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0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木本植物适应酸性土壤机理的研究进展——以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和油茶(Camellia oleifera)为例 被引量:12
1
作者 陈荣府 董晓英 +1 位作者 赵学强 沈仁芳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52-258,共7页
综述了近年来木本植物适应酸性土壤的耐铝机理研究进展,重点以酸性土壤先锋植物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和铝累积植物油茶(Camellia oleifera)为例,总结了木本植物根系有机酸的分泌、铝吸收和运输机制及铝与氮磷胁迫的协同适应等。木... 综述了近年来木本植物适应酸性土壤的耐铝机理研究进展,重点以酸性土壤先锋植物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和铝累积植物油茶(Camellia oleifera)为例,总结了木本植物根系有机酸的分泌、铝吸收和运输机制及铝与氮磷胁迫的协同适应等。木本植物有铝累积和铝排斥植物之分;铝排斥植物胡枝子耐铝的重要机制是其根系同时分泌柠檬酸和苹果酸;铝累积植物油茶高效累积铝的原因在于其不仅可以高效吸收土壤和土壤溶液中广泛存在的铝(Al3+和Al-F),而且可以通过木质部运输和特定季节韧皮部运输的配合实现铝的高效分配和传输;铵态氮相对于硝态氮可缓解胡枝子的铝毒害;磷对不同胡枝子耐铝作用的影响明显不同。木本植物适应酸性土壤机理的深入研究将会有助于完善植物的耐铝机理及铝运输理论,并为酸性土壤中矿质养分管理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土壤 木本植物 油茶 胡枝子 适应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Functional Compounds of Commercial Green Tea Seed Oil 被引量:2
2
作者 Jong-Bang Eun Anggi Hapsari Bipin Vidya 《茶叶》 2013年第4期333-337,共5页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green tea seed oil including cold test,color,flash point,gravity,refraction index,moisture content,acid value,iodine value,unsaponifiable matter and saponification value were investigated...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green tea seed oil including cold test,color,flash point,gravity,refraction index,moisture content,acid value,iodine value,unsaponifiable matter and saponification value were investigated.Fatty acid composition and catechin content of the oil was determined by GC and HPLC analysis.The oil is stable at low temperature.High flash point(267.8 ± 5.1℃) showed the high thermal stability of green tea seed oil as well,which support for suitability to use as cooking oil.Specific gravity and refraction index of green tea seed oil was found as 0.913 and 1.4679,respectively.Color of the oil was measured as 99.7 ± 0.2 for lightness,1.9 ± 0.1 for greenness and 6.6 ± 0.1 for yellowness.Acid value(KOH mg/ml),iodine value,unsaponifiable matter(%) and saponification value of green tea seed oil were 0.21,104.1,0.11 and 215,respectively.Fatty acids compositions of green tea seed oil was found to be dominated by oleic acid(81.3%) and presence of minor amount of linoleic acid(4.8%),palmitic acid(4.6%),palmitoleic acid(3.3%),linolenic acid(3.2%) and stearic acid(1.0%).The presence of antioxidative compounds such as(-)-epicatechingallate(207.2 ± 0.2 g /g) and(-)-epigallocatechin gallate(99.5 ± 0.6 g/g) in the oil could enhance its shelf life during stor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化性质 茶籽油 化合物 脂肪酸组成 没食子酸酯 商业 热稳定性 不皂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单积分球技术的最佳样本厚度研究及油茶籽油鉴伪
3
