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粤东三维地震探测OBS时间记录问题分析与处理
1
作者 温庚庚 叶秀薇 +1 位作者 吕作勇 张严心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92-2306,共15页
海底地震仪(OBS)时间记录校正是数据处理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是获取深部地壳精细速度结构的关键.本文基于2021年粤东海陆联合三维地震探测中的部分国产OBS数据,通过相邻文件时间间隔计算和测线交叉点处震相走时对比的方法发现了一类... 海底地震仪(OBS)时间记录校正是数据处理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是获取深部地壳精细速度结构的关键.本文基于2021年粤东海陆联合三维地震探测中的部分国产OBS数据,通过相邻文件时间间隔计算和测线交叉点处震相走时对比的方法发现了一类外部时间信息错误且存在采样间隔误差的OBS时间异常,并根据震相走时差精确计算了实际采样间隔,进而通过修改数据文件道头时间和数据重采样校正了该类时间误差,时间校正精度优于100ms.此外,本文还利用邻近测线直达波走时信息对岛屿附近无测线穿过或仅有单条测线穿过的OBS进行时间和位置校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对OBS时间记录问题的分析与校正,为下一步构建粤东海陆交互带三维地壳速度模型奠定重要基础,并为今后三维OBS地震探测数据处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地震仪(obs) obs时间异常 采样间隔误差 三维地震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巴士海峡三维OBS探测的异常数据恢复 被引量:16
2
作者 张佳政 丘学林 +3 位作者 赵明辉 游庆瑜 贺恩远 王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529-1538,共10页
为了探明南海东北部马尼拉俯冲带北段的地壳结构属性,2016年4—6月,"实验2"号科考船执行基金委共享航次,在巴士海峡区域实施三维海底地震仪(OBS)深地震探测实验.实验总共投放48台国产便携式OBS,最终回收41台,放炮测线长2300km... 为了探明南海东北部马尼拉俯冲带北段的地壳结构属性,2016年4—6月,"实验2"号科考船执行基金委共享航次,在巴士海峡区域实施三维海底地震仪(OBS)深地震探测实验.实验总共投放48台国产便携式OBS,最终回收41台,放炮测线长2300km,有效放炮10800次,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数据资料.但初步处理显示,新研发的25台OBS数据异常,未能识别有效震相,给后续计算模拟带来极大困难.为此,本文对异常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数据格式检查、导航放炮时间查对、相邻台站信号对比、外部时间和内部时间分析等手段,发现数据异常的原因是采样间隔发生了变化,由设置的4.0ms变为实际的4.5ms,导致内部时间出错,无法正确裁截和对齐震相.新版仪器为节能优化,调低了CPU主频,导致在较高采样率情况下,实际采样间隔比预设要长,这是造成数据异常的主要原因.通过修正采样间隔和数据重采样的方法,我们成功恢复了异常数据,获得了清晰的地震剖面.此项研究不仅挽救了宝贵的地震数据,为下一步地壳结构研究提供数据基础,而且提升了国家基金委共享航次的科学意义,可为今后国产仪器的研发和使用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数据修复 海底地震仪 三维探测 巴士海峡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中北部OBS2006-3地震剖面中横波的识别与应用 被引量:20
3
作者 卫小冬 赵明辉 +4 位作者 阮爱国 丘学林 夏少红 朱俊江 黄海波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2-80,共9页
纵横波联合探测可以获得丰富的地下结构信息。纵横波速比和岩石泊松比在预测岩石圈的岩性、物性等介质属性方面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比南海中北部OBS2006-3地震剖面垂直分量和径向分量上的纵横波走时、视速度以及质点运动轨迹,识别出了... 纵横波联合探测可以获得丰富的地下结构信息。纵横波速比和岩石泊松比在预测岩石圈的岩性、物性等介质属性方面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比南海中北部OBS2006-3地震剖面垂直分量和径向分量上的纵横波走时、视速度以及质点运动轨迹,识别出了转换横波震相。本文以OBS8和OBS10台站的数据为例,说明了横波识别的方法,并在拟合好的P波速度模型基础上,利用RayInvr软件对转换横波震相进行了射线追踪,确认了PwSs3、PgSs3、PmS等几组转换震相,计算了这两个站位下的波速比和泊松比。根据OBS2006-3测线下地壳高速层的P波速度(VP=7.20—7.25km·s-1)、S波速度(VS=4.20—4.23km·s-1)、泊松比(0.24)等参数,初步推断下地壳高速层是由上地幔岩浆底侵作用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地震仪(obs) 转换横波 纵横波速比 南海中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地震与OBS联合勘探揭示的神狐海域含水合物地层声波速度特征 被引量:33
