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7.8~7.4 ka天津海河南岸平原富硅藻层形成与相对海平面变化
1
作者 方晶 王福 +5 位作者 商志文 王天娇 严霞 康钦威 曲英晖 刘宇飞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69-1079,共11页
【研究目的】研究全新世古环境和海面变化对于预测现代地质环境演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文以渤海湾西岸沧州北部为研究区,通过取自第V道贝壳堤附近的3个30 m深钻孔样品的硅藻分析和14 C年代学研究,重建了富硅藻层的古环境... 【研究目的】研究全新世古环境和海面变化对于预测现代地质环境演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文以渤海湾西岸沧州北部为研究区,通过取自第V道贝壳堤附近的3个30 m深钻孔样品的硅藻分析和14 C年代学研究,重建了富硅藻层的古环境和相对海面。【研究结果】3个钻孔虽硅藻整体稀少,但各存在一层由泥炭及腐殖质灰色黏土组成的富硅藻层,厚10~60 cm,由海向陆方向厚度变薄。其中,DC01孔,7473 cal a BP由海水影响的沼泽环境转为陆相淡水沼泽环境,富硅藻层与下伏沼泽层指示当时的相对海面低于-6.37 m;QX02孔,7513 cal a BP由盐沼环境(Ⅰ带)转为受海水影响的沼泽环境(Ⅱ带)再转为受海水影响的盐沼环境(Ⅲ带),Ⅰ带和Ⅱ带界限处指示相对海平面为-6.68 m;QX01孔,7836 cal a BP由淡水沼泽(Ⅰ带)转为盐沼环境(Ⅱ带),Ⅰ带和Ⅱ带界线指示相对海面为-7.68 m。【结论】海面在7.4~7.8 cal ka BP约350年的时间内上升了近1 m,海水影响到第V道贝壳堤以西,盐沼和淡水沼泽环境是全新世海侵达到最大范围时岸线附近的主要环境类型,因此,在现代海面上升背景下,沼泽化是海岸地区面临的一个主要环境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海面变化 富硅藻层 淡水沼泽 盐沼 海洋地质调查 渤海湾西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西岸BQ1孔揭示的沉积环境与海面波动 被引量:70
2
作者 阎玉忠 王宏 +3 位作者 李凤林 李建芬 赵长荣 林防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57-382,共26页
渤海湾西岸BQ1孔位于歧口凹陷区内,孔深95.6m,揭露了晚更新世以来比较连续的沉积。通过对109个样品鉴定和环境分析,共分辨出Ⅱ、Ⅱ、Ⅲ三个海相层及其内部的海面波动。每个海相层内均有前后2次海侵高峰和中间的海退。在全新世海侵层中... 渤海湾西岸BQ1孔位于歧口凹陷区内,孔深95.6m,揭露了晚更新世以来比较连续的沉积。通过对109个样品鉴定和环境分析,共分辨出Ⅱ、Ⅱ、Ⅲ三个海相层及其内部的海面波动。每个海相层内均有前后2次海侵高峰和中间的海退。在全新世海侵层中共区分出9次海面波动,分辨率达500~800a级;第Ⅲ海相层存在5次海面波动,与深海O同位素的5a、5c、5e分期的峰值大体对应。在海相层中,海陆过渡相层位占较大比例,其中的石膏结晶和黄铁矿晶簇是该相的重要指相矿物。所见的Ⅰ、Ⅱ、Ⅲ海相层皆为平均海平面下数米的浅海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环境 海面波动 海陆过渡相 指相矿物 渤海湾西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西岸晚第四纪海相地层划分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51
3
作者 陈永胜 王宏 +3 位作者 裴艳东 田立柱 李建芬 商志文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47-759,共13页
BT113孔和BT114孔是位于渤海湾西岸地区的2个80m全取心钻孔。通过对钻孔岩心的岩性、沉积构造及生物组合等特征分析,结合AMS14 C和OSL(光释光)测年结果,揭示中更新世晚期以来本地区主要发育3个海相地层:自下而上为中更新统上部的第三海... BT113孔和BT114孔是位于渤海湾西岸地区的2个80m全取心钻孔。通过对钻孔岩心的岩性、沉积构造及生物组合等特征分析,结合AMS14 C和OSL(光释光)测年结果,揭示中更新世晚期以来本地区主要发育3个海相地层:自下而上为中更新统上部的第三海相地层(简称'海三')、上更新统的第二海相地层(简称'海二')和全新统的第一海相地层(简称'海一'),指示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研究区发生的3次主要海面波动。与全球海面变化曲线对比,海三,海二和海一分别发育于MIS(深海氧同位素阶段)7、MIS5和MIS1的高海面时期,说明渤海湾西岸中更新晚期以来地层记录的海面变化趋势与全球变化一致。与前人的传统认识不同,认为受全球海面及渤海海峡地貌共同影响,MIS3时期研究区并未发生大范围海侵。通过多个钻孔的对比分析,3个海相地层在渤海湾西岸地区的分布较广,具有良好的可对比性,不同钻孔之间同一海相地层的高程和厚度的较大差异指示本地区在晚更新世期间发生较强的差异性沉降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地层 海平面变化 差异性沉降 晚第四纪 渤海湾西岸 地层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西岸的几道贝壳堤 被引量:22
