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栎林生态系统凋落物分解及磷素释放规律 被引量:17
1
作者 陈金林 吴春林 +1 位作者 姜志林 许新建 《浙江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67-371,共5页
采用网袋法,对栎林生态系统凋落物分解及磷素释放规律进行研究,建立凋落物分解残留率与时间的数学关系式,分析凋落物各组分的半衰期及失重率为95%的分解期。结果表明:细根、中根、落叶、枯枝和粗根的年失重速度分别为96 59%,69 62%,53 8... 采用网袋法,对栎林生态系统凋落物分解及磷素释放规律进行研究,建立凋落物分解残留率与时间的数学关系式,分析凋落物各组分的半衰期及失重率为95%的分解期。结果表明:细根、中根、落叶、枯枝和粗根的年失重速度分别为96 59%,69 62%,53 87%,48 53%和41 55%,细根、中根、枯枝、落叶和粗根磷的年释放率分别为92 52%,68 72%,50 50%,46 89%和39 06%。研究进一步阐明了温度、水分及微生物性状是影响凋落物分解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栎林 生态系统 凋落物分解 磷素 释放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低山油松林、侧柏林、栎林块状镶嵌混交经营模式的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王希群 马履一 +1 位作者 林平 刘景海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4-168,共5页
北京林业大学试验林场1952年开始了大量有关树种选择试验和适地适树的研究,其中在林场头道沟、二道沟、杨家花园以及燕儿岭营造的块状油松、侧柏、栎类试验林,现已成为由油松林、侧柏林、栎林以及与其他针阔叶林树组成的块状镶嵌混交林... 北京林业大学试验林场1952年开始了大量有关树种选择试验和适地适树的研究,其中在林场头道沟、二道沟、杨家花园以及燕儿岭营造的块状油松、侧柏、栎类试验林,现已成为由油松林、侧柏林、栎林以及与其他针阔叶林树组成的块状镶嵌混交林。对这种块状镶嵌混交林的组成林分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认为该混交林具有3个明显的特征:(1)与地带性植被相一致,体现出近自然林业的思想;(2)与森林的进展演替进程相一致,保证森林能够实现可持续经营;(3)组成块状镶嵌的混交结构,符合北京生态公益林发展的功能要求。并提出通过抚育逐步形成块状镶嵌针阔混交林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公益林 油松林 侧柏林 栎林 块状镶嵌混交 经营模式 北京市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林火干扰下不同恢复阶段栎林群落幼苗库动态特征 被引量:12
3
作者 朱学灵 崔向慧 刘晓静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72-578,共7页
依据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地表火干扰下不同恢复阶段栎类群落幼苗库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在地表火干扰后栎林群落内有木本幼苗25科37属49种,随着火烧迹地植被的恢复,乔木幼苗种类数量增多,灌木幼苗数量减少,但栎类幼苗始终占据优势... 依据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地表火干扰下不同恢复阶段栎类群落幼苗库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在地表火干扰后栎林群落内有木本幼苗25科37属49种,随着火烧迹地植被的恢复,乔木幼苗种类数量增多,灌木幼苗数量减少,但栎类幼苗始终占据优势;林下幼苗库的密度随恢复时间增加逐步变小,栎类幼苗密度则呈现出从高到低再升高然后变低的趋势,栎类幼苗密度在火后1年最高,平均达到(2.30±2.9)株.(10 m2)-1;林下幼苗库恢复1年与恢复10年之间、恢复15年和对照林的密度差异显著,但恢复1年与恢复5年、恢复10年的幼苗库与对照林的幼苗密度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栎类幼苗密度变化出现2个过程,恢复1年与恢复5年、恢复10年与恢复15年幼苗密度之间有显著差异,但不同恢复阶段的栎类幼苗库与对照林相比没有显著差异;幼苗库不同恢复阶段的Shannon-Wiener指数(H')之间有极显著差异;相邻恢复阶段共有的幼苗物种较多,相似系数较大,以每2种不同恢复阶段的栎林群落进行比较,其共有物种数量为4 17种。随演替时间的增加,乔木实生苗比例逐渐增加,乔木根蘖苗的比例不断减少,到植被恢复后5年,栎类群落林下没有发现根蘖苗生存,而林下灌木幼苗也在恢复10年的群落内消失。林火干扰对栎类Ⅰ、Ⅱ和Ⅲ级的幼苗高度分配和苗木转化率有显著影响,但火烧干扰对Ⅳ级以上幼苗的高度分布和转化率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栎类群落 幼苗库 更新演替 林火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锐齿槲栎林的天然更新——坚果、幼苗库和径级结构 被引量:36