作者 龚中良 管金伟 +3 位作者 刘强 李大鹏 郑文峰 胡峰 《中国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5-100,共6页
为减少单积分球技术采集光谱数据过程中的光损失,探索了油茶籽油检测时光损失量最小的样本厚度,并研究在此样本厚度下鉴别掺伪油茶籽油的能力。采用蒙特卡罗(MC)算法模拟单积分球技术下样本的测量,将模拟出的反射率(MR)和透射率(MT)作... 为减少单积分球技术采集光谱数据过程中的光损失,探索了油茶籽油检测时光损失量最小的样本厚度,并研究在此样本厚度下鉴别掺伪油茶籽油的能力。采用蒙特卡罗(MC)算法模拟单积分球技术下样本的测量,将模拟出的反射率(MR)和透射率(MT)作为实际值,单积分球采集的数据作为预测值,将实际值与预测值之间的平均相对误差(MRE)和均方根误差(RMSE)作为评价指标,确定最佳的样本厚度。按不同掺伪比例制备了230组样本,采集最佳样本厚度的掺伪油茶籽油光谱数据,结合逆向倍增(IAD)算法得到样本的吸收系数(μ_(a))和约化散射系数(μ_(s)′)。将μ_(a)和μ_(s)′经过均值中心化预处理之后,利用Kennard-Stone(K-S)算法以7∶3的比例将样本划分成训练集和测试集,分别建立基于支持向量机(SVM)和随机森林(RF)的多分类定性鉴别模型。结果表明:样本厚度为14mm时,MR和MT的MRE和RMSE均相对较小;μ_(a)和μ_(s)′建立的SVM模型鉴别准确率分别为97.10%和95.65%,建立的RF模型鉴别准确率分别为98.55%和97.10%。因此,基于最佳样本厚度下的单积分球技术结合SVM和RF模型,可有效实现油茶籽油的快速鉴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鉴伪 单积分球技术 光学参数 蒙特卡罗算法 样本厚度 定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授粉组合对油茶籽油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4
作者 李寄凡 程一鸣 +6 位作者 于添 魏振宇 张龙 彭升龙 潘冬梅 舒常庆 程军勇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5-212,共8页
通过对湖北省4个油茶主栽品种(‘长林53’‘鄂油102’‘华金’及‘华鑫’)开展了授粉试验,使用气相色谱仪对授粉组合的果实的茶籽油进行测定分析,研究授粉组合对油茶籽油脂肪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7个授粉组合的油酸含量78.60%~84.0... 通过对湖北省4个油茶主栽品种(‘长林53’‘鄂油102’‘华金’及‘华鑫’)开展了授粉试验,使用气相色谱仪对授粉组合的果实的茶籽油进行测定分析,研究授粉组合对油茶籽油脂肪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7个授粉组合的油酸含量78.60%~84.00%,亚油酸含量5.06%~10.27%。油酸含量较高的人工授粉组合有‘华金’ב华鑫’‘华金’ב鄂油102’‘华鑫’ב鄂油102’,亚油酸含量较高的人工授粉组合有‘鄂油102’自交授粉、‘华鑫’ב长林53’。主栽‘华金’,配植‘鄂油102’与‘华鑫’作为授粉品种可获得高油酸含量茶籽油;单独栽种‘鄂油102’或主栽‘华鑫’,配植‘长林53’作为授粉品种可以获得高亚油酸含量茶籽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品种 授粉 脂肪酸 油茶籽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诱变育种研究进展与展望
5
作者 寻成峰 沈建才 +3 位作者 何之龙 张英 许彦明 王瑞 《核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44-952,共9页
诱变育种是利用各种因素诱发植物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短时间产生更多的遗传多样性,再通过测定、筛选和评估获得理想突变体,从中选育新品种的方法。油茶(Oil-tea Camellia)是我国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为了快速获得油茶优异种质材料,诱... 诱变育种是利用各种因素诱发植物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短时间产生更多的遗传多样性,再通过测定、筛选和评估获得理想突变体,从中选育新品种的方法。油茶(Oil-tea Camellia)是我国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为了快速获得油茶优异种质材料,诱变育种技术已至少被应用于15个油茶品系的育种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本文综述了木本植物诱变育种技术概况和油茶诱变育种研究进展,重点探讨了诱变育种机理和诱变影响因素,并从诱变材料的高通量筛选技术、结合油茶树种特性的育种技术改进和诱变性状的机理探究三个方面进行了展望,总结并说明了诱变育种是油茶新种质创制和新品种选育的重要途径和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诱变育种 木本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籽油-神经酰胺纳米乳液制备及研究
6
作者 王兴婷 施兆娟 +2 位作者 吴军 袁传勋 金日生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39-746,共8页