4
作者 岳军 Dong yue +6 位作者 张宝华 耿秀山 刘雪松 赵希涛 牟林 张百鸣 韩芳 《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22-534,共13页
渤海湾西岸出露或埋藏了多道贝壳堤,通过地质调查发现:贝壳堤的平面分布结构是沿着(或随着)渤海湾海岸由老至新(从岸—海)与海岸呈大致平行排列。贝壳堤的划分方案有两种,一种是从新至老,另一种是从老至新,本文采取后一种划分方法:即第... 渤海湾西岸出露或埋藏了多道贝壳堤,通过地质调查发现:贝壳堤的平面分布结构是沿着(或随着)渤海湾海岸由老至新(从岸—海)与海岸呈大致平行排列。贝壳堤的划分方案有两种,一种是从新至老,另一种是从老至新,本文采取后一种划分方法:即第Ⅰ道(老)—第Ⅵ道(新)贝壳堤。本文对每道贝壳堤的物质(岩性特征)组成与堆积特征进行了描述(图2~图7);对贝壳堤的几何形态特征进行了数理统计(表2);对贝壳堤形成的年代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表3);对贝壳堤的生物组合特征等资料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对贝壳堤的分道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表1),揭示了贝壳堤的赋存状态、形成的年代及第Ⅰ道—第Ⅵ道贝壳堤所处的潮位变化(图8)。以形成贝壳堤这一独特的地质载体为基础,试图从渤海湾宏观整体的角度分析并揭示贝壳堤的成因机制(表4,图9),笔者认为广义的渤海湾是内陆的半泻湖(海),也可以视为局部海:山东庙岛列岛—辽东半岛构成了渤海的障壁海岸,在障壁海岸这样的自然地理和地貌条件下,通过大量的资料综合分析认为只有障壁海岸才是形成"科珀河型三角洲与喙状三角洲"的必然条件,而"科珀河型三角洲与喙状三角洲类型"等是形成障壁砂坝(障壁岛,障壁滩)—贝壳堤的或然条件,这就是贝壳堤成因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西岸 障壁海岸 三角洲 贝壳堤(障壁砂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西岸现代岸线钻孔记录的全新世沉积环境与相对海面变化 被引量:10
5
作者 陈永胜 李建芬 +5 位作者 王福 田立柱 商志文 施佩歆 姜兴钰 王宏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99-517,共19页
以渤海湾西岸现代岸线附近的NP3、CH110和BT113三个钻孔全新世岩心为研究对象,采用沉积岩石学、AMS 14 C(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 14 C,加速器质谱14 C)测年、微体生物聚类分析等方法精细判别沉积相,重建渤海湾西岸全新世沉积演... 以渤海湾西岸现代岸线附近的NP3、CH110和BT113三个钻孔全新世岩心为研究对象,采用沉积岩石学、AMS 14 C(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 14 C,加速器质谱14 C)测年、微体生物聚类分析等方法精细判别沉积相,重建渤海湾西岸全新世沉积演化历史,并利用微体生物组合分带对水深变化的指示,定量讨论全新世相对海面变化。结果表明:渤海湾西岸全新世受海陆交互作用影响,经历了沼泽—潮滩—浅海—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平原环境的演化过程。全新世初始阶段,研究区中部和北部发育沼泽环境,南部未见沉积,与上更新统河流相沉积呈不整合接触。全新世早期,研究区潮滩环境发育。潮滩层厚度约1m,历时数百至1千余年。至7 000cal BP前后水深增大,研究区进入浅海环境。约6 000cal BP,沿岸南北两端先后进入三角洲过渡环境,中部三角洲环境约开始于1 500cal BP。渤海湾西岸地区全新世的环境演化同时记录了该地区的相对海面变化:约10 000cal BP前后,渤海湾相对海平面已接近21.3~20.4m。约8 000cal BP,相对海平面介于18.6~17.0m。约6 000cal BP时相对海平面低于6.8m,5 000~1 000cal BP,相对海平面高于-2.5 m,1 000~800cal BP,相对海平面介于-1.3^-0.4 m。8 000~5 000cal BP时,相对海面上升约15.0m,上升速率达5m/1k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西岸现代岸线 全新世 沉积环境 相对海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西岸海平面上升威胁的防治对策 被引量:10