4
作者 张光学 徐华宁 +5 位作者 刘学伟 张明 伍忠良 梁金强 王宏斌 沙志彬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69-1176,共8页
以三维高分辨地震与海底高频地震仪(OBS)联合勘探数据为基础,获得海底之下沉积层的地震反射成像剖面及多波信息,并以此确定研究区含天然气水合物沉积层的纵、横波速度的变化特征.根据走时反演获得的横波速度与纵波速度对比分析发现,研... 以三维高分辨地震与海底高频地震仪(OBS)联合勘探数据为基础,获得海底之下沉积层的地震反射成像剖面及多波信息,并以此确定研究区含天然气水合物沉积层的纵、横波速度的变化特征.根据走时反演获得的横波速度与纵波速度对比分析发现,研究区海底之下500m深度范围内的某些沉积层具有较高的纵横波速度,这一纵波速度升高区域与水合物稳定带对应,而纵波速度下降并且横波速度变化较小的区域,可能与游离气的存在相关.游离气的可能存在与基于这一区域2007年钻探测井结果的普遍认识不完全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狐海域 联合勘探 obs 天然气水合物 声波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南次海盆与南沙地块的OBS探测和地壳结构 被引量:88
5
作者 丘学林 赵明辉 +5 位作者 敖威 吕川川 郝天珧 游庆瑜 阮爱国 李家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117-3128,共12页
跨越南海西南次海盆南部陆缘和南沙地块中部的OBS973-1测线是南海南部首次采集的海底地震仪(OBS)广角反射与折射深地震测线,本文通过震相分析和走时正演拟合,获得了沿测线的二维纵波速度结构模型.模拟结果显示表层沉积物速度2.5~4.5 km... 跨越南海西南次海盆南部陆缘和南沙地块中部的OBS973-1测线是南海南部首次采集的海底地震仪(OBS)广角反射与折射深地震测线,本文通过震相分析和走时正演拟合,获得了沿测线的二维纵波速度结构模型.模拟结果显示表层沉积物速度2.5~4.5 km/s,厚度1000~3000 m,局部基底面起伏较大.结晶基底的速度从顶部的4.5~5.5 km/s增加到地壳底部的6.8~6.9 km/s,中地壳有一个小的速度不连续面(0.1~0.2 km/s),而地壳底部的莫霍面有较大的速度反差(1.2 km/s),上地幔顶部的速度为8.0~8.1 km/s.莫霍面埋深和地壳厚度在测线的北段和南段有很大的不同,在测线北段的海盆区,莫霍面埋深约11 km,结晶地壳的厚度仅为5~6 km,表现为典型洋壳的特征,而在测线南段的陆块区,莫霍面埋深最大达24 km,地壳厚度可达20 km,表现为减薄陆壳的特征,从海盆区到陆块区莫霍面埋深和地壳厚度迅速增加.陆块区上下地壳的厚度和变化趋势相似,下地壳没有看到高速层(HVL),可能说明地壳内部是以纯剪拉张的均匀减薄为主,地壳下部的岩浆底侵不发育.对比OBS973-2和OBS973-3测线的结构模型,可以推测南沙地块的中部和东部具有相似的构造性质,西南次海盆两侧是一对非火山型的不对称共轭陆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次海盆 南沙地块 海底地震仪 地壳结构 共轭陆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稀疏反演的OBS数据多次波压制方法 被引量:12
6
作者 刘国昌 陈小宏 宋家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4288-4296,共9页
自由表面多次波压制是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meter,OBS)数据处理和成像中的难点,OBS数据多次波能量强,周期长,严重影响深层一次反射波的处理和成像.不同于常规拖缆观测系统,OBS数据站点一般相隔较远,仅仅利用检波点稀疏的波场... 自由表面多次波压制是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meter,OBS)数据处理和成像中的难点,OBS数据多次波能量强,周期长,严重影响深层一次反射波的处理和成像.不同于常规拖缆观测系统,OBS数据站点一般相隔较远,仅仅利用检波点稀疏的波场信息难以压制OBS数据中的自由表面多次波.本文采用拖缆数据与OBS数据联合,利用稀疏反演估计(Estimation of Primaries and Multiples by Sparse Inversion,EPSI)方法,研究了OBS数据自由表面多次波压制理论,分析了OBS多次波产生的机理,详细推导了拖缆数据与OBS数据联合预测OBS多次波的EPSI方法基本原理.通过利用拖缆数据的信息,实现了OBS检波点稀疏数据多次波的压制问题.EPSI方法通过稀疏反演直接估计一次反射波,避免了SRME(Surface Related Multiple Elimination)方法中自适应相减对有效信号的损害,保真了一次反射有效信号,理论模拟OBS数据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地震仪 多次波压制 EPSI 反馈迭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BS记录的时间和定位误差校正 被引量:24