4
作者 王中磊 高贤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986-993,共8页
对四川茂县地区的锐齿槲栎(Quercus aliena var.acuteserrata)天然次生林进行研究,发现:(1)坚果完好比例约在14 %~2 6 %之间,完好坚果的发芽率和发芽势都比较高,但在天然状况下能够留存到隔年5月的坚果几乎没有。因此,实生幼苗的天然... 对四川茂县地区的锐齿槲栎(Quercus aliena var.acuteserrata)天然次生林进行研究,发现:(1)坚果完好比例约在14 %~2 6 %之间,完好坚果的发芽率和发芽势都比较高,但在天然状况下能够留存到隔年5月的坚果几乎没有。因此,实生幼苗的天然补充就受到了严重的限制。(2 )林缘的幼苗密度低于所有其它生境的(p<0 .0 5 ) ,林中的幼苗密度最高,和林窗的比较有显著差异(p<0 .0 5 ) ,而和灌丛的比较则没有差异。在灌丛幼苗密度和林中以及林窗的比较都没有差异。动物对坚果的取食速度则是林中的最慢(10 .0 % ) ,林窗和林缘的相同(分别为6 1.1%和6 6 .5 % ) ,都比较快(p<0 .0 1)。(3)林中的幼苗在小于10 0 cm的各高度内都有大量分布,说明在林中树冠下幼苗是可以长期存在的,在幼苗和种子阶段的锐齿槲栎可能是耐荫的。(4)在林中缺失幼树,在林缘则有包括幼树在内的完整的更新大小系列,表明林缘也可以成为更新的关键地点。(5 )在栎林的每一个大小级别上,萌生个体和实生个体都按各种比例伴生,说明导致萌生的干扰一直在发生,并可能在森林的更新中扮演重要角色;也说明该地区的锐齿槲栎林由萌生和实生起源的个体混合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锐齿槲栎 啮齿动物 坚果 林缘 大小结构 坐待 生境 取食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南坡锐齿栎林、松栎混交林林地土壤特性研究 被引量:17
5
作者 党坤良 雷瑞德 +1 位作者 张硕新 谭芳林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1996年第S1期127-131,共5页
本文探讨了秦岭南坡锐齿栎林及松栎混交林林地土壤的养分状况、化学性质及土壤的酶活度特点。结果表明:松栎混交林林地土壤的养分状况明显优于锐齿栎林,特别在土壤N、P、K含量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土壤活性酸pH锐齿际林在表层土壤明... 本文探讨了秦岭南坡锐齿栎林及松栎混交林林地土壤的养分状况、化学性质及土壤的酶活度特点。结果表明:松栎混交林林地土壤的养分状况明显优于锐齿栎林,特别在土壤N、P、K含量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土壤活性酸pH锐齿际林在表层土壤明显低于松栎混交林,交换性酸、交换性氢及交换性铝显著高于松栎混交林;所测定的几种主要酶类活度锐齿栎林林明显小于松栎混交林林地,说明了锐齿栎林地土壤的生物活性及物质转化速度比松栎混交林林地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锐齿栎 林地养分 酶活度 松栎混交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硬叶常绿高山栎类植物的起源与演化 被引量:8
6
作者 刘兴良 杨冬生 +2 位作者 刘世荣 杨玉坡 马钦彦 《四川林业科技》 2007年第1期6-12,共7页
硬叶常绿高山栎类植物是指壳斗科栎亚属中的高山栎组(Quercus subgenus Quercus sect. B rachylepides)的8种植物和1个存疑种植物,以及巴东栎组(Quercus subgenus Quercus sect. Engleriana)的7种植物。本文依据已有的文献,综述了中国... 硬叶常绿高山栎类植物是指壳斗科栎亚属中的高山栎组(Quercus subgenus Quercus sect. B rachylepides)的8种植物和1个存疑种植物,以及巴东栎组(Quercus subgenus Quercus sect. Engleriana)的7种植物。本文依据已有的文献,综述了中国硬叶常绿高山栎类植物系统演化、化石历史和现代分布等,讨论了中国硬叶常绿高山栎类植物的起源、演化和扩展途径,为进一步系统研究和解释这类植物对高山环境的适应机制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斗科 栎亚属 高山栎组 巴东栎组 起源 演化 横断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高山栎种群统计特征的海拔梯度变化 被引量:14
7
作者 刘兴良 岳永杰 +5 位作者 郑绍伟 刘世荣 史作民 杨冬生 杨玉坡 马钦彦 《四川林业科技》 2005年第4期9-15,共7页