6
作者 夏东兴 刘振夏 +2 位作者 王德邻 吴桑云 李绚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1993年第1期48-52,共5页
因受全球海平面上升和地面沉降的双重影响,在21世纪末渤海湾西岸海平面将相对上升90~260厘米,广大地区(包括天津市区)将处于大潮平均高潮位之下,自然岸线位置将后撤至津浦线附近.我们提出筑堤防潮引黄放淤提高建筑高程三位一体的治理... 因受全球海平面上升和地面沉降的双重影响,在21世纪末渤海湾西岸海平面将相对上升90~260厘米,广大地区(包括天津市区)将处于大潮平均高潮位之下,自然岸线位置将后撤至津浦线附近.我们提出筑堤防潮引黄放淤提高建筑高程三位一体的治理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西岸 海平面上升 防治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西北岸的几道牡蛎礁 被引量:5
7
作者 岳军 DONG Yue +6 位作者 张宝华 韩芳 赵希涛 刘冬雁 段焕春 张百鸣 赵长荣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175-1187,共13页
渤海湾西北岸划分出了第Ⅰ道—第Ⅵ道牡蛎礁的平面分布(图1);对牡蛎礁壳体的几何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图2),并将牡蛎礁壳体进行了剖面切割(图3);对牡蛎礁壳体进行了X光衍射与激光拉曼(活—古)矿物晶型的对比分析(表1,图4);对俵口村BKP20-... 渤海湾西北岸划分出了第Ⅰ道—第Ⅵ道牡蛎礁的平面分布(图1);对牡蛎礁壳体的几何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图2),并将牡蛎礁壳体进行了剖面切割(图3);对牡蛎礁壳体进行了X光衍射与激光拉曼(活—古)矿物晶型的对比分析(表1,图4);对俵口村BKP20-2剖面(-2.84m)牡蛎礁一个体右壳:在双目镜下对其内部结构与矿物组分进行了分析(图5);通过机械挖掘剖面及钻探获得:牡蛎礁体的空间堆积厚度与赋存的海拔高度及其各剖面垂直方向上的14C年代数据;并获得牡蛎礁体堆积的内部结构特征(图6);以及牡蛎礁体水平夹层与CaCO3含量变化(图7),其中水平夹层CaCO3含量往往偏高,初步分析可能与气候偏冷有关。对牡蛎礁壳体内充填物及壳外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表3),粒度组分及概率累积曲线等(图9)为分析牡蛎礁的生态环境提供了佐证:即牡蛎礁基本以潮下带生活环境为主。以俵口BKP20剖面为例分析了牡蛎礁体堆积物从埋深-2.14~-6.90m的生物组合特征(表4)。以上资料为获得牡蛎礁堆积体的生长-发育-消亡等演化模式提供了依据(图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西北岸 牡蛎礁的分布 牡蛎礁的生态与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西岸致灾风暴潮的统计预报模型 被引量:15
8
作者 王月宾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40-46,共7页
渤海西岸是风暴潮灾害多发区,1990年代以后发生几率和灾害损失明显增加。利用气象科学和海洋水文科学相结合的方法,依据黄骅港潮汐资料,对发生在渤海西岸的风暴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台风和强冷空气配合气旋是造成渤海西岸风暴潮的... 渤海西岸是风暴潮灾害多发区,1990年代以后发生几率和灾害损失明显增加。利用气象科学和海洋水文科学相结合的方法,依据黄骅港潮汐资料,对发生在渤海西岸的风暴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台风和强冷空气配合气旋是造成渤海西岸风暴潮的主要天气系统,偏东大风增水和天文潮叠加是造成风暴潮的直接因素;风暴潮和天文潮汐都有半日潮现象。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渤海西岸风暴潮预报模型,通过台风或冷空气配合气旋影响时增水值的计算,结合天文潮汐资料,做出最高潮位预报。应用该预报方法对渤海西岸发生的7次风暴潮进行回报,预报值与实测值基本相当,是基层台站较实用的预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西岸 风暴潮 增水值 预报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西部近海柱状样中有孔虫、介形虫分布特征与古地理
9
作者 宋士林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73-79,共7页