为提高油茶籽油(Camellia oleifera seed oil,CSO)在化妆品领域的开发和应用,以CSO为化妆品基质油,并配伍神经酰胺(Ceramide,Cer),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并优化了CSO-Cer纳米乳液的最佳配方和条件。结果显示:在均质压力100 MPa,循环次数为7... 为提高油茶籽油(Camellia oleifera seed oil,CSO)在化妆品领域的开发和应用,以CSO为化妆品基质油,并配伍神经酰胺(Ceramide,Cer),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并优化了CSO-Cer纳米乳液的最佳配方和条件。结果显示:在均质压力100 MPa,循环次数为7次,CSO质量分数为15%,Cer添加量为1%,氢化卵磷脂质量分数为4%,胆固醇质量分数为0.2%,甘油质量分数为25%的条件下,得到具有最优粒径和稳定性的纳米乳液。此乳液粒径为124.7 nm、多分散指数为0.108,Zeta电位为-55.7 m V。进一步测试发现,该CSO-Cer纳米乳液展现出良好的保湿特性和透皮性能。因此,基于CSO的CSO-Cer纳米乳液是一种潜在的新型功能性化妆品乳液,为后续CSO在化妆品领域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神经酰胺 纳米乳液 保湿性 透皮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外吸收光谱法测定油茶籽含油量的方法研究
7
作者 肖新生 谢永燕 +2 位作者 张静雅 左莎莎 蒋黎艳 《中国粮油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7-173,共7页
为了探究快速测定油茶籽含油量的方法,以油茶籽为原料,从油料的萃取方法和仪器分析条件选择出发,建立了紫外吸收光谱法测定油茶籽含油量的方法。油茶籽样品分别通过涡旋振荡、磁力搅拌和超声波前处理条件优化后,确定了涡旋振荡提取法,... 为了探究快速测定油茶籽含油量的方法,以油茶籽为原料,从油料的萃取方法和仪器分析条件选择出发,建立了紫外吸收光谱法测定油茶籽含油量的方法。油茶籽样品分别通过涡旋振荡、磁力搅拌和超声波前处理条件优化后,确定了涡旋振荡提取法,并对液料比、涡旋速度进行了优化;比较了不同波段下油茶籽油浓度与吸光度之间的关系,确定了测定波长和标曲方程。结果表明:在1.00 g油茶籽,15 mL正己烷,2400 r/min涡旋振荡提取30 min的条件下,当测定波长为271 nm时,油茶籽含油率与吸光度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其标准曲线方程为Y=0.0183 X+0.0419,R^(2)=0.999,检出限为0.27%,定量限为0.82%,与国家标准方法传统索氏提取法得出的结果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吸收光谱法 油茶籽 含油量 涡旋振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茶油纳米乳液的制备、表征及抗氧化性分析
8
作者 蔡国强 徐雯雯 +3 位作者 罗天骥 潘卫 张蕾 何一波 《中国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6-152,共7页
为扩大山茶油的商业应用范围,采用超声技术制备山茶油纳米乳液,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添加量、超声功率和超声时间对纳米乳液粒径和多分散性指数(PDI)的影响,对山茶油纳米乳液的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通过扫描... 为扩大山茶油的商业应用范围,采用超声技术制备山茶油纳米乳液,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添加量、超声功率和超声时间对纳米乳液粒径和多分散性指数(PDI)的影响,对山茶油纳米乳液的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接触角及粒径测定等对山茶油纳米乳液形貌进行表征,并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表征其包埋效果。此外,考察了山茶油纳米乳液的长期物理稳定性和抗氧化性。结果表明:山茶油纳米乳液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HP-β-CD添加量10%、超声功率500 W和超声时间15 min,在此条件下山茶油纳米乳液的平均粒径为66.01 nm;山茶油纳米乳液外观透明泛蓝光,粒径小且分布均一,HP-β-CD/T80纳米晶的存在可能提高了乳液的稳定性;FT-IR结果表明山茶油被成功包裹;山茶油纳米乳液具有较好的长期物理稳定性,其对DPPH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清除率显著高于同质量分数的山茶油乙醇溶液。综上,山茶油纳米乳液制备工艺简便可行,所得产品稳定性良好,且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茶油 纳米乳液 超声技术 制备工艺 表征 抗氧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预处理对油茶籽油综合品质的影响
9
作者 蒋黎艳 刘智辉 +2 位作者 邓志薇 董加宝 肖新生 《中国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7-36,共10页
为探究提升油茶籽油品质和风味的新型加工方法,分别在微波功率380、540、700 W下预处理油茶籽2~10 min后压榨制油,考察微波预处理对油茶籽出油率和油茶籽油综合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预处理可显著提高油茶籽的出油率,且对油茶籽油... 