区地壳三维精细横波速度结构,再结合区域2010年至2023年地震精定位的结果,得到以下认识:(1)研究区以海原—六盘山断裂为分界线,东西两侧结构差异显著.东侧鄂尔多斯块体浅部以大范围的低速沉积层为主,对应较低的地震活动性;西侧为高速异常,对应较高的地震活动性.(2)精定位结果显示,大部分地震发生在高低速异常体边界线上,分布特征与地表构造单元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3)六盘山和鄂尔多斯西缘靠近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呈现明显的高速异常,推测该区域地处祁连造山带,反映了深部致密的基底结晶.(4)海原—六盘山地区的地壳厚度自南西向北东逐渐减薄,且在本研究区域的中下地壳未发现低速异常体“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背景噪声成像 地壳 海原—六盘山断裂带 地震活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部祁连山一次降水层状云微物理特征的飞机观测研究
11
作者 黄颖 付丹红 +1 位作者 郭学良 张文煜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39-554,共16页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祁连山是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等多条重要河流的发源地,云微物理特征对于了解该区域大气降水形成过程具有重要作用,但关于祁连山地形云的飞机观测研究很少。本文利用青海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空中国王-350飞机观测...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祁连山是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等多条重要河流的发源地,云微物理特征对于了解该区域大气降水形成过程具有重要作用,但关于祁连山地形云的飞机观测研究很少。本文利用青海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空中国王-350飞机观测数据,分析研究了祁连山2020年8月16日的一次降水层状云的微物理特征。研究表明:祁连山地区此次降水层状云的形成,与偏南气流由低海拔河湟谷地区向高海拔山区运动过程中受地形强迫抬升过程密切相关,云中过冷液态水含量最大值为1.13 g m-3。低海拔山区和高海拔山区的云物理特征有明显差别,低海拔山区由于水汽相对丰富,地形抬升形成的过冷液态水含量较高。山区不同高度粒子形成机制存在显著差异:5600 m(-5.1℃)层过冷液态水含量较高,冰粒子主要通过凝华、聚并生长,也存在弱凇附过程;6560 m(-9.9℃)层存在大量聚合状冰粒子,粒子谱拓宽明显,凝华和聚并过程起主导作用;7850 m(-17.0℃)层基本为冰粒子,存在大量枝状冰粒子聚合体,说明冰粒子以凝华和聚并生长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微物理结构特征 飞机观测 祁连山 青藏高原东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部上地壳剪切波分裂特征
12
作者 李抒予 高原 +1 位作者 金红林 刘同振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16-933,共18页
由羌塘、巴颜喀拉、柴达木和祁连等几个二级块体组成的青藏高原东北部与华南块体及华北块体接触,产生强烈的构造变形。文中利用青藏高原东北部2010年1月—2021年9月的小地震波形事件,使用剪切波分裂分析方法计算得到快波偏振方向与慢波... 由羌塘、巴颜喀拉、柴达木和祁连等几个二级块体组成的青藏高原东北部与华南块体及华北块体接触,产生强烈的构造变形。文中利用青藏高原东北部2010年1月—2021年9月的小地震波形事件,使用剪切波分裂分析方法计算得到快波偏振方向与慢波时间延迟2个各向异性参数,并对参数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快波偏振方向以NEE为主导,与区域主压应力方向大致平行,祁连块体北部和东南部、羌塘块体北部存在NNW、NWW或近EW等多个相对较弱的第2快波偏振方向,与区域内广泛分布的NW走向断裂近平行。柴达木块体东北缘的快波偏振方向较离散,受到应力、断裂、岩石性质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祁连块体北部逆冲断裂系东部的时间延迟大于西部,体现了两者应力环境的差异。祁连块体东南部及柴达木块体东北缘大致相当的时间延迟分布可能与其具有类似的岩石类别物性及构造环境相关。柴达木盆地北缘存在NWW向快波优势偏振方向和相对一致的时间延迟,可能是断裂在深部高压变质作用的响应。羌塘块体北部的时间延迟小于拉脊山断裂周缘(祁连块体东南部与柴达木块体东北缘),可能与岩石类别物性与构造环境的差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部 剪切波分裂 各向异性 上地壳 快波偏振 慢波时间延迟 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隅断层活动及地壳变形模式 被引量:1