川滇高山栎广泛分布于横断山地区,属于亚高山硬叶栎林,是中国植被非常特殊的类型。种群统计是种群生态学研究的核心,主要研究种群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数量变化规律。本文采用标准地法和样方收获法,对卧龙林区五个海拔梯度的川滇高山栎种群... 川滇高山栎广泛分布于横断山地区,属于亚高山硬叶栎林,是中国植被非常特殊的类型。种群统计是种群生态学研究的核心,主要研究种群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数量变化规律。本文采用标准地法和样方收获法,对卧龙林区五个海拔梯度的川滇高山栎种群的大小结构、高度结构和生物量结构等方面探讨川滇高山栎种群的海拔梯度变异性规律。结果表明(1)川滇高山栎种群径级分布表现为两类,一类为海拔3000m以下地带的双峰型,径级峰值出现在2cm^4cm,约占70.33%;另一类为海拔3000m以上地带的单峰型,径级峰值出现在1cm^3cm,约占76.35%。(2)川滇高山栎种群高度级分布表现为两类,一类为海拔3000m以下地带,高度级峰值出现在2m^3m左右,约占65.38%;另一类为海拔3000m以上地带,随高度级增大,高度级百分率呈递减趋势。(3)川滇高山栎种群总生物量随海拔升高呈递减趋势,其平均总生物量为26408.7kg.hm-2,各器官平均生物量大小排序为干>枝>叶>皮,其生物量占种群总生物量的百分率分别为29.85%、18.54%、18.54%和6.91%。海拔2720m^2920m地带川滇高山栎种群地上部分器官生物量,干∶枝∶叶∶1皮的比例约为4∶3∶2∶1;海拔3020m^3120m地带川滇高山栎种群地上部分器官生物量,干∶枝∶叶∶皮的比例约为4∶2∶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高山栎 径级结构 高度级结构 生物量结构 硬叶栎林 横断山 卧龙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南坡松栎混交林乔木层生物量沿海拔梯度的变化 被引量:2
8
作者 康乐 李卫忠 张晓芳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5-79,共5页
采用样地调查与异速生长方程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研究区内森林结构和生物量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结果表明:乔木层地上生物量随海拔梯度的上升逐渐下降,松科树种生物量比重随海拔梯度的上升有增加的趋势,但差异不明显。各海拔... 采用样地调查与异速生长方程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研究区内森林结构和生物量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结果表明:乔木层地上生物量随海拔梯度的上升逐渐下降,松科树种生物量比重随海拔梯度的上升有增加的趋势,但差异不明显。各海拔梯度均受到不同程度的人为或自然干扰,生物量与干扰因子呈显著负相关(r=-0.698,P<0.01),其中海拔1100m以下受到的人为干扰最严重。与相邻地区相比,研究区地上生物量偏低,建议经营者制定适当的经营措施,以实现松栎混交林的科学经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南坡 松栎混交林 海拔梯度 乔木层地上生物量 干扰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南坡锐齿栎林、松栎混交林几种土壤酶活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耿增超 刘莉丽 毕春侠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64-67,共4页
对秦岭南坡锐齿栎林、松栎混交林土壤中的脲酶、酸性磷酸酶及多酚氧化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不同林型下的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养分含量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脲酶、酸性磷酸酶同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速效磷之间呈极显著相... 对秦岭南坡锐齿栎林、松栎混交林土壤中的脲酶、酸性磷酸酶及多酚氧化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不同林型下的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养分含量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脲酶、酸性磷酸酶同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速效磷之间呈极显著相关或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酶活性 土壤养分 锐齿栎林 松栎混交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栎类主要害虫及防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郭文霞 曹亮明 张彦龙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2年第4期60-68,共9页