为探究提升油茶籽油品质和风味的新型加工方法,分别在微波功率380、540、700 W下预处理油茶籽2~10 min后压榨制油,考察微波预处理对油茶籽出油率和油茶籽油综合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预处理可显著提高油茶籽的出油率,且对油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无影响;微波预处理使油茶籽油的酸值和过氧化值升高,但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微波预处理可显著提高油茶籽油总酚含量和角鲨烯含量;在微波功率380 W和540 W下预处理2~10 min可提高油茶籽油中α-生育酚含量,而在微波功率700 W下预处理时间超过4 min后α-生育酚含量下降;油茶籽油中主要检测到香叶基芳樟醇、羊毛甾醇、豆甾醇、羽扇豆醇和α-香树脂醇5种甾醇,不同微波预处理条件下5种甾醇含量出现波动,但总体均显著高于未微波预处理的;油茶籽油中共检出37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醛类物质是油茶籽油中主要挥发性化合物,以正己醛的含量最高;通过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从油茶籽油中筛选出10种特征风味成分,分别为正己醛、正庚醛、正辛醛、正壬醛、苯乙醛、癸醛、戊醛、2-甲基吡嗪、2,5-二甲基吡嗪和2-乙基-6-甲基吡嗪,微波预处理后特征风味成分明显增加,经主成分分析,随微波功率的增加和预处理时间的延长,油茶籽油特征风味由油脂香、水果香和青草香逐步转变为坚果香和烤香。综上,适宜的微波预处理可提升油茶籽油的营养品质和风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预处理 油茶籽油 综合品质 脂肪酸组成 微量营养成分 挥发性风味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负载量对岑软2号油茶叶片与果实性状的影响
10
作者 吕琪 陈昱宇 +2 位作者 姜黎明 陈梦秋 江泽鹏 《广西林业科学》 2025年第3期317-322,共6页
为更好地指导油茶(Camellia oleifera)生产,以10年生岑软2号(C.oleifera Cenruan 2)油茶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等级负载量[T1(<1.0 kg/m^(2))、T2(1.0~1.4 kg/m^(2))、T3(>1.4~1.8 kg/m^(2))和T4(>1.8 kg/m^(2))]植株的叶片和果... 为更好地指导油茶(Camellia oleifera)生产,以10年生岑软2号(C.oleifera Cenruan 2)油茶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等级负载量[T1(<1.0 kg/m^(2))、T2(1.0~1.4 kg/m^(2))、T3(>1.4~1.8 kg/m^(2))和T4(>1.8 kg/m^(2))]植株的叶片和果实性状,分析负载量变化对植株叶片和果实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负载量增加,叶片形态指标和养分含量总体均呈下降趋势,果实含油率总体呈上升趋势。负载量与叶长、叶宽、叶面积、全氮、全磷、全钾和叶绿素含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果实经济性状(除果形指数)均无显著相关性,与种仁含油率、干籽含油率、鲜籽含油率和鲜果含油率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在0.85~2.12kg/m^(2)负载量范围内,岑软2号油茶果实膨大未受负载量增加影响,但叶片养分积累可能受到抑制。负载量为T3时,果实经济性状和含油率均表现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载量 叶片 果实 含油率 油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预处理对油茶籽油中脂肪伴随物的影响研究
11
作者 胡伯凯 耿阳阳 +3 位作者 刘亚娜 王纪辉 张时馨 曾亚军 《贵州林业科技》 2025年第2期13-19,共7页
探究不同预处理方式对压榨油茶籽油中主要脂肪伴随物的影响,为优化油茶籽制油的预处理工艺提供理论基础。采用脱壳、微波预处理对不同品种油茶籽在压榨制油时的出油率、理化及脂肪伴随物等指标的影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微波预处理... 探究不同预处理方式对压榨油茶籽油中主要脂肪伴随物的影响,为优化油茶籽制油的预处理工艺提供理论基础。采用脱壳、微波预处理对不同品种油茶籽在压榨制油时的出油率、理化及脂肪伴随物等指标的影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微波预处理能有效提升出油率,液压压榨工艺的出油率增幅高于螺杆压榨工艺,分别可提升62.50%和40.90%,同时能有效提升β-谷甾醇、角鲨烯和维生素E的含量,其增幅分别可达38.70%、41.60%和18.73%。以微波预处理油茶籽8 min后液压压榨制油的方法,可较高地保留油茶籽原油中的脂肪伴随物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预处理 出油率 Β-谷甾醇 角鲨烯 维生素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籽粕发酵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发酵产物特性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朱晓丽 赵锦绣 +5 位作者 李富松 张星 柯玉鑫 申烨华 张子夜 王军强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0-250,共11页