本文通过对渤海西部近海6个柱状的综合分析,阐述了微体化石在不同沉积相的特征,并根据拄中自下而上相变反映的海侵旋回划分了地层与时代。最后,探讨了该区域自晚更新世末以来的古地理变迁。
关键词 古生物 地层 古地理 有孔虫 第四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西岸CZ01钻孔沉积物粒度端元分析及其气候—海平面变化响应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婷 邹春辉 +2 位作者 毛龙江 周玉龙 莫多闻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24-1237,共14页
沧州地区位于海陆交互的渤海湾西岸,易受到海平面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十分敏感。应用非参数化端元分析模型将沧州地区CZ01钻孔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沉积物粒度划分出6个端元并分析其物源,结合已有地质记录,... 沧州地区位于海陆交互的渤海湾西岸,易受到海平面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十分敏感。应用非参数化端元分析模型将沧州地区CZ01钻孔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沉积物粒度划分出6个端元并分析其物源,结合已有地质记录,揭示不同时间尺度下各端元对气候—海平面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EM1(5.01μm)主要为远源的风尘输入,EM2(13.18μm)和EM3(39.81μm)为古黄河所携带的沉积物,EM4(69.18μm)和EM5(138.04μm)为海相沉积物,EM6(275.42μm)可能指示古洪水等极端气候事件。(2)深海氧同位素(MIS)Ⅰ阶段,气候温暖湿润,EM4+5含量指示渤海海平面整体呈波动上升的趋势并逐渐接近现代海平面。该阶段内由于11.5 ka BP左右的新仙女木事件以及5.1 ka BP左右冷干事件的发生,渤海海平面在稳定上升状态后出现停滞或小幅下降的现象;而在9.5 ka BP、7.5 ka BP、5.8 ka BP和1.7 ka BP左右,东亚夏季风增强导致降水增加,渤海海平面升高。(3)MISⅥ阶段北半球气候冷干,150~132 ka BP左右因喜马拉雅运动减弱造成的区域沉降中心转移致使渤海海面升高。MISⅤ阶段气候波动剧烈:在间冰期暖期(5a、5c和5e)气候暖湿,渤海海平面上升;而MIS5b和5d时期渤海海面高度较低。MISⅣ阶段较MIS5a末期海平面突然下降后趋于稳定,期间出现若干次小规模海侵事件,可能与东亚夏季风频繁变化有关。MISⅢ阶段至末次冰盛期海平面大幅度下降且存在周期性升降变化,并在46 ka BP左右出现大规模海侵事件。MISⅡ阶段较MISⅢ阶段海平面出现小幅度下降,为低海平面时期;伴随15 ka BP左右冰盛期的结束,东亚夏季风增强,海平面开始上升。渤海海平面180 ka BP以来的变化记录与北半球乃至全球范围内的地质记录存在一致性,与太阳辐射波动引起的冰川消融及东亚夏季风变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 端元分析 物源 气候—海平面 渤海湾西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西海岸带大暴雨中尺度云团空间结构分析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李延江 陈小雷 +1 位作者 张宝贵 王丽荣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18-828,共11页
利用FY—2E和CloudSat卫星、多普勒雷达、T639L60物理量、雷电及实测降水等资料,分析了2010年7月19日、8月4日和21日渤海西海岸大暴雨天气的中尺度云团时空分布。结果表明,从红外云图、水汽云图与6h雨量叠加可明显看出有多个β、γ中尺... 利用FY—2E和CloudSat卫星、多普勒雷达、T639L60物理量、雷电及实测降水等资料,分析了2010年7月19日、8月4日和21日渤海西海岸大暴雨天气的中尺度云团时空分布。结果表明,从红外云图、水汽云图与6h雨量叠加可明显看出有多个β、γ中尺度云团,并以50~60km·h-1的速度沿副热带高压588dagpm线西北侧的引导气流方向移动,强降水时段TBB温度值为-96~-115℃,涡旋状云系对应低层中尺度低涡,带状云系对应低层中尺度切变线。同步雷达反演显示,β中尺度对流云团强、弱交替变化周期为3~6h,天津地区减弱的雨团移到河北海岸带,在有利的低层风场辐合区产生了新的暴雨云团;该暴雨云团减弱后,对下游锦州上空的中尺度雨团发展是一个快速波动传输过程,且与多单体风暴的传播机理相似。闪电频数与强降水时段的峰值较一致,中小尺度雨团合并和低层辐合是造成短时强降水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雨团 对流降水 渤海西海岸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