7
作者 王彦林 阎贫 +1 位作者 郑红波 吕修亚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0-46,共7页
根据地震波传播的时距关系,利用海底地震仪子母钟对时记录、测深数据和近炮点数据,使用数据处理软件OBSTOOL,对南海北部采集的海底地震记录进行高精度时钟校正处理。通过反演确定放炮延迟和海底地震仪的漂移参数,为准确反演速度奠定了... 根据地震波传播的时距关系,利用海底地震仪子母钟对时记录、测深数据和近炮点数据,使用数据处理软件OBSTOOL,对南海北部采集的海底地震记录进行高精度时钟校正处理。通过反演确定放炮延迟和海底地震仪的漂移参数,为准确反演速度奠定了基础。分析结果显示,南海北部OBS数据放炮延迟为1.278s,最大时钟校正量为2.394 s,OBS偏离测线最大距离为652m,这些将会导致浅层正、反演结果不准确,影响BSR的正确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地震仪记录 时钟校正 放炮延迟校正 落点位置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底广角地震剖面反演方法对比——以南海礼乐滩OBS剖面为例 被引量:13
8
作者 牛雄伟 卫小冬 +1 位作者 阮爱国 吴振利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701-2712,共12页
广角地震测线(OBS973-2)位于南海南部陆缘,其地壳深部构造是研究南海共轭扩张及形成演化的直接证据之一.本文采用2D射线追踪技术,结合与之重合的多道地震测线(NH973-2)时深转换结果,对OBS973-2测线重新进行了正、反演研究,得到了礼... 广角地震测线(OBS973-2)位于南海南部陆缘,其地壳深部构造是研究南海共轭扩张及形成演化的直接证据之一.本文采用2D射线追踪技术,结合与之重合的多道地震测线(NH973-2)时深转换结果,对OBS973-2测线重新进行了正、反演研究,得到了礼乐滩及邻近海区的精细地壳结构.与前人结果相比,本文基于正反演速度模型,把测线分为陆壳区(0-200 km)、洋陆过渡区(200-280 km)和洋盆区(280-370 km).地壳结构在不同区域差异明显,陆壳区沉积层厚度横向差异大,且速度横向不均匀,地壳整体厚度大(约20 km),有横向速度差;洋陆过渡区速度和厚度横向均匀,地壳减薄(约8 km);洋壳区地壳厚度减薄至6 km.与以往研究相比,新的认识集中在两个方面,(1)在方法上,综合广角地震和多道地震数据,借助正演和反演方法,能够得到更多更可靠的地壳结构信息.(2)在地壳结构上,结合广角地震与多道地震,得到洋陆过渡区莫霍面向海减薄的形态及其埋深(约12-18 km,海平面为0 km);进一步验证礼乐滩区域在洋陆过渡区没有明显的高速层,为非火山型陆缘,其共轭扩张点为中沙地块;陆壳区上地壳强烈的拉张作用在速度模型表现出横向速度异常和低速区,在多道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大量10-20 km的正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细地壳结构 时深转换 1D速度 海底地震仪 礼乐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BS广角地震探测中二次反射Pg震相特征及在地壳结构成像中的作用 被引量:6
9
作者 万奎元 曹敬贺 +3 位作者 夏少红 孙金龙 黄海波 徐辉龙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818-2832,共15页
在海底地震仪(OBS,Ocean Bottom Seismometer)广角地震探测中,经常可以见到能量很强、连续性很好的多次波震相,但对于如何确定这些多次波的属性以及怎样充分利用它们来约束地下的结构特征,至今还缺乏详细的研究.本文利用南海北部已获取... 在海底地震仪(OBS,Ocean Bottom Seismometer)广角地震探测中,经常可以见到能量很强、连续性很好的多次波震相,但对于如何确定这些多次波的属性以及怎样充分利用它们来约束地下的结构特征,至今还缺乏详细的研究.本文利用南海北部已获取的OBS探测数据,对与地壳折射Pg震相近乎平行并紧随其后的二次反射Pg震相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发现在实测OBS地震记录剖面上,二次反射Pg震相具有连续、清晰、可追踪偏移距较远(约60km以上)等特点,其地震波形和粒子运动轨迹与初至Pg震相相似,但二次反射Pg震相波形最大振幅值和粒子震动能量明显比初至Pg震相大.