油茶行业的迅速发展导致油茶籽粕废弃物的大量产生,其落后的处理方式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制约了我国油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油茶籽粕中富含有机质,利用微生物发酵法降解其中的纤维素、木质素及茶皂素等生物大分子来制备有机肥是实现... 油茶行业的迅速发展导致油茶籽粕废弃物的大量产生,其落后的处理方式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制约了我国油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油茶籽粕中富含有机质,利用微生物发酵法降解其中的纤维素、木质素及茶皂素等生物大分子来制备有机肥是实现油茶籽粕合理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通过筛选获得3株针对油茶籽粕中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高效降解菌,包括1株真菌X1-1,属于Pleurostomarichardsiae,以及2株细菌M4-2和M5-2,分别为蒙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monteilii)和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sp)属,可有效降低发酵产物中茶皂素的含量,实现油茶籽粕的无害化处理。实验结果显示,经菌株X1-1、M4-2和M5-2发酵处理28 d后,油茶籽粕中纤维素含量的降解率分别为29.74%、19.65%和13.19%,木质素含量的降解率分别为12.84%、17.85%和26.39%,茶皂素含量的降解率分别为34.06%、45.05%和46.15%;且发酵后的油茶籽粕腐熟度、有机质含量和养分含量等指标均符合有机肥标准。研究结果拓展了油茶籽粕的资源化利用途径,同时为木质素和纤维素的高效降解提供了良好的菌种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粕 纤维素 木质素 茶皂素 降解菌 有机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主要油茶产区山茶炭疽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义勋 徐小文 +2 位作者 郑露 黄俊斌 谢先斌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1期212-217,共6页
以中国主要油茶产区的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炭疽病优势种山茶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的16个地理种群168个菌株为供试材料,应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种群遗传结构分析。16个地理种群的多态位点百分比(PPB... 以中国主要油茶产区的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炭疽病优势种山茶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的16个地理种群168个菌株为供试材料,应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种群遗传结构分析。16个地理种群的多态位点百分比(PPB)为98.99%,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e)为0.28,Shannon信息多样性指数(Is)为0.43,遗传相似度(I)平均为0.834,遗传距离(D)平均为0.183,表明山茶炭疽菌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且异质性较强,种群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变异,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无相关性。湖北省、浙江省、江西省、湖南省和广西5个省级种群总基因多样度(Ht)为0.274 8,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517 4,基因流(Nm)为0.466 4,表明山茶炭疽菌5个省级种群虽然被分化,但是不存在基因流动现象(Nm<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 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 ISSR 遗传多样性 种群遗传结构 油茶产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油茶饼粕中茶皂素的提取工艺 被引量:1
14
作者 杜晓静 梁浩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98-103,共6页
试验以油茶饼粕为原料,采用内部沸腾法提取茶皂素。以提高油茶饼粕中茶皂素的提取率为优化目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并结合Plackett-Burman(PB)试验,得到3个对茶皂素提取率有显著影响的关键因素:解吸剂浓度、解吸剂用量及提取时间。依据Box-B... 试验以油茶饼粕为原料,采用内部沸腾法提取茶皂素。以提高油茶饼粕中茶皂素的提取率为优化目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并结合Plackett-Burman(PB)试验,得到3个对茶皂素提取率有显著影响的关键因素:解吸剂浓度、解吸剂用量及提取时间。依据Box-Behnken(BBD)中心组合设计原理,分析和评价3个主要因素对茶皂素提取率的影响。结果显示,解吸剂乙醇浓度为85%、解吸剂用量为25 mL、解吸时间为30 min、提取剂液料比为10 mL/g、提取时间为15 min、提取温度为90℃时,茶皂素的理论提取率可达到15.19%。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进行验证试验,茶皂素的实际提取率为15.11%,与模型预测理论值的相对误差为-0.53%。研究表明,试验提取工艺切实可行,可为油茶饼粕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饼粕 茶皂素 内部沸腾法 PLACKETT-BURMAN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关键气象因子的油茶种仁含油率预测模型构建 被引量:1