13
作者 徐炜祥 苏小宁 +1 位作者 虞思晗 朱庆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596-2611,共16页
精准分析青藏高原东北隅断层活动和地壳变形模式对于理解区域大地震空间分布特征和地震危险性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已有GPS速度场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由21个GPS连续观测站组成的3条跨断层剖面的加密观测,获得研究区较高空间分辨率的GP... 精准分析青藏高原东北隅断层活动和地壳变形模式对于理解区域大地震空间分布特征和地震危险性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已有GPS速度场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由21个GPS连续观测站组成的3条跨断层剖面的加密观测,获得研究区较高空间分辨率的GPS速度场.利用K-中心点和欧拉矢量结合的方法分析GPS速度场的空间聚类特征,发现在陇西块体内部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变形,进而结合区域已有块体-断层划分模型,给出与最新GPS速度场更为吻合的块体-断层模型.改进模型的最大特点是在陇西块体内部存在一条北北东向的右旋剪切带.利用最新GPS速度场和改进的块体-断层模型,基于负位错理论反演主要块体的运动特征和主要断层的滑动速率,结果显示在改进块体-断层模型中新增的右旋剪切带在分配该地区应变积累特征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进而计算的六盘山断裂的挤压速率远小于已有的结果,其地震危险性也可能相应地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隅 GPS速度场 欧拉矢量聚类分析 负位错模型 滑动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现今构造变动与地震活动特征 被引量:19
14
作者 王双绪 张希 +2 位作者 张四新 张晓亮 薛富平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09-216,共8页
笔者利用青藏高原东北缘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精密水准网和跨断层流动形变网监测资料和近10a来高精度GPS观测结果,结合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研究和探讨了该区现今构造变动和强震活动的一些特征和初步机理。结果表明:①研究区现今构造变动... 笔者利用青藏高原东北缘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精密水准网和跨断层流动形变网监测资料和近10a来高精度GPS观测结果,结合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研究和探讨了该区现今构造变动和强震活动的一些特征和初步机理。结果表明:①研究区现今构造变动具有空间分布的不均一性和随时间演化的非平稳性,其总体趋势呈现为新构造时期以来的继承性;②构造变动过程中的快速隆升异常区和与之相伴生的高梯度变形带、以及显著地断层活动异常,是较强地震孕育的标志,地震往往发生在具有较高应变积累的区域附近;③印度板块对青藏高原的强烈挤压是该区构造变动与地震活动的主动力环境;构造变动和地震与块体活动及区域构造应力场变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构造变动 地震活动特征 20世纪70年代 高精度GPS 应力场变化 观测结果 监测资料 地质构造 强震活动 非平稳性 时间演化 不均一性 空间分布 快速隆升 活动异常 地震孕育 应变积累 动力环境 印度板块 区域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Pn波速度的横向变化 被引量:35
15
作者 许忠淮 汪素云 裴顺平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4-31,共8页