通过理论模型模拟以及对实测地震剖面三种不同反射层路径的走时计算,确定了二次反射Pg震相主要来自沉积层的反射.在此基础上,对二次反射Pg震相在地壳结构成像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发现加入二次反射Pg震相前后,由于反射震相的增加,沉积层界面的约束程度得到极大的提高;另外,通过对理论模型和实测剖面OBS2010地壳结构进行加入二次反射Pg震相前后的分辨率测试,结果发现加入二次反射Pg震相数据后,由于射线密度的增加,沉积层和上地壳结构的成像分辨率有显著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地震仪(obs) 二次反射Pg震相 广角地震探测 地壳结构 成像分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IODP 367-368钻探区深地震探测的OBS站位设计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强 赵明辉 +2 位作者 张佳政 孙龙涛 丘学林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0-97,共8页
借助于国际大洋发现计划平台,于2017年2月—6月间在南海实施第三次科学钻探(IODP 367-368航次)。海底地震仪(OBS)深地震探测和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钻探成果相结合,可以对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COT)边界及地质属性的确定提供更好、更全... 借助于国际大洋发现计划平台,于2017年2月—6月间在南海实施第三次科学钻探(IODP 367-368航次)。海底地震仪(OBS)深地震探测和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钻探成果相结合,可以对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COT)边界及地质属性的确定提供更好、更全面的深部地质过程解释。文章基于IODP 367-368钻探提出的三种可能设想(下地壳出露、最老洋壳出露、上地幔出露),分别建立了三种初始速度模型。利用Rayinvr及Tomo2d软件,对每一种初始模型分别开展了不同OBS间距的射线追踪和走时模拟测试对比,以及模型的分辨率测试。测试结果表明:OBS间隔为7km比间隔为10km具有更好的射线路径与密度覆盖;对于上地幔出露模型,需要足够长的探测测线(>100km),才能有效得到30km深处信息;分辨率测试说明,OBS间距需要设置小于或等于7km时,才能有效分辨20km速度异常体(即模糊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大洋发现计划 海底地震仪 海底地震仪间距测试 洋陆转换带 分辨率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BS纵波资料镜像叠前时间偏移处理 被引量:8
11
作者 钟广见 刘大锰 +2 位作者 冯常茂 苗晓桂 杜婧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6-51,共6页
四分量海底地震仪(OBS)是一种新的接收仪器,其获得的地震数据信息量大,整体信噪比较高,频率成分丰富,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OBS用于研究深部地壳结构已取得较好进展,但较少应用到油气勘探和盆地研究中。在南海西北部采用大容量气枪阵列(0... 四分量海底地震仪(OBS)是一种新的接收仪器,其获得的地震数据信息量大,整体信噪比较高,频率成分丰富,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OBS用于研究深部地壳结构已取得较好进展,但较少应用到油气勘探和盆地研究中。在南海西北部采用大容量气枪阵列(0.083m3)作为震源、利用OBS记录气枪震源的反射和折射信息,在油气勘探中是一种新的尝试。为正确使用OBS地震资料,必须采用不同于常规地震资料处理的方法,文中开拓性地使用了镜像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方法。镜像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方法是利用海面多次波进行成像的技术,包括OBS资料矢量保真处理、P分量(压力分量)和Z分量(垂直分量)的叠前处理和镜像叠前时间偏移处理等;其中矢量保真处理主要进行检波点位置二次重定位和检波点方向重定位及倾角校正,P、Z分量的叠前处理包括零相位化处理与地震道修改,P、Z矢量合并(P and Z summation)、剩余静校正、镜像叠加和多次波衰减等。采用镜像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方法获得的剖面获得了较好的成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分量海底地震仪 镜像叠前时间偏移处理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地震探测的分辨率分析--以南海北部OBS数据为例 被引量:10