15
作者 袁小康 邬定荣 +1 位作者 范嘉智 范雨娴 《湖北林业科技》 2024年第2期18-22,共5页
含油率是油茶重要的经济性状,构建油茶含油率预测模型对于茶油产量预报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普通油茶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油茶种仁含油率与不同气象因子的关系,确定影响油茶种仁含油率的关键气象因子,然后用回归分析法构建基于关键气... 含油率是油茶重要的经济性状,构建油茶含油率预测模型对于茶油产量预报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普通油茶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油茶种仁含油率与不同气象因子的关系,确定影响油茶种仁含油率的关键气象因子,然后用回归分析法构建基于关键气象因子的油茶含油率预测模型,并用独立资料检验预测模型效果。结果表明:8月平均气温、8月最高气温、9月最高气温、油脂转化积累高峰期最高气温与含油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法拟合得到了3个油茶含油率预测模型,用独立资料检验后,发现基于9月降水量(x_(1))、9月最高气温(x_(2))和油脂转化积累高峰期最长连续无降水天数(x3)的油茶种仁含油率(y)预测模型(y=79.46-0.03x_(1)-0.86x_(2)-0.30x3)效果好,平均相对误差为4.6%,可应用于普通油茶种仁含油率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种仁含油率 气象因子 逐步回归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6
作者 刘进平 胡海燕 +4 位作者 吴文嫱 黄小龙 黄东益 王健 赖杭桂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33,共20页
油茶组织培养不仅是其种苗快速繁殖的关键技术,还是生物技术育种的重要手段。文中综述了基于不同外植体类型的油茶组织培养研究,包括芽和茎段培养,胚、子叶、叶片培养,以及花药培养,特别是对表面消毒、褐化、培养基成分和培养条件给予... 油茶组织培养不仅是其种苗快速繁殖的关键技术,还是生物技术育种的重要手段。文中综述了基于不同外植体类型的油茶组织培养研究,包括芽和茎段培养,胚、子叶、叶片培养,以及花药培养,特别是对表面消毒、褐化、培养基成分和培养条件给予了重点关注。油茶芽、茎尖和带芽茎段的培养主要用于微型繁殖,但由于外植体表面消毒难度大、易褐化,尤其是生根困难的问题,导致组织培养技术在油茶工厂化快速繁殖中的应用尚未普及。利用油茶胚、子叶、叶片等外植体进行培养,对于遗传转化和基因编辑尤为有利,并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然而,由于这些外植体的培养和植株再生过程较为复杂,目前尚未建立稳定的油茶转化体系。花药培养作为获取单倍体植株的有效途径,目前仍面临植株再生难的挑战。综上所述,油茶作为一种组织培养难度较大的植物,对其组织培养研究进展的综述将为油茶生物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组织培养 表面消毒 褐化 培养基成分 培养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油茶种质资源鉴定与分布研究进展
17
作者 刘进平 胡海燕 +4 位作者 吴文嫱 黄小龙 黄东益 王健 赖杭桂 《热带林业》 2024年第3期36-39,共4页
油茶是中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茶籽油是一种极为健康的食用油。海南岛种植油茶的历史悠久,但对海南岛油茶种质资源鉴定与分布研究一直很不充分。随着海南本地油茶新种——海南油茶(Camellia hainanica)的鉴定及采用流式细胞术结合染色... 油茶是中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茶籽油是一种极为健康的食用油。海南岛种植油茶的历史悠久,但对海南岛油茶种质资源鉴定与分布研究一直很不充分。随着海南本地油茶新种——海南油茶(Camellia hainanica)的鉴定及采用流式细胞术结合染色体计数法对海南油茶倍性进行深入研究,目前已对海南岛的油茶种质资源及其分布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但是未来仍需要对海南省认定的23个油茶优良品系/品种进行染色体鉴定,以及对海南“山柚油”物种来源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种质资源 种质资源分布 海南油茶 海南“山柚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籽油品质性状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8
作者 杨海余 龚文芳 +5 位作者 崔坤鹏 旷敏 赵小英 朱咏华 袁德义 刘选明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10-223,共14页