搜集整理了中国国家地震台网和区域地震台网记录的Pn波到时资料,利用层析成像方法分析了青藏高原东北地区上地幔顶部P波速度及其各向异性的横向变化.结果表明,该地区Pn波的平均速度偏高,为8.09 km/s;构造上稳定的柴达木盆地下面,上地幔... 搜集整理了中国国家地震台网和区域地震台网记录的Pn波到时资料,利用层析成像方法分析了青藏高原东北地区上地幔顶部P波速度及其各向异性的横向变化.结果表明,该地区Pn波的平均速度偏高,为8.09 km/s;构造上稳定的柴达木盆地下面,上地幔顶部P波速度较高,而构造上比较活跃的山西地堑地区波速则较低.1920年发生海原大地震的地区,上地幔顶部是P波速度偏低的地区.一个值得注意的结果是,与天山挤压带上地幔顶部P波速度偏低的情况不同,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祁连山现代挤压变形带地区,上地幔顶部是P波速度偏高的地区.鄂尔多斯地块下面,波速度不均一,存在高低速的变化.这与该地块四周皆有强地震活动、地块本身可能有整体的构造运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析成像 青藏高原 上地幔 P波速度 各向异性 构造运动 地震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M_s6.4余震序列重定位和主震震源机制解 被引量:41
16
作者 梁姗姗 雷建设 +2 位作者 徐志国 邹立晔 刘敬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091-2103,共13页
2016年1月21日01时13分13.0秒(北京时间),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发生M_s6.4地震.为了更好地认识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本文利用青海省地震台网和甘肃省地震台网的省级固定地震台站及部分流动地震台站记录到的波形资料,通过重新拾取震相和联合... 2016年1月21日01时13分13.0秒(北京时间),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发生M_s6.4地震.为了更好地认识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本文利用青海省地震台网和甘肃省地震台网的省级固定地震台站及部分流动地震台站记录到的波形资料,通过重新拾取震相和联合HYPOINVERSE 2000与HypoDD定位方法,对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地震序列M_L≥1.8的189个地震事件进行了重新定位,并采用gCAP方法分别反演了主震的双力偶机制解和全矩张量解.定位结果显示,主震位置为37.67°N、101.61°E,震源深度为11.98 km;余震序列展布方向为SE和NW两个方向、长度约16 km,震源深度优势分布为4~14 km,断层面倾向为SW方向.利用gCAP方法得到的矩心深度在8~9 km之间.结合野外地质调查结果,认为该次地震事件为一次逆冲型事件,其发震断层可能为北西向冷龙岭断裂与北西向民乐一大马营断裂之间的一条盲断层,推测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挤压使得青藏高原北缘与阿拉善地块之间的东西向挤压而造成的断层应力失稳,从而形成门源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地震 地震定位 gCAP 青藏高原东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鄂尔多斯地壳上地幔地震层析成像研究 被引量:57
17
作者 郭飚 刘启元 +3 位作者 陈九辉 赵大鹏 李顺成 赖院根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90-797,共8页
根据横跨青藏高原东北缘—鄂尔多斯地区的流动宽频带地震台阵和区域地震台网的走时数据 ,利用地震层析成像方法研究了该地区 4 0 0km深度范围内地壳上地幔的P波速度结构 .结果表明 :青藏高原东北缘—鄂尔多斯地区地壳上地幔结构呈明显... 根据横跨青藏高原东北缘—鄂尔多斯地区的流动宽频带地震台阵和区域地震台网的走时数据 ,利用地震层析成像方法研究了该地区 4 0 0km深度范围内地壳上地幔的P波速度结构 .结果表明 :青藏高原东北缘—鄂尔多斯地区地壳上地幔结构呈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 .这种不均匀性体现在不同块体之间 ,同时也存在于块体内部 ;青藏高原东北缘上地幔P波平均速度低 ,而鄂尔多斯地块的P波平均速度高 ,这与两个地块的地质构造活动特征相吻合 .在青藏高原东北缘与鄂尔多斯地块之间的上地幔存在宽约 2 0 0km的过渡带 ,该过渡带在地表的界限在兰州—海原之间 ,在上地幔表现为向东 4 5°左右的倾斜条带 ,基本结构特征表现为高速与低速物质的混杂 ;青藏高原内部的柴达木地块平均速度偏低 ,而祁连地块的上地幔的平均速度偏高 ,两者相差约 8% ;在泽库、兰州和海原地区的上地幔顶部有明显的低速体侵入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层析成像 地震台 走时数据 地幔 P波速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壳介质各向异性分析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应力特征 被引量:66