12
作者 王彦林 阎贫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2282-2290,共9页
多次深地震探测结果表明南海北部陆缘地壳结构在走向和倾向上都有明显的变化.在一些相隔很近的测线上,探测的深部地壳结构却相差较大,为了分析这些探测结果中差异的原因和地壳结构变化的可靠性,本文以东沙东侧海域测线和东沙西侧海域测... 多次深地震探测结果表明南海北部陆缘地壳结构在走向和倾向上都有明显的变化.在一些相隔很近的测线上,探测的深部地壳结构却相差较大,为了分析这些探测结果中差异的原因和地壳结构变化的可靠性,本文以东沙东侧海域测线和东沙西侧海域测线为例,对采集的海底地震仪记录进行了时间、位置校正和初至波走时拾取,利用有限差分地震走时层析成像进行了走时反演,获得所在剖面的地壳速度结构,并分析了模型的横向分辨率,剔除模型中短波长的横向速度变化.分辨率检测结果表明,模型的横向分辨率随着深度快速下降,0-8 km深度范围可以分辨10 km的横向变化,8-17 km的范围能够分辨10-40 km,而17-33 km的范围只能分辨40-80 km.因此,折射波的横向分辨能力不高,在地壳深部难以分辨较小的横向速度变化,前人探测的南海北部6 km宽、延伸至莫霍面的滨外断裂带并不能清晰的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深部地壳结构 海底地震仪 层析成像 横向分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底地形校正在正确拾取OBS震相中的重要作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建 赵明辉 +2 位作者 张佳政 贺恩远 丘学林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3-100,共8页
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meter,OBS)探测是获得海底深部地壳结构的首选方法。正确拾取OBS记录中折射/反射震相,对获得准确的深部速度结构非常重要。当OBS布设在崎岖海底时,起伏的海底地形会影响OBS地震记录剖面中Pg、Pm P、Pn等... 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meter,OBS)探测是获得海底深部地壳结构的首选方法。正确拾取OBS记录中折射/反射震相,对获得准确的深部速度结构非常重要。当OBS布设在崎岖海底时,起伏的海底地形会影响OBS地震记录剖面中Pg、Pm P、Pn等岩石圈内部震相的展布特征,如南海东部次海盆中横穿珍贝-黄岩海山链的A4M4地震测线和西南印度洋中脊横穿扩张脊的Y3Y4测线,强烈的地形高差变化增加了这些测线上OBS台站地震剖面的震相识别难度。在震相拾取之前,通过地形校正方法消除海底地形对震相的影响;地形校正后,根据震相视速度及其展布趋势可以准确地识别震相,有效地提高了震相识别的可靠性。地形校正方法在上述地区的震相识别与速度结构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为今后在其他地形变化复杂地区的OBS震相识别提供了经验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地震仪 海底地形 震相识别 地震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BS观测系统反射点与转换点轨迹的计算方法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如伟 李洪奇 +2 位作者 张宝金 文鹏飞 杨中国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60-668,共9页
文中讨论了海底地震仪OBS(Ocean Bottom Seismometer)观测系统水平界面情况下反射点轨迹计算的精确解,同时推导了转换点轨迹的计算公式。由于转换点轨迹的计算方程不能用根式求解,因此采用三角函数的近似解法,具有快速和误差极小的特点... 文中讨论了海底地震仪OBS(Ocean Bottom Seismometer)观测系统水平界面情况下反射点轨迹计算的精确解,同时推导了转换点轨迹的计算公式。由于转换点轨迹的计算方程不能用根式求解,因此采用三角函数的近似解法,具有快速和误差极小的特点,可用于实际OBS数据的P-SV波的处理,有较好的应用价值与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bs P-SV波 转换点 天然气水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直达波旅行时的OBS混合定位方法 被引量:7
15
作者 马德堂 赵会兵 伍忠良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77-681,669+854,共5页