油茶籽油的品质和质量是衡量油茶品质的关键标准之一。目前,油茶籽油品质高低的评价指标主要集中在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及功能性营养成分等方面。其中不饱和脂肪酸总量、角鲨烯、维生素E的含量以及酸值、过氧化值等是评价油茶籽油品质... 油茶籽油的品质和质量是衡量油茶品质的关键标准之一。目前,油茶籽油品质高低的评价指标主要集中在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及功能性营养成分等方面。其中不饱和脂肪酸总量、角鲨烯、维生素E的含量以及酸值、过氧化值等是评价油茶籽油品质的重要依据之一。随着油茶籽油品质性状的比较研究逐渐增多,对于这些性状合成相关基因的集中研究显得不够深入,并且大多数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尚未清楚。为进一步了解品质性状对油茶良种选育的影响,为选育高品质油茶品种提供参考,本文综述了油茶籽油脂肪酸组成及生物活性成分等品质性状的研究,并探讨了影响品质性状的因素。同时,分析了脂肪酸和功能性营养成分合成代谢相关基因的深层次分子研究进展,对开发油茶重要品质性状关联的分子标记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品质性状 脂肪酸组成 功能性营养成分 关键基因 合成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分析不同预处理技术对压榨山茶油风味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彭丝兰 刘思思 +3 位作者 易有金 刘汝宽 李昌珠 肖志红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8-55,共8页
旨在提升山茶油风味品质,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技术分析微波、烘烤、蒸制3种预处理技术对压榨山茶油中挥发性成分的影响,并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和聚类分析比较不同预处理压榨山茶油挥... 旨在提升山茶油风味品质,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技术分析微波、烘烤、蒸制3种预处理技术对压榨山茶油中挥发性成分的影响,并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和聚类分析比较不同预处理压榨山茶油挥发性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预处理压榨山茶油中共鉴定出40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醛类18种(40.02%~51.88%)、醇类9种(10.99%~19.85%)、酮类6种(19.37%~27.35%)、酯类3种(4.21%~11.44%)、吡嗪类2种(1.25%~6.50%)、烃类1种(0.19%~0.32%)和酸类1种(0.35%~2.16%),其中微波预处理压榨山茶油的挥发性物质含量最高,其次为烘烤、蒸制的;OPLS-DA建立的模型能够有效地区分不同预处理压榨山茶油,并根据变量投影重要性(VIP)值大于1筛选出了10种特征挥发性成分,分别是2-甲基丁醛D、3-甲基丁醛D、2,3-戊二酮、乙酸甲酯、2-甲基吡嗪、丙酮、3-羟基-2-丁酮、顺-2-庚烯醛、正己醇、1-丁醇,其中前5种为关键风味成分(ROAV大于1);聚类分析表明不同预处理压榨山茶油的10种特征挥发性成分存在差异,分类结果与OPLS-DA分类基本一致。综上,不同预处理技术所得压榨山茶油的风味不同,可通过OPLS-DA和聚类分析进行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茶油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挥发性成分 预处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巢式交配子代油脂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安妮 王开良 +5 位作者 柴静瑜 钟慧奇 滕建华 张磊 俞文仙 林萍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9-388,共10页
【目的】探究油茶种内杂交和种间杂交的亲本选配机制,为油茶高含油率杂交育种选育提供指导。【方法】以油茶巢式交配设计的种内、种间杂交子代为材料,分别测定种仁含油率、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分析母本的一般配合力(GCA)、杂... 【目的】探究油茶种内杂交和种间杂交的亲本选配机制,为油茶高含油率杂交育种选育提供指导。【方法】以油茶巢式交配设计的种内、种间杂交子代为材料,分别测定种仁含油率、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分析母本的一般配合力(GCA)、杂交组合的特殊配合力(SCA),解析重要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12个家系的种仁含油率为17.83%~53.55%,木质素含量为4.68%~18.12%,纤维素含量为3.66%~13.04%,半纤维素含量0.54%~12.20%。种仁含油率、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的差异在组合间和母本内父本间达到了显著水平。含油率和木质素、半纤维素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为-0.489和-0.297。长林4号种仁含油率的GCA最高,达到1.57。各组合的SCA分析表明,含油率SCA为-6.38~4.28,其中含油率SCA高且其余3个性状SCA低的种内杂交组合有40×95和4×18。种间杂交组合含油率的SCA普遍较低,仅53×小2较高,为2.77。除木质素外,含油率、纤维素、半纤维素含量主要受显性效应控制,非加性方差大于加性方差,说明以这3个性状为目标的杂交育种中评估亲本的SCA比GCA更重要。4个性状的单株遗传力范围为10.84%~58.35%,家系遗传力为4.23%~.21.35%,均受到较强的环境效应影响。【结论】以配合力为参考指标,结合各组合的表型数据,选出可用于油茶高含油杂交种质创制的优良种内杂交组合40×95和4×18,种间杂交组合53×小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油茶 小果油茶 巢式交配设计 油脂性状 配合力 遗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