18
作者 张辉 高原 +2 位作者 石玉涛 刘小凤 王熠熙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5-104,共10页
青藏高原东北缘由于受到多个构造块体的共同约束,表现出复杂的地球物理特性和地质特性,本文利用甘肃数字地震台网(2001—2008年)的观测资料,采用系统分析方法(SAM),进行地壳剪切波分裂分析,获得研究区内18个台站共1005条记录的剪切波分... 青藏高原东北缘由于受到多个构造块体的共同约束,表现出复杂的地球物理特性和地质特性,本文利用甘肃数字地震台网(2001—2008年)的观测资料,采用系统分析方法(SAM),进行地壳剪切波分裂分析,获得研究区内18个台站共1005条记录的剪切波分裂参数.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介质各向异性在空间上存在差异,慢剪切波延迟时间表明了地壳介质各向异性的强弱变化特征,快剪切波平均偏振方向则反映了本区区域构造应力的空间变化特征.分析认为,祁连山—河西走廊活动构造区直接受青藏地块与阿拉善地块间相互作用,与青藏地块构造应力一致;甘东南活动构造区的应力环境主要受到内部活动断裂的共同作用,具有局部构造应力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地震各向异性 剪切波分裂 构造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断裂带新生代构造演化 被引量:50
19
作者 施炜 刘源 +5 位作者 刘洋 陈鹏 陈龙 岑敏 黄兴富 李恒强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7,共17页
海原断裂带作为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变形最显著断裂带之一,记录了青藏高原向北东扩展的构造信息。在详细的构造测量基础上,初步提出海原断裂带新生代以来的古构造应力场序列,反演了其新生代构造演化历史。详细构造解析表明,海原断裂带新... 海原断裂带作为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变形最显著断裂带之一,记录了青藏高原向北东扩展的构造信息。在详细的构造测量基础上,初步提出海原断裂带新生代以来的古构造应力场序列,反演了其新生代构造演化历史。详细构造解析表明,海原断裂带新生代以来主要经历了5个构造演化历史阶段,即始新世—中新世NW SE向构造伸展与沉积盆地发育、中新世晚期—上新世NNE SSW向构造挤压与海原断裂带右行走滑活动、上新世末—早更新世NE SW向构造挤压与强烈褶皱逆冲活动、晚更新世晚期以来ENE WSW向构造伸展与断陷盆地发育、全新世以来NE SW向构造挤压作用与断裂带强烈左行走滑活动。变形分析表明海原断裂带现今地貌格局主要缘于上新世末—早更新世NE SW向强烈逆冲活动,后期ENE WSW向构造挤压作用导致断裂走滑活动,并改造了局部地貌,主要表现为沿断裂带发育一系列第四纪小型拉分盆地。该带新生代构造演化研究,为探讨青藏高原东北缘新构造演化提供了具体构造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海原断裂带 构造应力场 新生代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鄂尔多斯和华北唐山震区的地壳结构差异——深地震测深的结果 被引量:44
20
作者 张先康 李松林 +2 位作者 王夫运 嘉世旭 方盛明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2-60,共9页
划分大陆活动地块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它们在地壳结构间的差异。大陆不同地块具有不同的地壳结构特征。这些结构和构造上的不同反映了它们在地壳内部的变形特征和动力过程的差异。文中利用深地震宽角反射 /折射剖面的结果 ,讨论了青藏高原... 划分大陆活动地块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它们在地壳结构间的差异。大陆不同地块具有不同的地壳结构特征。这些结构和构造上的不同反映了它们在地壳内部的变形特征和动力过程的差异。文中利用深地震宽角反射 /折射剖面的结果 ,讨论了青藏高原东北缘东昆仑巴颜喀拉地块、鄂尔多斯地块和华北地块唐山震区地壳结构的差异。它们分别是变形强烈的活动地块、内部变形小相对稳定的地块和现代发生过强震的活动地块。在地壳结构上它们之间的差别是明显的。这些差异表现在地壳的分层性质、上地壳和下地壳的结构、地壳结构的不均匀尺度、壳 /幔分界的性质、壳内低速层的分布、地壳界面、特别是莫霍面的构造形态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鄂尔多斯 华北唐山震区 地壳结构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