针对海底地震检波器(OBS)记录的实际地震资料,在利用传统的三点定位法基于直达波旅行时对OBS进行二次定位时,发现由不同的三个炮点确定的同一OBS的位置不唯一,且偏差很大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直达波旅行时的OBS混合定位方法,利用三点... 针对海底地震检波器(OBS)记录的实际地震资料,在利用传统的三点定位法基于直达波旅行时对OBS进行二次定位时,发现由不同的三个炮点确定的同一OBS的位置不唯一,且偏差很大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直达波旅行时的OBS混合定位方法,利用三点定位法、最小平方法和搜索法的优点,克服了由直达波旅行时拾取误差、炮点坐标误差及海水的声波速度误差造成的三点定位法确定OBS位置不唯一的问题,搜索出最佳的声波速度和最佳的OBS位置,提高了OBS的定位精度,是一种简单且容易实现的OBS定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bs 三点定位法 最小平方法 搜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BS技术在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勘探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祥春 马文秀 +2 位作者 黄天蔚 陈学磊 王赟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5-113,共9页
海底地震仪(OBS)能够全方位同时记录纵波和转换横波,记录的资料具有信噪比高等特点,近年来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和识别,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以国内OBS技术发展史为基础,介绍了中国南海天然气水合... 海底地震仪(OBS)能够全方位同时记录纵波和转换横波,记录的资料具有信噪比高等特点,近年来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和识别,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以国内OBS技术发展史为基础,介绍了中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历程,论述了OBS技术在水合物识别方面的必要性,列举了OBS技术勘探水合物的实例,并对OBS资料的处理、解释及反演技术进行了梳理,现有文献表明OBS技术在地层弹性参数反演、判定储层储集类型、水合物饱和度估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最后对OBS技术未来的发展及应用方向进行了展望。认为将OBS资料用于渗漏型水合物地震各向异性研究是未来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海底地震仪 转换横波 弹性参数 储集类型 饱和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BS海洋环境信号分析与应用
17
作者 童思友 廖仪 +1 位作者 陈亮 吴志强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5-150,共6页
为研究海洋环境信号在OBS(Ocean Bottom Seismograph)原始数据中的规律及应用,根据OBS原始数据的波形及频谱特征,将研究区划分为5个时间段,依次为旧涌浪阶段、风浪渐强阶段、风浪全盛阶段、风浪消退阶段和新涌浪阶段。结合海洋天气预报... 为研究海洋环境信号在OBS(Ocean Bottom Seismograph)原始数据中的规律及应用,根据OBS原始数据的波形及频谱特征,将研究区划分为5个时间段,依次为旧涌浪阶段、风浪渐强阶段、风浪全盛阶段、风浪消退阶段和新涌浪阶段。结合海洋天气预报,认为上述现象是由偏南风风浪对海流的影响造成的。参考野外地震数据采集记录班报,得到各阶段的时长和距离,计算风浪渐强、全盛和消退阶段OBS附近海流的平均速度。结果表明:OBS原始资料中浅海海洋环境噪音增强的主要因素是风浪,且风浪引起的噪音信号的波形变化特征是渐进式的;OBS可用于接收某种特殊阶段(如台风、海啸等)的噪音信号,并根据噪音信号的波形特征、频谱变化规律和持续时间估算该阶段的海流速度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环境信号 obs(ocean bottom Seismograph) 海浪实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于宽频带海底地震仪的低频差分压力传感器的研制
18
作者 刘丹 杨挺 +2 位作者 吴越楚 王宜志 林俊国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67-1380,共14页