我国栎类资源非常丰富,但是栎类树种的虫害发生和危害十分频繁且严重,限制了栎类的生态功能发挥、资源利用和发展。本文总结了我国栎类树种上的主要虫害种类,包括芽叶部害虫、枝干部害虫和种实害虫3大类,并对他们的危害情况进行了简要回... 我国栎类资源非常丰富,但是栎类树种的虫害发生和危害十分频繁且严重,限制了栎类的生态功能发挥、资源利用和发展。本文总结了我国栎类树种上的主要虫害种类,包括芽叶部害虫、枝干部害虫和种实害虫3大类,并对他们的危害情况进行了简要回顾;论述了目前栎类害虫防控的4类方法,包括森林经营、物理防治、化学农药防治、生物防治措施。指出了栎类害虫研究和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的解决方案,为我国栎类害虫的深入研究和高效防控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栎类 栎树林 虫害 研究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兴安岭3种原始红松林土壤物理性质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瑶 李云红 +1 位作者 邵英男 刘玉龙 《林业科技》 2015年第6期21-23,共3页
以不同坡位的阔叶红松云冷杉红松林、椴树红松林和蒙古栎红松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土层(0~10 cm、10~20 cm、20~30 cm)的土壤容重、土壤总孔隙度和土壤毛管孔隙度等物理性质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同一林型不同土层之间,土壤容重随土层... 以不同坡位的阔叶红松云冷杉红松林、椴树红松林和蒙古栎红松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土层(0~10 cm、10~20 cm、20~30 cm)的土壤容重、土壤总孔隙度和土壤毛管孔隙度等物理性质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同一林型不同土层之间,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增大,土壤总孔隙度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小。同一土层深度不同林型之间,在0~10 cm时,土壤容重和土壤总孔隙度在3种林型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和显著性差异(P〈0.05),土壤毛管孔隙度在蒙古栎红松林和云冷杉红松林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在10~20 cm和20~30 cm,土壤容重和土壤孔隙度在3种林型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土壤毛管孔隙度在蒙古栎红松林和椴树红松林与云冷杉红松林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其他两个林型差异不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冷杉红松林 蒙古栎红松林 椴树红松林 土壤物理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山山地槲树次生林冠下造林试验
12
作者 吴树芹 尤海舟 《防护林科技》 2019年第12期5-7,共3页
针对燕山山地阳坡生长稀疏的退化槲树次生林,轻度疏伐后,采用油松容器苗进行冠下造林试验,结果表明:在林分郁闭度低于0.6的条件下,油松冠下造林的成活率与保存率较高,原有萌生单层纯林转化为异龄复层混交林,起到了较好改善林分结构和促... 针对燕山山地阳坡生长稀疏的退化槲树次生林,轻度疏伐后,采用油松容器苗进行冠下造林试验,结果表明:在林分郁闭度低于0.6的条件下,油松冠下造林的成活率与保存率较高,原有萌生单层纯林转化为异龄复层混交林,起到了较好改善林分结构和促进林分健康发育的作用。从油松幼树生长发育情况看,受光充分的油松幼树长势明显优于遮阴程度较高的幼树,说明影响退化槲树次生林冠下油松幼树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素是受光条件,因此应适当加大疏伐强度,创造较好光照条件,以利于油松幼树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树次生林 退化栎林 油松 冠下造林 燕山山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