低频差分压力计(Differential Pressure Gauge,DPG)已成为现代宽频带海底地震仪的一个重要组件,其不仅能记录地震及海底其他振动信号,更重要的是用于去除海底地震仪记录中的屈服噪声,提高低频地震信号的数据质量.当前应用于海底地震仪... 低频差分压力计(Differential Pressure Gauge,DPG)已成为现代宽频带海底地震仪的一个重要组件,其不仅能记录地震及海底其他振动信号,更重要的是用于去除海底地震仪记录中的屈服噪声,提高低频地震信号的数据质量.当前应用于海底地震仪的压力传感器,大多采用基于压电效应的水听器,由于受到压电陶瓷敏感原理的限制,在记录低频信号(<0.1 Hz)方面存在局限性.另一方面,深海压力传感器既要承受极高的压力,又须感知微弱的水压变化,存在极大的挑战.本文基于流经毛细管的流体满足泊肃叶方程的理论,研制了一种深海低频差分压力传感器,并建立了传感器仪器响应理论模型.通过将传感器搭载在自主研制的宽频带海底地震仪上开展观测实验,检验毛细管结构对信号的影响、分析传感器的数据质量及可靠性.结果表明:该传感器成功实现了将深海低频水压变化转换成电压信号输出,且在低频段地震计的垂直分量与压力传感器分量数据存在线性关系;在西太平洋海底近10个月的部署期间,这一传感器稳定地记录了大量高质量的地震信号,其数据质量与附近的陆地台站记录相当;利用这种压力数据,我们去除了海底地震计垂直分量上的屈服噪声,显著提升了低频地震数据的信噪比;本文研制的传感器能够直接应用于地震学研究,也为记录用途广泛的深海压力信号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传感器 差分压力计 海底地震仪 低频信号 屈服噪声 信噪比 压力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体式海底地震仪及其在北冰洋加克洋中脊的试验
19
作者 虞嘉辉 牛雄伟 +8 位作者 金子迪 牛领辉 阮爱国 丁巍伟 朱小毅 刘张聚 刘博文 庄灿涛 李家彪 《地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4-296,共13页
中国第十二次北极科学考察在密集浮冰覆盖的北冰洋加克洋中脊完成了国际首次大规模主动源海底地震仪探测,成功回收了43台海底地震仪中的42台,其中5台分体式海底地震仪均成功回收。本文介绍了针对该航次中面临的海底地震仪回收定位难题... 中国第十二次北极科学考察在密集浮冰覆盖的北冰洋加克洋中脊完成了国际首次大规模主动源海底地震仪探测,成功回收了43台海底地震仪中的42台,其中5台分体式海底地震仪均成功回收。本文介绍了针对该航次中面临的海底地震仪回收定位难题研发的一款新型分体式海底地震仪,其主要特点为:(1)集成超短基线信标和声学应答系统,实现双重定位保障;(2)使用分体式结构增强地震计与海底的耦合,有效提高信噪比;(3)选用国产地震计和浮力材料,实现核心部件国产化。分体式海底地震仪在北冰洋加克洋中脊的试验结果显示:地震背景噪声能量低,且记录的远震波形、两个近源微地震波形和三分量主动源地震记录均具有清晰可见的震相信息,表明该分体式海底地震仪能够满足冰下海底勘探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体式海底地震仪 北冰洋加克洋中脊 地震波形 人工地震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浮式海洋地震仪数据分析及南海北部深部结构
20
作者 刘博文 李家彪 +6 位作者 牛雄伟 丁巍伟 朱心科 于志腾 汪贞杰 侯斐 王天睿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76-2291,共16页
南海位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俯冲碰撞交汇处,构造演化过程复杂,探明其深部结构对于认识其形成演化过程至关重要.然而,由于海盆中缺少可长期观测的地震仪,目前对南海海盆下方深部结构的认识仍较为薄弱.在海盆中... 南海位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俯冲碰撞交汇处,构造演化过程复杂,探明其深部结构对于认识其形成演化过程至关重要.然而,由于海盆中缺少可长期观测的地震仪,目前对南海海盆下方深部结构的认识仍较为薄弱.在海盆中布放可自动回传数据的沉浮式海洋地震仪,是一种高效观测天然地震的新方法.本研究基于在南海北部布设的7台沉浮式海洋地震仪的数据,识别出清晰的6级以上地震24次(震中距为500~8800km),5~6级地震14次(震中距为550~2800km),4~5级地震2次(震中距为680~830km),获得了如下初步认识:(1)真实记录中地震P波的频率与震中距有一定的相关性,可用于指导海洋地震仪高效识别并准确回传地震数据:震中距小于1100 km时,P波的优势频率大于1 Hz;震中距大于1100 km时,P波的优势频率小于1Hz.(2)基于双差法计算了南海西北次海盆北部P波的相对走时残差,在海洋区域数据稀疏的情况下,约束了上地幔浅部的结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沉浮式海洋地震仪 地震P波 深部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